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刘邦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抱负远大。
举例:观秦皇帝——“喟然太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本纪》
解释:感慨着叹息道:“啊,大丈夫就应当这样啊”
2、知错必改。
举例:见郦生——“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高祖本纪》
解释:沛公正踞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洗脚。----------于是沛公起身,整理衣服,向他道歉。
3、善于纳谏。
举例: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高祖本纪》
解释:(沛公)想要停在宫里在皇宫里休息,樊哙、张良上谏阻止,于是将秦国贵重宝物财物封在府库里,把军队撤回到霸上
4、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举例:鸿门宴——“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高祖本纪》
解释:驱车前往鸿门,面见项羽谢罪
5、知人善用。
举例:“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高祖本纪》
解释: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才俊,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高祖本纪
网络—刘邦
② 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
③ 刘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无意义的反攻成功的事例。他由小亭长(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君临天下的皇帝。即使他有幸赶上秦国末世大乱的时机,也能打败群雄中施展才能震撼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所以刘邦没有节操反而有好处。项羽是一支10万人疲劳的军队,他与韩信联手30万人。从士兵输给指挥官的项羽也不害羞。项羽的军事才能说到研究生,韩信就是博士。韩信是楚汉时代唯一打败项羽的将军。当然。韩信的指挥才能真的不是吹嘘的。确实是百战百胜,没有一败涂地,项羽至今为止也是百战百胜。但是项羽只能进行强战。我不像韩信那样喜欢策略。这可能也和他的性格有关。
④ 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刘邦(公元前256年[1]/公元前247年[2]~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3][4][5]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祖先源流深远,起自陶唐,亦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6]在魏国刘邦的曾祖父被封为丰公,刘邦这一代已成为平民,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7]秦朝建立后,刘邦出仕,任沛县泗水亭长,后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8]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9]。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10]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11]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12]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13]统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阳[14][15],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16]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17]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安抚人民生活,奠定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18]开放边境关市,积极缓和汉匈关系。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的时候,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⑤ 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开辟大汉王朝新的纪元,却被后世指责不断,刘邦痞子皇帝之称缘何而来?各位,这个话题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平时老百姓喜闻乐见,经常讨论的话题,属于社会热点话题,比较接地气,也比较能引起大伙儿的共鸣。其次,这个问题具有科普的性质。我们知道,作为文字工作者,其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阐述事实,澄清谬误,引领社会舆论,起到为大众发声,为正义呐喊的作用;第二,文字工作者应该宣扬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正能量。
刘邦也因为这个,一下受到百姓爱戴,成为了举国上下的孝子典范。这虽然不是刘邦自己耍流氓,也算是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帮助他耍了一次流氓。到了刘邦晚年,每个皇帝都害怕的事情也一样发生在刘邦身上,那就是害怕他人夺走刘氏江山,尤其是异姓王。于是,刘邦就开始慢慢地铲除韩信等异姓王,甚至他连自己的女婿张敖都没有放过。为了有理由能够除掉张敖,甚至于夺走了张敖的相好赵姬。如果这都不算耍流氓的话,那还有什么是耍流氓呢?虽然说那时候张敖还不是他女婿,但是张敖也不能做什么,只能乖乖的双手奉上赵姬了。之后赵姬还给刘邦生下一子——刘长。
⑥ 汉高祖刘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邦最后是皇帝,所以相貌肯定英武不凡,什么高鼻梁、没胡须之类的,史书说他"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并非他左边那瓣屁股上有七十二颗痣,而是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痣。这个是真是假谁都不知道,因为刘邦又不是吃饱了撑着,怎会把裤子扒了让别人细数他大腿上的痣呢?所以这也只能算"莫须有"吧。刘邦这个人,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好酒及色),连他父亲都看不下去,经常批评他:你呀你呀,看看你二哥多能干!
刘邦是个自命不凡的人,一般人他都瞧不起,可混了几十年,最后也就混了个泗水亭长的职位(泗水亭,在今江苏省沛县东)。秦时,十里为亭,十亭为乡,放在今天,刘邦差不多是个村长。史书也没说村里有什么企业,所以泗水亭长刘邦很可能没多少油水。不过,刘邦似乎也有瞧不起其他人的资格,因为他是见过大场面的。刘邦曾到咸阳服过徭役,在那期间有幸看到秦始皇的威仪。秦始皇的气派让刘邦震惊不已,羡慕、崇拜、激动?当时的刘邦,只有一句话能够形容他内心的震撼。"哎呀,大丈夫就应当如此啊!"(嗟呼,大丈夫当如此矣!)
那一年,刘邦是沛县的一名小吏,还很年轻。一些人由此认为,刘邦这一趟去咸阳就勾起了他称帝的欲望,说他从那一天起就埋下了称帝的梦想,啊,少年大志的刘邦,多么远大的理想!
