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安南国是现在的哪里
越南。
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中原政权,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
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
(1)安南省在历史上是现在哪里扩展阅读
越南国名来源于中国清代嘉庆皇帝。历史上,越南北部长期为中国领土,968年正式脱离中国独立建国,之后越南历经多个封建王朝并不断向南扩张,但历朝历代均为中国的藩属国。19世纪中叶后逐渐沦为法国殖民地。
1945年八月革命以后,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1976年改名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86年开始施行革新开放,2001年越共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南共产党是该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越南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之一。
㈡ 印度省和安南省以前是中国的吗
印度不是,安南是现在的越南,唐朝的时候设立安南都护府。不过历史上越南对中国叛服不定。中央控制力一旦下降,它立即叛乱。只有在中央国力顶峰时才可以控制住它。
㈢ 安南是什么地方
安南是现在的越南。安南为越南古名,安南得名于唐代的安南都护府。自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时吴权割据安南脱离南汉,北宋无力统一,故正式独立,此后越南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越南历史: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3月,莫登庸遣使至镇南关请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于大明。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从属国降为属地,改其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佥事,听都统黜陟。自此至明亡,越南始终是作为明朝版图内一个行政自治单位的地位存在。
㈣ 中国安南省包括那些地区
安南指越南古称,包括现广西一带。安南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
现如今的越南国在清嘉庆前称安南国,是当时中国的属国。干隆帝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维祁与安南国王阮光平交战,并作为“十全武功”之一,大肆宣扬。 嘉庆即位以后,安南的局势一度更加动荡不安,阮光平死后,其子阮光缵继位,不仅与故广南王的后裔阮福映发生内战,还暗中支持中国广东省一带“洋盗”的活动,而嘉庆却无力象干隆时那样耀武扬威,只得采取克制优容态度,终于酿成严重问题。“洋盗”事件从最初就有阮光缵支持的安南人参与,嘉庆深知此情,但只是说:内地人民出洋为“匪”,还无法官为禁止,何况外国人,怎么值得为这种事兴师动众去征讨该国呢? 阮光缵与阮福映交战之后,都想讨好清廷以让清廷支持自己,阮光缵一改过去做法,把60多个“洋盗”解送到广东;阮福映得知,也缚送“洋盗”到广东正法。嘉庆对比,却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嘱咐粤督吉庆,说安南两派自相吞噬,与我国无关,不必过问.如果安南有人内投,自应妥为安置,如果来我国请兵,则一定要据实奏闻。对一直向自己朝觐纳贡的小国如此挑衅置之不理,如此内乱又公然表示不干涉,这在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廷,实是少见之事。
嘉庆七年(1802),阮福映击败阮光缵而登上国王宝座,遂遣使清朝,请求以“南越”为国名。嘉庆对此类问题.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军机处:以“南越”二字册封,断不可行。因为南越之名,包罗甚广,考之前史,如今的广东、广西地界,都包括在内。嘉庆认为,阮福映即使领有整个安南,也不过是交耻故地,怎么竟敢称为南越,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于是,嘉庆让军机处密饬广东、广西一带海道边关的地方官留心防备,以防阮福映图谋不轨。
㈤ 北进蒙古,南征安南 安南是哪里
安南占城
秦汉以来,交趾为中国郡县之地,唐置安南部护府治之。五代时,交趾诸姓土豪相继称雄自主。968年,丁部领削平诸豪,始称帝建国,国号“大瞿越”,都华闾(今宁平);其后李朝(1010——1225)迁都升龙(今河内),改国号“大越”。自立国以来,一直与宋朝保持朝贡关系,宋朝册封其帝为“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南宋时改封“安南国王”,仍称其国为交趾或安南。
