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上庆城县怎么样

历史上庆城县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6-21 00:11:24

Ⅰ 甘肃省庆阳市有多少个县

庆阳市有7县,即庆城县、华池县、宁县、镇原县、合水县、正宁县、环县。

庆城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马莲河中上游,东邻合水,西濒蒲河与镇原县相望,南和西峰区毗邻,北与环县、华池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6′32″—108°05′49″,北纬35°42′29″—36°17′22″。

截至2020年,庆城县辖9镇6乡2个办事处,总土地面积2692.6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庆城县常住人口235154人 。

庆城县古为禹贡雍州之地,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0年2月,经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庆城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批准退出。

补充:

2020年,庆城县实现生产总值78.9亿元,增长6%(可比价下同)。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计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4.7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23.2亿元,与上年持平。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9年的11.7:58:30.3调整为13.9:56.7:29.4。



Ⅱ 请教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的历史沿革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 地理位置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 县名 正宁县 (汉语拼音:Zhengning Xian) 面积 全县面积1319.5平方公里。 政府 县人民政府驻山河镇, 邮编 745300。 代码 621025 电话区号 0934 汽车牌照 甘M 正宁概况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黄陵县以子午岭为界,南邻旬邑县,西南与彬县相邻,西接长武县以泾河为界,北壤本省宁县。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7°56′20″—108°38′08″,北纬35°14′40″—35°36′18″之间。属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层厚度90—150米。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1460米,地貌梁、峁、沟交错,河、川、塬相间,分为四塬三川;地形东高西低、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东西长63.5公里,南北宽40.2公里。 行政区划 正宁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山河镇、榆林子镇、宫河镇、永和镇、西坡乡、永正乡、周家乡、湫头乡、五顷塬回族乡、三嘉乡。县境内有子午岭林管局正宁分局:西坡林场、秦家林场、中湾林场、中湾林甘肃省正宁县行政区划图科场、刘家林场。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比较广阔,总面积1319.5平方公里,其中东部的子午岭林区,系成片的天然次生林区,共387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9.3%,全为林草覆盖,植被状况优越,是该县涵养水分,调节雨量的天然水库。占我县林地总面积的80%。 耕地多分布于比较平整、肥沃的宫河、永和、山嘉,月明四条原面,土地平整,土层深厚,熟化程度高,多为较肥沃的黑垆土壤,共23.66万亩,占耕地43%。纵穿县境的三条河川有川台地2.3万亩,占耕地4.6%。构成我县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山地多分布于原面两侧和沟谷四周和东部的梁、峁、塌撑等地类地形。一般小块、小片居多,坡度较大,小气候表现明显,海拔高差悬殊,对林木草种选择性强。 资源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土流失严重。沟壑面积较大,约占总面积的82%。全县有大小不等沟壑1200多条。沟壑密度平均达0.67公里/平方公里,沟切尝试在150-200米之间。