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广西贺州有哪些只有当地有,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人丁节:又称庙会,称“本地人”的汉话大部分村寨都有,日子各村不同,相沿老祖宗所定下的日子,如农历正月十九、二月二、四月十六、六月六、八月十五、十一月十八等。人丁节本为姓氏节日,时间长了,迁来村寨定居和有依附关系的异姓人也随俗,便转化成一地多姓或多村的节日。这天家家户户备丰盛酒肴,亲戚朋友必来坐宴,非亲非故亦可乘兴参宴。轩有“越吃越旺”之说,“食客”多,主家人丁会旺,故主家招待客人不会吝啬。为使来客吃得称心,玩得高兴,节日里有坐歌堂、唱戏、抢花炮、放电影等文化活动。
花炮节:里松和开山乡的瑶族聚居区,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盛行花炮节,节日由各村选定沿习不变。节日这天清早,由师公带领花炮、长鼓、狮子队到盘王庙前,由狮子队、长鼓队各献艺,师公则向盘王烧香,祈请盘王降临与瑶民一起欢度佳节。仪式毕,队伍转到野外空旷之地抢花炮。别村的人既可围观热闹,也可以参加抢花炮。倘若去年的花炮由别村的人夺得,今年的节日里,那个村里的人便打着长鼓,舞着狮子将所获得的炮镜如期送来。两个村子的长鼓队、狮子队相会一起,自有一番比赛的热闹。长鼓队除比舞姿外,还要比桩技艺,先是舞蹈击鼓上矮桩,次而舞上高桩,最后登上高台,一招比一招高,狮子队则比舞狮子头舞得活灵活现,舞的矮有功底。抢完花炮后,长鼓队和狮子队将众多围观的客人迎进村里,由各家各户款待筵席。夜里,先是舞火龙,火龙由一个个中间燃有蜡烛的龙珠组成,珠能转动,夜里观看只见一条火龙在盘旋翻滚。火龙舞摆后,即转入歌堂对歌。些时,老人们会知趣的回避,让一帮帮青年男女围火塘而坐,唱着缠绵情歌,寻找意中人,尽情地度过一个欢乐的不眠之夜。
牛节:汉族多数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节。这天,用枫树叶煮乌色糯火饭,先用菜叶包一团喂牛,同时念诵:“牛呀牛,你幸苦,好好吃饱肚;牛呀牛,你能干,犁田粑地是硬汉。”待牛吃饭后,主人牵牛下河洗澡,之后放到预先选好的草地上让牛饱食一天。这天,决不用牛劳作。南乡壮族以四月八日为“牛王节”,这天打扫牛栏,并在住房大门头和牛栏门头插枫树枝,在牛栏门口祭奉牛王。养水牛的以枫树蕊作汁蒸黑色糯米饭,养黄牛的则以山羌根块捶烂取汁蒸黄色糯米饭,除用菜叶包糯米饭喂牛外,还灌一杯糯米洒给牛吃。水口乡汉族四月八日除吃“乌米饭”外,晚上禁点灯,伟说这天夜里点灯会惹蚊子入屋,整年人们会有招致蚊子搔扰之苦。
补天穿及粘鸟嘴
铺门人以农历正月二十日为“补天穿”,这天,各家各户做糍粑,借以补天上所穿窟窿,不致遭水灾;并用竹技串挂糍粑插在在自己田中,让鸟饱食,意在避其来日害稼。水口乡的汉族也在这一天做一脸盆般大的糍粑“补天穿”,传说只有如此,才不会春雨绵绵面烂秧。 瑶族以农历二月初一为粘鸟嘴日,这天,各家各户做糍粑,并用竹篾织成四只小鸟,分别插在大门口两边和神龛两边,从做好的第一个糍粑上掐下一片粘在竹织鸟嘴上,意在使其不能啄食五谷。
尖头瑶服饰:(又分东山尖头和西山尖头)妇女头饰,先用1块长60余厘米宽16.5厘米的黑布,将头发包扎成竹笋关尖形,然后用10-30块长方形白色、红色饰边的青色布帕一圈圈重叠沓成尖形斗关的帽子。帽缘16-20厘米厚、高40厘米左右。
土瑶服饰:妇女剃光头,戴桐木皮制作的罗斗关圆形帽,以白纸染成黄或绿色贴于帽的外缘,漆光油,再用黑色画上一条条竖线,之后糊盖上透明的玻璃覆盖10-20条对折毛巾。土瑶男子一般用3-4条毛巾裹头,参加婚礼时增至10条左右,上穿4个口袋的对襟布扣短衫,短衫长约40厘米,只齐肚脐,下摆肥大前翘,一蓝一白搭配,白里蓝外,下穿裤管口径40余厘米的长裤。
端阳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铺门、信都、仁义3个镇沿贺江两岸的村寨便开展龙舟竟赛活动。龙舟长10米,船身窄似梭形,在船头击鼓、船尾打锣,中插名色旗帜,两边划桨。划手40多人,由鼓手击鼓协调划桨节奏。沿岸各村的端口头渡口,均以榕树技扎青门,上贴横批对联,村内场上设东海龙王供位。三镇各村龙舟队于五月初一自铺门镇最南端的扶隆圩起游上溯,行至每一处村庄的端口头渡口,都要在江面上奋力划数圈,以示向村里的父老乡亲致敬,而岸边村庄民众则敲锣打鼓迎龙舟队员入村,设宴款待,筵席由村里的民众分设,有一户设两三席,较贫者则一户一席或几户共设一席的。筵席除肉类菜肴外,有两大碗酒和4碗糍粑。如此反复登岸,游完铺门、仁义、信都3个镇沿江两岸村庄要费时四天。初五日休息,五月初六日,龙舟游江数十里,划手往返回家住宿不便,便有两地村庄互结“龙船亲”,划手可以就近食宿。结“龙船亲”的两个村庄情同手足,当龙船兄弟入村作客时,主村的人以八音乐队迎接,留宿一夜,招待两餐,次日离村登舟里主村又以八音吹吹打打相送。初六日开展龙舟竟赛,龙船亲还会各自选出最好的划手集于一舟,以最强的实力争先夺标。结“龙船亲”双方倘有一方遭灾,另一方会慷慨解襄,以金钱、粮食或其他物资援助,可谓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六日为“禾黄节”,双称“田头翁生日”、“中天节”、“天贶节”,家家户户备三牲酒醴到田头奉拜“田头翁”。拜毕,入田摘取几枝将熟禾穗,挂于厅堂的门头和神龛上,以表向祖先神灵报喜并请他们尝新。莲塘镇汉族以此日为“中天节”,家家户户备酒肉供奉立琴庙的钟立琴判官,祈祷丰年,形成县内的最大庙会之一,从六月初一至初六都要供神。南乡壮族以六月六为“天贶节”,“天贶”赐丰,皆大欢喜,因之家家包粽粑以乐食。大平乡的汉族以六月初二为“求含(谷粒饱满)节”,以酒肉奉天地和祖先,保佑稻谷粒粒饱满。
