❶ 历史上着名的白莲教起义都有哪些
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的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起义。1786年人口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强征民夫堵塞黄河缺口,引发了全国规模的红巾军大起义,红巾军即与白莲教有密切的关系,元末朱元璋依附“明教”韩山童起义,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其实也是白莲教的一支。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二月(1420年)山东白莲教女教首唐赛儿发动起义,旋即失败
清顺治、康熙、雍正、干隆时期,白莲教活动频繁。到了干隆后期,清朝国力日衰,是白莲教鼎盛时期,在东北和南方各省广泛流行,其中又以大乘教流行最广。干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水教徒王伦聚众起义。
嘉庆年间白莲教与地方人民结合,引发川楚教乱,颇伤清朝国力。
❷ 王小波和李顺是怎么起义的
北宋用以观察敌情的巢车模型北宋初,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强、寺观霸占。许多农民沦为客户(包括旁户),客户占主客户总数的比例很大,一户地主往往占有旁户几十家、几百家,乃至上千家。旁户的人身隶属关系很强,数世相承,被视同奴仆,承担繁重的田租和赋役,生活艰难。地主、官僚却奢靡享乐,作威恣暴,纵欲贪攫,残害人民。川峡阶级矛盾极为尖锐。
宋灭后蜀后,几年内把后蜀仓储财物全部运到京师。又以“上供”等方式掠夺布帛,设置博买务垄断布帛的购销,禁止民间交易,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更加贫困。对于川峡盛产的茶叶,宋政府“掊取”茶利,断绝了很多茶农和茶商的生计。这些都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急剧发展,小股农民起义时有发生。
宋太宗赵炅即位后,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淳化四年(993),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灌县南)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小波,或作王小皤、王小博,青城县味江人,茶农出身(一说茶贩出身)。淳化四年二月,他聚集群众,发动起义,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旁户纷纷参加起义,很快攻克青城县。接着,直插彭山,惩杀了贪暴恣横的县令齐元振,众至一万余人。此后,转战于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四川崇庆),所到之处,令乡里富人大姓,具报其家所有财粟,除留其家用而外,一切调发,分给穷人,得到群众拥护,队伍增到数万人。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东南)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被西川都巡检使张玘射伤,仍奋力杀死张玘,攻克江原。王小波终因伤重牺牲,其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
李顺率领起义军从江原出发,继续战斗,攻克蜀州。又克邛州,杀死知州、通判等官吏,都巡检使郭允能逃到新津。起义军在新津猛攻官军,打死郭允能,占领新津县。然后分兵两路,一路迂回攻克双流、温江、郫县和永康军(今四川灌县);一路由李顺率主力攻成都,在成都西郭门失利,转而攻克汉州(今四川广汉)、彭州(今四川彭县)。这时起义军已壮大到数十万人。
起义爆发后,宋太宗将知成都府吴元载革职,派郭载代之。郭载与西川转运使樊知古、都巡检使郭延濬等加强成都府的防御;梓、遂十二州都巡检使卢斌也自梓州(今四川三台)率兵赴援。淳化五年(994)正月,起义军猛攻成都,大败官军,郭载等逃走,卢斌退回梓州。十六日,攻克成都府。
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以吴蕴为中书令,计词、吴文赏为枢密使,又派兵四出,攻占州县,北到剑州(今四川剑阁),东到夔峡,控制了川峡大部分地区。秦陇地区赵包等数千人和峡路数千漕卒也准备响应。
宋太宗急令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统军从剑门入川;又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门,进行镇压,并一再下诏招抚,命张咏知成都府,伺机入川。王继恩分兵两路,扑向剑州、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这时,起义军战线长,兵力分散,又将主力长期围攻梓州,另一部胶着在眉州(今四川眉山)城外。四月,王继恩军破剑州、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巴州(今四川巴中);东路官军亦进入夔门,攻战于涪江流域。
王继恩率军猛攻成都,十多万起义军撄城拒守,展开激战。五月六日,成都失陷,计词、吴文赏等十二名起义军首领被俘,后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就义。李顺于城破时被杀害(一说李顺撤出成都,辗转到广州,三十年后,在广州遇害)。九月,张咏到任,协同王继恩镇压起义军。