1257年,蒙古大帅兀良合台从云南遣使到安南“招谕”,时安南陈朝(1225——1440)初兴,国力颇盛,国主陈煚(太宗)将使者投入狱中。1258年初,兀良合台率军侵入安南,陈煚撤离升龙,蒙古军入据之,但九天后就退回。其年,煚子光昺(圣宗)继位,派人到云南与蒙古通好,兀良合台即遣讷刺丁前往谕其“内附”。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以孟甲、李文俊为南谕使,至安南传诏,许其“衣冠典礼风俗一依本国旧制”,“已戒边将不得擅兴兵甲,侵尔疆场,乱尔人民”。三年,安南使臣来贡方物并上书“乞三年一贡”,遂封光昺为安南国王,授虎符,依其请定每三年一贡之例,同时设置安南国达鲁花赤,以讷刺丁充任,往来其国督察(继任者先后有忽笼海牙、张庭珍、李元、合撒儿海牙等人)。自此安南王依例纳贡和遣使入朝,但对要求其履行君长亲朝、子弟入质等臣服“六事”以及索取儒、医、工匠等人员,则托辞拒绝,并且不肯拜跪受诏。至元十二年(1275),光昺又上表申诉达鲁花赤和来使“凌轹小国”,请求免置达鲁花赤。十四年,光昺子日煊(仁宗)继位,遣使来朝。元朝因他“不请命而自立”,不予册封,只称为“安南世子”。次年,遣礼部尚书柴椿等待诏至安南,令其亲身“入朝请命”,日煊以体弱不堪道途艰难为辞推托。十六年,再遣柴椿、梁曾等前往传旨,措辞严厉:“若果不能自觐,则积金以代其身,两珠以代其目,副以贤士、方技、子女、工匠各二以代其上民。不然,修尔城地,以待其审处焉。”日煊仍托病不朝,只令其叔陈遗爱随使巨入觐。十八年,使臣还奏,忽必烈遂决意强行实施对安南的统治,置安南宣慰司,并将陈遗爱立为安南国王,命宣慰使都元帅兼达鲁花赤卜颜铁木儿带兵护送回国。但当时元朝侵日新败,还来不及作好用兵安南的准备,宣慰司官兵被拒于境上,遗爱归国后被害,扶植傀儡国王的计划未能实现。
忽必烈在灭南宋后,就把眼光放到海外,目标不仅是通市舶之利,还企图使海外诸国臣服。占城是通海外必经之地,至元十五年福建(泉州)行省左丞唆都受命“经营海外”,就派人到占城招谕。十六年,占城使者来进方物,元遣兵部侍郎教化的、总管孟庆元等出使,谕其王来朝。占城国王失里咱牙信合八刺麻合迭瓦(Sri jaya Sinhavarma ba(ri)deva,1265——1287)遣使上表称臣、纳贡,十八年,诏封其为“占城郡王”,同时设立占城行省,以唆都为右丞,刘深为左丞,亦黑迷失为参政,准备在其境实行直接统治,并以为出征海外诸国的前沿基地,令占城备供军粮。十九年,占城王子补的(即占城碑文之Harijit=JayaSinhavarman世)执掌国政,不愿屈服于元朝。元遣万户何于志等出使暹国,宣慰使尤永贤等出使马八儿,舟经占城,皆被扣囚。其年十一月,占城行省唆都等率军进征,由广州航海抵占城港(即新州,其国都之港口,今越南归仁),依海岸屯驻。占城军民修治木城,架回回炮备御。唆都屡遣人招降,都被拒绝,二十年初,令诸军发船攻城,经激战破之。占城王杀所囚元使,退入山中,聚兵立寨拒守,凭山林险阻击败来攻之敌。元军受挫,只能在沿岸立木城屯守。二十一年,占城王遣使来大都上表,请求召回唆都军,愿岁贡方物,而唆都已奉旨领兵北上与镇南王军会合攻打安南,遂离占城。
至元二十年,忽必烈决意发大军征服安南、占城,命荆湖行省主管其事,将荆湖、占城二省合并为一。二十一年,以皇子镇南王脱欢统领南征军,声称假道安南往征占城,令陈日煊出迎,并纳粮助军。其冬,脱欢率军侵入安南,遭到兴道王陈国峻指挥的守军步步阻击。二十二年一月,攻占升龙,陈日煊率官属退往清化,脱欢遣军追袭,不能及。元军分兵攻略诸地,日煊弟陈益稷等归降,但陈国峻及其他坚决抗元的将领聚集了更多军兵和战船,分屯要害之地,针对元军势如风火,迅猛而难持久的特点,采取避免决战,“不求速胜”,“如围棋然,随时制宜”的策略,使敌陷于困疲。唆都军从占城进入安南,至天长(今南定),遭安南军阻击,未能如期与脱欢大军会合。五月,暴雨疫作,元军益困,安南军乘机反攻升龙,迫使脱欢率军撤出安南,回军途中又遭截击,死伤甚众,大将李恒中箭死。唆都闻大军已回,也向乌里(顺化)撤退,被安南军前后追堵,败死。
二十四年十一月,脱欢复统大军海、陆并进侵入安南,进至升龙,陈日煊撤往海上。二十五年二月,脱欢引兵退屯万劫。由海路运粮来接济的船队在绿水洋被安南军拦截击溃,不能达,元军粮尽兵疲,又到处受到安南军民的进攻,所占关隘皆失,至三月,只得全军撤回。安南军在白藤江布伏截击,重创元军,俘杀大将乌马儿、樊楫等,行省右丞来阿八赤亦中箭死。
安南、占城为免于再受战祸,在元军退后随即遣使修好。元朝方面,征南之役导致“公私烦扰,郡邑骚然”,尤其是湖广、江西等省供应船只、军粮,赋役沉重,民多离散,或起义反抗。忽必烈虽欲再次动兵,终被廷臣谏止。元成宗即位(1294)后,诏罢征南,遣李衍、萧泰登出使安南,作为和平使者受到欢迎,其国王陈日燇(英宗)也遣使朝贡,恢复了传统邦交,自此使节往来不绝,除皇庆年间(1312——1313)发生的边界领土争端外,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友好关系。
