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欧洲三十年战争指什么
欧洲三十年战争
公元前962年,德意志国王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创建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极盛时期,其疆域包括德意志、奥地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瑞士等地。可是,到了13世纪末,德意志已经分裂为许多独立的诸侯国,皇帝也失去控制整个帝国的权力。到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这个号称“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帝国已今非昔比,穷途末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长期担任帝国的皇帝,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实际上已成为摆设,毫无实权。
这个皇帝对失去权力很不甘心,拼命想恢复往日的威风,这样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愈演愈烈。这时,各邦诸侯因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均寻求外国势力的支持。这样,已形成统一集权国家的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大国正在谋求对外扩张,遂把地处欧洲中心,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又四分五裂、日趋衰落的德意志作为角逐目标。
当时,欧洲各国形成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
捷克是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的。当时德意志皇帝兼为捷克国王,此时捷克人享有宗教自决、政治自治等权利。但到德意志三世皇帝马提亚时,他派遣耶稣会教士深入捷克,企图恢复天主教,并指定斐迪南为捷克国王。德意志皇帝指定的捷克国王斐迪南是一个狂热的耶稣会分子。他一上台,便残酷地迫害捷克的新教徒。新教的教堂被拆毁,作新教礼拜的人被投入监狱,这些措施,激起捷克人民的强烈反抗。
1618年5月23日,一群武装的群众和新教教徒手拿铁棍长矛,冲进捷克王宫,抓到了国王的两个钦差。
“把他们扔出去!”“扔到窗子外面去!”
在一阵怒吼声中,按照捷克的古老习惯,两名走狗被人们从20多米高的窗口扔了出去,落在御城河沟的垃圾堆上,两个人痛得哇哇乱叫。
这就是震动欧洲所有国家宫廷的“掷出窗外事件”,它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奥地利决心发动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企图一举征服捷克。捷克人民也纷纷武装起来,他们选出30名保护人(其中大部分是新教贵族)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捷克独立。广大武装群众占领政府各部门,取消一切赋税,并把压迫新教徒最凶的耶稣分子全部驱逐出境。
开始阶段,捷克起义军进展顺利,很快突入奥地利境内,逼近首都维也纳。此时奥地利的新教徒也不满皇帝统治,纷纷起来响应。
此时,德意志老皇帝死了,斐迪南接任皇位,仍兼任捷克国王,他得到捷克起义军兵临维也纳城下的报告时,正同十几位贵族在宫中开会商讨对策,一名贵族见皇帝已吓得浑身发抖,忙抓住他的肩章说:“皇上,现在还来得及,你快派代表谈判签字呀!”
捷克的起义眼看快要胜利了,可惜由于起义军的领导权掌握在捷克贵族手里,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幻想通过谈判让皇帝作出让步。于是,他们下令停止攻城,派出代表进宫与皇帝谈判,结果坐失良机,使皇帝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斐迪南缓过气来,向天主教联盟求救,宣布剥夺捷克议会选出的新教联盟首领、捷王普法尔茨选侯的爵位,授予天主教联盟主力巴伐利亚选侯巴克米利安以公爵爵位。巴克米利安立即派出自己的精锐部队2.5万人“救驾”,由名将蒂利统帅。天主教同盟还向斐迪南提供了大量金钱援助。西班牙也派兵参战。
1620年11月8日,在捷克首府布拉格附近的白山,蒂利统帅的精兵与教军2万人展开决战。虽然新教军占有位于白山和沼泽之间良好的防御阵地,但士兵缺乏训练,纪律松弛,步兵遭到敌兵的首次猛烈冲击便四散溃逃。这样,天主教军只用不到两个小时便取得了会战的胜利。从此,捷克成为哈布斯堡奥地利的一个省,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长达几百年之久,捷克人民陷入奥地利的残酷统治之下。捷克起义被镇压后,德意志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不仅占有捷克,而且和西班牙保持联盟,把势力伸向德意志西部和北部。西班牙则想统治荷兰,这又引起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恐慌和英、法、荷等国的不安。于是,哈布斯堡集团与反哈布斯堡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从此,这场战争转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
1625年2月,丹麦在英、荷、法等国的支持下,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联盟为名出兵德意志,占领卢特城。与此同时,曼斯菲尔德率英军进占捷克西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起用瓦伦斯坦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与丹麦军队作战。
瓦伦斯坦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原为捷克贵族,但因长期在德皇军中服役,已经德国化了,连他自己也自认为是德国人,他采用以战养战的政策,靠掠夺驻地居民的粮食和财富来维持军队的供应。每攻克一地,他的军队就像蝗虫一样将居驻地抢劫一空,人们称他的军队为“瓦伦斯坦蝗群”。
1626年,瓦伦斯坦和天主教同盟的军队打败丹麦和新教诸侯的联军。丹麦国王被迫于1629年5月在吕贝克签订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德皇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以后所占教产全部归还原主,同时根据瓦伦斯坦的计划,德国在波罗的海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舰队。
瑞典害怕德意志的计划影响它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遂在法国大量金钱援助下,于1630年7月从法国北方打了进来,揭开了“三十年战争欧洲阶段”的序幕。
7月6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统率1.3万军队在德国东北部奥德河口登陆,不久,瑞典又派来了2.6万人援军,使古斯塔夫的总兵力达到近4万人。而此时,天主教阵营发生了内讧,瓦伦斯坦被免职,瑞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许多地区。
德皇闻讯后令蒂利率军阻击。9月17日双方主力集中于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展开决战。蒂利军3.5万人,装备火炮26门。瑞典军2.4万人,拥有火炮100门。
瑞典军排成新型的线式阵形,而蒂利军则按传统战法排成一个个密集的方阵,双方先是互相炮击,因瑞典炮兵火力占优势而给敌人造成巨大损失。蒂利军在炮轰后发起攻击,但骑兵7次冲锋都被瑞军滑膛枪齐射的火力击退。
这一仗,古斯塔夫沉着冷静地调动兵力,发挥炮兵和滑膛枪的密集火力,彻底打败了以长矛为主的蒂利方阵,蒂利军伤亡达8000人,蒂利本人负伤,而瑞典和萨克森联军共伤亡2700人,其中瑞典仅伤亡700人。这是古斯塔夫军事艺术的杰作,以机动加火力为基础的新战术第一次战胜以数量加长矛为基础的旧战术,显示了改革后的瑞典军队对旧式欧洲军队所具有的优势。
