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府城街道的名胜古迹
人文景观(按始建年代排列)
丘濬故居
丘濬故居位于府城金花路三巷9号,故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曾为多进式院落,规模最大时有“丘氏十八屋”之说。院门口悬挂着着名古建筑专家、书法家罗哲文题写的“丘浚故居”牌匾(此处牌匾用了“浚字,而用“濬”才更符合历史,才能体现对先贤的尊重)。其建筑是海南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丘濬故居庭院草木葱绿。进院门,院内栽种着人参果,枝繁叶茂。可继堂两边有副门题:可继堂中承德泽,尚书万里传字香。可继堂神案上供俸着一尊丘濬的金色塑像。堂内摆着4张太师椅,神案供桌和椅子上雕着精美的图案,技艺精湛。可继堂前,一棵结满石榴果的石榴树下满地落果,使这座名人故居有种寂寥的况味。
琼山县学宫
琼山县学宫位于府城文庄路北侧,坐北朝南。学宫又名圣公庙、孔庙、文庙等。据清朱为潮篡《琼山县志》载:文庙始建于宋代,原设在海口浦,历代多次迁移,最后置于古城南门和护城河北边300米处,即今遗址。
明代洪武四年(1371),琼山知县李思迪迁建于府城东北东坡书院内(即今苏公祠)。九年,知县陈概又迁建于府城南郊。
弘治十一年(1498),广东按察司副使陆渊迁建于府学之西,即今遗址。迁建后的县学宫居于城内闹区,靠近府署,接邻府学宫,方便了生员习礼和各种庆典活动。
光绪二十三年(1897)秋,琼山名士林之椿、曾对颜、粘世王召、王国栋、柯玉珊、王骏声、孙生英等人发起重修,这次修建工程浩大,是琼山学宫历史上最后一次重修。
琼山学宫原有后殿、大成殿、东庑、西庑、棂星门、丹墀等建筑,十分雄伟壮观,为琼山历代儒学教育机构,占地面积最大时“直500尺,横128尺,面积64000方尺”。琼山学宫现仅存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顶。梁架结构为七架木结构式,梁檩之间雕刻精美的龙狮、莲花、卷云、纹刻,庄重典雅,为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
府城鼓楼位于府城鼓楼街,原名谯楼,又称文明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台基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扩建而成,长28米,宽24米,高6.39米。两拱门,宽4.6米,高7.1米,门额分刻“海南壮观”、“奇甸文明”。现存鼓楼为清干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坐北朝南,面阔五间19.9米,进深三间9.95米,高7.56米,歇山顶,脊饰二龙朝日。楼内原有明正统元年(1436年)铜禁钟一口,钟铭记述了捐资铸钟情况及祈求国泰民安之意,现存五公祠。
琼台福地
琼台福地纪念馆位于府城关帝巷内,琼台福地遗址坐落在抱珥山上。在古代人们习惯尊称朝廷官衙为“台”,故这里称“琼台”。 琼台福地的说法由来已久。观象家曾说,华夏大陆的阳刚紫气,越海潜入南方,首先聚集于琼台之下,故称“福地”。又相传海南地形极像一只缩头神龟,宋太祖怕它伸出头来威胁王朝的统治,便将州城迁来神龟缩头处,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琼州城内设立琼管安抚司统管全岛政务,借此镇住龟头。因此,当时人们称此地为琼台。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海南卫指挥使杨义在山顶立“抱珥山”石碑一块,还在山南树立“琼台福地”石牌坊一座。明弘治初年(1488年),抱珥山被村民挖掉,建关帝庙一座。清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道张介祺顺民意修复琼台福地。干隆四十三年(1778年),时任琼山知县汪篆刻“琼台”二字勒石为记。后来福地上建起关帝庙、文昌阁、圣母祠、献台、戏台、石牌坊等,这里成了文人墨客游览之地、平头百姓祈求安康之乡。古代的建筑现已无存,只留有遗址。
1999年,琼山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了琼台福地纪念馆,重建后琼台福地纪念馆的建筑有:琼台福地坊、福地轩、琼台阁、关帝殿、妈祖庙、观音庙、影壁、东西庑廊和福泉等。
琼台书院
琼台书院位于府城文庄路和中山北路的交界处,相传是后人为纪念海南第一才子、明朝大学士丘濬而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据传由于丘濬号琼台,人称琼台先生,故书院由此得名。
现今是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址。其主楼奎星楼高二层,绿瓦、红廊、白墙,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砖木结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奎星楼二楼中梁正中悬挂一匾,上书“进士”二字,字大如斗。这是当年该书院的高材生张日中进士后朝廷所赐。楼内雕梁画栋,异常别致;楼前绿树成荫,环境秀丽雅静。
