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面对中国70年辉煌成就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当今时代,我国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具体可以概述为以下3个方面: 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实现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爱国理想。 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而,成为了近代历史上的落伍者,在现代世界文明交流融合与冲突的洪流中,在一个充满创新,依靠创新的社会,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时刻 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依靠一代代人的奋斗努力,靠的是各国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奉献,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当代大学生理当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在未来的人生奋斗中自觉地担当起为世界和平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
‘贰’ 我们应要怎样对待历史
应该怎样对待历史,首先要做到客观,历史包含了很多信息,需要静下心,不被情绪和想象左右,跳出这个局,从第三方的角度看到一个整体,这样就清晰多了,自己能获取的收获就变得很多了。
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对待历史,如果没有公义道德之心,是有点危险的。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就会看到事情的真相,不会对别人的说教一股脑接受,而是多了种怀疑精神,做自己思维的主人。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符号,记载了我们从过去到现在的历程,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就像不知道父母是谁的孩子一样,我们要客观、有判断力,去聆听那一个个悠久的故事。
(2)面对历史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辉煌扩展阅读:
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地理环境,人口以及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础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生活条件。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必须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将人类社会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
‘叁’ 面对历史,我们应该怎么办主题班会
历史的风,吹翻起七十年前的那一页。在我的眼前,历历浮现出,在那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初,那悲痛岁月里的冷嗖嗖的日子。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张开它的魔爪,伸向了我中华的心脏,华北大地。
35万人,如果他们手拉手连起来,其长度当于从南京到上海的一个来回。可是这么多人,在南京沦陷后的短短40天内,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属杀!毫无人性而又发了狂的日寇,以枪杀、刀砍、焚烧、刺戮、活埋、水溺等残酷手段,对待无辜的市民和被卸去武装的国民党军人。我们优秀的中华儿女,你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民族的脊梁;如果,如果我们的民族,没有你,它的生命将是如何的暗淡,它将会走向何等可怕的深渊啊!你以你坚毅不挠的行动,告诉所有的居心可怕的人们:中国人是不可辱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中国人将为国而声、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
大家都知道圆明园这座在清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皇家园林吧!圆明园集合中外各地名胜,要是在院里走一趟,可谓是赏心悦目。就在1860年,英法两国狼狈为奸,一举侵入圆明园,因为我们的武器比较落后,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我们的雄伟建筑和瑰宝毁掉。可是他们还不满足,1860英国又迫使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定《展扩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租期九十九年。漫漫修远的长路,并没有使东方巨人从此消亡的缘故,正是因为在你们,我们民族最可爱的人,正是你们这些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仁人志士,所组成浴血奋战洪流,吹响起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新的纪元。虽然,我们古老的中国像一艘搁浅的大船,尽管沉重,尽管缓慢,但依然还坚挺着前进的风帆。
同学们,为国而声、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骄傲;谁如果在心里没有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当你伫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你止步于滚滚东去的黄河之边,当你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之时,你的心中是否感慨难平,是否热情奔涌?同学们,切莫以为只有生在乱世才好为国分忧。欲报国何须生于乱世,又何止在沙场上拼杀?同学们,我们是初开的鲜花,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的战场便是这足下的土地,用我们百倍的努力,学得知识、学得能力,然后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开创一片辉煌的事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此,都能把自己事业与理想,和我们的民族相融,那么我们的中华民族将不再是可辱的,将会成为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员。
让我们为振兴我们的中华拼搏吧。要知道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告诉自己吧,我们的心属于祖国。
‘肆’ 该如何看待你过去取得的成就
但是一旦我们进入到工作岗位的时候,以前的成就对我们未来职场发展来说,也许会是帮助,但也极有可能成为我们发展的羁绊。行动方案面对每个人的历史,辉煌总是属于过去,因为前路未明。那么如何才能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那些带给我们荣耀的历史呢?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让过去的成功成为我们成长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一、将自己的经验进行的补充如果别人没有按照我的过去成就的经验来实施,那么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你如果敏感到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要利用你过往的经验去尽力补全,尽量不造成失败。如果一别人因为没有采纳你的建议,而导致失利,切忌不要埋怨和指摘,或者抱着一种看笑话的态度。每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无论失败和成功,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二、正视过去的成就过去的成就最大的价值就是为你积累了很多经验,让你对自己开始有自信。你不是一个失败者,无论以前你曾经失败过多少次,但是毕竟你曾经成功过。因为人生的旅途上,失败是永远多过成功的。感谢过去岁月给我们的一切,更存谦卑的心看待自己的成就。因为任何成就都不是我们独自一人的成果,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就如古话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三、不要期望复制过去的成就 徐州人才网但是这里,BNET商业英才网也需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很少有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因为人不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时间流逝,一个人面对的空间等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无论你今天遇到的情况与过去有多么地相似,必须明确的是过去的成功只能成为你今天的借鉴,但绝对不能成为今天的重复。所以,你可以将你过去的经验和你周围的同事分享,但不要强求他们按照你过去成功的模式来进行,尊重别人的选择,因为条条道路通罗马。 无论过去成就如何,都属于历史了,不要停留在功劳簿上。当我们通过这些认识到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就存谦卑的心继续往前吧,因为前面还可能有更大的辉煌!
