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上的宜禄县在哪里

历史上的宜禄县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6-19 15:01:55

❶ 郸城县的历史

郸城县是我过建立后设置的新县城。位于河南省东部。今郸城县地域,西周时属厉(音lai)、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陈郡苦(音hu)县和项县。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 (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唐废郸县,其地北部归鹿邑县、真源县,南部归宛丘县、项城县。五代至宋元,上述县名有所更改,但辖地基本沿袭未变。明、清两代,地域大部属归德府鹿邑县,少部属陈州府(明为开封府)淮宁县,沈丘县。民国3年(1914年)鹿邑县在郸城集设县佐 ,至民国19年(1930年)废除。民国30年(1941年),地域分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县境为共产党领导的鹿淮太县、鹿亳太县和沈鹿淮县等边区民主政权的活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3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属淮阳专区。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郸城县隶属商丘专区。1958年12月,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郸城复归其领辖。1965年6月增设周口专区,郸城县改属周口专区至今。

❷ 三国时期各州下辖郡,各郡下辖县

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州郡划分大致如下:(天下分为十三州,另有洛阳一地称为司州或司隶。三国时期,各国为方便管理,对部分郡县又做了重新划分,下有叙述。

因此“州”是大于“郡”的,至于“八十一州”和“四十一州”的说法,可能是演义的作者将三国时期的州与后世所谓的州搞混了,因为后来诸朝开始设“道”、“省”等行政单位,而“州府”变成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的行政单位。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其他的称谓错误,比如州的长官,在东汉时称“州刺史”,黄巾之乱后为方便管理听刘焉建议改成“州牧”,完全掌握军政大全。而书中的某些地方却称“X州太守”,是错误的。)

司州:分置河东、平阳、河内、弘农、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属魏地。约于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治所——河南(今洛阳市东)

幽州:分置涿郡、代、上谷、渔阳、辽西、玄菟、乐浪、右北平、燕国、辽东属国等十郡一国一属国,下辖69县,属魏地。约于今河北、辽宁与北朝鲜。治所——蓟(北京城西南)。

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阳平、钜鹿、常山、安平、平原、乐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十三郡二国,下辖123县,属魏地。约于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治所——镐(hao)(冀柏乡县北)

并州:分置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等六郡,下辖44县,属魏地。约于今山西省与陕西省部分。治所——晋阳(太原市西)

青州:分置齐郡、济南、乐安、北海、城阳、东莱等六郡,下辖62县,属魏地。约于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治所——临锱

兖州:分置东郡、济阴、山阳、泰山、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等四郡四国,下辖71县,属魏地。约于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治所——昌邑(今鲁金乡县西北)

豫州:分置颍川、汝南、弋阳、陈郡、谯郡、鲁郡、梁国、沛国等六郡二国,下辖94县,属魏地。约于今河南省。治所——谯(皖亳县)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东海、琅琊、东莞、广陵等六郡,下辖50县,属魏地。约于今江苏省、山东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县之地。治所——郯(鲁郯城县西南)

雍州:分置京兆、冯翊、扶风、北地、新平、陇西、天水、南安、广魏、安定等十郡,下辖70县,属魏地。约于今陕西省、甘肃省东部。(雍州很奇怪,我查了许多资料,没有一个提到它的治所的,所以抱歉了!)

凉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辖44县,属魏地。约于今甘肃省。治所——陇(甘清水县北)

荆州:南阳、南乡、义阳、江夏、襄阳、魏兴、新城、上庸等八郡65县属魏地;南郡、宜都、建平、武昌、蕲春、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营阳、始安、邵陵、贵阳、始兴等十六郡102县属吴地。约于今湖南、湖北、广西北境、贵州东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腹地颇大。治所——汉寿(湘常德市东)

益州:分置蜀郡、犍为、江阳、纹山、汉嘉、朱提、越隽、牂柯、建宁、兴古、永昌、云南、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涪陵、武都、阴平等二十一郡,下辖146县,属蜀地。约于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治所——雒(四川广汉市,后绵竹,再成都)