后来,德皇再次起用瓦伦斯坦重新组建军队,收复了布拉,出师巴伐利亚,迫使瑞典军撤向萨克森。1634年,德皇在西班牙军队支持下,在讷德林根大败瑞典军。瑞典军被迫北撤。
瑞典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主战仍在德国境内,但同时也在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等地进行。法国和瑞典军队的胜利,使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无力再战,被迫求和。1648年10月,参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以反哈布斯堡集团的胜利告终。根据和约,欧洲领土被重新分割。法国夺得欧洲霸权;瑞典巩固了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德意志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得到确认。它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神圣罗马帝国在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这次战争对军事学术和技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滑膛枪得以进一步改进,开始大量投入使用;
二是火炮开始实行标准化,炮兵成为一个独立兵种,在战斗中发挥重大作用;
三是旧的方阵战术已经过时,新的线式战术开始形成;
四是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军队编制趋向精干。
三十年战争
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6 更新时间:2004-11-28
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战争背景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 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见彩图三十年战争—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
战争过程 整个战争大致分四个阶段:
①捷克-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19年捷克议会选举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为国王。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入侵捷克。为援助蒂利伯爵J.采尔克莱斯率领的天主教同盟军,西班牙出兵普法尔茨。1620年底,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弗里德里希逃亡荷兰,捷克重归奥地利统治。同期,休战12年的西班牙和荷兰于1621年战事再起。
②丹麦时期(1625~1629):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胜利,引起外国参战。丹麦得到英国和法国的资助,于1625年在北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下攻入帝国境内。捷克贵族A.E.W.von 瓦伦斯坦率雇佣军协同蒂利伯爵打败丹麦军队。丹麦王国同皇帝于1629年 5月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皇帝的势力伸展到波罗的海。
③瑞典时期(1630~1635):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势力北进,促使瑞典加速军事行动,与法国结成同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军于1630年7月进入波美拉尼亚,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德意志西部和南部接连取胜。1632年,蒂利伯爵在累赫河战败身亡。吕岑会战中,瓦伦斯坦战败,后被暗杀。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也在会战中阵亡。1634年皇帝联合西班牙打败瑞典军队,返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于1635年5月同皇帝缔结《布拉格和约》。瑞典国王率军在波美拉尼亚登陆
④法兰西-瑞典时期(1635~1648):瑞典军队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1635年5月,法国又联合荷兰进入莱茵地区,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取胜,并继续南进。法国军队大败西班牙军。瑞典的胜利,又引起丹麦的不满,1643~1645年丹麦同瑞典开战,结果,战败求和。此后法、瑞两国军队进入德意志南部。长期战争使双方都有极大的消耗,帝国方面的困难更为突出。皇帝斐迪南三世(1637~1657在位)被迫求和,得到法国和瑞典的赞同。战争结
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年10月24日,参战各方代表齐集明斯特市政厅签署《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
斯特和约》。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故两个和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规定: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帝国境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
战争的结局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法国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西班牙的国力下降;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
⑵ 线式战术的演变发展
线式战术体系的
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了。在此之后的几年里,军事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将军们和理论家都十分关注线式战术问题。随着刺刀的出现,线式战术可以说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但也还有一部分学者和将军们依然留恋方阵冲击战术,倡导回到冲击战术时代。1724年,法军的一位将军,曾参加过多次战役的一名老兵福拉尔建议,作战中以纵深相当于正面两倍的纵式队形实施冲击行动。他注意到,伊巴密浓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曾以重型步兵大败斯巴达的线式部署。受此影响,福拉尔坚信,以纵式队形对纵深只有3列的滑膛兵线式队形实施集中猛烈冲击,肯定能轻而易举地突破其队形。突破后,纵式队形就可一分为二,分别向两个相反方向实施卷击。因此,他还建议,在这种纵式队形最外边的一列士兵要装备短的长矛。福拉尔的理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既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但是,福拉尔还是没能说服大多数人,在实际作战中,他的纵式队形能否真的敢冒着滑膛枪火力齐射的危险前去突破对方的线式队形;当然,他的这一想法却对18世纪后期的军事理论研究一直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军队,在其规则中要求部队部署成纵式队形。
另一位法国元帅萨克斯,虽然不赞成采用纵式队形,却也倾向于实施冲击战术。他提出,应该让一部分部队装备长矛和盾牌。更重要的是,当萨克斯的想法实施后,他确实发现纵深较大、正面较窄的纵式队形,要比为最大限度发挥火力威力而部署成纵深浅、正面宽的线式队形,更具有较强的机动能力。
