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马山庙会的马山由来
马山是长清境内堪与灵岩、五峰并驾齐驱的名山,其旅游资源内容之丰富、底蕴之深厚,即便在整个济南地区尚未开发的名山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仅就马山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番钩沉发微的工作,作为马山开发的依据。
马山本名格马山,讹为隔马山。《左传》记载,鲁襄公十八年(前555年)十一月初一日,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攻克齐国的防门重地(今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西北)而进占平阴邑(故扯在今孝里镇东张一带),然后沿着现今孝里经义合、土屋至崮头的山涧谷地尾追溃退的齐军。当时,齐军负责殿后的阉人夙沙卫,为了阻挡追兵,他将战车拴成一排堵塞道路。大夫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子姑先乎!”怀恨在心的夙沙卫为了报复,就在小路的狭隘处杀掉几匹战马,堵住隘口,将殖绰、郭最挡在后面,晋国人追来,轻而易举就把他俩俘虏了。
夙沙卫杀马塞路的隘口即今马山与归德两镇交境上的石门。嘉庆《平阴县志》卷二:“周鲁襄公十八年,晋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登巫山以望晋师,遂由石门道夜遁。按,巫山即今孝里铺之孝堂山,尚有碑记可考。其东山内有赴济南古路,两山对峙,曰石门。”石门,又名大石门。民国《长清县志》卷十六:“汉卢区土屋庄之东南云头山西有土屋至崮头之要路,名曰大石门。此地东西石崖,削壁千尺,有峡道宽丈余,长约里许。”
与石门隔河相望者即马山,近在咫尺,因此后人遂称此山为“格马山”。“格马”者,杀马也。《魏书·地形志(三)》“山茌,有咸山、祗山、格马山。”按,北魏山茌县治在今长清张夏,其辖地大致相当于今马山以东的长清东南区域。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注》云:“(汉宾谷)水出南格马山宾溪谷,北经卢县故城北、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水合,谓之格马口。”是知格马山之名至迟北魏时就已出现。而也正在这个时候,格马山或省作“马山”。《水经注·汶水注》云:“汶水又西,沟水注之,水出东北马山,西南流经棘亭南……。”按,所谓沟水,即今肥城北境之康王河。
迨及唐宋,格马山讹为“隔马山”。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李吉甫着《郡县图志》,其卷十“齐州·长清县”条云:“隔马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左传》曰,晋侯伐齐,齐师遁,夙沙卫杀马于隘以塞道,后因为隔马山。”北宋徽宗大观三年东平陈彦元《隔马神君庙记》云:“卢城圯涧中,得唐中和二年义昌军节度押衙。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李公瞻作庙县中时石刻,载齐师为晋所败,杀马隘道,晋师不得过,谓以是得名(隔马山)。字当为格,而今谓隔马,疑与《左传》不合。”(《元好问全集》卷三十四《东游略记》引)此后,隔马山以“杀马山隔道”而得名,遂成定说,如元于钦《齐乘》(卷云)、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以及道光《长清县志》、卷一引《旧志》等皆主此说。
由上可见,格马山虽讹为“隔马山”,但仍以《左传》夙沙卫杀马于隘为本事,倒也算是尊重客观之历史事实。然而陈彦元《隔马神君庙记》又云:“里俗相传,景德中,契丹寇兖、郓,山之神阴障戎马,使不得南,以是得名。”这说明北宋时,“隔马山”之得名又出一新说,然而因为此说带有明显的民族感情,且荒诞不经,故不能传远。不过由这个后起的传说,使人们在解释隔马山的得名时,开始抛弃《左传》的本事,而只就“隔马”的字面上做文章了——“谓山势高峻,马不能过,故有隔马之称”)(民国《长清县志》卷一庸敬子《游马山记》引时人说。)
前引《水经注·汶水注》,知北魏时格马山已经开始省作马山,由此也可以推测,唐宋以后,隔马山也可省作马山。