这里曾是琼州的最高学府,是古代海南人士登科入仕的必经阶梯。着名的粤剧、琼剧《搜书院》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当时,书生张生和琼州府镇台的婢女产生爱情,镇台震怒严惩婢女,婢女逃进书院求救,镇台派人追至,书院掌教谢宝仗义执言,门前挡驾,并机智地乘夜将婢女送出城外,使张生与婢女终成眷属。琼台书院随着《搜书院》而蜚声海内外。
海瑞故居(海瑞纪念馆)
现今在的海瑞故居位于府城红城湖路,并非海瑞的旧居现现,这是一座纪念性的仿古建筑群,海瑞并没有在此住过,真正的明代海瑞故居原址就在附近,现今并无建筑遗存。新建“海瑞故居”建筑形制也和原来的有所不同,现今的“海瑞故居”应当叫做“海瑞纪念馆”更为恰当。
今海瑞故居是1997年琼山各界筹资重建的。重建后的故居由前厅、正堂、后屋、书斋、花厅、书童间、杂用间、厨房等单体建筑组成,于海瑞诞辰480周年之际落成,对外开放。1998年列为琼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弘扬海瑞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的精神,把海瑞故居融入环境优美的红城湖公园总体景观中,2002年5月,海瑞故居增建广场、雕立塑像、牌坊等,总面积为3300平方米。2003年1月,又完善海瑞故居及附属设施。海瑞故居整体风格为明代海南民居风格。这里已成为后人敬仰先贤的凭吊场所,为成一处继承传统文化、廉政勤政为民的教育基地。
② 周口关帝庙的历史
始建于康熙三十二(1693)干隆、嘉庆扩 修至道光十六(1832)全部建前历145东西宽105米南北158米面积达12590平米占20余亩清代文高麟超《洗凡文抄陈游纪胜》欣赞:关圣帝装塑威严双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阁飞檐建瓴铁旗杆直插云霄集公输巧荟冶炼精……胜迹
③ 关帝庙的历史沿革
新乡市关帝庙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明代万历、崇祯,清代康熙、
干隆年间相继重修
。民国初期将关羽与岳飞合祀,关帝庙又名“关岳祠”。
④ 谁知道解州关帝庙的历史
解州作为关公的故乡,关帝庙兴建的历史颇早。据有关碑刻记载,远在陈隋之际,解州关帝庙已经修建。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和扩建。清朝末叶,该庙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但在民国年间又予以修复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解州关帝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极为重视,不仅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予以保护,而且一再拨款,对这座庙宇进行维护修复,使之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在河东古代名人灿若繁星的天穹中,有一颗耀眼的星宿,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被后世封为“大帝”、尊称为“武圣”的关公。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生于公元一六O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为今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常平村人。相传,关公从幼年开始,便喜读《左氏春秋》等儒家经典,深明大义。青年之际,因打抱不平,杀死乡里恶霸而远走他乡。遇刘备、张飞后,与之结义,发誓辅佐刘备,匡扶汉室。此后多年,便跟随刘备灭董卓、破袁绍、战吕布、退曹操,屡建战功,实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权割据,后因大意失荆州而败走麦城,悲壮去世。蜀汉丞相诸葛亮评关公曰“绝伦逸群”。