‘伍’ 应该怎样对待历史
通常人们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只能说明过去,所以没有必要纠缠于历史,把历史问题看得太严重了。这十分不妥。
历史所载都是旧东西,但怎样记载、怎样看待旧问题,却反映着当代人们的思想与立场。不同的人,将运用不同的手段,选取不同的题材去述说历史、编写历史。历史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活动,也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的看法。同时,必须正视,正如那位影响深远的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所言:“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兴趣才能使人类研究过去的事实”(转引自《人心中的历史》第143页)。所以,他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研究历史总是现实现刻的思想活动;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趣引起的;三、历史是按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见《人心中的历史》第144页)。既然如此,就不难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了。
我们是从历史中走来。历史影响着我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我们。当前,为什么日本国内会从上至下刮起一股历史的“翻案风”呢?为什么政府同意修改历史教科书、公然同意篡改历史呢?为什么极右势力疯狂叫嚣,要为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鸣不平呢?为什么不少人热衷于参拜,热衷于“战败日”的祭鬼活动呢?说穿了,他们不只想改写历史,立足点是要改变现实。怎样对待历史,将决定其未来的走向。弄得不好,历史将在现实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历史的老路。这并非危言耸听。
应当承认:很多日本人参与以上活动是出于无知,出于凑热闹,出于认识不清,甚至是怀有善良的意愿,或是仅仅出于对亲人的缅怀。这次日本政府为了体现善意,花费巨资邀请千名中国学生去日参观,从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关系,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须指出:若没有正确的历史观,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仍将误导国民,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改变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对历史认识的不一致,只能导致人们现实活动的不一致,并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对立和冲突的方向发展。
作为国家政府,应当想方设法凝聚人心、保护积极因素、振奋民族精神、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然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上去做,才站得住脚,才是对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许多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值得他国人民、当然包括中国人民去学习和借鉴。一个弹丸之地的岛国,为什么能在二战中发挥出那么巨大的威力与能量?为什么在历史上能外拒强敌入侵,并在近代多次打败中国甚至打败俄国等大国?为什么二战之后不长时间,就能在一座废墟之上创造出经济奇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日本人的优点与长处。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处是:讲团结而忽视理智,顽强奋斗有余但容易走上极端。从而使得日本人成于斯亦困于斯,命乖运蹇。
其实,不管对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来说,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别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无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聪明与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谓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变应变。笔者看过不少日本小说和电视剧,发现一个问题,不少日本人就显得不够懂事。只要是上级说的,就盲目服从、不折不扣地照办;只要对集体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确、是否合乎情理,去坚决维护;只要自己认定了目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奋斗;甚至于只听亲友等“圈内人”的意见,对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无理……这怎么行呢?即使有时应该这样,但效果值得怀疑。中国人为人处事的特点是注重讲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强调,将在外君令有所不从。即使是上级的指示,若有不当之处,也应善意指出;当时应该服从,但事后应该提出。这样的话,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错误,避免走向错误的深渊。
联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吗?那是理智的做法还是在一意孤行?对历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确的民族意识?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其结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种令人生畏的邪恶力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历史是一门展示当代人们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动的学问,也是一门揭示人们将会做什么、怎样做的行为科学的学问。
日本人必须明白:理智比什么都重要,唯有理智地对待历史,才能理智地对待现实;唯有推崇理智,才能完善国民的个性,避免由顽强转向顽固,再转向野蛮;唯有弘扬理智,正视历史,才能宽慰周边国家,并使世界人民放心。
各人都有各人心中的历史。但谁的认识正确,这不能由各人自己去决定。真理只有一个,事实胜于雄辩。大家都接受真理,直面事实,才能统一认识,避免矛盾的对立与冲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现实。所以,强调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对待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对待现实,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未来、把握未来。
人类已进入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一切都在改变。经济利益只应也只能用经济办法去获取,争夺世界霸权或区域霸权将被世界人民反对。是坚决跳出“老一套”的时候了,是改变传统思维、实行政策转型的时候了!