马山之得名还有一说,民国《县志》云:“因此山形势似马山,故又称曰马山。”并引晚清光绪年间邑人庸敬子《游马山记》云:“盖山之大势,入山之处如马尾,修庙之处如马脊,车辙峰如马项,南首西向者如马头,因知山之命名以此,而峰高隔马、杀马塞道之说,皆不足信矣。”就现在文献看,以山体的形状来解释马山的得名,应当不会早于清朝中叶,道光《县志》尚无是说。但是我们推测,民间此说恐怕起源甚早。由于此说直白形象,对于普通的乡间百姓来说 ,更容易认同和接受,于是后来尤其百余年来大为流行,乃至马山得名之真义几乎湮没不彰了。
但是,“形势似马”一说,毕竟是根据山势想象出来的,事实上总有不似马匹之处,比如有马耳、马鬃、马脊、马尾,而马腿何在呢?为着弥缝这个缺憾,民间遂有马山被泰山奶奶压趴在地、马腿被压在马肚子下的传说。另外,马山得名之真义毕竟在民间还有些影像,于是便有车辙峰的传说。民国《县志》卷一云:“马耳峰北有车辙峰,俗传殖绰、郭最至山麓,道塞,车莫能前,回视追兵渐近,正踌躇间,旋见云生足下,高与山齐。既逾山,见山顶上有二车沟,故名车辙峰。”这可算作马山得名本义的孑遗了。
以上就是马山一名缘起及嬗变大致过程,概言之:本名格马山,讹为隔马山,省作马山。其间过程甚为复杂,与史实、传说、神话、宗教、迷信以及山的形状皆有关系,本身就是民俗志和地名志研究的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个例,同时也是开展马山旅游的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不避繁冗之嫌,专作一节文字予以考证。
㈡ 马山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马山好玩的地方
1、马山县灵阳寺
伦洞位于马山县古零镇新扬村敢花屯金伦山下,近靠大明山。距县城21公里,距南宁87公里,距210国道公路仅300米。因传说中的壮族英雄人物韦金伦曾在洞内读书遇仙获宝而得名。1987年12月27日,经过对该洞进行了27天考察后的“中英联合洞穴考察团”称,金伦洞是世界第一流的岩洞,是世界十大名洞。 岩洞穿过12座山腹,洞口高约5米,宽10米,可以从洞口乘坐小汽车穿过洞中长廊,直达数公里深处。总游程达9公里多。洞内有一条长流河水,可在洞里逆水行舟,浏览洞景。它共有7个进出口,有的通山脚,成为“地门”,有的通山顶,形成“天窗”。洞道有的很直,有的很弯,如九曲回廊,还有可容上万人的大洞厅。 洞中乳石千姿百态。各种石柱、石花、石幔、石布、石灯、石盏、石瓜、石果、石禽、石兽难以胜数。由乳石组成的一组组洞景使人眼花缭乱,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如“妇盼郎归”、“老翁垂钓”,也有富于神话传说的如“观音探海”、“玉柱擎天”,还有风光浩渺的“海底田园”等等。洞内空气新鲜,冬暖夏凉,常温保持在20℃左右。 金伦洞外也是青峰秀水,树木葱笼,芳草如茵,环境幽美。
㈢ 马山的历史由来
马山县历史悠久,其行政区域由原那马县和隆山县合并而成。古属南荒服地,秦属桂林郡地,汉属交州刺吏部郁林郡领方县和增食县,唐属岭南西道邕管羁縻思恩州,宋属广南西路邕州右江道羁縻思恩土州地,元属广西两江道宣慰司、广西行中书省田州路思恩州地,明属广西布政使司右江道思恩军民府。明洪熙元年(1425年)全县设置白山、古零、乔利、兴隆、那马、定罗6个堡。正统7年(1442年)思恩军民府府署从寨成山(今广西平果县旧城)迁至乔利堡,历时86年。嘉靖7年(1528年)6个堡改置为白山、古零、兴隆、那马、定罗5个土巡司。清同治6年(1867年)废那马土司改置那马厅,其余定罗、兴隆、白山、古零土司依旧。民国元年(1912年)那马厅和定罗土司合并为那马县。民国4年(1915年)兴隆、白山、古零三个土司合并为隆山县。民国16年,两县直隶广西省政府。民国19年隶属宾阳民团区。民国23年隶属武鸣行政监督区。
解放后,隆山、那马两县隶属武鸣专区。1951年2月撤销武鸣专区,改隶南宁专区。1951年6月,广西省人民政府政令,隆山与那马两县全并为马山县,县治设在原隆山县城厢镇(今白山镇),于7月1日正式办公。1952年7月宾阳与崇左两专区合并为邕宁专区,1958年元月设立邕宁专署,马山县属邕宁专署领导,同年11月改为南宁专员公署。1971年11月,南宁专区改为南宁地区后,马山县隶属南宁地区。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地级崇左市,调整南宁市行政区划,原南宁地区的马山县于2003年6月27日正式划归南宁市管辖。
㈣ 马山镇的基本概况
