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温州的历史介绍
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 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 温州古称“瓯”,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原始瓯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 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 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 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 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 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 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南宋时温州在农业、造船、采矿等方面发展很快,并成为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此后温州一直为历代路、府所处。 由于土地肥沃,山海兼利,温州物产十分丰富。已发现矿藏有铅、锌、锡等40多种,探明大小矿点300多处,明矾石储量达2.2亿吨,有“世界矾都”之称。 温州素以奇山秀水扬名海内外,境内雁荡山和楠溪江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区。北雁荡山号称“寰中绝胜”,总面积460平方公里,有7个景区,500多个景点,奇峰怪石,移步换景,瀑飞泉涌,洞壑幽深,古人诗云“欲写龙秋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楠溪江100多公里曲折的江流,清澈澄碧,有36湾72滩,滩湾风光四时晨昏变幻多姿,保持着田园式自然生态风光。沿岸还有古建筑和大若岩等着名景点 温州有泰顺的“承天雪龙”、永嘉的“乌中早”、乐清的“餍荡毛峰”等珍品名茶,多年来中外驰名。 被称为“神水”的泰顺承天氡泉泉水含氡量高,是浴疗、旅游兼得之地。 温州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内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生态,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温州的西双版纳”。参考资料: http://..com/question/1735942.html
Ⅱ 温州历史有多少年
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 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 温州古称“瓯”,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原始瓯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 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 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Ⅲ 温州的历史
温州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成功代表之一。以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为底蕴,以非公有制经济为平台,以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为途径,以政策的适时适度引导为主要推动力,温州人民创造出一个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奇迹。温州经济发展运行模式对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
一、历史悠久的温州商业文化 温州的传统文化,一直有着“追求功利型”特征。由于温州历史上就人多地少,地理位置又远离政治中心,从事小商小贩的特别多。在北宋兴起、南宋形成的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批评封建政府限制工商业发展的“重农抑末”思想,提出了“以利和义”、“义利并举”的主张,在物质和道义的关系上,摒弃了那种“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的重义轻利观念,造就了温州人强烈的商业意识和商业头脑,温州人把物质看成是道德思想的载体,把通过辛勤劳动拥有物质财富看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温州的传统文化另一鲜明特征就是务实,既不作空洞的玄学讨论,也不过多理会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自始至终追求“经世致用”。“致用”的目的必然追求效益最大化,随之自然孕育了温州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千万”精神:克服千难万险,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辛万苦,挣得千金万银。古已有之的重商传统,认定了市场是衣食父母,利润是终极目的。这些“功利主义”的商业文化传统与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难以弥和的裂痕,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只能被暂时封冻起来。然而,暂时的封冻也只是相对的。据《人民日报》1957年10月9日报道,早在1956年,温州永嘉县就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试验。至1957年夏季,温州各县共约1000个农业社,包括178000多户社员(占入社农户的15%)参与了这一试验。脱离土地的温州农民,依靠世代相传的商业智慧和技巧,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始小范围地走向了市场竞争的舞台。当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计划经济下的意识形态略有松动,温州人便迅速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形成对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背离”,这是“温州模式”创始的重要文化动因。