主张使用滑膛枪在一定距离外进行火力作战的人,仍然不能接受纵式队形的集团冲击战术思想。于是,在军事思想界另有一派人提出重新采用轻步兵战术。传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轻步兵,无论是使用标枪、抛石器,还是弓箭,他们在作战中都是各自为战,而不是排成密集队形,这样,他们可以发挥投掷兵器的威力,对付敌人的重步兵;而避免与敌方的重步兵或重骑兵进行近距离搏斗。大多数16世纪的火绳枪兵们也采用传统轻步兵的散兵战术,当然,他们在战场上也以长矛兵方阵提供可靠的掩护。当古斯塔夫·阿道夫将所有的轻步兵都装备滑膛枪,并与长矛兵部署在一线,这样,这些滑膛枪手们就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轻步兵的战术。刺刀的出现,轻、重步兵合二为一,步兵队形又回到了以前传统重步兵的队形上去了。
但是,步兵队形的这一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训练,要求所有的步兵在战斗中都要保持线式队形实施集团作战的战术技能,使得步兵完全丢失了传统轻步兵的独立散兵战术。在战场上,步兵如果采用传统轻步兵的独立散兵战术,士兵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战场上的地形、建筑物作掩护,很好地向对方线式队形射击,却可以避免自己暴露于对方线式队形的齐射火力之下。另外,一些部队采用这种战术,还可以有效地侦察、袭击敌后勤运输队和供应基地。
随着人们对轻步兵的战场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在18世纪,步兵又进一步被区分为轻步兵和线式列阵步兵。两种步兵的区别不在于他们使用的武器有什么不一样,而在于他们的行动方式不同。这两种步兵都主要装备滑膛枪。线式列阵步兵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他们排成队形以抵挡敌方骑兵的冲击,最大限度地加快火力射击速度。轻步兵在战术上主要强调分散独立作战,称之为散兵作战。他们可以利用各种条件隐蔽自己,以避免敌人的骑兵或线式列阵步兵的火力齐射,同时集中自己的火力打击对方的列阵步兵目标。
训练轻步兵作为散兵作战,使得轻步兵在战场特别适合担负警戒、侦察以及袭击等小规模行动。骑兵也分化出一种类似轻步兵的轻骑兵。轻骑兵一般装备马刀和手枪,专门担负一些战略性任务。而那些装备差不多,但仍保留沉重护体盔甲、骑着体形高大战马的骑兵,仍然被训练为在战场上实施冲击行动。装备轻便滑膛枪的龙骑兵,在战场上可以作为步兵使用,也主要执行一些战略性的侦察或袭击任务。
尽管技术上的进步使步兵和骑兵的射击武器和冲击武器合二为一,但是,轻步兵和轻骑兵具有较高的机动能力,轻步兵不再依赖相互制约的战斗队形,这就使得他们适合担负一些独立性的战斗功能。自此以后,轻步兵和轻骑兵区别于其他步兵和骑兵,不再是看他们身上的盔甲或者所使用的武器,而在于他们平时的训练及所担负的战略、战术任务不同。当然,士兵身着制服的不同以及武器装备的不同通常是区分不同种类部队的主要标志。一些轻步兵部队开始装备装填速度慢,但精度高的来复枪,而且,由于他们一般不用于对付骑兵的冲击,所以,轻步兵的来复枪上都不装刺刀。
18世纪上半叶,在战术思想上的第三种改进措施是,提高对同一类步兵的战斗队形控制使用。由于没有专门的长矛兵和滑膛枪手,部队形成战斗队形应该变得更简单。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是普鲁士军队,他们在反复、认真的训练中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18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鲁士军队与欧洲其他国家军队不同,它们所有的团都采用统一的训练体系。每个营包括8个排,每排是一个独立的火力单位。各个火力单位都要进行装填和射击训练,要求全营能达到每分钟进行5次齐射。由于木制的送弹棍不适应如此频繁的装填射击,很容易折断,于是普鲁士军队就用铁制送弹棍代替了木制送弹棍。另外,普鲁士军队还很注意训练的长期性,要求士兵在队形行进中保持很精确的步伐,这样,全营在行进中能保持排面整齐。当有许多部队在一起作战时,也要求它们能在行进中保持线式队形。为使各个营并列行进,保持一线,条令规定队列行进的速度较慢,每分钟75步。
普鲁士军队让每一列中的士兵肩并肩地挨着,各列之间的间距为5英尺。在战场上,一步一步地行进,反复使用这种技能以形成一个方阵,以抵挡骑兵冲击。但是,他们希望在战场上尽量不用这种愚笨的方法,因为当骑兵从后面冲击时,他们可以让后面几列的士兵向后转,快速地对来自后面的袭击作出反应。当然,普鲁士军队的严格训练,的确促使了部队在战场上展开成战斗队形的方法的改进。由于军队士兵成份相同,每个步兵团又都掌握了相同的技能,因此,在向战场开进途中,普鲁士军队将步兵编成二路纵队。每一纵队就是战斗中标准的两条战斗横队中的一列。在行进中,一个营接着一个营。这样,整个部队在前进时就已是保持着战斗队形,在战斗前,不需要再重新编成线式战斗队形。惟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当他们的行进方向是朝向敌人部署的垂直方向时,各个营如何转动方向,才能形成营与营并列的、与敌方队形平行的线式战斗队形。
普鲁士军队的行军序列与作战时线式队形次序一致,每营以各排为单位,一个排紧跟着一个排前进,就像他们在横队中一样,成三列横队,每排有24名士兵组成并肩站立,两侧分别为一名军官和一名士官。这种三列纵深的队形正面不足20码,纵深为4码。每营的8个排一个跟一个行进,但保持一定距离,各排间距离为20码,这个距离正好是一个排队形的正面宽度。当营停止前进时,各排作一个90°转向,这样,整个营就可以成一线式战斗队形了。因为,在行进纵队中,每排前后距离正好是一个排的正面宽度
这样,一个营行进纵队之长约为150码,变为战斗队形时,其正面也为150码。如果是一支有40个步兵营的军队,行军时就编成两个平行的由营组成的纵队,每一个纵队的长度约为2英里。部队要转换为战斗队形时,部队必须停止前进,然后所有的排都转个90°角。
为了使部队转过来后能面对敌人,普鲁士军队可能以两列并列纵队在预定战场的左侧行进,当先头营到达预定交战线的左端时,行军纵队右转90°继续前进,在整个纵队向与敌人部署平行的方向行进过程中,各排依次右转90°角,填补预先留出的各排空隙,形成线式战斗队形。第二线部署也同样先右转行进,在前一线部署的后面几百码的距离上,与第一线部署平行行进。当先头营到达预定交战线的右端时,所有各营停止前进,所有各排再向左转90°。这样,整个部队就面向敌人展开成了战斗队形
只要各排、各营熟练地掌握自己的行进技能,普鲁士军队就能采取这种行军方式,使军队在战场上形成像指挥官预先计划的战斗队形。迅速、准确地实施此种行进方式,普鲁士就能快速地进行部署,出人预料地、或在敌人还没准备好之前出现在敌人前面。当然,如果军队能够在与敌人线式战斗队形平行方向行进,那么部队展开的速度会更快。因为,指挥官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这种方法,当行进纵队行进到敌人前面时,所有各排只需转90°就行了。也就是说,部队不需要专门进行部署,部队只要停止前进,各排迅速转90°角就行了。因此,如果普鲁士的指挥官能够设计出这种与敌人线式队形平行的行进纵队,那么,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军队就更容易实现在敌人准备好之前、或者预料之外展开成战斗队形。
军队构成所引起的伤亡变化
尽管由于近距离内的快速齐射对人员的杀伤力大大提高,但是,腓特烈大帝及其对手的军队在交战中,双方人员的伤亡比人们预想的要小。两个世纪以来,战争中的人员伤亡在不断减少。在三十年战争中,得胜一方的人员伤亡占其总兵力的12.5%,战败一方则为37.4%。这个数据与发生在100年以前战争中的人员伤亡比例不同,但是,我们不能以此得出什么结论,因为,这一数据缺乏可比性。
然而,如果对1649-1701年间发生的战争伤亡数据进行比较,就会看出一个明显变化。得胜一方的伤亡比例没有多大变化,仍然是12.6%;而战败一方的伤亡比例则减少为27.6%。虽然这个时期线式战术得到了广泛运用,以及在这个时期的后期,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刺刀,但这些都不是使伤亡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部队的严格训练、编制固定的常备军队的出现是主要的原因。因为训练有素、编制固定的常备军队,肯定要比三十年战争中缺乏训练的雇佣军队,更能经得住战败的考验。