这些沟壑浸蚀十分严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 经济发展 2008年生产总值完成10.2亿元,增长17.7%;农业增加值完成4.07亿元,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13万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04亿元,增长22.3%; ——财政大、小口径收入分别完成15038万元、14039万元,剔除煤田采矿权出让金收入后完成5038万元、4039万元,增长23%、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8亿元,增长68.6%,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7.2亿元,增长49.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300元,增长27.5%,净增17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576元,增长18.3%,净增399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亿元,增长29.5%;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6‰;万元GDP能耗降低4.61%; 气候资源 正宁县位于大陆腹地,气候受季风影响明显,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半湿润气候。由于地势较平缓,加之夏季季风的影响,气候要素反映也较平缓。子午岭林区气候阴湿,温度较低,雨雾多,日照少,霜期长。环绕林区形成特殊的多雨围带。因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降雨量年、月分布不稳定,一般七、八、九月降水偏多,春旱较频繁。 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2447.4小时。日较差条件较好,有利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无霜期限较长,气温较高,日照充裕,降雨量充足。太阳辐射问题和日照时数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为高,属我国辐射能源高值区之一,光能利用潜力很大。由于气温日差大,积温高,利于光合作用和干物质形成以及糖分积累。雨热功当量基本同步,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水资源 全县年平均降水量623.5毫米,年降水总量为8.51亿亿立方米。 五条河流,均属泾河水系,自产水三条河流中四朗河为最大河流,全长83公里,流域面积64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7%,年平均流量0.91秒立米,径流量2880万立方米。支党河41公里,嘉峪川河在正宁县境内长25.5公里,还有无日天沟,和左家川两条河。 我县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层潜水,和下白垩系碎碎潜水及承压水,地下水总径流量为2746.46万立方米。 全县总径流量8786.46万立方米,人均516.7立方米,耕地亩均200立方米。资源十分贫乏。本县地形地貌特点是水低地高,发展灌溉农业有很大困难。 矿产资源 据初步探明,县内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储量超过16亿吨,有望近年开采。 林木资源 东北部子午岭林区植被较好,有次生林分布,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8.4%。全县共有森林面积76.7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0.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8.8%,是甘肃省宜林荒山绿化达标县。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前21世纪前) 正宁县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及有熊氏氏族部落繁衍生息地之一。 夏代(前2070——前1600)。 天下分为九州,正宁属于雍州西戎之地。夏代孔甲年间(约前17世纪),周先祖不窋奔庆阳,建立北豳之邦,正宁属北豳邦国。夏桀(履癸)时,周先祖公刘从北豳迁都公刘邑,正式建立豳国,正宁属豳国之域。 商代(前1600——前1046) 正宁仍属豳国管辖。商末,周族南迁岐山周原,豳地被义渠戎族占领,正宁属义渠戎国之地。 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 义渠戎国属周王朝管辖下的方国,正宁仍属之。 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 前期仍袭旧制。前400年,魏国占领西河郡和上郡,并在正宁境内修筑魏长城。