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历史: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进行研究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哪些方向或原则
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选取客观、正确的史料;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等等。(2分,只要答出史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合理使用史料、史论结合即可。)
Ⅱ 主观化历史与客观存在历史的关系
【刘曙光】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
不去探讨历史认识的能力和性质就径直去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自康德、黑格尔直至汤因比以来的传统历史哲学即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一贯做法。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做法却为一些历史哲学家所诟病和质疑,被讽喻为飞鸟要超过自己的影子,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一质疑,于是有了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分野;有了历史哲学关注的中心由历史本身如何运动到人们如何认识历史运动的转变;有了历史哲学重心由追求客观意义上的历史规律到主观历史知识性质的转移;有了历史哲学主题由本体论研究到认识论研究的转向;有了历史哲学立足点从客体向主体的转换。从此以后,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性质以及历史研究的方法问题,就成了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哲学、史学理论领域)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在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一般从客体出发,主张客观性原则和决定论原则,把历史事件(史料和史实)当成一种不依赖人的意识或意志的客观存在,主张在历史研究中“价值中立”“秉笔直书”,将历史研究的目的看成是恢复或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使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同一。而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则更多地从主体出发,主张主观性(主体性)原则,认为历史事实并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是人们的理解与解释中的存在;由于理解历史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需要和价值取向等主体性的因素,因此,对过去的历史能够持客观、中立态度的历史学家是不存在的;他们提出了诸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等极有价值的命题,但也有极端论者把一切历史都看作是当前的自我意识的历史。
在我国学术界,一些研究者把历史认识(历史研究)的方法归纳为两大类:在客观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的科学主义方法和在人文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的人文主义方法。前者用自然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历史;后者则认为研究历史即是理解历史,而理解历史即是建构历史,而不可能是简单地再现历史;历史理解其实也就是自我理解;建构历史其实也就是自我建构;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形成于主体间的视界融合之中,因此,应采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诠释学等人文主义方法。这些论者提出历史研究的主导范式应该是人文主义方法①。
笔者认为,国内学者的上述主张实际上是由于受西方历史哲学的深刻影响而提出的,这种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并无多少新意;而且,把历史研究的主导范式看作是人文主义方法,这种主张确实有离开马克思唯物史观而重返唯心史观之嫌,也是很值得商榷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是超越思辨与分析的,在研究方法上历来强调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统一②。
众所周知,上述两种方法在中国古代对经学的解读中就已经存在:即“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方法。所谓“我注六经”,就是要求真务实,尽量避免主观性,注重历史性,不可伪造,不可任意演义或解说,目的在于使阅读者通过他的着作中了解经典,它侧重于训诂考证、章句解梳,在历史上以汉学为代表;所谓“六经注我”,则是强调体验和感悟,侧重于义理阐发,借古人之经典寄托自己的观点,常常超出经典文本的范围,这种解读往往带有主观性,在历史上以宋学为代表。
上述两种方法或立场虽有明显的区别,但实际上也是有联系的,因为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建树,不应该有高下优劣之分。不管是一般读者还是研究者,他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不可能是纯粹站在哪一种立场上,而是两种立场兼而有之,这也刚好是读者与作者、研究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既合于古,又适乎今”。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有的学者提出,“重读经典”这个“重”字更强调研究者的新的时代眼光。做学术研究,不仅要深入地研读“经典”,并且要用新的时代眼光去“重读”“经典”;学术创新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智慧阅读,尤其是对元典文本的创造性诠释及其诠释方法的推陈出新而获得的。
二、现代历史哲学的困惑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和认识方法。自然现象是可以重复的、普遍的,自然科学家可以通过试验、观察、比较等方法和手段,发现自然界的因果联系,形成自然知识。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客观规律,自然科学知识也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历史领域,过去作为已经完成了的事实,虽然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每一代人都用自己的眼光来解释过去,每一个研究者都在自己的思想中重演过去。这样,历史和历史知识似乎成了可以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没有客观性可言。
