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何一些英国人轻视中国历史上的“干隆盛世”
英国人看不起“康乾盛世”是源自他们对康乾盛世的实际观察。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欧洲人着从蒙昧中清醒过来,中国在这个过程中给了欧洲人许多启示。欧洲人发现,没有教会的中国似乎处处比欧洲优越。欧洲人热衷谈论孔夫子的学说、中华帝国的悠久历史,甚至还有圣明的康熙大帝的生平。
然而,干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彻底打破了之前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崇拜。
从此,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关于中国强盛富庶的看法开始改变 ,英国人开始认识到清朝的虚弱,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当时也一道访华,几十年之后就是他强烈主张对中国动武,发动了鸦片战争。
Ⅱ 英国人如何评价鸦片战争
于鸦片战争,我们从小看的是同样的历史教材,我们都知道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正是因为鸦片战争,我们从传统的封建帝国走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为了掠夺东方财富的不义战争,所以我们比较容易在鸦片战争这个方面产生一些共识。
Ⅲ 谈谈你对近代英国历史发展模式的看法
在近代历史上(主要是在十八九世纪),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场”。在184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全世界的45%。到1870年,尽管欧洲其它国家和美国的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仍占有1/3的份额。近代英国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够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另一方面,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进入了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其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美国和德国赶上。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的经济也一直是发展滞缓、步履维艰,即使是在二战之后整个西方世界普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经济仍无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后被法国、日本赶上。到80年代,甚至连原先很不起眼的意大利也几乎赶上了英国。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国的经济长期疲软、增长乏力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一、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成败与否的深层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上能否成功和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下列五大深层因素:1.政治和经济制度;2.文化传统;3.种族遗传;4.教育事业;5.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生产力包含了三个组成部分: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通常把这称为生产力三要素,因此,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因素的优劣,也就是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工具的效能和劳动对象的多寡。下面就对这三者逐一进行分析。
所谓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一方面是智力素质,也就是指人的聪明才智、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等;另一方面则是非智力素质,包括人的创业精神、进取精神、市场观念、商业头脑、竞争意识、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等。智力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先天因素,实际上就是指种族遗传因素;二是后天因素,主要是指教育事业。非智力素质的高低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制度,二是文化传统。因为一个国家是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实行市场经济,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素质当然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于该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生产工具的效能,是指它的现代化程度。很显然,这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愈是先进,生产工具的现代化程度也就愈高,那么科技水平的高低又是取决于什么呢?众所周知,科技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把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也同样依靠人,而能够发展科技和运用科技的人则又都是由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教育愈发达,培养的人才就愈多,也就愈有利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更新,所以,生产工具的效能最终还是取决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劳动对象,其实就是指自然资源。但要评价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多寡,却必须同该国的人口数量联系起来。即衡量一个国家自然资源多寡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人均资源拥有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还必须考虑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所谓上层建筑,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至此,整个推导过程便全部完成,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系统理论(包括生产力三要素的理论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理论)出发,最终推导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能否成功的五大深层因素:政治和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种族遗传、教育事业、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
