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军阀混战的状况
辛亥革命成功后,清帝退位,建立民国,随后中国南北陷入军阀混战之中。
袁世凯的死标志着军阀混战时期的开始。北京接连处于几个军人的控制之下,各省的地方势力对这些军人的服从常常仅停留在口头上。袁世凯死后在北京政府掌权的是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为了使他的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非法解散了的国会。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比上次顺利,因为1917年6月12日,保守派将军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企图拥护清废帝溥仪复辟。同年8月,南下的一百五十余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军政府"。
原因: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关。因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各个地方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这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了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它们分别在中国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这样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也就促进了中国各派军阀的割据纷争。
评价:
军阀混战是民国时期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民国军阀派系众多,每个军阀都控制着一片固定的区域。军阀混战发生的社会原因:从主观上说,军阀想要获得更多的地盘和权力,所以开始发起争夺战争;从客观上说,中央政府缺乏威信,无法管制军阀,军队缺乏法纪,人民生活贫苦,国库财政空虚,列强对不同军阀的扶持,加剧了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
影响:
北洋军阀统治的前几年,战争的规模已经不小。国民党上台后,军阀混战的规模更大了。军阀混战造成政局的动荡,军阀的割据、纷争乃至混战,使社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② 如何理清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历史
一:北洋军阀
袁世凯。北洋军阀的创始人是清末权臣李鸿章,袁世凯于1895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并成为清廷的精锐武装力量。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民国实现第一次形式上的统一。
二:直系军阀: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冯死后,曹锟、吴佩孚继起首领。主要人物有李纯、王占元、萧耀南、陈光远、蔡成勋、孙传芳等。
三:皖系军阀:
以安徽合肥人段祺瑞为首的一派,被称为皖系军阀。系北洋军阀的主力,势力最大。主要头目有徐树铮、卢永祥、靳云鹏、倪嗣冲、陈树藩、段芝贵等。
四:奉系军阀:
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因其首领张作霖系奉天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吴俊升、张作相、孙烈臣、张景惠、杨宇霆、张宗昌等。
五:晋系军阀:
晋系军阀集团统治山西38年之久。晋系军阀集团以阎锡山为首领,还有几位主要将领徐永昌、杨爱源、商震、傅作义等。
六:滇系军阀:
滇军是旧中国军阀割据时代一支很有代表性的地方军阀势力。以唐继尧为首的一些新军军官热衷于独裁专制、穷兵黩武。它们靠在反清反袁斗争中钻营,把云南新军变成一支控制滇政,称霸西南的军阀队伍。
七:桂系军阀:
民国时期以广西及当地人为中心结成的一个军政派系。依时间和代表人物可以分以下两派:陆荣廷等为代表的旧桂系以李宗仁、白崇禧等为代表的新桂系。
八:西北军:
西北军泛指清朝末年、中华民国初年在中国西北地区发迹的军阀,主要成员有冯玉祥所统帅的“国民军”。后来杨虎城所部17路军也被称为西北军。于1919年改编为“西北边防军”,名称之始。
九:黔系军阀
黔系军阀也是西南军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由于贵州是一个贫瘠、弱小的省份,因而它具有依附性和掠夺性两个突出的特点。所谓依附性,是指黔系军阀在其形式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要依附邻省如滇系军阀等大势力;所谓掠夺性,是指黔系军阀在对外发展过程中,矛头常指向四川、湖南等比较富庶的地区。
其他还有一些军阀,比如湘系军阀:谭延闿,程潜,赵恒锡;四川军阀:尹昌衡,胡景伊,刘存厚,熊克武,刘湘,刘文辉,杨森等;浙系军阀:孙传芳。在此不一一介绍。
军阀割据,在当时只要是手里有钱有兵就能有地盘,今天依附于他,明天又依附于另一个他。
③ 谁能详细讲一下民国军阀混战时的历史么
即:
【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利用同盟会的内部分化,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后,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打败。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开始了积极发展民族经济的活动,为了尽快皇袍加身,同时也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为了避免北洋军和国家分裂,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国系孙中山在日本扶持下广东成立军政府。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与在中央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7月,张勋应黎元洪“调停”之邀,率领三千“辫子军”入京,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权后,投靠日本,企图以武力手段统一南方军阀。段祺瑞的武力统一行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军阀的反对。1917年8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随即讨伐段祺瑞的第一次护法战争拉开帷幕。在北洋军的镇压下,北伐军受挫;加之军政府内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战争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再次证明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濒临绝境】。
