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哲学上的“历史性”一词英文如何表达,如“主体的历史性”
历史性一般用“historic (nature)”,nature是否存在视其成分而定,若直接为定语,像a historic leap(历史性跨越,)则不需要,加 of 短语的话一般用 nature 的较多,.
如In philosophy, neither "rationalism" nor "empiricism" understands the historical or the dialectical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although each of these schools contains one aspect of the truth (here I am referring to materialist, not to idealist,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both are wrong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s a whole.
翻译: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类似的,主体的历史性应表达为“the historical nature of subject”
⑵ 怎么理解哲学理论是历史性的思想们,离开历史性,哲学就会变成空洞的教条和现成的结论
楼主,以下是本人的理解,希望于你有些借鉴。
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人类一切知识的知识。
哲学理论的历史性体现在,其一,它的一般结论的得出,必需建立在对人类整个生产生活史,精神文化史的考查之上,并非是人一拍脑门得出的现成的结论。其二,哲学理论的真理性并非是一层不变的,一定时期内相对正确的真理,在后来被认为是不够全面或深入的,如“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人类认识水平在历史上积累,更新,推进着哲学理论不断的完备深入。其三,哲学理论既然是关于人类生活的知识,其正确性,必然的要在现时与将来的人类生产生活中加以检验,为哲学而哲学的哲学是不存在的。不加以这一历史检验,而盲从,则哲学理论便不可避免的成为空洞的教条。
⑶ 请问哲学上的 历史性 的定义什么
这很简单的,通俗的说社会历史性就是说某件事情在某个特殊的时间,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受到时间的限制。从前科学技术落后当然不可能造出这么先进的飞船,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从神一道到神八,天一到天三说明的也是科学实验活动的社会历史性,我这样说明白点了吗?
⑷ 哲学上的社会历史性指得是什么
这很简单的,通俗的说社会历史性就是说某件事情在某个特殊的时间,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受到时间的限制。从前科学技术落后当然不可能造出这么先进的飞船,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从神一道到神八,天一到天三说明的也是科学实验活动的社会历史性,我这样说明白点了吗?
⑸ 政治哲学中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是
政治哲学中,社会历史性具体而言,其实是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社会性,指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历史性,指受到历史条件,即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制约。
⑹ (马克思主义哲学类):如何理解人们的历史性选择
历史性选择?历史,哲学里没这个具体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说法应该是人民群众创造和决定历史。
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和决定历史,存在着三大矛盾的对立统一。
1,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辨证统一
2,对立阶级的辨证统一
3,人民作用和英雄作用的辨证统一
按照这个逻辑来回答你的问题就是: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选择最开始表现出来的是零散的,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些看似杂乱无章,数量庞大的选择里一定蕴藏着共性。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意识是受历史环境制约的,所以在一定历史时期里每个人选择的背后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当这种共性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附诸实践的时候,选择就会开始趋向同一性,即是所谓的历史性选择。比如,当我们把人类有文明史以来到现在,眼下。看成是一段完整的历史。以对月亮的认识为例,古代认为月亮是神仙住的地方,那是因为古代人的技术条件不够,且人文认识还停留在把自然人格化,即神化的历史条件下,大家就会认为那就是神仙在的地方。这就是那个时期人们的历史性选择。到现在大家都知道那是月球,不毛之地。这就有两种选择了,而且这两种看法貌似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它背后隐藏这一个共性,那就是人类对月亮认识的欲望。也就是说人类一直就对月亮好奇着,一直想着探究它。这就是同一性。
因为人们要生活就必须要从事物质生产,在生产资料私有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阶级的不同,不是剥削他人就是被剥削。经济利益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一样的也存在共性。有产者一定会想要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无产者则希望自己的劳动利益最大化。但是他们之间也有共性,那就是都希望公平正义。他们之间不会有人能容忍比如象盗窃致富这样的不劳而获的行为。公平正义就是选择的同一性。于是也就产生了所谓历史性选择。
关于人民和历史英雄之间的辨证统一可以参看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那个讲得精彩。。。。。。。。
⑺ 哲学的历史性是什么意思
★★★我的总结是
哲学是什么:问的是哲学的定义、规定
什么是哲学:问的是哲学的内涵
★★★以下的论述请仔细阅读(特别是★部分)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什么?
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
换言之,“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
对于初学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翻翻哲学辞典或者大网络全书就行了,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这些号称研究哲学的人,或者说自认为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却不能这样做,因为那并不能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也令我们感到汗颜,虽然哲学这门学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至今尚未有定论。由于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即使是以此作为书名的大部头着作业已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此并不想(实际上也不可能)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本身当作一个问题,看一看会有什么答案。
★★★
从问题本身看,“哲学是什么”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
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在西方语言中一说到“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其实就是一句话,例如英语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译作“哲学是什么”,也可以译作“什么是哲学”,不过通常并没有要突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而且这一差别不仅仅是翻译的方式问题,而且是表述的含义问题。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确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般。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
当我们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追问哲学的时候,似乎显得对哲学有点儿不太恭敬,因为★★★这意味着在“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与“哲学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着差别,把这个问题问到底就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哲学过去或者现在是什么样子,它有可能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一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学科是不应该产生这样的疑问的,而且哲学也可以有一般的规定,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从理论上讲的确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哲学是一门与众不同、十分独特的学问。不仅如此,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存在的时间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是否已成定型。我们之所以不会向其他科学提出这样的质疑,原因就在于它们早就定型了,无论它们的内容、方法甚至对象的范围等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门科学的定义通常是不变的。哲学就不同了。因为哲学与任何一门科学都不一样,我们简直无法将它看作是科学。
尽管说哲学不是科学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对于以哲学为职业的人尤其如此,然而只要有一点儿哲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实在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2000多年来,哲学家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都争论不休,甚至在哲学的对象问题上也难有定论。虽然我们都希望哲学是科学,都认为哲学应该是科学,但是它的的确确并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因而即使从这个角度看,哲学也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为什么说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明显的原因是,哲学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就数学而论,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一门数学,其他各式各样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历史上只有一门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经主张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学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了,因为它起码与事实不相符合。无可否认,哲学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但是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它们的基本观点却是很难调和的。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某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不管科学的历史,只要把它积淀下来的成果拿过来使用就行了。哲学却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围绕着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显而易见,今天的人们在知识的占有上是古人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都要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使是研究哲学的人也极少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虽然他们所表述的知识内容早已过时了,故而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
那么,★★★把“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区分为“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样两种不同的问题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
如果这种区别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除了知道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思想之外,究竟能否把握所谓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或者说哲学的普遍规定?
