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苏州区域详解
市情概况
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江苏省第二大城市。 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苏州相册(15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苏州是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是江苏省的经济中心、工商业和物流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下辖的常熟市、昆山市、吴江市、太仓市和张家港市等五个县级市的经济实力均列全国百强县(市)前十位,其中昆山、张家港、常熟分别位居第一,第三位。 在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苏州位居全国第九,唯一进入前10名的地级市。 苏州位置
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东距上海市区80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有“丝绸之都(丝绸之府)”、“园林之城”。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苏州
2004年曾经成功举办世界遗产大会。2006年举办了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 2007举办了第1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并将金鸡奖初评永久评奖基地落户——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2007年12月22日,永久落户苏州太湖的全国首个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全国性一级民间社团组织——太湖文化论坛,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太湖文化论坛的成立将为世界文明的对话以及区域文明的合作搭建一个永久性的平台。太湖文化论坛永久坛址设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信太湖城,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会设在中国北京。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共11个。苏州共辖6个市辖区(金阊区、沧浪区、平江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代管5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市区户籍人口240.21万人。全市暂住登记人口472万(2009年数据)。苏州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市辖区
【吴中区】 (面积 672平方千米,人口599650人。邮政编码215128) (驻长桥街道) 长桥街道/越溪街道/郭巷街道/横泾街道/香山街道/苏苑街道/龙西街道/城南街道/角直镇/木渎镇/胥口镇/临湖镇/东山镇/金庭镇(旧称-西山镇)/光福镇 【相城区】 (面积 416平方千米,人口369269人。邮政编码215131 (驻元和街道)元和街道/太平街道/黄桥街道/北桥街道/望亭镇/黄埭镇/渭塘镇/阳澄湖镇 【金阊区】 (面积 37平方千米,人口207926人。邮政编码215008) (驻石路街道) 石路街道/留园街道/虎丘街道/白洋湾街道/彩香街道 苏州行政区划图
【平江区】 (面积 22平方千米,人口228913人。邮政编码215005) (驻平江路街道) 观前街道/平江路街道/苏锦街道/娄门街道/城北街道/桃花坞街道 【沧浪区】 (面积 25平方千米,人口325542人。邮政编码215006) (驻双塔街道) 双塔街道/南门街道/胥江街道/吴门桥街道/葑门街道/友新街道 【虎丘区】 (苏州高新区)面积 258平方千米,人口331363人。邮政编码215004) (驻狮山街道) 狮山街道/横塘街道/枫桥街道/镇湖街道/浒墅关镇/ 通安镇/东渚镇
县级市(代管)
常熟市(驻虞山镇)(面积1263平方千米,人口1066417人。邮政编码215500) 辖9镇1街 虞山镇/碧溪街道(2010.6设)/梅李镇/海虞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 昆山市(驻玉山镇)(面积 927平方千米,人口699885人。邮政编码215300) 辖10镇 玉山镇/巴城镇/周市镇/陆家镇/花桥镇/淀山湖镇/张浦镇/周庄镇/千灯镇/锦溪镇 张家港市(驻杨舍镇)(面积 813平方千米,人口900132人。邮政编码215600) 辖8镇 杨舍镇/塘桥镇/金港镇/锦丰镇/乐余镇/凤凰镇/南丰镇/大新镇 吴江市(驻松陵镇)(面积1192平方千米,人口797240人。邮政编码215200) 辖9镇 松陵镇/盛泽镇/同里镇/汾湖镇/平望镇/横扇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 太仓市(驻城厢镇)(面积 642平方千米,人口467168人。邮政编码215400) 辖7镇 城厢镇/沙溪镇/浏河镇/浮桥镇/璜泾镇/双凤镇/陆渡镇
其它
苏州工业园区(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的具有影响力的工业园区)区域面积288平方千米 人口339398人 (驻娄葑镇) 娄葑镇/唯亭镇/胜浦镇
编辑本段环境
主要数据
2007年苏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9.83%;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58%,比上年提高6.17个百分点;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26天,比上年提高2天。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经纬
市中心位于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2′
气候
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5℃,1月均温2.5℃。7月均温28℃。 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雨量充沛,平野稻香,碧波鱼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人们传诵的“近炊香稻识红莲”、“桃花流水鳜鱼肥”、“夜市买菱藉,春船载绮罗”的诗句,就是历代诗人对苏州物产富足的赞美和讴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太湖
地形 苏州市隶属于两个省一级的自然地理区: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山脉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还有南阳山(338米)、西洞庭山缥缈峰(336米)、东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渔洋山(170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等。
水系
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着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市区是江南水网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周围是全国着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综述
苏州自古有京杭运河贯穿而过。现有京沪铁路以及312,204等多条国道经过苏州。苏州有光福机场(军用为主),并与无锡市政府、江苏省政府合资建设苏南硕放国际机场;邻近的主要机场还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其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德国水平,是交通 沪宁高速 双向8车道
部授予的公路交通枢纽城市。苏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有49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1年至今,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沪苏浙高速公路、苏通大桥南接线工程等相继建成通车。期间,沪宁高速公路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南段还实施了改扩建,方便驾驶员和市民出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78公里,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苏州全市还建成了高速公路枢纽11个,互通50个,形成了“一纵三横一环二射”的高速公路网,全市95%的乡镇实现了15分钟上高速公路。
水运
苏州组合港:苏州位于长江南岸,建港条件优越,建有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均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002年,由原张家港港、常熟港和太仓港三港合一组建成的新兴港口苏州港,原三个港口相应成为苏州港张家港港区、常熟港区和太仓港区。张家港港务集团现有万吨级泊位16个,常熟港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太仓港已建成集装箱、件杂货、石化等各类大小泊位5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4个。苏州港繁忙的业务,使苏州成为我国重要的水(海)运城市。苏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4634.1万吨,比上年增长21.1%,集装箱吞吐量272万标箱,比上年增长5.8%。2009年末苏州港已建成万吨以上泊位105个。
长途客运
苏州是江苏省通往上海、浙江的“东南门户”.苏州市区共有4个长途客运站----苏州客运北站,苏州客运南站,苏州客运西站,苏州吴中区客运站.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10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2公里,一级公路113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德国水平,全市95%的乡镇实现15分钟上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水平。
铁路
苏州站是上海铁路局直属站,是办理客货运输的特等站。位于苏州城区北端外城河北岸。市区还有苏州新区站、苏州园区站、高铁苏州北站等火车站。 沪宁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是继合宁城际铁路之后,江苏省又一条城际铁路专线。它将成为长三角地区城际交通的重要快速通道。这条时速350公里的城际铁路从现在的南京引出,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等21个车站,全长300公里,其中,江苏省境内269公里,工程建设总投资约400亿元,由铁道部、上海市和江苏省共同出资建设。 在建的京沪高铁正线全长约1318km,线路自北京南站西端引出经北京南站、廊坊站、天津西站、天津南站、沧州西站、德州东站、济南西站、泰安西站、曲阜东站、滕州东站、徐州东站、宿州东站、蚌端口南站、(定远站)、滁州南站、南京南站、镇江西站、丹阳北站、常州北站、无锡东站、苏州北站、昆山南站、虹桥站。
