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桥的故事
奈何桥2006-11-12 16:03"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
"孟婆汤"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在澜子家一本古书上记载着。在那个传说中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生生世世循环的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程往事的孟婆汤。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这一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
奈何桥的来历:
桥可通神、通仙、通天国,也可以通鬼、通冥府、通地狱。从民间文化的层面看来,桥梁及其象征性甚至更多地被人们用来在人与鬼、生与死之间建立联系或形成过渡与中介。
与“神话”与“仙话”相映成趣的是,中国民间口碑文学中,另有一类独特的“鬼话”。虽然我们常用“鬼话连篇”,来形容某人所言荒诞不经或不足为信,可是在民间“鬼话”里反复出现的“桥”,却不是偶然的,在我们看来,它并不荒诞。在中国民间信仰里,“鬼”是由于死亡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超自然存在。中国各地流传的许多鬼话中,桥梁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没之所。
那些水死或从桥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总是在桥梁上下或左右桥头,为自己寻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够托生而转世。在这个意义上,桥梁既是死者的鬼魂脱离阴间,转生到阳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断续出,由阳间去冥途的所在,生命与死亡的交替和转化,是以桥为中介而实现的。在日本,也有冤死者的鬼魂或者怨灵,徘徊于桥上,常在“桥普请”时,弄歪桥板使人落水的说法。
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拖人落水做替身的水鬼,在鬼话中虽然不能马上托身转世为人,却往往能够在冥府升官,或最终总能感动冥府阎王,甚至得到阎王的特许转生为人。
有一则题为“陆阿唐”的鬼话,说宝山境内练祁河上原本有座陆家桥,桥南为陆家宅,桥北为唐家宅,两姓人共利此桥,故双方协议于每年的三月份要轮流维修此桥。有一年,陆家修桥时,不幸有一人落水成了水鬼。第二年三月,这个水鬼拖唐家修桥者落水为替身,使自己转世回到了阳间。从此,每年三月修桥时,总要有人落水死亡,人们害怕,遂不敢再修,致使该桥沦于荒废。后来,有一个从唐家入赘陆家,名叫陆阿唐的人,自愿成为替死鬼,让大家放心去修桥。陆阿唐成了水鬼后,不仅不忍心拖他人落水,还在桥下保佑修桥者。于是,他备受陆、唐两姓的奠祭与供性。后来,凡路过此桥者,均要先在桥头拱手,表示对陆阿唐的尊敬,然后才过桥。每年一度到三月修桥时,人们供奉给陆阿唐的香火便更加兴盛,最后终于惊动了陆、唐两家的“土地”。
土地公上天廷告玉帝后,玉帝封陆阿唐为陆桥的桥神,并赐给他一根打鬼棒。从此以后,陆家桥就更加安全了,即使有落水者也不会被淹死,因为陆阿唐受封为桥神以后,一心为民除害。有时候,有人被鬼驱赶,但只要跑到桥上,就会受到桥神陆阿唐的保护。
从这则鬼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生与死之间的联系,还可以看到玉帝与阎王之间的联系、“人柱”与桥神之间的联系,以及桥在两姓人之间形成的联系等等。
有趣的是,有一些关于桥的鬼话里,还常有女鬼在阴间生子,又为婴孩求食于桥上或桥头的情节。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婴孩被命名为桥,后来还中了头名状元。此外,甚至还有阎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阴才,治理水鬼之患,命他为人们搭架浮桥,从而将功赎罪的鬼话。
