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寸光阴,一寸金”,古人是怎么来记录时间的
一顿饭的时间,一炷香的时间,一个时辰,这些都是描述时间的词汇。一寸光阴一寸金,现在的我们越来越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珍惜时间,时间的流逝是我们永远也追不上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时间的长河都不紧不慢的从上面流过,最后也经过时间的沉淀给人类留下了珍贵的宝物。
时间最早是无形的,在最开始的原始时期时间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还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存在;原始的人类想法也是简单的,宇宙的浩瀚无穷不禁引起了人类的思考。
后来在社会的进步人类发展过程中记录时间的工具“钟表”诞生了,但在没有钟表之前人类是怎么样记录时间的?对于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们是如何记录不断消逝的时间的?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时间制度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间回顾历史,来看看我们古人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一、最早的在远古时期的人类,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呢?
开始把时间划分为更细的单位,把一时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
其计时的划分方法,在《晋书·律历志》景初历的记载较为详细:“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
古人非常聪明,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气现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星星月亮太阳运行的规律,观察太阳月亮的方位,了解星星分布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了解当时大概的时间。
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就产生了信息和电的发明,由此钟表也就孕育而生。
钟表的诞生更是代表了人类历史社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也同时让人们的生生活越来越便利,生活和工作都更有规律。
钟表种类繁多,小到怀表手表,大到挂钟等等,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占的体积虽然不大,但是却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了时代性的意义。
钟表上的指针好像一只无形的手,推进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向前发展。
让人们流逝过的时间在表盘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让那些无形逝去的时间变成可以见到的刻度,让那些历史不再被轻易遗忘。也许未来还会有更加尖端更加先进的技术。但是永远无法磨灭钟表在人类历史上这一深刻的烙印。
朝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时间的长河源远流长,从古代流到了现在也将会流淌到将来,时间给我们人类留下的痕迹是永远抹不去的。
古代的鸡鸣起床到现在也经常在人们口中听说,从原始时期的根据太阳的位置确认时间,到结绳记账法,刻木相会再到日晷的出现,沙漏的发展,到现代的钟表电子表,全都体现出我们中国社会的进步之快。如果没有记录时间的东西出现,那我们人类的生活将会一塌糊涂,不知道会衰败到什么程度。
我们了解了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以及发展,全都体现着人们伟大的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越来越准确的记录与传递,人们的生活也走向了正轨,所以说时间的记录确认是非常具有重要性的。
‘贰’ 古代时期古人是如何计时的
人类计量时间遵循的基本原理是承认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又以有规律匀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作为计量标准。中国古代实用的计时仪器包括圭表、日晷和滴漏。
圭表出现略早,约西周时期,日晷和滴漏在汉代就开始常用。圭表和日晷都是借助太阳计时。表是一根直立的柱子,圭是与表垂直的座。为在陕西留下的周公测景台就是一个巨大的圭表。日晷的计时精度可精确到刻。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慢慢对于时间有了更细致的了解,也制定了更为精确的时间概念。如用十二地支的方式来计时,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就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晚上用打更的方式来通报时间:一晚上共有五更,一更的时间长度也是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
‘叁’ 历史的记忆,中国古代怎么记载年份
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二、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个年号,但前面的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来才追加的,他本人亲自定的第一个年号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禅泰山后,下诏将第二年定为“元封元年”。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
(3)中国古人是如何记录历史时间扩展阅读
干支历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干支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
根据我国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有说是汉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简化后的“干支”。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若干恒星、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肆’ 古代历史是怎么记录下来的
是通过史官记录的。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4)中国古人是如何记录历史时间扩展阅读:
历史上的几位史官:
1、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着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2、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3、纪晓岚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干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由纪晓岚负责编撰的《四库全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文史的重要工具书。
4、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治《春秋谷梁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着作。着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
5、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着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着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史官
‘伍’ 古代人用怎样记录时间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地支对应的生肖、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纪时的时刻、五行、阴阳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节气时间段 近似阴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时刻 五行 阴阳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
丑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