马山街道历史文化悠久。这里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锄等崧泽文化遗物。这里留有吴王阖闾王城、聚马湾、战鼓墩、伍子盟顶、龙山石长城、龙山石冢等大量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唐代名僧玄奘大弟子窥基在马山灵山庵首开慈恩宗。这里还有东汉葛玄、东晋葛洪炼丹着述的云居道院,宋代名医进士许叔微的梅梁小隐,清代着名史学家、诗人赵翼的桃坞墓冢等一批历史文化遗迹。马山还是太湖地区着名的抗日根据地,建有马山革命烈士陵园。
无锡马山街道经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测定属一级空气、二级水质。绿化覆盖率46%,植物460余种,动物百余种,是个天然公园。无锡马山自古以来以盛产杨梅出名。果农种植杨梅树从不使用化肥与农药,太湖的绿藻污染也没有对杨梅产地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完全是纯生态、天然,没有污染。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无锡马山的杨梅具有色泽鲜艳,果大,汁液多,甜酸适口,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区位交通
无锡马山位于国际大都市上海、六朝古都南京与浙江省省会杭州构成的“等边三角形”城市圈中心,连接锡宜、沪宁、宁杭等高速公路的陆马快速通道直达无锡马山,使得无锡马山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高速公路直达条件的开发区之一,从马山驱车到达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均只需90分钟的路程。总投资达14.5亿元的环太湖公路已建成通车,从无锡市区乘车到达马山仅需10多分钟的路程。另外,中国黄金大通道312国道、沪宁铁路、无锡硕放机场、京杭大运河等华东地区主要的陆上、空中、水上的交通网络与无锡马山都近在咫尺。近几年,无锡马山先后投资10多亿元人民币完善了辖区内的基础交通设施,2006年将继续加大对区内道桥路网的建设,最终使无锡马山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快捷、便利、安全和通畅的交通联系。
㈤ 一亩茶园是不是钟哥的
是。
一亩茶园是钟总栽的,中旦集团一亩茶园总裁钟总,刘总送爱心到上海市普陀区甘泉敬老院开展以播种梦想,让爱飞翔为主题的爱心公益活动,为孤寡残障老人们送去关怀与爱心。
一亩茶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福鼎白茶为核心,以建立核心原生态产区,提供高品质茗茶为目标,集茶叶种植,产品研发,私人定制,经营,出口贸易和白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多元化综合性企业,一亩茶园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选址福建福鼎七大生态茶园基地,包括福鼎粮仓店下马山有机茶基地,三十六馆,白琳牛堤下荒野茶基地,白茶黄金核心带白琳翠郊绿色生态白茶基地,中国白茶黄金茶区点头大岗绿色生态白茶基地,福鼎大白大毫发祥地点头上宅绿色生态白茶基地,太姥山下的一颗绿色明珠磕溪湖林绿色生态白茶基地,中国白茶第一村点头柏柳绿色生态白茶基地,坚持基地生态化管理,科技化监管。
㈥ 有谁知道福鼎的历史吗
福鼎地域,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唐属长溪县,元属福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宁州改设福宁县。成化九年(1473年)复为福宁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升州为府,设霞浦县,福鼎属霞浦县地。干隆四年(1739年),析霞浦县劝儒乡之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福鼎县,属福宁府。据《读史方舆纪要》,因县有福鼎山而得名。 民国元年(1912年),福鼎属东路观察使;民国3年,改东路观察使置闽海道;民国14年,废道,直属省辖。