奈何桥的民间信仰在中国由来甚久。唐人张读所撰《宣室志》上曾提到,奈河出自地府。中国古代向来就有地府与阳间有河流相隔,亡魂须过渡以桥的观念。唐人段成式撰《酉阳杂徂》上提到冥途,便说“……有水东西流,……一桥饰以金碧,过桥北,入一城,……疑即冥司。”传统中国的地府观念,后来与佛教的地狱阎王、来世轮回等观念发生了契合,于是便逐渐形成了现在民间十分普及的奈何及奈何桥的俗信。约到南宋时,民间的地府传说,逐渐将冥府鬼都确定在四川省的丰都县。此后,历代在丰都鬼府均有营建,其中包括人们常说的阴阳界与奈何桥。丰都鬼府的奈何桥,大概算得上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座了。
根据人类学家卫惠林先生于1935年刊行的《丰都宗教习俗调查》的记载,在丰都鬼府,通过山门即为大雄殿,殿前有一座石拱桥称作奈何桥,桥下一个石池即为血河池。此奈何桥东首为地藏殿,西首为血河将军殿,相传奈河是鬼魂要过的第一道关。为了附会这一类的“鬼话”,明代蜀献王朱椿曾在丰都平都山,建造过三座连拱石桥,并称之为奈何桥。据说,旧时香客在渡过这里的奈何桥之前,必先燃香、化纸,求神保佑:而庙内的僧人,又常常故意在其青石桥面涂以桐油,使过桥者经常滑倒,吓个半死,从而可获得更多的香火之钱。
关于四川丰都的奈何桥,有两幅桥联分别为:
积德修行,奈何桥易过
贪心造孽,尖刀山难逃
三步跨过奈何桥,知尔是善是恶
一气走通金银道,赐汝发福发财
在有关鬼府丰都的文学描写中,除了梦笔生的《金瓶梅》之外,另一则关于明代名士王世贞游地府的鬼话说,阴府的茶亭王婆,只给出鬼城过桥的人喝茶,而不给过桥进鬼城的人喝。王世贞来到桥上,但见桥下泛着七色浪花,变幻莫测,他想这大概就是情欲祸水了。王婆以桥下之水煮茶,让投胎之鬼吃了,就会使之情欲迷心,良知顿失。…这则鬼话中的“桥”,或者就是奈何桥的另外一种说法吧。
中国各地关于奈何桥的说法,有很多异传。或说阴间有奈河,河上有桥为奈河桥;或说在去阴间的途中有“血水池”、“血污池”、或“血河池”,池上有桥名为奈何桥。据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讲,人们甚至把奈何及奈何桥附会确指为山东泰安附近的一条实在的河流。
Ⅱ 家乡的青石桥 课文
繁星点点,绿光茵菌,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我最爱的是我们的城市。它历史悠久,美丽富饶。在它的摇篮里生长,我感到无比自豪。
我爱这里的小吃。一到夜晚,这里的人群纷纷拥向小吃摊,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各种的香味,飘入了街头巷尾,传到了我的鼻子里……
这时,我总会嚷着吵着让妈妈带我去吃好吃的。每当看到我吃得满嘴的东西,妈总会忍不住说:“你这个馋猫,吃得满嘴……真拿你没办法。”
我爱这里的茶。只是那淡淡的幽香,便能令我陶醉。特别是潮州的功夫茶,光是茶具就有十几种讲究,分别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12件。茶叶一般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一定要上等茶。当然,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功夫茶的功夫全在于烹法。有所谓的“十步法”: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据有关资料介绍功夫茶还被称为中国的“茶道”呢!你如果要我说潮文化,我只有两个字:丰富。只是一种莫名的感动,只是一种单纯的想法,不管是怎样的潮州,在我的眼里,它只是被爱包围着,被感动包围着,密密地斜织着属于我们的文化……
