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陈望道如何影响历史

陈望道如何影响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23 20:19:28

⑴ 陈望道是陈独秀吗

不是!

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浙江金华义乌人。中国学者、教育家。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主要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建立了中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对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造诣较深。

⑵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是谁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是陈望道。

1919年冬,受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委托,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经李汉俊校阅、陈独秀审定之后,于1920年8月第一次在上海出版。

陈望道所译《共产党宣言》初版,既没有精美装帧,也没有采用优质纸张,但在那个年代却犹如一面旗帜,指引着革命者前行。毛泽东1936年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就包括其在1920年夏秋读到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中国的出版,不仅使当时中国思想先进人士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坚定了他们追求共产主义的信念,而且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陈望道所译《共产党宣言》已存世极少,目前所知国内仅存寥寥数册,非常珍贵。

(2)陈望道如何影响历史扩展阅读

陈望道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和语文研究工作,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所着《修辞学发凡》出版于1932年,全书共分12篇,分别讲述修辞学的各个方面。其特色之一是引例丰富。所引用的书约250部,单篇论文约170篇,方言、白话各种文体兼收并蓄。

二是归纳系统,阐释详明。该书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汉语文中种种修辞方式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归纳。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理论,进而把积极修辞分为辞格、辞趣两种。

辞格归纳为38格,每格又分若干式,对汉语文中的修辞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陈望道是中国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带进汉语修辞领域的学者。

⑶ 陈望道等人的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陈望道先生是我国共产党的发起人和党的早期成员之一,深深懂得干革命需要共产党的领导,办教育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在他主持复旦大学行政工作期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忠诚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民国9年(1920年)5月,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同年春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民国10年脱离共产党。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民智书局)一书,是中国有系统地讲授作文法的第一部书,在社[陈望道先生夫妇]陈望道先生夫妇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1920年4月末,陈望道终于译完《共产党宣言》全文,再经陈独秀与李汉俊二人校阅,当年8月便在上海首次出版印刷1000本,很快售尽,当即再版,仍然售空。到1926年5月止,已经达到了重印17版之多。
然而,由于后来国民党将《宣言》定为“禁书”,不准再版,见之即查缴,陈望道本人手中一本都未能保存。1975年1月,陈望道去北京图书馆参观,副馆长鲍正鹄教授取出该馆珍藏的1920年9月版《共产党宣言》,特请译者陈望道签名纪念时,年已85 岁高龄的陈望道才得以重见他所翻译的《宣言》版本。

⑷ 粽子蘸墨汁吃的是哪位先驱

一百年前的春天的一个夜晚,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年久未修的柴屋,里面有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青年在奋笔疾书。时值早春,天气还相当寒冷,到了夜晚,刺骨的寒风袭来,冻得他手足发麻,但他始终废寝忘食地翻译着文章。

陈望道1891年出生在义乌分水塘村的一个中农家庭。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1915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获中央大学法学士学位。

⑸ 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几位伟人,你知道哪几位

1、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

2、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3、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4、朱德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5、邓小平