目前的解州关帝庙,总占地面积有七点三万平方米之多,为海内外众多关帝庙占地面积之最。该庙宇众多建筑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四大部分有序展开:中轴线的南端为“结义园”,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园内古木参天,山水相依,并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往往使人在触景生情中,沉浸于“桃园结义”的美好传说之中。中轴线北端的主庙,是一个单元甚多而又层层展开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龙壁、端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刀楼、印楼、春秋楼和众多牌坊组成,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主庙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雕梁画栋而又庄严肃穆,身临其境,不能不使人对关公肃然起敬。中轴线南端的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一座。这两座气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着关公及关公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祠等等。这些附属建筑,与主庙一样,无不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但却又有着主庙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们对关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强对关公的崇拜与敬仰。
解州关帝庙,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而享誉华夏,扬名海外。
⑤ 晋城关帝庙牌坊上的大河朝阳是什么意思
摘要 府城关帝庙,位于泽州府城村村东青龙岗上。坐北朝南,四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台、关帝殿、三义殿。2014年11月完成了修缮与扩建工程。在西侧围墙外建有广场。广场上一簇新的木石结构坊楼上书:大河朝阳。当时看到这座牌坊并没在意,现在回想起来,府城关帝庙东临丹河,西邻玉皇庙,前望浮山娲皇窟,远眺珏山青莲寺。端的了得!府城关帝庙以石雕精美于2013年5月晋级国保单位。这木石姻缘的牌坊也算是府城关帝庙的代言。
⑥ 中国最大的四个关帝庙在哪有什么历史说法么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是正义的化身,历代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无人不为之敬仰。在全国各地都有关帝庙,来看看都在什么地方。
1、解州关帝庙
解州,可以说是关羽的老家,做为关公的出生地,自然是要有其庙宇了。关帝庙规模可谓全国第一。
2、许昌关帝庙
许昌关帝庙,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许继大道西段7号霸陵公园内,是全国八大关庙之一。
许昌关帝庙简介
3、荆州关帝庙
4、当阳关帝庙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商贾们专门由关帝阁请回关公),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概述
关帝庙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它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孔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
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乡以上级别的辖区都建有关帝庙,河南是这样,不知道是否全国都是这样。最初有关羽事迹的地区会建关帝庙,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地域限制。就好比在堂屋请来一尊关羽像,每逢初一十五供奉,足不出户即可祈求美好愿望。这也是中国人注重仪式,但不拘泥于形式的表现,也可以更好理解为何关帝庙林林总总,处处可见了。要想很好了解当地的风情,关帝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课[2]。
⑦ 陕西面积最大的城隍庙是哪一座距今有多少年历史了
城隍庙早在古代时数量非常多,截止明朝末年时,单是中国的城隍庙就多达1245座,现在遗留下来的城隍庙,已经成为人文古迹了。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城隍信仰可以称得上在中国拥有悠久历史,尤其在古代,大部分城池都建有城隍庙。在陕西省内,也有数量较多的城隍庙,不同地域的城隍庙,建设风格也是各不一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不收门票的,免费供游客观览,古代建筑物能够保存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有机会到陕西的话,一定要前往陕西规模最大的城隍庙一游。千万别让自己留有遗憾,所到之处,还可以拍些美照以示留念,你们是否来过陕西城隍庙一游呢?
