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1)文学跟历史有什么区别扩展阅读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2. 历史与文学区别是什么呢
20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中崛起。“新历史主义”宣称一切关于历史的文本都相当于文学虚构(海登·怀特)。论者称“历史学家首先是一个讲故事者”,历史学家的敏感性在于从一连串的“事实”中制造出一个可信的故事的能力。而所谓的“制造故事的能力”,指的是,“通过压制和贬低一些因素,以及抬高和重视别的因素,通过个性塑造、主题的重复、声音和观点的变化、可供选择的描写策略,等等——总而言之,通过所有我们一般在小说或戏剧中的情节编织的技巧——才变成了故事。”
西方在“新历史主义”出现之前,历史和文学要严格分家,历史讲理性和真实性,文学讲感性。在中国,对《史记》的研读,有人侧重于历史,有人侧重于文学。唐代韩愈把《史记》与《庄子》、屈原的楚辞、司马相如的赋并称为写作样板,此后人们常把《史记》当作文学来读。如此说,并不是为了炫耀中国人对于历史着作的认识超前于西方这么多年,而只是想在西方现代理论的比照之下,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史记》作为历史文本的文学价值。《史记》的文学价值,从技巧上说,无非是笔力雅健、气势沉雄,尤其在长篇传记中表现突出,如前文详细介绍过的《项羽本纪》;至于文章瑰伟壮丽或细腻生动,这在庄子等人的文章中也能见到。《史记》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在于作者主体精神的高扬,就是他以受刑之身,满怀愤懑,灌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以使读者感同身受: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
司马迁对才高命蹇之人,如屈原、项羽,甚至游侠刺客都更具同情和理解。但司马迁又不是气量狭小的井底之蛙,他少年时的壮游、他的历史学家的家学与抱负,都使他常以天下苍生为念。《史记》关注的面极为宽广,《平准书》、《封禅书》、“货殖列传》涉及的是经济政治问题。《平准书》历来被认作是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批评,在他治下,原先殷实的国库开始亏空。汉武帝个人既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穷奢极欲,修宫室,巡郡国;又好大喜功,追求帝王的功勋,黩武开边,兴修水利与救荒赈灾也所费颇多。再加上社会上不良商人豪富囤积居奇,以个人营利为最高目的,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些,都导致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的衰退。但司马迁也看到汉武帝实行“平准”——调控物价——的政策的正面意义,打击了豪族与奸商对财物的垄断,使皇家财物增益的同时,也使汉家天下财富增益。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是从整个国家利益及百姓利益的角度来观照他的写作对象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高”,“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我们看到司马迁所着历史在叙述个别的事的时候总是把它们放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比如写汉武帝的经济政策,联系的是整个汉朝成立以来的经济状况和走向;写帝王将相、写游侠刺客、写儒者文人,都放在他们各自的精神脉络中运行。所以《史记》是有着“诗”的品格的,20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曾以这两句话向司马迁致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3. 历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区别请问历史,文化史与文学
文学史脱胎于文化史,而文化史则来源于历史。文学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接近史实的,但她一定包含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感悟以及思考,所以她未必是忠于史实的。文学通过口耳相传,到记录在案,后人研究这些东西,理顺这些书写的历程之后,成为文学史(注:文学不等于文明)。而文化史是史实,是文化的历史,是特定族群灿烂文明的记录。而历史是整个人类辉煌存在的记录。三者都是不断发展的。
4. 文学上,历史真实和文学真实的区别是什么!!求大神!
史学和文学的区别在哪里?过去我们认为史学是求真的,文学是求美的。我们认为史学能够真实的过去,而文学则是虚构的。但是,后现代史学颠覆了这个观点。因为史学和文学的作品,都是人的意识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一个再加工的过程,因为真实已经过去,实际上绝无复原的可能。所谓历史研究,总以为自己可以恢复一个真实的过去,实际上只能是一种妄想。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研究和小说几乎没有区别。葛兆光先生认为小说的目的并不追求具体事实的真实,而历史研究都是有意识的追求真实,因此“指向真实”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最后边界”,它不像“小说一样随心所欲地虚构和叙述”。这的确是二者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恐怕还是不足以说明二者的区别。如果以指向真实为二者的最大区别,那我们甚或可以说小说也是“指向真实”,我们平常说某某小说写得好,除了指它的文辞,更重要的也是指它与我们脑中的真实一致,这一点和历史研究是没有区别的。那么,它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二者虽同指向真实,但是历史研究指向的是那一件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而文学则不要求这种对应,它指向的是那一类曾经发生过的真实,而不需要直接去符合某件具体的事。
5. 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5)文学跟历史有什么区别扩展阅读: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6. 如何评价史传文学的真实性文与史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史传文学有一定的真实性,文与史的差别在文学性上面。
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二种成分。
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着作。
史书与史传文学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春秋》和《左传》都是史书。
史传文学是文学范畴,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历史着作,从这个角度上说,《春秋》和《左传》也都是史传文学。
《春秋》到《左传》,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叙事技巧的进步,历史文献的增多,是《春秋》与《左传》繁简有别的主要原因。
从经学史的角度看,《春秋》是经,《左传》为传,是后人阐释经文的着作。
《春秋》重在“书法”,讲究一字褒贬。《左传》以史传经,用历史资料映证经文内涵,与《公羊》《谷梁》意趣。
7. 文学与历史文化有何异同
文学的终极目的是解决人类的生存困惑,好的纯文学作品必然触及并引发读者对生存的思考,历史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积累,思考的结晶,很多方面都涉及生存思考,这是他们的根本共同点,也可以说是所有文化的必然相同之处。不同点在于,历史文化更侧重的是记录,它是“巨人的肩膀”,而文学相对就有时效性,历史文化有很多表现形式,文学只是其中一种……
8. 历史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学位有什么区别
历史学学位属于文学学位,是授予个人的一种学术称号或学术性荣誉称号,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历史学科领域里已经满足以下要求:
(1)较好的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文学学士学位:1、根据语种分类:根据不同语种分为不同类型,有汉语、英语、日语以及小语种等。分别颁发相应的文学学士学位。2、汉语类专业类别:汉语言文学(含高级文秘、教育方向)、 新闻学 、编辑出版学、 对外汉语(含对外文化宣传方向)、 广告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戏剧影视文学、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广告艺术设计方向、服装艺术设计方向)。
区别:历史学属于文学学位。文学学士学位不等同于文学学位,文学学位包括文学学士学位,历史学,等等。历史学与文学学士学位同属于文学学位。
9.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历史是文学的一个侧面面,文学记录历史。
就像鱼儿和水的关系,历史就是水,文学就是鱼。没有文学历史照样存在,但缺少思考;没有历史文学根本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