地铁轨交
苏州为中国第一个获批轨道交通的地级市城市,目前获得国家批准正在建设的有地铁1号线、2号线、4号线,地铁1号线于2007年12月26日举行开工典礼,预计2011年6月通车。苏州地铁2号线于2009年12月25日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6月通车。4号线于2010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 苏州地铁标志
2014年-2015年,4号线、8号线一期也有望建成通车,并逐步实现苏州轨交网络与上海、无锡等周边地区轨交的接轨。 苏州市远期(2030年前)地铁线网规划将建成9条线。总长为318公里,其中,中心城区265公里。其中中心城区为220公里。中心城区站点数量181座,换乘站37座。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综述
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前来投奔的楚国大臣伍子胥建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城里仍有许多当年留下的地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雄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苏州古城的古迹密度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和西安,列全国第三位。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进入国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的有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和江南水乡古镇.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着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着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着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苏州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苏州角直),7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苏州东山、苏州西山、苏州光福、苏州木渎、吴江震泽、太仓沙溪、昆山千灯),还有一大批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昆山锦溪,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区的东山村、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平江路 ,山塘街。
名称由来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泰伯、仲雍了解了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并随乡入俗,自行“断发文身”。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吴的“勾”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勾吴即吴。但在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上,作“攻吴”、“工吾”等,没有“勾吴”)。泰伯到梅里,这梅里是指什么地方,至今说法不一。至南朝无锡县令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时方说无锡梅里有泰伯墓,但没有发现有城的遗址。在苏州灵岩山下发现了春秋时大城的遗址。 从泰伯起十九传至寿梦继位称王(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吴国的都城不断迁徙,随着吴国的崛起,需要寻找新的建都地,而位于太湖东北岸的苏州,由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将都城迁至苏州。并经过多年的不断经营,具有相当规模。可是由于史籍没有记载,当时城址已无从查考。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国。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后越国灭吴,并于公元前379年将越国都城迁到姑苏,战国时期,公元前248年,楚国春申君受封于吴,并以苏州(吴墟)为首邑,为苏州的发展作出贡献,苏州至今有地名黄埭和位于苏州古城王洗马巷内的春申君庙纪念他,并把他作为苏州的守护神供奉在城隍庙内。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公元778年,唐朝设苏州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为二等),从此,苏州名称被固定作为通称。公元1113年,宋改苏州为平江府。综合历史变革,苏州有很多的别称:姑苏、吴、吴县、东吴、平江、吴中等等。又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建置沿革
吴:西周 阖闾大城 吴都(公元前514年) 吴:越灭吴 徙都 吴为越都 (公元前379年) 吴:春申君黄歇受封于吴 为都邑 (公元前248年) 吴县:秦始皇帝二十五年 会稽郡治所(公元前222年) 泰德:王莽篡汉,复古改名,仍为会稽郡治所(公元8年) 吴县:汉永建四年 吴会分治,为吴郡治所 (公元129年) 吴县:汉建安元年(196年)至212年,为东吴孙氏政权首都。 吴州:南朝 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 苏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苏州:唐太宗贞观元年,江南道治所(公元627年) 苏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为江南东道治所(公元733年) 中吴:后唐同光二年(924年) 平江府: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平江达鲁花赤总管府:元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 隆平府:元 至正十六年(1356年) 苏州府:明 应天巡抚驻地 属中书省1367年 苏州府:清康熙六年,江苏省会 江苏巡抚,布政使驻。(1667年) 苏州市:1949年 苏州市(省辖)、苏州专区:1953年 苏州市(地级):1983年
编辑本段民族宗教
民族
苏州是地处沿海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城市,有47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4‰;其中回族人口有3700余人,占少数民族总人数23.13%。在47个少数民族成份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回族、壮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人口在100人以上的民族有:蒙古族、满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藏族、维吾尔族、瑶族、畲族、仡佬族等。苏州市区有民族成份39个,少数民族人数5200余人。其中回族251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
宗教
苏州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主要宗教场所有:道教宫观有玄妙观(位于观前街)、玉皇宫(园区)、城隍庙(位于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观;佛教有西园寺、寒山寺、北塔报恩寺(位于人民路)、文山寺、灵岩山寺(木渎镇)、包山寺(吴中区西山岛)园区重元寺、来风寺、常熟虞山兴福寺、张家港凤凰山永庆寺、双杏寺、吴江平望镇小九华寺、昆山海藏寺;其他宗教的有圣约翰堂、使徒堂、杨家桥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② 苏州有什么寺院
苏州比较有名的寺庙有: 西园寺、寒山寺、灵岩山寺等等。
西园寺,别名戒幢律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西园弄18号,东靠留园,西邻寒山古寺,北倚虎丘风景区,南临阊门运河。
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寺内五百罗汉堂为中国四大罗汉堂之一,于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
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征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灵岩山寺地处江苏省苏州市太湖之滨,木渎古镇西北,位于有着“秀绝冠江南”之称的海拔二百二十公尺(高三百六十丈)的灵岩山麓上;始建于西晋,是一座具有1600余年历史的庄严古刹。
灵岩山寺又名崇报寺,梁时名秀峰寺,唐代始称今名。明弘治年间寺庙遭毁。清康熙时重建。咸丰时又毁于战火,现存殿主要为印光法师于三十年代重建。
③ 苏州寺庙介绍
道教宫观有玄妙观(位于观前街)、玉皇宫(园区)、城隍庙(位于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观;佛教有西园寺、寒山寺、北塔报恩寺(位于人民路)、文山寺、灵岩山寺(木渎镇)、包山寺(吴中区西山岛)园区重元寺、来风寺、常熟虞山兴福寺、张家港凤凰山永庆寺、双杏寺、吴江平望镇小九华寺、昆山海藏寺;其他宗教的有圣约翰堂、使徒堂、杨家桥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④ 荆门民居有哪些特点 百度知道
一. 古街民舍
1、 张集老街民舍 张集老街始建于唐宋年间,长只有一里,却古色古香,另具一格,房屋都是青砖熟瓦,一律两层木楼,临街墙用木板装成,晚上早卸,便于生意。一条主街横穿东西,木楼台阁鳞次栉比,两关三巷四门错落有致,东有朝阳关,北为阙平关,北山巷,南水巷,中间夹着爬蹋巷;东为大东门,西为魁星阁,南为斗迎门,北为小北门,兵匪年代,只要四门一闭,街内百姓可保安然。
老街的青石板路最为人称道,街面呈马鞍形,中间为一米风宽的青石板,两边砌着错落有致的鹅卵石,晴天走路无灰,雨季走路防滑。夜阑人静时分,有人行于街上,“嘚嘚”之声在幽静夜晚回响,却是别有一番韵味。
2、石牌老街古建筑 石牌位于钟祥市西南边陲,滨临汉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古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石牌镇上原有关帝庙、泰山庙、药王庙、雷祖殿、上真观、陕西会馆、西方丈七座古戏楼,来往戏班演出频繁,现仅存的关帝庙戏楼,屋宇完好.
石牌镇区内古街衢横纵交错,其中古建筑有34座,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古戏楼、崇果寺、文景阁、李氏民宅、明清民居建筑群;古文化遗址有六处:龙子膀化石产地、万子田遗址、彭家台遗址、上陈坪遗址、乐堤城址、瓦瓷窑址;古墓葬有长岗岭墓群、石岗墓群、肖家冢墓葬群、冯家双冢墓等22处;