Ⅲ 平江古桥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南宋绍定二年,就是1229年,由碑刻家李寿明刻绘的《平江图》,是苏州最为古老的一幅城市地图,其中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平江路因苏州又名平江而得名,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平江路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以及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
因此,平江路一直被人们称为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街区,和只有一巷之隔的观前街相比,独特的清静古朴气息和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为两个世界。
平江路的路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老路道,平直通达,中无杂树,左右穿插精致的水巷,阡陌交通,其中很少有商业店铺,往来的人也很少,仍然保持着多年前的娴静与恬淡。
平江河的水呈现出一种碧玉般的绿,似乎还平添了一丝丝娴静的味道。平江路上的石桥很精致,虽然可以通车,但是却很隐蔽。有时一路走过,都未必可以发现脚下流淌过的涓涓细流。
拱桥通常坐落在平江路边的水巷上,一拱似虹。在这里,船和桥不仅仅是人们看风景的工具,而是组成风景的鲜活器官,也正是有了船和桥的存在,才使得这条条的水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平江历史街区的主河道上共有18座桥,绝大多数为梁桥,仅胡相思桥为拱桥。有些梁桥原本是拱桥,后来由于需要而改建,大部分已经改成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这些桥大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的名称,并保存着宋代的墩台结构和武康石构件,十分难得。
相传,岳飞曾多次在太湖附近剿匪,战果颇丰,后奉诏回京时,在平江府的马交桥附近遇到了皇帝派来的钦差,要将岳飞捉拿回临安。
当时,在岳飞身边有两员大将,一是张保,号称马前张保,一是王横,号称马后王横。王横从马后走上前去阻止,却被钦差喝令乱刀斩于桥上,血溅当场。
后来,岳飞在风波亭遇害,苏州百姓思念忠臣,就来到马交桥,想起当日岳飞曾在这里经过,又看到石头上的斑驳血迹,就将石块珍藏了起来。
宋孝宗时期,岳飞的冤案得以昭雪,平江府的百姓就将那块石头凿成一尊石像,并在王横殉难的桥上修建了一座小庙,将石像供奉起来。
由于马交桥上的马茭草沾染上了王横的鲜血,朱红一片,所以,人们就将桥叫做了朱马茭桥。朱马茭桥为花岗石梁桥,桥面以6条石梁并列而成,桥长6米,宽4米,高2米。
唐家桥是平江路上一座跨河的梁式石桥,桥上有一圆一方两个桥孔,与胡相思桥互为犄角。唐家桥也可以在宋《平江图》中找到踪迹,桥长4.4米,宽3.5米,跨2.7米,高1.9米。
桥面为6条石梁并列而成,其中两条为武康石,4条为花岗石。桥台两边立武康石条柱,中间横叠花岗石条。
胡相思桥是平江河古桥中最能诱发人想象力的一座桥,也是平江历史街区唯一一座拱式单孔石桥。宋《平江图》有所绘制,不过当时名为“胡厢使桥”,厢使据记载是宋代设置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转化为胡相思桥,就不得而知了。
胡相思桥全长14米,净跨4.1米,中宽3.2米,矢高2.9米。桥的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又称“连锁法”,苏州清代的石拱桥大多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条石栏板的南北两侧都镌刻有“重建胡相思桥”6个字,桥孔两旁的明柱上则镌刻有“干隆九年署元和县正堂加六级张曰谋重建”等字。
胡相思桥的桥面中心石板上浮雕着轮回纹,意在宣扬佛教“生死六道轮回”的观念,劝诫人们及时行善积德。桥孔拱券的外沿还有一圈凸起的拱眉石,增强了桥的立体感。
