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清朝八阿哥的真实情况
八阿哥,本名爱新觉罗·胤禩,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
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
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干隆四十三年(1778年),干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1)历史上胤祀是什么样的人扩展阅读:
胤禩生平大事:
1、毙鹰事件
“毙鹰事件”又称“海东青事件”,发生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途中,经由密云县、花峪沟等地,胤禩(八阿哥)原该随侍在旁。
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皇父一同回京。
后来胤禩挑选了两只上等的海东青派人送予康熙,却不想等到了康熙手里时却变成了两只奄奄一息的死鹰。
康熙大怒,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2、受父压制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召满汉文武大臣,令众人于诸阿哥中择立一人为新太子,说要在诸阿哥中选择皇储,一定听从大家推举的建议。
谁想事态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想进行。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令康熙大感意外。
次日,康熙复召诸王及大臣,屡言于梦中见孝庄文皇后及孝诚仁皇后“颜色殊不乐”,令其备感不安。而废太子胤礽经多日调治,疯疾已除,本性痊复。言下之意,可复立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胤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毙鹰事件
2. 历史上真实的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胤禩各方面的情况足以表明,他绝非是一“柔懦”、“软善”“易于挟制”之人,而是颇有领导才力,善于讨好众心。他在大多数场合下,具有较强的克制力,比较冷静。胤禩的待人处事作风,具有灵活圆滑,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的实用色彩。这种非正统性,是他不同于其他皇子的另一突出特点,也是他在众臣中很有人缘,受到拥护的原因之一。
3. 爱新觉罗·胤禩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么
胤禩为人非常亲切,全无阿哥的骄纵之气,因此广有善缘。不仅在众兄弟中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寻常,与众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欢。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卒于康熙四十二年)生前也曾在康熙面前赞扬胤禩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 胤禩不仅亲近同宗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极好的口碑。他的侍读何焯系当时着名的学者、藏书家、书法家,尝学于钱谦益、方苞等人,以擅长八股出名,康熙二十四年即充拔贡生,但因为人“生性率直”、“经常当面责人”而得罪了考官,此后屡试不弟,四十一年李光地荐其博雅,康熙召试,命直南书房。次年赐举人,复赐进土,选庶吉士。后寻命侍读胤禩于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在贝勒府期间,与胤禩甚笃。康熙四十五年何焯父死,他将身边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晋照看,便奔丧回里了。胤禩还曾托由何焯为其在江南购书,颇得当地人的好评,称他“实为贤王”。