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又称为“还盘王愿”。各地时间不固定,由师公择吉日举行,一般选在农历十月以后,多集中在农历十一、十二月。各地“还盘王愿”形式不同。典型的要请还愿师、招禾师、赏兵师、五谷师4位师公和歌娘、歌师、长鼓手、唢呐手等艺人以及6位童男童女,还有厨官、厨娘等参加。整个仪式要进行3天3夜或5天5夜。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招禾、祭五旗兵马、引禾归仓、祈求保佑来年丰收;第二部分主要是请瑶族祖先盘王同瑶族人民一齐欢庆节日,瑶语称作“围堂”。“围堂”时,长鼓艺人表演36套长鼓舞;歌娘带着童女与歌师带着童男互相对歌,唱24段或36段盘王大歌以庆贺盘王。
定情筷:热恋中的男青年,会精心制作一双筷子(称情感人筷)送给心上人。筷子选择质地洁白的千里香木制作,上端4个方面雕刻有山水相依、蝴蝶采花、藤花蔓缠、并蒂莲花、树枝连理等象征爱情的图案,还在每面都刻上一首4句的蝇头小字情歌,饰以绿、红两种色彩,外涂光油,系上五色丝线连结。也有男青年精心制作扁担、锄柄、木刀鞘之类工具,并在其上雕刻精美的图案和一首首情歌相送情人作定情信物的。
酒歌长:土瑶青年结婚时不拜堂,无八音,只办喜酒。男家在新娘过门的头天夜里设筵,请六客房(新郎的亲朋宾客)饮宴。客人入席酒过三巡,便唱歌互相敬酒,边吃边唱,不休不歇,总不离席,困倦了只趴在桌边小憩,醒来后又投入唱和吃。筵席亦长设不撤,只调换热酒菜。第二天送新娘过门的亲家客(新娘的亲朋宾客)队伍临门,即参加长饮,直至第三天上午客人辞去。宴间,姑娘和小伙子会入席佐酒助兴。姑娘陪男客,小伙子陪女客。密密围坐,互喝交杯酒,有时佐酒者会有意以大块肥猪肉敬客,客人如不领情,他们则先自食一小口,将余下的一大半强行喂入客人嘴里。男女青年入席陪酒,使气氛活跃。
Ⅱ 端午节的习俗和故事有那些
2. 关于端午节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 家家悬钟馗像, 用以镇宅驱邪。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 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 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越、楚。
台湾开始有尤舟竞渡是始于清干隆二十九年, 由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均举行尤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之举,近英国人亦仿效我国人作法, 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据近代着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 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 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 并把船建造成龙形、 画上龙纹, 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 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Ⅲ 现在的广西贺州市有一个(信都)镇的名字历史源自那里
素有“桂东第一镇”、“桂东南大门”之美誉的信都镇位于广西贺州市南部。 据历史记载: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封阳县。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废封阳县为乡,始称信都乡。这是最初信都的定名。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信都乡为信都厅。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信都厅为信都县。 1951年,信都县并入贺县后设立信都镇。 如今,信都镇隶属广西贺州市八步区。
Ⅳ 端午节广西都有哪些习俗
广西端午节习俗大观
过端午节,这一习俗在我国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每到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按其传统的风俗过节,广西人也不例外。广西人过端午时,为纪念屈原而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备牲醴等;而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则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体现在挂艾叶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药浴、泡饮草药酒和雄黄酒上