此后,长城东部(即今正宁永正、山河、湫头、三嘉之东)土地归魏国上郡管辖,长城西部(榆林子、罗川之西)土地归义渠戎国管辖。前352年,秦国出兵攻打魏国,一举占领西河、上郡,从此,正宁东部归秦国上郡管辖,西部仍属义渠戎国管辖。前270年,秦灭义渠戎国,建立北地郡,郡址义渠。此后,正宁西部划北地郡,东部仍属上郡。 秦代(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郡县制。秦在北地郡设郁郅(今庆城县)、泥阳(今宁县)、朝那(今镇原县西北)3县。正宁西部划归泥阳县管辖,东部仍属上郡。 西汉时期(前206——公元25) 仍袭秦制,并先后在正宁境内东南部设三水(属安定郡)、独乐、阳周(属上郡)3县。西部今宫河、周家地区归弋居县(县治在今宁县政平),属北地郡。 三水县:西汉初年因罗川谷三水汇流而得名,治址罗川。辖今正宁县罗川、永和和陕西省旬邑县、彬县广大地区。数年后,县治迁至今庆阳市镇原县境内。原辖地今正宁县永和、罗川,今彬县永乐、底庙地区划归独乐县管辖。 独乐县:西汉初年置,治址在今榆林子镇乐兴村,辖今榆林子等地。后又将罗川、永和等地划归上郡管辖。 阳周县:西汉初年置,治址在今永正乡上官庄附近的秦驰武城,辖今永正、山河、西坡、月明、湫头、五顷原、三嘉及宁县平子等地,归上郡管辖。 东汉时期(25——220) 建元六年(30),阳周、独乐两县皆废,地域划归泥阳管辖。惟宫河、周家仍归弋居管辖。东汉末年废弋居,地域并入泥阳。建安元年(196),因庆阳地区北部被匈奴和西凉马超屡次占领,在今正宁县永和塬设西川县,属安定郡。因子午岭水向西流而得名西川。县治具体地址不清。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 三国时,正宁归魏管辖。晋建兴四年(316),匈奴首领刘聪攻破长安,建立汉国,正宁属汉,末置县。319年,汉国更名前赵,正宁属前赵安定郡,未置县。 东晋咸和二年(327),后赵打败前赵,正宁归后赵,属安定郡,未置县,以驻军代政。永和七年(351),前秦立国于长安,在今镇原县置雍州,以军代政,正宁归雍州。太元九年(384),后秦赶走前秦,在今庆阳市置泥源军,以军代政,正宁属泥源军。 北朝时期(386——581)。太平真君二年(441),北魏在今宁县城置定安县,兼置赵兴郡;在罗川重置阳周县,辖今正宁东部、南部地区和宁县平子镇;在榆林子乐兴重置独乐县,辖今榆林子和长乐地区。以上2县均属赵兴郡管辖。今正宁县的宫河和周家归定安县辖。皇兴二年(468),改赵兴郡为华州,阳周、独乐2县属华州。太和十一年(487),华州更名班州,阳周、独乐2县属班州。太和十四年,更班州为豳州。阳周、独乐2县均属之。 西魏大统元年(535),在阳周县增设泥阳、惠涉二护军。泥阳军设在今宁县平子境内,惠涉军驻罗川城。此2军均为驻军机构,非政府机构。大统十六年(550),西魏在阳周县置显州,阳周、独乐二县属之。废泥阳、惠涉二护军。废帝二年(553),改豳州为宁州。 北周元年(557),废显州,阳周、独乐2县改属宁州赵兴郡。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60) 隋开皇三年(583),废赵兴郡和独乐县,独乐地域划归阳周县。开皇十八年,改阳周县为罗川县。大业元年(605),改宁州为北地郡,罗川县属之。次年,改北地郡为豳州,罗川县属之。大业八年,改豳州为北地郡,罗川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为宁州。并从宁州析置豳州(治在今陕西省彬县),罗川县属宁州。次年,从宁州辖定安县析置定平县(县治在今宁县政平),属豳州,今正宁宫河、周家地域划归定平县辖。天宝元年(742),改宁州为彭原郡。因在罗川发现27躯玉真人像,故改罗川县为真宁县,属彭原郡。乾元元年(758),改彭原郡为宁州。元和三年(808),定平县划归宁州。大中三年(849),设邠宁节度使,真宁县、定平县均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 庆阳地区庆、宁、原、衍、环五州并存,真宁县属宁州,定平属衍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废衍州,定平县划归豳州。后周末年又划归宁州。从此,宫河、周家两地久归宁州辖。 宋金元明清时期(960——1911) 北宋时期(960——1127),真宁归属未变。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宁州归属庆阳府,真宁县为庆阳府宁州所辖。 金代(1115——1234),真宁属宁州。山河及今宁县太昌、早社3镇归宁州管辖。 元代(1206——1368),真宁仍属宁州。山河、太昌、早社3镇及定平、襄乐2城归宁州直辖。 明代(1368——1644),前期仍袭旧制,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经邑人赵邦清提请,朝廷改真宁县直属庆阳府,宁州不再领真宁县。真宁县辖郭下、长乐、望仙、文乐、乐兴、平子、西峪、路上、香庙、中庙、长城、移丰、山河、新庄、万益、万盈、安夫、要册、勾仁、安兴、烟村21里。 清代(1616——1911)。初期沿袭明制。顺治五年(1648),真宁知县焦象贤申请,并21里为7里,即:与新、光化、挈炬、和恒、金汤、灵湫、永绥7里,共编为68甲。康熙八年(1669),析陕西行省甘肃布政使司置甘肃行省,真宁属甘肃行省庆阳府。雍正元年(1723),因避清世宗“胤礻真 ”讳,更名真宁县为正宁县。