民国23年,属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区署驻福安);次年,第二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第一行政督察区改为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第八行政督察区复改为第一行政督察区,福鼎均属其管辖。 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属浙江省温州地区。同年10月,福鼎改属福建省福安专区。1970年7月,福安专区革委会机关迁址宁德,福鼎属宁德地区。 1995年10月13日,民政部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福鼎撤县设市(县级)。同年12月27日,福鼎市正式挂牌成立。
㈦ 马山的景观
马山除了4个相连的山包外,还另有一个小山丘,当地人习称“小土山”,在马山国家地质公园建立之前,这座小山丘是当地人建房石料的来源,所产石料质地优良,当地人称为“马山石”,如今的“马山石林”景观,便是这个小山丘的截面。
马山虽小,最高海拔不过200余米,在当地的名气却不小。当地有民谣云“泰山云虽高,不及东海崂。崂山云虽高,只及马山腰。”马山在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其实离其不足百里的崂山,无论是知名度还是高度,都在马山之上。之所以会出现“崂山不及马山高”的民谣,是因为当地人曾以崂山的山顶发现海蛎子的化石,而马山上也有海蛎子化石,却是在马山的半山腰处。由此当地的人们推断,很久以前崂山地区曾经是一片海,而马山则应该是一个孤岛,只不过岁月变迁沧海变桑田,才形成了今日之地貌。那“崂山只及马山腰”的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马山周围还埋藏着丰富的木化石。若干万年前,马山地区是一片茫茫林海,受地质作用影响,大批树木湮没于地下,年深日久形成化石。此种木化石,学名“硅化木”,直径数几十厘米不等,高者10余米,其形状、纹理与树木无异,但已石化。这类木化石,以马山地区埋藏最多,数量、规模均为国内罕见,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马山历史悠久,从前山上庙宇宏伟,香火旺盛。经过修建的马山古迹已基本恢复原貌,又增添了许多新景点,每到春暖花开季节,慕名前来观光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马山上有胡仙居,马山现已免进山费,但是胡仙居门票10元,内供有胡家仙人、观音等塑像 栩栩如生 一年四季前来马山参观拜祭的各地游客、信徒络绎不绝 。马山半山腰还有千佛洞,洞内冬暖夏凉长达500米。从狐仙居胡三太爷殿的位置向东看,可以鸟瞰整个即墨县城犹如一幅写意画作。美不胜收。 马山也是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在马山石林西侧有个小水库,从入春到深秋都有来游泳的人。
交通 青岛大巴----即墨 然后坐2路环城公交或即墨至七级镇、兰村镇小公共 马山路口下即可。打车到目的地可以直接到山脚下,价格在20元左右。
马山 位于即墨城西约7公里,由4个相连的山包组成,形如马鞍,故又称“马鞍山”,最高峰海拔211米。山上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为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 山之西南部呈现四方柱状节理,株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柱状节理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质学中较为罕见。 马山一带地质藏有丰富的木化石,学名“硅化木”,直径数十厘米不等,高者10余米,其形状、纹理与树木无异。马山地区木化石数量、规模均为国内罕见,最着名的是1983年发现的一块重约2吨、长6米、粗端直径70厘米、细端直径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属白垩纪,为中国发现的木化石中的一个新种类。该化石树干整体有横断纹理,断为12段,纹理明显,年轮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慕名观光游客络绎不绝。 马山古为宗教圣地,山前明代光宗皇帝赐号“慧觉禅师”刘仙姑为第一代主持的白云庵现已修复,山上玉皇殿正在重修,山后曾有无成殿、圣母殿、雷神殿等寺庙。马山民间故事、传说颇多。 1993年马山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㈧ 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文景观
