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何李世民、李治、李隆基、李亨等都不是嫡长子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便是由他所开创,而在他去世以后,唐高宗李治继续推行父亲的政策,使得唐王朝社会稳定,发展更加繁荣,从而延续了“贞观之治”的成就。
之后李治继续稳定自己的地位,不做任何出格的事情,在父亲李世民面前他始终都是一个孝子的形象,这下让李世民彻底放心了,在他去世之后,李治最终顺利继承皇位,他在期间推行李世民的政策,使得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延续了一代盛世的辉煌。
㈡ 非嫡长子的皇子就没有继位资格,却仍旧拼命争夺,历史上都有哪些人成功了
历史上非嫡长子夺位成功的人有很多,比如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清朝雍正帝,他们都是非嫡长子,而最终当了皇帝,可谓是成功的典范。自古以来,不管是君王,还是诸侯,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很重要的一项规定,但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帝王都不是嫡长子,而最终当了皇帝,究其原因,有很多,要么是嫡长子早夭,要么就是其他皇子陷害,要么就是皇帝不喜欢嫡长子,要么就是嫡长子品德不端,无出其右。
还有雍正皇帝,他也是非嫡长子,也经过了漫长的争斗,才登上帝位。康熙晚年,发生了令人骇然的九子夺嫡事件,这就足以说明皇权诱人了,结果雍正帝的很多兄弟,都惨败而死,雍正帝上位后,也惩罚了很多当初与他争位的兄弟,可以说很残忍了。
㈢ 为什么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都不是嫡长子嫡长子为什么比较平庸呢
这个可能是个错觉把!世人都知道唐太宗,明成祖,这些都是非嫡长子,特别是唐太宗和明成祖两个,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夺政之后的成就之高,让人难以往其项背!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嫡长子身份的也不缺明君雄主!比如:
1、秦始皇嬴政,他也有个弟弟――长安君成蟜,后来造反,流浪赵国!可以说秦始皇是,众多嫡长子中雄才大略方面,最具有代表的人物,吞六国,一统天下,无人能比!
嬴成蟜,嬴姓赵氏,名成蟜。生卒年失载,战国末年秦国公子,秦庄襄王少子,秦王政(秦始皇)之弟,后在屯留叛秦降赵,史称“成蟜之乱”,叛乱平定后,其部军吏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百姓被流放,嬴成蟜亡命到赵国,被授予封地饶。
6、朱瞻基,朱高炽长子!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变,停止用兵越南。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休养生息,和他父亲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所以说也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特征的皇帝!
《明史》赞誉宣宗:“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20]
㈣ 古代历史上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会有啥区别
这里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大家熟知的“一夫多妻制”并不准确,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一提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必然是令不少男性同胞兴奋不已的。什么“一夫多妻”,什么“三妻四妾”,特别是古代帝王所坐拥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以及“后宫三千佳丽”,让现代的男同胞们必然是非常的“羡慕”。
然而不管是普通的百姓,还是官僚士大夫阶层,乃至于至高无上的帝王,遵循的都是“一夫一妻”,之后才是“多妾”,所以即便是同时拥有这多名配偶,也是要有“位置主次”和“地位高低”之分的,这个“主”和“高”便是“妻”,“次”和“低”便是妾。
㈤ 西汉史皇孙刘进到底有没有爵位他不是嫡长子应该能列土封王的
刘进(西汉历史人物)
西汉历史人物刘进为汉武帝孙子,也就是戾太子刘据的儿子,巫蛊之乱时遇害。
西汉刘进,汉武帝孙,戾太子刘据子,母史良娣,史称史皇孙。与妾王翁须有一子,是为汉宣帝刘询;巫蛊之乱时而遇害。他父亲因为蛊惑之乱死亡,他也被杀,当时应该还没有封王
㈥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非嫡长子继位的皇帝啊
汉文帝(不过他也不是从老爹那继位的),汉武帝,汉昭帝,
补充一个 汉宣帝刘询
汉武帝刘彻嫡曾孙、戾太子刘据孙、史皇孙刘进子。这个是绝对的嫡长中的嫡长。前任昌邑王刘贺,刘彻的孙子,被拉来做木偶,可惜木偶都做不好,又被退回封地。
西汉后面三个皇帝都是宗室之子,主要因为前任无子
汉献帝是次子,也是木偶
东汉基本上都是长子,好像都不是嫡子
2.唐太宗(高祖第二子),3.唐高宗(太宗第九子),4.唐中宗(高宗第七子),5.唐睿宗(高宗第八子),6.唐玄宗(睿宗第三子),7.唐肃宗(玄宗第三子),14.唐文宗(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15.唐武宗(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的五弟)16.唐宣宗(他是唐朝历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 18.唐僖宗(唐懿宗第五子),19.唐昭宗李晔(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同母弟弟),20.唐哀帝(唐昭宗第九子)。都不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
宋代
宋太宗 兄终弟及 详情参考 烛影斧声 事件
宋英宗 宗室子弟 前任仁宗无子
明
惠帝是嫡长孙
明成祖朱棣是抢来的位置明太祖四子,据说不是嫡子,可他自己说是
明代宗 前任是其兄 朱祁镇 被俘虏 后代理皇位
明宪宗
明孝宗
明世宗 是宗室子弟,**王嫡子,与前任朱厚照是同一辈的
明穆宗
明神宗
明光宗
明熹宗
明思宗 就是崇祯 兄终弟及
虽然嫡长制在中国出现已久,但以前没有哪个朝代真正实行这一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贯彻这一制度的朝代。
上段没有标注的都是在皇后无子的,或嫡子早殇的情况下继位的
元代不清楚,清代我详解一下
清帝中只有以一个是嫡长子,是咸丰 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由于长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实上的嫡长子
不过清朝入关以后好像还是比较接受中原文化的嫡长制的
顺治 将原配皇后废了,没有在立。康熙自然不可能为嫡子