赛龙舟
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赛龙舟由来已久。民间传说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于是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便划龙舟以示纪念,并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儿吃掉屈原的遗体。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传统竞技运动,每年端午,广西的各地都有赛龙舟的活动,届时江边河畔,人山人海、热闹无比。
其龙舟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旁坐着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颇具表演色彩。另一种就是竞赛用的小龙舟。比赛时,小龙舟绕着大龙舟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和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沉,而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南宁市的赛龙舟活动自解放后至今一直在邕江举行,今年第一次移师南湖公园,赛程以南湖大桥为起点,碧湖路为终点,全长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队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节,广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讲究。在南宁生活了7年多的陈大妈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诉记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都煮糯米饭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尝外,还要将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们为了防止鱼将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进江里,后来渐渐用方便简单的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广西人包粽子,也沿袭了这一习俗。
挂艾叶菖蒲、泡饮草药
酒往年端午,记者家住的院子里,楼上楼下都有不少人将菖蒲、艾叶、蒜头、龙船花等中草药叶扎成一束,挂在门边。一问才知道这也是广西人过端午的传统习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还将这些中草药泡酒饮用。
草药浴
家住南宁市城北区南铁机务段的韦家昌是老南宁了,他说小时候一到端午,母亲就会到菜市买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药回来熬水后给自己洗澡,说是洗了之后就不会生疮长痱子。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给孩子洗。韦先生说,这种端午“草药浴”在广西流传已久,不但是南宁,很多地方都有这种习俗。
端午节故事与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其实现在不是端午节的到来赛龙舟的比赛项目也是处处有。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原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渐渐的受到“ 蚕食”。
今天,这个节日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美食的节日。从旧有的角黍,粽子制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包粽。许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点在粽子中。
其实,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国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带的华族,都还会举办龙舟竞渡,提倡端午龙舟赛。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Ⅳ 信都镇的历史文化
