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从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如何从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发布时间:2022-06-18 06:43:00

❶ 历史材料解析题如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原文在这里
综观近年的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千变万化,但命题者的目的始终握住一个宗旨,就是着重考查考生在《考试大纲》中对材料处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一是“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三条能力要求成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那么,我该如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呢? 1、带着设问读懂、读透材料
第一、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泛读,浏览,了解大意,就是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泛读要具备语文课里的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第二遍细读、精读,注意材料里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信息,比如每一段材料的出处,这个材料是从哪本书里摘出来的,这个信息要注意,往往给我们起一个提示的作用。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须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有带解释的字词千万要好好把握,往往是解题答题的突破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可以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处理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主、谓、宾语,再找定、状、补语等)达到明确中心意思的目的。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第二、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应给予重视。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其次是准确识别材料中对历史的叙述、描述的和对历史的看法、评价之间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对历史的叙述、描述是表达客观历史事实本身;对历史的看法、评价是表述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态度。二者在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材料解析题其信息的获取,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本文,而且其编者的按语、材料的出处、时间都是解答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注意从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第四、理清材料与课本关系。材料解析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后,要将材料的基本信息点与教材的基本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这就是解析材料题过程中的“知识迁移”.一般来讲,结合材料,结合教材的知识,两者要注重,还要注意题目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就让你依据材料,就不用过多地考虑教材的知识,如果不是的话,就是说这个题目的答案可以从材料里提取出来,同时要结合课文当中的观点、认识或者是看法。
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迁移课本知识来回答设问时,还要对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辨别取舍、择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二是被迁移的知识除了历史知识之外,还包括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等,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通过“知识迁移”,实际上是为最后总结答案勾勒框架模型。细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当命题者将分散各处的历史语段和图表资料陆续摘出,并加以有机组合,辅以各种设问时,这样形成的新材料、新情境加深了阅读的难度,但答案隐含于材料及所学知识中。所以,在细读设问后,考生要带着设问精审材料,把握材料内涵,按图索骥,找出有效信息。
1.审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时间是历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注意时间信息就能把材料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加以分析。材料题中时间信息散见于材料的各个角落,或于材料文字间明确提示,或隐于表述时间及材料出处。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圈出时间,并联系已有的历史阶段概念,明确是否属于同一时期,进而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
2.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或材料出处。不同的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因而把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属性,有利于考生通过材料的文字表象分析出真实含义。
3.审材料中文字的层次性:材料题信息量大,阅读时要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及关键性的连词(“因为”“但是”等)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各段材料的侧重点。
4.审材料的“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我们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一过程也就是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在获取了“有效信息”以后,我们还必须将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实与客观历史的真实、材料反映的观点主张和历史发展规律与唯物史观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作者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等,从而判断材料中所反映的史实的真伪、观点主张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有悖历史发展规律等。

❷ 如何提高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根本上来讲,提高语文古文造诣,因为试卷上历史材料一般都是古文写的。然后呢,学会看关键词,看看题中那个字词在对应的材料中出现,。最后,看看这些历史材料里,哪些内容觉得有些似曾相识,仔细研究跟他有关的。列出来,看题目,再一一排除。我现在高二,这些都是我的经验,主要都是针对试卷的。还有其他方法。多看看历史野史,历史小故事,有关历史的影视剧。

❸ 如何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下题为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材料二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曾文正公全集》材料三“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于张国是;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语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概述其基本思想。(2)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3)材料三所说“商务”指什么?“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4)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

❹ 如何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
、读材料、链接、
答题

一、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二、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三、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
四、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答题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那样你是写不完整的;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提问题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作答案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
答完题后,检查书写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误之处,再进行补充。

❺ 如何教初中生从历史材料题中提炼有效信息

立足课程文本,了解史料
(1)了解历史、历史学、历史学科
二期课改新教材一改老教材黑白配的单调版本,色彩绚丽,图文并茂,清新活泼。虽然面貌全新,但要体现历史的韵味,探究历史的本源,还必须深入到基本的史料。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中学生而言,首先必须清楚历史是什么?学生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浩如烟海,一一记载谈何容易。教师告诉学生历史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为史学,也可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是如何“究天人之际”?换句话说,他如何知道过去?带着这一问题,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殿堂。
(2)了解史料及其分类