成都失陷后,起义军仍在各地战斗,陵州(今四川仁寿)、阆州、蓬州(今四川仪陇东南)、合州(今四川合川)都有激战。张余率领一万余战士,沿长江东下,连克嘉(今四川乐山)、戎(今四川宜宾东)、泸(今四川泸州)、渝(今四川重庆)、涪(今四川涪陵)、忠(今四川忠县)、万(今四川万县)、开(今四川开县)八州和云安军(今四川云阳),队伍扩至十余万人。乘胜攻夔州(今四川奉节白帝城),并派兵攻施州(今湖北恩施)。宋政府增派峡路都大巡检白继赞率精兵入夔门。五月下旬,张余起义军在夔州西津口迎击官军,腹背受敌,失利,两万多战士牺牲,舟船损失千余艘。张余率军西退。十一月,吴蕴在眉州牺牲。十二月,大蜀政权知嘉州王文操叛降。嘉州失陷,张余被捕,至道元年(995)二月在嘉州就义。至道二年(996)五月,李顺余部王鸬鹚在邛蜀山区称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败。
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❸ 重庆奉节县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奉节自夏商以来为荆.梁两地所辖地域,自古以来便有人聚居,但正式有记载的为秦国(当时秦国尚未统一中国)第一次设立鱼腹县,时间与设立巴郡相同,为公元前314年,属于东周战国时期.距今确切已有2323年的历史.参考资料:<奉节县志><维基网络>
❹ 诗城的历史沿革
奉节,先秦时期,属荆梁之域。
奉节县在重庆市的位置(深红色处)
秦代,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属巴郡鱼复县。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二年(222年),改为永安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恢复鱼复县名。[3]
南北朝时期,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鱼复县为人复县。
唐朝,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人复县为奉节县。
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多次转战夔州,张献忠死后,起义军余部组成“夔东十三家”,与清军大战于川东。战乱延续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饥馑、病疫,出现“村不见一舍,路不见一人”的荒凉景象。清康熙年间,采取轻徭薄赋、免其编审、永不加赋等措施招民垦荒,外省贫民纷纷迁移入川,奉节人口得以恢复和发展。至
奉节县城区
嘉庆元年(1796年),奉节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这就是奉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宁县并入奉节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设置大宁县。
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四川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区署设在奉节,后改设在万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起奉节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68年属万县地区;
1992年属万县市;
1997年3月,重庆恢复中央直辖市,随万县市隶属重庆,后直属重庆。
信州,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治鱼复县(今重庆奉节),北周、隋、唐三朝在此曾设置信州总管府,为一级行政区划,管理区域包括:信(夔)、硖、归、施、业、浦(万)、临(忠)、涪、渝、谷、南、智、务(思)、黔、充、思、巫、平、溱十九州,包括今天重庆直辖市全境、四川东部、湖北西部、贵州省大部。
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分益州东部而置信州,治鱼复县(今重庆奉节县东,西魏改人复)。
武成元年(559),北周明帝开始在“州”之上建制“总管府”,作为地方最高行政管理机关,统一管理地方军事、民政全部事务;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州、郡、县地方3级管理模式,构成新型的总管府、州、郡、县4级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至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共设置包括信州总管府在内的22个总管府,其中信州总管府初始下辖7州,辖区大约为今天重庆直辖市、川东、鄂西等整个四川东部。
大象二年(580)九月,北周将益州(成都)管内“新(今四川三台)、遂(今四川遂宁)、普(今四川安岳)、合(今重庆合川)、泸(今四川泸州)、戎(今四川宜宾)”6州并隶信州总管府,至此,奉节信州总管府辖区范围扩大到13州,相当于今天鄂西、重庆直辖市,再加四川省一半以上的地理,凸现了当时奉节信州的重要地位。
唐武德二年(619年),因避皇外祖独孤信之讳,改名夔州,仍置夔州总管府
❺ 奉节 文话
解放初的奉节城