3、大泉村古民居,最早的始建于明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数量众多,据初步统计,仅在大泉村就有21座,计大、小400余间。这些古民居,不仅独具特色,且又保存尚好,其建筑风格,一般都为5正5厅,中间设天井和廻廊。若将前院算起,每座占地也都在3.5五亩左右。只有两座或三座连墙的,每座占地才是2.5亩。从外观看,均为鸟翅飞檐,屋脊的两端和中间,皆设有兽头。由门而入,又是另外一番情景:大门两侧设有内方外圆的雕格花窗。门上设有暗檐和雕花顶板,门楣上设有2-3个圆形“干坤”,石料的门坎两端,均有刻着兰、竹、梅等不同图案的石质压车轴。而门向又尤为奇特:它们大多不是依墙面所定,而是有意将其做出,然后再侧朝着另一方向。廊柱下的石墩也各不相同,它们有的系鼓形雕花,有的则为“方正肃挺”。廊柱与屋梁的相接处,也都依着“风水”,用木板雕鱼或者雕兽以后补角,显得尤其别致。所有檐口、过梁、隔板,刻画着各种花、鸟及走兽。
附:特色民居选介
东汉陶楼 荆门市五里岳飞城遗址出土了一座东汉古墓出土的陶楼,是当时地主宅院的模型,体现了“重堂高阁“气派。共分前楼、后楼、侨楼、堂院四大部分。前楼三层,门前一狗一鸡把门,门内厅堂宽阔;桥楼两端分别连接前、后楼,中间宽敞的庄园呈方形天井式;后楼亦为三层,顶上再筑望楼。用以警戒和监视庄田耕种的农奴。楼面飞走兽,楼壁高筑、规模宏大。这是研究我国东汉社会结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现收藏在市博物馆
九十九间屋 座落今马河镇院子河村,亦称周氏住宅,据史料记载,该屋是嘉庆年间(公元1804年)侍郎周堤告老还乡时,按山东民居住房结构修建而成的青砖大瓦房,分左、中、右三大院,每院前后共有七重,相互之间都有门径相通。九九之数,每一间唇齿相依。另有南、北、前、后四个花园,其中前花园设室内,其他三个花园均附在室外。相传只能做九十九间,多一间都会倒塌。“九九”之数代表着九九归一、天长地久等颇为深厚的内涵。九十九间屋建于嘉庆九年元月二十八日,座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420.40平方米。主建筑为99间,实为102间,设左、中(为大门)、右三门,前后布局各三进,六个老式八大间,由十二个老式八大间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住宅群。其中南北房、厢房72间,后堂屋5间,后天井5个,后前厅5间,中后堂 5间、中天井 5个,中前厅 5间;前后堂 5间。前天井 5个,前厅 5间。南北开间为 76米,进深 45.4米。整栋建筑因山坡地势而建,前低后高。北门左前方相隔3米处(马车道)建有附屋(长工住房),中前方是稻场及池塘,南门右相隔3米处(马车道)建有附屋(马棚、猪圈),南北开间为24米,进深18米,建筑面积为432平方米。双坡青瓦屋面,外墙为240毫米老式砖斗墙,内隔墙大部分属木板、木制花窗,门框为石雕,由前、中、后天井排水,右后墙角设有炮楼.现存约30间,大部分被拆毁,99间屋构思丰富,结构严谨、工艺精湛,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荆门地区农村住宅建筑的悠久历史水平。
吴氏老屋 位于京山钱场镇西北2公里处的吴家大湾。始建于1891年(清光绪17年),三层建筑,外墙为土坯墙,内墙为杉木结构,装饰华丽、典雅。屋长31.2米,宽15.2米,高7米。
老屋坐北向南。瓦头重檐,带万字花纹,底瓦瓦头为骏马图案。朝门深2米,朝门与前厅之间是杉木板墙。大门两边是高0.6米的青石门墩。
进门是前厅,前厅深4米,宽5米。前厅两边各有一间宽5米,深6米的大房。大房房门朝向天井。
跨过前厅的石门槛是前天井。天井长5.5米,宽3米,四周和底板均用青石砌成。天井正中是一块长2米,宽1.3米的长方形石板铺成的桥。天井口高4.5米,有50块布瓦瓦头镶嵌双龙戏珠的图案。天井四周是宽1.2米的走廊。东西走廊过去是厢房,厢房宽2米,深5.4米。每间房均安有4扇高2米,宽0.5米的雕花木门。
前天井过去就是大厅。天井与大厅之间上部为宽7.5米,高1.5米的杉木镶嵌的鼓皮,鼓皮下为6块并排着的排方。排方宽0.5米,它的下方中间为宽4米的木门槛。两边各有两根高5米的杉木廊柱,4根圆形廊柱均落在4个鼓状的石礅上。大厅宽6.5米,深6.8米,大厅两边是长5米,宽2.5米的厢房。大厅与厢房间为6根圆杉木支撑的列架。列架上端是一根大梁。大梁由三板圆木排列而成。大梁底部两头各有一条长约两米雕刻精美的鲤鱼相对而视。
大厅走过去是后天井。大厅与后天井之间为8根圆柱分前后两层排列的门楼。门楼宽6.8米,深1米。中间为6扇雕花中门,中门两旁各有两扇耳门。
后天井的大小及周围情形大致与前天井同。不同的是后天井两边的厢房与天井走廊间镶嵌着一块宽2米,高1.3米,厚0.1米的青石板。石板落在条形石门槛上。每间厢房两头是两扇木板小门。
后天井过去是堂屋。天井与堂屋间为6扇雕花堂门。堂门前上方有一道雕刻精美的春梁。上面刻的是一组龙凤呈祥的图案,龙头居中,左右两旁各有一只凤凰仰首向龙。
6扇雕花门有两扇正中是麒麟图案,每扇门上一只麒麟,三只各具情态。一只麒麟后腿微弓,两只前爪匍匐在地,张牙咧嘴,虎视眈眈的盯着一猎物;一只前足踏玉净瓶,后足蹬宝葫芦,仰天长啸,十分威武;还有一只端坐于一巨石上,两只前足捧一枚巨大的古币。
中间的两扇正中各有一组人物雕刻,坐旁为一采药老翁,挽着高高的发暨,右肩扛扁担,扁担两头各挂一精致的篾篓。
跨过木门槛就是堂屋。堂屋宽5.5米,深7米,两旁各一间宽3.5米,深7米的正房。堂屋均为土坯砖结构。房上檩条齐整。每根檩条下都有一方木,两边正方上整齐的排着表搁木。搁木上铺着厚厚的楼板。堂屋后壁偏左开一后门。
⑤ 吴县的历史沿革
吴县地区,商末属“勾吴’国。周时,境内先后成为吴、越、楚三诸侯国辖地。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苏州市姑苏区)算起,则有二千多年历史。秦设吴县后,地域、辖属屡有变化。除王莽新朝一度改为泰德县外,县名沿用至今。至东汉末年,吴地属孙权割据地。晋武帝灭孙皓,分天下为十九州,吴属扬州。晋太康四年(283)县境北部析置海虞县(今常熟市)。宋、齐、梁、陈四代吴县均为吴郡,梁代侯景之乱时,吴郡一度还曾被称为吴州,后吴州、吴郡、吴县治所同驻一城。
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十一年(591)吴县县治迁徙至横山(今新郭镇)。唐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东部地置长洲县,两县分境合城而治。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分县境南部设吴江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长洲两县均属浙江西路。清雍正二年(1724),划长洲县东南部建立元和县,与吴县、长洲县合城而治。后又划吴县东山、西山建太湖、靖湖两厅。至1912年,复并三县两厅为吴县。1928年,划吴县城区设苏州市,1930年撤销市建置,辖区复归吴县。
县以下行政区划,乡区自秦至清设乡,城区唐宋建坊,明清改厢。乡以下基层组织,秦为亭、里,唐设里、保、邻,宋改保、甲,元建村、社,明初为里、甲,后又改设都、图、村(镇),清袭明制,保留都、图,增建保、甲、牌制。民国初,县以下改为市、乡,市、乡下沿用清末的都、图;继而改为区、乡(镇)、闾、邻制,旋又改闾、邻为保、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保留区、乡(镇)制,废保、甲,改设行政村、组;1957年撤销区级建制,1958年又改乡、村、组为公社、大队、生产队;1983年起复为乡(镇)、村、组。1987年底,全县辖11镇24乡,共833个行政村,9443个村民小组。2000年底,全市辖29镇,3个区,共610个行政村、7303个村民小组。 魏黄初二年(221)八月,魏封孙权为吴王,吴县所在的吴郡隶属吴国。
吴宝鼎元年(266),析吴郡与丹阳郡之地置吴兴郡,吴县仍为吴郡首县。 晋太康元年、吴天纪四年(280)三月,晋灭吴,吴县随吴郡归属晋。吴县仍为吴郡首县。
晋咸和元年(326),司马岳封为吴王,吴郡改为吴国,吴县隶吴国。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罢吴国,其地复为吴郡,吴县仍为吴郡首县。
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吴郡改隶南徐州。次年,吴郡复归扬州。
梁太清三年(549),侯景攻占吴郡郡治所在地吴县城,改吴郡为吴州。梁大宝元年(550)二月,复改吴州为吴郡。 隋开皇七年、陈后主祯明元年(587),析扬州地置吴州,吴郡隶属吴州,州、郡、县三级治所同驻吴县城。
隋初废郡,地方行政建置改为州、县两级。开皇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隋灭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因吴县姑苏山而命名),吴县隶苏州。苏州由此得名。
隋大业元年(605),复改苏州为吴州,吴县隶吴州。大业三年,又改吴州为吴郡,吴县隶吴郡。
大业十年(614),御亭(今望亭)建堰闸。 唐武德元年(618),沈法兴起兵占据江南十余郡,称江南道大总管。翌年自称梁王。武德三年,李子通占据吴郡。武德四年,唐平定江南地。唐废郡设州,改吴郡为苏州,吴县隶苏州。
唐贞观元年(627),全国分为十道(道为监察区),苏州属江南道。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地置长洲县,吴、长洲两县(同治今苏州市姑苏区)隶苏州(直至清末)。时吴县31361户,长洲县23700户。
唐开元四年(71.6),吴县升为望县,长洲县次之。开元二十一年,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苏州隶江南东道,道治设于吴、长洲县城内(今苏州市姑苏区区)。
唐天宝元年(742),苏州又改为吴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又置浙江西道,苏州隶浙江西道。翌年,废长洲县,改置长洲军。
唐大历十二年(777),废长洲军,仍置长洲县。十三年,苏州升为雄州,吴县仍为望县,居苏州七县之首,长洲县次之。十四年,合浙江东西二道(后仍时有分合)。
唐元和二年(807),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升为镇海军节度使,苏州隶镇海军。
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令筑城南运河堤为路,并带头捐宝带,于十一至十四年(816—819)建造宝带桥,使松陵镇与治陆路相通。
十年(869)长洲人归仁绍殿试进士第一人:状元及第。由此下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吴县、长洲、元和县考取文武状元总计34名(含外籍)。 清顺治二年(1645)元月三日清军进占苏州城,吴县、长洲县归清。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是年,清军总兵土国宝屠城,由盘门杀至饮马桥,城区遭受严重破坏。(1644—1661)吴县有63832户,65610人,逃亡在外371375人。
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四日,府学生另及众千余人,为反对贪官污吏,托言顺治皇帝驾崩。至文庙哭诉,遭到当局镇压,仉用宾,金圣叹等18人被杀害,是清史上有名的“哭庙案”。
康熙六年(1667)始设江苏省,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苏州府治和吴县、长洲县同驻苏州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抵浒墅关,视察河工及江南赋粮重地,游览虎丘、盘门、瑞光寺、拙政园等,驻跸织造公署。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初三,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苏州,到虎丘,登灵岩山,到邓尉山圣恩寺,夜宿四宜堂。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十八日,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抵姑苏,至虎丘、华山、东山、太湖等地巡视,赐“碧螺春”茶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第四次南巡,二月十一日抵邑境,第二日至虎丘,随后去浙江。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第五次南巡,三月十七日抵邑境,入虎丘,路遇雨即返,至穹窿山上真观,赐“餐霞挹翠”额。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第六次南巡,二月十六日抵县,驻跸虎丘,题字“虎阜祥寺”。康熙五十五年人口猛增至194144丁,其中吴县78230丁,长洲县115914丁。
