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是如何认识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指出了社会的物质关系对于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为各门社会科学奠定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从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从生产力说明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说明上层建筑,以及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说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路线,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贰’ 怎样看待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的思想理论
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思想理论都是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取决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些思想理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有的则属于非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思想理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对特定的历史环境具有反作用.
‘叁’ 如何理解理论性历史概念
所谓理论性历史概念是指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如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理论性历史概念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虽然不高,但 它不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类历史概念容易理解,因此,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拦路虎,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类概念加以理解。
‘肆’ 如何正确学习和认识党的历史
什么是我们党的历史?其基本内涵是什么?2010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发展壮大的历史。”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个概括,叫“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而这“三个历史”则构成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不懈奋斗史”是党的历史的主体。翻开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经验时曾强调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从挫折中的奋起也能说明这个问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面临极大危险。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上指出:“第一次大革命的七年当中,党员的最高数字不超过六万人,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
“理论探索史”是党的历史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一个是独立的工人运动的发生。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时,我们党写在自己旗帜上的理论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刘少奇曾说我们党早期理论准备不足,这是我们党的缺陷。但是,到了党的七大时,我们党有了自己的思想理论成果,在党的旗帜上,写上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到党的十五大,我们党在旗帜上又写上了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我们党又在旗帜上先后写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自身建设史”是党的历史的红线。特殊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必须有“特殊的政党”来领导。在旧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里,在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的环境中,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政坛出现了大大小小200多个政党和政治团体,以至于有一个史料记载,当时在北京,人们相互见面,不是问一声吃饭了没有,而是问你加入了什么党派。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13个代表,没有一句话的新闻报道,开会时暗探闯入,使会议中断,被迫转移到嘉兴的南湖继续开会。当时代表平均年龄28岁,毛泽东这一年的年龄就是28岁。就是这样一个政党的成立,成为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美国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一本研究着作中曾讲到,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国民党也是蒸蒸日上的、充满活力的党,但是,很快腐化了,人心转向了中国共产党。事实证明,中国的山沟沟里不仅能够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能够锻造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毛泽东同志曾豪迈地把党的建设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将之称为“新的伟大工程”。当年毛泽东曾将党的建设列为我们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今天我们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依然在党。
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90年“不懈奋斗史”,就是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党的90年“理论探索史”,就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并创新理论的历史;党的90年“自身建设史”,就是在人民的支持下,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不断锻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力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阐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追求,展现了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谋福祉的博大胸怀,高高竖起了把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鲜艳旗帜。
‘伍’ 怎么认识历史观问题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 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陆’ 历史是什么,我们怎样看待历史
1、“怎样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首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人们的看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使用过“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学说。最先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的其实是马克思的论敌。原是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呼。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该同盟的纲领性文献——即《共产党宣言》,嗣后“马克思主义”宣告诞生,在其后的160余年间。以“马克思主义”为招牌的理论学说可谓多矣。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有“青年马克思”、“晚年马克思”的说法;也有“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等各种各样的提法。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学说,有着不同的理论上的历史表现形态。另则,马克思有句话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重要的事要改造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而且是一种社会运动。因此,说到“怎样看待评价马克思主义”,不应当只是从理论形态方面来评价而且也应当从社会运动形态方面来评价: a.“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原始资本主义向自由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到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人类思想的产物。 b.同时,它也是自由资本主义深刻的内在社会矛盾的产物,这个矛盾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上,就是受压迫的受剥削的产业无产阶级级同资本家阶级的深刻尖锐的阶级矛盾,因此,马克思主义也是这一深刻的社会阶级矛盾的产物。 c.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形态,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预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而且这个总趋势至今并没有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今天观察、审视、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状况的有效的方法论; 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世界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因而使国际工人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进而造成了世界范围的革命性的变革,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 e.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社会政治要求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因而仍是当今世界最具革命性和创造性、最具社会进步意义的理论学说。 2怎样理解社会历史发展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即基于社会存在,来从事社会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这种活动中,是通过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深化的认识来进行的,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情形下,即只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才能谈得上、也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结果。但在历史长河中,主观性与客观性并不是总是相统一的,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地前进的态势。 3、 怎样看待当今资本主义世界 当今世界的总的发展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而言,其基本属性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此,所谓“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几乎就是“当今世界”的同义语。 几次金融危机已经表明: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其主要根源依然是马克思曾经揭示过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的反应。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这个总趋势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并没有走到它的尽头,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时期。
‘柒’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民的思想。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奋斗。事实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在未来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捌’ 如何正确认识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
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遵循和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 一、正确理解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历史决定论,就是承认在历史领域,具有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理论。是否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焦点。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在不断探索社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史上不少思想家,虽然提出过许多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是片面夸大主体,特别是人的精神作用,否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大量现象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仍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玖’ 如何认识历史认识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关于中国革人民革命的理论。
‘拾’ 历史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一首先,实证主义的理性观念把理性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而瓦托夫斯基则认为理性本身具有历史,理性按其本性是非纯粹的。他提交给第十六届世界哲学大会的论文《科学是当代的理性吗?—历史认识论和非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没有一种先天的先验论的和一开始就永远确定的基础,相反,人类的理性是一种历史成就,它植根于我们的语言的使用中,植根于我们的社会实践的形式中,这就是历史认识论观点。
其次,历史认识论认为,只是就是用模型来再现实在的那种有认识,有自我创造力的活动。它本身是历史的演变的,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这种知识是如何变化的。我们的表象改变着我们理解和观察世界的方法,而这种表象又相应的随着再现我们认识的理解的社会和文化实践而发展着。即是说不仅是我们的认识的东西(客观对象)是历史地变化的,而且认识模式本身也是历史地可变的。进一步可以说,我们的认识模式的变化与我们的社会和历史实践的形式密切联系着。
最后,作为获得知识实践的科学便是认识人的实践的理论模式,科学同时又是通过知识的获得来为社会的人们需要和目的服务的。要正确地描述科学的特性,就必须把科学如实地看作是认识着的人类活动和实践,必须强调科学作为获得知识的活动,作为寻求知识的实践,认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这种活动的特性上。
二瓦托夫斯基关于在科学中理性与历史认识论关系的分析瓦托夫斯基在《模型》一书中指出,人类在原始时期生产工具和武器,进而生产出语言、社会组织、生产技艺等等,与此同时人类也生产了表象或描述方式。这些人工产品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也代表了使用它们的活动方式,代表它们自身生产的方式。因此,长矛和大刀的制造并不只是为了捕猎和追杀的目的,同时既体现了它们的制作方式,又体现了猎取和宰杀动物的活动方式。这种基于生产和物种繁衍的外部描述,是想象、思维、有意识的反应活动等等内在描述的先决条件,而这些反应活动具有人类认识的进化特征。这就是说人类在基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语言实践中既产生自己的描述方式,也产生出科学和艺术这些高度发展的描述方式,即科学理论和艺术作品等等。历史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说明人类认识实践是怎样发生的,知识又是怎样成长的。
瓦托夫斯基分析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理性模型的形成和演变。以近代科学特征并在伽利略和牛顿的工作中得到最好体现的理性模型是历史的产物。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以这样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信念作依据的,即自然界本具有数学结构而实现的。在这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上,人们构思出一系列关于世界的模型,伽利略说:“自然界这本书是使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正是表达了这种本体论信念并且也提示出一种怎样正确阅读自然界这本书的方法,即认识论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