奉节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积淀深厚,在6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6000多年前,境内人民就与三峡地区、鄂西南和湘北地区人民一起共同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大溪文化。一直为蜀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多次转战夔州,张献忠死后,起义军余部组成“夔东十三家”,与清军大战于川东。战乱延续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饥馑、病疫,出现“村不见一舍,路不见一人”的荒凉景象。清康熙年间,采取轻徭薄赋、免其编审、永不加赋等措施招民垦荒,外省贫民纷纷迁移入川,奉节人口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至嘉庆元年(1796年),奉节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这就是奉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而现今大多数奉节人溯祖寻源都是外省移民的后代。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宁县(今巫溪县)并入奉节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设置大宁县。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奉节县人民响应辛亥革命,宣布独立。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四川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区署设在奉节,后改设在万县。
1949年12月3日,奉节和平解放。12月19日,成立奉节县人民政府。1950年起奉节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68年属万县地区,1992年属万县市。1997年3月随万县市隶重庆市,后直属重庆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了解奉节历史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借鉴历史,立足现在,建设未来,是为了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不犯或少犯错误。大家都知道,爱国、爱家乡、爱人是一致的,一个不爱身边人的人,一个不爱家乡的人,很难说他会爱国,所以热爱和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历史显得尤为重要。
近代、现代、当代的划分
近代: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以资产阶级登场历史舞台为标志。
现代: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以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标志。
当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近现代史上奉节最早成立的公立学校
1904年(光绪三十年),知府潘炳年创设夔州府师范传习所。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度,夔州府中学堂成立西坪,即现在的奉节中学前生。同年,知县侯昌镇创办奉节县高等小学堂。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夔州府中学堂学生,反对官绅压制师生言论而罢课,并成立学生自治会。1912年(民国元年),创设夔州府师范学堂于西坪,夔州府中学堂迁考棚街。这就是奉节近现代史上最早的公立学校。
辛亥革命对奉节的影响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那么辛亥革命对奉节产生过什么影响?奉节在辛亥革命中有过什么行动?这些是今人不甚了解的。1911年即辛亥年闰六月初四,在全国革命形势和民族革命家、本县知名人士邓孝可的影响下,奉节召开了保路同志协会成立大会,到会2000余人。会后派人到各乡进行演说,揭露清廷的腐败。当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奉节后,奉节民众备受鼓舞,觉醒的民众四处联络革命志士,策反地方武装。青年学生张圣吁、张伯仁等积极宣传革命道理投笔从戎,到巫山参加“北伐军学生炮兵队”。而奉节地方官僚则惶惶不可终日。四川总督赵尔丰,派候补道余大洪带兵三个营驻夔州防守,余畏惧不敢到夔,委知府成昌为监督,奉节知县曹彬荪为提调知府成昌一面拥兵自卫,给部队发三个月的“恩饷”以收买军心;一面解散夔府中学堂,命学生返回原籍,防止学生在奉节聚会闹事。贪婪残暴的知县曹彬荪伙同警务长徐希贤领千余人严加防守企图作垂死挣扎。曹发誓要与清廷共存亡,并扬言,如有人敢造反,就关闭城门放火,同归于尽。
与此同时,成昌应巫山请求,派孙秀山领团练去巫山设防,恰逢奉节袍哥大爷周海田同革命党人胡立山(云阳人,留日学生)由宜昌到巫山上岸,周胡均与孙有旧交,劝孙返奉策动部队倒戈,孙欣然同意,孙即向巫山知县谎称知府令其将团练队伍带回,于11月23日带队返奉,将队伍隐蔽在城外,乘夜进城,与团练局、建武营、巡防营的头领鲍兰舫、孙继武、许良成、范群生等共商倒戈事宜。紧急关头,万县巡防军管带刘汉卿也派部将彭相臣带手令来奉,命在奉节驻防的清军头目范友清做好部队的倒戈工作。革命党人见时机成熟,与11月25日下午在玉皇阁召开会议,研究行动计划,决定释成昌以示宽仁,杀曹令以惩贪婪。11月26日下午,先由孙秀山回团务局进行布置,,再派人请曹知县到团务局商量要事,曹带着警卫来到团务局,刚一落座,周海田手举炸弹一跃而上,大呼“革命军到了,谁敢动就拉响炸弹!”。与此同时,事先埋伏好的士兵、袍哥兄弟、煤炭工人等蜂拥而入,迅速缴了警卫的枪。卜吉廷、陈汉清等人抓住曹知县的发辫邢非吾向曹猛刺一刀,但未中要害。周海田将曹拖出团务局,陈汉清又向曹腹部连刺两刀,当即毙命。接着周海田等带队冲进府衙,一阵排子枪,成昌魂飞魄散,缴印投降。这次反正,由于军队倒戈,故兵不血刃,市者不惊,耕者不废。