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⑹ 陈望道的首译宣言

“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着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着的《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这是毛泽东在1936年回顾自己的思想转变情况时说的。
陈望道,浙江义乌人,1891年1月生。1915年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6月回国。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 在经历了闻名全国的“一师风潮”后,陈望道感到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应该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改革。因此,必须有一个更高的判别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基于这一认识,他潜心研究新思潮,翻译《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内容博大精深,表述文采飞扬,要翻译这部经典着作,把这些都通过中文确切地传达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虽然早有不少人作过介绍,但有的只是摘录,有的半文不白。所以,完成一部完整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就非常必要了。翻译者起码得具备三个条件:对马克思学说有深入的了解,至少得精通一门外语,要有很高的汉语言文学的素养。这样,才有可能把这部经典着作译得准确无误。
于是,陈望道担负起了这个重任,应上海《星期评论》社的约请,依据英文本和日文本,在1920年的早春,回到故乡——浙东的山村分水塘,开始了他的翻译工作。 1920年4月末,陈望道终于译完《共产党宣言》全文,再经陈独秀与李汉俊二人校阅。 陈独秀想方设法给予出版。这部书的出版,还得到了共产国际维经斯基以及他的翻译俄籍华人杨明斋的帮助。当时,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来中国,与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建立了联系,商讨在中国发起建立共产党的事宜。他们得知出版《共产党宣言》遇到困难,便立即决定从带来的共产国际的经费中抽出一部分资助出版。于是,就在上海拉斐德路成裕里12号建起了一座名叫“又新”的小型印刷厂。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问世。1920年8月17日,维经斯基在给共产国际的信里讲到,中国不仅成立了共产党发起小组,而且正式出版了《共产党宣言》。
这部译着的初版本为竖排版,小32开;全书用3号铅字刊印;水红色封面,印着一张马克思的大照片,是半身坐像;还印着几行小字“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共产党宣言》书影第一种,共产党宣言,马格思、安格尔斯合着,陈望道译”。书末版权页上还印着“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定价:大洋一角”。
此书一出版,就在社会上,尤其是文化思想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泛欢迎,在上海首次出版印刷1000本,很快售尽。当即再版,9月重印,仍然旋即售罄。后来又一次一次地再版重印,到1926年5月止,已经达到了重印17版之多,成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内流传最广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着,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20世纪20年代,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陈望道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
1920年5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人以《新青年》编辑部为中心,经常开座谈会,研讨中国社会的改造问题。在研讨过程中,他们都觉得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于是,就先秘密组织起来。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先后参加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有十余人,陈望道是其中之一。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实际上担负起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乃至筹备组的任务。陈望道作为这个小组的负责人之一,在党的创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参与和主持把《新青年》杂志改组为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陈望道还与邵力子一起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变成了小组的外围刊物;他又翻译了《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一书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解释》《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对梁启超、张东荪等人攻击马克思主义、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言论进行了批判;他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内部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始)和《劳动界》(1920年8月15日起)的创刊和编辑工作——这些都是为党的创建从思想理论上进行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陈望道担任共产主义小组的劳工部长,在组织工人运动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1920年5月1日,他和陈独秀、施存统共同发起和组织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纪念大会,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纪念自己的节日;1921年5月1日他又参与组织了“五一”纪念活动。1920年11月、12月,他直接参与筹建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及纺织、邮电工会,他到沪西工人区宣讲劳工神圣和劳工联合;他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工作,1920年8月22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把青年团的中央机关设在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他是早期负责人之一;他参与上海外国语学社(共产主义的干部学校)的活动——这些都是为党的创建从群众基础和干部培养上进行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由于后来国民党将《宣言》定为“禁书”,不准再版,见之即查缴,陈望道本人手中一本都未能保存。1975年1月,陈望道去北京图书馆参观,副馆长鲍正鹄教授取出该馆珍藏的1920年9月版《共产党宣言》,特请译者陈望道签名纪念时,年已85岁高龄的陈望道才得以重见他所翻译的《宣言》版本。