因此,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知识?也就成了困扰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历史哲学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史学流派会做出各自不同的回答。例如,实证主义史学认为客观的历史知识是存在的,人们可以借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材料和考证史料,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构建历史科学的大厦。批判的历史哲学是“对历史知识标准的唯心主义叙述”,它认为“历史学不是一门抽象的而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它不是归结到普遍的知识而是归结到关于个别真理的知识”,我们之所以能够以具体的细节而掌握个别知识,是因为我们自身有心灵,“我们能够重新思考或重新生活它们,并富有想象力地把我们自己置身于过去或现在曾最初思想过或经验过它们的人的地位上”,富有想象力的复活过程为我们提供关于历史的个别知识③。
一些西方学者围绕这一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对我们探讨历史知识的本质、进行历史认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迈克尔·斯坦福在他的《历史知识的本质》一书中,不仅对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做了分析和总结,而且阐述了历史知识形成过程的各种要素和阶段,提出了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斯坦福认为,历史知识形成的各阶段都需要结构的帮助来使这些表述有充分意义。历史学家的困境在于:他一方面要把过去看作真的和过去一样,另一方面他又只能通过自己和他人的观念作为媒介才能看到过去。关于过去的客观知识只有通过学者的主观经验才能得到评价和判断④。
史学个别论的创始人、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狄尔泰认为,历史学只和生动的个体打交道,而且历史学家是根据他个人的经验来研究过去的事情,由此而做出的判断都是主观的。在他看来,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精神发展史。因此,研究历史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不是为了寻求客观的因果解释,而是要通过主观的体验来达到主体对研究对象的真正了解。历史是要从内部加以认识的,历史即体验和理解。
在狄尔泰看来,任何一种历史现象都是有限的,并因此是相对的。任何的价值、判断都是通过各个民族和时代所具有的有关意义、价值和意图的相对的观念给定的。人们则在某种程度上把这些观念扩展为绝对的东西。生命和精神是处理各种思想和混乱状况的最高主宰。
狄尔泰的相对主义思想被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等人接受和发展,形成了一股反对历史客观规律性的历史相对主义思潮。
新康德学派中巴登学派成员李凯尔特认为,社会历史事件是个体、个别的东西,其客观性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对某一事件的观点,不仅不依赖于认识的对象,而实际上还是认识的主体创造自己的对象,“科学仅是靠主体的改造活动而发生的”⑤。李凯尔特否认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科学,认为它是政治的党派的偏见,是一种以粗暴的和非批判的方式臆造出来的历史哲学。
文德尔班是史学特殊性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科学可以分为规律科学和个别科学。规律科学是解释可重复的事物,而个别科学则解释仅仅发生一次的个别的、不可重复的事物。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并不知道有规律,历史知识力求认识个别事物。历史学是研究心理的东西,倾向于直观。历史认识的目的永远在于把那种在现实中只呈现一次的人的生活如实地描绘处理,加以理解。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只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是通过特殊的具体再现特殊。历史是精神,是思想,是人类意志和心智的产物。精神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以前全部历史的结果。历史学的方法是要靠内省,靠对历史社会的体验。“历史方法论和历史认识论的中心问题在于,客观地认识过去只能靠学者的主观经验才可能获得”⑥。历史知识是偶然的、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没有普遍的客观规律,历史中没有因果关系。历史运动是一种盲目的、非决定性的力量在起作用。只有现实生活的需要和兴趣才能促使人们去研究过去,人们又总是根据当代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去研究、认识和评价历史,因此,当代性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那些不能引起人们现实的兴趣、不能在现实的人们的心灵中复苏的历史,是没有当代性的,“此刻对我来说,那些历史就不是历史,充其量只是一些历史着作的名目而已”⑦。
克罗齐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了说明这一思想,他还区分了历史和编年史,“历史是活的编年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前的历史,编年史是过去的历史;历史主要是一种思想活动,编年史主要是一种意志活动。一切历史当其不再是思想而只是用抽象的字句记录下来时,它就变成了编年史,尽管那字句一度是具体的和有表现力的”⑧。当生活的发展需要过去的事实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许多哑然无声的文献当它们被新的生活的光辉所照射时,它就会再度出来发言。克罗齐思想的合理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历史认识的复杂性,指出历史认识是史料、史实与认识主体在现实需要的激发下所进行的一种双向互动的对话过程。
和狄尔泰、克罗齐的思想一脉相承,20世纪英国着名哲学家柯林武德也否定历史的客观性和共同性,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强调历史认识、历史知识的主观性,强调历史的本质即思想。他反对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历史,因为历史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仅仅是现象,而历史现象的背后却有着思想。抽掉了思想,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家的使命就是发现事件背后的思想,由此他得出结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⑨历史学家发现事件背后思想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新思想它们,“思想史,并且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历史学家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⑩。历史学家之所以能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因为过去就存活在现在之中。历史认识就是重演过去的思想,历史知识就是那些能够在历史学家的心灵中加以重演的东西。当然,这种重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批判过去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并纠正自己所能识别的错误。“除了思想之外,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有历史”(11)。