11月27日,由孙继武、周海田等主持在万寿宫召开民众大会,宣布奉节反正成功。一时全城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凡官署都插上白旗,上书“大汉”两个红字,,以示投降。清王朝在奉节的统治宣告结束。
辛亥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奉节地方工业的发展,邓孝可先生率先创办了官督商办的“夔府宝华煤炭公司”,亲任经理,统买统销奉节各煤窑的煤炭。促进了奉节煤炭产业的发展。
邓孝可先生是我县原茅田乡人,字守源,号嘉鲁。生于1869年,卒于1949年。他是我县着名的爱过文化人士。他自幼敏而好学,聪慧过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与梁启超过往甚密。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邓回国,在上海与章士钊、章太炎等人,纵论天下事。返里后,力主改革体制,兴办实业。邓孝可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1910年8月《蜀报》成立,邓孝可出任主编。1911年6月,四川保路同志会成立,邓被选为同志会文部长,领导创刊《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并任主笔。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邓失意消沉,长期赋闲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九.一八”事变后,等异常气愤,要家人肩套黑纱,上书白字“誓雪国耻,不自由,毋宁死!”其爱国气节感天动地。1949年邓在上海病逝。邓孝可可以算作这一时期本土文化代表人物
❻ 奉节地名的变化和由来
奉节古称鱼复,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秦于巴国之地置巴郡,鱼复县随巴郡同置。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据蜀称帝,在瞿塘峡侧山头筑白帝城。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夷陵之战后败退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恢复鱼复县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鱼复为人复。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人复为奉节。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多次转战夔州,张献忠死后,起义军余部组成“夔东十三家”,与清军大战于川东。战乱延续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饥馑、病疫,出现“村不见一舍,路不见一人”的荒凉景象。清康熙年间,采取轻徭薄赋、免其编审、永不加赋等措施招民垦荒,外省贫民纷纷迁移入川,奉节人口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至嘉庆元年(1796年),奉节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这就是奉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而现今大多数奉节人溯祖寻源都是外省移民的后代。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宁县(今巫溪县)并入奉节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设置大宁县。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奉节县人民响应辛亥革命,宣布独立。民国24年(1935年),川政统一,四川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区署设在奉节,后改设在万县。1949年12月3日,奉节和平解放,12月19日成立奉节县人民政府。1950年起奉节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68年属万县地区,1992年属万县市。1997年3月随万县市隶重庆市,后直属重庆市。
❼ 张献忠是如何起义的
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号敬轩,延安卫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家贫,曾在延安府(今属陕西)充捕快手,继投边营。崇祯三年(1630),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是年十月,农民军首领王嘉胤据府谷,破河曲。献忠率米脂十八寨农民应之,自号八大王,人称“黄虎”。翌年,献忠已成为农民军三十六营中的一营之首,转战陕豫。八年(1635),东征皖北,众逾万人。九年闯王高迎祥被俘死,献忠一军称最强。同年秋,献忠义军自均州(今湖北均县)与老回回马守应等攻襄阳(今湖北襄樊),又联合罗汝才、刘国能等人东下,与久据皖中英山、霍山的贺一龙、贺锦合营,转战至淮阳。十年(1637)春,转战太湖、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黄州(今湖北黄州)、安庆等地,破和州(今安徽和县)、含山、定远,众至二十万。同年秋,明军集中兵力,加强部署,进行反扑。起义军连遭失利,先走麻城,后西退至谷城。为保存实力,献忠于十一年五月伪降于明总理六省军务兼兵部尚书熊文灿。
