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督教的历史有多少年
诞生于公元一世纪左右,至今也不过两千年吧?不过,基督教的前身是犹太教,这萌芽于公元前2300年。就算把这全部算进去,也不到6000年吧?所以,那个荷兰人肯定弄错了。
2. 耶稣在历史上究竟存在过没有
1、应该有这个人,但他的行为和能力被无限夸大。通常提这个问题的人,把视线投向“圣经以外”的范围。我们不想给人一种印象:圣经不能作为耶稣存在的证据;新约中提供了成百个关于耶稣基督的参考。
2、那些福音书的作者注明写作的时间在公元二世纪,即耶稣死后的一百多年。就古代证据而言,事件发生之后两百年之内的文字记载就可以当成可靠的证据。再进一步,大多数学者(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认为保罗的书信(至少其中一些)是公元一世纪中期由保罗写的,那离耶稣死后还不到四十年。就古代书面证据而言,这是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公元一世纪初有一个叫耶稣的人在以色列。
3、认识另外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公元70年,罗马人入侵并摧毁了耶路撒冷和大部分以色列,屠杀当地居民。几乎所有城池都燃为灰烬!如果大部分耶稣存在的证据被毁的话,我们也不感到意外。许多见过耶稣的人可能遭杀戮。这些事实减少了为耶稣提供见证的目击者。
4、考虑到耶稣的工作大部分被限制在罗马帝国中一个相对不起眼的乡间小角落,让人惊讶的是居然能从世俗的史料中找出相当数量的关于耶稣的信息。
3. 基督教有多少年历史
嗯,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你。
基督教的前身是犹太教,其着作就是《圣经》记录了从太初,上帝创造天地,然后拣选了希伯来民族,也就是现在的犹太人。
而基督教是在耶稣死后才出现的
4. 基督教的历史发展概况,急!
1. 刚开始,基督教是犹太人的宗教,教会是犹太人私下聚会,因为罗马人迫害严重。
2. 犹太人为了生存,与罗马人妥协,迫害很多犹太先知,耶稣是其中之一。
3. 从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大帝支持基督教到狄奥多西大帝立基督教为国教开始,基督教就不再是犹太人自己的宗教,而是罗马大家的宗教。这时期的教会已经由罗马人为主导,教会协助政府制定制度。
4. 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蛮族占领而灭亡,各地基督教会协助协调当地贵族与日耳曼蛮族的关系。
5. 基督教会协助日耳曼蛮族制定制度,并由此保存下来了古希腊及罗马学术文化。
6. 日耳曼蛮族开始信奉基督教,教会权力再度扩张,教皇另成体系,权力甚至于比国王还大。
7. 基督教会开始不断地将古希腊及罗马的学术融合进基督教的教义中而形成其神学体系。
8. 15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厌恶教会的腐败......
9.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各种新教派成立......
10. 17世纪的科学革命......
11. 18世纪的启蒙运动......
12. 19世纪的浪漫主义......
一直到现在的理性、科学,现在的教会已经转型成一种救助、教育、布道(宣扬正道)的组织。
5. 基督教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请尽量详细。
展开基督教革新运动的旗帜
摘自:《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文选 1950-1992》 作者:吴耀宗
引 言
“中国基督教革新”是解放以后一个新鲜的口号。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的基督教曾经提出过好几个口号。最初的一个口号是“国内布道”,这是西方差会在中国宣教的全盛时期中--1918年,由中国信徒提出来的一个口号。提倡这个口号的人们都是热心的基督徒,他们觉得外国宣教师到中国来替我们作工,中国的基督徒也应当在自己的园地里为那些没有信主的人作工。他们最初的工区是云南、西康那些偏僻的地方,后来在一个短时期中,也曾推广到别的地方去,但这个运动不久就消沉下去。其次,是“中华归主”和“本色教会”这两个口号,这是1922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基督教大会所提出来的口号。所谓“中华归主”,就是要使全中国的人都相信基督教。那时候,中国基督教的领袖们,像军队作战一样,把基督教已“占领”和还没有“占领”的地区,都在地图上清楚地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宏愿,但也只是一个宏愿而已。所谓“本色教会”,就是“一方面求使中国信徒担负责任,一方面发扬东方固有的文明;使基督教消除洋教的丑号”(已故诚静怡先生的话),跟着这个口号同时被提出来的,是另一个口号,就是“自治、自养、自传”。“自治”也有人写作“自立”或“自理”。这两个口号的提出,是在当时反基督教运动发出以后,它们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把基督教里面“洋”字的涵义洗刷掉,因为当时的反教运动最主要的口号是“基督教是帝国主义的走狗”。但是,时代是不许可这个运动得到多大成功的。一方面基督教的领袖们对这个运动的认识还不深刻,另一方面在不久以后,所谓“国民革命”就叛变了革命,同帝国主义妥协,而基督教也就可以很舒服地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环境里。再其次,是基督教协进会在1931年所提倡的“五年奋进运动”。这是“九·一八”的前夕,国事蜩螗,民气消沉,而基督教也受到一般情绪的影响。并且,“中华归主”的口号喊了十年,还没有什么重大的进展,这就使基督教的领袖们深深地感觉到基督教本身的弱点。当时的口号是“求主奋兴我的教会,先奋兴我”。最近又重复提倡一个“奋进运动”。这个运动是四年前由基督教协进会发起的,解放后在名义上还存在着。
