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楚霸王自刎的乌江在哪
楚霸王自刎的乌江在长江西岸江东的乌江镇。
楚霸王自刎乌江,但是他的名声却比胜利者刘邦还大,楚霸王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
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自刎于乌江旁。
(1)乌江历史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秦王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数年战争,史称“楚汉相争”。在近五年的楚汉战争中,项羽由强大转为弱小,最后被刘邦的军队包围,项羽带着几十人突围,逃到乌江边,最后被迫自刎身亡;
而在江东乌江镇,霸王祠是为纪念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而建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位于马鞍山江对岸的和县乌江镇;
霸王祠位于和县乌江镇东南侧的凤凰山上,左濒滔滔长江,乃西楚霸王项羽垓下兵败,溃退至乌江自刎处,史书记载霸王祠最盛时有厅、殿、厢、室99间半,千年香火不断;
十年浩劫,霸王祠被夷为平地,改为一所农中。文革后,和县政府于1984年、1992年两次拨款重修扩建,游人一踏进乌江镇,便遥遥可见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题书的“霸王祠”的牌坊和青玉石汉阙门楼;
西楚霸王灵祠正中为享殿,殿中竖仿青铜项羽立像,高2.6米,显得骄矜刚愎,神武剽悍,双目怒视,似乎在诉说这位悲剧英雄的穷途末路的悲懑:“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享殿后是墓区,通往墓台的石板神道为古松掩映,旁立4对石人石兽,粗犷简约,典型的明代雕塑风格,墓台四周有仿白玉栏杆,中立“西楚霸王衣冠家”碑石一方,墓成椭圆状,左侧有地下墓道。
⑵ 乌江在什么地方啊
乌江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为八百里皖江第一镇,是安徽面向长三角的东大门。
乌江区位优势显着,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两个码头通江达海,三条省道穿境而过。距马和汽渡6公里,安徽省北沿江高速1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20公里,马鞍山长江大桥30公里,江宁锦文路过江隧道5公里(规划建设),南京地铁S3号线宁和城际一期高家冲站6公里,二期贯穿全境。
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悲壮历史就在这里宣告结束,西楚霸王项羽在此自刎身亡,乌江自此驰名天下。
乌江自古文人辈出,唐朝诗人张籍、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书法家张即之、近代书豪范培开、当代草圣林散之等都出生于乌江,并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
古镇乌江正焕发着新的活力,先后引进明发集团、华夏幸福集团、南京金箔集团、长三角装饰城等众多商业入驻。目前已签约在建江苏省中医院,南京艺术学院以及由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南师附小、南京市树人中学联合打造的“一师树”学校项目。
浦口区乌江镇(原江浦县林山乡)与和县乌江镇原属一地,位于长江北岸。后因人为行政因素分开分属两地,分裂至今。
乌江区位优势显着,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两个码头通江达海,三条省道穿境而过。距马和汽渡6公里,安徽省北沿江高速1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20公里,马鞍山长江大桥30公里,江宁锦文路过江隧道5公里(规划建设),南京地铁S3号线宁和城际一期高家冲站6公里,二期贯穿全境。
⑶ 乌江镇的历史沿革
乌江镇为吉水县所辖,解放前及解放初属乌江乡,1958年设立乌江公社,1986年设乌江乡,1999年撤乡设镇设立乌江镇。
⑷ 乌江亭的历史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亭之一。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汉王刘邦撕毁与项羽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东北)订立的以鸿沟为界的“楚河汉界”和约,与韩信、英布、彭越会师追击项羽。韩信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设下十面埋伏,引诱项羽陷入重重包围,并令汉军学唱楚国的歌曲,瓦解楚军斗志。项羽闻听四面楚歌,以为刘邦已尽取西楚,闷闷不乐地与夫人虞姬对酒唱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好好安慰一番对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遂拔剑自刎,人称霸王别姬。虞姬死后,项羽带着仅存的八百江东子弟兵连夜突围。后有灌婴五千追兵,项羽南渡淮河,且战且走,一口气跑到乌江,这时项羽只剩下二十六人。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而项羽却说“天之亡我”,并说“且籍(项羽名籍——作者注)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即使江东父老可怜他让他当大王,他都独愧于心,无颜见江东父老。
到了秦时,乌江已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项羽西渡伐秦,由此过江,《史记》曰:“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东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东阳,在今天长县西北,离乌江不远,可以推断,项羽西渡,该由乌江渡江。战败逃亡,又“乃欲东渡乌江”,应是老马识途。汉兴,作为地域,人口不断增加;作为下游渡口也越来越重要。《太平寰宇记》载:“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仁椐乌江以讨吴。”《续通典》载: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于东城界置乌江县。”当时的乌江县大体上由东城地域析出,也包括堂邑的一部分地域。江浦县志载:“晋太康六年,于县境西南置乌江县,治乌江镇,隶扬州淮南郡,领今县城以西地区。”对照和县志书《历阳典录》,“乌江令,二汉无,晋书有,太康地志属淮南”,“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分淮南阳郡之乌江、历阳二县置历阳郡”即太康六年(公元285年)至永兴元年乌江与历阳均属淮南郡,到永兴元年乌江县就归属历阳郡了。从此乌江、乌江县就和历阳、和州密不可分了,因为乌江离历阳的距离毕竟只有二十公里。两晋,乌江县一直属历阳郡。