⑺ 陈望道的主政上大

陈望道,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浙江义乌人。我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语言文学家和文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本全译者。1923年至1927年担任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学务长、代理校务长、行政委员会主席等职。1952年至1977年为复旦大学校长,是复旦任期最长的校长之一。
1923年,陈望道受党的委托,出任上海大学学务长,1925年后代理校长工作。他的教学风格民主空气浓厚,学生学习活泼生动;学术研究也非常活跃,仅研究文艺的学术组织,就有春风文学会、青风文学会、湖波文艺研究会等。上海大学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的管理等方面,在当时都是别具一格的。
当时,中国文学系设有古文名着选读、诗词、戏曲、小说、修辞学、古籍校读法、语言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哲学、科学方法论和第一、第二外语等课程。在这所大学简陋的教室里,可以听到当时最新涌现的文学家、社会科学家的讲课。在学生眼里,讲课的都是最新的人物,他们的言论、思想、风采和才干,给学生留下一生难忘的印象。在陈望道的主持下,上大的文学系编辑了《文学》,作为《民国日报》的文艺副刊随报发行,先是半月刊,后改为周刊。
在陈望道领导下的上大学生,几乎全部参加了“五卅”运动,在“五卅”运动中,上大学生起了不小的作用。上大是共产党用来为自己培养干部的一所学校,陈望道接受党的委派在上大工作四年,为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干部,如阳翰笙、丁玲等都是上大毕业生。
大革命失败后,上海大学被查封,陈望道开始任复旦中文系主任,1931年7月,因保护左派学生,南京国民政府密令加以迫害,陈望道被迫离开复旦。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9月,陈望道由毛泽东亲自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他还担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语言文字组副组长、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等职,还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因肺部感染逝世,终年87岁。