他应该是斗争的牺牲品,虽然无从考证,但是大量的研究证明,雍正销毁了即位前史书商记载的所有关于胤禩事迹,以及一些史书的蛛丝马迹都可以证明,胤禩身受群臣爱戴,康熙也是十分喜欢。可见并不是正式历史所说的那种人
4. 历史上的八阿哥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一部清宫穿越大戏《宫·锁心玉》,将我们带回那个九龙夺嫡的紧张年代,那个时代的争斗纠缠,使得这一段历史悬念横生、跌宕起伏……在这场夺嫡风波中,势力最强大的莫过于以八阿哥胤禩为首,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支持的“八爷党”。有人说:如果雍正是曹丕,那么胤禩就是曹植。那么,历史上的胤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想必是个美男子 清宫穿越小说里的胤禩是“风流倜傥,衣袂飘飘,宛如镝仙”的美男子。真实的情况很难考证了,清代繁杂沉重的官服掩盖了人身的线条。康熙本人中等身材,脸上因出天花留下了几粒麻子。胤禩的生母良妃是康熙从辛者库发现的美女。“辛者库”是满语“辛者库特勒阿哈”的简称,意为“管领下食口粮人”,即内务府管辖下的奴仆。清代八旗官员得罪后,他们本人及其家属被编入辛者库,成为戴罪奴仆,以示惩处。良妃的先人当有类似经历,才成为辛者库罪籍。就现有材料看,她不仅是康熙朝,而且是清代所有受封妃嫔中,母家地位最为卑下者。以此出身,本来仅能充当宫女,在宫内干些粗活,与皇帝接触的机会,大大少于其他宫人。但她竟被玄烨看中,并生育皇子,表明她自身条件很好,温柔聪慧,美丽出众。因此从遗传学上作推断,我们愿意相信他是遗传的精品——美男子。康熙说他“柔奸成性”,而他在当时的皇亲贵胄文人臣子中都有极好的口碑,一致赞他“八贤王”。想必胤禩是平易近人的,而平易近人的外在前提就要求“面部表情和缓”,那么我有理由说他是爱笑的美男子。应该是有着杏核眼儿的淡雅如兰的美男子,笑起来的时候倾国倾城。 出身影响一生 但是“美”在那个不能换功名不能挣钱不能赚人气的年代,就大打折扣了。更何况皇帝的儿子培养的目标是如何成为明君贤臣,而不是诗酒风流的才子帅哥。所以说胤禩的悲剧是天生注定的,就像人出生时的胎记附着在身体上一般,永远褪不掉,褪掉了你也不是你了。 他不幸出生在宫里,不幸碰到一个全能冠军老爸,更不幸在这个母以子贵、子借母势的宫里,投胎在一个低贱的婢女的肚子里。于是胤禩开始了因母妃地位卑贱而布满艰辛的一生。 出身的影响对胤禩至关重要。他过早地从太监宫女的冷嘲热讽里学会隐忍不发、自强不息。他知道自己要什么没什么,没有大阿哥不可小视的支持者明珠的帮助,没有十四阿哥生来的骄宠。母亲指望不上,父亲的爱大半给了国事,剩下的被众多的兄弟瓜分殆尽。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争取。 因而他练就了内外兼修的人格,开始了为第一步“被人赏识”做预备。被人赏识就要主动靠近,示好。他的笑也许真的是“刻意为之”,而后便成了“自然而然”。其实胤禩的“微笑策略”很成功。他成功地得到了父亲和臣子的喜爱和支持。只是这盛大繁华的表象背后有着太多的隐忧。父皇的慈爱背后是试探,兄弟的友爱背后是猜忌,臣子的恭敬背后是东张西望。第一次废太子之后,胤禩发现他的努力有了实现的可能性。许是压抑太久,笑得面部僵硬了,他决定“不笑了”。他忘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张狂地行事给了为皇位防范任何人的康熙一个恶劣而清楚的印象。他在父亲那里是无论如何也取不到即位的诏书了。 他后面的事迹,让人心酸。康熙骂他“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真是令人吃惊。总之胤禩再也受不了这来自父亲的正面嘲讽,他以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忽略出身的伤口总是在他刚刚忘记时被人揭开。说到这里,很多人都感叹,他要是安心做个富贵闲人就好了。但人的欲望不是一天成长起来的,最初胤禩也许不过是要在弱肉强食的兄弟们中间求得生存和最起码的尊重,有了初步的资本他便开始想要他和母亲得到尊重和认可。而后才是乾清宫里的那把尊贵的椅子。生在帝王家,他天天面对的是勾心斗角,学的是玩弄权术。这些发自本心的欲望正是对一个皇子的最好注解。人可以选择的有很多,但就是不能选择出身。出身决定了胤禩的性格,他的性格放在封建专制的社会背景下决定了他悲惨的命运。 说到雍正对他如何如何,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既是感情冷漠的兄弟又是政敌,迫害严重也能想到。