元代中国与安南、占城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受到战争的不良影响,但并未中断,战后又有所发展。安南陈朝儒学兴盛,儒土地位提高,来元使者多以儒臣充任,他们按例要拜访翰林院,赠送一份礼品,从而与元朝文人学士结文学之交。当时安南虽已创制了“字喃”(十三世纪初),但开科取士、着书立说仍用汉文,科举考试也遵用元制。和宋时一样,安南也向元朝求取儒学、佛教典籍,得到了《九经》和《大藏经》。大德五年(1301),安南使者因偷画大都宫苑图,私购舆地图及禁书,受到元朝的责备。安南君臣有不少汉文化水平相当高,如陈国峻,不仅是军事家(着有《兵法要略》),诗文亦佳;黎文休仿《史记》体例着《大越史记》(1272年成书,失传);随陈益稷入元寓居汉阳的黎崱,善作诗词,精熟载籍,仿中国方志体着《安南志略》,是现存其国人撰写的最早一部史地着作。因此,元朝出使安南的使臣也选择善文辞、通典故者担任,以免被轻视。他们往往撰诗文记其使事、见闻,如至元二十五年出使的徐明善、至治元年(1321)出使的文子方都着有《安南行记》,元统二年(1334)出使的智熙善着有《越南行稿》。元代入居安南、占城的中国人很多,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崖山之战前后就有不少南宋官员避难于二国。元优人李元吉从军入安南被俘,后在其国传习元曲,创作“古传戏”,将杂剧传入安南;另一被俘从军医生邹孙,传医术于安南,其子承父业,被越人称为“神医”。安南、占城与元朝除传统的贡赐贸易外,民间贸易也很活跃,《岛夷志略》交趾、占城条记载了当时的“贸易之货”和舶商贩易情况。
㈥ 古时“安南”是什么地方
指的是现今的越南。
早在秦朝时(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就在岭南(泛指大庾岭、始安岭、临贺岭、桂阳岭、揭阳岭等五岭以南的地区)地区设立了桂林郡(今广西贵港市境)、南海郡(今广州)、
象郡(今广西来宾象州县)三郡,并迁徙五十万人到五岭,与越人居住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加强了民族的融合。
汉文帝时(公元前207年),南越王赵佗归顺。赵佗自称是中原汉人(太原一带),为避秦末战乱,带族人逃到这里。现在国家安定,所以率部归顺。汉文帝封其为南越王,永镇南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有记载)
汉武帝时(公元前111年),设立了交州(今广州)。下辖交趾郡(今越南河内附近)、九真郡(今越南清化附近)、日南郡(今越南广治附近)、南海郡、苍梧郡、玉林郡、合浦郡共七郡。后四郡由于文化较高,交通便利,汉族的政治文化影响较强,
越族人便逐渐朝着与汉族人融合的方向发展;而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由于文化较低,交通不便,受汉族政治文化影响也小一些,少数汉人就朝着与越族人融合的方向发展。
秦汉时期,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仍处在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汉朝虽在其地设立郡县,但基本上依俗而治。郡守、县令的统治很松,基层政权仍掌握在雒王、雒将、雒侯手里,故称其民为雒越。东汉初期,锡光、任延分别任交趾、九真太守,教其民耕稼,
制衣冠履,设媒娉,立学校。这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交趾地区的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自此后,越南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直至中国宋朝以前都是中国的郡县,称为“郡县时代”。公元10世纪前70年内,出现了12个割据政权,史称“十二使君之乱”。公元679年,唐朝在南越设安南都护府,“安南”的名称由此而来。
(6)安南省在历史上是现在哪里扩展阅读
越南的文化
文字
越南古代使用汉字达两千年之久,阮朝嗣德帝曾说“我越文明,自锡光以后,盖上自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丧、祭、理数、医术,无一不用汉字”。越南古代典籍《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
《大南实录》及家喻户晓的《南国山河》、《平吴大诰》等作品均用汉文写成。封建时期的越南发展出民族文字“喃字”;越南着名的喃文小说《金云翘传》(阮攸着)便大量采用了喃字。此间的胡朝(1400年~1407年)和西山阮朝(1788年~1802年)的统治者曾经重视喃字并且将其提升到官方文字的地位。
16世纪末经由西欧传教士传入罗马字来书写越南语。经过不少传教士的努力之下,法国籍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Alexandre de Rhodes)在1651年出版第一本越南罗马字辞典《越葡拉辞典》。亚历山大·德罗的罗马字方案经过不同时期微幅修改后,才发展成越南普遍使用的正式文字——国语字。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上半段,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法语取代汉文及越南语而成为越南的官方语言。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并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后,
他并随即宣布采用越南语和越南罗马字为官方语言的政策。自此,越南语和越南罗马字取代法语、汉字而成为当今越南唯一的口语和书写语标准。