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地置元和县,吴、长洲、元和三县同城而治,均隶苏州府。雍正八年,设太湖水利同知,驻吴江同里;雍正十三年,太湖水利同知改为抚民厅,移驻吴县洞庭东山,割吴县东山设太湖厅,加督捕衔,专理民事,隶苏州府。干隆十六年(1751),干隆第一次南巡 ,二月二十一日抵县,驻织造府行宫,传谕减免江苏秋欠地丁银228万余两,二十二日至虎丘,黄村人张宗包献吴山十元景画册,干隆于每幅画上题诗一首。干隆二十二年(1757),干隆第二次南巡,二月二十三日临虎丘,为狮子林寺题额。干隆二十七年(1762),干隆第三次南巡,三月十四抵县境,至光福香雪海,雷音寺,上虎丘。干隆三十年(1765),干隆第四次南巡,二月二十六日抵苏,到虎丘。干隆四十五年(1780),干隆第五次南巡,二月抵县上虎丘。干隆四十九年(1784),干隆第六次南巡,二月四日抵县境,初八登灵岩山,宿灵岩山行宫,次日至天平,书“高义园”额,十八日至虎丘禅寺。嘉庆十五年(1810),三县共1655619人(其中吴县1170833人,长洲县266944人,元和385970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合计2975313人。当年人口密度已超过每平方公里千人,居全国之首。城区苏州为世界第一大城市。清咸丰十年四月十三日(1860年6月20日),太平军攻占苏州府城,建苏福省,苏州为省会。省下设郡、县,苏州府改为苏州郡。十一年春,太平军在洞庭东山设东珊县,辖东、西洞庭山,隶苏州郡。清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清军重占苏州城,仍恢复旧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洞庭西山置靖湖厅,隶属苏州府。
清宣统二年(1910),三县二厅共200477户,624326人。宣统三年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在苏州成立中华民国苏军都督府和苏州军政府。同年十月初四(11月24日),裁苏州府及长洲、元和、吴三县,设苏州;立苏州民政长署,辖原长洲、元和、吴三县地区,隶苏军都督府。十月十三日(12月3日),改苏军都督府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苏州隶江苏都督府。 民国元年(1912)1月,江苏都督府颁令废府、州,并县、厅。同月,苏州改称吴县。废太湖、靖湖二厅,设太湖县,旋易名为洞庭县。7月,省议会裁撤洞庭县,其地归属吴县。12月14日,江苏省行政公署在南京成立,吴县隶江苏省。全县共1027091人。
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划分为五道。吴县为特别级县,隶江苏省苏常道,道治驻吴县。
民国16年4月,废苏常道,吴县为一等县,属江苏省。
民国17年12月10日,吴县城区划出建苏州市,市、县分治。民国19年5月16日,撤苏州市,仍并入吴县。
民国22年3月28日,江苏省划分为13个行政督察区,吴县隶第三行政督察区,区行署设在吴县。同年12月26日,原13个行政督察区裁并为9个,吴县隶无锡区。民国24年1月,吴县列为一等县。民国25年5月1日,无锡区改为第二行政区,吴县仍隶属之。
民国26年爆发中日战争。11月15日,国民党吴县政府迁至无锡荡口、甘露附近,仍隶第二行政区,成为流亡政府。11月19日,日军侵占吴县。民国28年初,吴县政府驻宜兴张渚镇,吴县为二等县,隶江南行署第二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2年10月,张渚沦陷,吴县政府又撤离张渚。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仍迁回吴县城区。
民国26年12月3日,伪苏州地方自治委员会成立,吴县归其管辖。民国27年3月,伪吴县政府建立。5月23日,江苏省伪政府在苏州建立,吴县隶属之。民国30年7月1日,汪伪政府在苏州设立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吴县隶第一区。同年12月底,第—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撤销,吴县沦陷区仍隶伪江苏省政府,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民国29年9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成立,下辖7区l镇,在吴县境内的消陆区(今沺泾乡消泾与湘城乡陆巷一带)隶属之。民国30年2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撤销,阳澄湖地区建洋(阳)澄县政府,辖吴县境内的消陆、洋沺(今沺泾乡一带)及常熟县内的辛莫区,隶属江南第一行政区。7月,洋(阳)澄县县、区政府均遭日伪破坏。 民国29年9月,吴县苏西北地区渭黄区人民抗日自卫会成立,隶属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翌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先后在吴县苏西北地区成立的漕东区(2月)、漕南区(3月)、东桥区(4月)、黄埭区(6月)等4个区级政府均隶属之,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同年9月,因日伪“清乡”,上述4区均撤销。民国34年春,锡东县苏西北(吴县境内)行政办事处成立,下辖漕东、漕南、东桥、黄桥4区。同年7月,撤销苏西北行政办事处,成立苏州县政府,驻黄桥方浜村,隶属苏中第六专员公署;下辖漕湖(后称漕东)、东桥、黄桥、阳澄、黄埭5区。11月,因奉命北撤,苏州县县、区政府均撤销。
民国30年8月,苏西(太湖)行政办事处建立,隶属江南第六行政区,下辖其后成立的阳西(西华)、香山、阳东、西山等4个区的办事处。翌年4月,因日伪“清乡”,上述办事处均撤销。民国32年5月,中共苏西县委设立阳山、彭山、邓尉,西华等4个区级行政办事处。民国33年3月,西华区办事处遭敌破坏。同年1l月,太湖县行政办事处成立,驻马山岛,隶属苏南第二行政专署,下辖苏西(吴县)、锡南(无锡县)、马山(武进县)三地区及苏西地区辖原属苏西县的刚山、彭山、邓尉3个区级行政办事处。次年2月,增设苏西、洞庭行政办事处,作为太湖县办事处的派出机构;分别管辖阳山、彭山、邓尉和东山,西山5个区级行政办事处(或区公所)。同年9月底,因奉命北撤,县、区各级办事处均撤销。
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国民党吴县政府接收伪吴县政府,吴县隶江南行署。9月4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在吴县接收伪江苏省政府。10月,江南行署撤销,于武进成立江苏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吴县隶属之,为一等县。10月15日,江苏省政府迁至镇江。民国35年,江苏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武进移驻吴县,吴县仍隶属之。
民国38年2月5日,江苏省政府在吴县设立办事处;至24日,江苏省政府全部迁至吴县。4月25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第二区专员公署及吴县政府均逃离县境。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市、县分设,析城区和郊区置苏州市,周围乡村为吴县。5月1日,吴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解放后的吴县,没有另建县城,全县的党政机关驻于苏州市区。7月,东山、西山及太湖湖区划建太湖行政办事处。
1950年4月15日,太湖区行政办事处隶属苏州行政区,相当于县级机构,辖原属吴县的东山、西山两区。同月又划吴县横泾区和武进县马山区归其管辖。太湖区共辖东山、西山、横泾、马山四区,包括太湖全部水域及其岛屿。全县共686569人。
1951年,由吴县划出城东、城西两区组成苏州市郊区。同年6月,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撤销,东山、西山、横泾3区仍划归吴县(马山区已在2月划归武进)。1952年7月,复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办事处,隶属苏州区专员公署,辖东山、西山两区和太湖中岛屿及水域。
1953年5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办事处改建震泽县,并将吴县横泾区和武进县马山区划归其管辖,与吴县均隶属苏州专员公署。1954年6月,马山区划无锡市。
1959年4月,撤销震泽县,复并入吴县、吴江县,隶属苏州专员公署。
吴县(1958—1978)人民公社:保安公社、望亭公社、东桥公社、黄桥公社、枫桥公社。
1984年开始,吴县在离苏州市中心约3千米的城南开辟总面积为20平方千米的新城区(今属吴中区)。
1989年8月,吴县机关迁入新城区。
1995年6月,撤消吴县,建立吴县市(县级),以原吴县行政区域为吴县市区域,市人民政府驻长桥镇。
2000年,吴县市辖29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1,128,429人,其中长桥镇 24920人、车坊镇 46709人、郭巷镇 32331人、甪直镇 63068人、越溪镇 19370人、望亭镇 39692人、通安镇 41723人、东桥镇 26379人、黄埭镇 45693人、黄桥镇 27393人、东渚镇 33541人、镇湖镇 20202人、陆慕镇 48758人、蠡口镇 44001人、西山镇 42196人、渭塘镇 34042人、北桥镇 37557人、太平镇 28918人、湘城镇 29267人、阳澄湖镇 21007人、木渎镇 71438人、藏书镇 28673人、光福镇 38999人、胥口镇 22110人、太湖镇 9577人、横泾镇 36764人、浦庄镇 21752人、渡村镇 25252人、东山镇 52492人、月浜街道 25656人、苏苑街道 24997人、龙西街道 24600人、吴县市经济开发区 25185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11266人、江苏省太湖采石公司 2901人。
2000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
2001年2月28日,吴中区正式挂牌。行政区划调整后,苏州市辖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和平江、沧浪、金阊、虎丘、吴中、相城6个区,市区面积扩大到1730平方千米,人口205.9万。 新设立的苏州市吴中区辖原吴县市的长桥、胥口、木渎、横泾、渡村、东山、西山、藏书、光福、镇湖、东渚、甪直、车坊、郭巷1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长桥镇。吴中区面积767平方千米,人口56.32万。2001年,吴中区辖15个镇:长桥镇、胥口镇、木渎镇、横泾镇、浦庄镇、渡村镇、东山镇、西山镇、藏书镇、光福镇、镇湖镇、东渚镇、甪直镇、车坊镇、郭巷镇。 新设立的苏州市相城区辖原吴县市的陆慕、蠡口、黄桥、渭塘、太平、湘城、阳澄湖、北桥、黄埭、东桥、望亭、通安1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陆慕镇,相城区面积490平方千米,人口40.2万。
⑥ 石牌镇的经济概况
石牌镇全镇拥有耕地面积11.3万亩。在农业结构调整上,紧紧围绕传统产业调优,优势产业调强,特色产业调多,区域规模调大,就业渠道调宽,增收门路调广,农业效益调高,镇域经济调活的思路,突出水产产业化经营,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三个重点,实施优良品种,优异设施,优化模式,优质服务的四优工程,并建有苏州府旅游观光农业园、千头梅花鹿养殖中心等高科技高效益农业项目。