康熙 最初立的太子还是嫡长,他两番废立太子,都是抱了希望这个嫡长子成为继位者的希望 雍正继位是一个历史热点问题,我就不多说了
雍正 好像是有五子长子次子早殇 三子因被圈禁 四子干隆 幼子也不是正室所生 干隆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作为长子继位,当然雍正也是很欣赏他的
干隆 原配皇后 富察氏 干隆的次子就是她生的 干隆元年就密诏为皇储,没几年就病故 后来富察氏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早殇 富察氏去后,继任皇后不大招干隆待见,被废 嘉庆也是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继位的
嘉庆 嫡长子早殇 次子道光
道光 前面两位皇后早亡,咸丰出生后不久,立其母为皇后(不是追封)
咸丰 只有同治一个儿子
最后三位都没有儿子
㈦ 李治不是嫡长子,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让他继承皇位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们非常熟知的人物,他凭借着自己的贤能开创了有名的贞观之治,使得唐朝步入到了一段空前繁华的盛世时代。但是在他死后却将皇位给了李治,当时的李治其实并不是嫡长子,在他的前面还有着两位哥哥。其实最开始是他同父异母的大哥太子李承乾是预定好的储君,但就是这位太子却十分着急想坐上皇位在私底下曾多次的想要去暗杀自己老师,也就是这样惹怒了世民,其实更是害怕儿子会像自己当时发动玄武门政变,发生那样的局面,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便选择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
在唐太宗眼里他是一个善良又孝顺的孩子,更不会担心他能做出什么篡权的事情了。所以李治也才能顺利的继承了皇位,他在做皇帝的时间也使得唐朝更加的繁荣,百姓们生活得也十分安定。
㈧ 唐朝有哪些皇帝是嫡长子,哪些不是
数字表明他是唐朝第几代皇帝。
8.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在位17年,享年54岁。
9.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唐代宗长子
10.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
11.唐宪宗李纯(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唐顺宗长子,他的统治时期是从805年到他逝世。
12.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唐宪宗长子,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在位4年,享年30岁。
13.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在位3年,享年19岁。
17.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宣宗长子,在位14年,终年41岁。
唐朝其他的皇帝,如:2.唐太宗(高祖第二子),3.唐高宗(太宗第九子),4.唐中宗(高宗第七子),5.唐睿宗(高宗第八子),6.唐玄宗(睿宗第三子),7.唐肃宗(玄宗第三子),14.唐文宗(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15.唐武宗(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的五弟)16.唐宣宗(他是唐朝历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 18.唐僖宗(唐懿宗第五子),19.唐昭宗李晔(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同母弟弟),20.唐哀帝(唐昭宗第九子)。都不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
http://zmnsy.com/ViewCmsInfo.asp?ID=3801(西汉)
http://zmnsy.com/ViewCmsInfo.asp?ID=3623(东汉)
http://zmnsy.com/ViewCmsInfo.asp?ID=3432(唐朝)
http://zmnsy.com/ViewCmsInfo.asp?ID=3429(北宋)
http://zmnsy.com/ViewCmsInfo.asp?ID=3427(南宋)
http://zmnsy.com/ViewCmsInfo.asp?ID=3380(元朝)
http://zmnsy.com/ViewCmsInfo.asp?ID=3378(明朝)
这些你可以参考一下,有你所需要的。
㈨ 不是嫡子也非长子的嬴稷,为何成功登上了王位
秦武王嬴荡曾言,"得游巩、洛,生死无恨",他很快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攻取韩国重镇宜阳后,秦武王也追随当年楚庄王的脚步,去东周洛邑向周天子问九鼎之轻重。并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
秦武王死时年仅23岁,并没有留下子嗣。秦国立刻陷入了诸公子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秦武王后支持公子壮,芈八子支持自己的儿子公子芾,双方僵持不下。却最终是远在燕国为人质的嬴稷,被燕、赵两国送回秦国,继位为秦王。
旭哥将结合史料,从当时王位的继承制度和秦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博弈,来分析秦昭襄王嬴稷继承王位的原因。
谁有资格继承王位
从黄帝开始,国家政权的继承制度经历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夏商父子相承的世袭制,到西周时,全面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可以简要的概括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国君的王后生的长子,哪怕有别的儿子才能出众,也没有资格继承;如果王后生的儿子,在年龄上比别的嫔妃生的儿子年龄小,那也要立王后生的儿子为继承人,这就叫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
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商朝前期王位传承实行兄终弟及制,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最小的兄弟去世后,王位该传给谁呢,是自己的儿子,还是兄弟的儿子,还是堂兄弟?所以引发了商朝中期激烈的王位争夺战,史称“比九世乱”,是商朝迅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
从商朝后期,又开始实行父死子继的王位传承制度,但也有一个问题,国君一般子嗣众多,诸子势必为了王位,展开激烈的争夺,对于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极为不利,这就叫名分未定,人人以为唾手可得!