首先,上述区别给我们的启发是,哲学的一般规定与科学的一般规定是不同的,它具有更广泛的“宽容性”和“历史性”。关于哲学的规定应该体现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种领域和范围亦有其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亦不应该企图以一种哲学思想代替全部哲学,除非这种哲学思想确实可以含盖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倘若如此,它也就不是“一种”哲学了)。因为哲学的问题和对象根源于人类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之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类有理性而言他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理想,但是就人类的有限性而言他又不可能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虽然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但他又不可能不追求这一理想,哲学就产生于这个“悖论”之中。由于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暂时与永恒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命中注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尝试各种方式以图超越这一界限,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由此可见,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种”哲学之中,而只能存在于所有哲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不过代表着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学问题的所有解答方式。我们之所以坚持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作出区别,就是为了说明所谓哲学归根结底乃是哲学史这个道理。这也就是说,谁要想给哲学下一个定义,他就必须把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可能的哲学都考虑在内,我们不能按照给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规定哲学,因为一旦哲学有了这样的科学的定义,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了。
我们并没有正面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在有些人看来,哲学虽然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时至今日仍然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哲学的幸运。因为它意味着哲学而且只有哲学是一门真正开放的、永远没有定型的学科,而这也许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即使我们永远也无法解决“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了解“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存在着差别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过虽然它们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这倒不是我们有意卖弄“辩证法”,事实就是如此。谁也不可能在没有哲学的时候凭空想象“什么是哲学”,只有当我们对哲学的实际状况感到不甚满意时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研究哲学史,就是要★★★通过“哲学是什么”来解决“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即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哲学来解答哲学究竟应该是什么的疑问。
如此说来,研究和学习哲学史,从来都不是与过时的历史打交道,其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想“思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由于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着作之中,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所以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然而,尽管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斯人已逝,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
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哲学史并不是站在哲学史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前人的思想就构成了我们现存在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说研究和学习哲学史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复活”了。这并不是说,哲学家的思想“死了”,是我们的“对话”使之“复活”了。其实,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原本就是“活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复活”并不是“复古”。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
就哲学是哲学史,学习哲学就是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对话”而论,我们与哲学家们之间的思想对话并不是“单向性”的受动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类似现代解释学所说的“视界交融”。
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着作之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以往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是本文原着之纯粹的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由研究“哲学是什么”而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哲学”。
总而言之,一切研究和学习哲学的人,都应该追问这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因为,哲学就存在于这种追问活动之中。
★★★以上的论述请仔细阅读(特别是★部分)
相信楼主能找到答案。
⑻ 哲学中,“社会的”“历史的”这2个词,如何理解
那要看:是在什么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这两个词?
一般而言:
“历史的”,是就被认识或所观察之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序列的连续性”而言,即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承认“发展”是有历史的连续性的。
“社会的”,即就“人类的社会存在”而言,是关乎“人”的。侧重于“人类社会的现实性”,“现实性”包括“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也包括“历史的社会生活现实”。所谓“社会的”,即是“关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意思,从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来说,具体言之,主要是关乎生产关系、两性、家庭、阶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文化意识形态、社会物质、精神生活诸方面。
⑼ 如何哲学思想看待历史,,在线等
哲学嘛,你首先要知道哲学是用来做什么的。简单说,哲学就是研究事物本质和联系的学科。如果仅仅用哲学思想呢,可以有这么些理解。历史嘛,哲学看来没有区分,无所谓时间顺序,发生的事情,我们关注的只是它的存在性,比如你看到一个精美的花瓶,会赞叹它的美,哲学来看,就是看到本质,与一抔黄土无异。明白了吧。
这是纯哲学的角度,哲学研究的是本质和联系。所以,对于历史,仅仅看到其存在性,明白其合理性,就够了。因为实际上,对于纯哲学,历史和花瓶是同样的事物,都是事物一种。没有区别。
我说的都是纯哲学角度..不是用哲学延伸的哲学理论解析历史..
⑽ 从哲学层面如何认识历史与现状
摘要 从哲学角度出发可以将史料与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设定为一种时间进程观,过去、当下与未来在其中紧密相连,从而首先实现了历史性的思维模式。形式历史哲学由此获得了所谓的从实证的“史料性”塑造形式的权利。过去的事件并非毫无意义的、“单纯”发生而已的事实,实则承载着以往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意义形成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