2013年,石牌镇实现农业产值7.3亿元。 石牌镇镇内有乡镇工业26家,私营企业172家,门类涉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油脂化工、铝业生产、服装鞋帽、豆具生产、造纸、建筑建材等六大类数十个品种,年工业产值5.2亿元,利税2000万元。全现有个体工商户9000余家,从业人员3.4万人,其中长年在外从事豆制品加工的有2.8万人,遍布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及东欧、东南亚等八个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超10亿元,利润3.2亿元。
2013年,石牌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2.76亿元。 石牌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因滨临汉江,水路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有“小汉口”之称。境内文物古迹众多,现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保存完好的古街道12条,明清民居建筑群落100多处。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古戏楼、付氏民宅等;古文化遗址有大官堤遗址、万子田遗址、彭家台遗址、上陈坪遗址、乐堤城址、瓦瓷窑址等6处;古墓葬有长岗岭墓群、石岗墓群、肖家冢墓葬群、冯家双冢墓等25处;古石刻有重修凤台寺前后殿碑、重修崇果寺碑记、正气凌霄匾等3处;革命遗址及墓葬有辛亥革命老人邹荣煊墓、贺龙元帅祖籍地、石牌火神街56号、石牌老街等4处;古树名木众多,崇果寺内的一棵古银杏树高20米,直径1.5米,是钟祥市重点保护树木。 1、关帝庙古戏楼。关帝庙古戏楼(今石牌小学院内)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五十七年(1714—1717年),重修于清干隆四十二年菊月(1777年),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为两层宫殿式建筑,高9米,宽9米,长12米,面积110平方米,前后两重,单檐歇山顶。上面用琉璃瓦覆盖楼顶,闪光耀眼;下面用石柱子顶托楼身,坚实牢固;飞廊四周,斗拱建筑,雕巧玲珑,备极工致。从创建到现在,历时300多年,虽多次兵燹浩劫、风雨摧残,但整个建筑结构还是完好,若加以修茸,仍可恢复原貌。现在楼下门墙两侧石柱上镌刻着气韵遒劲的楹联:“似演麟经善恶收场分衮钺,差怡凤目笙歌振响叶琅璈”。在戏楼的进口处,原有3米高的屏墙,屏墙的园门上书有醒目的“正气凌霄,威震华夏,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的十六个大字横幅;戏楼门口有石狮一对,雄踞两旁;戏楼的正面与关帝庙相对,是一片广阔的场地,可容观众1000多人;场地两侧有院墙。从清干隆以来,外地来演出的名班,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0多个。
2、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原崇果寺内(今石牌小学幼儿园内)。距今有350年历史。树高约20米,直径1.5米,树冠原有20米,每年春夏两季,枝叶繁茂,硕果满枝。现已列入荆门市古树保护序列。
3、胡氏民宅。清代,位于石牌镇山街22号。坐东向西,面临山街,面阔四间13米,占地42×13平方米。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形式,呈“目”子型,属前店后宅式民居,是石牌传统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硬山式屋脊,黑瓦白墙,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架结构,墙体为石牌民间广泛采用的灌斗墙。垂直于街道沿中轴依次布置沿街店铺、天井、厅堂、天井、内院、天井、后院等(后院已毁)。两侧有保存完好的三叠封火墙分隔两侧居民。天井在石牌民居中非常有特点,呈正方形,地铺青石地幔,一角设有下水道,天井两边对称布置厢房,四周装饰轻盈通透的木隔扇。店铺面阔三间,二层,宽13米,深7米,利用穿枋外挑承檐檩,临街为木板门窗(已毁现改为砖墙)。厅堂二层,室内用木质隔扇门相隔,一层上有阁楼,采用木质密肋楼板,并有木质雕花栏杆。该民居保存基本完整,木构架雕刻较精细,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对于研究明清乡土建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2012年列为钟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4、李氏民宅。清代,位于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衣街,现为居民李仁敬住宅。民宅为重檐硬山式,三层二天井。以中轴线为中心,两侧对称。建筑坐北,大门面向石牌古镇繁华街道衣街。木质楼板,网格花窗,龙凤雀替,造型古朴典雅。1994年列为钟祥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家有一张象牙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李家老祖母留下来的。床分3层,木质结构,做工精湛,成棕红色;床体上雕花全部象牙镶嵌,门楣上有喜鹊登门、青松、葡萄等艺雕;床顶的门楣上还有3幅精彩的山水绢画。这张床目前已睡了6代人,床上的油漆是越擦越亮,从不生虫。
5、吴氏民宅。清代,位于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东街20号。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形式,坐东朝西,前店后房式,是石牌传统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建筑沿中轴线分布有前厅为店铺(现已毁)、后面以天井为核心的合院空间作为生活起居场所。前厅与后院处有一道围墙相隔,中有门,向后依次为厅、天井、正房、天井、后厅、厢房及围墙花园等,面阔三间6.8米,通长35米,总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砖木梁架结构,两侧有较高的封火墙分隔两侧居民,正房面阔三间6.8米,进深三间7米,二层,室内用木质隔扇门相隔,一层上有阁楼,采用木质密肋楼板,并有木质雕花栏杆,可环顾天井及正堂。正堂两侧有东西厢房,厢房前有廊与正房前厅相连,中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设施、石台阶保持原样。该民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木构架雕刻精细,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在该条街道比较突出,70年代该建筑还做当地银行场所用,对于研究明清乡土建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2012年列为钟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6、孟家大院(原名蔡家大院)清代,位于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东街中部。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形式,坐西朝东,前店后房式,是石牌传统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建筑沿中轴线分布有前厅为店铺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一间6米,二层,临街有木质隔扇窗,双披檐;后面以天井为核心的合院空间作为生活起居场所。前厅与后院处有一道围墙相隔,中有门,向后依次为厅、天井、正房天井、后厅等,总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后厅及花园全毁。前厅及正房为硬山顶,砖木梁架结构,明间前有挑檐,两侧有较高的封火墙分隔两侧居民。前厅、后堂为二层,室内用木质隔扇门相隔,采用木质密肋楼板,并有木质雕花栏杆,可环顾天井及正堂。正堂两侧有东西厢房,厢房前有廊与正房前厅相连,中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设施、石台阶保持原样。该民居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木构架雕刻精细,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该条街道比较突出,面阔比较宽阔,对于研究明清乡土建筑具有较高价值。2012年列为钟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7、付氏民宅。清代,位于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集街46号。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形式,坐北朝南,前店后房式,是石牌传统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也是保持较完整的建筑之一。建筑沿中轴线分布有前厅为店铺、后面以天井为核心的合院空间作为生活起居场所。前厅与后院处有一道围墙相隔,中有门,向后依次为厅、天井、正房、天井、后厅、厢房及围墙花园等,总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砖木梁架结构,两侧有较高的封火墙分隔两侧居民,厅与堂有方形抹角天井厢房相连。前厅、正房、后堂为开三间阔6.8米,进深一间7米,二层,室内用木质隔扇门相隔,一层上有阁楼,采用木质密肋楼板,并有木质雕花栏杆,可环顾天井及正堂。正堂两侧有东西厢房,厢房前有廊与正房前厅相连,中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设施、石台阶保持原样。该民居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木构架雕刻精细,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该条街道比较突出,对于研究明清乡土建筑具有较高价值。2012年列为钟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8、阊门。始建于明朝中期,位于集街与东街交叉口处,建筑面积41.49平方米,是一座高7.5米、长4.2米、宽5.23米的过街门楼。形制为单檐硬山二层门楼,北、东、西立面为砖墙,北立面设石券门,南立面设木构过街楼。阊门结构形式比较特殊,混合了抬梁式木构架承重体系与硬山砖墙承重体系,其内部结构为不对称的屋架体系,与北、东、西侧砖墙体无刚性连接,但屋面同时搭设在木屋架和砖墙之上,形成混合结构。 石牌镇戏剧种类繁多,尤以汉剧为盛,被誉为“汉剧发展的摇篮”。石牌镇上原有关帝庙、泰山庙、药王庙、雷祖殿、上真观、陕西会馆、西方丈等七座古戏楼,来往戏班演出频繁。现仅存的关帝庙戏楼,屋宇完好,仍留有清代各地戏班来此演出的文字记载,计有全国各地戏班30个。
⑦ 苏州旅游,求景点推荐.
苏州的唐寅园,唐寅园里有很多关于唐伯虎的书画作品和史料传说,里面的景点构造及布局也很精致巧妙,真正是中国田园文化、江南造园文化和书画文化的完美结合。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看看哦
⑧ 玄妙观的历史沿革
苏州香火最盛的地方并非佛教寺庙,而是道教的玄妙观。
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观内建于南宋的三清殿是江南最大的木构古建筑。殿内供奉的高达17米的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塑像,堪称宋代雕塑的上佳之作。玄妙观中现存有唐吴道子画老君像、玄宗赞、颜真卿书法等碑刻,弥足珍贵.