而嫡长子继承制完美的解决了王位传承的乱象,在宗法制上嫡子称为大宗,继承国君的权力和地位;其它庶子称为小宗,被分封为诸侯,但在他的封国内,他又是大宗,他的嫡子作为大宗继承他的地位,庶子又被分封为大夫……以此类推,构建起一套稳定的宗法制度,来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这就叫名分已定,各安天命。
但是如果君王没有儿子呢?实际上,秦武王死后的秦国,就面临这样的情况。这种时候,就会辅之以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所以,秦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都享有合法的王位继承权。
秦惠文王生产力比较强悍,儿子众多,但争夺王位不是谁有资格继承就能继承,还必须要看背后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从当时秦国的政局看,获得秦武王后支持的公子壮,芈八子、樗里疾以及魏冉支持的公子芾,最有希望继承秦国王位。
在一些电视剧中,秦武王遗诏立嬴稷为王,这实际上毫无根据,也不符合常理。一方面是秦武王死的十分突然,很难说,立有遗诏。另一方面,嬴稷能被送去苦寒之地燕国做人质,可见秦武王并不待见嬴稷,就算有遗诏,也不太可能传位给嬴稷。
当然,秦武王死后,嬴稷手里也是握有一张入场券的,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樗里疾剧照
二、赵武灵王的抉择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继承人的确定虽说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但也深受周边大国战略态势的影响,甚至一些小诸侯国的太子之位,完全由周边大国决定。
例如,魏襄王魏嗣本在秦国做人质,却被秦国送回魏国,并支持夺取了太子之位,更是在魏襄王六年,秦惠文王直接派人到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
各国之所以热衷于参与其它国家的王位争夺战,是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伐战频频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各国之间合纵连横,战略形势瞬息万变,一旦自己支持的人选登上王位,必然在外交上对自己的国家十分有利。
在秦武王去世之时,赵国正是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当政时期,推行胡服骑射,国力大增,雄心勃勃。此时,正在推行北进战略,攻灭中山国,所以要全力防范魏国,如果能在秦国建立一个亲赵的政权,就可以利用秦国有效的牵制魏国。
秦国的王位之争,正好给了赵武灵王这样的机会,秦国公子嬴稷正在燕国做人质,燕国也一直对嬴稷照顾有加,嬴稷继位对燕国也极为有利。所以,赵武灵王和燕昭王一拍即合,护送公子嬴稷回秦国争夺王位,并以武力给秦国施加压力。
此时,秦国国内局势本来僵持不下,但芈八子立即倒向了赵武灵王,转而支持立嬴稷为秦王,因为嬴稷也是芈八子的亲生儿子。就这样,力量的平衡被瞬间大破,嬴稷得以继承秦国王位,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结语:
秦昭襄王本来远离秦国政治中心,与秦国王位毫无瓜葛,然后,却被各方势力鬼使神差的推向了秦王之位,既是嬴稷的幸运,更是秦国的幸运!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在位期间,文用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将,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不断对韩、魏、楚发动军事打击,秦国版图急剧扩大。正是在秦昭襄王期间,秦国形成了统一六国的态势,只差秦始皇的临门一脚。
然而,历史的诡危之处就在,赵武灵王扶持了秦昭襄王,而正是秦昭襄王用长平之战,敲响了赵国的丧钟。假如,赵武灵王能够看到这一幕,不知心里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