扬州:淮南、庐江等二郡十四县属魏地;丹阳、新都、会稽、临海、建安、东阳、吴郡、吴兴、豫章、庐陵、鄱阳、庐江、临川、安成、庐陵南部等十四郡一都尉146县属吴地。约于今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数省之地。治所——历阳(皖和县,后迁寿春

交州:分置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九真属国、南海、苍梧、临贺、合蒲、珠崖、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合蒲北部等十五郡一属国一都尉,下辖104县,属吴地。约于今广西、广东二省与越南国;后吴分南海、苍梧、临贺、合蒲、珠崖、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合蒲北部等九郡,都尉另置广州

治所——广信(桂梧州市)

在历史上,东汉荆州原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东汉末年,从南阳郡、南郡分出一部分县,设置襄阳、章陵二郡,于是荆州共辖九郡,这就是后世称"荆襄九郡"的来历。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家共分荆州:曹操占据南阳、襄阳、南郡三郡,刘备占据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孙权则占据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败曹仁,夺得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己所据部分"借"给刘备,于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

江东六郡指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六郡。

❸ 长武县的历史

长武县历史攸久,文化灿烂。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置鹑觚县,隶 长武县博物馆
属北地郡领辖;东汉兴平二年(195年),改属新平郡;至黄初七年(226年),又改属扶风郡;西晋时,鹑觚县隶属雍州安定郡,永嘉之乱(311年),鹑觚县归羌人占据,多民族杂居,局势动荡,县置有名无实;南北朝元钦元年(552 年),改称设置宜禄县,属泾川赵平郡;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宋咸平四年(1001年),宜禄县改称长武县,隶属泾州保定郡,归彰化军节度;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废长武县,辖地并入庆元路泾州泾川县。今长武境内无县置;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月,复设长武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从此,长武县境域规模趋于定型,相因沿袭;清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长武改为冲繁难要缺,属州直隶州领辖;民国时期,长武县先后属陕西省督军府、关中道、陕西省长支署;民国十十九年(1940年)新县制实施后,长武 长武县博物馆
为四等县属第七行政区;长武县成立于1948年4月21日,因当时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西府出击战役,未及设立工作部门。县长由刘刚同志担任。4月24日晚,解放军主力撤离,长武县城失守,县人民政府工作人员随主力部队战略转移。1949年7月25月,长武获得解放,属陕甘宁这区分县行政督察区;1950年5月,长武先后隶属咸阳专区、咸阳行政公署、咸阳地区下午公署;1983年9月,咸阳署改为地级市,长武属咸阳市人民政府辖县。全县有文物遗址12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7处,唐昭仁寺以其虞书唐碑、大雄宝殿等文物吸引了境内外游客。长武属中华民族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陆地通道必经之地,又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古公檀父因戍狄逼迁于歧下,唐太宗与薛家父子酣战于“浅水塬”,郭子仪长武驻军防守,范仲淹派宋良驻兵长武。因历史上是“常常用武之地”而得名“长武”。也是古丝绸之路陕西的最后一站。

❹ 郸城县的历史沿革

郸城县西周时属厉、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陈郡苦县和项县。
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
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 (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
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
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
唐朝时期废郸县,其地北部归鹿邑县、真源县,南部归宛丘县、项城县。
五代至宋元,上述县名有所更改,但辖地基本沿袭未变。
明、清两代,地域大部分属归德府(今商丘)鹿邑县,少部属陈州府(明朝为开封府)淮宁县、沈丘县。
民国三年(1914年)鹿邑县在郸城集设县佐 ,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除。民国三十年(1941年),地域分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县境为共产党领导的鹿淮太县、鹿亳太县和沈鹿淮县等边区民主政权的活动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3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属淮阳专区。
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
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郸城县隶属商丘专区。
1958年12月,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
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郸城复归其领辖。
1965年6月,增设周口专区,郸城县改属周口专区
2000年,撤销周口专区,设立地级周口市,郸城县属周口市至今。