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基督教革新运动,在意义上虽然和过去的几个运动是一致的,但在内容和本质上却是和它们不同的。解放以前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过去基督教的几个运动,都是在这个社会意识形态下发动的,也没有超过这个意识形态的范围。解放后的中国,是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后的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的中国。基督教革新运动是在这样一个新环境、新意识下提出来的口号。它的目标不只是清算过去基督教个别的弱点,而也是要把中国的基督教基本地、全盘地改造,使它脱离了西方社会传统的影响,脱离了中国旧社会思想的羁绊,恢复了耶稣福音本来的面貌,使基督教变成新中国建设中一个积极的力量。
动荡的时代中的基督教
解放前后的基督教呈现着混乱的、苦闷的情况。这一种情况的所以产生,是很容易了解的。在过去一百四十多年当中,基督教在中国所过的日子,比较是一帆风顺的。庚子的义和团运动,和以后的几次反教运动,都不过是树叶上的微风,没有震撼到基督教的骨干。这个时期的基督教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是不可能有什么基本冲突的,因为它的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所孕育而成的。中国的解放,却给基督教带来了一个不容易了解,而却又非应付不可的现实。中国的解放是由共产党领导着的,而共产党是唯物的、无神的。这似乎是一个思想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它主要的是一个利害上的问题,因为共产党要推翻现行的制度,而现行的制度,也就是基督教在里面寄生着,受着它荫庇的制度。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宣传,更加深了这一个惧怕和成见。现在,这一个革命的运动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翻了旧的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权。怎么办呢?有的人是彷徨的,有的是消极的,有的是等着看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将要来临的是什么。
忽然,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共同纲领》通过了。在政协会议里面,有五位基督教民主人士的代表。共同纲领清楚地规定了宗教信仰的自由。这一个事实,在基督教里面普遍地鼓起了乐观、希望的情绪。许多基督徒松了一口气,他们晓得他们过去的忧虑是过分的、是多余的。
但是,过了不久,许多基督徒乐观的眼光,又被一阵黑云遮蔽住了。从旧解放区和新解放区里不断地传来苦闷的声音。教堂被借用或征用了,《圣经》被没收了,教会的许多工作受到阻碍了。这样的情形并不是普遍地发生的;有些地方--尤其是大城市,是几乎没有问题的。也有些地方,经过相互了解以后,问题就解决了。然而问题既然发生,它们就常常会被强调、被夸大、被歪曲。于是,许多基督徒又陷在怀疑和苦闷的深渊里。
基督教为什么会遭遇到困难
关于基督教所发生的困难,主要的责任是应当由基督教本身来担负的。基督教同时代脱了节;基督教不但同时代脱了节,基督教并且发生了反时代的作用——这就是基督教所以遭遇困难的主要原因。为什么说基督教同时代脱了节呢?基督教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是同一时代的产物;目前基督教的信仰内容和仪式制度,大部分是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基督教除了这种影响以外,当然更受了一百年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影响。这一个复杂的情况,就使中国的基督教在中国的社会里,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由于原始基督教的积极性与革命性,基督教对中国的社会曾经有过相当的贡献。这个贡献不只表现在基督教的教育、医药、慈善等社会事业上,也表现在基督教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影响。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基督徒;参加五四运动、救国运动,和其他的革命运动,也有不少的基督徒。为什么基督教的积极性与革命性,在中国的社会里更有发挥的机会呢?那就是因为中国的基督徒同样是中国的人民,而中国的人民,都受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的压迫与剥削,因此,或多或少地,都有革命的要求。