胡相思桥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花岗石拱桥,但金刚石墙体上夹杂的青石和武康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在桥南侧的金刚石墙上有一方“桥神土地”刻石。根据清朝所着的《吴门表隐》记载:
崇正宫桥南堍塑桥神、喜神、宅神、井神、灶神、厕神,皆出名手,肖像如生。
说明以前在民间一直都有祭祀桥神的习俗,胡相思桥上的“桥神土地”已是极为罕见的遗迹了。
苏军桥又称苏锦桥,俗称青石桥,是座单跨石梁桥,东接卫道观,西接南石子街。宋代《平江图》上有绘制,从桥身上叠砌的武康石、青石和花岗石3种石料可以得知这座桥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苏军桥桥长7.5米,跨2.5米,宽2.6米,高2米。栏杆为花岗石材质,桥面由5条花岗石梁并列而成,桥西南北两侧有一宽一窄的河端口。北河端口已被后来修筑的河岸石栏拦断废弃,南河端口仍然可以拾级而下。桥东北有一幢古色古香的临河小楼,与古桥相映成趣。
苏军桥再往北百余米,一座与平江路和平江河并行的石梁小桥叫做小新桥,与被称为大新桥的众安桥呈掎角之势,形成“双桥”和“三步两桥”的格局。
小新桥又名新桥,在宋《平江图》上称为北张家桥,清同治《苏州府志》中改名为新桥。
通利桥距离小新桥不到百米,单跨石梁的通利桥与朱马交桥相衔而成“双桥”格局,曾于1814年进行过修葺。
通利桥桥长6.4米,跨2.8米,宽3.5米,高2.4米。桥身主要以花岗石构筑,桥面由6条并列的石梁组成,其中两条为宽约0.4米的武康石,为宋代遗物。桥台立有石排柱,桥栏为简洁的通长条石构筑。通利桥两边的桥台并不相等,西桥台有长长的缓坡引桥,有一种不对称的美感。
通利桥所在的地段,既是两条河道的汇流处,也是两座桥的直角相连处,所以就将通利桥的西引桥延长,在桥畔形成河湾,供往来的船只停泊、转弯和掉头。
相传在通利桥的桥孔中原有一段宋代的题记刻石,镌刻着:
星桥、朱马茭桥,年深坍坏,蒙运判府郑侍郎助钱三千贯,提举宝章判部赵郎中助钱二千贯,长洲判县龚郎中助钱一千五百贯,并系十七界会重行展阔建造。劝缘崇禧、上官古史,干缘碧云庵僧守常,淳祐十年十一月朔题。
据此可以得知,古代造桥修路的事宜大多都是由僧人发起和主持的,费用来自于官员、士绅和商民百姓的捐助。
积庆桥跨平江河,桥名与宋《平江图》一致,俗称吉庆桥。积庆桥桥宽7.1米,长6.9米,单孔,跨度5.3米。
雪糕桥在宋代《平江图》中也有绘制。相传有一位书生家住桥西肖家巷,非常孝顺,但生活非常困窘。一年冬天,大雪飞扬,病重中的母亲呓语要吃糕。但是恰逢家中断粮,哪里还有粮食为母亲做糕呢?不得已,书生只好含泪把雪捏成糕状拿给老母看,聊以安慰。
谁知,当雪糕送到母亲面前时,竟然真的变成了一块热气腾腾、香味诱人的米糕,人们都说这是观音菩萨显灵的结果,桥上也凭空多出个观音堂来。书生故去后,乡邻凑钱将他安葬在了桥的附近,这座小桥,也就称之为雪糕桥。
雪糕桥桥长5.8米,跨3.6米,宽3米,高2米。桥面以5条花岗石梁并列而成,其下长系石上留有搁置托木的凹槽。桥台由4根条石组成排柱,青石与花岗石混杂在一起。桥面上原先建有一座观音堂,俗称桥驮庙。
思婆桥是一座单跨石梁的东西向古桥,在宋代《平江图》上已有此桥,名为寺东桥,因为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叫思婆桥据说是因为资寿寺是座庵堂,每天都会有尼姑从这座桥上经过,尼姑俗称“师婆”,属于“三姑六婆”之一,所以这桥早先也就叫做师婆桥,后来讹传为思婆桥。
思婆桥桥长11.2米,跨4.4米,宽3米,高2.9米。桥面以4条宽0.5米的花岗石梁并列而成,桥栏是高约0.4米的不加雕饰的长条花岗石,可供过桥人坐在桥顶上休息赏景,东西两坡各有10级石阶。
石栏外侧横刻着楷体大字“重修思婆桥”,桥台南侧石柱上刻有“嘉庆乙丑四月”等字,北侧石柱上刻有“里人”等字,都是在1805年重修时留下的。
思婆桥历史悠久,曾进行过多次修葺,桥身还保留着许多比花岗石更早用于造桥的武康石和青石。尤其是主要结构桥台的排柱以及两头雕有灵芝和宝莲的长系石都为武康石,从材质、结构和雕刻看应是宋代遗物,证明思婆桥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桥西北金刚墙上还嵌有青石碑一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