❺ 彬县的建置沿革

夏(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地属雍州。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史传公元前16世纪夏末商初,公刘率部落成员居豳,建立豳国。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迁岐下周原。
西周(前11世纪~前770),豳(邑)地属王畿。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属秦国。
秦(前221~前206),设漆县,属秦朝廷直辖地(内史)。
西汉(前206~8),仍置漆县,初沿袭秦制,后隶属司隶部左扶风。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
东汉(25~220),初沿袭西汉制。兴平元年(194),析左扶风的漆县、安定郡的鹑觚县,设立新平郡。
魏晋(226~316),仍设新平郡,辖漆县、汾邑县,隶属雍州。
东晋(317~419),初沿袭西晋制。至后秦,郡、县俱废。
南北朝,先后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领属。北魏,皇兴二年(468),于陈阳塬设白土县,县治在今水口乡白土村一带。后复设新平郡,辖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县,隶属泾州。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因宁县时称豳州,故加“南”字以区别。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因撤销了宁县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大业二年(606),撤销豳州,新平县改属宁州,是年宁州又改称豳州。大业三年再改豳州(治宁县)为北地郡,新平县随之又属北地郡。义宁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县、三水县,复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为豳州,辖新平、三水2县,属关内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寿县,州辖3县。贞观二年(628),又分新平县,置宜禄县,州辖4县。神龙元年(705),划永寿县归雍州,州辖3县。景龙元年(707),永寿县复属豳州,州辖4县。开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为“邠”。天宝元年(742)改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
五代(907~960),沿袭唐制,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领属。后周显德五年(958),废衍州,以定平县属邠州。
宋(960~1127),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定平5县,属永兴军路。乾德二年(964)划永寿县归乾州,州辖4县。熙宁五年(1072),永寿县复属邠州;定平县划出,属宁州,州辖4县。政和七年(1117)定平复属邠州,州辖5县。政和八年(1118),永寿县分出,改属礼泉州,州辖4县。宣和元年(1119),划耀州淳化县归属邠州,州辖5县。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四月,邠州并入金。隶属庆元路,辖新平、宜禄、三水、淳化、永寿5县。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为蒙军所占,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淳化、宜禄4县。隶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不久改属风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县并入淳化县,宜禄县并入新平县,州辖2县。至元九年(1272),直隶陕西行中书省。
明(1368~1644),设邠州,辖新平、淳化2县,直隶陕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县,辖地归邠州直辖,州辖淳化县,改属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县,复置三水县,州辖2县。万历十一年(1583),分邠州设长武县,州辖3县。
清(1644~1911),沿袭明制,设邠州,辖三水、长武、淳化3县,属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
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县设立陕西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长武县、栒邑县、乾县、醴泉县、永寿县、淳化县、耀县、同官县。二十九年(1940),同官县划归第三区,耀县划归第十区,七区辖7县。三十三年(1944),栒邑县、淳化县划归二区,七区辖5县。三十六年(1947),区重新调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乾县、醴泉县、长武县、永寿县、栒邑县和淳化7县。三十七年(1948),淳化县归三原分区,七区辖6县。民国中期,彬县地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南部边沿地带,彬县北部、东北部建有革命政权。1935年8月,成立正(宁县)栒(邑县)、邠(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甘肃正宁县,陕西栒邑县和邠县永乐、曹家店地区的革命斗争。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县六区(底庙)为中心建立永红县苏维埃政府,活动地区包括彬县永乐。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员会易名新正县苏维埃政府。1947年10月,成立邠县县政府(驻龙高乡梁家村),隶属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3月改属西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18日,将原西府分区划为邠县分区和宝鸡分区。邠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陕甘宁边区政府,辖长武县、邠县、栒邑县、醴泉县、乾县、永寿县、麟游县。1949年7月24日,彬县全境解放,邠县专署、邠县县政府进驻县城。
建国后,1950年5月,撤销邠县分区,彬县隶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邠县、长武县、栒邑县合并为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1年1月,隶属咸阳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撤销邠县大县建制,恢复原邠县,改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1983年4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咸阳市,彬县遂为市属县至今。
彬县历史悠久。彬县是后稷生地,公刘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刘避桀居豳,定居农耕,教民稼穑。秦朝设为漆县,东汉设置新平郡,北魏改为白土县,西魏始设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设有州县两级政权,民国初年裁州设县。