然而,这只是事实的一面;事实的另一面,就是造成目前基督教所遭遇困难的原因。在基督教里面,有许多言行不符、吃教贪污、门户水火的弊病。有不少的基督徒不能在言行上为耶稣救人救世的福音做见证;相反地,他们生活的表现,常常使教外的人轻视基督教,甚至厌恶基督教。其次,是一些基督徒的“关门”主义。他们手捧《圣经》,虔心祈祷,以为天下的大事,都可借此而得到解决。他们害怕“政治”;他们一口咬定基督教不应当同政治发生关系。其实,他们并不是害怕政治;他们所害怕的,主要的是他们所认为是“左倾”的政治。对维持现状的任何东西,他们的顾虑是比较少的。由于他们的“关门”主义,他们对现实就不了解,而他们就同时代脱了节,变成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力量。再其次,是基督教同帝国主义的关系。基督教和帝国主义有没有发生关系?基督教有没有受到帝国主义的影响?关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下面做一个说明。在这里,我们只要指出:基督教同帝国主义的关系的问题,是目前基督教对外关系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基督教在解放后所以遭遇困难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在个别的事件中,可能被夸张,被歪曲了,但这个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
除了基督教本身应当负起的责任以外,一般人对基督教的成见,和地方干部处理宗教问题的偏差,当然也是使基督教遭遇困难的原因。基督教是“洋教”,是帝国主义的工具;基督教是迷信的,反科学的,是人民的鸦片。这是一般人,尤其是受过唯物思想训练的人,对于基督教的看法。基督教当然并不是完全如此的。然而,基督教普遍地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却是事实。更不幸的,是一般人把基督教同天主教里面的某些成分混合起来看,也把基督教同迷信反动的“会门”混合起来看。这就是使基督教除了它本身的弱点以外,更在一些与它不相干的事上,代人受过。
怎样应付困难
基督教在新时代中发生困难,这并不是一件特殊的事。中国的社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阶段。转入新民主主义的阶段,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需要一番彻底的调整与改造,基督教自然也不能例外。这个调整与改造,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许多问题。基督教所遭遇的困难,就是这些问题的一部分。虽然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特殊性,但是,在一个转变中的时代,一切问题的一般性是不应当被忽视的。
问题发生了,怎么应付呢?在一个短的时期中,许多基督徒都为这一件事苦思着、焦虑着。他们几乎不能想到基督教其他方面的问题;在华北五省,我们曾汇集了一百六十多件关于基督教的案件,送给有关当局处理。还有许多个别的案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都送请地方或中央的当局处理。有些案件是迅速地满意地解决了。有些案件,因为情形复杂,或公文来往费时,就拖延下去,或竟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地方和中央人民政府也会为这些问题发出若干的指示。1949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为了贯彻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教堂的政策,特向所属各级政府发布通令。1950年1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出“机关部队借用教会房屋,应采协议方式”的指示。同年1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主管机关对平原省人民政府所询问关于城市地产房屋问题,予以详细答复,其中数项是关于教会房屋的。同年2月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内务部的指示,再向所属机关发出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证教会教堂的通知。这些文件都证明了人民政府对这件事是关心的。然而,因为许多问题不是能在一个短时期内解决的,有些人便以为这件事没有获得应有的注意,其实事实并不如此。