1702-1763年,部队广泛装备卡座式刺刀。这个时期,战争中得胜一方的伤亡比例还是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为12.5%;战败一方伤亡比例略有下降,为21.9%。由装备带刺刀滑膛枪手组成的步兵,成份单一,是一种优于骑兵的兵种。战斗中失利后,其受到的损失会比以前的长矛兵和不带刺刀的滑膛枪兵要小。武器装备的变化,似乎是这个时期战败一方伤亡率略有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这个时期的军队在作战中,不再成集团式集中部署,而是以横队方式展开,这或许也是导致伤亡比例下降的一个原因。因为,获胜的一方,要想发现仓皇败退的敌人,必须进行较大范围的搜索,而且所发现的、可以对之攻击的敌人往往规模很小。 [ 注:加斯东·博达尔,《克列格列克西肯的军事历史(1618-1905年)》(维恩和莱比锡,1908年)。 ]
由训练有素、装备带刺刀滑膛枪步兵组成的常备军队,导致了在会战中战败一方伤亡比例明显减小。这个比例的减小,使得会战对双方军队的战术影响在变小,这应该会使军队会战的次数增多。道恩元帅对雇佣兵制度以来指挥官们对会战的态度,发表了简明的看法:“我认为,如果在一次会战取胜后所获得的优势,要比被打败后所遭受的损失,或者组织撤退所存在的危害要大的多的话,那么你就应该决定会战。”如果道恩元帅再考虑上对交战取胜可能性的估计,那他将会有更坚定实施会战的决心。 [ 注:克里斯托弗·达菲,《1740-1780年间奥地利帝国的武装力量》(纽约,1977年版)第144页。 ]
如果战败一方的伤亡损失下降的话,那么一个指挥官将更愿意冒险实施会战。即使对于获胜的一方,虽然不会再像以前会战中那样取得巨大的战术胜利,那他也应该更愿意实施会战。因为,就像大多数的赌徒在赌博时一样,在赔率相同的情况下,宁愿多次下小的赌注,而不会一次性下大的赌注。
与三十年战争中的指挥官们相比,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期间,不像马尔伯勒那样很少作战,他积极作战,也承受了一些失败。但是,正是通过积极、主动的频繁会战,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打破了敌人的后勤封锁战略,保住了重要的后勤供应基地,获得了重大的战略利益。
⑶ 在拿破仑时代陆军主要战法有哪些
步兵线列步兵(Line Infantry):最通常见到的普通步兵。排成两到四排的行进与射击的士兵主要装备滑膛燧发火枪与套筒式刺刀。因为当时火器的不准确性以及装填困难使得集群使用以及在更近距离上开枪显得尤为重要,故训练时注重忍耐性与队形,提倡在敌方射击后装填时贴近敌人开枪再以刺刀冲锋。 又因为往往队形的破坏造成火力持续性缺乏,线列步兵的训练及其注重保持队列与不同队形的变化,而这种训练也是同学们军训时怨声载道的踏正步排队列的由来。 作为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线列步兵给其他兵种建立支撑,掩护与作战术机动的平台。
线列步兵线列步兵主要队形简介:横队(Line)横向长,而纵深成三到四排的阵型。为作战时最常见队形,可以成排射击(fire by rank),第一排射击完后装填时第二排第三排得以射击以保持火力持续性。在此基础又有“fire and advance”战术,呈松散的线列步兵在前排射击完毕后后排士兵将前进一定距离再行射击,如此交替,在火力不断的情况下横队可以不断向前推进。横队的缺陷也很明显,首先是在行进过程难以保持队形,往往军官不得不停下队形重新整队,十分耗费时间。在跑动冲锋中更是不可能保持队形。并且横队也很难通过复杂或狭窄地形。典型战例: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排成一排至两排毫无纵深的英国的苏格兰卫兵。因英军身着红衣(Redcoats),远看如一条红线故得名“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纵队(Column)横向较短纵向较长的对形。纵队因为容易保持,在行军与突击力上均显着优于横队。偏向刺刀突击作战的俄军尤其偏爱纵队。但是纵队也有其缺陷,首先因为横向士兵较少,而只有前几排的士兵得以射击,故火力不足。其次纵队在遭到炮火袭击时遭受伤亡极大。设想一颗加农炮发射的实心弹击中横队,能击倒纵深士兵不过三到四人,而穿过纵队时因为纵向士兵多炮弹将击中的士兵数量将大大大于横队。典型战例:奥斯特里茨“三皇会战”中的沙俄军队便排成纵队向法军进攻。而滑铁卢战役时冲击英军阵地的法军也采取了纵队阵型。特别介绍 方阵(Square)将士兵朝四面部署为一个闭合的空心方形的阵型。乐队与预备队置于中央。方阵可以成编制地形成,例如在金字塔战役中的法军便成师形成方阵,并在阵中配属了炮兵。方阵的作战对象为骑兵。骑兵因为其无与伦比的机动性经常迂回步兵侧翼甚至背后进攻,而对此迂回步兵往往不能作出及时调整阵型而被骑兵冲乱了队形丧失战斗能力。方阵恰恰弥补了步兵侧后薄弱的特点,无论骑兵从何处冲锋方阵都可以作出及时防御,而林立的刺刀也使骑兵的马出于动物本能不敢向前。在面对步兵特别是横队时方阵无效也无意义,并且因队形密集惧怕远程火力(如来复枪兵或者火炮)的攻击。典型战例:金字塔战役中重创马穆鲁克骑兵的法军大方阵及在滑铁卢战役中顶住拿破仑胸甲骑兵冲击的英军方阵。
方阵形成的操典
掷弹兵(Grenadier):选拔时的体格与身高要求都远高于普通线列步兵的兵种,装备原始版的手雷与燧发火枪。军装优质,并且帽子上有鲜艳的羽毛代表他们的不同。战术运用与线列步兵相同。但因为精锐往往部署在关键部位,同时因为身高与体格过人在肉搏近战中颇为重要。对敌方士气打击也极大,因精锐故经常作为近卫军(Guard)使用。堪称高富帅兵种。
掷弹兵轻步兵(Light Infantry):训练时更注重射击精确度却几乎忽略肉搏的兵种。使用普通滑膛枪,总装备重量轻,运动速度快作战灵活,具有足够的纪律性可以组成线列作战,也可排成分散阵型进行游击与侧击。行军时处于队首,后退时负责掩护。轻步兵因为大多由老兵组成,故团队精神(Esprit de Corps)与士气均高于线列步兵。
轻步兵来福枪兵,或者猎兵(Skirmisher/Rifle):一般从猎人中召集。(也是他们被称为猎兵的原因)射击经验丰富,使用来复枪 野外生存能力及耐力极强。与轻步兵不同的是猎兵只会使用分散阵型作战。除了和轻步兵一样要打头阵打掩护外,主要功能为袭击敌军侧翼(特别在是英军中的使用),游击袭扰,布置陷阱(比如对付骑兵的削尖木杆),袭杀对方指挥官等。但因为缺乏有效的肉搏训练并且来复枪上无法加装刺刀,故遇到肉搏或者骑兵几乎无存活率。(现代战场精射手Marksman的雏形)
来复枪兵民兵(Militia):平时有少量训练,战时召集的部队,各方面训练均不到位,装备不佳,战场纪律及士气均不及职业军人。 当时欧洲国家均有类似部队,一般作为守备部队使用,有时也作为不时之需投入正式战场。而北非马穆鲁克民兵则更加基本是乌合之众从各酋长处临时组建的部队,作战能力值得怀疑。(可以理解为战五渣)
埃及民兵主要武器:前装燧发火枪(Muzzle-loader Flintlock Musket):由枪后方燧发火石的火花点燃外部火药匣(连接枪管内部的火药)以击发,发射圆形子弹。(到美国内战期间才有锥形子弹的大量运用)比起之前的火绳枪(Matchlock)有快速部署,减轻补给要求(不再需要火绳点燃火药)的优点。结构又不如转轮机火枪(Wheelock)复杂方便大量生产。射速平均三发一分钟,射程最大150米,配有套筒式刺刀。同系列的还有燧发手枪(Flintlock Pistol)与卡宾枪(Flintlock Carbine)结构相同但二者较燧发步枪枪管较短,一般配发军官与骑兵使用。
来复枪(Rifle):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来复枪的历史和滑膛枪差不多,但是因为当时没有标准化生产,而手工生产来福线非常困难,所以来复枪并不普及。只有猎人才会使用。并且为了保证气密性,来复枪的子弹一般比枪口径要略大,所以装填困难,需要射手用小锤子与推杆把子弹一点点敲进枪管,造成装填时间往往两倍于普通步枪。但是因为来复线造成的子弹回旋带来滑膛枪无法比拟的精确度与射程,使用得当时可在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比如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军专门有装备光学设备(说白了就是原始版的狙击镜)的来复枪手专门狙杀大陆军军官,连华盛顿都险遭其手。最后因为在射手开枪前华盛顿转身背对枪手,而那位枪手认为背后开枪乃不道德行为故作罢。不然恐怕历史就要让小小来复枪改写了。
来复线手雷(Grenade):原始版的手雷,需要掷弹兵点燃后扔入敌阵,破片较少,但就当时来说是杀伤力较强并且震撼地方士气的武器。并且手雷可以成片破坏敌方阵列,造成对方火力空缺让己方突击部队有机可乘。