二、社会经济制度
在近代史上,由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和消亡也比较早,因而在欧洲各主要国家中率先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英国封建制度的较早解体主要表现在:第一,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在进入14世纪以后就逐步瓦解,到了该世纪末,农奴制在英国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第二,封建行会制度在英国的势力和影响也相对较弱,这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的一些主要工业纷纷由城市转移到不受行会限制的农村地区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行会内部的贫富分化也使整个行会制度趋于解体。第三,作为封建制度主要支柱的贵族阶级在英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的旧贵族因在15世纪的内战中自相残杀而大为削弱,而其后在商品经济影响下兴起的新贵族则大多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因此他们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封建贵族,而一个资产阶级化了的新兴社会力量。
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各国中居于领先地位,这除了因为它的封建制度较早解体之外,还因为它具备下列有利条件:第一,英国没有出现过严重的封建割据现象,它较早地发展能够得到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扶植和保护。第二,在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主要海上航路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因而使滨临大西洋的国家都处于有利的地位,尤其是英国正位于西北欧各国同美洲、地中海、印度洋等地海路交通的要冲,所以其地理位置对于发展海运业、对外贸易和进行殖民扩张特别有利。第三,英国不象欧洲其它一些国家那样拥有庞大的官僚机器和常备军,所以政府对工商业的税收也一向较轻,这显然有利于工商业者的资本积累。第四,在欧洲各国中,英国可以说是经历了典型的原始积累过程:一方面,在英国国内持续展开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对广大农民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剥夺,使失去土地的大批农民成为自由雇佣劳动力。另一方面则是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扩张,通过海盗活动、掠夺式贸易、贩卖黑奴和商业战争来牟取暴利。由于英国在16—18世纪的殖民争夺战中先后击败其主要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法国)而成为头号殖民强国,所以其殖民掠夺规模之大、获利之丰远远超过所有其它国家。第五,在十六七世纪,英国成为欧洲其它国家的新教徒逃避宗教迫害和战乱的避难所,这些外来的新教徒大多是富有经验的商人、工场主和熟练手工业者,他们往往随身携带了资金、技术以及组织和管理生产的经验进入英国,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壮大。第六,英国早在17世纪中叶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这比法国大革命要早一个半世纪,比德国1848年的革命则几乎早了两个世纪,所以在欧洲各大国中,英国不仅是最先建立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也是最早开始向政治民主化过渡的国家,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发源地,与其它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生产关系还是在上层建筑领域,英国都长期具有相对优势。
与英国相比,欧洲其它几个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都明显落后。意大利和德国虽然早在中世纪后期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工商业和繁荣的城市经济,所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比较早,但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后,由于商路的转移使德国和意大利都处于严重的不利地位,因而导致这两国境内的工商业和城市经济普遍趋于衰退,已经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未能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且德国和意大利都迟迟未能消除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因而使统一的国内市场无法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得不到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的扶植和保护。位于大西洋沿岸的法国在地理大发现之后也与英国一样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而且法国较早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专制王权,这既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也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得到中央政府行政力量的扶植和保护,所以在近代早期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显着领先于德国和意大利。但是与英国相比,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仍然相形见绌。这一方面是因为法国的封建制度(包括封建土地制度、等级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等)要比英国强大得多、也牢固得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规模和进度远不如英国。在法国没有发生象英国那样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所以农民与土地分离的过程十分缓慢,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形成远不象在英国那样顺利;法国海外殖民扩张的规模和殖民掠夺所得也远不如英国。至于地处东欧的沙俄,则长期实行落后的农奴制,又因深居内陆而缺乏出海口(尤其是缺乏不冻港),所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
三、民族性
英国人在民族性上的主要特点是:第一,英国人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擅长航海、经商,富有冒险和进取精神,尤其是在近代史上,英国人又先于其它国家形成了积极进取,合理谋利的工业民族精神。第二,英国人素以冷静的理智和果敢的求实精神而着称,他们都具有务实重行的特点,所以既不象德国人那样沉湎于抽象的思辩哲学,也不象法国人那样热情奔放和喜欢漫无边际的幻想。第三,在清教禁欲主义的影响下,英国人形成了崇尚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风貌。第四,在文化学术领域里,英国人则以重视感性知识、崇尚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而独树一帜。第五,虽然英国人酷爱自由、敢于斗争,但却不象法国人那样行为过火、爱走极端。第六,英国人崇尚秩序、遵纪守法。第七,虽然英国人常常被认为是尊重传统、作风稳健的民族,但是作为近代工业革命和议会民主制度的发源地,他们也极富历史的首创精神。第八,英国人具有冷漠、矜持的“绅士风度”,他们大多含而不露,属于外柔内刚型的性格。