马山不仅有宝贵的自然地质遗迹,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玉皇殿、白云庵、千佛洞、狐仙居、即墨大夫等景点。此外,民间还流传着诸如红点狐仙、济公井、将军桥等许多神秘而美丽的传说。
玉皇庙
亦称“聚仙宫”,俗称“养老宫”。位于马山之阳西侧的半山腰中,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兴盛时期一度成为道教龙门派的第二祖庭(第一祖庭是北京白云观),后毁于战乱。1991年,中国科学院中华古建筑研究所建筑师李明、沈聿之来即墨设计绘制玉皇庙图纸,1992年重新修建。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殿宇由正殿“玉皇殿”、东殿“三官殿”、西殿“雷神殿”组成,殿内供有玉皇大帝、真武大帝、雷祖大帝、洞阳大帝等几十余尊塑像。
白云庵
位于马山东南山脚下,占地10余亩,殿宇座北向南,分东、西二殿,系道佛合一之宗教形式。东殿为“观音殿”,内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西殿为“仙姑殿”,内供被明代光宗皇帝赐号“慧觉禅师”的刘仙姑及送生娘娘、撒痘娘娘等。
狐仙居
位于马山主峰前,占地约2000平方米,与玉皇殿、白云庵相对而视,遥相互应。该庙依山而建,巧借山势,东临断壁,建筑风格独特,周围景致壮观,堪称马山诸景观中之胜景。
千佛洞
洞体宽、高各为3米以上,有呈“丫”字形的三个出入口,全长350余米,内设灯光设施。隧洞两侧掘有12个如房间状的支洞,洞内塑有由青岛市园林局雕塑师刁云波等工程技术人员设计、雕塑的古典名着中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人物及国内名山石窟中的大佛等72尊塑像。洞内有一水井,水质甘冽,终年不涸。
丹泉井
位于马山之阳半腰中的玉皇庙东侧谷中。丹泉井之所以闻名,在于它深不可测的深度及其久传不衰的神话传说。早在清朝初年,古人就有“丹泉井,何代穿,三百尺,与海连,神工鬼斧谁曾见”之诗篇。相传,当年泥丸大师李常明在马山建庙时,所需的木材就是从外地用神力从此井中运来的,因此,时人又将该井誉为“济公井”。“丹泉井”虽貌不惊人,但水质甘冽,终年不涸。
即墨大夫雕像
位于马山前坡山脚下,雕像高约10米,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系巨形花岗岩雕琢而成。史载,战国时,大夫治即墨,廉洁勤政,政绩卓着,使即墨境内田地广阔,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秩序安宁,因而受齐威王褒奖,“封之万家”。
南进山门
山门跨度十余米,由代表马山自然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对象的柱状节理石柱与硅化木图案组成,东侧硅化木,高近10米,用钢筋混凝土配以赭色水泥仿制而成;西侧柱状节理石柱,则就地取材拼接而成。
天成殿遗址
位于马山后坡西北隅,俗称马山院子,建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该庙规模宏大,为即墨境内道教全真教龙门派的中心,所辖境内20多个庙头,原庙内有殿堂九幢,及开山道人王真成墓塔一座,兴盛时,该庙道士达140多人。1945年底,庙内道士被遣散出山还俗,道教活动遂被停止,继之,殿宇毁于战乱。
战场遗址
解放战争时,马山作为解放青岛的一座军事要地,国民党派重军把守,在各个山头修碉堡、垒围墙、设关卡,在山内大王沟处曾题有“固若金汤”的字样,妄想在此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1949年5月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驻马山国民党军仓皇而逃,至此,马山地区同即墨城宣告解放。
宗教活动