除三清殿和正山门外,玄妙观还有历代建成的副殿和二十四座配殿,从东脚门依次为:神州殿(元)、太阳宫(清)、天医药王殿(宋)、真官殿(元)、天后殿(清)、文昌殿(清)、祖师殿(元)、斗姆阁(清 )、火神殿(清)、三茅殿(宋)、机房殿(明)、关帝殿(元)、东岳殿(宋)、痘司殿(宋)等十四处,西脚门配殿依次为:雷尊殿(元)、寿星殿(宋)、水府殿(清)等七处。三清殿后为弥罗宝阁,再后面是蓑衣真人殿(宋)、肝胃殿(清)、萨祖方丈殿。各殿所供神像大都出自神话传说,如太阳神、雷神、火神、关帝、文曲星、灶神、土地、八仙、寿星、观音等,体现了苏州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信仰的色彩,曾是城乡老百姓精神寄托和休闲娱乐的去所。从康熙十三年(公元674年)玄妙观建筑群图上可以看出东至洙泗巷, 西临大成坊,北至旧学前河,南面有黄色照墙横亘正山门两侧,整个建筑群十分壮观。弹丸之地集中了宋元明清历代殿宇,真可谓是一座古典建筑的博物馆。
据道光《元妙观志》图载,清代玄妙观盛时占地5.5万平方米,共有30多座殿阁。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正山门、三清殿、弥罗宝阁,其他殿阁分布在25处自成院落的“子院”内,如众星拱月般从东、西、北三面围绕着中轴线上的主要殿阁,形成一片巍峨壮丽的建筑群。但自咸丰、同治之际遭受战火后,即渐趋衰落,未能恢复旧观,宏伟的弥罗宝阁也于民国元年(1912)8月28日失火焚毁。1956年,整修三清殿、 正山门及东、西诸殿门墙,清理广庭。同年,玄妙观三清殿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后遭受损坏,1981年再修三清殿及正山门。1982年,玄妙观三清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市政府又连续拨巨款重修玄妙观正山门和三清殿,殿内神像重塑金身,已于1999年元月开光庆典。
玄妙观多数殿宇各有山门、照墙,观内广场商贩与百戏杂陈。观内方丈殿为穹窿山上真观下院,直至民国初,该殿振法堂内高悬戒规,内容主要有不准娶家室、不准目无师长等。违反戒规者,轻则重责、重则开除(俗称“贴革条”)。方丈为一观之主。民国元年8月28日, 大厦三层、飞甍隆栋的弥罗宝阁失火焚毁,内仅金身神像就有380余尊,阊门外十房庄淘沙户曾拟出资1万元承包清除火场垃圾。方丈倪仰云因失火被提出公诉并辞职,自此方丈威信大降,戒规松弛。方丈管2房、6殿。至北伐时,方丈殿还有五六处山房,近百间屋。各房轮流执管殿事,有帐房、文书及香工10余人,厨师2人。其余12房分掌一至二、三座殿,实各为一独立道院。22年太阳宫住持许鹤梅曾去上海合伙开设玄妙观分院,一年后因生意不好而收歇。20年代至抗日战争中,祖师、灶君、八仙、寿星、水府、关帝诸殿相继圮废、改建或被日机轰炸震坍。三清殿内摆满字画摊,屋面被敌伪人员捉鸽子践踏得严重漏雨。机房殿曾开设赌场,长期出租和被典卖的有神州殿和痘司殿。民国6、32、33和35年曾先后修葺东岳、真官、雷尊和观音殿,但其余诸殿日趋破败。近解放时正山门沦为银元市场。至1949年存正山门及殿17座(即三清、方丈、 真人、肝胃、药王、东岳、火神、三茅、天后、真官、文昌、机房、三官、雷尊、观音诸殿及斗姆阁、太阳宫)。1952年有道士33人,家属83人,香工6人;有屋523.5间,内自用200间,余多出租。1956年统计,占地51.72亩,神像519尊,同年将广场周围600余户店摊居民迁出,斗姆阁改建为书画店。1957年全观收入:房地租454元,香火94元,法事29元,其他343元。1958年11月道教学习会直接掌管三清、星宿(原属观音殿,1956年将在清殿花甲星宿塑像迁入,故名)两殿及雷尊、 火神的大殿部分,余殿除留少量道士自住外,都交给房管局管理,13道房至此消失。1959年东岳殿焚毁。该殿内的五岳楼,构建工巧,四面殿宇,中峙一楼,“大跃进”中全殿拆去。1964年市政府又拨款整修,三清殿与正山门油漆一新,广场中遍植绿树草茵。“文化大革命”起,除三清殿神像幸获保存(“玉清”神像的头部被砍)外,其余神像、道经、科书被焚烧数昼夜,铜像8尊亦被毁,三清殿一度改为收租院泥塑展览会,两廊各配殿在 60~70年代陆续改作商店、仓库、菜场。
其间失去的殿宇分别为弥罗宝阁,1912年失火焚毁,原地改建中山堂;灶君殿,1917年出借给同仁救火会,1930年被会擅自拆除改建,后为劳保用品商店;太阳宫,1914年为吴县黄天源糕团店门市部;东岳殿,1922年出租给昆剧业余剧团,1959年东岳殿失火烧毁,1961年该殿山门及殿址由影剧公司使用;斗姆阁,解放前为摊贩公会使用,抗战胜利后被典卖给居民,现为民居;祖师殿,1937年苏州沦陷时毁,现为轻工门市部;八仙殿,1931年坍毁,现为菜场;三官殿,1931年借给春苑茶馆,现为茶场;水府殿,1931年造国货公司时,将北局观前菜场迁移至此,殿被拆掉;关帝殿,1937年日机轰炸被震坍,现为花木盆景公司;痘司殿,30年代被典押后成为民居。今仍属道教使用的除正山门、三清殿外,尚有火神殿、财神殿、星宿殿、雷尊殿,其余的则后来又被有关单位占用或拆除。
玄妙观内文化积淀深厚,民间传说动人,旧有十八景之说,分别为元赵孟頫所书玄妙观重修山门碑、麒麟照墙、朝北玄帝铜殿、六角亭、钉钉石栏杆、一步三条桥、无字碑、海星坛、一人弄、杨芝画、运木古井、妙一统元匾额、靠天吃饭图碑,如今十八景中还保存九处。玄妙观文物中着名的还有历代碑刻,有老子像碑、永禁机匠叫歇碑等等计有八十一块。除部分收藏在文庙外,还余下不少成为碑廊,现藏在轻工门市部夹弄内,历劫不灭,弥足珍贵。
玄妙观值得一提的还有正山门八字照墙,当年为此还掀起过一场轩然大波。照墙前原有一排平屋,有七、八家商铺,1930年观前街拓宽,影响这些商铺,德记地产公司出面向玄妙观方丈颜品笙协商拆除照墙,租用两侧地基,搭屋经商,条件是订约十五年,付给押金一万元。此举一出,引起地方人士反对,形成“保古派”与“保商派”之争,后经江苏省建设厅批准,正山门两端建起了与玄妙观极不协调的三层楼房,道观古朴肃穆的风貌从此不复再现。
弥罗宝阁失火
玄妙观三清殿之后,原有一座始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的弥罗宝阁。阁高3层,阔9间,飞檐翘角,高耸云天,十分壮观。所供神像,上层是万皇帝主,左右配祀28星宿;底层是万地帝主,左右配祀60花甲星宿。露台石刻尤称珍贵,转角处嵌有画像石,一刻□爵禄来同像,一刻挂印封侯像,另一面刻有八蛮进宝图。露台扶栏亦有精美石雕,古气磅礴,与山东武梁祠、郭巨墓汉画石刻,神态逼肖,当为晋宁道院或唐开元宫之旧物。如此一座堪称苏州楼阁之最的古建筑, 却不幸毁于民国元年(1912)8月28日晚的一场至今原因不明的大火之中。
叶圣陶在失火当日日记中记云:“入夜,红光烛天,人声喧沓,开门而望之,在余家西北面,继而锣声四应矣。后知烧去者为观里弥罗宝阁。此阁年代极古,工程至钜且精。偌大建筑物付之一炬,殊可惜,且守者止一二人,石柱坚墙何致起火?即着火亦何致全毁?一般迷信家恐又将造出许多神话也。”翌日叶至现场察看后于日记中写道:“晨至颉刚处,几伊亦来,乃偕赴观里观火场劫场。可怜庄严宫殿只剩碎瓦残灰,神鬼威力果何在哉!亦可稍示迷信家矣。然观里为吴中名胜,远道来游者至多,故观里商业亦为苏地冠,从此或将冷落矣。入访询起火原由,亦云不可得知,徒知先有火在第二层,而第二层楼则常闭者也。”又圣昌炽《缘督庐日记》壬子年七月十六日记云:“晚餐正陈,陡闻楼上惊呼声,一举首则霄半有光煜然,墙壁窗牖皆如倒景反射,再视则红火烛天矣。亟登楼视之,白烟蓬蓬而起,火星飞爆,如万弩之齐发,寂无警笛耳轮,但闻膈膊声。自夜七钟半,焚至八钟半始熄。”偌大一座楼阁化为灰烬。是失火?还是纵火?至今仍是谜。
中山堂即在弥罗宝阁原址建造,现为影剧公司占用。
⑨ 请问下苏州最好玩的旅游景点是那几个啊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自古就是旅游的好去处,小编特收录了今年09年,苏州旅游景点排行榜,希望对你的旅游有指导作用哦
NO.1启园
启园
启园,俗称席家花园。始建于1933年,由旅沪工商业者席启菘个人出资建造工程费时三年,耗资10万银圆。园林位于太湖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独好,为江南少有得山麓湖滨园林,园内藏山纳湖,异步易景,既融苏州园林小巧玲珑,曲折幽深的艺术特色,又具脉接七十二峰,波连三万六千顷的粗犷气魄。整个园内厅堂轩榭、廊舫斋馆,花径曲桥,散落其间,与天然山水浑然一体,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
其主建筑为"镜湖厅",雄视于层林山水之间,端庄典雅。凭栏远眺,青山为背,绿水铺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确能添人游兴。厅前一湖名:镜湖,四周置满假山。湖前为花园及小景,再往前就是太湖大堤,中以石桥两座连接太湖和园内环河及镜湖。人立石桥,但觉太湖碧波滔滔,近在脚下,远处水天一色,大有海阔天空之感。
NO.2雕花楼
雕花楼
雕花楼原名春在楼,典出苏州清代诗人俞樾名句“花落春仍在”。座落在苏州东山古镇上。
雕花搂占地二亩,始建于1922年,为上海富商、东山人金锡之宅第,耗资十七万银元(合黄金3741两),历时三年才得以竣工。
整个建筑处处有精美绝伦的雕刻。以质地论,有木雕、砖雕、石雕、金雕;以技法论,有浮雕、圆雕、镂空雕、阴阳雕等。春在楼是整幢大楼的主体建筑,厅内有金雕、砖雕、石雕、木雕,其分布密度堪称天下之最。而据专家鉴赏,雕刻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正对着春在楼的砖雕门楼。它分上、中、下三栏:上栏为“八仙上寿图”,以喻寿;中栏为“鹿十景”,以喻禄(鹿与禄谐音);下栏为“郭子仪拜寿”,七子八婿,子孙满堂,以喻福。三根望柱分别雕福、禄、寿三星坐像,以示“三星高照,恩泽万代”。中坊门额是砖雕阳文“隶修厥德”四个隶书大字;左右两兜独雕“尧舜禅让”以喻德,“姜太公遇文王”以喻贤。在不足三平方米范围内,雕刻的内容如此广泛而又和谐同意,且造型古朴,结构严谨,雕工精湛,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作品,实极少见。
紫金庵
紫金庵位于东山古镇的紫金庵创建于梁陈时期,唐贞元年间复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大殿左右两壁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相传为南宋民间雕塑名手雷潮夫妇的作品;后壁八尊塑像,则是邱弥陀在明代末年增塑。
殿内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比例适度,容貌各异,各显妙相,姿态生动;它们面部表情细腻,富于性格特征,衣褶流转自如,能表现质感。称颂它们“精神超忽,呼之欲活”实不为过。三尊大佛,形制古朴,为同类塑像中少见。观音像神态安详庄严,有唐塑“吴带当风”之势。殿内“慧眼”、“华盖”、“经盖”三宝着称于世,表现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写实和传神的优秀传统,显示了古代匠师们的高超艺术创造才能。罗汉群像等彩绘装銮工艺精湛,是清朝苏州塑物彩画方面的代表作品。世人称紫金庵泥塑彩绘罗汉为“天下二堂半”之一堂,是我国雕塑美术史上少有的佳作。
NO.4天池山
天池山
“姑苏名山无多少,唯有天池形势好。四面山光施彩色,松柏常被白云绕。”清代诗人王珏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对天池山的最好的演绎。
位于苏州西南藏书镇境内的天池山,与姑苏名山天平、灵岩一脉相连,是浙江天目山的余脉。因半山坳中有天池,故而得名。景区以山林、石景、泉水而着称,山明水秀,环境清幽,这里有水底烟云--半山中的天池清澈见底、蓝天白云、怪石嶙峋、林木葱郁,皆倒映水中,浮影若现,美不胜收。这里还有奇峰秀石:巍然兀立,状似含苞的莲花峰;形象逼真,妙趣横生的金蟾峰;峰岚缺口,奇石林立的天门嵝,让人目不暇接。
景区内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莫过于寂鉴寺内的三座石屋石佛,据考证,三座石屋相继建于元代至正十七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此外,东西石屋内,还设有石佛,两座石佛均因石制宜,天然浑成。石屋石佛,是研究元代建筑与雕刻艺术的珍贵材料。
NO.5穹窿山
穹窿山
穹窿山景区历史悠长,集政治、军事、宗教、文化于一山,丰富的人文景观是其又一资源优势。古代大军事家孙子隐居在此,并写出了中国历史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清帝干隆六次临山,留下无数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西汉大臣朱买臣,曾在此砍柴、读书;抗金名将韩世忠与部下更相聚于此观景赏月。全长12公里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直达山顶,贯穿各个景点,着名景点有:孙武苑、朱买臣读书台、望湖园、上真观、宁邦寺、玩月台等。