Ⅲ 甘肃省,庆阳县,石碳城是汉代的古城吗

甘肃省庆阳县有八大古城,没有石碳城。

甘肃庆阳八大古城
一、不窋城
不窋城,位于庆城县城南三里。夏孔甲末期(约前17世纪),不窋由于对以孔甲为代表的夏王朝的政治腐败、国力衰弱不满和发展周部族的需要,率本部族逃奔距夏朝统治区域较远的戎狄之间(庆城),团结各戎族,发展农业生产,修筑城池,名不窋城,距今约有3700年的历史,是省内最早的古城池,也是国内建立较早的古城池之一。

不窋城地处城南山湾半山台地,三面临水,一面靠山,两河抱城,地势险峻,雄伟壮观,可谓匠心独具。周先祖不窋以此城为基地,教民稼穑,树艺百谷,使不窋城成为农耕文化的奠基城。所以,周人称其为“我先王”建筑之北豳城。因不窋城在豳国(今宁县)之北,故称北豳。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孙公刘立。公刘到夏甲子年(前16世纪)帝发时,迁都于豳(今宁县城西之庙坪),在庆阳境内约百年时间。可惜不窋城的形制史无记载。

二、公刘邑城

周先祖不窋之孙公刘,是庆阳农耕文化的开拓者,《史记》载公刘“遂奔戎狄之间,复修后稷(农官)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从而使“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为了使农耕文化向更广阔的范围发展,寻找并扩展适宜于农耕的地域,由庆阳向南发展。正如《诗经》所说“公刘南迁”、“公刘迁豳”和“乃陟南岗,乃觏于京”,就是讲的公刘由庆阳不窋城南迁于宁县城西一里庙嘴坪所建之(即称公刘邑)。公刘南迁建邑,年22年,系夏甲子年,距今3600余年,是省内建立最早的第二座古城池,也是全国建立较早的古城池之一。都城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利用地形斩削和板筑而成。与庆阳不窋城所不同的是在城北面塬头,建一形势险要的关城,作为都城的屏障,这是今庆阳市建立最早的关,城、关结合,是公邑独具匠心之处,为后来的建城设关开了先例。公刘邑自公刘开始到商康丁年(前12世纪)周祖古公亶父迁岐(今陕西岐山)为止,整整沿用了十代人,约400年,今遗址尚存,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义渠国城

义渠戎族属于西方姜戎后裔的一支少数民族,原居宁夏固原和六盘山、陇山一带。戎代,义渠戎已是一个有君主的部落方国。乘周部落力弱,逐渐向陇东地区迁移,占领了庆阳大部分地区,按定居的地名取名,分布在庆城县的叫郁郅戎,镇原县的叫大原戎,镇原与庆阳之间的叫彭戎,宁县的叫义渠戎。义渠戎发展最快,吞并了其他戎族方国之后,成为强大的部落方国。强胜时,管辖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内蒙河套以南地区。义渠族有着农牧兼营的经济,手工业生产亦有一定的发展,能筑城以自守。且以其国都义渠城为基地,参与了中原诸国合纵连横之争,是西北少数民族中能与强秦抗衡的主要力量,也是最早融入汉族的少数民族之一。义渠国在同其他诸国竞争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它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义渠民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灭义渠戎国为止,共800余年,其中在庆阳市建立奴隶制君国(前772年至前272年)达500年之久。

四、赫连城

赫连古城,位于镇原县城东10千米茹河北岸的祁家坪。古城规模宏伟,城垣坚固,峰环水绕,地形开阔险要,古称赫连城。当地盛传这里曾“立过王位”,是皇帝居住过的地方,茹河水绕城而过时,也不敢咆哮喧嚷;山坡上生长的酸枣刺也自避锋芒,而向内弯曲,足见这位皇帝之神明威严。赫连勃勃是羌人姚苌所建立的后秦政权将领,手握重兵,地位显赫,雄踞朔方(今内蒙杭锦旗北)。公元417年正月,赫以游猎为名,率众2万人安定郡高平川,杀高平守将高平公没弈干,据安定(今镇原),建立夏国,自称大夏王,在临泾城东筑赫连城,不久赫率兵攻下长安,继而又挥师北上廊延,在陕北横山筑城建郡,名曰统万城。赫连勃勃性格强悍残暴,制造兵器的工匠所造之弓箭不能穿甲都,斩工匠;甲胄为弓箭射穿者,甲匠处以死刑。对抓来筑城的民夫更是任意杀戮,夯过的城墙,用铁锨刺入寸许,夯筑者的性命就难保。