信都人民一向都有着勤劳朴实的美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信都有几个大型的年节习俗,如大年初二开始的舞狮舞龙,端午节的赛龙舟,七月初七的饮银河水,中秋节,冬至吃咕噜糍等,最为有名的是每年五月初六的信都龙舟大赛。此龙舟赛,是信都镇传统的民间活动,自干隆嘉庆年间流传至今。每年的五月初五下午五点到六点,信都的群众都会到河提接“龙船亲”,到了农历五月初六日,信都及毗邻的仁义、铺门、灵峰等乡镇的群众,会自发到信都镇河段的贺江河面上参加民间龙舟竞赛活动,年复一年,从未间断。信都靠近河边的村寨创制龙舟泛舟划游。龙舟的长度大约20米,20座,每座2人,一只龙舟可以坐20到30人,龙舟两旁画有鱼、虾、蟹等图案,船头装上龙头,船尾装上形似龙尾的木舵。划船时,船头击鼓,中间打锣,船尾掌舵,随着鼓声的节奏,水手大力划桨,你追我赶,场面犹为壮观。因为有些龙舟水路较远,当天在信都比赛后返回去比较困难,所以信都两岸的村庄就把比较远的龙舟和人留宿,第二天吃饱饭后再回去,一来二往,相互之间加深了感情,此习俗一直延续至到今天,当地人称之为“龙船亲”。曾有诗人作对赞颂信都当地的赛龙舟习俗:
渡水竞龙舟旌旗云动人若海
南疆歌舞日锣鼓喧天声如雷
Ⅵ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发展历史是什么
http://ke..com/view/4781365.html
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2年4月21日至27日在南宁市举行。参加运动会的有南宁、柳州、桂林3市和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河池、钦州6地区共10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204人(男137人,女67人),其中壮族89人、瑶族25人、苗族22人、侗族29人、彝族6人、仡佬族1人、京族15人、仫佬族4人、朝鲜族1人、回族12人。 运动会表演项目39个:打扁担(分南宁市、南宁地区、河池地区)、打磨秋、打铜鼓、跳芦笙、芦笙舞、芦笙踩堂、跳台、跳卡洛、跳斑鸠、跳竹杠、推竹杠、打鸡毛球、高空舞狮、踩高跷赛跑、踩高跷负重跑、爬坡竿、单人绣球、投绣球(分百色地区、南宁市)、打陀螺(分钦州地区、河池地区)打手毽(分桂林地区、南宁市)顶坛、顶棍、推杠、斗牛、抢花炮、促鸭、拉鼓、猴鼓、凤凰护蛋、匏劲龙、牙力表演、力抱重缸、骑马术、射弩、摔跤(分柳州市、桂林市)苗棍、三叉、响叉和武术(包括象步虎拳、拳术、双剑、双刀、刀术、对打、三节棍)。 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3年1月9日至12日在百色举行,参加运动会的有南宁、桂林、柳州3市和南宁、桂林、柳州、梧州、玉林、钦州、河池、百色8地区共11个民族的运动员和教练员296人(男186人,女110人),其中壮族129人,瑶族60人,苗族40人,侗族15人,毛南族2人,仫佬族2人,仡佬族1人,彝族6人,京族17人,回族6人,汉族18人。 经评定,南宁地区的壮族打扁担,百色地区的壮族投绣球、壮族打砻、壮族女狮、壮族高空舞狮、瑶族打铜鼓、彝族打磨秋、,钦州地区的京族跳竹杠,河池地区的壮族板凳龙,桂林地区的瑶族推竹杠,柳州地区的苗族拉鼓、侗族抢花炮等12个项目获一等奖,52人获个人一等奖。 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4年12月21日至26日在河池举行。参加运动会的有南宁、柳州、桂林、梧州4市和南宁、柳州、桂林、梧州、河池、百色、钦州7地区共11个民族的运动员和教练员365人(男260人,女105人),其中壮族190人、瑶族73人、苗族23人、侗族24人、毛南族4人、仫佬族11人、水族3人、彝族5人、京族3人、回族1人、汉族19人(注:桂林市有9人未报民族成分)。 运动会设竞赛项目4个,表演项目33个。竞赛项目是抢花炮、投绣球、顶竹杠和大象拔河。表演项目有单狮、女狮、高空舞狮、跳芦笙、芦笙踩堂、芦笙长鼓舞、羊角舞、跳八仙(片断)、蜂鼓、黄泥鼓、打扁担、打磨秋、打铜鼓、打手毽、毽球、同顶、混合同顶、匏劲龙、木头狮、关刀舞、剑皇舞、芭芒燕、桌术、射弩、打棍、白手双刀棍、板凳龙、打旗功、打榔、斗牛、拉鼓、同填和武术(包括猴拳、拳术、拳术连环反挂、单人棍、双人棍、双刀、双刀对打、单剑)等。 竞赛项目,柳州市获抢花炮冠军,百色地区获投绣球团体第一名,河池地区获大象拔河团体第一名。百色地区曾松、龙凤美分别获投绣球男、女个人第一名。顶竹杠男子各级别个人第一名获得者:55公斤级以下为百色地区罗俊友,56~69公斤级为百色地区黄祖全,70公斤级以上级为钦州地区黄志华;女子各级别个人第一名获得者:50公斤级以下为梧州市任善香,51~65公斤级为南宁地区黄连梅,66公斤级以上级为梧州地区王永平。 经评比,百色地区的狮子上金山、打磨秋,柳州地区的打磨秋、芦笙踩堂,河池地区的板凳龙、打铜鼓、射弩,南宁地区的打榔,梧州地区的单狮,桂林地区的打旗功等10个项目获一等奖。 