拿破仑时期的手雷拿破仑时期步兵还有运用原始地雷,手炮(掷弹筒)的纪录,但因为并不普及,暂且不表。另外当时野战工事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步兵已经可以很好的挖掘战壕布置拒马等。刺刀(Bayonet)最初火枪兵并没有配备刺刀,近战时使用枪托与佩剑作战。而对付骑兵时必须要有同时行进的长枪兵(Pikeman)方阵掩护,否则将束手无策。于是就出现了西班牙方阵(Tercio ),以长枪与火枪兵以一定比例形成方阵作战。直到刺刀的发明,使火枪兵在面对骑兵时也有了自卫能力,于是渐渐地长枪兵退出了战场。刺刀最初的发明众说纷纭,有说是由猎人在打猎时装在枪口用于近身防卫枪刺演变而来,又有说是从一次战斗中一名火枪兵捡起断掉的长矛插入枪管获得的灵感。最初的刺刀(Plug Bayonet)如一把匕首,作战时插入枪口内,把火枪变成长矛作战。缺点是插入后很难拿出,又堵塞了枪口导致无法射击。而后发明了套筒式刺刀(Ring Bayonet)解决了无法射击的问题,但作战时容易掉落遗失。最后被插座式刺刀(Socket Bayonet)取代。现代步枪基本都留有刺刀座或者导轨来装备刺刀,(比如奥地利的AUG步枪的设计者曾认为现代步枪不再需要刺刀,但经实战测试后来还是加装了刺刀座)而刺刀的用途也不单限于作战,可作为生存刀使用。
刺刀骑兵轻骑兵/骠骑兵 (Light Calvary/Hussar)作为一种轻装骑兵其机动性无与伦比,使用弯马刀或者长矛。但轻装轻甲的轻骑兵在冲击列阵好的步兵时效果甚微。故轻骑兵一般用作军团间通讯,渗透,袭击补给线及敌方传令兵等。连拿破仑本人曾险些被俄国哥萨克骑兵(Cossack)捕获。
轻骑兵
17世纪波兰有翼骠骑兵重骑兵/胸甲骑兵(Heavy Cavalry/Cuirassier)顾名思义为重装骑兵,骑高头大马,着重甲,人员挑选也极为严格,高大强壮者才得以入选。重骑兵冲击时的冲击力与气势对敌方阵型与士气均有很大影响。当时作用相比现世的坦克。用长直马刀,一般呈菱形或者三角阵型对敌方冲击以达到最大效果。胸甲骑兵则是重骑兵的极致,法国胸甲骑兵只骑诺曼底地区的大型马,胸着铜甲使火枪弹对其几乎毫无效果,连皮靴都是加厚的。步兵对其除结方阵自保与希望炮弹直接命中胸甲骑兵外几乎毫无办法。但显然的缺点是胸甲骑兵离开马后身上的重量将使其寸步难行。
胸甲骑兵龙骑兵(Dragoon)一种接受步兵与骑兵训练的骑兵。装备马刀与卡宾枪(剪短版的火枪),骑马时作为骑兵使用,并且可以根据战场需要到指定位置下马作为线列步兵使用,配合骑兵炮使得部署火力非常便捷与灵活。拿破仑本人非常热衷于使用龙骑兵,甚至有集合使用一整个龙骑兵军的纪录。也有直接在马上射击的火枪骑兵以及骑马掷弹兵等变体。其名字听上去虽然听上去如神话中骑龙作战的“龙骑兵”一般,但其实龙骑兵的得名是因为最初法国组建的此类部队徽标上的龙形图案故得名。
下马作战的龙骑兵特别介绍:马穆鲁克(Mameluke):意为“奴隶”,最初由阿拉伯帝国时期抓住或购买的高加索人俘虏组成的骑兵部队,使用弯刀与盾牌。拿破仑时期的马穆鲁克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埃及的统治阶级贝伊及其所率领部队统称,以骑兵为主,并不一定是奴隶兵。在火器普及之前的马穆鲁克是一只足以改变战场形势的兵种。但随着火器已普及的拿破仑时期其密集阵型反而使马穆鲁克自身深受其害。
马穆鲁克骑兵炮兵拿破仑时期的炮兵均使用滑膛前装火炮,因气密性差以及炮弹发射时带出未燃烧火药等问题(同样问题也发生在前装火枪上)射程均在500-1000米内。装填过程繁琐,且在发射一定数量炮弹后要清膛,清理未燃尽的纸质弹药包残留等。榴弹炮(Howitzer),炮管较短,射角高,弹道弯曲的火炮。因为其特殊的弹道所以受地形影响较小,对掩体或者城墙后的敌人员都可以造成杀伤。一般发射榴散弹或者燃烧弹。有时有热气球升空以观察炮弹落点,是原始的炮兵观测员。现代榴弹炮射程往往能达到50公里甚至更远,在有观测员(常为侦察兵或者狙击手)情况下,可把误差控制在数米之内,作远程支援武器使用。
榴弹炮加农炮(Cannon):原指各种身管火炮,后来只用于直射火炮。炮管较长,弹道平直,膛口初速高。发射实心炮弹,葡萄弹或者破片炮弹(Canister Shot),用于对敌方直瞄射击。口径用炮弹重量区分(六磅,八磅,十二磅等)在野战工事流行以后对掩体后的敌方人员作用不大,但对暴露在外与密集冲锋的步兵与骑兵效果非常好,为己方步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火力支援。其作用如此显着使得法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加农炮上铭文Ultima Ratio Regum (kings' final argument)
加农炮迫击炮(Mortar)最初迫击炮发展于臼炮,口径大,炮管极短,初速低,有弧形弹道。因其重量巨大故难以在野外机动,所以拿破仑时期通常作为攻城炮或者防守武器使用。后来有缩小型迫击炮出现也作为步兵支援武器。发射炮弹与榴弹炮种类相同。
迫击炮骑兵炮(Horse Artillery)与一般的炮兵不同,骑兵炮口径偏小(6磅),有多匹马匹牵拉,保证了其机动性。骑兵炮炮手也挑选于能熟练部署火炮的老兵部队,保证其在最短时间内能部署于恰当位置发挥火力。拿破仑在战争后期马匹不足的情况下不惜让骑兵部队步行作战让出马匹来保证骑兵炮的马匹供应,可见其地位。
骑兵炮海军炮(Carronade)因为海军炮不需要像陆军火炮一样机动,故海军炮有自己独特的炮架,并用粗麻绳固定以防其在颠簸时移动。海军炮身管一般较加农炮较短,方便水手重装填。发射炮弹与加农炮相同,另外也发射海军独特的锁链炮弹。
海军炮及底座火箭(Rocket)英军最初使用这种用带尾翼的尖头长管形的武器。火箭不需要炮筒发射,只需要有发射架便可发射。在火箭的长管中带有火药或者燃烧药,射程极远并且以集群使用。对对方士气打击极大。现代火箭炮便基于此种武器。
火箭帕克炮(Puckle gun)严格意义上来说因其口径小应当算在枪之列,但因为其整体偏大,且使用炮座用马牵拉故在此归于炮兵中。帕克炮是一种连发武器的尝试,其后方有一圆盘(与左轮手枪类似结构)放制预先装填好的弹药。发射时摇动摇柄逐个击发使其拥有“机枪”般的火力。而重新装填时只需更换圆盘即可。类似的结构也被美国内战时期加特林机枪(Gatling gun)使用。但二者与现代机枪均有本质区别,帕克炮与加特林机枪严格意义上只能一起装填并一起手动发射的多个普通火枪而已。而第一把现代机枪马克沁机枪(Maxim gun)则利用的是子弹底火燃烧造成膨胀的气体压缩复进簧来达到连发效果。
Puckle gun
Gatling gun炮弹介绍实心弹(Cannonball)顾名思义实心的金属炮弹,呈球状,为拿破仑时期最通用炮弹。主要对付建筑与密集人员。
加农炮弹葡萄弹(Grape Shot):装填时装入数量较多的实心小颗粒炮弹,射程很近但散射面极大。(效果如现代散弹枪)是拿破仑担任炮兵司令在巴黎平叛时向大群暴民射击时发明。后用于野战,近距离对密集阵型非常有效。海陆炮兵均有使用,威力足够射穿船侧木板。
葡萄弹,装填时整包放入炮膛中榴散弹(Case shot):榴弹炮发射的爆炸性弹药(与当时大量使用的实心弹对比)主要对付敌方有生力量。前期需要炮手估算距离以设置相应的引信,后期触发式炮弹发明后大大增加其杀伤效率。
榴散弹燃烧弹/石灰弹(Carcass shot/Quicklime shot)在炮弹内部装有燃烧物的炮弹,爆炸后散射面大持续时间较长,主要对付人员。石灰弹则是利用生石灰遇水反应剧烈升温的原理大面积杀伤致盲敌方人员,现已禁用。
爆炸的石灰弹锁链弹(Chain shot)海军独有的炮弹,由两颗实心炮弹与中央连接的链条组成,主要目标为敌方舰船的桅杆,使其丧失机动性。(拿破仑时期海战作战目标基本以贴近登船以俘获敌船为主,那么打击敌舰机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锁链弹总结拿破仑时期的兵种以及非常多种多变,所以要求指挥官学会如何合理使用各兵种与武器作战,由此发展除了纷繁多变的战术。但随着武器的发展(后装来复枪及阿姆斯特朗炮等)的发明,拿破仑时期时使用的战术(如纵队冲锋)便失去了其效益,反而增加了伤亡,而美国内战就是鲜明的例子。当然战争,特别是全面战争,不是单单军队个体的行为。没有科学带来的强大工商业基础,没有法国大革命中催生的民族主义,是不可能召集并装备一个统一,团结的军队的。
⑷ 关于从古至今的战术演变及使用
战术~~可以说是硬拼不行的时候的一种战场求胜策略,最早的是疑兵之计,如孔明的空城计,后来在作战手段丰富的情况下,兵力和兵种的部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年蒙恬靠着手里30万步兵打败了冒顿单于的匈奴骑兵,其中重要的就是枪兵阵、战车阵和连弩(不是诸葛连弩那种模式,而是三发或是五发连射)。后来,战场机动手段的丰富之后,类似于德国闪电战的非线性战术就登上了历史舞台。比较典型的是非接触作战和接触式作战,非对称作战,和对称作战非线式作战和线式作战非接触作战的典型就是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用占绝对优势的空军将伊军的陆军钉死在其所在的阵地上。而接触作战的经典战例就是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中的涟水之战,解放军的装备不如国军的美械师,就将敌人放到近处再进行攻击,汤姆森冲锋枪这类武器的威力在50米之内就和解放军的旧式武器没差距了。而非对称作战,举个例子就像轻步兵遇到大队的铁骑兵,结果几乎是必败。对称作战是双方往往都不会采用的战术,这种战斗,作战部队的单兵战斗力,部队协同能力,后勤保障和战斗意志就成为了决定性因素。而非线式作战的典型就像德军的闪击战和钳形战术,往往能找到敌军薄弱之处,一击致命。线式作战在现代可以作为非线式作战的重要补充,佯攻,吸引敌人兵力都少不了线式作战。