寿安桥在思婆桥北面三四十米处,是座单跨石梁桥,在宋代《平江图》中称寺后桥,因为桥位于资寿寺的后方。清初称资福桥,同治时改名寿安桥。
寿安桥桥长4.4米,跨3.8米,宽4米,高2.3米。桥面由6条石梁并列而成,南侧边梁及北侧第二根梁为武康石梁,其余4条花岗石梁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彩。
东西桥台排柱各由5条武康石组成,镌有“癸亥”、“拾两”等捐银题字,为宋代建构。寿安桥的石梁保存明以前古制,略有拱势,即下部平直,上部两端稍低,当中微隆,远远望去,造型十分流畅。
这些桥大多跨水架桥,意境非常优美,桥上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桥的建筑不论大小,工艺都精益求精,如同一幅图画,不许有一处败笔,虽历经百年,却依然焕发着惊人的魅力。
苏州平江路上的石拱桥
Ⅳ 石花酒的美酒与古镇
石花是一座古名镇,县志和镇志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上溯到公元前260多年。
“石花镇”其实是近代官方的叫法,在民间,人们一直习惯的将古镇称之为“石花街”,其在历史上的名声与当年的“四大名镇”——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相比毫不逊色。时至今日,外省客商不知道有谷城县的大有人在,不知襄樊市者亦有之,但却很少有人不知道“石花街”。
按志书上的说法,石花街的盛名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用历史的眼光看,这种说法当然不无道理。在公路和铁路没有出现以前,石花是通往山、陕、川和宁夏、内蒙古驿道的咽喉重镇——由西往东,出了石花就将进入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东瞰吴越,沃野千里;由东往西,过了石花镇便进入连绵的崇山峻岭,西望秦巴,莽莽苍苍。漫长的汉唐时期,无论对于西京长安还是东都洛阳,石花古镇都是战略要冲和物资集散中转中心。而宗教因素更不可忽视,石花西北不远处即是道教圣地武当山,石花往西北的路因此被称作“神路”。对于远道朝拜祖师爷的信徒们,石花是他们最后的驿站,朝拜前夕正好在这里歇上一晚,洗掉疲乏,备足香火,以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心境去攀登金顶。
石花之所以有名,还因为古镇充满了各种足以吸引各色人等的神奇传说。如龙王的四太子受命下凡布雨救旱被女妖所惑误了玉帝使命,被罚到石溪一带降雨安民,鲁班为石溪镇的戏楼砍楗栓,东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逃至石溪被深潭所阻,策神马飞跃深潭侥幸脱险……印证这些传说的确有不少实物,如印证龙王四太子的有石花酒厂仍存在的双泉井遗址、印证鲁班传说的有文革才被拆掉的古戏楼等等。
不过流传最广的还是石花镇的街名,而且有好几种版本。通常的说法是:石花原本名为石溪,因流经街边的石溪河而得名。河上的那座石桥比老街历史更为古老,古老得每一根桥柱都有着自己的典故。那座古石桥宽一弓,长三弓,通体青石结构,两侧雕有二龙戏珠等多种图案,每根栏柱顶端雕有荷叶莲花,工艺考究,栩栩如生。每逢夏汛水没桥面时,桥栏上的莲花便如荷塘中的真莲一般令世人称奇。人们遂将街名石溪改为石花。又一说法是,青石桥年代久远,生出仙气,栏柱顶端的雕花见太阳就放出耀眼的光芒,如宝石一般灿烂。更有一种说法是:桥中一根栏柱最为神奇,晴日正午,贴脸透过石莲仰望天空,可见一轮满月如金盆,满天繁星灿烂……
无论哪种说法,都在共同印证古镇曾出现过“宝石开花”的奇观,石花镇名由此远播四方。
相对于正史,传说只是给古镇增加了神秘色彩,而石花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本身就久远得令人咋舌。史载战国时期楚国伐庸,秦末楚霸王项羽率大军讨伐刘邦,战车铁骑都曾从这座桥上隆隆开过;站在今天仍为咽喉要道的石花大桥上,遥想当年“车辚辚、马啸啸”的景象,仍令人壮怀不已!