献忠伪降后,名义上归明朝节制,实际惟向熊文灿催索饷银。他屯兵数万于谷城,打造武器,训练士卒,为再举义旗进行准备。十二年(1639)五月,再起,夺取库藏,释放狱囚,诛杀地方官吏,谷城、房县所驻明军多投降起义军。七月于房县西之罗犭英山败明军左良玉部,斩获甚巨。熊文灿因此弃市,左良玉降秩三级。献忠军威名大震。十月,明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师至襄阳,部领各路兵凡十万,以“四正六隅”之策进剿起义军。十三年(1640)春,玛瑙山等役义军连败,退于兴归山区,收集散亡。后转战于湖广、四川、陕西三省交界地带,数月后连破新宁(今四川开江)、大竹、大昌(今四川巫山北)、开县,寻连克川东各州县。又针对杨嗣昌围剿战略,采取“以走致敌”之计,自十三年七月至十四年(1641)一月,北起广元,南至泸州、南溪,西起成都,东至巫山、夔门(今四川奉节),义军足迹几遍全蜀。明军疲于奔命,只得尾随其后,问其所向。十四年二月,献忠突然率军出川入楚,攻占襄阳,杀明襄王朱翊铭,发库藏银赈济饥民。杨嗣昌被迫自缢,其围剿战略彻底失败。张献忠起义军开始进入极盛时期,转战河南、湖北及皖中北部各州县。十六年(1643),又在蕲黄一带号召农民参军,队伍迅速扩大,五月取武昌,执明楚王朱华奎以王府所存银钱散济贫民。改武昌为天授府,以为京都,称大西王。建制置官,开科取士,蕲、黄一带二十一州县悉附。八月,弃武昌西进,复南下蒲圻、嘉鱼,克长沙。又攻占常德、宝庆(今湖南邵阳)等府。分兵进攻江西。十月,连破永新、吉安、萍乡、袁州(今江西宜春)、安福、万载等城。十一月克建昌(今江西南城),继下抚州(今江西临川)、南丰。起义军在楚赣之间进兵神速,所至辄破,每使敌军猝不及防。当时,湖南大部、湖北中南部、江西中部、广东北部以及广西全州已皆在农民军控制之下。
张献忠大西政权铸造的钢印
十六年(1643)岁末,张献忠决计入川建立基业,遂率军打进四川。十七年(1644)正月下夔州、万县、涪州(今四川涪陵)。继由江津顺流东下,六月克重庆,执杀明四川巡抚陈士奇。八月克成都后,分兵略地,先后下四川州县五六十。十月,以成都为西京,建立政权,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崇祯十七年为大顺元年,并设置内阁和六部,对前明投顺官吏加以任用。以汪兆龄为内阁大学士兼左丞相,严锡命为大学士兼右丞相,胡默为吏部尚书,王国宁为户部尚书,吴继善(一云江鼎镇)为礼部尚书,龚定敬为兵部尚书,李时英为刑部尚书,王应龙为工部尚书。还建置各院监寺科道,委派官吏。地方政权分府、州、县,分设知府、知州、知县等官。同时统一军制,共编一百二十营,营设总兵。最高武官为将军,有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次有都督多人。为收罗人才,还开科取士,所取进士举人分别选授中央及地方官吏。为吸取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聘请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为“天学国师”,询问西方各国政事、天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二人曾为献忠制作天球仪、地球仪和日晷等。
张献忠在四川严厉镇压横暴地方的官绅和地主,但措施过激,波及面过宽。起义军内部则严格约束士卒,不许淫掠。对违纪者有由“捆打”至“枭示”的处罚,但往往禁而不止。还释放狱囚,散府库金银赈济贫穷。在起义军占领时期,过去曾受官绅地主压迫的奴仆或纷起暴动响应献忠,或向起义军地方官府告发故主罪状,使其受到制裁。起义军尤注意团结少数民族,派人到各地招抚各少数民族,免其三年租赋。除个别部族外,四川少数民族多行归附。为保持过去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茶马贸易,献忠还任命雅州(今四川雅安)知州王国臣为茶马御史,以司其事。
献忠占据四川时期,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已在清军进攻下逐渐败亡。清军占领黄河流域各省后,分兵南下。清顺治二年,派人入川向献忠招降,献忠严加拒绝,并召集诸将计议征伐。三年八月,清兵逾剑阁(即剑门关)入阆中。献忠率军迎击,至西充的凤凰山,清兵猝至,因疏于防备,未及战斗,献忠已被清兵射死,起义军大败。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南下云贵,联合南明永明王共同抗清,康熙元年(1662)最后失败。
❽ 李自成起义的发展和胜利有哪些
自成投闯王高迎祥,为八队闯将,转战陕、晋、畿南。豫楚等地。七年(1634),高迎祥农民军被围困于汉中附近峡谷中,自成重贿明总督陈奇瑜,伪称解甲归农,得脱围困。既出栈道,连破麟游、永寿等七县,势力愈强。九年(1636)七月,迎祥在陕西盩屋(今周至)战败,被俘牺牲,自成承袭闯王名号,转战于陕南及四川东北部地区。十一年(1638),起义军败于梓潼,被迫出川北上。自剑州(今四川剑阁)入甘肃,又走避宁羌(今陕西宁强)。六月至汉中。是时农民军首领大多败降,唯李自成农民军仍坚持战斗。是年冬,明三边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设伏于潼关原,起义军损失过重,潜伏陕南山区。十二年(1639),避走巴东。十三年(1640)二月,自成军又在奉节鱼腹山失利,为避实就虚,乃走大宁(今四川巫溪)、竹山,返陕南,再次潜伏商雒山(今陕西商州东南)中。