历史是什么呢?波普尔继承了柯林伍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点,认为历史作为事件过程的反映,是根本不存在的。不可能有像它所曾的确发生过的那种过去的历史,每一代人都有权构造他们自己的解释。总之,历史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构造出来的,没有客观规律可言。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包括认识自然和认识历史的区别、从认识主体角度探讨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认识中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如何检验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如何以及能否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强调历史研究的历史感和现实感,等等。
但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过去与现实是双向互动的,不仅现实决定过去,过去也决定现实。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它并没有化为“无”,并不是无影无踪,无可查考,而是以一种浓缩或萎缩了的形式存在于现实之中;而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缩影或展开,因而现实提供了认识历史的钥匙。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社会借这些社会形式的残片和因素建立起来,其中一部分是还未克服的遗物,继续在这里残留着,一部分原来只是征兆的东西,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等等。”(12)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运用从后思索方法,从已经逝去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些规律是不以认识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认识不能脱离历史本身,或者说,历史认识论不能脱离历史本体论,因为,历史认识并不是历史研究者毫无根据地、不着边际地去虚构以往的历史过程,以自己的主观意志随意勾画历史认识的内容和结果。历史认识作为一种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3)。分析的历史哲学强调历史认识的当代性,强调历史和思想的统一性,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否定历史认识、历史知识的客观性,把思想等同于全部的历史,把历史客体主观化、虚无化,必然走向历史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其二,夸大了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规律是有区别的,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社会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时间跨度则相对较短。也就是说,社会历史规律发生作用受一定时空范围的限制,而且,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一些社会历史规律停止作用,另一些社会历史规律形成并发生作用。但是,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规律的区别不能夸大,自然规律不应该被绝对化和永恒化;社会历史规律也不应该被相对化和个别化。否认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实际上,是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否定动态地研究社会历史,割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而把历史变成一种静止的、凝固的、个别的现象。
现代历史研究强调“通过历史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历史”,这不仅是一种历史认识方法,而且也是对历史存在共性、规律性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历史现象的共性、重演性或者说规律性,是我们研究社会历史的意义所在。所以,克罗齐指出:“当生活的发展需要它们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会变成现在的。”(14)死历史之所以会复活,是因为它和生活的发展有共性,对当下的生活有重大的指导、借鉴、启发作用。
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28)。
Ⅲ 历史研究法的问题
确定问题;与一般的研究一样,历史研究首先要确定问题。应该看到,历史研究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反映研究者的兴趣和价值观。因而某种程度上,历史研究是主观的。但就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说,又是科学的。所以,有人认为历史研究法结合了科学与艺术.有人研究发现,历史研究的问题最基本、最常见的有五类: 重新解释其他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
可以看出,第五类问题属于层次比较高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搜集资料.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通过确定问题,进而搜集和评价资料,可将各种信息结合起来,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即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这就是历史研究法四个基本的步骤。
Ⅳ 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研究中 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玩相反的观点 原因有哪些
1、该历史问题本身没有定论
2、研究者有主观性