1950年4月,基督教访问团到北京去访问,这个访问团是由政协宗教界民主人士代表、中华全国基督教协会、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等五个单位的代表组织而成的。当他们访问基督教团体工作完毕以后,他们就去拜访若干政府首长和人民团体的负责人。他们也参加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宗教事务组的两三次座谈会。在他们的拜访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同周总理的三次谈话。参加谈话的除了访问团团员——邓裕志、刘良模、涂羽卿、崔宪详、艾年三和本文作者——之外,还有赵紫宸、陆志韦、江长川、王梓仲、高凤山、庞辉亭、赵复三、凌俞秀霭、陈文润、刘维诚、杨肖彭、邓锡三、霍培修等京津方面基督教领袖,全体共十九人。我们拜访周总理的目的,主要的是给他报告解放后基督教一般的情况,并请他帮助我们解决、目前基督教所遭遇的困难。周总理对我们的报告,表示非常的关切。在听取了我们的报告以后,他便表示他自己对基督教的意见。他承认了基督教过去对中国社会的贡献;他认为:在新民主主义的阶段中,唯心与唯物可以并存,那就是说,相信宗教的,和不相信宗教的,可以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长期合作;就是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只要基督教是人民所需要的,它还是可以存在的。当我们把基督教二十几年来所提倡的自治、自养、自传的理想告诉周总理的时候,他不但表示赞同,也表示嘉许,认为这是基督教今后必须遵循的途径。但周总理谈话的中心,却在指出基督教同帝国主义在历史上的联系,和帝国主义在目前国际形势中利用基督教去进行反革命工作的事实与可能。基督教同帝国主义的关系这个题目,在参加谈话的基督教人士当中,并不是完全新鲜的。然而,周总理所做的清楚的分析,却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和鲜明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这个启示就是:“基督教应当自动地肃清帝国主义在它里面的力量和影响。”一个没有参加谈话的读者,是不容易了解这句话的涵义的。为什么基督教要肃清帝国主义的力量和影响呢?这一件事同基督教的许多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在下面对这些疑问做—个简单的解答。
基督教与帝国主义
基督教的本身就是一个宣教运动。使徒保罗就是基督教的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宣教师。一个相信了基督教,被耶稣的福音所逮住了、变化了的人,是不能不把他所感受到的东西宣扬出去的。保罗说:“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就是这个意思。基督教最初传到中国来,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以外,是完全出于这种纯洁的动机的。一直到现在,大多数从外国到中国来的宣教师,至少在他们主观的意图上,也是抱着一种纯洁的目标的。但是,尽管基督教是一个崇高的宗教,是救人救世的福音;尽管多数的宣教师和其他基督教的负责人士,主观上是要服务中国人民,没有宗教以外的企图;基督教是可能被人歪曲,被人利用的。任何一种宗教,任何一种主义,任何一种学说,都是可以被人歪曲利用的。基督教的历史和世界文化思想的历史,都可以充分证明这个事实。基督教是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西方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的国家;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这些国家大多数都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培养出来、传播出来的基督教,是不可能不深深地受到这些国家的文化的影响的。如果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当然就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物质生活。在这种情形之下,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基督教,是不可能不受到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影响的。
基督教传到中国不久以后,帝国主义便开始在中国活动。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依靠了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特权,而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有不少是由于教案的纠纷。在这样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基督教,就必然地被一般人看做“洋教”。外国的宣教师,受了不平等条约的荫庇,住在高楼大厦,养尊处优;有的时候,他们还会依势凌人,作威作福。基督教学校里的教育,甚至教会医院里的服务,都带了洋气。如果这一种洋气,不过是单纯外国的气氛,那还不是太坏的;但所谓洋气,是同帝国主义分不开的。过去基督教学校教育的奴化成分,就是一个例子。
外国宣教师所宣传的宗教又怎样呢?似乎宗教是宗教,宗教里面不可能羼杂其他的成分。但事实并不如此,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它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宗教所追求的是绝对的真理,然而,任何时代的宗教,都不是绝对的真理,甚至不是相对的真理。历史上许多的罪恶,是借宗教的名义而行的;而帝国主义,就是这些罪恶中最毒辣的一种。