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85年10月25日至29日在柳州地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举行。参加运动会的有南宁、柳州、桂林、梧州4市和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河池、百色、钦州8地区共11个民族的运动员和教练员341人(男257人,女84人),其中壮族176人、瑶族58人、苗族17人、侗族23人、毛南族4人、仫佬族4人、水族1人、彝族10人、京族9人、土家族1人、汉族38人。 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竞赛项目是抢花炮、投绣球、顶竹杠和大象拔河等4项。表演项目有16项:男子高空舞狮、男子狮子上金山、男子童狮、女子舞狮、女子芦笙踩堂、男女磨子达、打磨秋、打扁担(分河池地区、南宁地区)、打铜鼓、射弩、跳高台、板凳龙、同顶、同填、赛角格和武术(包括拳术、拳棍、象步虎掌)等。 竞赛项目,柳州市获抢花炮冠军,百色地区获投绣球团体和大象拔河团体第一名。百色地区陆伟业、李兰花分别获投绣球男、女个人第一名。顶竹杠男子各级别个人第一名获得者:轻量级为百色地区莫建忠,中量级为百色地区黄祖全,重量级为柳州市覃桂利;女子各级别个人第一名获得者:轻量级为玉林地区李兰萍,中量级为桂林地区余石妹,重量级为梧州地区王永平。大象拔河各级别个人第一名获得者:轻量级为百色地区王光明,中量级为柳州市梁辉珍。 表演项目中,百色地区的男子高空舞狮、男子童狮、打磨秋,河池地区的打扁担、打铜鼓,柳州地区的女子芦笙踩堂,南宁地区的打扁担等被评为一等奖。 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自治区民委、体委联合主办、南宁地区行署承办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30日在崇左县举行。 参加这届运动会的运动员共358人(其中男244人,女114人)。运动员中有壮族247人,瑶族52人,苗族7人,侗族3人,仫佬族13人,毛南族6人,回族12人,京族28人,彝族4人,土家族1人,满族4人。 运动会进行了抢花炮、射弩、投绣球、顶竹杠、大象拔河共5个项目的比赛,柳州市队以全胜成绩获抢花炮冠军,梧州地区队获大象拔河第一,南宁地区队获投绣球团体总分第一,河池地区蓝爱文、蓝海标分获男、女射弩第一,顶竹杠男女轻量级第一名落玉林地区队黄金光、蓝海燕手,中量级男、女第一名分别由梧州、玉林地区的奉礼忠、李雪英获得,重量级第一名由柳州地区队陈忻、梧州地区队王永平获得。运动会还进行了具有悠久历史,富于民族性、地方性、群众性的高台梅花桩、舞狮、狮子过天桥、狮子上金山、花山壮拳、三人穿板鞋、蚂蚱舞、跳竹杠、爬坡杆、武术等16个项目的表演。与此同时,还举行了9省、自治区抢花炮邀请赛,云南、河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等省应邀派队参赛。 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8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钦州地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举行。参加这届运动会的共有489人(运动员404人),其中男357人,女132人,包括壮族301人,苗族36人,仫佬族1人,侗族3人,毛南族2人,京族5人,彝族2人,瑶族76人,蒙古族1人,回族12人,满族3人,汉族46人。 运动员进行了抢花炮、射弩、投绣球、顶竹杠、大象拔河共5个项目的比赛,还有富有民族特色的女子单狮上金山、花山荫手棍、跳岭头、舞翡翠鸟、盘王王旗兵、狮子过天桥、三人穿板鞋、打铜钱、花山壮家伏虎掌、芦笙踩堂、双狮上金山、打泥脚、打狗、花山八挂榔棍对练、舞麒麟、爬坡杆、王八护蛋、狮子长鼓舞、童狮、高脚球、舞狮等21个优秀项目的表演。柳州市、南宁地区和柳州地区队依次获得抢花炮比赛前三名。射弩男女团体前四名为河池地区、桂林市、南宁地区和百色地区获得。投绣球团体第一名为桂林地区,第二名为百色地区,第三名为南宁市,第四名为梧州地区。大象拔河梧州地区获第一,柳州市获第二,南宁市获第三,桂林地区获第四,玉林地区获第五,百色地区获第六。 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自治区民委、体委联合主办,桂林地区行署承办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89年10月15日至20日在恭城县举行。 南宁、柳州、桂林、梧州4市,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钦州、百色、河池8地区代表团共470人(运动员390人)参加了这届运动会。其中壮族289人,瑶族97人,苗族30人,仫佬族2人,毛南族1人,京族2人,彝族2人,回族9人,满足3人,布依族2人,汉族33人。 运动会进行了抢花炮、射弩、顶竹杠、大象拔河、投绣球、民族武术等6个项目的比赛。表演项目有富有民族特色的背篓球、踢沙球、打后红棍、绞钓、飞爪球、打粑粑、打弹弓、蛙跳等新项目和狮子过天桥、打扁担、高脚球、三人穿板鞋、芦笙踩堂拉鼓、舞狮、瑶族长鼓舞、彝族打磨秋、童狮、女子单狮上金山、女子单双狮上金山等19项。 