❻ 周口市郸城县在历史上属于哪些国家

郸城县西周时属厉、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陈郡苦县和项县。
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
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 (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
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
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
唐朝时期废郸县,其地北部归鹿邑县、真源县,南部归宛丘县、项城县。
五代至宋元,上述县名有所更改,但辖地基本沿袭郸城县未变。
明、清两代,地域大部分属归德府(今商丘)鹿邑县,少部属陈州府(明朝为开封府)淮宁县、沈丘县。

❼ 彬县历史

彬县旧名邠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地处渭北塬。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13镇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万亩。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产粮基地之一。
夏(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地属雍州。

彬县大佛寺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为豳国。史传公元前16世纪夏末商初,公刘率部落成员居豳,建立豳国。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迁岐下周原。
西周(前11世纪~前770),豳(邑)地属王畿。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属秦国。
秦(前221~前206),设漆县,属秦朝廷直辖地(内史)。
西汉(前206~8),仍置漆县,初沿袭秦制,后隶属司隶部左扶风。王莽改漆县为漆治县。
东汉(25~220),初沿袭西汉制。兴平元年(194),析左扶风的漆县、安定郡的鹑觚县,设立新平郡。
魏晋(226~316),仍设新平郡,辖漆县、汾邑县,隶属雍州。
东晋(317~419),初沿袭西晋制。至后秦,郡、县俱废。
南北朝,先后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领属。北魏,皇兴二年(468),于陈阳塬设白土县,县治在今水口乡白土村一带。后复设新平郡,辖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县,隶属泾州。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因宁县时称豳州,故加“南”字以区别。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因撤销了宁县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隋(581~618),开皇三年(583),撤销新平郡,移白土县治于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县,隶属豳州。大业二年(606),撤销豳州,新平县改属宁州,是年宁州又改称豳州。大业三年再改豳州(治宁县)为北地郡,新平县随之又属北地郡。义宁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县、三水县,复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为豳州,辖新平、三水2县,属关内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寿县,州辖3县。贞观二年(628),又分新平县,置宜禄县,州辖4县。神龙元年(705),划永寿县归雍州,州辖3县。景龙元年(707),永寿县复属豳州,州辖4县。开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为“邠”。天宝元年(742)改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
五代(907~960),沿袭唐制,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领属。后周显德五年(958),废衍州,以定平县属邠州。
宋(960~1127),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定平5县,属永兴军路。乾德二年(964)划永寿县归乾州,州辖4县。熙宁五年(1072),永寿县复属邠州;定平县划出,属宁州,州辖4县。政和七年(1117)定平复属邠州,州辖5县。政和八年(1118),永寿县分出,改属礼泉州,州辖4县。宣和元年(1119),划耀州淳化县归属邠州,州辖5县。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四月,邠州并入金。隶属庆元路,辖新平、宜禄、三水、淳化、永寿5县。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为蒙军所占,仍设邠州,辖新平、三水、淳化、宜禄4县。隶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不久改属风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县并入淳化县,宜禄县并入新平县,州辖2县。至元九年(1272),直隶陕西行中书省。
明(1368~1644),设邠州,辖新平、淳化2县,直隶陕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县,辖地归邠州直辖,州辖淳化县,改属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县,复置三水县,州辖2县。万历十一年(1583),分邠州设长武县,州辖3县。
清(1644~1911),沿袭明制,设邠州,辖三水、长武、淳化3县,属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
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十七年(1928)3月,设邠乾区,隶属陕西巡按使,辖邠县、乾县、永寿县、长武县、麟游县、栒邑县、淳化县、耀县、汧阳县、陇县,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县设立陕西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长武县、栒邑县、乾县、醴泉县、永寿县、淳化县、耀县、同官县。二十九年(1940),同官县划归第三区,耀县划归第十区,七区辖7县。三十三年(1944),栒邑县、淳化县划归二区,七区辖5县。三十六年(1947),区重新调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邠县、乾县、醴泉县、长武县、永寿县、栒邑县和淳化7县。三十七年(1948),淳化县归三原分区,七区辖6县。民国中期,彬县地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南部边沿地带,彬县北部、东北部建有革命政权。1935年8月,成立正(宁县)栒(邑县)、邠(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甘肃正宁县,陕西栒邑县和邠县永乐、曹家店地区的革命斗争。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县六区(底庙)为中心建立永红县苏维埃政府,活动地区包括彬县永乐。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员会易名新正县苏维埃政府。1947年