但是,帝国主义同基督教的关系,究竟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认识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役、日本侵华战争--这是帝国主义,这是大家所能看得见的。但是,基督教里面的帝国主义,却往往是看不见的。基督教同帝国主义究竟怎样发生了关系呢?帝国主义并不只是飞机和大炮,也不只是间谍和其他秘密的工作,这都是可以看得见的。还有一种无形的帝国主义,那就是帝国主义通过文化、思想、教育甚至神学所发生的影响。举一个眼前的例来说吧。美国侵略朝鲜、台湾,这是帝国主义,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在中国的基督徒里面,有许多人曾经对美国的物质文明,对美国的所谓自由、民主,对美国式的生活,表示无限的向往。他们从这个向往中产生一种对美国文化的错觉与幻想。现在呢?这个错觉与幻想是部分地被打破了。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基督徒的团体和个人,在上海、南京、镇江、广州、韶关、北京、西安、太原、兰州等地都曾发表宣言,反对美帝侵略台湾、朝鲜,反对美机大量屠杀朝鲜和平居民,反对美机侵略我领空及其暴行。这是一种鲜明的表示,这个表示证明了中国的基督徒们,已经开始认识美帝国主义的真面目。
但是,这个帝国主义又怎样在基督教里面发生了它的作用呢?让我们说得具体一点,坦白一点吧。绝大多数的美国宣教师是反苏反共的;绝大多数的美国宣教师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反对的或怀疑的。即使他们表示同情,这个同情也是有限度的。他们对于美国又怎样呢?无疑地,他们不承认美国的社会制度有什么基本上的毛病,即使他们承认它有些毛病,他们认为这些毛病是可以改善的。他们当然不承认美国是帝国主义的国家。至于美国一般的国策呢,他们即使不能完全同意,他们至少是基本上同意的。他们认为美国式的生活是最宝贵的;他们认为实行美国式的生活的,就是一个“自由世界”;他们不惜用任何的代价,去保证这个“自由世界”的存在与发展。
6. 历史上真有耶稣其人吗
有,下面是他的一生
耶稣(也称为基督(在教会中意为品为至尊贵者),意思是王、弥赛亚、教会中称为默西亚为救世主之意)2000年前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现代文明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即基督前)和公元(即主年)的纪年方式来纪念耶稣的诞生。耶稣在30岁以前是个木匠,过着犹太人的传统生活。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包括耶稣出生的伯利恒和成长的拿撒勒。
耶稣三十岁以后开始教导众人,行神迹,并被记载下来。但他从来都没有远行到距离出生地200英里(大约320公里)以外的地方。耶稣在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尽力保持低调,但他的名声还是传遍了全国,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宗教律法师)的注意。耶稣传讲的信息主要有:上帝爱你并与你同在,彼此相爱,每个人都极其宝贵(福音:上帝的国度已经临到地上;关乎天堂或地狱的审判的实际情况;若求告上帝,上帝就必赦免)。
耶稣最受争议的就是他一直声称自己就是上帝,直接干犯了律法。因而宗教领袖要求罗马政府处死他。罗马当局几次审讯都没发现耶稣触犯了罗马的法律。就连犹太人的领袖也承认,耶稣除了自称为上帝之外,完好地遵行了犹太人的律法。但他们还是以对政府不利为由,说服以色列南省的罗马总督彼拉多下令将耶稣处决。
耶稣残忍地遭到严刑拷打,然后双手被人挂起来,钉在一根水平的木梁(十字架)上。这种行刑方法使得空气无法吸入肺部,三小时以后他就死了。然而,有500多人却见证说,他三天以后复活了,而且此后的40天里在以色列的南北两省走动。很多人认为这就足以证明耶稣自称为上帝是真实的。后来,耶稣返回了自己不久前遇害的城市耶路撒冷,见证人说他从那里离开了地球,升到天国去了。
因为这些神奇的事件,跟随耶稣的人数大大增加了。根据史料记载,仅仅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耶路撒冷城一天之内就增添了大约3000跟随者。宗教领袖执意镇压跟随耶稣的人,但他们当中许许多多的人宁愿去死,也不肯否认耶稣就是真神的信仰。
不到100年的时间,罗马全境(小亚细亚、欧洲)到处都有人跟随了耶稣。公元325年,跟随耶稣的信仰(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确立为合法宗教。公元391年罗马皇帝宣布基督宗教为帝国的国教。500年以后,希腊境内希腊诸神的庙宇也都改造成了教会,成为跟随耶稣的人聚会的场所。虽然耶稣传讲的部分信息在宗教机构扩张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人错误地传播,但耶稣的原话以及他的生命本身仍然万古长存。
古兰经称为尔萨,是伊斯兰教六大先知之一,被称为“真主的灵气”,仅次于至圣先知、封印使者穆罕默德,承认他肉身升天,但不认为他是真主的独生子,也不认为他曾经死而复活;新约圣经称为基督,是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和上帝。