关于英国在近代史上所形成的工业民族精神,近年来人们已经有较多的探讨,毫无疑问,这是英国经济之所以能够率先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原始积累时期,英国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各国中脱颖而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最先进的国家,这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英国人在清教影响下所形成的勤俭节约、力戒挥霍浪费的优良传统显然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关于这一点在下节中还要加以进一步的探讨。正因为英国人爱好自由、敢于斗争,所以他们较早地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不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且也使其政治民主化的发展领先于其它国家。由于英国人又具有头脑冷静、善于自我克制的特点,懂得如何适时地做出妥协让步,所以自1688年以后的300多年来,英国基本上是通过一条温和、渐进的道路继续对政治和经济制度进行调整与变革,从而避免了象法国的近代史上那种绵延百年之久的剧烈政治动荡。这种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确保了英国的经济能够持续、平稳地发展,不受政治变动的干扰和冲击。虽然英国人也同德国人一样具有崇尚秩序、遵纪守法的特点,但却不象德国人那样盲目服从权威,所以象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之类的东西在英国就很难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从而使英国的发展进程避免了由此而造成的大起大落。
四、历史与文化传统
欧洲各国虽然皆属基督教国家,但其中又有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之分,英国属于新教国家,因此其文化传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受到新教伦理的深刻影响。从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角度来说,所谓新教伦理的主要精髓就在于:
第一,新教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圣礼得救”、“善功赎罪”论,认为圣礼和善功对于灵魂拯救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新教把天主教和东正教所规定的七项圣礼削减为两项,这样就使广大信徒能够从各种复杂、繁琐的宗教活动和仪式中解脱出来,从而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世俗的工作与生产劳动中。
第二,由路德奠基、加尔文进一步发展的新教救赎观认为,人是否可以得到灵魂拯救,取决于他是上帝的“选民”还是“弃民”,而“选民”的标志就是在尘世间取得事业的成功。因此,人们只有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刻苦努力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才能够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样一来,就把基督教徒最关心的灵魂拯救问题与人们在尘世间的工作表现和事业成就联系起来,因而有力地调动和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使广大新教徒在经济活动中体现出高度的勤奋和实干精神。
第三,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通过勤奋工作来创造财富,而且还需要通过生活上的节俭来积累财富。而“新教伦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严格自律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豪华奢侈、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生活作风,主张杜绝一切不必要的花销,把积攒的金钱财富全都用于生产性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中而不是浪费在奢侈的生活中。新教伦理的这一特点,不仅构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精神前提,而且也成为日后西方社会中一切有事业心、有作为的企业家们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与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相比,新教徒通常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进行资本积累、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第四,由于新教还特别强调要让每一个信徒都能读懂《圣经》以便能够直接与上帝沟通,所以新教徒历来都很重视普及教育。又因为新教徒特别注重现世成就,而要想取得现世成就,就必须具备各种实用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所以新教徒不仅重视教育,而且还要求在教学内容中安排较多的世俗性、实用性的课程。
由以上这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新教伦理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实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所以近代以来,大多数天主教国家和东正教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显着落后于那些以新教为主的国家,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洲都是如此。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中,新教徒在经济上也通常要比天主教徒或东正教徒更为活跃,更有作为。