㈦ 安南国是现在的哪里
安南国是现在的越南。
安南为越南古名,安南这个名称来自唐代的安南都护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时吴权割据安南,再到明朝宣德年间安南彻底独立。此后越南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至明宣宗时,宣宗全面战略收缩,杨士奇、杨荣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决计罢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撤销交趾布政使司,安南从此彻底独立。
与宋朝的战争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对李朝转为采取强硬态度。李朝于太宁四年(1075年)入侵宋朝,由李常杰领兵,攻破中国钦州、廉州、邕州等地。在邕州一役中,知州苏缄奋力抵抗,城破后自焚殉国。
而李军则大行杀戮,在钦、廉、邕三州屠杀数十万人,并俘掳民众而回。宋朝旋即作出反击。太宁五年(1076年)三月,大宋命郭逵、赵卨等领兵,并与越南邻近的占城、真腊等国联合出击。
郭逵部队夺回广源州,又于富良江大败越南军,击杀越南将领洪真太子。李仁宗震恐,便向宋朝要求停战,愿意归还所掳掠人众。大宋亦将广源州(已改名为顺州)交还李朝,两国重归与好。
㈧ 今天越南北部曾是大明王朝的一个省吗
是的,越南北部在明朝时被设为交趾省,这个地区在历史上又称为安南,从秦国开始就属于中国的属地了,后来在历史上又是数次地独立和归附,最终也是称为越南的领土。在明朝时期也有一个从归附到独立的时期。
但是这个地区一直不安宁,反反复复发生叛乱,明朝当时也是无力完全平复这些叛乱,后来干脆就直接放弃了这一地区,承认了交趾的独立。谁知道到了嘉靖年间,交趾突然又派使者到中原,要求请降,希望归附明朝,于是明朝又将交趾纳入了自己的属地,直到明朝灭亡,交趾也一直是作为明朝的一个省存在的。
㈨ 有谁知道在古代的安南国是那里还有就是关于安南国的历史
安南国
越南古称,包括现广西一带。
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 (治所在今河内)。“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见于记载 ;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次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 。“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此后,其国王屡为元、明、清各朝封为“安南国王”。嘉庆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国”为“越南国”,册封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为何国名叫“越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五三有一个简短的说明:“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着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着于《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 。 “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㈩ 安南的历史
安南国
安南国
越南古称,包括现广西一带。
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 (治所在今河内)。“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见于记载 ;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次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 。“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此后,其国王屡为元、明、清各朝封为“安南国王”。嘉庆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国”为“越南国”,册封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为何国名叫“越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五三有一个简短的说明:“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着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着于《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 。 “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