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并削宗籍,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同年,病亡于狱中,享年45岁。 他的爱情是一个谜 提及胤禩的福晋,有必要在此介绍一下。其为安亲王岳乐之外孙女,父姓郭络罗氏。岳乐为阿巴泰第四子,初封镇国公,因在战事上屡有建树,于顺治十四年晋为安亲王,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安亲王一家可算得上是朝中显贵,因之胤禩与郭络罗氏的结姻,亦在无形中拔高了他的身价,削弱了因母家地位卑微而产生的影响,为其在宗室中奠定了广泛的人缘基础。他的婚姻绝对是政治婚姻,当时16岁的胤禩根本出不起浪漫的资本。再说当时的人们可不时兴恋爱自由什么的,就是有爱也是婚后恋爱。历史上的她泼辣有余,漂亮不足,只是在胤禩被雍正加封和硕廉亲王的时候,面对来道贺的娘家人她说了一句,有什么兴奋的,还不知道哪天死呢。他们的爱情是个谜,胤禩的真情更是个谜。 童花/文
5. 历史上的八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康熙第八子即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
历史上的胤禩是一个能力出众,但是城府极深之人,表面上看与人为善,实际上醉心皇位,关于胤禩的记载,大多出自《清史稿》和《清世宗实录》以及部分野史。
爱新觉罗·胤禩,在康熙序齿的皇子中排行第八,生母良妃卫氏,是康熙朝中前期的五妃之一,野史记载良妃“容貌娇艳,体有异香”,不过由于卫氏生育胤禩时位份比较低,年幼的胤禩曾由惠妃(大阿哥生母)代为抚养。
胤禩年少聪慧,颇得康熙宠爱,十一岁时就随康熙出塞巡猎,骑术,射术都很精湛小小年纪竟和他哥哥们捕获的猎物相当,也因此得到了康熙的褒奖。
(5)历史上胤祀是什么样的人扩展阅读:
轶事典故
1、皇子惧妻
胤禩妻为安亲王岳乐之外孙女,父姓郭络罗氏(注:《清史稿》记为乌雅氏应为误记)。八福晋很可能相貌出众, 因为后来雍正命廉亲王休妻时曾用“狐媚”二字形容八福晋,担当得起“狐媚”二字的女人,必定是长相美丽,风情万种的。
野史与小说都说八阿哥依靠八福晋而得到安亲王家的支持,这个说法是大错特错的。
康熙曾于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初四日有言:“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然而,根据《雍正朝起居注册》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二十八日谕旨:“令尔等前去将朕谕旨降与胤禩之妻,革去福晋,逐回外家。
降旨于伊外家人等,另给房屋数间居住,严加看守,不可令其往来潜通信息,若有互相传信之事,必将通信之人正法,伊外家亦一人不赦。尔等回来后,再将此旨降与胤禩。嗣后,伊若痛改其恶,实心效力,朕自有加恩之处。
若因逐回伊妻,怀怨于心,故意托病不肯行走,必将伊妻处死,伊子亦必治与重罪。”从这可看出八阿哥确实和八福晋夫妻感情甚好,平时交流甚多,否则不会严禁两人分开之后互通信息和通信,并以八福晋的性命威胁胤禩。
2、术士相面
明德细细端详,给胤禩相了一面,神秘地说:八阿哥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他还说:“皇太子暴戾,若遇我,当刺杀之。”同时,自诩有十六个功夫过人的江湖朋友,只需招来其中一二人,就可神不知鬼不觉地搬掉皇太子胤礽的脑袋。
胤禩对张明德一语道破玄机又惊又喜。以他的城府,自然拉下脸来将张明德胆大妄为之说斥骂一通,但心里禁不住暗暗高兴:天意如此,何等快事!他很快把张明德之语密告交情很深的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四子胤禵。
3、王上加白
十皇子胤禩我请了江湖道士张德明给胤禩算命。由王鸿绪陪同,张德明来到胤禩的府上。张德明说,八爷的气,白气融于紫光之中,郁郁不绝,如丝如缕,流光溢彩,令人目眩。与九爷、十爷从皇宫中带出来的紫气大不相同。
八爷若能封王,您头上的命气就是天子之气!” 张德明说:“八爷若有缘封王,就有天子之分。请问,王上加白是个什么字?”胤禩坐不住了,他把桌子一拍,怒声喝道:“如今圣明天子在位,皇太子辅佐朝政,父慈子孝,君严臣恭;太子贤德仁厚,天下皆知,你难道要离间皇室吗?”