赫连勃勃凶残空前绝后,他妄想“统万”,但事实上只传两代三帝,历时23年。死后葬于他当初发迹之地——安定洪河侧畔枕头山(今镇原南川乡镇)。

五、宁州府城

宁州府城,即今宁县县城,位于县域中西部,海拔950米。

北朝(420-581年)的北魏为豳州治,辖3郡9县;隋(581-618年)改为北地郡,辖8县,在区内辖4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宁州,在州城置都督府,辖6县;唐大中三年(849年),在宁州城设邠宁节度使;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均为宁州;金初,宁州曾一度改为兴宁军节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宁州由相当于省府降为州府,归庆阳府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改州为县。

宁州府城坐落于黄土高原的残原河谷地带,梁峁辐辏,川流归集,四山围屏,三水奔汇。城垣盘亘的东山,为春荣原西端,后有东山大岘和安定古城,为城之凭依。城北部城北河切城而南。其西为庙嘴长坪,即公刘古邑。其后为安定古关。上为南义原端,谓之北山,是府城右翼。城南为南山,九龙河拍城而西,彼岸原端梁峁并出,而南山突耸,上有元代平章邠国公李思齐屯兵之处,直对郭内,府瞰南关,是府城之左翼。城西,川河开阔,水屏山蔽,马莲河自北而下,与城北、九龙两水相汇而南。西岸即董志塬侧,峁梁列峙,连绵不断。府城雄踞于山河之中枢。

六、庆阳府城

庆阳府城,即今庆城县城,位于县城东部。西汉在此城置郁郅县,属北地郡辖;东汉废县;隋置弘化郡,辖7县;唐置庆州,辖10县;五代仍为庆州,辖9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置庆州团练,隶属陕西路。乾德元年(963年)复置庆州。庆历元年(1041年)置庆环路。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州为庆阳府,辖4县;金、元、明、清均置庆阳府;金在此城置庆原路总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庆阳府复置安化县,并置庆阳卫;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宁州不再领县,隶属庆阳府。至此,庆阳府辖1州(宁州)、4县(安化、环县、合水、真宁)、1所(安边护卫所)。清代庆阳府辖1州4县和董志分县。北宋以来至1934年,庆阳府城是陇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是历史上一座有名的府城。

庆阳府城地处环江和柔远河汇流之阶地,沿川顺河呈带状形,南北长,东西窄、西北高、东南低、依山傍水,城周群山环绕,城下二水汇流。城内原为一岗阜,因势削建,其形似凤,故称凤城。城周七里十三步,南北长三里,东西高十三丈,南北高九丈。筑女儿墙二千九百丈。设五门,东曰“安定”,西曰“嘉会”,北曰“德胜”,南曰“平定”,东南“永春”。东、北、东南三门建有城楼、月城,并有重门,砖石砌筑。明宪宗成化初(1466年前后)参政朱英修筑城垣,副使曹洗复修。同期修筑小南门外的南关城,周长三里,后被水毁,遂以永春门外为南关。皇城(亦称北关城)周长七里,东北高十丈,西南高六丈,开设四门,南门括于凤城之内,故凤城北门有三城门洞。皇城北门外有田家城,传为古教场,城垣已毁。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和三十五年(1556年),参政汪尚宁、知府梁明翰先后修复郭城。明末兵燹,城墙、城门楼大部被毁。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分守河西道张元璘、庆阳知府杨藻凤重修府城,建门楼4座、敌楼8座、窝铺24座、女儿墙79堵。清干隆初年又进行修复。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府胡砺铎再行修复。宣统三年修补女儿墙,建警房34座。民国十年略事修复。民国十六年增建石箍窝警房64座,砖砌女儿墙。如今旧城遗址城垣周十余里,残缺不全。