3、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工具的区别
4、研究者所在时代的局限性
Ⅳ 如何理解历史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1.历史的概念
历史是什么呢?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搞深入研究的人,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处在相异时空环境下的人会给出彼此不同的答案。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历史一词本身概念界定的困难,似乎超过了其他任何语汇。直到今天,围绕这一概念的讨论,仍然处于错综复杂、众说纷纭的状况。从学理上讲,这种现象实属正常,恰如歌德所说,“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明确的知识,知识会随着怀疑一起增长。”
A.历史一词所包含的三层含义
国内比较权威的史学理论着作认为,历史一词包含着三层含义。
“第一,它指以往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或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历史,即作为历史研习者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的历史;
第二,它指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识集中成果的历史着作,即作为认识主体对客观历史过程进行重建的主体化的历史;
第三,它指历史学这门学科,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生过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着:《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页。)
如果将这三个层次进行进一步的整理的话,可以认为,历史包含着两个基本要素,即过去发生的事情和人们对这些事情的理解。这也就牵涉到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
2.西方史家论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A.修昔底德的史学认识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以尊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着称的人,他不轻信传闻,力求使自己的叙述与事实相符合。但是,和其他古典历史学家一样,他也将历史学的道德垂训功能摆在历史写作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开篇,修昔底德阐明了自己写书的目的,“我的这部历史着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入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的事件(因为人性总是人性)的人,认为我着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着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的。”(修昔底德着:《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8页。)看来,作者是想借记述雅典国家的兴衰成败来劝戒后人,以史为鉴。比如,他经常以当事者的口吻创作长篇演说辞,实则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在脍炙人口的《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中,修昔底德极力赞颂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B.兰克的史学认识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兰克所创建的“兰克学派”以客观主义史学着称。他们有一句名言:历史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就怎样去记述它。在兰克所处的时代,历史学的地位迅速提升,以至后人称19世纪是“历史学的世纪”。当时的历史学家往往对自己的学科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受过严格历史学专业训练的学者认为,只要通过一端时间的整理过去遗留下来的史料的科学工作,历史的原貌即可全面、彻底、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兰克和他的学生们花费了大量精力,留下《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等传世之作。表面上看,兰克学派似乎作到了将个人的主观因素完全排出了历史写作,而在实际上,他们的这种努力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兰克一方面强调历史的客观性,但是另一方面却历史具有规律性。他以一种典型的精英史观向世人宣称,整个历史都是上帝的手笔,在神意的导引下,帝王将相按照自己的意图创造了历史。所以,兰克学派历史学家使用是史料也大都关乎社会上层人物的一举一动,底层人物则被排除于他们的历史视野之外。尽管在形式上,兰克学派遵循的是客观的科学的制史方法,但从根本上讲,这些全都是服务于其“精英史观”、贯彻其主体意识的。
C.克罗奇的史学认识
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奇是倡导历史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闻名。他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只聚精会神于与一个问题相适应和构成活生生的积极历史、即当代史的某一点上”;相反,不依赖主体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体历史是不存在的。(克罗奇着:《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7页。)在克罗奇看来,认识者通过主观感知和个人需要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才是真正的历史。“历史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它的资料就在我们自己的胸中。”
(克罗奇着:《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第14页。)而其他多余的、游离于其视野之外的历史则是虚假的和完全不可靠的。在这里,相对于客观历史而言,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
D.柯林武德的史学认识