张德明又说:“先说这个‘佳’字。乃一人执圭之象;再说‘美’字,美拆开了是八王大。” 胤禩不言声了。他内心十分激动,表面上却镇静自若。他城府极深,不像老九那样说话没有一点遮拦,更不像老十那样狂妄、粗莽。他心中一直在琢磨着张德明的预言,也一直在想着如何才能实现这个预言。
4、毙鹰事件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途中,经由密云县、花峪沟等地,胤禩(八阿哥)原该随侍在旁,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皇父一同回京。
后来胤禩挑选了两只上等的海东青派人送予康熙,却不想等到了康熙手里时却变成了两只奄奄一息的死鹰。这令他极为愤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皇子至,责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胤禩遭此一举,大受打击,到处潜行,不愿见人,并于翌年病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爱新觉罗·胤禩
6. 胤禩是个怎么样的人大家都是怎么评价他的
爱新觉罗·胤禩 (1681-1726) 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异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未时,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岁。母良妃卫氏。康熙自然喜爱,17岁,即被封为贝勒。后署内务府总管事。雍正即位,为稳定其情绪,命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同年,亡。
雍正评
“允祀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而其心术之险诈,诸大臣亦无与之比者。”[注:《清世宗实录》卷31,雍正三年四月癸未] “允祀较朕诸弟,颇有办事之才”[《清世宗实录》卷18,雍正二年四月庚 戌] “允祀为人聪明强干,谦洁自矢,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注:《清世宗实录》卷30,雍正三年三月乙丑] “颇有识量” 《雍正朝起居注》二年四月初七日条。 《上谕内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谕云:"从前众皆保廉亲王为皇太子,视为奇人"。 《雍正朝起居注》闻旧记作:"从前众皆奇异廉王,保为皇太子"。 甚至承认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与相当”[注:《上谕内阁》,雍正三年四月十六日]。 注:《起居注》记载雍正帝在二年四月初七日对诸王大臣论说胤禩为人:朕之此弟较诸弟颇有识量,可资于理,朕甚爱惜,非允禟、允誐等可比。是说允禩有才有识,《上谕》和《实录》则云:允禩较诸弟颇有办事之才,朕甚爱惜之,非允禟、允誐等可比。 盖起《起居注》时允禩尚在人世,还未彻底搞臭,皇帝对他的美言可以照实记录,迨至编辑《上谕》和《实录》时,允禩早已被定为结党夺嫡的恶人,不能过多讲他好话了。而有见识,是人的大关节处,给了这个评价,如何又去非法搞朋党?史官就只好把这个意思去掉了。
众多王公大臣中的口碑
允禩在康熙朝众多王公大臣中的口碑,始终是诸皇子内最好的一位。人们称赞他“朴实”、“极正气”,特别是深为康熙帝所挚爱、与之感情笃深的皇兄福全,曾在康熙帝前“力荐允祀有才有德”,说他“心性好,不务矜夸”
诸母妃的看法
雍正帝说:“迄今三年来,诸母妃未曾遣人至朕前一问起居,伊等居府中,一切皆诸王主持,此必允禩从中阻挠,诸王亦遂观望不前耳。”这些未亡人是康熙帝妃嫔 中资格最老者,对于自幼看视长大的诸皇子,了解甚深,又因在宫中生活近一生,对宫规礼节知之最详,因而未曾派人向雍正帝请安,绝非疏忽所致。他们对新帝的冷漠态度,反映出内心对胤禛继位的看法,也间接表明对允禩的同情与支持。
易中天《品人录》
实际上,允禩对雍正的威胁,倒不一定是有暗杀或政变的阴谋(当然也不一定就没有),更主要的还是威望太高。二年(公元1724年)十一月,雍正就曾说他每次申斥允时,“审察众人神色,未尝尽以廉亲王为非”。次年四月,又说“视诸王大臣之意,颇有以允禩为屈抑者”。 显然,在雍正与允禩的斗争中,雍正是很孤立的。诸王大臣的心都向着允禩,只不过敢怒不敢言。敏感的雍正哪能感觉不出来?二年四月,登基才一年半的雍正满腹委屈地下了一道圣旨:“尔诸大臣内,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谓允禩贤于朕躬,为人足重,能有益于社稷国家,朕即让以此位,不少迟疑!”不难想见,如果不是被逼无奈,雍正不会说出这样赌气的话。他的威望人缘远不如允禩,已是不争之事实。 平心而论,雍正和允禩都够格当皇帝。 