城内古代建筑较多,自唐、宋以来,城内广建庙宇、祠堂、亭台、楼阁、廨署和牌坊等。较大的庙宇有12座、寺院4座、砖塔3座、宫和观各1座。庙宇有马王庙、吕祖庙、风神庙、隍庙、西关庙、玉泉庙、关帝庙、八腊庙、菩萨庙、玄帝庙、太白庙、庆阳府文庙。寺院有普照寺、善庆寺、慈云寺、觉照寺。楼阁有镇观楼、魁星楼、升官楼、钟楼、小关楼和嘉会阁。砖塔有普照寺砖塔、文笔峰砖塔、兴教寺砖塔。宫、观即王母宫、古德观。还建有庆阳府署、府教授署、训导署、凤城书院、孝院和表彰忠、孝、义达官司显贵的各类牌坊95座。

七、彭州府城

唐肃宗皇帝曾驻跸过的彭州府城,坐落在今庆阳市彭原乡政府以东二公里处的塔底下村、庆阳民航机场的东北侧,南距庆阳市10公里,是董志塬上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州、郡、县古城。

据史料载,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安禄山攻克潼关,京师大骇,玄宗奔蜀,留守太子李亨率军平定“安史之乱”,从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境内)回军北上,渡渭水、经永寿,夜驰300里,士卒失亡过半,沿路斩杀弃郡而走的新平太守薛羽和安定太守徐瑴国。太子至彭原,彭原郡太守李遵出迎,献衣物粮食,并召募士数百人。又在泾州、原州等地召诸监牧马,募甲士5000余,军势振。七月,太子即位于灵武城(今环县城东北灵武台城)南楼,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是为肃宗。十二月“上发顺化(即弘化),癸末,至彭原”。这是肃宗二至彭原,并在彭原处理了许多军政要务。次年,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肃宗在彭原受朝贺,各路兵马云集陇东等地,谋求复国讨贼事宜。唐大历年间(776-779年),大将郭子仪、李怀光曾屯兵于此,抗击吐蕃入侵。郭、李当年的点台至今犹存。

彭原在古代曾是北方边陲的军事重镇,也是邠、宁等州通往北地的交通要冲,远在先周时代(即夏商时期),彭原就是诸候国彭国的都城,距今约有3600余年,是省内建立最早的古城之一。商代后期,彭国参加周武五伐商的战争。后彭国战胜了卢国,改国号为彭卢国,国都迁往彭阳(今镇原县彭阳)。西周末年,义渠戎国占领了整个董志塬地区。东汉建武六年(30年)在彭原置富平县,属北地郡管辖;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置赵兴郡、西北地郡,西北地郡治所在富平县域;隋置彭原县;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彭州,领彭原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彭州,彭原县划归宁州管辖;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彭原县划归庆阳府管辖;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废县。