有人说,历史是一门科学,有些牵强。然而,不能不说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历史不是陈年旧事的简单堆砌,时间相连的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甚至是因果关系。历史规律不像自然规律那样清晰而反复地出现,但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人性不断完善与提升的历史。事实上,历史过程充满了辩证法,受到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因为已有两次世界大战的恶性事件,不少人据此认为人性的发展是个变数,难以预测。然而,那是辩证法在起作用:有了两次大战的沉痛教训,物极必反,矛盾转化,才为人性的完善与提升打造起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充要条件。人性的完善与提升,最终将促使人类脱离野蛮,促使人民的意志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人民创造了历史,最终将是历史的主人。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偶然性,由此为各种各样的精英人物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历史的进程最终要受必然性的支配,这种必然性,就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当然要注意,这里的人民,非指某团体或某民族,而是指全人类。唯有重视世界人心的走向,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唯有崇尚理智,才能深刻而清晰地洞察此点,从而在国际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的话剧。
‘陆’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对待过去的历史
过去的历史有些是要继承和发展的,而有些历史必须谨记,作为教训,为防止重蹈覆辙。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历史也是一样。我们在看到它坏的一面时也应该看到它好的一面。
对于我们存在的人来说,每一天都会成为历史,我们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成熟。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沉淀。。。
‘柒’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
1、历史不是“面团”——从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看待历史
2、“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历史中探寻为现实服务的经验
‘捌’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但有些内容不合时宜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首先辨证的否定观实质是扬弃,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要求我们不断创新。
1。对于祖国文化遗产,我们要发扬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如尊老爱幼,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要去处文化遗产中,带有封建愚昧的一面,如封建纲常礼教,迷信活动等。要将我国的古老文化与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相结合,不断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使得原有文化遗产符合新时代特色(例如:易中天老师,于丹老师,讲解的《三国》《论语》就是以现代的观点阐述祖国文学的遗产)
2。对于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我们要发扬其注重市场调节,发展市场经济的一面,去处资本主义由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而过多剥削广大劳动人民而造成的社会分化差距过大社会分工不公平的局面。因此,我们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说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大背景下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但同时注重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控制社会分化差距扩大,维护社会分工的公平。(虽然在短期内,人们看到祖国社会分化很明显,但是党和政府在不断努力探索实践和奋斗着)
‘玖’ 面对历史,我们应该铭记辉煌还是苦难
更应该铭记苦难吧,因为铭记苦难能使我们吸取教训,找到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向前看,才能更好的进步。
但是最好还是两个都需要牢记在心里,这两样事物更像是一个辩题,不管怎样,都值得我们铭记在心里并且不断的进步。
历史学指的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人类史、鸟类历史等等。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一般来说,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史。历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情。文学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和传承,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创作,而且也适用于一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
‘拾’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 写一篇作文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理解中日关系史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只看见“五十年对立”而无视“两千年友好”,或只看见“两千年友好”而无视“五十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两场战争在半个世纪中发生,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使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使两国人民失去了和平稳定,饱受着战争的煎熬和战争创伤的折磨。两场战争使中国社会倒退、国家分裂,使日本的繁荣瞬间变成废墟,国家主权受到限制。“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
如果说“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的中日关系历史,仅仅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文明智慧显然是不全面的。“两千年友好”的关键是什么,“五十年对立”的关键是什么,今人必须认真总结。“两千年友好”的关键在中国。在“两千年友好”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并没有利用领先地位向日本扩张,更没有发动战争,而是信守睦邻友好的民族传统,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利。“五十年对立”的关键在日本,在“五十年对立”历史前后,日本发展快于和强于中国,日本在发展领先后有恃无恐,野心膨胀,向外扩张,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领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大国地位,正确的做法是: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