在新教各派中,最富有资本主义精神和最能充分体现上述新教伦理的就是加尔文派,而英国正是欧洲各国中受加尔文派思想影响较大的一个国家。除了苏格兰人所信奉的长老会是属于加尔文宗之外,英格兰的清教徒实际上也是加尔文派在英国的变种。虽然在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中首先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教派是较为保守的圣公会,但是自从加尔文派思想传入英国之后,很快就在圣公会的内部分化出一批更激进、更富有资本主义精神的叛逆者,他们坚决要求按照加尔文派的思想深入进行宗教改革,清除圣公会中所保留的天主教残余,所以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由他们所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清教运动在英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形成“积极进取、合理谋利”的工业民族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英国人崇尚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风貌也是直接导源于清教的“入世禁欲主义”。正是由于这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在英国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才使英国经济能够跃居并且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正因为英国作为一个新教国家而且又具有相对安全的岛国环境,所以它成为欧洲各地新教徒的避难所。尤其是与英国隔海相望的尼德兰、法国、德意志等地都曾经是欧洲大陆上新、旧两教斗争最为激烈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大批新教徒为了躲避残酷的宗教战争而纷纷逃往英国,以后便在英国定居下来,融入了英国社会。由于这些外来的新教徒大多是富有经验的商人、工场主和熟练手工业者,他们把当时欧洲大陆的先进技术和大批资金携入英国,所以对近代英国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
英国历史、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具有深厚的自由主义传统,这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正是通过对政治自由的倡导和维护,才有可能确保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从而为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产权基础和确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秩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有崇尚自由的传统,所以英国在进入18世纪以后成为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发源地,这不仅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的正统经济指导思想,而且也为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完整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英国在文化传统上不同于欧洲大陆各国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即重视人的感性认识,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观察和实验。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应用技术发展沃土,显然与这种经验主义的文化氛围不无关系。在当时,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英国人都成长为卓越的发明家和技术革新天才,正是这些人成为发起和推动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骨干,而他们大多是理论知识较为欠缺的工匠型的人物。这与当时欧洲大陆各国因受唯理论的影响而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应用技术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英国还具有深厚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它是近代欧洲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发源地。近代早期一些主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弗兰西斯、培根、霍布士、洛克等都是英国人。事实上,欧洲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精神早在中世纪的唯名论经院哲学中已经萌芽,而唯名论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英国人,如邓斯、司各脱、威廉·奥卡姆等。正是因为受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较深,所以英国人普遍看重物质的力量,他们对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关注和重视要早于其它欧洲国家。
五、自然与资源条件
近代英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有利因素就是它的自然资源条件,在这方面英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英国的煤矿和铁矿资源都比较丰富,而对近代大工业来说,最为重要的两种矿物就是煤和铁,尤其是煤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号称“工业的粮食”。而英国的煤炭储量名列世界前茅,其硬煤的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9。在大不列颠岛上,煤田分布很广,形成了五大产煤区,且煤田大多为中、厚煤层,埋藏较浅,容易开采,而且煤种齐全,大部分煤质也比较好,发热量高并能炼焦。在近、现代史上,英国曾经长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输出国之一,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煤产量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差不多垄断了整个国际煤炭市场。英国的铁矿储量也很丰富,而且大致上都分布在靠近煤田的地区,煤、铁矿产匹配关系很好,这对近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第二,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其突出特点就是多阴云雨雾,日照不足,尤其是夏季低温、潮湿,这对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宜于发展畜牧业,而谷物却易受涝灾,所以在英国的大部分地区,谷物生产不如发展畜牧业的收入来得稳定。自从中世纪以来,英国的养羊业就十分发达,一直是欧洲主要的羊毛产地,这就为毛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在中世纪时期和近代早期的工场手工业阶段,毛纺织工业始终是整个欧洲最重要的一个工业部门。由于养羊业很早就成为英国农业经济中的一个主要部门,所以与其它欧洲国家相比,英国农业的商品生产性质更为突出,这就有利于资本主义因素在农业中的发展。又由于养羊业适合大面积的牧场经营而不适合小农经济,所以在英国历史上引发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导致了小农经济的逐步消亡和大批自由雇佣劳动力的产生,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第三,英国发展海运业和对外贸易的条件也极为有利,因为它不仅拥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和众多的优良港湾,而且大不列颠岛还扼守着西欧和北欧许多重要水上通道(如易北河、莱茵河、塞纳河和波罗的海诸海峡)的出口,处于西欧、北欧各国同美洲、地中海、印度洋等地海路交通的要冲。
第四,英国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不易受到外敌的入侵攻击,这就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长期和平安定的环境。在近代史上,英国所采取的一贯方针就是尽量避免直接卷入欧洲大陆上的战乱,以便集中力量从事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所以当欧洲大陆上战火连绵、各国打得不可开交之时,海峡对岸的英国却平安无事。