⑸ 线列步兵的废除
拿破仑战争后,线列步兵仍然是主力部队,而轻步兵则提供火力支援、掩护行进中的部队。俄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19世纪晚期仍使用线式战术,例如克里米亚战争、普法战争。
在新武器发明后,线列步兵学说开始衰落。米林弹(Minie Ball)允许步兵射得更准、更远。紧密阵型中的士兵成为了显着的目标,南北战争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场战争后,后膛装填步枪被采用,使得步兵的射程大大提高,射击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19世纪60年代,大多数德意志国家与俄国都将自己的线列步兵与来复枪兵结合在一起,使用来复枪与散兵战术。在普法战争后,德国、法国也效法前者。然而,英国保留了“线列步兵”的名字,即使他们在1853年开始使用来复枪,在1867年开始使用后膛装填步枪,在布尔战争时由紧密线列改用松散阵型。
来复枪不断提升的射速与在1883年发明的马克沁机枪使得步兵在接近敌军前就会承受巨大的伤亡。骑兵也因为步兵武器的改进而衰落。在20世纪初,步兵开始慢慢接受以轻步兵散兵阵型作战,但是,仍然以线列步兵战术训练。
⑹ 线式战术的介绍
线式战术,是指17、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军队的作战方法。一般是将军队沿正面平均配置,展开成二至三线。各线相距50至200步,每线又分为3至6列,步兵居中,骑兵位于两翼,火炮视情况配置在队列的两翼或各线之间。步兵在炮火支援下以缓慢的步伐(每分钟75步)整齐前进。线式战术提高了射击武器的效果和步兵火力的作用。但此种战斗队形呆板,转动不灵活,只能适应开阔地形,不便机动。19世纪初,线式战术逐渐被纵队形与疏开队形相结合的战术代替。
⑺ 线式战术的巨大影响
【刺刀的出现对线式战术发展的】
刺刀、燧发枪的出现与战术的进一步变革
18世纪初,技术的革新极大地促进了战术发展。轻步兵开始排成线式战斗队形,依赖其火力进行作战,从而成为步兵中实施进攻和防御的主要力量。自从战争中四种基本武器系统形成以来,武器自身的任何改进都对战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人们成功地将滑膛枪作些改进,以成为一杆短的长矛,这对陆地作战的战术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滑膛枪的第一步改进,是在枪管上加装一把1英尺长的短刀。早在17世纪中叶,这种被称为刺刀的短刀,最先在法国军队中出现,而后在其他国家军队中也相继出现。一位当时的学者曾将这种短刀描述为,这是“一种没有任何护手盘的宽刃短剑,只是将其一端简单地加工成圆锥形,以便插入滑膛枪枪口固定。这样,滑膛枪就可以取代长矛以对付骑兵的攻击。在装上刺刀前,士兵们首先可发挥滑膛枪射击的优长”,而装上刺刀后,滑膛枪手又都变成了长矛兵。 [ 注:戴维德·钱德勒,《马尔伯勒时期的战争艺术》(纽约,1976年版)第82页。 ]
即使滑膛枪装上刺刀后,其总长度也只不过6-7英尺。可见,滑膛枪这一武器系统的不足不在于长矛的长短问题。事实上,在与骑兵的对抗中,步兵是把装有刺刀的滑膛枪当作类似于短矛和利剑那样的刺杀武器使用的,而不是像密集方阵中的长矛兵那样使用长矛的。但是,对付手持长枪的骑兵,带刺刀的滑膛枪就不那么有效了,因为,这时需要的是防御者用长矛构成的一道带刺的防护屏障。但对于只装备马刀而不是长枪的骑兵,只要所有步兵都装备上长矛型武器,哪怕性能不如长矛也行,骑兵就难以突破这种可以取代传统重步兵的步兵阵形。但是,对于滑膛枪兵来说,如果放弃成排齐射的优势,就容易受到骑兵的攻击,因为,他们往往还来不及装上刺刀,敌骑兵就已经到了。
直到17世纪90年代,卡座式刺刀替代了插入式短刀,长矛兵才彻底退出了战争舞台。卡座式刺刀是将刺刀的刀身插入固定在滑膛枪枪头一侧的金属套筒上,这样,滑膛枪就可以带刺刀射击了。这样,装备这种武器的步兵就可以同时担负以往由重步兵和轻步兵分别担负的任务。到1700年,当步兵中已普遍装备了卡座式刺刀后,骑兵就不可能从正面再对步兵队形实施有效的攻击了。如果骑兵仍想从正面接近步兵,它将首先遭到来自滑膛枪队形的排枪齐射,之后,还将遇到像长矛兵队形一样的有力抵抗。
手枪在与马刀结合使用后,使得骑兵成为同时具有了重骑兵和轻骑兵双重功效的武器系统。骑兵武器的这一发展,增强了骑兵对步兵的攻击能力,而成为在开阔地带最厉害的武器系统,除非轻步兵和重步兵能密切配合作战,可以对骑兵造成一定威胁。但是,步兵装备上卡座式刺刀以后,情况就倒过来了。由于骑兵手枪不敌滑膛枪,马刀更不能有效地对抗由刺刀构成的屏障,所以,装备马刀和手枪的骑兵,就很难对装备带刺刀滑膛枪的步兵形成有效攻击。
从下面的这段训词中可以看出,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带刺刀滑膛枪步兵此时已经优于骑兵。1730年,一名西班牙将军在给他的步兵训话时讲到:为了检验步兵的抗击能力,指挥官“应该骑上一匹健壮的战马”,用“战马去撞击站在地上、手里只握有一根棍子的士兵;士兵们则用棍子去戳战马的眼睛或击其头部,最终使战马因害怕而拒绝前进”。此时,指挥官抓住机会地向士兵们说明:“既然一匹强健的战马都不能撞倒手里只握有一根棍子的步兵,那么,在吼声震天的战场上,面对装备有带刺刀滑膛枪的步兵营,骑兵则更不可能取胜——战马更容易受到惊吓。” [ 注:戴维德·钱德勒,《马尔伯勒时期的战争艺术》(纽约,1976年版)第104页。 ]
但是,骑兵具有快速机动能力,并且不必进行长时间的部署和准备就能迅速投入战斗,因此,骑兵仍然拥有明确的进攻作战优势。再加上线式步兵队形的翼侧和后方完全暴露,也便于骑兵充分发挥它的这些进攻作战优势。由于3列纵深的步兵线式队形就可以抵挡住骑兵的突击,因此,步兵就形成一种每边由3列步兵线式队形组成的空心正方形全方位防御阵形。可是,形成这种全方位防御队形需要一定时间,而且,骑兵的攻击速度又很快,在烟尘滚滚的战场上,骑兵的出现往往很突然,因此,步兵总是来不及组成这种能够有效对付骑兵攻击的全方位防御队形。然而,不管怎么说,刺刀的出现还是大大动摇了骑兵在战场上的统治地位。在整个18世纪,骑兵在西欧各国军队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下降。
刺刀的出现,使得军队成份趋于同一,从而,也使战术家们的任务变得更加简单。在古代,由于军队包括轻、重步兵和轻、重骑兵四种作战力量组成,因此,战术家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将这些不同的作战力量有效组合起来,寻求以占优势的武器系统去对付不占优势的武器系统。比如,拜占庭军队之所以多次战胜对手,就是因为他们能根据不同的对手,灵活使用不同的作战力量。在塔吉纳会战中,他们使用重型步兵和下马骑兵改装成的步兵攻击哥特军队的重型骑兵;在卡西里努姆会战中,他们则使用轻步兵来对付法兰克军队的重型步兵。十字军的战术也是在使用强大的武器系统去对付处于弱势的武器系统。
由于西欧各国从未重视过使用轻型骑兵,所以,装备马刀和手枪的轻骑兵的出现,也并没有使他们的战术问题简单化。他们仍然保留着骑兵和轻、重两种步兵,两种步兵如果没有密切配合,就极易遭受骑兵的攻击。然而,刺刀的出现,不仅使军队中只剩下了步兵和骑兵,而且步兵也已代替骑兵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用D表示抵御攻击的力量,那么,清楚地反映了这两种武器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与早期战争中的4种作战力量相比,战术经历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
战术家们不再像以往的战争中那样,面临着如何去抵挡更先进武器系统的攻击问题,也没有机会利用一种先进武器系统的优势去对付另一种武器系统。战术家应考虑的是如何利用骑兵突击效果攻击队形散乱的步兵,或者去攻击成线式战斗队形的步兵的翼侧和后方。这对于聪明的指挥官来说,失去了一些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而对于平庸的指挥官来说,则少一些造成重大失误的机会。由于军队成份的趋于同一,会战不再具有较大的决定性,战败方的人员伤亡也大大减少了。