同年,河南省发生严重灾荒,农民纷起暴动。十一月中旬,起义军经陕南商州突出武关,转战河南,农民争附,连下豫西南各州县。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十四年(1641)初下洛阳,杀明福王朱常洵,开仓济贫,声势迅速扩大。此后,三次围攻开封,连获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次战役的胜利,执杀明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及陕督杨文岳等,大败陕督孙传庭。明军主力被消灭,起义军控制河南全省,部众近百万,其他农民军首领如罗汝才、袁时中等多归附自成,李自成起义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
自占领洛阳始,李自成渐将过去的流动作战改为每得一城,分兵据守的军事战略,十六年(1643)正月克承天(今湖北钟祥),打出“剿兵安民”旗号,散发“三年不征”传单。寻移檄黄州,揭露朱明暴政,宣传自己兴仁义之师、拯民于水火的作战宗旨。两年多席卷河南五府数十州县,及湖广荆、襄诸府。十六年二月,改襄阳(今湖北襄樊)为襄京,成立新顺政府,自成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辖区西起潼关,东至归德(今河南商丘)、汝宁(今河南汝南),北滨黄河,南至松滋、枝江、澧州(今湖南澧县),派遣地方官吏者凡七十多州县。
起义军雄据荆襄,遂图谋取京师直。李自成采纳谋土顾君恩之策,先取陕西,作为根据地。十六年九月,起义军与明孙传庭兵战于河南郏县,深沟高垒以疲明军,并利用连日阴雨,明军粮运不继之际,遣轻骑出汝州(今河南临汝)断截明军粮道,大败孙传庭,杀伤明军四万多人,获器仗辎重数十万计,传庭奔潼关。此后起义军分两路进兵陕西,一路经浙川下商州(今陕西商州)入陕南;自成则亲率大军趋潼关。十月,陷潼关,明军溃败,传庭战死。十七年(1644)正月,起义军攻克西安,乘胜取宁夏、兰州、西宁、永昌、庄浪等地。
起义军占领西安后,即正式定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并改西安为长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同年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领,从平阳(今山西临汾)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等地,然后经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传檄各州县,揭露朱明种种罪状。山西农民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下,自成遂率军北上,经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南下,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❾ 奉节的老革命还健在的有哪些
辗转三十天找到红岩烈属
奉节籍红岩烈士彭如松之女彭绪敏81岁高龄仍健在
夔商讯 彭咏悟、江姐等红岩英烈的名字耳熟能详,但312位红岩烈士中,有171位身份不明,有的甚至连照片也没有留下,就于重庆解放前夕倒在敌人的屠刀之下。近日,县民政局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奉节籍红岩烈士彭如松“寻亲”,终于在石岗乡找到了其81岁的女儿彭绪敏,从而再次翻开了奉节革命斗争的历史篇章以及永垂不朽的红岩精神。
来自红岩联线的函
2009年1月18日,县民政局双拥办副主任王斌收到了一封来自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的函。函件中称:今年是红岩烈士殉难60周年,计划在11月27日至30日举行纪念活动,但因为种种原因,其中一部份烈士的亲人至今无法找到,其中彭如松烈士的原籍是奉节,希望县民政局能帮忙查找其亲人下落。
接到函件后,王斌吃了一惊,在优抚档案中,并没有彭如松及其亲属的资料。通过查阅档案,王斌终于在《四川省奉节县烈士名录》找到了彭如松的名字和籍贯。《四川省奉节县烈士名录》上记载彭如松于1894年出生于奉节县明水公社鹅颈大队(现属石岗乡)。
红岩烈属已81岁
王斌立即联系石岗乡民政办干部,然后通过民政干部联系村里的干部,终于打听到烈士的女儿彭绪敏还健在。此时,王斌又得知单位有一位同事和彭绪敏是同一个村,再次通过同事打听得知彭绪敏的儿子杨自涛在永安镇香山小学当门卫。
2月11日,王斌和同事一起到香山小学找到了杨自涛。杨自涛自称是彭绪敏的的亲生儿子,说其母亲彭绪敏已经81岁,现住在老家石岗乡昙花村,身体还算硬朗。同时索取到了杨自涛夫妇与彭绪敏的合影一张。
2月18日,王斌和杨自涛同石岗乡民政干部张真永冒着细雨,踏着泥泞,驱车三个多小时来到昙花村四社,见到了81岁的彭绪敏和她的部份直系亲属,并送去了300元慰问金和两床棉被。
81岁的彭绪敏老人头发尽白,但身体硬朗,听力健全,讲起她父亲彭如松参加革命时的事迹,头头是道。
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彭如松烈士的遗物等东西。询问了相关情况后,王斌随即与村乡联系,落实了彭绪敏老人及护理人的农村低保待遇。
红岩精神永存
据了解,因种种原因,像彭如松一样身世不明的红岩烈士有171位,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正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寻找烈士亲属的下落,今年的“11.27”红岩纪念日将邀请烈士的直系亲属到重庆,并制作纪念画册,从而改变每年前来吊唁的就只有相对固定的100多名烈士亲属的局面。红岩联线负责人说:“我们想在60周年之际能给烈士们一个圆满的交代,让红岩精神永远传承发扬。”
彭绪敏老人的儿子杨自涛说,有了他外公那一批革命前辈的流血牺牲,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年“11.27”纪念日,他将亲自陪同母亲到重庆参加纪念活动。