六、现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原因
自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虽然至今仍不失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之一,但其地位却是在不断地下降。本节就分别从生产关系、教育事业、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其原因。
首先,就生产关系而言,在19世纪中期以前,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仍然在进行激烈的较量,尚未决出最后的胜负,这时唯有海峡对岸的英国率先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所以英国能够凭借它在生产关系上的相对优势而取得生产力发展的领先地位。但是到了19世纪后期,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时在欧洲大陆上两大社会经济制度之间的较量已见分晓,随着其它欧洲国家也纷纷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英国原先在生产关系上所拥有的相对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其它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等)相比,英国对教育的发展也不够重视,因而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英国的公立学校教育体系形成较晚,职业技术教育也相对落后,而且英国教育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注重培养造就所谓的绅士淑女,所以较少顾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所提出的要求,这种方向性的偏差是英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内在弱点。尽管在英国也有一些号称“公学”的私立学校素以历史悠久、教学质量优异而闻名于世,至于象牛津、剑桥这样的名牌大学则更是誉满全球,但是这些旨在培养少数精英分子的高质量学府并不是面向全体大众的,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甚小(公学毕业生只占全体英国人的0.5%),所以不能代表英国的总体教育水平。事实上,与德、美等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英国在教育方面是明显逊色的,例如英国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到1903年才达到88%,而普鲁士则早在1860年代就已达到97.5%,在德国的其它许多小邦,这一数字则比普鲁士还要高。又如,在1901—1912年期间,英国平均每年获得科技院校毕业证书的有530人,而当时德国的11所技术院校平均每年却能培养出3000名工程师。再如,到1913年,英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6人,而美国有31.4人,德国11.6人,法国也有7.6人。
在英国的文化传统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第一,由于在英国社会中存在着传统的等级意识和门第观念,因而使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致使许多虽有才干和进取心但却不具备高贵出身的人纷纷迁居海外以求发展,这对英国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
第二,由于受等级意识和门第观念的影响,在英国社会中人们往往更看重贵族的头衔、爵位而不是企业家的开拓进取与发家致富,这种价值取向显然也是不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
第三,由于近代以来英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一路顺风,少有挫折,因而使他们过分看重自己国家的经验,喜欢沉湎、陶醉于昔日大英帝国的光荣历史之中,形成了一种注重传统、因循保守的思想作风。
第四,由于在英国存在着重科学、轻技术和重理论、轻应用的学术文化传统,因此尽管英国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过许多重大的科学成就,英国的基础研究水平也一向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与其它国家相比,科学技术在英国却不能很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矿藏资源优势的逐渐丧失也是现代英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又一个不利因素。虽然英国的煤、铁这两种主要矿藏都比较丰富,但矿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总是会愈采愈少,而英国作为全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发展的历史较长,经过长期的开采和消耗,本土的矿产储量已大为减少乃至接近枯竭,而且目前还剩下的那一部分储量也大多是属于品位低下、质量不佳、开采条件亦较为恶劣的,所以从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上来说,继续开采这些矿产已不甚合算,以铁矿来说,目前英国尚存的铁矿资源埋藏较深,且99%为贫矿,所以进口矿石所占比重已高达80—90%。英国剩余的煤矿资源虽然还比较多,但许多老煤田经过长期开采,浅层煤也已所剩无几,大部分资源已近枯竭。目前产量较多的主要是一些开采历史较晚的煤田。况且自50年代以来,由于能源结构的改变,煤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其地位已远远不能同早期工业化时代相比了。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英国是占有海外殖民地最多的头号殖民帝国,因此,在分析英国的经济发展时,就不能不涉及到占有大量殖民地所带来的影响。虽然驱使欧洲列强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的主要是经济动机,以期望通过对殖民地的资源掠夺和商品倾销来使宗主国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愿望同结果往往并不相符,甚至适得其反。事实上,拥有大片殖民地的国家(如英、法),其经济发展速度反而不及那些殖民地很少(如德国)或根本没有殖民地的国家(如瑞士和北欧各国)。其所以如此,原因则比较复杂。首先,由于英、法等国对海外市场的占有和控制往往并不是完全依靠其商品本身的竞争能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与其殖民地的特殊关系,所以从长远来看,对殖民地市场的过分依赖不利于宗主国工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对其它国外市场的开拓。相比之下,那些很少或根本没有殖民地的国家却更加注意不断提高其工业的竞争能力。因为对他们来说,既然不能依靠与殖民地的特殊关系,所以要想打入国外市场就只有完全依靠其商品本身的竞争能力。其次,由于大多数殖民地的经济结构都相当落后,人民购买力很是低下,所以对宗主国商品输出的吸纳能力并不很强,远不如当初的期望。再者,英国对其殖民地的大量资本输出也严重影响了对其本土的工业投资。
Ⅳ 为啥说英国人做出了正确的历史选择
历史将证明,英国人在重要的历史周期窗口,选择甩掉包袱与额外的重担,选择顺应时代发展的自由与新生!