二、崛起的动因———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温州率先进行了市场趋向改革,政府放手发展私营经济,大胆进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探索。温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前店后厂”为主要特征。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家庭工业和个体工商业,出现了“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的景象,“前门开店、后院生产”是当时的典型模式。(2)1980年代中期到1992年,主要特征是“股份合作制的孕育和诞生”。由于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体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更大规模、更高档次的发展,于是,各个小企业纷纷走向联合,由多个业主共同投资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应运而生,“股份合作制”成为当时最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3)1992年到1998年,整顿理顺、规范提高阶段。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温州市组织开展了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为核心的二次创业,集中解决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一些共性的问题做了适当的理顺和规范。(4)1998年党的“十五大”以后至今,健康发展阶段。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的修宪精神,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到2002年5月份,温州市个体工商户21万多个,非公有制企业4万多家。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0%以上;按照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资本比例法”推算,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多。
三、兴盛的动因———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温州市经济发展道路从以下两组数字可以得到明显反映:第一组数字是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1978年是44.2:35.8:22.0,2001年是6.1:56.6:37.3,第二产业增长了58%;第二组数字是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第一产业增加值57.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8.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7.74亿元。农村的城镇化推动了农业的工业化,乐观地讲,温州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典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工业企业在城市大量兴建和农村人口向城市大举迁移。而温州市的发展没有走这条道路,而是加快以乡镇企业、私营经济为依托的农业工业化来促进农村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走分散型城市化的道路。到2000年,温州市的建制镇达到130个,人口达488.24万人,人口超过5万的建制镇21个,其中以柳市、龙港为代表的30个经济强镇,其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8.6%,但其经济总量占据了全市农村的82.6%。据估计,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小城镇的崛起,温州农村已经有100多万农民转移出来,成为城镇居民。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表明,温州市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例达到了51%,城市化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四、结语 (一)温州经济发展运行模式,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市场经济体制使温州人如鱼得水,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发展是硬道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促进发展,同时,改革又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温州模式的成功,得益于积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合理引导和发挥先进文化的驱动力,寻找和因势利导本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二)温州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的有效作为功不可没 一是树立服务意识。凡是应该企业办的事情,政府坚决不干预;凡是一家一户企业办不了的事情,政府主动承担“牵线搭台”任务。二是制定支持政策。全国第一个私营企业地方行政性法规、第一个股份合作制 农业经济问题 2002年第11期经济地方行政性法规都出自温州。三是加强管理引导。鉴于在经济发展初期假冒伪劣产品对温州经济的负面影响,温州市提出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口号,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基本解决了假、冒、骗的顽症,温州经济开始转为规模型、外向型、科技型、区域型、品牌型的经济模式。(三)温州市在加快小城镇建设方面的做法很有创新 (1)统一规划、有序发展。结合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导向战略,政府按照“强化中心镇、突出重点镇、兼顾一般镇”的原则,强化了中心镇的中心地位。(2)改革机制、强化职能。相继对行政管理体制、镇级财政体制、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粮食购销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了配套改革。(3)支持扶植、表彰奖励。对重点镇给予某些县级管理职能,在试点镇建立健全县级管理部门的延伸机构并赋予相应权限,优先安排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在具备条件的试点镇建立“投资开发公司”,按照经济发展总量、增长质量、综合实力等进行综合评比,对先进城镇予以隆重表彰和经济重奖。(四)温州经济运行模式只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 在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从不同方面进行着许多有益的探索。如:苏州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方面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有益实践,该市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约占10%左右,并已经充分显示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成效。主要的具体组织形式有:股份制的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体)、会员制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同制的“公司+农户”的龙头企业、村级(资产)股份合作社等。政府在提供宽松有利的环境上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例如江苏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税收、经营业务等适时出台了若干很好的政策,张家港市计划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担保基金,为各类技术协会、经济组织等提供贷款担保。另外,政府在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的流动和流转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修正具体的操作办法,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和采用租用、入股等多种形式,保障了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序进行,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Ⅳ 温州历史