据考,府城址西接原面,东、南、北皆环沟,城依地形而就,不拘泥于规矩方圆,断断续续的城墙依然存在,古城的轮廓仍可辨认。城址东西长800米,南北宽600米,呈长方形,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现存城墙高9米,宽2米,基部宽4.2米,系夯土板筑,夯层厚分别为6、8、9、14厘米不等,夯窝直径8厘米。城墙外围有宽30米、深3米的护城壕,易守难功,有关隘要塞之雄伟。今地表上散布有残砖碎瓦和陶瓷碎片。唐元和初年(806年),城内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浮图寺。寺内除了有大雄宝殿、罗汉堂等建筑外,还特别建了一座高大的浮图宝塔。塔凡十三级,高十三丈,一色青砖砌就,拔地参天,高耸凌霄,颇为壮观。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宝塔经过修葺,又以琉璃瓦盖顶,更平添了一番风韵。据传,每当夕阳西坠之际,你若站在萧关古道上眺望,眼前便出现一幅奇景:广阔无垠的田野上,树木参天;一条古道,直指朔方;古道两旁的林木丛中,闪露出三三两两的茅房草舍,茅房项上,炊烟袅袅,远处古城古寺,在烟霞在忽隐忽现。那高大的浮图宝塔,傲然不群,昂首挺立,把一切抛在脚下。塔顶上的琉璃瓦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光芒四射,灿烂夺目。这便是后人称道的“彭原晚照”。明人杨立程曾有诗赞美其胜状曰:

野旷天低眼界空,彭原道上夕阳红。

晚烟影起平畴外,樵唱声归远树中。

路指萧关通驿马,晖余塔顶送征鸿。

肃宗即位来灵武,曾向荒城驻玉骢。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荒城石寺早已塌毁,浮图宝塔在清同治年间的大地震中坍塌,剩下四层在“文化大革命”中误当“四旧”被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八、环州府城

环州府城即今环县县城。位于县城中南部、环江东岸川台阶地。是古代关中通往宁夏的要道,今国道211线穿城而过。

环州战国时期归秦北地郡辖;西汉置方渠县;东汉属北地郡三水县辖;三国、两晋属羌胡辖;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环州,大业三年(607)废环州,并入庆州;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方渠县,第二年升为会州,贞观六年(632年)复置环州;五代改环州为威州,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为避郭威伟,改威州为环州,显德四年(957年)改环州为通远军;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环州领通远县;金、元均为环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环州降为县。

环州府城,何时由何人所筑,无史可考。真正有史可考的是唐代修筑之唐城,在今城北一里许,为唐贞元十三年(797年)邠宁节度使杨朝晟军队所筑。元末,李思齐部将杨黑哥重建,城南北长1里271步,东西宽1里93步,周长5里350步,高5丈5尺,城壕深2丈,开三门,南曰“崇义”,西曰“安定”,北曰“朝天”。城上建有大角楼4座,巡捕房89座。

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王鉴、千户曹钰重修。二十八年(1549年),推官拦云复修。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刘宗舜又修。时城内东南有正亭、后亭二重,大门、仪门二重。正亭东有幕官、典史署一所,南有戎万亭一座,六房左右分列;仪门东南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公廨一所;正亭西南有吏舍20间;仪门外西南有监狱一所;大门外旌善申请亭东西分列。明末,遭战火焚劫,荡为丘墟。

清顺治五年(1648年),知县滑仑赴任后暂住南城楼,召集流亡,恢复归治。康熙末年,知县申玮于旧城东北建二堂3间,三堂5间,仪门、宅门各一;二堂南建六房,左右分列;其他房舍25间。干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高观鲤捐建大堂5间,东西科房12间、仪门3间、东西角门2座、大门3间、左右角门2间、二堂左右厅6间、宅门一座、书房3间。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鲁克宽于老城南修筑新城,周长4里97步,墙高3丈,宽7-8尺不等。墙基厚3丈,顶宽1丈5尺,内外女墙2609丈。建城门楼3座,南曰银夏孔涂,北曰萧关古道,西曰临威严疆。咸丰四年(1845年)五月,知县延龄、训导沈发恒、典史周乐复修。内建戏楼1座(3间),钟、鼓楼各1座,过亭3间,土地庙三间,昭忠寺3间,东西两厢各建阎君殿5间。另有卷棚式城隍庙正殿3间,书匾“钟灵毓秀”,殿后有寝宫3间。古城西侧曾筑有城郭,北接古城,南连翁城。宋代砖塔建在城北福景寺院内。