彬县地图
10月,成立邠县县政府(驻龙高乡梁家村),隶属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3月改属西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18日,将原西府分区划为邠县分区和宝鸡分区。邠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陕甘宁边区政府,辖长武县、邠县、栒邑县、醴泉县、乾县、永寿县、麟游县。1949年7月24日,彬县全境解放,邠县专署、邠县县政府进驻县城。
建国后,1950年5月,撤销邠县分区,彬县隶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邠县、长武县、栒邑县合并为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1年1月,隶属咸阳市人民委员会。1961年8月,撤销邠县大县建制,恢复原邠县,改属咸阳地区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1983年4月,咸阳地区改为省辖咸阳市,彬县遂为市属县至今。

❽ 泾州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泾州,上。开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二。乡五十五。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乡三十。今为泾原节度使理所管州二:泾州,原州。县九。都管户垦田《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至始皇分三十六郡,属北地郡。汉分北地郡置安定郡,即此是也。汉以六郡良家子补羽林郎,案六郡,安定即其一焉。后汉安帝永初五年,徙其人于美阳以避羌寇,郡寄理美阳,在今武功县界美阳故城是也。至顺帝移于今理,后魏太武神?三年于此置泾州,因水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安定郡。大业末,金城贼帅薛举侵扰豳、泾,武德元年太宗西讨,会举死,因平举子仁杲,遂改安定郡为泾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二百八十六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八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三百四十里。东北至宁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原州平凉县一百五十里。北至原州城三百三十里。北至庆州三百二十三里。南至凤翔二百五十八里。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陇州私路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龙须席。赋:麻,布。
管县五:保定,灵台,临泾,良原,潘原。
保定县,上。郭下。本汉安定县地,今临泾县安定故城也,后汉省。后魏文帝大统元年,自高平城移于今理,属安定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泾州。至德二年,改保定县。
泾水,在县东一里。
折?庶故城,在县东十里。西魏泾州刺史乙弗贵所筑,隋末薛举屯据于此城,举死仁杲复窃据,武德元年讨平之。
万俟丑奴馀趾,在县东五里。丑奴,高平人,后魏建义元年僭号于此。
灵台县,上。西至州一百里。本汉鹑觚县,属北地郡,周属赵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泾州。天宝元年,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阴密故城,东接县城,即古密国之地是也。《诗》曰“密人不恭。”
临泾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本汉旧县,属安定郡。隋大业元年于今县理置湫谷县,取县内湫谷为名。十二年,复为临泾县,皇朝因而不改。按:县有彭阳川,去彭阳县一百步。县界兼有汉安武、安武、彭阳、抚夷四县之地。
良原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本汉三水县地,属安定郡,今安定县界三水故城是也。隋大业元年,分安定县之地置良原县,县西南三十里有良原,因以为名。
?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陇州华亭县流入。
石原,在县西南,即所谓良原也。
潘原县,中。东至州一百里。本汉阴盘县,属安定郡,在今?州宜禄县西二十三里阴盘故城是也。地有阴?驿。

❾ 求东汉末年东汉十三州以及各郡县的名称

司州,东汉时辖郡七: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弘农郡,京兆尹,冯翎郡,扶风郡。

青州,辖郡、国六,县六十五:平原郡、东莱郡、济南国、乐安国、北海国、齐国。

徐州,辖郡、国五,县六十二:东莞郡,琅琊国,彭城国,东海国,下邳郡,广陵郡。

兖州,辖郡、国八,县八十: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郡,东平国,东郡,泰山郡,济北国。