事实上,刘邦是秦朝统治阶层的一员,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秦政权的支持者而非颠覆者。在当亭长的日子里,刘邦还是有些爽的。比如,因为当了亭长,刘邦就是秦朝官吏,就有资格瞧不起其他官员。比如,作为亭长的刘邦,虽然只有两个属下(亭父和求盗),却没有浪费资源,有时也让属下帮自己干点私事(史书说他曾让求盗给自己到外地做竹皮帽子,这款竹皮帽由刘邦亲自操刀设计,刘邦发迹后这帽子就成了名牌刘氏冠(一般人还不能戴)。
⑦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秦王朝遍体鳞伤,大厦摇摇欲坠时,刘邦勇敢地上前推了一把,秦王朝灭亡,刘邦功不可没,而项羽,关键时候,只知道消灭秦王朝有生力量(这当然很好),却不知道“擒贼先擒王”,拱手将这“辉煌瞬间”的荣耀让给了刘邦,以致在后来的政权争夺战中,吃了刘邦讥他“道义和理都不沾边”的亏,但是,不管怎么说,推翻秦朝,刘邦算是推功至伟。
刘邦时刻都对自己的形式有着非常客观清醒的认识,当初楚怀王与各路将领说好先入咸阳者称王,刘邦先打进去了,但是一琢磨自己与项羽的实力对比,最终撤出来了,退到了霸上。换位思考,这个决定是很难并且相当理智的。他为人也是十分豪爽仗义,这样的他最终在秦末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混战中脱颖而出,于是也就有了,后来我们所看到的大一统的西汉王朝,西汉王朝的建立,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⑧ 历史上真实的刘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所以在与项羽争霸的途中,把劣势转为优势,最后取得了胜利。
⑨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⑩ 历史上真实的刘邦是怎样一个人明明仁厚宽大之人,为何总被黑化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汉太祖刘邦的: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这话的意思是说:(刘邦)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常有远大的志向,不从事一般百姓的生产作业。但是很多人不理解这个评价,尤其是仁厚爱人四个字上,很多人说刘邦生性薄凉,三番几次把自己的儿女赶下车,功成名就后还杀害功臣,怎么会是一个仁厚爱人的人呢?刘邦的仁厚又体现在哪里呢?
先说说刘邦的两个黑点:
1、在逃命时把自己的儿女赶下车。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刘邦这个行为确实非常出格,虎毒还不食子呢,何况是人呢?刘邦的这个行为不用洗,确实存在,这是刘邦的一大黑点。
但是,看问题不能光站在人性的角度,或者自己的角度,而要从刘邦本人的角度来看,或者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你就能明白了问题所在了。
刘邦是从布衣之身起家,第一个进入关中灭亡了秦朝,并成为整个天下仅次于项羽的第二大势力,在项羽分封天下之后,刘邦显然不甘心当老二,他只想当皇帝,效仿秦始皇一样,成为天下最尊贵的皇帝,这是刘邦的远大志向,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所以刘邦出汉中,收复关中,出函谷,收复中原,联合五诸侯攻打彭城,原本以为天下垂手可得,结果因为骄傲自满,被项羽以少胜多打得大败,56万联军被项羽3万骑兵追杀,而刘邦把自己儿女赶下车就发生在彭城之战大败急于逃命的时候。
这个时候刘邦是怎么想的?
来模拟一下:刘邦本来就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彭城大败后,刘邦只想活下去,然后东山再起,刘邦还握有关中、汉中、巴、蜀等后方根据地,只要人不死,终究会东山再起,刘邦此刻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活下去,逃出楚军的追击。
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他的逃命,包括自己的儿女,从政治家的角度出发,刘邦把自己的政治生涯看得比自己儿女的性命还要重要,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刘邦没错,从父亲的角度来看,刘邦错了,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刘邦也错了。
举几个例子,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个错误的计谋,让刘邦分封天下,刘邦觉得有道理,马上叫人刻章并安排,后来张良听说了,指出了现在天下不能实现分封,形势不同了,刘邦觉得对,马上中止了之前的决策,把郦食其骂了一顿。
白登山之围前,娄敬建议刘邦不要轻兵冒进,认为匈奴的行为反常,可能会有计谋,刘邦不听,还把娄敬关进监狱中,说等回来收拾他,结果情况果然如娄敬所说一般,刘邦逃脱后,马上向娄敬道歉,并封侯,身为皇帝,能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豁达大度。
刘邦有一次与戚夫人在一起,御史大夫周昌来了,周昌看到刘邦不方便,就退出来了,然后刘邦追出来,并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他,我是个怎么样的皇帝?周昌回答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刘邦居然毫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这同样是豁达大度,要是没那份自信心,哪个皇帝听到臣子说自己是夏桀、商纣,还不杀了臣子?
至于刘邦从谏如流的例子就太多了,不用举例,也基本上认同这一点。毛主席还说刘邦能夺取天下,靠的是决策和用人,这确实也是刘邦的强项,整个汉政权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是刘邦做出的,用人就更不用说了,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人杰都愿意跟随刘邦,并诚心诚意辅佐刘邦,这就是用人。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刘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可以这么说:刘邦是一个仁厚宽大、胸襟开阔、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善于决策、善于用人的帝王之才。
刘邦之所以总是被人黑化,是因为刘邦存在一些黑点,比如抛弃儿女、父亲于不顾,再比如诛杀功臣,这些问题前面讲到过了,刘邦作为政治家,总得选择一个放弃一个,这是他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只有没看懂的刘邦的人,才会黑化刘邦,但凡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刘邦,就会真正地明白刘邦的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