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观是什么意思
世界观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世界观具有实践性,人的世界观是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可将它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1)世界历史思想的字面意思是什么扩展阅读: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人的自我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Ⅱ 历史的含义是什么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2)世界历史思想的字面意思是什么扩展阅读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Ⅲ 历史意义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个事件对后来很长一个时期产生的影响。
在历史上起到的较大的作用,比如: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打破了封建体制,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某个行为的历史意义可以理解为这个行为造成了某些结果,这些结果直接改变了某个地区甚至国家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价值
历史,是过去了的人类(或人们,不一定是过世的)已经历了的曾经存在着的世界上的客观事实、事情。这些经历过的曾经存在着的重大的客观事实、事情,一般都有史书记载,或者在古文物上留下了印记。于是便有被称为史实的东西。
这些东西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遗传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人们了解它、研究它、记住它,是为了吸取经验,以指导现在和今后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
需要说明的一点,史书记载的所谓“史实”,由于它是当时或过后的自然人执笔所记,书写的人不免由于他的自身经历或者思想认识局限,因而在表述上会带着主观片面性;这样,史书记载的东西也可能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事实。
Ⅳ “历史”一词有哪几种含义简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1. 过去事实的记载。 (1)《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 鲁肃 于凡品,是其聪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注引《吴书》:“﹝ 吴王﹞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 指已过去的事实。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3. 经历,底细。 (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了。” (2)清 黄人《<钱牧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而自为风气。” (3)老舍《骆驼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的仆人。” 4.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 (1)金一 《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上,多不过三四人。” (2)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中国的~,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3) 菡子《源远流长》:“~在发展着,丰富着。” 5. 指历史学科。 即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学科。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就该另编一部。” 6.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
Ⅳ (世界历史)思想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自由发展激励的教育对象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努力而奋斗
Ⅵ 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什么运动宣传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中国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思想是近代前期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维新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想异同
同: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异:①宣传方式: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名义下,批判封建因循守旧思想,用生物进化论批判封建旧制度 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②途径手段:维新思想不主张用暴力革命改变显示,主张通过自上而下改革
民主革命思想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统治
③目标:维新思想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变封建君主专制为立宪政体,但末触及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民主革命思想照搬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的主张,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
(2)三股进步潮流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①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②辛亥革命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①维新思想未能把封建制度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结合起来;②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彻底批判;③新文化运动虽补上这一课,但未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道路。
西方的几次重大思想解放 运动
(1)文艺复兴: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它地区。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高潮。如文学的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自然科学方面的伽利略、哥白尼等,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束缚,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和人生活的世界,使天主教的权威受到挑战,其主张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运动是反对天主教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了欧洲历史的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马丁•路德的教在德国北部和中部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削弱了教会对人们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控制,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西欧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想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3 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和影响。
基本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理性王国,以理性为尺度,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发起冲击。
影响:①启蒙思想家们着书立说,抨击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他们号召人民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②在启蒙思想家的启迪下,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人人心。③在启蒙运动的冲击下,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动摇,最终爆发大革命,封建王朝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④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法国,波及全世界。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启蒙思想鼓舞殖民地人民拿起武器,赶走殖民者,赢得独立。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Ⅶ 世界观的解释
世界观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世界观: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世界观所信奉的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无产阶级世界观所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两种世界观总是在不断斗争,总是相互对立的。
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人生观被认为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根本观点。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形成的是对于现实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各种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不同的世界观会指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彻底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Ⅷ 在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价值是什么呢
马克思将世界历史思想上升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层面,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追溯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进而指明了人类未来发展道路。马克思提示过一个重要观点,“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这一观点在于说明探索高级的文明形态对于揭示低级文明形态的重要意义,而最为关键的在于二者之间的互释性。
具体来说,对于资本主义的解剖是探索从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追溯资本主义之前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性根源。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无论是剩余价值规律,还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都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辩证分析,其意义在于深入把握和透析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以时代特征为核心内容展开对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探索,不但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当代性。一方面,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于时代特征的认定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宗旨相契合的。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是改变世界的前提和条件,不能透视所处时代的本质,改变世界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