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雍正的能力,有他执政十三年的政绩可以为证。这些政绩证明,他至少是一个有才干有作为的皇帝,这才使康熙创造的盛世得以延续,以后又在他儿子干隆手上延续了六十年。允禩的能力,则可以在雍正那里得到证明。雍正即位以后,曾多次说过:“允禩较诸弟颇有办事之材,朕甚爱惜之”;“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其实不用听他说,只要看看他为了整垮允禩费了多大的劲,就知道允禩不是等闲人物。 但我们还是要同情允禩,因为他实在太冤。 允禩究竟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该受康熙、雍正父子两代皇帝的一再打击和压制?杀人放火?贪污受贿?谋财害命?弑君篡权?都没有。他唯一的罪过,是德才兼备,以致老王夸赞,群臣拥戴,诸多阿哥爱护,成了皇子中出头的椽子,这才被康熙视为肉中刺,雍正视为眼中钉。因此,允禩的罪,无妨叫做“有才有德罪”,或曰“德才出众罪”。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是这风来自父兄,便不免让人伤心;而这一父一兄又都是皇帝,就不但让人寒心,更让人惊心了。实际上,无论在康熙晚年,还是在雍正早期,允禩做人都很难,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是也不是,不是也不是,动辄得咎。比方说一个案子,雍正交给允禩办,他是严一点好呢, 还是宽一点好呢,就很为难.宽一点,是出卖原则,收买人心;严一点,则是居心不良,妄图让人主背上苛察,忌刻的恶名,总之都是别有用心.在康熙手下也是一样.工作卖力一点,是好胜逞能,沽名钓誉;消极一点,则又是心怀不满,懒惰怠工.也许,他应该一开始就表现的傻乎乎的.但这也未必能让康熙满意.康熙会说:我怎么养了这么个蠢儿子!(此为摘录内容)
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允禩在皇子中有一批拥护者,允禟、允俄、允禵等皇子,“俱奉允禩如师”,“俱听允禩指示”[注:雍正朝起居注册》第1册,第211页;《清世宗实录》卷18,雍正二年四月辛亥]。 允禩各方面的情况足以表明,他绝非是一“柔懦”、“软善”“易于挟制”之人,而是颇有领导才力,善于博取众心。事实上,允禩也有极残忍的一面。他不遵皇父 “诫酒之训”,在家常常酗酒,“醉后要乱打人”,曾将同其乳公、乳母结怨的御史永(雍)泰痛打[注:《文献丛编》第3辑,《允祀允礻唐案?秦道然口供》, 另参见《清圣祖实录》卷235,康熙四十一年十月癸卯]。雍正三年(1725年),护军九十六因“不遵伊之指使”而被“立毙杖下”,王府长史胡什吞“以直言触怒,(允祀)痛加{上竹下垂}楚,推入冰内,几致殒命。”如此凶悍之态,与其平日的作风举止,大相径庭,真实地反映出允禩本性中的另一面。同时,也表明他在大多数场合下,具有较强的克制力,比较冷静,能够将性格与伤风中的暇疵与弱点,尽可能地藏而不露。 允禩的待人处事作风,具有灵活周全,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的实用色彩。这种非正统性,是他不同于其他皇子的另一突出特点,也是他在众臣中很有人缘,受到拥护的原因之一。 胤禛继位后所定允祀的部分罪状未免有夸大处,但无不体现了允禩在办理政务中所奉行的一个基本方针,即改革以往治理帝丧时縻费钱粮过多,兴师动众,礼仪过繁的做法,尽量节约钱粮,就简务实。这些改易旧制,讲求实效的举措,透露出允禩思想中对于部分儒家礼法的蔑视,同时也必然加重其已有的罪责。它显然了一种革新精神,以及不为自身计的勇气与魄力。然而允禩建议的上述节约措施,被认为是“不忠不敬”之举,雍正帝一概拒绝采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况出允禩与胤禛两人的政策分歧,尤其是对于封建礼法所抱的不同态度。 据允禩的老师何焯家人说,一次允禩正在与老师谈话,“福晋从门外望见,就大笑起来,笑声闻之于外”,而允禩见此,并未生气。足见,允禩虽然从小在康熙帝的严格督教下,学习儒家经典,但对于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接受,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他本人及其福晋的部分言行,仍不自觉地表现出满族传统习尚。康熙帝曾批量斥允禩“素受制于妻”,这并不排除后者想通过福晋笼络妻家戚属,以扩充其影响与实力。不过,允祀对嫡福晋“不守妇道”之举熟视无睹,并不怪罪,是否也反映也他与儒家正统伦理观念有所相悖的处事态度,以及不务虚名的作风特点呢?(注:未录全)
7. 清朝历史上的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是怎么样的
爱新觉罗·胤祀,康熙帝第八子,生母良妃(辛者库罪籍),因生母地位低下,小时为大阿哥之母惠妃纳兰氏抚养。妻郭络罗氏,乃安亲王岳乐外孙女。在九王夺嫡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但可以说他正是因为过于明显的优势——威望高又知书达理、精通骑射,到了最后成为康熙皇位的威胁(怕他逼宫),而被康熙渐渐冷落。他因呕病死于雍正四年,享年四十五岁。