从哲学及社会运动规律方面讲,矛盾运动的结果必将出现“偶然”中的“必然选择”。脱欧派胜出超过地球多数人的预期,但他其实不是黑天鹅,是预期中不能排除的选项。人们之所以恐慌,就是在错误的思维道路上走的太远,忽视了对社会、经济矛盾的真相认识。
Ⅳ 英国历史是怎样影响英国人的性格的
1.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孤傲(exclusiveness)是英国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从来不谈论自己,感情不外露,更不会喜形于色。其它国家的人很难了解英国人的内心世界。英国人为什么具有孤傲的性格特征呢?原因有二,第一,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吉利海峡(English Channel)割断了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英国人甚至不把自己看作是欧洲人。第二,英国人对本民族的历史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其中,詹姆斯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对西方及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议会(Parliament)是欧洲最古老的议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Instrial Revolution)的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众不同的祖国文明史使得英国人形成了现在的性格特点。
2. 大部分英国人有守旧而又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的保守思想。英国人的保守(conservativeness)为世人所知,英国人却认为他们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有人说,英国人需要20至40年的时间才能接受美国目前的新生事物,此话虽然有一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英国人直到现在也没有采用世界通用的米制(metric system),仍然使用英里(mile),直到1971年才将货币单位改为十进制(decimal system)。英国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保持君主制(monarchy)的国家之一,其保守性可见一斑。当美国人发明中央空调(central heating)的时候,英国人以对身体有害为由拒绝接受这种新生事物,继续使用壁炉(fireplace)和电炉(electric stove)。
3.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讲究文明用语和礼貌的好习惯。英国人总是为别人着想,他们不会要求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得不要求别人做什么事的时候,说得非常客气,诸如: "I know the trouble I am causing you, but would you mind。。。? " 或 "I don't really like to ask you, but。。。"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麻烦别人,通常说excuse me,如果无意识地干扰了别人,要说sorry。要求别人重复,一般不说what,而是说pardon或sorry。please和thank you是经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在公共场所人们不会大声喊叫,他们认为那是不文明的行为。
4. 酷爱独居和个人自由的天性。也许是由于缺乏空间的缘故,英国人喜欢独居(privacy)和个人自由(indivialism)。在英国,人们恪守着这样一句名言:My home is my castle。 The wind can come in, but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human beings can never come in without my permission。当英国人搬到新家,他会在自己的房屋周围树起篱笆(fence),以便和邻居隔开。
5.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感情不外露的冷淡和缄默性格。英国人一般不会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他们高兴时不会喜形于色,当他们悲伤时也不会愁容满面,这一特点在上层社会中非常明显。在早晨上班乘坐的地铁中人们彼此不说话,只是在看自己的报纸,车内鸦雀无声,偶尔能听到下车的人因为不小心踩到别人脚时说sorry的声音。下车后,人们只是走各自的路,彼此不会交谈。另外,即使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也不知道对方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兴趣爱好等情况,因为他们从不谈论这些事情。
6.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自我嘲笑的幽默。英国人很幽默,不过都是一些自我嘲弄的幽默。他们喜欢嘲笑自己的错误、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尴尬境地等。英国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多年来形成的,对别人并没有什么恶意。
Ⅵ 现在的英国人,是如何看待英国王室的呢
英国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他们对于皇室现在还是很尊重的,当然说到英国的发展历史我们想到很多的事情。
其实我们对于英国王室还是很敬佩的,实际上也是如此他们的身份地位都是很高的。早在封建时期英国王室是最高的领导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封建社会已经跟不上时代了,王室的地位在此时有了些变化,后来王室就成了摆设,没有后什么实质性的权利了。但是今天的英国人对于封建社会时候的王室为我们带来的福利还是很感激呢。
总而言之在英国人的眼里皇室使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代替,这也是英国的文化底蕴。
Ⅶ 香港人和英国人各如何看待南京条约等
这个问题的答案毋庸置疑。 在香港人(中国人)看来,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日本惨无人道的侵略都是中国屈辱的历史,是非正义的,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人民受到更大的压迫 在英国人看来,他们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广阔的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受益,也使中国改变了落后的面貌,所以是正义的 。。至于日本侵华,受害的不仅是中国,而是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人民,所以英国的看法跟我们是一样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Ⅷ 请在英国呆过的朋友帮我解惑一下,英国历史书是怎么描述他们那一段殖民历史的
英国人对于他们的殖民史是颇为得意的,那正是他们成为全球霸主的一段历史,他们英国人普遍认为是文明战胜荒蛮,给本国人民带来幸福。随便说个吧,就连苏格兰人的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现在在英国很多历史学当中被认为是流氓、乌合之众、垃圾人。。。更不用说非洲、北美、印度和澳洲的被殖民者了。。。就说现在还有个英联邦运动会、英联邦这个活动、英联邦那个活动,英国女王不仅在英国本土受尊重,很多曾经的英国殖民地都认这个女王。。。殖民本身是非常罪恶的!