古镇内在魅力源自酒文化的浸润
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固然能给古镇增色,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新型工商业的兴起,不少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镇由于缺乏经济的支撑,都一个个先后衰落。对于当代人来说,当年地位显赫的古代“四大名镇”概念已不复存在,襄樊乃至湖北的许多繁华古镇也早就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唯有石花古镇能够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仍保持着往昔的盛名。这个特殊现象曾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不少经济界人士与新闻记者曾为此作了专门探讨,结论大抵都是“石花镇一直站在改革的潮头,与时代同步快速发展”, 或是“地方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古镇经济的起飞,从而使石花镇盛名不衰”云云。然而本镇居民和真正了解石花镇发展史的人士却不肯苟同,他们认为:石花历史固然悠久,但是若没有着名的石花大曲酒,石花镇同样摆脱不了被人遗忘的命运。客观分析这个观点,确实令人信服。如果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广东、浙江等工业发达地区崛起的许多新型名镇的光辉早已将石花靠历史交通地位和“宝石开花”之类传说闻名的小镇遮盖。而石花古镇之所以盛名不减当年,经济快速发展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始终在全国、全省白酒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的石花大曲系列白酒。如同茅台酒始终维系着茅台镇的知名度一样,石花酒厂出产的上好白酒从民国初年至上世纪末,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悠远时空里,始终同山西汾酒等着名清香型白酒平分秋色,保持着稳定的市场份额,而在湖北本省名声更盛,长期与“白云边”并驾齐驱,占据着湖北白酒市场的半壁江山。从北国边陲到椰岛海南,到处可以看到包装简朴、质地优良的石花酒的身影;无论在大饭店的盛宴上还是寻常百姓的餐桌上,都可闻见石花大曲的清醇酒香。
Ⅳ 《青石桥》为什么是庄周的一篇散文
应该这么表达:周庄是一篇散文,推手则是青石桥。 青石桥宛如一条线索将家家户户连成了一个庄子,拥有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故称“周庄是一篇散文,推手则是青石桥”。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
Ⅵ 武定桥和文定桥的历史文化
武定桥初建于南宋淳熙年间,题名“嘉瑞浮桥”,亦称上浮桥,与朱雀桥(下浮桥)相对。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马光祖重建。明初易名“武定桥”,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意。此名又与文德桥相呼应,俗称文、武二桥。明代与旧院相邻,四周街衢相连,景色清丽,纨绔子弟来往不绝,为名噪古城的闹市区。1999年拓路时加宽桥体,古桥犹存。文德桥
此桥原为六朝金陵二十四航之一,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成木桥,万历二十六年由钱宏业改建为石桥。桥名取儒家“文德以昭天下”之意。清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同治五年(1866年)复建木桥。1987年改修为汉白玉桥栏,青石桥面。因文德桥位于子午线上,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月亮正临子午线,桥影将河中明月分为两半。此时人立桥上,俯身可见桥下两个“半边月”,称“文德分月”;立身自顾无影,即为“月当头”奇观。每逢此日,桥上人山人海,观月者常将桥栏挤断而落入水中,故又有“文德桥栏杆靠不住”的歇后语传之于世。
文源桥
秦淮区美景明初安徽贵池人黄观原住东石坝街,其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取第一,称“三元及第”。后燕王朱棣大肆杀戮,黄观力主反对,他的夫人被俘后逃脱,在淮青桥跳秦淮河自尽。黄观闻讯,在贵池面向金陵投河而死,后人为纪念黄观,便在他曾居住之处建黄公祠。又在此处建木桥,名叫黄公桥。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建,后多次整修。解放后,因从夫子庙通过此桥可直达白鹭洲,又更名“白鹭桥”。1986年整修桥梁,在桥上发现清同治八年(1869年)中秋重刻“黄文贞公传”石碑一块,便证实此桥古名确为“黄公桥”。1997年有学者建言,桥的北岸为儒学及科举文化的重地,桥名应与“文德桥”相呼应,故再更名“文源桥”。
文正桥
此桥以西20米原有利涉桥,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康熙二年(1663年)木桥改建石桥,民国时期利涉桥严重破损拆除,桥墩尚存。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利涉侨东侧建铁路桥。1958年拆除贯穿市区的铁路,此铁路桥改为人行桥,定名文正桥,寓于“夫子庙儒学内涵、科举考试为金陵文化正统、正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