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发轫”,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先是猿人,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最早的国家是夏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这都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教师问学生:历史学家凭借什么得出这些结论呢?学生回答说:根据原始人类遗址、传说、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和殷墟甲骨文遗址。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就是史料,它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是历史学的载体。如何将这些史料进行分类呢?(见右图)看完这张图,学生对史料有了一个基本概念。
随着历史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史料的认识不断拓展。知道图画、文字、音像、神话、民间故事、新闻、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等等,均是史料。知道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等。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如何知道呢?
2. 围绕重点难点,理解史料
有效的教学,必须为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路径、方法和思维的准备。围绕重点和难点,选择史料,提取信息,事半功倍。
如在上《商周文化的瑰宝》一课时,确定本课重点为甲骨文和青铜器的价值。难点为用实物史料证史,认识文物的多重价值。下面是其中一个片段:
……
师: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证据何在?
生:清朝末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有刻纹,判断这是一种失传的古文字。而这一“龙骨”产于河南安阳。
师:王懿荣用24两银子买下了12片甲骨文,仅凭这12片甲骨文能否说明甲骨文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呢?(学生一时茫然)

出示材料:图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堆积层)和史料(1903年刘鹗拓印《铁云藏龟》,含1000余片甲骨;1908年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含2000多片甲骨)。
师:这些材料说明什么?
生:说明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多,已经成为常用文字,便于研究。
师:历史学家研究的结果如何呢?
生: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从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看,甲骨文已具备了“六书“中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法。
师:这又怎能说明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呢?(学生若有所思)
出示图片: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灰陶尊。并告诉学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探讨汉字的起源,都以甲骨文为基础向前推。殷墟甲骨文是商王朝后半期实用的汉字,商王朝的前半期和夏王朝应该是有文字的时代。在夏代的文字未发现之前,汉字的源头只能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上去探求线索。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陶器上。如半坡遗址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已有27种刻划符号。灰陶尊发现于距今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从形体结构分析,已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的“旦”字十分相似。所以目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师:为什么史学家断定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呢?
生:因为甲骨文的主要发现地河南安阳小屯村原本是商朝的都城。
师:文物也会人为迁移,仅凭这一个证据能否说明甲骨文就是商朝的文字呢?(学生感觉困难)
出示史料:王国维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用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所列的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并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
师:这就是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所以断定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在上面分析基础上,请同学们结合书中“记载日食的卜骨”和“祭祀狩猎卜骨”,说一说堪称商周文化瑰宝的甲骨文,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1: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它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2:这些甲骨文很美,有研究价值。
师:单从文字上看,有文字研究价值。从历史角度看呢?
生:它是实物史料,是最有价值的史料,可以用它来证文献史料。它记载商朝占卜的内容,便于后人了解商朝的历史。
师:也就是说具有史料价值。
……

❻ 怎样做好历史的材料题并有效地提取信息!

绝对原创,严禁转载

如何做材料型历史选择题

做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主要采用以下步骤:
第一步:分清题型结构。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结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第二种是题干里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第三种是选择题的题干和备选项都引入材料。
第二步:审题。材料型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强,迷惑性大,认真审题,对材料型选择题尤其重要。
(1)审题时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明确要求回答内容。
(2)注意细节,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
(3)找出试题中的条件限定语。
第三步:解答。
(1)进行定位,联系所学知识,找出课本上与试题对应的具体知识点,把材料与教材相联系。
(2)知识迁移,按题目要求,根据试题中的条件限定语得出答案。

【例l】日本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间战争’(即日本在1937年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引者注),从1938年到1941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当时的事实真相应该是
A.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
B.日本“速战速决”诸计划破产,被迫改变对华方针
C.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妄图转移国际视线
D.百团大战后,日本希望同中国政府和平谈判
【解析】B 本题主要是针对目前日本右翼势力沉渣泛起,否定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国这一史实而提出的设计,目的是还历史本来面目,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题题干是一段文字材料,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引者注,一个是时间,都是时间上的限定条件,特别是“从1938年到1941年”。根据这一时间可以排除A和C项,“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是在1944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妄图转移国际视线”是在1932年;D项中“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但与当时历史特征不相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于1938年被迫改变对华方针,对国民党政治进攻为主。
【思维误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认为“和平方案”与“日本希望同中国政府和平谈判”这一内容相符,误选D项。这主要是由于审题不清和对历史背景把握不准而造成的。

【例2】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A.《血战台儿庄》
B.《千古奇冤:皖南事变始末》
C.《百团大战始末》
D.《血色雄关:太原会战纪实》
【解析】D 本题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这种习题的主要解法是找出题干中的条件限定语和中心语。在“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这一要求中“抗战”是中心语,“八路军”和“正面战场”是条件限定语,与选择项比较就能得出答案。1937年,八路军115师奉命开赴山西,参加太原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思维误区】学生会误选C项,没有注意“正面战场”。

阅读全文

与如何从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