相关链接
彭如松简介:曾保护彭咏梧
彭如松,奉节人,1894年生。1930年,在本地昙花乡(现青政乡)谋取乡公所师爷职业,先后当上副乡长、乡长,里应外合与反动派公开斗争。并秘密与本地地下党员接触,逐渐了解和靠拢共产党。
1947年川东临工委委员彭咏梧,按照党中央关于开展蒋管区农村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负责开展下川东的工作,先后派人到昙花乡,联络争取彭如松支持游击武装斗争。同年11月,彭咏梧与江竹筠夫妇等,到下川东直接领导开展武装斗争,组建“川东民主联军”;12月到奉节为组建“奉(节)大(大宁即现巫溪)巫(山)游击支队”,到昙花乡安排彭如松以乡长的公开身份,掩护革命活动。
同年12月15日,彭如松以儿子彭绪祚结婚办喜酒的名义,由彭咏梧等召集奉大巫及云阳县边境的170余名游击武装代表,在他家开会成立游击支队。不料,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察觉,派人混入暗中监视,彭如松沉着机敏,立即派人保护彭咏梧等领导人,疏散各路参会的代表,安排人进城观察县保安大队的动静,派人在周围要道侦察敌情,避免了一次革命队伍暴露夭折的危险。
1948年1月8日,奉大巫支队起义,转移突围中,彭咏梧等同志牺牲,游击队遭敌重兵围剿而失散,敌人派一个团围剿昙花乡,将彭如松等抓到乡公所刑讯逼供。敌人施用酷刑打得彭如松皮开肉绽,摧残得骨瘦如柴,昏死过去,醒来后他仍坚定地说:“我不知道共产党的任何情况,你们就是枪毙我,也还是这些话。”不久,国民党重庆行辕下令,将他秘密押解重庆“中美合作所”,囚禁在渣滓洞监狱,于1949年8月19日,被敌特摧残致死。1950年2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❿ 白莲教起义详细过程
干隆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土地。人口急增、耕地不足,导致粮价猛涨,饥民日众。加以封建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贪官污吏横行,人们不满和反抗情绪日增,白莲教的宣传也随之增加了反抗现实的内容。干隆三十九年,教首樊明德在河南向教徒提出已到“末劫年”,将要“换干坤,换世界”。
稍后,刘松、刘之协、宋之清等在湖北、四川、安徽等地传教时,又提出“弥勒转世,当辅牛八”(牛八即朱字拆写,暗指明朝后裔),宣称“黄天将死,苍天将生”,入其教则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灾厄。入教后,“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习教之人,“穿衣吃饭,不分尔我”,“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这种宣传既符合小生产者平均、平等和互济互助的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反抗求生的愿望。因此,到干隆末年,白莲教已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并酝酿举行武装起义。
干隆后期,白莲教在楚、川、陕三省迅速发展,清廷下令逮捕教中骨干,要求“全教拿获,毋使一名漏网”。干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月,各地教首除刘之协等少数人逃脱外,大多被捕。地方官吏乘机勒索,不遂所欲即以邪教治罪;加之为镇压湘、贵苗民起义,徭赋极重,致使大批农民破产,无法生活。刘之协等遂以“官逼民反”为号召,与各地教首约定嘉庆元年三月十日同时起义。
因事泄,宜都、枝江张正谟等提前于正月初七日发动,长阳、长乐(今五峰)林之华、覃加耀接踵而起,当阳、来凤、竹山、孝感等地亦有人继起响应,并占领当阳,攻破竹山、保康二城。二月初二日,襄阳张汉朝(即张富国)起义于黄龙,姚之富、王聪儿起义于夹河州,河南邓州高均德起义于高家湾。此三支义军于三月间集中于襄阳以北吕堰、双沟地区,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所有起义队伍,不论男女,“都以白布缠头作记认”。
清廷为之震惊,急由陕西、广西、山东调兵7000人,会同湖北及四川清军共万余人,由都统水保及湖广总督毕沅等指挥,实行分区围攻。各地白巾军修筑寨垒,据险防守。清军兵少,分散,进攻多受挫。四月,清廷又增调直隶(今河北)、山西兵各2000人,同时命永保统一指挥各军。经两月激战,六月,参将傅成明部在孝感被襄阳白巾军以伏击战全歼。至此,清军“先后征兵数千,皆全军覆没”。清廷再增调湖南苗疆兵2万人来援,形势开始逆转。八月,竹山、当阳、枝江各地白巾军寨垒多被攻破。最早起义之张正漠部亦在灌脑湾被歼。仅林之华部仍活动于长阳滋丘一带,襄阳白巾军活动于襄阳北及随州、钟祥一带。清军重兵多在湖北南部,姚之富等遂向北扩展,进至河南唐县(今唐河)一带。清廷又增调山东、直隶及京师健锐、火器营兵6000人来援。
1、四川白巾军:正当清军集中兵力会攻襄阳白巾军时,四川达县徐天德率众数千人,于九月十五日起义于亭子铺;东乡(今宣汉)冷天禄、王三槐起义于莲池沟,巴州(今巴中)罗其清、通江冉文俦等先后响应,共有义军十余支,各有众数千,“概以白巾裹首”,分别占据山区险要,筑垒防守。署四川总督英善及成都将军勒礼善率兵进击东乡,在娘娘庙老营湾两次受挫被歼数千,此时白巾军已遍布川东、川北。清军兵力既少,两次被歼后士气又极低。但白巾军既未能相互联合,又未能扩张战果,仍分散守寨,各自为战。四川形势未有更大发展。