耶稣是基督教信仰的救世主,基督教的创始人。其称号基督为希伯来文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指上帝派来拯救以色列的救世主)之希腊文译音。根据《新约》四福音书的记载,耶稣是上帝之子,由童贞女玛丽亚受圣灵感孕,生于伯利恒城客店的马厩之中。耶稣成年后从施洗约翰受洗,并经受了40天的考验,后开始在犹太各地和巴勒斯坦的加利利传教。他率领其12个门徒一方面宣传天国将临、悔改得救的福音,一方面治病救人,扶危助困。其教义宣扬“爱上帝爱邻人”、“爱人如己”,并抨击了当时的当权者和犹太教的某些戒规,因而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忌恨。在逾越节前夕,被其门徒之一犹大所出卖,以“诱惑国民”和“僭称犹太人之王”的罪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日复活,并显现于众门徒中,第40日升天。关于耶稣其人的历史性问题,曾经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历史实证主义者力图剔除早期教会传说的信仰成分,要求返回有关耶稣的原始事实。而许多神学家如利奇尔等则认为不能把历史上的耶稣与信仰中的基督分开。从公元1世纪犹太史学家约瑟弗斯的《犹太古史》和古罗马史学家塔西陀的《编年史》中,都可以找到关于耶稣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间接地说明了历史上的确出现过耶稣其人。研究基督教起源的人,总是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历史上的耶稣是否实有其人? 否认耶稣实有其人的学者大约持有下列几种观点: (1)认为耶稣只是基督教神话中的偶像;(2)耶稣是错误传说中的人物;(3)基督教中的耶稣实际上是历史上同名者的捏合杂揉; (4)在同时代的历史着作和考古发掘中找不到充分的根据;另外,教会中同样有一部分人否认耶稣有血肉之躯,他们认为耶稣基督是神,作为历史上有血有肉的人的耶稣只是一种"幻影",或者说是人的幻像。
主张耶稣实有其人的既有护教人士,也有非基督徒的学者, 各种看法之间往往大相径庭,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1)全盘接受圣经的记载, 维护教会传统,认为耶稣就是道成肉体的基督;(2)耶稣是当时犹太人"叛乱的首领";(3)耶稣是一场革命运动的领导人;(4)耶稣是个大骗子; (5)耶稣是至死不悟的预言家;(6)耶稣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后来的人们将他神化了。学术界对圣经中"拿撒勒人耶稣"这个名称展开过讨论。《新约》头5卷称耶稣为"拿撒勒人(Nazarene)或"拿佐拉派。(Nazoraean);而在犹太教文献中,耶稣及其门徒被称作"拿撒利姆"(Notarim)。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词都与加利利一个叫做"拿撒勒"(Nazareth)的城市有关,但也有少数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在《旧约》中找不到这个拿撒勒城的名字,可能它是一个小村庄名字。近人罗伯逊(Archibald Robertson)引述4世纪约有关献后指出:公元前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境内就有一个教派叫"拿撒利派"(Nasaraens),并说:"另一桩奇事是,一个叫做曼达安派的教派,他们崇奉施洗者约翰为真先知,而斥责耶稣是说谎者和骗子,但是依然称他们的主要成员为拿撒拉(Nasoraye)也就是"拿佐拉派"。他因此得出结论说:"约翰和耶稣的信徒们被称为拿佐拉派。但是这个称号并不是源于拿撒勒的村名,却是源于希伯来语Natzar一词,原是'守'的意思 即指守秘密者或严守犹太律法者。" 国内也有人认为基督教是由上述拿撒勒派发展而来。 似乎更多的学者坚持拿撒勒派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的观点,认为该派出现的时间应为1、2世纪。
"耶稣"在希腊文作lesous,是希伯来文Jeshua(耶书亚)。Jehoshua (约书亚),Joshua(约书亚)等词的译音,原意为"耶和华(是)拯救"。罗伯逊认为希腊文中"基督??耶稣"就是"弥赛亚??约书亚",同《旧约》中的先知约书亚有内在联系。但这种一家之言忽略了"约书亚"这词本身的含义,也撇开了《马太福音》第1章第21节的解释,所以不能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即使非常肯定耶稣实有其人的论者,对耶稣的生平仍存有种种疑点,比如耶稣的生卒年代,照教会的传统说法,耶稣生年就是公元纪年的开始,但是历史学家指出: 《路加福音》第2章第2节所载"°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应在公元6 - 7年,然而按《马太福音》第2章第1节的记载"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的佰利恒"来看,生年应定于公元前4年。 不仅生年仍为悬案,卒年亦谁以确定。