豫州,辖郡、国六,县九十七:陈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颍川郡,梁国。

幽州,辖郡、国十一,县九十:代郡,上谷郡,范阳郡,燕国,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昌黎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

冀州,辖郡、国九,县一百:中山国,常山郡,河间郡,渤海国,安平国,清河郡,魏郡,赵国,巨鹿郡。

并州,辖郡九,县九十八: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

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阳郡,南乡郡,南阳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衡阳郡,建平郡,南郡。

扬州,辖郡、国六,县九十二:蕲春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临海郡,豫章郡,临川郡,庐陵郡,建安郡,吡陵典农校尉部。

凉州,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西平郡,金城郡,陇西郡,南安郡,广魏郡,安定郡,扶风郡,京兆郡,北地郡,冯诩郡。

益州,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阳平郡,武都郡,汉中郡,巴西郡,梓潼郡,巴东郡,广汉郡,东广汉郡,巴郡,涪陵郡,江阳郡,踺为郡,汉嘉郡,蜀郡,永昌郡,云南郡,建宁郡,兴古郡,朱提郡,牂牁郡,越隽郡。

交州,辖郡七,苍太十六:交趾郡,郁林郡,苍梧郡,朱崖郡,高凉郡,南海郡。

雍州,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设立过雍州,但是不久取消, 辖郡九。

(9)历史上的宜禄县在哪里扩展阅读:

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❿ 三国演义时期各个州的城、县、村

荆州:襄阳、长沙、江陵、武陵、零陵、桂阳、江夏、南阳(宛城)、新野、魏兴(西城)、上庸、南乡、新城。
扬州:柴桑、建业、吴、庐江、曲阿、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合肥、寿春
司州:洛阳、平阳、河东(安邑)、弘农、河内
交州:交趾、九真、曰南、南海、苍梧、合蒲、珠崖、郁林、桂林
雍州:京兆(长安)、冯翊、扶风、安定、新平、广魏、天水、南安、陇西
凉州:西平、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天水、安定、冀城
冀州:邺、阳平、清河、平原、广平、巨鹿、安平(信都)、南皮、乐陵、河间、常山
并州:上党、西河、太原(晋阳)、乐平、雁门
幽州:代郡、上谷、蓟、范阳、渔阳、右北平、辽西、昌黎、玄菟、辽东、乐浪、带方
青州:乐安、临淄、北海、城阳、东莱
徐州:东莞、琅邪、东海、彭城、下邳、广陵、小沛
兖州:陈留、濮阳、山阳、任城、泰山、东平、济北
豫州:鲁郡、沛县、睢阳、陈郡、颖川(许昌)、谯郡、汝南、弋阳、安平
1.司隶校尉部

京兆尹 治长安(今陕西长安三桥)。

领10县:长安、长陵、阳唆、霸陵、杜陵、新丰、蓝田、郑县、上雒、商县。

右扶风 治槐里(今陕西兴平)。

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旬邑、安陵。

左冯翎 治高陵(今陕西高陵)。

领13县:高陵、池阳、万年、重泉、临晋、颌阳、夏阳、频阳、粟邑、衙县、没(去三点水加示部旁)栩、云阳。

河东郡 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

领19县:安邑、闻喜、猗氏、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虫加三点水)泽、东垣。

弘农郡 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

领9县:弘农、陕县、湖县、华阴、卢氏、黾池、新安、宜阳、陆浑。

河南尹 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领21县:雒阳、平县、平阴、谷城、河南、新城、梁县、偃师、缑氏、巩县、成皋、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新郑、密县、京县。

河内郡 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南)。

领18县:怀县、武德、平皋、州县、温县、河阳、野王、波县、轵县、沁水、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朝歌、荡阴、林虑。

2、豫州刺史部

颍川郡 治阳翟(今河南禹州)。

领17县:阳翟、阳城、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昆阳、舞阳、定陵、郾县、临颍、颍阴、许县、新汲、鄢陵、长社。

汝南郡 治平舆(今河南汝南射桥)。

领37县:平舆、上蔡、灈阳、吴房、西平、定颍、召陵、洇(去因加隐)强、西华、征羌、汝阳、南顿、阳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阳、安阳、新息、弋阳、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鲖阳、固始、项县、宜禄、新阳、宋国、思善、城父、山桑、细阳、汝阴、慎县。