滑膛枪的重大改进也增大了其火力威力,从而使步兵更依赖火力的杀伤力。经过大约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到17世纪90年代,部队开始大量装备燧发枪。这种枪是靠燧石撞击钢片发出火花而点着火药池中的火药的。燧石夹在弹簧击锤上,扣动扳机时,弹簧突然松开击锤,撞击火药池上的金属盖片,撞击的同时打开火药池上的盖片,并产生火花,点燃火药池中的引火药,从而将弹丸射出.显然,燧发枪的机械原理比火绳枪要可靠得多,最初,燧发枪的点火有效率为2/3,而火绳枪的有效率仅为50%。后来,随着技术进一步改进,滑膛枪的点火有效率提高到了85%。
一种内装火药和弹丸的长椭圆形纸壳弹筒的问世,极大地提高了燧发枪的射击速度。对于旧式的火绳枪来说,枪手首先要用一个牛角制成的药筒,将火药池装满引火药;然后,将一个小木管内的火药装入枪管;再从随身携带的弹药袋里取出一粒弹丸,从帽子里取出一片布包上弹丸,一同装入枪管内;用送弹棍将弹丸和布条捅紧;最后,取出燃着的火绳,拴在枪机上,以备最后点火射击。而对于燧发枪来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首先,枪手用牙咬掉纸壳弹筒的尾盖,用嘴含住弹丸;然后,将弹筒内的火药倒入火药池中一部分,剩下的火药则装入枪管内;将用嘴含着的弹丸和弹筒的纸壳一起,装入枪管内;用送弹棍将弹丸和纸壳往下捅到火药处,这就可以准备射击了。火绳枪每分钟只能射击一次,而使用纸壳弹筒的燧发枪每分钟可以射击2-3次,甚至更多。
滑膛枪的另一个改进,是枪管采用硬度更强的金属,以使其能承受更大的火药装填量,从而大大提高弹丸的初速。改装后的滑膛枪可以使1盎司重的弹丸在枪口的初速达到每秒1000英尺。军队装备的滑膛枪,尽管枪管既短又轻,口径也不超过0.75英寸,但是,这些滑膛枪在射程和杀伤力方面,却一点也不比枪管下侧装有一叉状的笨重支架的老式西班牙滑膛枪逊色。新滑膛枪的射速是老式滑膛枪的3倍,枪机的击发成功率也大有提高。
燧发枪的装弹程序简单了,同时,在装填过程中,枪手不需要专门注意防备点着的火绳所造成的意外事故,因此,燧发枪带来了步兵战斗队形的重大变化。火绳枪步兵,人与人之间的间隔至少要1码,以便装填弹药,燧发枪步兵却可以肩并肩挨着一起进行装填,每个人只要有22英寸的空间就足够了。这就是说,在每一列队形中,装备燧发枪步兵的人数要比装备火绳枪步兵的人数多一倍多。这种更密集的步兵战斗队形,不但大大增加了每码正面的火器密度,而且也使抵抗骑兵攻击的刺刀屏障更密集。由于燧发枪装弹速度快,步兵的战斗队形纵深可从以前的6列横队变为3列横队,同时还能保持1/3的人装填好弹药准备射击,因此,指挥官就可以在正面宽度不变的情况下,将步兵组成一个更加密集的战斗队形。
尽管燧发枪的出现,要求战术队形做出相应的变革,但在实际过程中,这一变革过程却是很缓慢的。直到18世纪中期,许多国家的军队在作战时还没有采用适应燧发枪射击特点的3列横队队形,而仍然采用4列横队队形。18世纪中期以后,各国军队才逐渐接受了这种可以同时射击的3列横队队形。射击时,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弯腰半蹲着,第三列则完全站着。还有一种同时的射击的方法是,第一列仍跪着,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动一下,从第二列士兵的间隙进行射击。然而,采用第一种同时射击的方法,第二列士兵的锁骨很容易被击伤,而采用第二种方法,第三列士兵射击时又很容易伤着第二列士兵的手和胳膊,因此,三列士兵同时射击很难完全令人满意。最终,各国军队放弃了这种3列横队同时射击的做法,当然,直到19世纪,这种做法才正式被取消。
由于此时的枪管是滑膛的,所以精度很差。再加上枪管内的黑火药燃烧后很容易弄脏枪管,为了避免在战斗中擦洗枪管,弹丸不得不做得小一些,其直径一般比枪管直径小1/20英寸还要多,因此装填得很松。这样做虽然影响了弹丸的初速和射击的精度,但却有利于装填火药,也不必擦洗枪管。也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各国军队都没有使用有膛线的来复枪。因为,为了使弹丸在膛线作用下旋转射出,弹丸必须紧紧与枪管贴在一起被送入枪管底部。少数来复枪手甚至带上木槌,敲打送弹棍才能将弹丸送到枪管底部。
由于所有步兵都使用滑膛枪,射击就更小心。当士兵们肩并肩站立着射击时,他们所穿的军服都必须改换,以免影响射击。17世纪后期的宽边帽子和全下摆的大衣,被换上了窄檐或无檐头盔以及紧身军服,以便士兵形成密集队形。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威力一直困惑着战术家们。他们从火绳枪的使用程序中去寻找更好的射击方法。法国人将火绳枪改换成燧发枪的进度最慢,一直坚持采用较大纵深的队形,通过增减队形纵深的列数控制火力密度。当编成5列横队队形时,一般首先是前4列先跪着,第5列站立着射击;第5列射击完毕后,第4列再站起射击,依此类推,一直到5列都射击完毕。由于只是一列一列地射击,这样他们就能够根据情况合理分配或保留火力。
然而,用这种方法来控制整营的兵力进行射击,则显得很困难。为了更有效控制射击,另外一些军队将一个营的兵力分编为18个排进行射击。他们从整个营队形的每个部位各抽出一个排编成3个组,每一组都可以独立指挥射击。由于每一组的各排来自于整个营正面,因此,在任何时候的射击火力都来自于整个营正面。同时,整个正面不仅任何时候都有1/3的火力射击,也都有1/3的火力预备着。让每排的3列士兵同时射击,可以使营指挥官较好地指挥控制部队,同时,也可以利用营下级指挥官控制部队以更好地行动。另外,以排为单位进行射击,不仅使士兵装填弹药方便了,因为,这样整个排的所有3列士兵同时在装填,而且,还保证了在任一时刻,营队形的任何一部位都有部分士兵在射击,而另一些士兵则装填好了弹药准备射击。
平时的训练有助于士兵在战斗中保持整齐的队形,但是,整齐划一的队列行进,或者其他平时多么“精彩的队列动作”,在实际的作战中实施起来都是困难的。“一块耕种过的庄稼地或者深翻过的牧场,就足以打乱整齐的队形。当一些士兵的步子走错时,为了和其他士兵步子保持一致,就得赶紧调整,而当他们调整步子时,就可能掉到后面。而当他们赶上步伐前进时,其他人则又很快走错了步子。这样,整个前进的队形就变得混乱,以致停下来。”平时的军事训练可以使士兵熟练掌握装弹的技能,提高射击的速度,但是,当两排士兵彼此相距100码开始对射时,本来有指挥的射击就会变成单个自由射击,因为,一旦射击开始后,指挥官就再也不能有效控制他的士兵了。“特别是在持续时间长,战斗又十分激烈时,当不少士兵被击毙时,指挥官们就控制不住士兵们的随意射击。”另一位当时的学者描述了这样一次使用滑膛枪的战斗情景:“各排刚开始射击时,或许只有二三个士兵没有参加齐射而独自射击。紧接着队形中就出现一片火海,各排与各列的士兵们混杂在一起,士兵们装好子弹后就自行立即开火射击,第一列的士兵也不再跪着射击了,虽然他们也想那么去做。此时,上至将军,下至排长,面对这混乱局面,谁也无能为力。只有等待部队自行进退了。” [ 注:克里斯托弗·达菲,《腓特烈大帝的军队》(纽约,1974年版)第88-89页。 ]
指挥官们在平时除了训练士兵的射击技能外,还训练士兵形成用于对付骑兵冲击的方阵,以及形成线式战斗队形。通过训练,指挥官们使士兵们在硝烟弥漫、人喊马嘶、血流成河的残酷战场上,仍能做到纪律严明,熟练地进行射击、前进,尽可能快速地进行战术变化。总的看来,尽管这些贵族出身的指挥官们,不重视采用引导的方式,指导士兵们进行训练,而是更多地采用强制的手段迫使士兵训练,但是,他们的训练应该说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⑻ 战争故事
卡迭石之战
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埃及与赫梯
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
叙利亚卡迭石要塞
争夺地区霸权
埃及军队2万人,战车2000辆;赫梯军队2万人,战车2500辆。
埃及军队未能夺取卡迭石要塞,被迫撤军反埃。在此以后的16年中,两国战争不断,双方都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步兵与战车协同,要塞守备战与野战结合,是这次会战的主要特点。
商周牧野之战
前1027年(一说前1057年)
中国商、周诸侯国
兼并统一国家
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部)
统一中国的战争
周武王参战兵力:兵车300乘,甲士45000人,并联合庸、蜀、羌、徽、卢、彭、濮等方国的部落的军队大举讨纣。商纣王参战军队17万人。