2、襄阳白巾军:襄阳白巾军先在陈家河(襄阳北)以伏击战击败追击清军,后又击败河南巡抚景安所率4000人清军于魏家集(今邓县南),迫其退守南阳。嘉庆帝将永保治罪,改令惠龄统一指挥各军。二年正月,湖南苗疆暂时平定,镇压苗民起义之清军万余人,转用于进攻白巾军,徐天德、王三槐部在金峨寺、香炉坪一带,遭清军重兵围攻,损失严重,仅余2000余人。襄阳白巾军在清军围攻下,亦损失甚重;遂改据守寨垒及硬拚战法为流动游击战法,分三路经河南、陕西向四川作战略性转移。沿途“不迎战,不走平原,唯数百为群,忽分忽合,忽南忽北”,伺机以伏击、突袭等战术,痛击追击清军。途经秦岭,大批流民加入,队伍日益壮大,经四月转战,六月二十三日到达东乡,与四川白巾军徐、王部会师。
嘉庆帝切责各统兵大臣,再次更换统帅,命陕西总督宜绵取代惠龄统一指挥各军。七月间,清军集中于川东、川北,对白巾军形成包围态势。当地人口稀少,义军数万人食粮难以筹集。襄阳白巾军留一部兵力由李全率领,协同四川白巾军作战,主力分两个梯队重返湖北。姚之富、王聪儿部为一梯队,由奉节出川,在白帝城与阻击清军激战3昼夜,进入巴东、归州(今秭归)地区,乘虚攻下兴山,经保康、南漳向襄阳前进;高均德等部为二梯队,出川后经当阳、远安向荆州(今江陵)前进。清军急调重兵加强荆、襄防务。襄阳白巾军突然回师房县、竹山。八月,在郧西大败明亮部,杀护军统领惠伦及丰伸布。尔后北进陕西。九月,李全部亦至安康。
襄阳白巾军回师荆襄,调动清军主力集中于湖北,四川白巾军压力遂减轻。大批群众加入四川义军,攻占巴州、达州地区许多城镇,声势复振。十一月,襄阳白巾军翻越大巴山,再度进入川北。俟清军集中至通江、太平一带时,再返陕西。清军堵、追均无成效,陷于被动。嘉庆帝第三次易帅,命湖广总督勒保统一指挥各军。三年二月,襄阳白巾军姚之富部进攻郡县(今眉县)不克,李全部经盏厔(今周至)进逼西安,在焦家镇与总兵王文雄部激战失利。两部遂分路向湖北转进。
三月,姚之富部在山阳之石河铺、宽坪等处连遭挫折,至三岔河(今陕西镇安东南与郧西交界处)被清军及乡勇包围。激战终日,转战至郧西之却花坡,矢尽援绝,突围未成,全军覆没,姚之富、王聪儿跳崖自杀。李全、高均德两部在两河关(今旬阳西北)、茅坪(今洋县北)等地亦屡次失利,遂西进凤县,经略阳、宁羌(今宁强)入川,五月至仪陇,与罗其清、冉文俦部会合。白巾军全部入川,清廷集中5万兵力,三路进击。
在川白巾军,仍多依险筑垒,固守硬拚,遭很大损失。罗其清、冉文俦先后被杀,王三槐被诱俘,仅冷天禄等数部,转移至梁山、忠州及川东地区。四年初,嘉庆帝亲政,总结三年战争教训,在政治、军事上进行调整:撤换作战不力的惠龄、宜绵、景安、秦承恩等领兵大臣;任勒保为经略大臣,统一指挥川、陕、楚、豫、甘五省军队;大力推行乡勇、团练,保甲制度,筑堡团守,坚壁清野,同时采用“剿抚并用”方针,宣传“若能悔罪投诚”,“不咎既往”。
白巾军亦接受三年战争教训,放弃固守寨垒战术,改用分散出击与流动作战相结合的战术,开始分路向川西、甘南及陕、楚作大范围的往返流动,以便于保存自己、筹集军粮、扩充人员、争取主动及伺机歼敌。白巾军的多路流动作战,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主动,部队日益壮大,清统兵大臣福宁上奏:“贼以胁从而日增……新起之贼实多于剿除之数”;清军疲于奔命,大量减员。清领兵大臣明亮上奏:“臣自去秋至今,日夜追贼,往返五省,所领兵3000……仅存千余”。
嘉庆帝于七月再次更换统帅,将上任仅半年之勒保“逮问治罪”,八月改任额勒登保为经略大臣。额勒登保任经略后,采取“驱各路之贼逼归川北”,然后“聚而歼旃”的作战方针,同时大力推行团练、寨堡及坚壁清野政策。九十月间,张汉朝战死、高均德被俘,徐天德部略有斩获,唯冉文俦之侄冉天元一年来多次击败清军,部队又发展至万余人,活动于大竹地区。十二月间,川北各部白巾军北进陕南,一部由略阳强渡嘉陵江进入甘肃秦州、巩昌地区。
清军主力尾随白巾军进入甘陕,冉天元乘虚趋定远,于五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抢渡嘉陵江进入川西,进攻蓬溪县城。四川总督魁伦命总兵朱射斗,率兵3000人驰援,冉天元围城打援,于十九日在老虎岩以伏击战全歼清军,杀朱射斗。部队迅速发展为5万余人,声势大振。德楞泰急从广元、昭化南下增援。冉天元再以后退诱敌、设伏聚歼战术,在江油包围了清军温春、赛冲阿两部,予以歼灭性打击。三月,该部在马蹄岗与清军激战三昼夜,德楞泰仅余亲兵数十人,行将就歼,都司罗思举突率乡勇来援,冉天元被俘,清军反败为胜。冉部万·余,由张子聪等率领,南下太和镇(今射洪),渡过潼河,进入川西富庶地区。成都戒严。嘉庆帝逮魁伦入京,令其自杀,重任勒保为四川总督。
活动于湖北之徐天德、樊人杰等部白巾军,转战鄂西北,六月间在南漳马家营击败明亮部,杀总兵王凯等;十月,在远安牛鹿坡击败追击清军,杀总兵李绍祖、参将沈庆春等。
3、甘肃白巾军:活动于甘肃之高天升、马学理等部白巾军,由阶州(今武都)进入龙安。闰四月,在竹子山口击败清军,杀总兵施缙后再返甘肃;八月间,夜袭陕甘总督长麟于徽县伏家镇,杀将军富成及游击台清阿等官兵千余;九月,进至陕西,在略阳、沔县(今勉县),杀总兵札勒杭阿,在西乡法宝山杀提督王文雄、副将鲍贵等。
白巾军虽然仍获多次作战胜利,但自身损失很大。自五年夏起,清廷“筑寨团练”及“坚壁清野”等措施逐渐生效,使白巾军在战略上开始转入被动,不仅粮源、兵源日渐减少,而且行动经常受阻,难以进行大范围的流动作战,而主要在川、陕、楚边境地区进行出击及流动。六年正月至七月间,在清军连续进击下,各部白巾军仅剩干余或数百、数十人,基本上被限制在南山老林之中。实力较强者,尚有苟文明、樊人杰及蒲景等少数几部。
至七年七月时,此三部亦先后被清军歼灭。十二月,额勒登保上报嘉庆帝“大功底成,川、陕、楚着名首逆全数肃清”,实际上尚有多部小支白巾军活动于南山老林进行游击作战。八年二月,清骁将、提督穆克登布深入老林追击,为少数伏击战士格杀。八月,被清廷解散之部分乡勇,参加白巾军,不时向老林以外出击。九月,在西乡附近击败堵击的清军,杀副将朱槐。白巾军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又坚持战斗1年余,直至九年九月,最后一位白巾军首领苟文润被叛徒杀害,历时9年的白巾军(白莲教)大起义方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