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
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
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
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
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
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
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
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在该年出生的人就“属”这个生肖。人的岁数是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编辑]
组合
地支有六个组合,称为“六合”,有四个由三个地支组成的局势,称为三合局和全会方局,这种地支组合之后,亦会变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地支除了会合化局之外,地支还有互相冲克及相刑,故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阴阳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会: 亥子丑会北方水局 寅卯辰会东方木局 巳午未会南方火局 申酉戌会西方金局
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为无恩之刑
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为持势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为无礼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为自刑之刑
[编辑]
其他用处
地支主要用来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来分章节,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数学刚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数学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别代表k-v这12个字母,大写字母用代表小写字母的汉字加口字旁表示。
‘陆’ 古代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日晷标记时间,滴漏计时,观日月星计时。
‘柒’ 古代人如何记录时间、怎么表达时间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7)中国古人是如何记录历史时间扩展阅读:
古人对白天与晚上的称谓是不同的。白天说“钟”,晚上说“更”或“鼓”。那时候城镇里都设有钟鼓楼,晨起(辰时,7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傍晚(酉时,19点)鼓报时,所以晚上又说“几鼓天”。
晚上说时间用“更”,是有巡夜人边巡逻边打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说法。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差不多等于现在的24分钟。其实很多称谓也流传了下来,活跃在今人的口头,但我们往往不知道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再比如,现在我们一个昼夜是24小时,但在古代,一昼夜是12个时辰。12个时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来计算,而是用“子丑寅卯……”来表示,这叫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是古代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将干支相配的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为甲子日,那么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
据说干支纪日法是从商朝开始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来,其顺序从未间断或错乱过。
中国传统上使用的是干支纪年和王朝纪年,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曾出现数百个年号用于纪元。清朝帝王统治瓦解之后,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开始使用公历纪元法,同时使用中华民国纪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法。不过,民间历书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纪日法。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仍然沿用传统农历推算。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
‘捌’ 中国古代怎么记载年份
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二、典籍记载北宋时女真族记年龄用自己看过几度草青为标志。这种以草木枯荣为一年的习惯很多民族都有。不过汉民族很早就发现了白天用立木测日影的方法。
古人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发现了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由此延伸出春分和秋分。在两分两至之上,又发展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后发展成二十四节气。
三、中国古人认识一年的另一个途径来自于夜晚对于星星的观察。经过精密的观测,古人发现了头顶的星空上,北极星永远安定地挂在北方,而北斗七星按照季节不断地旋转,斗勺柄春天指东,夏天指南,秋天指西,冬天指北。
聪明的古人于是把星空分成了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个星区,又在每个星区选出代表性的七颗星,这就是二十八星宿。如果把一年的时间比喻为一个钟表表盘,那么北极星就是钟表的表芯,北斗七星就是指针,而二十八星宿则是周围的时间刻度。
四、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个年号,但前面的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来才追加的,他本人亲自定的第一个年号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禅泰山后,下诏将第二年定为“元封元年”。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
(8)中国古人是如何记录历史时间扩展阅读:
古代人最早发明的时间刻度单位
循环是时间生活最重要的特征。昼往夜来,月升月落,春夏秋冬,时间的脚步循环往复永不停歇。而先民们对时间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最早被发现的时间刻度单位应当是“日”。太阳是全世界人认识时间的第一个标志物。先秦时代的《击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的升与落是一日劳作和休息的标志。由昼与夜组成的一天,则是一年的基本单位。
汉字中,“旦”字表示太阳刚刚升起,把“旦”倒过来就是古体字的“昏”。随着先民们认识的深入,白天和黑夜又被细分。《左传》记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这种划分一日为十时的方法,应当和古代传说羲和生了十个太阳相关。
但后来普遍流行的是一日为十二时辰的分法。一日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两个小时。比日大一号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月亮定期的循环变化。
王国维在释读殷商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后指出,殷商时代已经分一月为四:自一日至七八日曰初吉,自八九日已降至十四五日曰既生霸,自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曰既望,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日曰既死霸。可知当时已经对月亮的变化周期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干支纪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年号纪年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人怎样发现了时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