胤祀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和雍正是政敌,我们只能为他惋惜,不可否认的是,雍正真的是一个好皇帝。
8. 康熙的八阿哥史书上记载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爱新觉罗胤禩,系清朝圣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末时,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岁。生母确实是良妃,系辛者库罪籍,所以他一出生就被送到康熙的惠妃那,由惠妃抚育长大。因为卑微的出身、温和的性格,让他在小时候受尽兄弟嘲笑、看低。即便这样,多年后,他依然是那个温文尔雅,眼中如沐春风的皇子,只是少了些许野心。面对兄弟的打压,他依然是那样淡淡的微笑,就算形销骨立,也依稀是当年的风华卓然。然而他天资聪颖,德才兼备,17岁便被封为贝勒,在朝中、江南一带都有极好的声望。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生前也曾在康熙面前赞扬胤禩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复立太子次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途中,经由密云县、花峪沟等地,八阿哥胤禩原该随侍在旁,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皇父一同回京。后来胤禩挑选了两只上等的海东青派人送予康熙,却不想等到了康熙手里时却变成了两只奄奄一息的死鹰。因此导致康熙勃然大怒,对他恶言相向。 康熙在位时,八阿哥在太子一度被废的期间,声望是极高的,康熙在考虑新立谁为太子时,朝堂上多举荐八阿哥。然,康熙对太子依然有父子之情,且极度讨厌结党营私,所以在众人举荐胤禩为皇位继承人之后,康熙不仅大怒,还下令圈禁胤禩,借此打击"八爷党"。不过,没过多久,他就被释放出来了。太子复立后,中间出现一些事使得康熙对八阿哥的意见愈发加深,甚至口出恶言,并称与他父子之情已绝。后来,八阿哥病重,康熙对他亦甚是无情。但此时,八阿哥在朝臣中仍有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学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仍然认为“目下诸王,八王最贤”,可见他仍是大臣中声誉最高的皇子,却始终没再受康熙重用。新君登位后,更是将他改名“阿其那”,将九阿哥改名“塞思黑”,将十阿哥,十四阿哥调往偏僻处不得返京。八阿哥及九阿哥先后在牢狱中被折磨死。其嫡福晋郭络罗氏亦被雍正下令被休归家,其后被挫骨扬灰,将胤禩开除宗籍。 八阿哥胤禩的爱情在那个时代是个异类,也是一段传奇。在所有皇子三妻四妾的同时,他却仅有郭络罗氏一个嫡福晋,即使是妾也少的可怜。可能就像纳兰性德所说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他为了她背负“惧内”的屈辱,而她也甘心被两代君王指责为“天下第一妒妇”。就算是最终被雍正赐为“挫骨扬灰”,她也无怨无悔。为了他,骄傲如斯的她甘于承担一切,即使代价是生命。(郭络罗氏是安亲王的外孙女)这段另类的爱情成就了胤禩的真,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催化了他注定要退出九龙夺镝的舞台。
9. 历史上的八阿哥胤禩是什么样的人
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
10. 八阿哥胤禩是因太优秀而触怒了康熙吗真实的“八贤王”到底如何
我们先来看看《雍正王朝》里面八阿哥胤禩的人物设定,这个与太子还有四阿哥形成了一个很明显的对比,太子是一个没有能力,四阿哥是个冷面王,而八阿哥是个八贤王。
太子被废之后,康熙要三品以上的官员来推荐新太子的人选的时候,可以说有十分之九的人选了八阿哥,因为在大家看来,八贤王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人缘又好,是新太子的不二人选。
而康熙之所以讨厌胤禩,也完全是被大阿哥胤禔给坑的,胤禔先是提出自己可以替康熙杀胤礽,被康熙训斥之后,又说算命之人张明德说过胤禩能大贵,同样也引起康熙的反感。
雍正胜在哪里呢?就是为人低调,争是不争,不争是争,最后反而是他抢了先。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胤禩的生母的地位比较低,是包衣出身。雍正为什么对胤禩比较堤防,也正是因为胤禩最为优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