柳州市、柳州地区、南宁地区依次获抢花炮团体前3名。射弩男、女团体前5名分别是河池地区、桂林市、桂林地区、百色地区、南宁地区和桂林市、河池地区、桂林地区、百色地区、南宁地区获得。大象拔河团体桂林第一,桂林地区第二,梧州地区第三,柳州市第四,玉林地区第五,南宁市第六。投绣球团体第一名百色地区、第二名桂林地区、第三名南宁地区、第四名南宁市、第五名梧州地区。顶竹杠男、女轻、中、重量级第一名分别由桂林市、梧州地区、柳州市和桂林地区、玉林地区、梧州地区获得。 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1993年10月11日至14日,由自治区民委、体委联合主办,梧州地区行署承办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富川瑶族自治县举行。 本届运动会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抢花炮、射弩、投绣球、顶竹杠、三人穿板鞋竞速、珍珠球、爬坡杆等7项。表演项目有童狮踩桩、女子南拳、夫妻舂碓、羊角舞等18项。 来自全区12个地、市的体育代表团共374名各族运动员参加了竞赛和表演。比赛共决出金牌27枚,梧州地区代表团获10枚,名列第一。桂林地区、梧州地区代表团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由自治区民委、自治区体育总局联合主办、贵港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8年10月24日至28日在贵港市举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本世纪最后一次大型综合性的民族体育盛会,是适逢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前夕的一次民族团结盛会。全区14个地市(桂林地市合并派出一团、二团)和广西民族学院共派出了16个体育代表团。还有一些地、市、县组织了观摩团,云南省、贵州省有关部门领导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北京市筹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有关人员也前来观摩本届民运会。本届民运会共接待四方宾客共1000多人。 10月24日开幕式隆重举行。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自治区主席李兆焯、自治区党委常委李纪恒、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李振潜、自治区副主席孙瑜、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俞曙霞,自治区各有关厅局的负责人,各地、市和广西民族学院的负责人和贵港市党政军的领导以及国家民委、云南省、贵州省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北京市筹备工作办公室的有关领导共80多人。李兆焯同志宣布民运会开幕,孙瑜同志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致开幕词,贵港市市长梁胜利同志致欢迎词。开幕式由贵港市副市长韦广雄同志主持。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江苏等省给大会发来了贺电。贵港市2000余名各族群众、武警官兵表演了富有浓郁特色、多姿多彩、气势宏大的大型团体操《荷城秋韵》。 28日晚,广西第九届民运会在贵港市灯光球场胜利闭幕。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基常、自治区副主席孙瑜、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陈震宇等领导出席了闭幕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基常致闭幕词,自治区副主席孙瑜宣读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西第十届民运会2002年在桂林市举办的通知。闭幕式在团结奋进,2002年相会在桂林的优秀民族体育表演和五彩宾纷的节日焰火中结束。 民运会期间自治区民委、体育总局首次联合表彰了全区民族体育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还举办了《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成就展》。贵港市还举办了规模宏大的’98贵港商品展销暨经贸洽谈会。商品展销和项目合作资金总额达到21.33亿元。 本届民运会宗旨是: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十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02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桂林市举行。