Ⅸ 欧洲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前的殖民历史
15世纪中期起,欧洲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走到了“扩张时代”.欧洲人正是在这个时期,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大规模扩张和殖民.在
其后的450年间,整个西半球和亚洲的重要部分都被置于欧洲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确伴随着赤裸裸的掠夺与压迫,但若放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
上看,短暂的殖民影响,其贡献要大于它造成的损害.
西方殖民扩张时代,实际也是西方文明扩张的过程,其方式是军事与经济和政治并举,其他人类主
要文明如儒家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撞和冲突中,不得不屈就于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西方文明的影响,以至在100年之后,几乎所有的国家
或地区在相当广度和深度上建立起了西方式的社会管理结构(包括共产制度也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殖民扩张不经意地从此大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从而“充当了历
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实在是一种因果关系.
一
西方赢得世界绝对不是仅仅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其思想、价值和宗教的无比优越.
1、
培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启动了未开化或半开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宗主国通过向殖民地输出资本、技术,进行建设,为其提供了道路等基础设施,殖民地的商品经济
也得到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现了铁路、公路、电讯、电话、医院、学校,把原本落后的殖民地地区带入了市场经济领域.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印度和香港.
2、西方在殖民扩张中打破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结构,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
3、
传播了“人权、自由、平等、人道”等西方人文观念,并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人类道德价值观,由此使得过去在一些国家流行的传统手法统统变成了罪行.如在印度流
行数千年的夫死妇陪葬制度,在1829年被英国政府强行废除;又如在中国流行几个世纪的女人裹脚风气,1912年西方促使当时的中国政府废除了这一陋习;
还有非洲古老的文化习俗中的封闭阴道数等,也被西方殖民者加以制止.
4、筑就了现代政府的雏形.一个拥有理性的成文宪法和理性制定的法律,并具
有一个受规章法律所约束的政府,只有西方文化条件下才得以出现.宗主国(尤指英国)在一些国家引进民主政体的一些因素,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行政管理,通过
选举,实行多数党组织的政府等,这些做法为这些国家独立后走上宪政民主道路奠定了基础(如印度等).
5、实施了现代文化教育.以前非西方文明国
家的教育不仅是非常落后的,也是暗昧的.宗主国在殖民地(如香港和印度等)大力推行理性的、系统的、专门化的科学教育,培养了大批近代科学和人文知识分
子,他们把近代科学知识和观念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殖民地的知识和观念上的变革准备了条件.
其他还有,诸如对当今建筑和艺术有着重大影响的西方建筑、西方艺术在其他地区的广泛传播也得益于殖民扩张的普遍做法.所有这些都及其有力地改变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进程.
