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道法六个维度是什么
六个维度维度一,加大探究性与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同时减少知识性、技巧性试题。维度二,继续加大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
‘贰’ 中考历史的重点是什么
从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来看,基础题所占比例较大,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大部分基础知识来源于课本。因此,复习的第一步要以课本为主,打牢基础,决不能舍本求末。那么,在复习中怎样掌握基础知识呢?
1.熟悉课本,善于读书。读书也要讲究技巧,而不是走马观花似的瞧。具体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这些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其次要注意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这些图片和资料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课后的思考题应如何回答?做到知道哪些问题在第几册、第几章、第几节。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十二课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三个子目录,这三个子目录概括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这三个子目录,这一课的内容就大体掌握了,考查到相关的知识点时,就会迅速快捷地定位于此。
2.重视课堂45分钟。做到认真听课,关注老师多次强调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是被反复考查的重点,有些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精心揣摩出来的,决不能放过。此外,同学们应抽时间理解记忆基本知识点,这样可以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答题速度。
构建知识体系
开卷考试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查。2007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共占了25分(满分40分),如果心中的知识是一盘散沙,想在中考中具有应变能力,那是天方夜谭。因此,为了把知识学活,用活,第二步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比较对照,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一)理清线索。如: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可归类: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61-1865年美国内战;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这就是“横”的联系。再如:中国近代史中,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就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如下: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太平天国运动;(2)义和团运动;(3)戊戌变法;(4)辛亥革命。
(二)善于比较。如:比较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的改革;将19世纪末出现的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联系,从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比较,明白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此外,还有以时间为基点的知识串联,如:《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共产党的成立、“九一八”事变的年代分别是: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总之,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前后相承的,纵横串联十分重要,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实质的理解。
解题训练
近年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教材和中考试题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考核,从这几年的试题内容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向研究型、开放型转变。在2007年的中考历史评卷中发现,有些同学不会阅读,不会审题,不会识图,语言表达能力差,失分较多。因此,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要做典型试题,如近年的中考题,熟悉一下题型。解题时,必须要读懂题意,抓住“题干”和题中的关键字,理清题目考查的是哪一阶段的知识点。如选择题可运用直选法、排除法、分析法进行选择极为有效。问答题是一种多功能的题型,中考历史问答题在朝开放性方向发展,难度略有偏高。解题时,要仔细审题,理清考查的知识点,审出“题眼”,即原因、标志及意义之类的关键词语;答题要紧扣题目,简明扼要,避免重复啰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叁’ 中考历史考试范围是什么
中考历史考试范围从内容上看:分为世界史和中国史。
从微观上看:一个事件要分几部分来考察,也就是大题中的1234小问。主要分为:事件的原因、过程(其中的人、地、时间、结果)、影响(作用)、启示(开放性为主)。所有时间都可以这样考。
总想考察历史事件间的联系。这是比较难的的一部分,多通过材料大题让找联系、启示。要求考生要自己的准确认识、理性的去分析。
中考简介
初中毕业考试(The Academic Test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简称“中考”,是检验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水平的考试。
它是初中毕业证发放的必要条件,中国将这几科考试科目规定为国家课程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
初三中考的考试时间一般在6月20日左右。全国各省市不统一,按本地时间计算。
‘肆’ 中考历史主要考哪些内容
分三个方面
一.从内容上看:分世界史和中国史。考察历史事件对其历史的影响,这是宏观的考察。世界史和中国史所占的的分值不同,大多数地区中考侧重于中国史。
二.从微观上看:一个事件要分几部分来考察,也就是大题中的1234小问。主要分为:事件的原因、过程(其中的人、地、时间、结果)、影响(作用)、启示(开放性为主)。所有时间都可以这样考。
三.总想考察历史事件间的联系。这是比较难的的一部分,多通过材料大题让找联系、启示。要求考生要自己的准确认识、理性的去分析。
其实历史不难,认真复习,把历史当做一串串有趣的故事自然会学好。
‘伍’ 历史中考
一、读练结合,强记要点
初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涉及到了初二、初三所学的中国近代,世界近、现代历史知识,内容多、头绪纷繁,这就需要明确一个指导思想:依标扣本,读练结合,强记要点。先依据《考试说明》,引导学生对照考试要点,认真进行阅读,并按照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落实在教材上。每个子目、知识点上逐一标记清楚,然后按照这三个掌握层次,教师精讲并指导学生细读。教师的“讲”应是讲清要点,表述历史概念要准确完整,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训练,做到“注重基础,知能并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强化记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只靠死记硬背,应该针对不同历史知识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在复习时还应注意整体效益,确保优生,抓差生,兼顾全体。对每一课的要点进行提炼,抱西瓜,丢芝麻,从而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如复习九年级第十五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可以抓住五大要点:⑴内战的根本原因;⑵直接原因;⑶内战的爆发及进程;⑷《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⑸内战的意义。这些要点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如:选择、材料解析、简答题等。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以及内在的联系,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按照这样的方法把几本历史教科书中的要点逐一梳理,再按历史分期、题型进行归类,全部要点就得以浓缩。这些要点其实就是考点,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教材的灵魂。
二、三轮复习,落实到位
复习应该多轮反复,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
第一轮:复习进度慢一点,步子稳一点,要求细一点,落实具体一点。在复习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以达到单元、课过关的目的。在复习方法上,以读为主,精讲促读,认真选题,以题促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是大面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阶段。比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1840年6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这是一个点。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又是一个点。1901年9月清政府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化的深渊,这又是一个点。把这些点串起来组成一部屈辱史的一条线;把林则徐、邓世昌、义和团运动等串起来就组成抗争史的一条线;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串起来就组成中国人民探索史的一条线。三条线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这个面。