柯林武德是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在历史哲学上主张“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当事人的思想动机决定了他的行动、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运动。“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所要发现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柯林武德着:《历史的观念》,何兆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43页。)所以,历史学家必须研究人类行动背后是思想。继克罗奇之后,柯林武德将历史认识中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历史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总体来看,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历史本身的客观性。历史学科在某种程度上要求二者的互动。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件而言,其客观性是不依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而历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又必须依赖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作出具体而深入的解释。任何历史研究都不可能绝对排斥人的主体活动,这在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大显着特性。将历史学科建设成类似纯自然科学的模式,似乎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历史是不能重演的,其规律性只是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才有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没有必要那样做,从现实的角度看,处在不同时代的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要求具有批判意识的历史学家根据以往的所谓客观史实重新作出与时俱进的精彩阐释。
4.历史认识的相对性
A.历史认识的相对性的含义
历史认识就本质而言是相对的,相对性的含义在于认识对象比其他科学认识对象具有更突出的自主选择性、非重复性和非直观性;历史认识主体处于历史普遍联系的总过程中,对历史客体的认识活动不能纯客观地超出自己具体的、时代的思想水平,倾向和价值观念的制约
历史认识的绝对性只存在于某些关于具体史实的单称判断,或者代表着人类历史认识无限发展的承继系列的只能逐步接近的方向。
在懂得历史认识相对性的基础上才可能深入探讨历史认识与其他科学认识的共性,客观地谋求各门科学间的借鉴与结合。
B.对历史研究者的要求
历史研究者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思,注意自己的潜在意识、知识特性和其他思想观念倾向在何种程度和意义上映射在自身的历史认识的结果中,以及如何对待这种成分,进而,需以更大的关切注意史料中渗入的他人的主观因素,以最大可能地消除其消极影响。在作出概括性的、普遍性的认识结论时,注重追寻其所以成立的前提、尤其是理论性前提本身的特设性和假设成分。最后,对于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历史认识,放弃认识已经终结的意识,在现实的基点上随时准备投入历史的再认识。(以上参阅赵轶峰:《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Ⅵ 制约历史研究实践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制约历史研究实践的客观因素其实有很多。比如在以前领导人的选择往往就制约了历史的发展。还有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Ⅶ 兰克认为研究历史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兰克认为研究历史应有的态度是:研究历史必须基于客观地搜集研读档案资料之后,如实地呈现历史的原貌,他的这种史学主张,被称作“兰克史学”。
史学思想:
1),兰克史学的核心是客观主义—“据事直书”。他认为,历史学家必须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决不可出于政治或宗教等原因带有偏见。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是弄清历史事实,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实地用文字再现出来。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决不能心存实用的目的,只应追求事实真相,不应褒贬是非。
2),兰克史学历史研究方法的原则是史料高于一切。历史学家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唯一途径就是穷本溯源,收集原始资料并加以科学的考证:要考察那些“目击者”是如何记载事实的,要让史料本身说话。
3),兰克所创立的史观后来被称为历史主义,其核心是坚持历史的个别性和独特性即历史的特殊性。
4),历史是帝王将相的活动。历史学家只能以此为依据进行专题研究,再现他们的活动,但不能作理论上的概括。他认为历史研究的是个别的、具体的、独特的事件。至于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不是历史学而是哲学的任务。因此,历史不过是一幕幕不相连续的伟人的活动,里面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
5),兰克生平笃信宗教,他用神秘的基督教神学解释历史:“在全部的历史进程中,上帝是无所不在的,是到处显现的。历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证明是上帝的意志,每一个关键性的时刻都证明上帝在主宰一切。”
Ⅷ 讲述历史过程中如何避免掺杂自己的意识形态
讲述历史的过程中,不该掺入自己的意志形态的,毕竟历史是真实的、有理有据的,而不是信口雌黄。讲述历史的人,通常都会尊重历史,他们希望将历史的本来面貌复原,达到带入感,让听众身临其境,以此感受历史。既然是讲述历史,讲述者自然有喜欢的历史人物,但我认为,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讲述,反而更加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和史实。
Ⅸ 研究历史,应该怎样避免严重的偏见性
不仅要有探索精神,而且还要有一种使命感,历史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过去,更重要的是!尊重过去。只有带着这种想法去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它的真谛,才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在讲述这件事,更重要的是让你更好的掌握未来。我们要的是记住过去,然后更好的开创未来。对待历史就是多去了解,纠正自己以前错误的看法,然后不断成长。成为一名历史的追随者,这样你会发现,它,也存在生命!
Ⅹ 如何避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观性
智慧来源于认知,这是哲学中最经典的主观学。
当今中国在发展哲学时过分的汲取了马克思哲学,
而马克思强调客观性高于主观,
可是西方哲学却将主观哲学列为了看待哲学的方法之一,
所以要避免主观性的最大重点就是你要选择哪一类哲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