⑧ 泉州关帝庙的历史渊源
600年来,泉州七个城门的这七个关帝庙香火兴盛。由于当地人非常信仰关帝,除了这七座庙外,各处街道都建了一些小庙宇。到了清末,泉州城服侍关帝的庙宇达到了100多座。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仅剩下了几座,而香火最盛的依然是这座通淮庙。在很多人心目中,关公是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神明。因此,不论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职,他们都要到关帝庙抽签,希望得到指点,以求心理上获得安慰,而签诗就成了人们与神明沟通的方法。与其它寺庙相比,关帝庙的这部签诗文字更文雅,内容更丰富,这无疑也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宋元以来,泉州当地商业贸易盛行,传统商业文化强调经营者要具有“守信用、重承诺”的美德,而关公形象则成了这种美德的代表,被奉为商业的保护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武财神”。凡作生意的人,都要到庙里来求财祈福,并捐一些香火钱。特别是近年来,泉州经济飞速发展,晋江、石狮等县市经商致富的人常到通淮关帝庙来烧香捐钱。而关帝庙也将这些香火钱的一大部分拿出来作善事,救灾办学。
现存庙宇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庙座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庙宇组成,均为三进,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民国三年(1914年)大规模重修时,将三义庙前殿退后同主殿的前殿并列,使三座神庙连成一体,形成结构对称,庙形壮观的建筑群。修复后的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通淮关帝庙始建年代和初始规制无考,相传建于南唐至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长史李一德重修,时庙有左、右堂,各有前厅、正殿、后殿三进;左堂祀寿亭侯(关羽),右堂祀平浪侯晏。明·万历(1573—1619年)间,右堂改为三义庙,祀刘、关、张,附祀诸葛。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修关帝庙,广僧道住持居室,并于左堂后殿塑关羽衮冕像。清·干隆间(1736—1795年),增建崇先殿,祀关羽之曾祖、祖、父神牌。又于正殿前越道建礼乐亭(礼乐亭于光绪年间改为学校,取“立于礼、成于乐”之义,名立成小学)。民国十六年(1927年)火灾,左堂化为灰砾,三义庙、崇先殿尚存;当年按旧制重建左堂,取赐恩岩大樟木雕成关帝座像。
⑨ 关帝庙的历史故事是怎样的
在北京的庙宇中,关帝庙修建的最多,加上北京郊县的关帝庙,全北京的关帝庙总数达二三百座之多。
这些关帝庙塑像大体相同,中间坐的是关公,手捋长髯,微闪丹目,手持《春秋》,白脸捧印的关平和黑脸托刀的周仓分列两边。庙门口的一副对联,写道:
"赤面秉赤心,赤兔追风,一片忠心照赤胆;
青灯观青史,青龙偃月,千秋义气对青天。"
横批:"亘古一人"。
北京城的关帝庙中,正阳门月城西侧的关帝庙香火最盛。从明代开始,每年五月十三日,皇帝必遣太常寺上官行礼。除此之外,凡是国家有大灾大难,皇帝或百官也会到关帝庙上香,焚表祭告。
这座关帝庙得到朝廷的青睐,据说跟明永乐大帝朱棣有关。
据说明成祖定都北京之后,四方臣服,天下太平。一年,漠北异族突来侵扰,成祖于是御驾亲征。两军激烈交锋,大败敌军,敌军逃入沙漠,成祖带兵追赶,由于不熟习地形,竟不辨东西,几乎迷路。
正在彷徨之时,突见前方霞光万道,金光笼罩之下,一个头带夫子盔,身穿绿缎子蟒袍,外披墨绿色的斗篷,上绣狻猊戏火,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面生七痣,五络长髯,手提青龙偃月刀的大将,驱着白龙马在前方领路。成祖哪管那么多,命令大队人马跟随此将在大漠之中前行,终于全歼敌军。大军得胜后,成祖寻访带路大将,却渺无踪影。他细细回味带路大将的容貌,突然省悟是关公显圣。
明成祖凯旋回到北京,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大队人马走到正阳门,突然从路西跟来了一匹白马。见到皇帝,白马泪如泉涌,四蹄刨地,迎天长啸。
成祖定眼一看,这不正是关圣下凡的坐骑白龙马吗?白马似乎有冤情向皇帝禀告,它将文武将官带到了一个小酒店里,最后在院子里一棵老槐树下刨出了一具尸体。
原来这个酒店是冯初面夫妻俩受人资助开办的,资助他们的是山西布商杨闪凤。酒店开张后,生意非常红火,此前杨闪凤来店重叙旧谊,不想两口子不知报恩,却心生歹意,蓄意谋杀了恩人,并将尸体埋了自家院子的老槐树底下。
冯氏夫妇原以为此事做的滴水不漏,不曾想,杨闪凤的白马逃出去,拦御驾告发了他们。
成祖下令将二人就地正法,以儆效尤。行刑完毕,人们正准备安抚白马,白马却早已不知去向。在旁的大臣都说是天降关圣,庇佑大明。大漠歼敌,得关圣佑护,回朝又遭神马鸣冤。大明王朝真是国运天长,神明庇佑。
之后,北京城的关帝庙日渐增多。地安门的白马关帝庙也因传说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