第二轮:复习要综合,有跨度,有比较,有重点,既抓纵向线索,又抓横向联系,分门别类,在同中找异,异中求同,适当组合。在评价人物、综述事件、观点运用、材料分析等方面都要加强指导,理清线索,把点、线、面上的知识贯穿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认识。复习到民主革命时期救国救民的方法时,可由洋务运动、联系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且指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复习到中国共产党的几次重要会议时,可由一大联系到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复习到资产阶级革命可从英国联系到美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复习到都江堰可联系到大运河、三峡工程等等。这样就把一个一个的点连成了一条一条的线。这种复习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具体方法是:
1.以人物为“点”,贯穿相关知识,从他们的成败得失来认识历史中发展的规律。
2.以过程为“线”,纵向串连历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三次人民起义为标志的三次革命高潮形成革命不断深入、上升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反对国内封建势力和国外干涉,进行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这段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
3.以事件为“面”,从横向上把相关的历史事实组合成一个块面。如从明治维新事实组合成一个块面。根据明治维新及其前后的史实就可以看出,这时日本社会的面貌及其变化。
4.以相关的历史知识组合为“体”,比较对照,辨析异同,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中,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立体化。
这四种方法,在初三总复习阶段十分必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把好关键,又培养了能力。
第三轮:根据中考《考试说明》规定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考试要点,在复习中,及时总结,查漏补缺,继续巩固,训练爬坡。使教材的内容、考试要点转化为学生掌握的要点,然后转化为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形成获得成绩的要素。这是用汗水换来的收成能否颗粒归仓的重要阶段。复习巩固的方法很多,略举几例:(1)10分钟记忆法。上课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指定的内容,然后教师检查。(2)竞赛记忆法。教师只提出一个或两个知识点,不能贪多,让全班学生进行比赛,边记边写,教师逐个收“卷”。(3)模拟测试法。平时题量不宜过大,也不能太难,要少而精。中考前的模拟测试量可适当增大,难易适中。(4)补考激励法。对个别模拟测试成绩较差的同学,可给一段时间把刚考过的测试卷再做再记,一周后,用原试卷去测,多数学生得满分。学生的积极性也高了,一次模拟测试后记会一套试卷,十次就是十套试卷。这种办法适用于一些学困生。
三、读讲练评,注重落实
“读”是基础。要强调学生反复读记,多次重复,提高课本利用率,不断同遗忘作斗争。①读记的量:从单元、课、目到文字、图像,从史实到史论都要求学生逐一阅读。②读记的方法:照书本读,原词原句数时数事读,划框框,圈点点,分层次读;做笔记,列表格,画图示读。③读记的目标:重点记忆,准确无误;理解记忆,左右逢源;联想记忆,举一反三。
“讲”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导”就是引,“引”就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①抓历史走向,抓前后照应,讲清历史事件始末,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过程,在某一单元、课了结,顺势追问反溯,把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如把孙中山各个时期活动加以整理,列成专题讲给学生。②抓关键、抓重点。主要是抓住“转折点”、“新阶段”、“开始”、“开端”、“性质”、“标志”等,如中国近现代史,课本明确指出具有转折意义的党的重要会议就有三次,都属于重点。③抓深入、抓疑点,明知故问,有意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讲”是开思路,保理解,启思维,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练”是巩固,也是应用,但是,练不可过多。可采取三种形式;一是自测训练;二是口头提问;三是统一测试。试题要利于学生理解,消化。
“评”是提高。每次练习、测试之后,都应重视讲评,质量是靠练和评得出来的。在评的过程中,主要是评出方法,评出信心,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和解题技巧,不断自我完善。试卷评讲课是有效学习过程中“再学习”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应要求学生听讲时必须要坚持“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两种心态。所谓“亡羊补牢”就是自己做错了的题目,一定要认真听教师讲解,掌握分析思路和解题诀窍,反思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做错,避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所谓“未雨绸缪”就是即使自己没有做错,在教师进行讲解的时候也应当认真,有些同学只是选择题恰巧蒙对了答案,或是文字题一知半解地写了洋洋洒洒一大段,其实并没有真正地掌握要点,要利用试卷评讲课的机会,温故而知新,能够加深印象,进一步巩固知识。
最好采用互动评讲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教学互动。因此,要改变“一家独唱”的课堂风格,可以邀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提醒其他学生对比自己的分析思路,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鼓励学生发言,促使学生在试卷评讲过程中积极思维,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总的来说,中考的历史复习教学要基于课标、教材与考试说明,立足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不断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陆’ 历史中考主要考哪几方面的内容
基础知识会考时间地点人物文献事件等,这些东西都要知道了解还能简述,还有识图题,主要是秦始皇,开国大典,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马克思恩格斯,蒙娜丽莎这些常考,三大战役,战国七雄,三国协约这三副图的位置要记、综合题的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要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还会出现一些符合当前国际形势的题目,我预测今年可能会考和新疆有关的知识,我们这边还有十分的地方文化常识,不知道你那里有没有,不过话说回来,老师没有给你们发考标吗
‘柒’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6、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7、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8、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9、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10、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11、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着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12、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1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1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5、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6、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大败而归,史称赤壁之战,而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7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在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8、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着名的政治家。
19、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20、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21、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
22、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23、南朝时,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涌现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24、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农业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
‘捌’ 2016历史中考范围是那些
Ⅰ.命题指导思想