④ 如何理清民国时军阀混战的历史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通常指从1912年民国成立,到1937年日寇入侵这段时间。确实比较混乱,要理清楚,建议根据几个重要时间点,进行分段。
第一段:孙中山和袁世凯的混战。具体是从1912年成立到1916年袁世凯死。这几年主要战争都是围绕国民党和北洋政府之间的南北战争。包括辛亥革命之后的南北对战,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孙中山的护国战争。中间还掺杂袁世凯追剿白狼的战争,张作霖在东北割据的战争等。
第二段:南北大混战。具体从1916年袁世凯死到1925年孙中山死。这几年,北方由于袁世凯死,造成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吴佩孚)、皖系(段祺瑞、段芝贵、徐树铮)和北洋外围的奉系(张作霖),彼此混战不休。南方孙中山一心北伐,但他依靠的滇系(唐继尧)、老桂系(陆荣廷)、粤系(陈炯明)等也都各怀鬼胎。因此,既有南北之间的战争,也有南方内部和北方内部的战争,而且每一边的内战都会拉另一边的人结盟。是民国军阀混战最混乱的一段。
这一段的混战包括:护法战争(南方对北方)、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孙中山镇压滇桂军阀叛乱、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孙中山对陈炯明)浙奉战争(直系孙传芳对奉系张作霖)、桂系内战(新桂系李宗仁统一广西打败陆荣廷)、滇桂战争等。中间间杂的,包括北洋军阀参与14国干涉苏俄、徐树铮收复外蒙古等战役。而在1925年,随着黄埔军校的建立,孙中山以苏联模式建立了一直新式军队,预示着新的时代将要到来。此外必须要说的是,这一阶段四川军阀门关起门来打得非常非常之high。
第三段:北伐战争。主要是从1926到1928年的北伐战争。这几年核心就是南方的国民党对北方北洋军阀的进攻。国民党方面包括蒋介石系、新桂系(李宗仁)、湘系(唐生智)、粤系(张发奎)等,北洋军阀则包括直系吴佩孚、直系孙传芳、鲁西张宗昌和奉系张作霖等。中途晋系阎锡山和西北冯玉祥加入了国民党一面。最终在1928年北伐军尽数歼灭直系、鲁系,占领北京,奉系退回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国民党从名义上统一中国。中间最重要的插曲是412/715的清党,国共决裂。
第四段:新军阀混战。主要是从1928年国民党名义统一开始,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止,国民党旗号下新军阀之间的混战,也可以看做是蒋介石用各种手段铲平各路军阀的过程。其中包括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唐石反蒋、中原大战等。最终是桂系、粤系、晋系军阀退守本省,冯玉祥西北军瓦解,唐生智基本成为光杆司令,唯有蒋介石的盟友张学良占领东北、华北做大。同时刘湘基本统一四川。
此后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就结束了。蒋介石主力开始投入对红军的围剿。在红军长征过程中,蒋介石顺势收拾了湖南何健、贵州王家烈等地方军阀,并开始把触手伸入四川。
⑤ 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给后来的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民国军阀混战分为两个阶段:
1、北洋军阀时期:自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派开始了争权夺利,比较着名军阀战争包括,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
2、国民党新军阀时期:北洋政府倒台后,新兴起的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战争,着名的有,蒋冯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
此外,各地方军阀之间的战争更是不计其数,仅四川省内的军阀战争就有数百次之多。
民国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1、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各地军阀,各自为政,分裂分治,中央政府从来没有形成对地方的强有力的控制,国家基本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铁路轨制复杂,没有统一的全国铁路网,公路左右混行。各地电力供应也互不相同,电压各异,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给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民国时期,苏联控制了外蒙古,并插手疆事务;英国积极实行侵略西藏的政策,拉拢威胁西藏地方政府,使之与央政府离心离德;日本帝国主更是展开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说句公道话,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大陆现在恐怕也不一定统一。
⑥ 关于军阀混战
军阀混战是民国时期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民国军阀派系众多,每个军阀都控制着一片固定的区域。文章主要探讨了军阀混战发生的社会原因:从主观上说,军阀想要获得更多的地盘和权力,所以开始发起争夺战争;从客观上说,中央政府缺乏威信,无法管制军阀,军队缺乏法纪,人民生活贫苦,国库财政空虚,列强对不同军阀的扶持,加剧了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 中华民国国库一贫如洗,财政状况十分紧缩。民国政府甚至只能借外债来弥补财政的巨大漏洞,就更没有资金去支持军阀的军队建设了。正是因为国家财政状况不佳,政治局面相当动荡不安,而且政府也不会拨太多军费给各大军阀,所以各大军阀都不会听命于中央政府。各个军阀的军费主要从各自管辖的地方进行搜刮,或者依靠鸦片买卖。因为各个军阀都是自给自足,所以更加剧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在自我保护的影响下,各大军阀就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甚至扩张更大的地盘,而发生混乱的军阀战争。正如范德温所言:“军阀主义不仅仅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的权力变化的结果,也不是因为辛亥革命后政治领导人未能达成共识。相反,外国对中国的蚕食、国内动荡的局面和现代的、工业化的军队在世界范围的兴起,刺激了中国建立自己的军队,传统财政体制的财政危机和去中央化意味着追求军事效率导致中央权威的式微,而省级权威则很大程度上涉入了对现代军事的财政支持。税收改革和税收增长的压力和焦虑也导致地区军事力量赢得对公共财富的争夺,也导致了以省或联邦主义争论为形式的抵制。” 在民国时期,各大军阀盘踞在固定的地区,维护各自的统治,军阀本身有权力欲望的追求,他们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获得更多的权力。军阀混战还起源于民国军队缺乏法纪,人民的生活非常贫苦,国库财政不足,没有军费来源。而且不同的外国侵略者还支持不同的军阀,引起军阀之间的连带利益冲突。中央政府缺乏威信,不再能管制军阀。因此,军阀混战的局面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