马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据考证,马山宗教活动始于唐代,至明朝起,马山就成为即墨境内宗教活动圣地。其中每年规模比较大的宗教活动有四次。一是,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为马山道士过年日,这天分布于境内的各庙头的道士都要赶回马山过年,并举行“接大驾”仪式,规模非常宏大。二是,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为大王之神“诞辰”(即大王庙庙会)。三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天齐王“诞辰”(即天齐庙庙会)。届时,庙中道士举行斋醮,设坛诵经。周围善男信女纷至踏来进香还愿,亦有行商坐贾设摊叫卖,亦有当地艺人搭台唱戏。这一活动,一直沿续至今,并加之科学管理,其规模日渐增大。四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为刘仙姑“得道日”。
㈨ 中国黑山羊之乡!“马山县”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一. 马山县隶属:
马山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是南宁市七区五县之一。
二. 马山县地理位置:
(一)马山县东与南宁市上林县、来宾市忻城县相邻;
(二)南与南宁市武鸣区交界;
(三)西与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百色市平果县接壤;
(四)北与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隔河(红水河)相望。
三. 马山县——“中国黑山羊之乡!”
(一)马山县黑山羊驰名区内外!马山县黑山羊主要销往北上深广、港澳等区域、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二)马山县黑山羊放养在大石山区,食百草树叶,饮山泉溪水。其肉质非常细嫩鲜美,维生素含量较高,蛋白质较为丰盛,脂肪含量非常低,而且胆固醇含量远远低于别的禽肉。马山县黑山羊被人们称为品质优良的补养绿色食品。
五.今天“马山县”的行政区域:
截至2018年,马山县下辖7个镇、2个乡、2个民族乡。
(一)7个镇:白山镇、百龙滩镇、林圩镇、古零镇、金钗镇、周鹿镇、永州镇;
(二)2个乡:乔利乡、加方乡;
(三)2个民族乡古寨瑶族乡、里当瑶族乡。
六.结语:
马山县这7个镇、2个乡、2个民族乡.,会不会有你的家乡呢?这就是中国黑山羊之乡!——“马山县”的历史由来!文章如若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指正、讨论。
㈩ 马山县的历史
马山县历史悠久,行政区域由原来的那马县和隆山县合并而成。古属南荒地,秦属桂林郡地,汉属交州刺史部郁林郡领方县和增食县,唐属岭南西道邕管思恩羁縻州,元属湖广行省广西右江道思恩土州,明属广西布政使司右江道思恩军民府。明洪熙元年(1425年)全县设白山、古零、乔利、兴隆、那马、定罗等6个堡。正统七年(1442年)思恩军民府府署从寨城山(今广西平果县旧城)迁至乔利堡,历时86年。嘉靖七年(1528年)6个堡改署为白山、古零、兴隆、那马、定罗等5个土巡检司。清同治6年(1867年)改那马土司为那马厅,其余定罗、兴隆、白山、古零土司依旧。
民国元年(1912年)那马厅和定罗土司合并为那马县。民国4年(1915年)兴隆、白山、古零三个土司合并为隆山县。民国16年,两县直隶广西省政府。民国19年隶属宾阳民团区。民国23年,隶属武鸣行政监督区。
解放后,隆山、那马两县隶属武鸣专区。1951年2月撤销武鸣专区,改隶南宁专区。1951年6月,广西省人民政府政令,隆山与那马两县全并为马山县,县治设在原隆山县城厢镇(今白山镇),于7月1日正式办公。1952年7月宾阳与崇左两专区合并为邕宁专区,1958年元月设立邕宁专署,马山县属邕宁专署领导,同年11月改为南宁专员公署。1971年11月,南宁专区改为南宁地区后,马山县隶属南宁地区。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地级崇左市,调整南宁市行政区划,原南宁地区的马山县于2003年6月27日正式划归南宁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