穹窿山景区是我们秉承吴中区“做美太湖山水,打造吴中新城”的重点项目工程,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旅发公司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景区风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的开发建设将在加强景区基础配套的基础上,更着眼于旅游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合理搭配,更注重于景区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相信随着景区的深度规划策划,穹窿山景区一定能成为一座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孙子文化为主题,以宗教文化、皇家文化、休闲文化为补充的太湖第一名山、圣山。
NO.6拙政园
拙政园
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着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书>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NO.7狮子林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号,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中峰禅师曾倡道天目山狮子岩,取佛书“狮子吼”之意,易名为狮子林。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清干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NO.8苏州虎丘公园
苏州虎丘公园
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后,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宝刹近城郭,峰从海涌来。”(顾瑛)“尝疑海上峰,涌起自天外。
望采纳
⑩ 东方威尼斯——苏州的简介
苏州网络名片
中文名称: 苏州
别名: 姑苏、平江
行政区类别: 省辖市,行政级别为地级市
所属地区: 江苏省
下辖地区: 金阊区、沧浪区等
政府驻地: 金阊区
电话区号: 0512(+86)
邮政区码: 215000
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中心
面积: 8488平方公里
人口: 2009年,户籍总人口826万人
方言: 吴语(Wu Chinese)
气候条件: 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车牌代码: 苏E
市花: 桂花
市树: 香樟
时间: 北京时间。UTC+8。
目录[隐藏]
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
交通情况高速公路
铁路
城市地铁
历史文化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民族宗教
经济国内生产总值
开发区概况
主要外企
高校院所
苏州旅游苏州A级景区点名录
苏州红色旅游
苏州旅游节日
最佳旅游时间
主要宾馆
苏州特产
苏州戏曲
苏州方言
苏州名人
友好城市
其它苏州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
交通情况 高速公路
铁路
城市地铁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民族宗教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
开发区概况
主要外企
高校院所
苏州旅游 苏州A级景区点名录
苏州红色旅游
苏州旅游节日
最佳旅游时间
主要宾馆苏州特产苏州戏曲苏州方言苏州名人友好城市其它苏州
市情概况 苏州,中国城市,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苏州虎丘塔公元前514年建城,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4个全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苏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在建)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东北枕长江,东距上海市区80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有“丝绸之都(丝绸之府)”、“园林之城”。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今有“回眸难忘锦绣园,浅笑又忆烟雨巷”的名联传诵于世。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2004年曾经成功举办世界遗产大会。2006年举办了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 2007举办了第1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并将金鸡奖初评永久评奖基地落户——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2007年12月22日,永久落户苏州太湖的全国首个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全国性一级民间社团组织——太湖文化论坛,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太湖文化论坛的成立将为世界文明的对话以及区域文明的合作搭建一个永久性的平台。太湖文化论坛永久坛址设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信太湖城,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会设在中国北京。 苏州城市精神 崇文 融合 创新 致远 市标苏州市标 苏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于1995年4月26日通过以水城门、流水、苏州(用汉语拼音)组成的圆形图案为苏州市市标。圆形象征日月同辉,天长地久;图案中央的水城门突出了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水城门下面的流水表示苏州是“江南水乡”两个圆形组成的偏心圆展示了苏州勃勃生机,灿烂辉煌的明天。 现任领导市委书记蒋宏坤(省委常委),市长阎立。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共12个。苏州共辖7个市辖区(金阊区、沧浪区、平江区、苏州国家高新区(虎丘区)、 吴中区、相城区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代管5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市区户籍人口240.21万人。全市暂住登记人口472万(2009.1数据)。 市辖区:人口367.64万人(截止至2009.12.31)面积1650平方公里 吴中区 (面积 672平方千米,人口599650人。邮政编码215128)(驻长桥街道) 长桥街道/越溪街道/郭巷街道/横泾街道/香山街道/苏苑街道/龙西街道/城南街道/角直镇/木渎镇/胥口镇/临湖镇/东山镇/金庭镇(旧称-西山镇)光福镇 相城区 (面积 416平方千米,人口369269人。邮政编码215131(驻元和街道)元和街道/太平街道/黄桥街道/北桥街道/望亭镇/黄埭镇/渭塘镇/阳澄湖镇苏州工业园区金阊区 (面积 37平方千米,人口207926人。邮政编码215008) (驻石路街道) 石路街道/留园街道/虎丘街道/白洋湾街道/彩香街道 平江区 (面积 22平方千米,人口228913人。邮政编码215005) (驻平江路街道) 观前街道/平江路街道/苏锦街道/娄门街道/城北街道/桃花坞街道 沧浪区 (面积 25平方千米,人口325542人。邮政编码215006) (驻双塔街道) 双塔街道/南门街道/胥江街道/吴门桥街道/葑门街道/友新街道 虎丘区 (苏州高新区)面积 258平方千米,人口331363人。邮政编码215004) (驻狮山街道) 狮山街道/横塘街道/枫桥街道/镇湖街道/浒墅关镇/ 通安镇/东渚镇 苏州工业园区(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的具有影响力的工业园区)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千米 人口339398人 (驻娄葑镇) 娄葑镇/唯亭镇/胜浦镇 县级市:五市总人口3930842人(截止至2009.12.31) 常熟市(驻虞山镇)(面积1263平方千米,人口1066417人。邮政编码215500) 虞山镇/梅李镇/海虞镇/新港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 昆山市(驻玉山镇)(面积 927平方千米,人口699885人。邮政编码215300) 玉山镇/巴城镇/周市镇/陆家镇/花桥镇/淀山湖镇/张浦镇/周庄镇/千灯镇/锦溪镇 张家港市(驻杨舍镇)(面积 813平方千米,人口900132人。邮政编码215600) 杨舍镇/塘桥镇/金港镇/锦丰镇/乐余镇/凤凰镇/南丰镇/大新镇 吴江市(驻松陵镇)(面积1192平方千米,人口797240人。邮政编码215200) 松陵镇/盛泽镇/同里镇/汾湖镇/平望镇/横扇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 太仓市(驻城厢镇)(面积 642平方千米,人口467168人。邮政编码215400) 城厢镇/沙溪镇/浏河镇/浮桥镇/璜泾镇/双凤镇/陆渡镇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经纬度:市中心位于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2′ 气候 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太湖地形 苏州市隶属于两个省一级的自然地理区: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山脉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还有南阳山(338米)、西洞庭山缥缈峰(336米)、东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渔洋山(170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等。 水系 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着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市区是江南水网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周围是全国着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编辑本段]交通情况
苏州自古有京杭运河贯穿而过。现有京沪铁路以及312,204等多条国道经过苏州。苏州周边有无锡苏南国际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等。其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德国水平,是交通部授予的公路交通枢纽城市。苏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有49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1年至今,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沪苏浙高速公路、苏通大桥南接线工程等相继建成通车。期间,沪宁高速公路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南段还实施了改扩建,方便驾驶员和市民出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78公里,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苏州全市还建成了高速公路枢纽11个,互通50个,形成了“一纵三横一环二射”的高速公路网,全市95%的乡镇实现了15分钟上高速公路。 苏州组合港:苏州位于长江南岸,建港条件优越,建有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均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002年,由原张家港港、常熟港和太仓港三港合一组建成的新兴港口苏州港,原三个港口相应成为苏州港张家港港区、常熟港区和太仓港区。张家港港务集团现有万吨级泊位16个,常熟港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太仓港已建成集装箱、件杂货、石化等各类大小泊位5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4个。苏州港繁忙的业务,使苏州成为我国重要的水(海)运城市。苏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4634.1万吨,比上年增长21.1%,集装箱吞吐量272万标箱,比上年增长5.8%。2009年末苏州港已建成万吨以上泊位105个。 苏州为中国第一个获批轨道交通的地级市城市,目前获得国家批准正在建设的有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轨道交通1号线于2007年12月26日举行开工典礼,预计2012年底通车。苏州地铁2号线于2009年12月25日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6月通车。