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温州古为瓯。
先秦时期
约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温州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0余处,出土有石犁、石镰、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镞、石网坠、石矛及纺轮等劳动工具。尚有夹炭陶片和夹粗沙陶片。先民从事渔猎和耕作。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代),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国,杀越王无疆。越部分族迁东瓯定居。
汉至清
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划天下为36郡,温州属闽中郡。前192年(西汉惠帝三年)惠帝刘盈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138年(东汉顺帝永和三年)分章安之东瓯乡置永宁县,西犹兼处州地,户不满万。县始于瓯江北岸。是为温州建县之始。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永嘉郡,治所设于永宁,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建郡城于瓯江南岸,相传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后名鹿城。是为永嘉建郡之始。422年(南朝宁武帝永初三年)谢灵运贬宁永嘉,遍历诸县,多有题咏,成为山水诗鼻祖。前此数年,郑缉之撰《永嘉群记》,是温州最早的地主志,今存孙诒让辑本一卷。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合并,称永嘉县,属处州。后三年,处州改名为括州。州治设于括苍(今丽水市)。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改括州为永嘉郡,郡治仍于括苍。辖永嘉、括苍、松阳、临海四县,计10542户。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永嘉郡为括州。次年,析括州之永嘉县]置东嘉州],辖永宁、安固、乐成、横阳四县。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724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改温州为永嘉郡,辖四县,共计42814户,241690口。758年(唐肃宗乾无无年)复改永嘉郡为温州。是年,以李胥为监盐官。
民国时期
1911年(清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11月29日,温州组成军政分府,徐定超任临时都督。翌年7月废温州军政分府,置温州府。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共和国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Ⅳ 温州到底有多少年历史了,,,,,,,,,,,,,,急啊啊啊啊
温州公元138年正式建县,已经有了1874年的历史
温州地区远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先秦时期
约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温州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0余处,出土有石犁、石镰、石斧、石锛、石刀、石凿、石镞、石网坠、石矛及纺轮等劳动工具。尚有夹炭陶片和夹粗沙陶片。先民从事渔猎和耕作。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代),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国,杀越王无疆。越部分族迁东瓯定居。
汉至清
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划天下为36郡,温州属闽中郡。
前192年(西汉惠帝三年)惠帝刘盈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138年(东汉顺帝永和三年)分章安之东瓯乡置永宁县,西犹兼处州地,户不满万。县始于瓯江北岸。是为温州建县之始。
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永嘉郡,治所设于永宁,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建郡城于瓯江南岸,相传有白鹿衔花而过,故后名鹿城。是为永嘉建郡之始。
422年(南朝宁武帝永初三年)谢灵运贬宁永嘉,遍历诸县,多有题咏,成为山水诗鼻祖。前此数年,郑缉之撰《永嘉群记》,是温州最早的地主志,今存孙诒让辑本一卷。
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合并,称永嘉县,属处州。后三年,处州改名为括州。州治设于括苍(今丽水市)。
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改括州为永嘉郡,郡治仍于括苍。辖永嘉、括苍、松阳、临海四县,计10542户。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永嘉郡为括州。次年,析括州之永嘉县置东嘉州,辖永宁、安固、乐成、横阳四县。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
724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改温州为永嘉郡,辖四县,共计42814户,241690口。
758年(唐肃宗乾无无年)复改永嘉郡为温州。是年,以李胥为监盐官。民国时期1911年(清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11月29日,温州组成军政分府,徐定超任临时都督。翌年7月废温州军政分府,置温州府。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共和国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Ⅵ 温州江心塔有多少年历史
温州江心双塔位于瓯江江心的孤屿上。江心有东西两峰,东为象岩,西为狮岩,两岩上建有东西二塔。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塔高32米。
距今有1156年的历史了
Ⅶ 温州这个地方古不古老有多少年的历史