周武王大举伐纣,由于商纣王统治腐败,十几万大军和奴隶纷纷起义,倒戈一击,商军当天“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纣王自焚而死,殷朝灭亡。周武王乘胜兵分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包括表示臣服的共652国,结束了商王朝600年的统治,确立了周王对中国的统 治。此战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一次着名战 例。
亚述战争
前744—前605年
亚述帝国与乌拉尔图国等20余国
争夺地区霸权
叙利亚、巴比伦、埃及、埃兰、阿拉伯、米底等地区
争霸与反争霸的战争
亚述帝国先后对20余国进行征服,被征服的各国联合打击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于前743年战乌拉尔图和北叙利亚六国获胜,俘敌72950人。前739年征服和将服了叙利亚等19国。前691年埃兰联合别国进军亚述,未成功。前652年埃兰和联军与亚述激战三年而失败。前612年加勒底和米底联军攻占帝国首都,亚述国王自焚于宫中,亚述帝国灭亡。
希波战争
前492年—前449年
希腊与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军事扩张
希腊、波斯
侵略战争
双方参战兵力35万人,战船1400多艘。
战争第一阶段(前492—前479年)波斯军三次远征希腊,被希腊军队击退。前490年,波斯军队5万人,战船近400艘,第二次远征希腊,双方进行了马拉松会战。希腊军队以万余兵力应战,歼敌6400人,创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前480年波斯军25万人,战船1000艘,第三次远征希腊。希腊联军10万人,战船450艘应战,大败波斯军,转入反攻。战争第二阶段(前479—449年)希腊转入进攻,由防御性的正义战争转变为侵略战争,希腊大败波斯军。雅典从此成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前230年—前221年
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诸侯国
为统一中国
齐、楚、燕、韩、赵、魏诸侯国
统一中国的战争
秦军投入作战的兵力最高时为60万人。
前230—222年,秦乘燕、赵交战之机,秦大举攻赵,将韩、赵国灭亡。前226年乘胜一举重创燕国;前225年灭亡魏国;前224—223年灭亡楚国;前222—221年灭亡齐国。秦国用十年时间,进行了统一六国的战争,获最获胜利,结束了500余年的诸侯割据、各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
陈胜、吴广起义战争
前209—前208年
农民起义军与秦王朝军队
为推翻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陈县(今河南淮阳)、荥阳(今河南)、武关(今陕西)、咸阳、临潼等地区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
农民起义军数十万人。
起义军组织松散、缺乏作战经验,未建立根据地,过早集中主力与秦军决战,被秦军各个击破而失败。但是这次农民起义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为而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条件。
项羽、刘邦灭秦战争
前208年—前206年
农民起义军与秦王朝军队
为推翻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巨鹿(今河北平乡)、砀县(今河南夏邑)、城阳(今山东鄄城东南)、咸阳(今陕西)等地
农民起义战争
巨鹿之站,秦军投入兵力40余万;刘邦军到霸上时发展到十几万人。
巨鹿一战歼秦军主力20万人,秦军主力覆灭,为刘邦西进创造了条件。刘邦进至兰田,大破秦军。前206年10月,刘邦抵霸上(今西安东南)迫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灭亡秦朝。灭秦战争的胜利,完成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使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军推翻封建暴政的先例。但胜利后,刘邦又建立了封建王朝。
百年战争
1337年—1453年
英国与法国
英争夺领地;法国为把英军驱逐出境
法国
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战争第一阶段英军入侵,法军连连败北,丧失领土,1360年被迫签定和约,割让领土给英国。1369年,战争第二阶段开始,法军收复大部失地,至1396年缔结20年停战协定。1415年英军在诺曼底登陆并攻占巴黎。1420年法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随后法以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于1436年收复巴黎,至1453年法取得最后胜利,收复了境内全部失地。
三十年战争
1618年—1648年
哈不斯堡王朝同盟(西班牙、奥地利等)和反哈不斯王朝同盟(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德意志等国)
争夺欧洲的霸权
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会战规模一般由双方兵力3-8万人进行作战。此战是第一次全欧国际性的战争。
战争经历四个阶段,先后进行20次较大的会战。以反哈不斯堡集团的胜利结束了这场战争。欧洲霸权转到法国之手。此战首次运用线式战术,炮兵成为独立兵种,并广泛运用于野战。
七年战争
1756年—1763年
英国、普鲁士同盟和少数德意志诸侯国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和瑞典、萨克森、西班牙及多数德意志诸侯国为一方。
争夺殖民地和地区霸权
战场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和海上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1758年战局中,反普同盟军队31.6万人;普方军队14.5万人。1759年反普军队35.2万人,英普同盟军队22.2万 人。
战争初期法国取胜,并战胜了英国舰队。1758年经过占领加拿大、路易斯安娜一部分和法属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2年,俄国退出反普联盟,将占领的全部领土归还普鲁士并与普联盟。此举使普转危为安,导致法奥俄同盟瓦 解。各国相继停战议和。此战,英国获益最大,从此成为海上霸主。
拿破仑战争
1792年—1815年
法国为一方;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国结成的七次反法联盟为一方。
反法联盟为镇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为在欧洲建立政治经济霸权
欧洲大陆为主、波及埃及
争夺欧洲的霸权的战争
反法联盟军队先后计用50万、70万人对法作战;法军60万人。
第一次反法联盟英普等七国联军入侵法国失败;第二次反法联盟解体;第三次反法联盟破灭;第四次反法联盟崩溃;第五次反法联盟消失;第六次反法联盟获胜,拿破仑退位;第七次反法联盟获胜,拿破仑再次退位。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入侵俄国,曾攻占莫斯科,至12月底丧失军队50万,以惨败告终。拿破仑战争,从一连串的胜利走向最后失败。拿破仑战争对于向欧洲扩展革命构想,促进旧封建制度的解体,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并为欧洲许多国家建立资本主义体系扫清了道路。
⑼ 腓特烈大帝与线式战术,什么是线式战术
在开战前,普军以连为单位的纵队行进,到达战场上再立定转向或行进间转向,队列变为射击时的横队。阅兵场上不断操练的队列训练和队形变化,就是战场上实际用到的战术队形和动作。战场上任何人没有命令不得做任何规定外的动作,即便取得胜利的部队也必须保持队形,而不能擅自追击被击溃的敌军。否则,队形散乱的军队无法保持火力,很容易陷入危境。1745年腓特烈大帝下令:“如果一名士兵在战斗中左顾右盼或擅自离开队形,他身后的军士就有权用刺刀将其当场击杀。”这就是腓特烈强调刻板的纪律和不断操练的原因。腓特烈大帝在1752年写道:“除非在和平时期对每名士兵在战时必须做到的事进行严格训练,否则他们只是一些徒有其名而不知如何打仗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