本届运动会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花炮、珍珠球、射弩、陀螺、投绣球、毽球、龙舟、高脚马、武术、三人板鞋10项。表演项目分综合、竞技、技巧三大类共27项。 来自全区15个地、市(含广西民族学院)的体育代表团共3000多名各族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了竞赛和表演。比赛共决出金牌29枚。柳州市队夺得“花炮”冠军,广西民院、桂林市分别夺得第二、三名;男子珍珠、女子珍珠冠军由南宁市统揽,广西民院、南宁地区分别获得第二、三名;男子毽球、女子毽球冠军分别由梧州、南宁市夺得;男子、女子龙舟500米竞速冠军均由广西民院夺得;男子、女子龙舟800米竞速冠军及男女混合500米、800米竞速由桂林市包揽;男子陀螺团体、女子陀螺团体冠军分别由河池地区、南宁地区各得1枚;男子陀螺个人、女子陀螺个人冠军分别为彭克添(南地)、邓广凤(南地)获得;男、女子高脚马100米冠军分别由柳州市的刘雄、韦柳妹获得;男、女子高脚马200米冠军分别由桂林市的周强和柳州市的邹刘琼获得;男、女子高脚马4×100米接力冠军分别由桂林市的周强、吴伟阳、唐卓和柳州市的韦柳妹、邹刘琼、染小燕获得;混合高脚马4×100米接力冠军由柳州市的邹刘琼、刘雄、陈海凤、韦周高获得;武术男、女子棍术冠军分别由南宁市的刘懿翀和柳州市以思思获得;男子刀术冠军由桂林市的陆国军夺得;武术女子刀术冠军由南宁市的方云夺得;武术男、女子南拳冠军分别由贵港市的陈文富和柳州市的高婕夺得;男、女子对练冠军分别由桂林市的何文明和南宁市的方云夺得;高杆背篓投绣球男、女子团体全部由桂林市囊括;背篓投绣球男、女子集体冠军分别由桂林市和河池市夺得;高杆投绣球男、女子团体冠军全部由桂林市包揽;男、女子高杆投绣球个人冠军是百色地区的黄文海和柳州市的李华秀夺得;男、女子三人板鞋冠军分别由贵港市和柳州地区夺得。表演项目成绩综合类二等奖:挤油(桂林)、舞春牛(南宁市);三等奖:八音(贵港)、武龙(钦州)。竞技类一等奖:埃达配(柳地)、竹连球(河地);二等奖:斗牛(柳地)、僚球(河地);三等奖:马革球(河地)、壮族月牙刀(民院)、蚂拐武术(民院)、铜鼓的遐想(民院)。技巧类一等奖:舞龙(桂林)、金山群狮雄风(百地);二等奖:女单狮上金山(百地)、壮族会鼓(南地)、狮子过天桥(百地)、刀尖狮技(百地);三等奖:打阳台(河地)、楼台狮艺(百地)、高跷抢龙珠(民院)、竹杠舞(防港)、高桩狮技(百地)。射弩男、女子个人、全能、混合、团体赛冠军是桂林市的王国强、朱继华、白行通、谢丽、白英、莫宇璇。 本届运动会产生金、银、铜牌各47枚;表演项目第一名4个、第二名8个、第三名11个。有12个地市(含广西民族学院)获集体“体育道德风尚奖”。 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十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06年11月21日至26日在河池市举行。 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潘琦、自治区副主席孙瑜等与区直单位及河池市四家班子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杨才寿市长主持,孙瑜副主席代表政府致词,潘琦副主任宣布开幕。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发来了贺信。在开幕式上,2000多名各族干部、群众、武警战士和大中学生冒着大雨、顶着寒风,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民族之光》大型文体表演,他们以饱满、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博得了现场3000多嘉宾和各族观众的热烈掌声。来自全区14个市、广西民族大学的15个代表团的各族运动员共1400多人参加抢花炮、珍珠球、射弩、打陀螺、投绣球、毽球、高脚竟速、板鞋竟速、划龙舟、武术等10个比赛项目和8个表演项目的比赛,除龙舟赛场设在宜州市外,其余项目全部在河池市进行,共设金牌210多枚。这是广西历届民族体育运动会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体育盛会。整个赛事进行了6天。 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钦州、贵港、玉林、来宾、防城港、贺州、百色、崇左、河池、广西民族大学等15个代表团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先进集体;花炮、珍珠球、陀螺、射弩、投绣球、毽球、龙舟、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武术等竞赛项目184名运动员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先进个人;27名表演项目运动员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先进个人。 