二
不
难想象,如果没有伴随者殖民扩张的西方文明,人类现在将是个什么样子.世界上的现代性,是西方文明代表的现代性,它具有普遍意义.在西方殖民扩张之前,所
有人类其他文明都是僵化、停滞、衰微、封闭和落后的.如果不是西方靠军事打破僵局,包括日本等非西方文明国家或地区能否主动接受更加道德的西方文明,抑或
靠自身文明迅速找到一条现代化的出路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1、非洲.非洲普遍的可能还住在茅草泥屋,还处在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的原始蒙昧状态;“国家”只是不同种族和更多的部落的零散和碎片化的集合体,没有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更没有公民意识的形成.非洲堪称是由外力刺激而引发跳跃式步入现代化的极端例证.
在
非洲殖民前,非洲大陆大多数地区并不存在按历史和逻辑形成的“国家”和“民族”,基本上还处于前民族国家的部族社会阶段.如果没有西方人,非洲人不可能一
下子过渡到文明社会中来.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非洲人的对国家概念的不认同,导致了现代民主制度构建难以在非洲大陆上真正扎根和生长.这就释疑了为什么经
过外力培植的“现代性”的非洲,由于缺乏内驱力,西方人撤离后很多国家更加贫穷的主因.
2、亚洲.如印度,古老的印度可能还是分散、贫穷、落后
的村社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印度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却有着持续不断的部落之间、种姓之间的冲突.英国人在征服印度全境之后,印度才开始实现统一,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印度民族.印度的统一才是印度实现复兴的首要前提.
中国,中国可能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天人合一、皇权至上,有
着形形色色的官崇拜习俗的国家.“中国男人可能还留着长长的辫子,中国女人还在裹脚,中国人还在使用马车作为交通工具,中国的教育‘子曰’和科举……(赵
达功语)”.只有在西方价值观念的主导下,中国人才认识到了自己也是“人”.它的标志是“五四运动”中开始的全方位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孔孟思想,宗法
制度,和等级观念等.正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反思,中国人步入现代化才有可能.
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情况与中国非常仿佛.只是岛国文化的传统属性虽有其封闭性,但它却经受不住任何外在压力.19世纪,美国殖民船队培里率领的“黑船舰队”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幕府时代的日本大门,引起了剧烈的社会变革,让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阿
拉伯国家.西方文化虽然在世界其他地区长驱直入,但惟有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发生了长期不断的冲突.个中缘由在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教的教义的根本性冲突上.
在基督教里人是“主体”:人统治世俗社会,神统治精神社会;而伊斯兰教里人是“客体”:世俗社会和精神社会都应由神(安拉)来统治.就此若遵循西方基督教
文明,那可就是“反客为主”了,对于穆斯林来说这是违反“神旨”的,绝对大逆不道.虽然在伊斯兰世界殖民后发生了一些变化,转向西方建立起来了西方式国家
结构.但作为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世界,对西方基督教文明充满敌意,加上9世纪受辱的痛苦经历,阿拉伯世界普遍极力排斥西方文化.“伊斯兰教就其本身的特点而
言,其宗教信条涉及现世生活中的一切内容: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规范等.这些将人们紧紧地包裹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之中,每迈出一步,都要有宗教上的依据,
获取宗教方面的允许.其结果,导致阿拉伯世界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步履维艰.
(与其相反,为什么大多以儒学为核心文化的地域先后不同程度地都接受了
西方文明?应该说,传统儒学还没有上升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进入立法、行政乃至经济生活的宗教信条,孔子还没有被人奉为不可玷污、侵犯的神明,儒学只
是一种人们日常遵循的伦理标志,所以对它的分割、背离、反叛,人们不至于有悖逆“神旨”那样的强烈的“罪感”.所以以儒学为核心文化的地域,遭受了殖民的
侵害后,痛定思痛,竟而转向西方文明.)
3、美洲.美洲其状态甚至还不如殖民前的非洲,更加原始,他们还全都停留在人类初期食物采集阶段,欧洲人的殖民使美洲在500年间便从最原始的社会跨进了现代文明社会.
三
但是,我们从历史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西方殖民史时,绝不等于不讲人道不讲正义.虽然西方殖民扩使得先进文明取代了落后文明,促进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但是早期它又是以一种不人道的、野蛮的手段来进行的,因而,在肯定其正面作用的同时,绝不意味放弃对它道义上的谴责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