陈 国 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领9县:陈县、新平、宁平、武平、苦县、柘县、阳夏、扶乐、长平。

梁 国 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城)。

领8县,睢阳、蒙县、宁陵、鄢县、谷熟、虞县、下邑、砀县。

沛 国 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张集)。

领21县:相县、肖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鄼县、谯县、郸县、锧(去质加至)县、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

鲁 国 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领6县:鲁县、汶阳、卞县、驺县、蕃县、薛县。
3、兖州刺史部

陈留郡 治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

领17县:陈留、雍丘、尉氏、扶沟、圉县、襄邑、己吾、考城、外黄、济阴、东昏、小黄、浚仪、封丘、平丘、长垣、酸枣。

东 郡 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庆祖北)。

领15县:濮阳、白马、燕县、顿丘、卫国、东武阳、阳平、东阿、范县、谷城、临邑、乐平、发平、聊城、博平。

济阴郡 治定陶(今山东定陶城西北)。

领11县;定陶、冤句、乘氏、句阳、成阳、鄄城、廪丘、离狐、成武、单父、己氏。

山阳郡 治昌邑(今山东巨野昌邑)。

领10县:昌邑、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与、高平、湖陆、南平阳、瑕丘。

任城国 治任城(今山东微山鲁桥)。

领3县:任城、亢父、樊县。

东平国 治无盐(今山东东平宿城)。

领5县:无盐、寿张、须昌、富城、章县、东于陆、宁阳。

济北国 治卢县(今山东长清马上附近)。

领5县:卢县、茌平、蛇丘、刚县、成县。

泰山郡 治奉高(今山东泰安范镇)。

领12县:奉高、博县、梁甫、巨平、茌县、嬴县、牟县、莱芜、盖县、南武阳、费国、南城。
4、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 治平原(今山东平原饮马店附近)。 领10县:平原、高唐、祝阿、漯阴、安德、鬲国、西平昌、般县、乐陵、厌次。
济南国 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枣园西北)。 领10县;东平陵、土鼓、历城、台县,着县、菅县、东朝、邹平、梁邹、于陵。
乐安国 治临济(今山东高青高城镇)。 领9县:临济、高苑、千乘、乐安、博昌、利县、寥城、寿光、益县。
齐 国 治临菑(今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 领6县:临菑、西安、昌国、般阳、广县、临朐。
北海国 治剧县(今山东昌乐尧沟镇)。 领18县:剧县、东安平、平寿、营陵、朱虚、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于、都昌、下密、胶东、即墨、壮武、挺县、观阳。
东莱郡 治黄县(今山东龙口黄城集)。 领12县:黄县、嵫(去山加巾)国、曲城、掖国、当利、卢乡、牟平、东牟、昌阳、长广、不其、黔陬。
5、徐州刺史部
琅邪国 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戴城子)。 领13县,莒县、东安、东莞、姑幕、诸县、东武、琅邪、沟曲、阳都、临沂、开阳、即丘、缯国。
东海郡 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城北)。 领13县:郯县、襄贲、兰陵、丞县、阴平、戚县、昌虑、合乡、祝其、利城、赣榆、朐县、厚丘。
彭城国 治彭城(今江苏徐州)。 领8县:彭城、留县、广戚、傅阳、武原、吕县、梧县、甾丘。
下邳国 治下邳(今江苏邳县古邳)。 领16县: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虑、僮国、夏丘、徐县、睢陵、盱眙、高山、淮陵、东城、曲阳、淮浦、淮阴。
广陵郡 治广陵(今江苏扬州城北)。 领12县:广陵、江都、舆国、堂邑、海陵、高邮、平安、东阳、淩县、射阳、诲西、盐渎。
太多,我就不一一复制了
楼主自己打开看吧 http://tieba..com/f?kz=527702683
村很难查的,只有州郡县
http://www.3guogame.com/3guohtml/sgyy.gif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的宜禄县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