Ⅳ 写关于导游介绍庆城周祖陵的词应该怎么写

周祖陵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城东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因山顶有一座着名的墓冢──周先祖不窋(bu zhu)陵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周人先祖不窋失农官之后,西徙定居今之庆阳庆城一带,从事农业耕作,在陇东庆阳一带创建了华夏文明的农耕文化。成为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周人首领,由于他功绩卓着,死后人们把他葬于此山,气势磅礴,河水环绕,自古历代帝王均往此地祭奠,成为周朝第一个明确记载的首领。周祖陵历史悠久,钟灵毓秀,自古为游览胜地。首先从风城过大桥,到周祖陵山下,经过茂密的林带和蜿蜓崎岖的简易公路可达停车场,停车场上面的建筑群用822个石台阶连接在一起。山顶周祖文化区,总体布局严谨规范,错落有致。
以周祖大殿、周王殿、肇周圣祖牌坊、姜嫄殿、后稷殿、碑亭、八卦亭、鉴亭、栖凤亭以及钟鼓楼为主的周祖文化景区。农耕文化体验园景区。周祖农耕文化体验园在建设上主要突出了五谷、五果、五菜、五花、五药为主的五福临门,以田间小道、循环利用的潺潺流水,以因地制宜的树种大全,以多彩多姿的陇东民俗,以体验享乐的农家乐园五大特色。现已建成了主干道路、盘旋路、祭坛、祭祀广场、二十四节气柱、岐黄中医博物馆、作坊街、展览馆、风情广场等主要建筑,已成为集祭祀、体验、感受、观光、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景区。首先是肇周圣祖牌坊,正面有杨成武上将题写的“肇周圣祖”四个刚劲大字,字的两边四个柱子上刻有两副对联,正联为“望天门三皇五帝周祖名峰群仙聚会,思庆洲岐傅李米人杰地灵万众来朝”。次联是“绝顶始知世外境,凭栏一望古今天”。牌坊的背面有“钟灵毓秀”四个大字。穿过牌坊,正面就是周祖大殿,大殿建于平台之上。殿内正面有周先祖不窋、儿子鞠陶、孙子公刘三尊雕塑神像,像高2.8米,体态逼真,栩栩如生。殿内两侧还有庆节、皇仆等十尊画像,整个大殿显得典雅、肃穆。

周祖大殿的西北角为周祖不窋的陵亭。亭后是周祖碑亭,石碑正面有“周祖陵”三个大字。八卦亭位于周祖大殿东南侧,八卦亭的南面为三十八王庙,庙为五间歇山前廊殿,建筑面积174.41平方米,共22个明柱,内有从文王姬昌到赧王姬延共三十八尊塑像和画像,设计典雅,形象逼真。八卦亭的东侧则为簪(zan)尖式碑廊。西面为览风亭,是观看游览风景之地。亭台楼阁,交相辉映,花草树木,相互衬托。每当胜春新夏,杏嵌芳蕊而柳叶青烟,花香袭人,林韵醉客,游者遣怀寄兴。时至暮秋初冬,红叶未退而白雪初降,雁鸣山莽,风撼林梢,更觉天高地阔,宇宙无穷。

Ⅳ 庆城县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医学鼻祖岐伯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
大书法家米万钟

Ⅵ 庆城县周懒王的历史 -

周赧王姬延(?-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称王赧,周慎靓王之子,东周第26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14-前255年在位,共59年。周赧王在位时期,东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雒邑。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对于挽救危亡的周国都没有什么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前256年,周赧王崩,周民东亡,秦取九鼎。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公国。

Ⅶ 庆阳庆城县有什么自然资源呢

由于它存在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开发的成本不是很高,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对它之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总量,还有希望可以撤县立市。另外它的交通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如今已经有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穿过,前往庆阳以及其它城市都很方便,当交通变好之后,就能更好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也能让发展越来越好。对于庆阳有望“撤县立市”的县,煤炭储量达10亿吨,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不知你怎么看?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庆城县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