一、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选用的教材。
二、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
三、命题力求科学、规范、公平,试题有较高的信度,难度适当。试题易、中、难比例7:2::1。
四、不同版本、不同学制不受影响,中考命题遵照本说明。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要求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教学的目标要求,历史学科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即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同时注意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综合、观察、比较、概括和表述历史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考查,寓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之中。教材中的小字、注释不作考试要求。 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20分 60分
合 计 100 分
中国近代史
25分 中国现代史 15分 世界历史 世界古代史
4分 40分 世界近代史
20分 世界现代史
16分
试题题型及分值
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非选择题含材料解析题和简答题等,共60分。 二、考试内容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1、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①西周的分封制 2、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3、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4、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5、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6、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7、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①汉武帝的大一统 8、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9、第16、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 七年级下册
1、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2、第2课 “贞观之治”
3、第3课 “开元盛世” ①“开元之治” 4、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二) 5、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6、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7、第13、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二)
8、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①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9、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①君主集权的强化 10、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①收复台湾
11、第19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八年级上册
1、第1课 鸦片战争
2、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①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3、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4、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第6课 洋务运动
6、第7课 戊戌变法 ①百日维新 7、第8课 辛亥革命 8、第9课 新文化运动
9、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0、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12、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权”
13、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①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②中共七大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
14、第17课 内战烽火 ③重庆谈判 ②转战陕北 15、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16、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7、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8、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19、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八年级下册
1、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2、第5课 三大改造
3、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①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4、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 5、第9课 改革开放
6、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①“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8、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9、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世界历史》 九年级上册
增加: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增加:第8、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二) 2、第10课 资本主义世界的曙光 3、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4、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5、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6、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7、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8、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
9、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10、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1、第22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12、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九年级下册
1、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2、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第4课 经济大危机 5、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6、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7、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8、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9、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①东欧剧变 10、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11、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①“一超多强” 12、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3、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玖’ 历史中考重点知识归纳有哪些
历史中考重点知识如下:
1、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2、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着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4、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着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5、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拾’ 厦门中考综合素质评价中考总评六个维度 各个维度良好要几分
六中没一中双十好那是事实......可以保送就别怕...真没想到六中还有这种老师,,,,,,他乱来了话去报告教育局, 六中是没有一中好。如果六中有一中双十好的话,至少分数线会比他们高,而且高材生都是朝着一中双十的方向前进,如果六中比他们好的话,优生也自然会把方向盘调到六中的。这种事实没必要跟那个老师争论。能保送的话就不用怕,他给你评价也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