期间组织了全区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玉林市人民政府从河池市手中接过了会旗,将承办第十二届广西民族体育运动会,为本届民族体育运动会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十二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0年11月18日至23日在玉林市举办。这是广西历届民族体育运动会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体育盛会。 来自全区14个地市和广西民族大学组成的15个少数民族体育代表队近千名运动员汇聚玉林展开较量,展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同时,本届运动会还将为广西参加2011年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做好人才选拔和练兵准备。 本届运动会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竞赛项目有抢花炮、珍珠球、毽球、龙舟、射弩、打陀螺、高脚马、武术、抛绣球、板鞋竞速等10项,极具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其中,抢花炮和珍珠球是广西民族体育运动的传统强项,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屡创佳绩。
Ⅶ 广西贺州特产是什么…
广西贺州特产有富川脐橙 、黄姚豆豉 、信都三黄鸡 、昭平银杉茶 、信都红瓜子等。
1、富川脐橙
富川脐橙品质极桂,以其色泽鲜艳,肉质脆嫩、风味浓郁、无核、化渣而着名。曾在2001年泰国国际农牧业科技成果暨产品推广博览会上获优秀产品金奖,同年中国绿色食品中心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04年创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
2、黄姚豆豉
黄姚豆豉,因产于黄姚镇而得名,古"昭平三宝"之一。选用黄姚镇特有的黑豆、仙井泉水和土着人古老独特的手工艺精制而成,产品颗粒均匀,乌黑发亮,豉香郁馨,隔壁闻香,无任何化学成分,属纯天然调味佳品。
3、信都三黄鸡
信都三黄鸡其因毛黄、嘴黄、脚黄而名之。主销广东、海南、港澳,异乎畅销。三黄鸡个体适中,体型紧凑,骨细肉嫩,肌肉结实,味美可口,香而不腻。
4、昭平银杉茶
昭平银杉茶产于广西昭平县。银杉采用优质茶树的一芽一叶为原料。挖掘茗明、清炒茶秘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独特方法精制而成,茶叶外形微扁、披毫隐绿,汤色嫩绿明亮,清香浓郁,滋味纯爽,叶底绿亮、肥嫩露芽。银杉茶色、香、味、形具佳,具有名茶风格。
5、信都红瓜子
信都红瓜子亦称“八步红瓜子”、“贺州红瓜子”,在贺州栽培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贺州市传统出口产品之一。信都红瓜子亦称“八步红瓜子”、“贺州红瓜子”,在贺州栽培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贺州市传统出口产品之一。
Ⅷ 信都镇位于广西贺州哪个位置
本人是信都人,信都在贺州市南部,周边的镇是南仁义(挨梧州市苍梧县沙头镇)、铺门,北端口头,东灵峰(广东怀集),东南 广东封开县南丰镇。
地图地址:http://map..com/?newmap=1&ie=utf-8&s=s%26wd%3D%E4%BF%A1%E9%83%BD%E9%95%87
信都镇位于广西贺州市南部,总面积237平方公里,历史悠久。据记载,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封阳县;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废县为乡,称信都乡;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乡为厅;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厅为县;1951年,信都县并入贺县后设立信都镇,今信都镇隶属广西贺州市。
Ⅸ 贺州信都镇赛龙舟
没有比
Ⅹ 贺州有哪些特色的艺术表演请用几句话来介绍。
贺州当地特色 贺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除了春节是大家共同的节日外,在贺州各地,民间中还盛行着五花八门的带有浓郁民族风味的民俗节庆。 富川闹元宵 正月十九大庙山庙会 钟山正月二十五吃节 ,黄田二月二,昭平五月十三艺术节,浮山炮期、庙会、歌圩,信都赛龙舟,还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贺州美食。然后再写一句总结的话。因为我不在贺州,网上找了一些习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