高速公路
苏州是江苏省通往上海、浙江的“东南门户”.苏州市区共有4个长途客运站----苏州客运北站,苏州客运南站,苏州客运西站,苏州吴中区客运站.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10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2公里,一级公路113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德国水平,全市95%的乡镇实现15分钟上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水平。
铁路
苏州站是上海铁路局直属站,是办理客货运输的一等站。位于苏州城区北端外城河北岸。地址:苏州市平江区车站路27号,邮编:215031。 沪宁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是继合宁城际铁路之后,江苏省又一条城际铁路专线。它将成为长三角地区城际交通的重要快速通道。这条时速350公里的城际铁路从现在的南京引出,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等21个车站,全长300公里,其中,江苏省境内269公里,工程建设总投资约400亿元,由铁道部、上海市和江苏省共同出资建设。 在建的京沪高铁正线全长约1318km,线路自北京南站西端引出经北京南站、廊坊站、天津西站、天津南站、沧州西站、德州东站、济南西站、泰安西站、曲阜东站、滕州东站、徐州东站、宿州东站、蚌端口南站、(定远站)、滁州南站、南京南站、镇江西站、丹阳北站、常州北站、无锡东站、苏州北站、昆山南站、虹桥站。
城市地铁
苏州地铁标志苏州市已确定在“十五”期间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这一工程的前期准备从1997年就拉开了序幕,并于去年6月份正式委托法国索非图公司编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详细规划。经过二轮专家审查后,最终报告于近日正式形成。 苏州轨道交通规划顺利通过专家组审查,如果一切顺利,到2014年后,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都有望建成通车。11月21日,从由建设部委托省建设厅具体组织实施的《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查会上传来消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苏州非常有必要尽快建设轨道交通”,并且也是国内唯一一个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地级市。 据悉,省建设厅将根据此次专家组意见进行讨论,成文后交建设部,建设部再与国家发改委对苏州轨道交通规划进行会签,最后上报国务院进行立项审批。市轨道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顺利的话,2014年,轨道交通1号、2号线有望建成通车,2018年,3号、4号线也有望建成通车,并逐步实现与上海、无锡等周边地区轨道交通的接轨。 苏州市远期(2030年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将建成9条线。总长为318公里,其中,中心城区265公里。其中中心城区为220公里。中心城区站点数量181座,换乘站37座。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苏州于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前来投奔的楚国大臣伍子胥建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城里仍有许多当年留下的地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苏州古城的古迹密度在中国仅次于北京和西安,列全国第三位。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进入国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的有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和江南水乡古镇.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苏州博物馆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着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着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着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 她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苏州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苏州角直),7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苏州东山、苏州西山、苏州光福、苏州木渎、吴江震泽、太仓沙溪、昆山千灯),还有一大批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昆山锦溪,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区的东山村、明月湾),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平江路。
名称由来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泰伯、仲雍了解了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并随乡入俗,自行“断发文身”。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吴的“勾”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勾吴即吴。但在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上,作“攻吴”、“工吾”等,没有“勾吴”)。泰伯到梅里,这梅里是指什么地方,至今说法不一。至南朝无锡县令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时方说无锡梅里有泰伯墓,但没有发现有城的遗址。在苏州灵岩山下发现了春秋时大城的遗址。 从泰伯起十九传至寿梦继位称王(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吴国的都城不断迁徙,随着吴国的崛起,需要寻找新的建都地,而位于太湖东北岸的苏州,由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将都城迁至苏州。并经过多年的不断经营,具有相当规模。可是由于史籍没有记载,当时城址已无从查考。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国。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后越国灭吴,并于公元前379年将越国都城迁到姑苏,战国时期,公元前248年,楚国春申君受封于吴,并以苏州(吴墟)为首邑,为苏州的发展作出贡献,苏州至今有地名黄埭和位于苏州古城王洗马巷内的春申君庙纪念他,并把他作为苏州的守护神供奉在城隍庙内。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公元778年,唐朝设苏州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为二等),从此,苏州名称被固定作为通称。公元1113年,宋改苏州为平江府。综合历史变革,苏州有很多的别称:姑苏、吴、吴县、东吴、平江、吴中等等。又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历史沿革
吴:西周 阖闾大城 吴都(公元前514年) 吴:越灭吴 徙都 吴为越都 (公元前379年) 吴:春申君黄歇受封于吴 为都邑 (公元前248年) 吴县:秦嬴政二十五年 会稽郡治所(公元前222年) 泰德:王莽篡汉,复古改名,仍为会稽郡治所(公元8年) 吴县:汉永建四年 吴会分治,为吴郡治所 (公元129年) 吴县:汉建安元年(196年)至212年,为东吴孙氏政权首都。 吴州:南朝 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 苏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苏州:唐太宗贞观元年,江南道治所(公元627年) 苏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为江南东道治所(公元733年) 中吴:后唐同光二年(924年) 平江府: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平江达鲁花赤总管府:元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 隆平府:元 至正十六年(1356年) 苏州府:明 应天巡抚驻地 属中书省1367年 苏州府:清康熙六年,江苏省会 江苏巡抚,布政使驻。(1667年) 苏州市:1949年 苏州市(省辖)、苏州专区:1953年 苏州市(地级):1983年
[编辑本段]民族宗教
民族 苏州是地处沿海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城市,有47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4‰;其中回族人口有3700余人,占少数民族总人数23.13%。在47个少数民族成份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回族、壮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人口在100人以上的民族有:蒙古族、满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藏族、维吾尔族、瑶族、畲族、仡佬族等。苏州市区有民族成份39个,少数民族人数5200余人。其中回族251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 宗教 苏州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主要宗教场所有:道教宫观有玄妙观(位于观前街)、玉皇宫(园区)、城隍庙(位于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观;佛教有西园寺、寒山寺(位于虎丘区)、北塔报恩寺(位于人民路)、文山寺、灵岩山寺(木渎镇)、包山寺(吴中区西山岛)园区重元寺、来风寺、常熟虞山兴福寺、张家港凤凰山永庆寺、双杏寺、吴江平望镇小九华寺、昆山海藏寺;其他宗教的有圣约翰堂、使徒堂、杨家桥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这些宗教场所大多是苏州的旅游名胜景点。
[编辑本段]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