《圣经》中记载耶稣生平事迹寥寥无几,童年的事几乎末提到,只在《路加福音》第2章讲到他12岁时跟父母去耶路撒冷,在圣殿里坐在教师中间听讲发问的情景。然后就是第3章第23节说:"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30岁。"此外,福音书记载的都是他传道以后的言行。所以黑格尔也觉得不无遗憾地说:"关于耶稣[思想]发展的成熟过程这一有趣的问题,我们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他最初出现时已经是在成年时期,那时他已经从犹太人传统旧俗念意识中解放出来了。"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耶稣生平有下列几点我们可加以肯定: 1. 耶稣是犹太人; 2.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 3. 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 4. 曾收12个人为大弟子; 5. 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嫉妒; 6. 后以"谋反罗马"罪被钉死于十字架。
"基督"一词在希腊文作"Christos",意为"受膏者",即希伯来文"弥赛亚"的对应词。在《新约》圣经中,常同耶稣连用或换用。但近代研究者常将耶稣同基督分开。有的还将"历史的耶稣"和"信仰的基督"加以区分
7. 基督教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2000多年。
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在中国,因为历史翻译的原因,通常把新教称为基督教,为了说明“基督教”的确切概念,本词条称“新教”为“基督新教”,而不是惯称的“基督教”。
8. 基督教只存在3500年,而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这是为什么基督教在中国还这么兴起
这个你就理解错了
基督教最原始的由来是从犹太教延伸出来的。
犹太教存在的时间是超过5000年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不同之处就是圣经的新旧约区分。
基督教圣经是有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组成。犹太教就只接受旧约。
犹太教早期是不传外族人。但是圣经旧约预言的神子耶稣弥赛亚降生后受死复活后,耶稣的众门徒就开始传道。当时罗马帝国后来就把信耶稣当成国教。后来罗马分裂后分为东西罗马,东罗马就是东正教。西罗马就是天主教。现在的基督教就是马丁路德从天主教改教而来的新教。
所以基督教可以作为统称包括(天主教 东正教 新教)犹太教就特殊一点。
至于基督教为什么在中国兴起。原因恐怕是耶稣确实是真神子。
9. 基督历史
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在中国流行于农村妇女之中。
10. 现在主流的历史学家认为耶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么
耶稣是历史真实存在史学界应该没有争议,除了耶稣的门徒所记载的耶稣生平,圣经中新约的四福音书以外,还有历史学家
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对耶稣的描述
科尼利厄斯塔西佗是罗马历史学家,生活在大约公元56-120年间。他出生在法国或高卢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先后当上了罗马元老院议员、执政官,最后成为小亚细亚的总督。塔西佗着有至少四部历史文集。大约于公元115年,塔西佗发表了着作《编年史》,在这部作品中,他明确地记载了,尼禄为转移民众对其65年在罗马所放的焚城大火的注意力,而迫害基督徒。书中,他还提到基督在彼拉多手下被处以死刑。
还有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对耶稣的描述 -
约瑟夫斯是犹太历史学家,生活在大约公元37-100年间。他的希伯来名为约瑟夫、本、玛他提亚(Joseph Ben Mattathias),他在耶路撒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一次领导犹太人反抗罗马的起义失败后,他被俘虏而成为罗马公民并作为随从服侍了几位弗莱文(Flavian)王朝的罗马皇帝,他在罗马时的名字弗莱维厄斯、;约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更广为人知。约公元93年,约瑟夫斯发表了《犹太战争史》,一部包含20卷书的犹太人历史书。在这部书中,他提到了施洗约翰、拿撒勒人耶稣和耶稣的兄弟雅各,尽管这些人物并不是此书着重讲述的主题,但这部书却是一位历史学家所着的对耶稣的最早历史记录。
雅各,耶稣的兄弟:《犹太战争史》20.9.1
“所以,他召集了最高法院的法官,将耶稣基督的兄弟雅各和其他人带到那些法官面前;在指控他们犯法的罪状后,将他们押下去用石头打死了。”
耶稣,智者和教师:《犹太战争史》18.3.3
“那时,有个叫‘耶稣’的智者(如果可以称他为‘人’的话),他行了很多奇事,又能教导人明白许多道理,他不但吸引了犹太人,还吸引了外邦人到他那里去。(他就是基督)彼拉多在我们一些领袖的建议下,将他钉了十字架,那些爱他的人并没有离弃他(因为第三天他复活了并向他们显现),这些正应验了先知的预言,还有其他关于他的上万个预言也都应验了。那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督徒至今也没有灭绝。”注:括号中话可能是其他人添加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086099/(这是另一种说法自己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