南北朝时,征战连年,更替频繁,长江沿岸更是用兵之地,乌江的建置也多变。
刘宋:“孝武大明五年(公元461年)以乌江并怀德二县立临江郡,前废帝永光元年(公元465年)省临江郡,怀德即住郡汉乌江还本。”“永初十年(公元421年)公淮东为南豫州……”临江郡及乌江县属南豫州。
齐:“南豫州,历阳郡,历阳、龙亢、雍邱。”,“临江郡,乌江、怀德、赞部,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罢并历阳后复置”,“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太祖以两州损费甚多省南豫。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割扬州宣城、淮南,豫州历阳、谯、庐江、临江六郡复置南豫州。”临江郡及乌江县仍属南豫州。
梁:“乌江梁置江都郡。”
陈:“乌江县陈改为临江郡。”
北魏:“魏书志,乌江县属临滁郡,无历阳县。”
北齐:“历阳郡后齐六和州。”,“乌江县齐改为齐江郡。“”梁末,侯景乱。江北之地,尽属高齐,六为和州。改临江为齐江,以和州领历阳,齐江二郡及后又省齐江并乌江并入历阳一郡。“
北周:“大象初(公元579年),尽取陈江北地并入历阳。”,“乌江县周改为同江郡。“
隋:“乌江县……开皇初(公元581年)郡废大业初置属历阳郡,有六合山。”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南北朝这160年里,乌江有120年(公元461年至公元581年)的郡治历史。名称、建置的变化均与战争胜负,地域易主有关。临江、江都、齐江、同江,郡名都有“江”字,这充分说明乌江在南北朝时,作为长江渡口、沿江屏障的战略地位之重要。
隋、唐:乌江县均为县建置属历阳郡或和州。《新唐书?地理志》云:“和州历阳郡上……乌江县上……”。
五代:乌江随和州先后属吴、南唐、周。“吴、南唐、周有。”,“和州领县三,历阳旧县、乌江旧县、含山旧县。”
宋:乌江属和州。《宋书?地理志》:“和州上。……南渡后为姑孰、金陵藩蔽。……乌江县中。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废为镇,七年(公元1137年)复。”
元:乌江属和州。《元史?地理志》:“和州中……乌江县中……”
明:裁为镇。《明史?地理志》:洪武初(公元1368年)省州(指和州)入县。二年(公元1369年)复改县为州,乃属庐州府。七年(公元1374年)……东北有乌江废县。……”从此乌江县就成了镇的建置。乌江从太康六年到洪武初共有1083年治县历史。明、清一直为镇建制,属和州或历阳。
明初,乌江废县为镇后,其地域也就不是原乌江县地域,大致缩小到现和县乌江镇地域。江浦县志载:“明初乌江县入和州,属庐江府;……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划和州遵教、怀德、任丰、白马4乡及六合县孝义乡,滁州丰城乡置江浦县”。所划出的地域正是今江浦县城以西至驻马河边原乌江县的大部分区域。
⑸ 自刎乌江中的乌江在哪
在今天安徽和县东部的乌江镇的长江边上,那个地方有一条长江的支流叫乌江,由于那个地方的长江基本呈南北走向,所以才说项羽“不肯过江东”。
(5)乌江历史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
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⑹ 从项羽乌江自刎到现在经过了多少年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古代中国着名将领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芈心(又名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有2212年了。
⑺ 楚霸王不过乌江,乌江究竟是今天的哪里
这个传说中的乌江就是当今社会的安徽省的乌江镇,在乌江镇这里有一条长长的大江,乌江作为长江的一个支流,每年的流水量非常的大,因此从古至今这条河流养育了许多的当地人,但是又因为楚霸王项羽是在乌江旁边去世的,因此这也造就了乌江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让乌江成为了一个历史文化古镇,一直到今天,这个小镇每年都会吸引非常多的游客前来游玩。
项羽从此就在乌江旁边自杀了,虽然向你自杀了,但是像你的这种英雄气概却感染了乌江一带的百姓,从古到今,乌江旁边都一直流传着项羽楚霸王的种种事迹,在他们的心中,项羽一直是他们心中的大王,因此当地人为了纪念楚霸王项羽,经常会举办一些活动来歌颂和缅怀这位昔日的英雄。当代社会的乌江已经成为了一条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河流,人们经常站在乌江旁边,似乎在感受项羽生前的魅力。
⑻ 楚汉相争时的乌江在现在的哪里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站之一。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
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乌江在秦汉时为历阳县的一个亭。按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游徼。……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
东城旧址在定远东南三官集附近,“项羽过东城的目的是要强渡乌江渡口回江东老家去。四溃山北侧就是从西北面的阴陵逃往东南东城直至乌江渡口的秦时驿道”;
这个三官集从地图上看离乌江的直线距离不超过一百公里,这一带秦汉时多丘陵、沼泽,因民“稀而旷”,且驿道已到江边,乌江属东城是交通的需要。这就是历阳与乌江、江浦一带当时分两邑的大致态势。
⑼ 乌江的历史沿革
乌江,先秦到唐代称牂牁江(先秦时期贵州属牂牁古国),又有称内江水、涪陵水、延水等的,唐时设立黔中道,故唐宋又称黔江。
元代首次被称为乌江。蒙古人南下,用蒙古语记下各地的名字,再音译成汉字,导致了许多谬误,如沿河北部河流“思邛”被记为“思渠” (因为当地巴蜀语有鼻音韵尾脱落的情况)。乌江也是此时得名。
沿河古称“务川”(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蛰僚奉诏置务川县,治地在今沿河县城东岸,南宋后期才迁往都濡,务川县治沿河历519年)。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今沿河河东田坝)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县。”可见乌江在唐代就被称为“务川”。
“务”是微母字,元代发音构拟为vu,但蒙古语没有v辅音,所以用一个相近的qu来代替,于是在后来转写时记成影母字“乌”,这便是乌江名称的来历。
乌江,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河,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流经黔北及渝东南酉阳县和彭水县,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