⑻ 《共产党宣言》和《国际歌》对中国革命产生怎样影响

尹爱熙您好,针对您所提问题,我们负责任的给予您如下回答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受到《宣言》的直接影响和教育。
1896年,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留居英国期间,就在大英博物馆读到《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论着。他曾敦促留学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1899年3月上海《万国公报》刊载节译的英国社会学家颉德的《大同学》一文就涉及到《宣言》的有关内容。1905年底,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二号上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记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并第一次简要介绍了《宣言》的写作背景、基本思想和历史意义,还依据《宣言》的日文本并参照英文本摘译了该书的几段文字和第二章的十大纲领全文,并作了解释。作者将该书的书名译为《共产主义宣言》。1908年3月15日,刘师培(署名申叔)在《天义报》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为《宣言》作序。此后,有关《宣言》的文章不断见诸报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进一步唤醒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出现了许多介绍和讨论《宣言》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1920年3月,李大钊倡导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斯(即马克思 ――编辑注)学研究会”集体翻译了德文版《宣言》的全文,印发了少量油印本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传阅。1920年8月,由陈望道根据日文和英文版本翻译的《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版。陈望道译本在以后的20年中,多次重印,广为流传。毛泽东在1920年第一次阅读了考茨基着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周恩来对陈望道就说过:“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宣言》对当时在国外勤工俭学的青年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0年初,蔡和森在法国先后翻译出《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着作的重要段落,在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广为流传。邓小平也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读到《宣言》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后来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对《宣言》的需求与日俱增。《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出版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有5个中文译本陆续问世,译文质量不断提高,所收序言不断增加,发行数量日益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在北京印了苏联外交出版局出版的收有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全部7篇序言的《宣言》百周年纪念本。1958年中共中央编译局校订了《宣言》的中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1964年根据德文并参考英法俄等文本再次作了校订,出版了单行本,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版本。1972年5月,新编的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正式出版,其中收入了《宣言》的正文和马克思恩格斯写的7篇序言。1995年6月,又编辑出版了第二版。这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对收载的文献作了较大调整,并按原着文字对译文重新作了校订。1997年8月人民出版社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一卷中的 《宣言》的新译文出版了单行本,并作为马列着作的系列书《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库》之一种出版发行。这是《共产党宣言》迄今在我国出版的最新版本。
《宣言》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宣言》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军在跨越草地极其艰难困苦的时刻,红军战士搀连臂膀唱响了《国际歌》,红军战士精神鼓舞,顿刻增添了无穷力量,最终跨越了生死地,踏上革命胜利的道路。我不相信这个镜头是臆造,应当说共产党革命取得成功,确实是《国际歌》给红军战士以无穷的力量。《国际歌》是穷人的歌,是无产者的歌,是穷人的呐喊,是无产者的倾诉,代表着受压迫心声。
《国际歌》自1888年6月在法国里尔一次工人集会上第一次唱出后,这首法国工人的战歌经四十多年的传播,已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苏联人民就是唱着它战胜敌人,最终走向新胜利的。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国际歌》并没有流传开来。《国际歌》传入中国后,有两种译文,可惜都译得不理想,歌词晦涩不上口,广大劳苦大众很不容易接受。这也是这首伟大歌曲一直没有能在中国传唱开来的原因。
早在20世纪之初,中国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现过未曾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应该是郑振铎与其好友耿济之在1920年10月翻译发表留下来的。但是以诗的形式出现, 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国内,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编,同时着手翻译《国际歌》。他在苏联出席了第九次全俄苏维埃大会,见到了列宁;他更在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受到了蓬勃发展的各项事业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他早就下决心,要将《国际歌》重译,让它在中国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首战歌。
重译《国际歌》的宗旨,就是要让翻译过来的歌词,既准确又易唱,让它很容易在劳动人民中间流传开来。当时,瞿秋白住在北京黄化门西妞妞房他叔叔的家里。守着一架风琴,他开始着手译《国际歌》了。他对照原文,一字一句的推敲。时而沉思斟酌,时而自弹自唱。每一句歌词定稿,都要如此反复再三。他译着,唱着,译到“国际”一词时,他站了起来。这个词,汉语只有两个字,而外文却是老长一串音节。如果照例译成“国际”一词,配上原谱,将成为“国际———,就一定要实现”,“国际”一词,拖得这么长,那将是很难唱也是十分不悦耳的一句。
瞿秋白为这个词怎么翻颇费思索,他在小屋里来回走动,不时地哼着,想着。在莫斯科的经历,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眼前:那向往社会主义而来到苏俄的各国无产者激动歌唱的声音,那解放了的苏俄人民幸福欢歌的声音,以及他自己为求真理而慷慨高歌的声音,都汇集成一片气势磅礴、无往而不胜的雄浑壮丽的旋律,回荡在他的耳际。他忽然停下脚步,若有所悟地走到琴边,手指按在琴键上,有力地弹奏着《国际歌》的这一段。随着琴声清晰的节奏,他用不很高的,却十分庄严的声音唱出了:“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歌词和歌曲是那样和谐地融和成一体了!瞿秋白终于用音译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国际歌》译成后,他曾对曹靖华说过:“‘国际(英特纳雄耐尔)’这个词,在西欧各国文字里几乎是同音的,现在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时可以和各国的音一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
1924年,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那天,在上海大学的纪念会上,瞿秋白登上高高的讲台,在一群爱国青年中间,与任弼时等师生一起唱起了《国际歌》。从此,这首响遍全球的伟大旋律,就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向反动黑暗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瞿秋白在重译《国际歌》11年后,于1935年2月在江西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杀害。临刑时,他昂首高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他用歌声向敌人宣布:“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而我们今天在各种集会上所传唱的《国际歌》,则是1923年诗人萧三从俄文版转译,陈乔年配歌,副歌译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1962年,中国音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国际歌》节奏抑扬顿挫,慷慨激扬,感情丰富,蕴涵深刻的道理。国际歌代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反抗精神,一种反抗压迫、反抗专制、反抗剥削的一种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有专制,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着国际歌的声音!

以上回答希望您满意,祝您获得新知愉快
:)

⑼ 刘烨胡军合作新戏《望道》,这部戏的题材是关于哪方面的呢

刘烨胡军合作的新戏《望道》,这部戏的题材主要是讲述了知识分子为了追寻真理从而坚守大道,为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后期中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一、《望道》时间背景

刘烨胡军合作的新戏《望道》的时间背景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有大部分热血青年为了建设更好的祖国,为了中国革命开始走上了留学、办学、扩大教育宣传保卫祖国等积极思想,其中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青年们,他经历留学日本以及接受了上海渔阳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洗礼之后,陈望道决定走上为保卫祖国、为完成光复使命的建党和抗日,陈望道等青年知识分子们决定将自己的个人命运融入到历史洪流之中。

阅读全文

与陈望道如何影响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