温州是一座山水江海交融的滨海城市,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一座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座特别能创业的城市,一座努力走在前列的城市,一座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满魅力与梦幻的城市,一座充满智慧与故事的城市。温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迩闻名。 温州贵礼节,史称[浙南邹鲁]。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南戏的故乡、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温州的锦绣河山、繁华都市、美丽乡村、宜居环境、工商经济、创新发展、人文历史,历来为诗人词家闳叹高赏,留下优美篇章。宋杨蟠《咏永嘉》(温州古为永嘉郡)诗:“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当代陈志岁《一剪梅·温州》词:“人说繁华比帝乡,馆厦皇皇,道路皇皇。山川瑰丽胜苏杭,楼外花香,楼里人香。 攘往熙来富贵商,天上机航,水上舟航。王孙到此也牵肠,欲把他乡,落作家乡。” 温州 温州五马街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浙南一带称作瓯。《山海经》里说:瓯居海中。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
Ⅷ 温州的历史变迁
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永嘉吴表臣(1084—1150),字正仲,荆溪上湖即今西溪吴宅村人。与兄鼎臣同登进士第,初任通州司理参军。北宋灭亡前夕,吴表臣回老家避乱。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高宗赵构自扬州南逃温州,经御史中丞赵鼎(后为丞相)推荐,吴表臣再度出仕,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四月间从高宗到越州(今绍兴市),调任右正言,不久,以病请求外任,以直秘阁学士知信州。绍兴元年(1131)被召为司勋郎中,迁左司谏。秦桧复相后,吴表臣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绍兴十年(1140),秦桧令吴担任使者,去和金议定地界,并指着政事堂(丞相议事之处)曰:“归来可坐此。”遭吴拒绝。吴表臣不依附权贵的刚直行为,为世人所赞扬。绍兴十一年(1141)与秦桧意见不合被罢官。不久,又起用为婺州知州,当地大水灾,先发常平仓救济,后再报告朝廷,颇得人心。因政绩考核优良,任敷文阁待制,任满即请求奉祠,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在家闲居数年,后移居温州校场巷(今蛟翔巷),晚号湛然居士。绍兴二十年(1150)病卒于家。《宋史》对吴表臣的评价为“议论谠直,刚严鲠峭,不惑异说,不畏强御。”最后还用谚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信哉!”作为结语。徽宗政和二年(1112)平阳陈桷(1091—1154),原名纬,又名庆隆,字季壬,一作季任,号存隆,蒲城即今苍南蒲城乡人。殿试第三名中探花,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历太学正、博士、秘书省校书郎、着作佐郎、着作郎、尚书虞部员外郎,进为礼部郎中。政和七年(1117)任提点福建路刑狱。绍兴三年(1133)被召为佥部员外郎,升郎中,除太常少卿。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五年至九年,历任泉州知州、两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转运副使。每到任,即检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见。绍兴十年至十四年(1140—1144)召为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秦桧为相,被罢官。不久,改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1145)起,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连年兵火,户数已减至承平时二十分之一,而赋税却有增无减。陈桷请重行减免,深得民心。未几,又值汉水泛滥,田园淹没,庐舍飘荡。陈桷年已50岁,仍率领兵民修筑堤岸,平息水患。十六年(1146),以疾乞祠,复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二十四年(1154),改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未至而卒。着有《无相居士文集》16卷,已佚。陈氏身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一门五代显宦,三世见于《宋元学案》,为温郡世家。是年,永嘉薛弼(1088—1150),字直老,登进士第。曾知虔州、黄州、福州、广州,擢敷文阁待制。是年,永嘉娄寅亮(约1092—约1166),字陟明,登进士第。初授州仪曹掾。靖康元年(1126)调越州税院,后任上虞县丞。曾两次上疏论社稷大计,深为宋高宗赏识,擢为监察御史。后被时相秦桧所忌,以莫须有罪罢官(又传被谴还乡,激江水暴涨,父子同殁于大水)。陈傅良在《奏乞褒录傅察、宗泽、娄寅亮子孙札子》中,赞扬娄寅亮“敢建大议”,今应列“褒崇之典”,“以广恩惠,以劝忠力”。《宋史》有传。是年,薛良贵字贵全,初名天球,登进士第。历任光州、复州知州,终朝奉大夫,赠通奉大夫。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军南下,瑞安知县王公济招募乡兵,把守环县关隘。薛良贵尝与兄薛良显率乡兵控要害,抵挡义军进攻。薛良贵早岁入太学,元符间(1098—1100)因上书议论朝政,被取消学籍,改今名。
Ⅸ 温州的历史由来
温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
都地。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
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
县置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 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
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 。
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
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 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 特
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 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
市。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 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
并建立温州市, 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 洞
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Ⅹ 温州有多少年的历史
网络里有介绍,你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