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建瓯市城门有多少年历史

建瓯市城门有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24 06:37:50

❶ 西安城墙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着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西安城墙建筑形制:

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4千米。

城门有四: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西安城墙

❷ 请问建瓯的历史有多少年了

简单点:

建瓯历史悠久,八闽首府,闽国古都,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着 1800 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详细:

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设建州,五代晋天福八年(公元 943 年),王延政以建州(今建瓯)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913 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 1992 年 10 月撤县设市。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 1154 名进士、 6 名状元、 10 名宰辅大臣,是中国历史上出千名进士的十八县之一。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着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❸ 城门镇的历史沿革

唐末,闽王王审知曾在此驻军,以木栅栏为营而得名柴门,演变成今名城门。民国时期称四维乡,隶属林森(闽侯)县白湖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闽侯县第一区,1958年称城门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东方红公社,1970年划归福州市朝阳区(今仓山区),1975年划归福州郊区管辖,1984年称城门乡,1992年改为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城门、敖峰、胪雷村、龙江、浚边、青富、洋坑、湖际、下洋、梁厝、谢坑、樟岚、狮山、濂江、绍岐、福濂、潘墩、连坂、黄山、胪厦20个村、64个自然村。1994年有1.4万户、6.8万人。该镇于1984年跨入福建省首批亿元乡行列,1990年在中国乡镇企业10大100强评选中名列全国产值最高的100个乡镇之一,1993年被福建省乡镇企业局授予“十强镇”称号,1994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三资”企业产值4.4亿元,出口交货总值4.3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719元,达到省定的小康镇标准。2012年城门镇位有常住人口21234户,70188人,外来人口5.6万多人。下辖25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

❹ 城门乡的历史沿革

1950年属第八区杨柳、白合等乡,1958年成立城门公社,1984年5月改乡。1997年,面积51.6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金城、金兰、白畈、白合、石桥、红旗、红心、立新、兴联、联盟10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后垄黄家,距县城8千米。

❺ 两千年前的福州叫什么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着居民。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不仅向周朝进行朝贡,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瓯市)侯官、东安二县设晋安郡,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的州城。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闽县等地复设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王审知安置中原移民,选用贤能,兴文重教,浚湖拓城,减税撤卡,发展海外贸易。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将福州改称为“长乐府”。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南宋绍兴之后,金兵猖獗,中原涂炭,福州被视为“武陵桃源”,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南宋末,益王赵昰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明末,清兵入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扩大。城内、南台和仓山连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为商贾云集的街市,仓山成为外国领事馆区。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我国海军、造船业的发祥地,为我国培养出一代早期着名的海军将领英才。

❻ 建瓯县的历史沿革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着 1800 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
东汉建安初年(196),划分侯官北乡土地,设置建安县(以年号为县名)。 建安八年(203),贺齐进兵建安,立南部都尉府。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设建安郡,郡治在建安,属吴会稽郡南部都尉,管辖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吴兴(今浦城)、东平(今建宁部分)、将乐、昭武(今邵武)、绥安(今泰宁、建宁2县)、南平、侯官(今福州)、东安(今同安、南安2县)10县,改都尉为太守。
晋惠帝(291-306)时,建安郡属江州(今江西九江),管辖建安、东平、吴兴、建阳、将乐、邵武、延平(今南平)7县。南朝宋高祖时,建安郡仍属江州。
陈永定二年(558),建安郡改属闽州(今福州),后改称丰州(今福州,民国18年版《建瓯县志》误作江西抚州)。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今福州)。 大业三年(607),恢复建安郡,郡治设在闽县(今福州),领闽县、建安、南安、龙溪4县。
唐武德四年(621),改建安郡为建州,改太守为刺史,移治建安县,下辖建安、建阳、绥城、将乐、唐兴(今浦城)、闽县6县。武德七年(624),邵武属建州,领县7。武德八年(625),建阳并入建安、领县6。景云二年(711),属闽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复改建安郡,建安县属建安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建州,属福州都督府。建安县属建州。上元元年(760),建州属福州节度。大历六年(771),建州属福州都团练观察置使。中和四年(884),因黄巢起义攻打建州,建州寓治建阳。
景福二年(893),建州刺史徐归范叛附王潮(即闽王王审知之兄) 五代晋天福八年(943),王延政以建州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南唐保大四年(946),陷建州,殷亡。王延政家族被迁移到金陵州。建州改为永安军,不久,又改为忠义军。建安县属忠义军管辖。
宋开宝八年(975),南唐平,恢复建州,建安县属建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建州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年(985),建州改属福建路。端拱元年(988),建州升为建宁军节度。建安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治平三年(1066),划出建安、建阳、浦城3县部分地盘设置瓯宁县,与建安县同驻一城,瓯宁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熙宁三年(1070),撤销瓯宁县。元佑四年(1089),划分建安西北12个里(建阳、浦城之地不再划入),设置瓯宁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自此原建安县分为建安、瓯宁两县,县治同驻一城。建炎二年(1128),州卒叶侬兵变,知州事方承移建阳。建炎四年(1130),农民领袖范汝为在建州在洄源洞聚众起义,知州事刘子翼移治崇安。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州为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
元至元初年(1264),建宁府属江浙行中书省(驻杭州)。至元十三年,元军取建宁。至元十五年,改为建宁路,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路,属福州行中书省,置录事司。至元十七年,改为建宁路总管府。建安县、瓯宁县属总管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立建宁分省。
明洪武元年(1368),罢录事司恢复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 清自顺治三年(1646)起沿袭明制。
民国元年(1912)仍称建宁府,后改称建瓯府。民国2年裁府,合并建安、瓯宁2县,各取首字命名为建瓯县,属建安道管辖,道址设在南平。民国17年,废除道,只设省、县两级,建瓯改为县政府,直属省管辖。民国35年,全省划分为7个行政督察区,建瓯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建阳。
1949年5月13日,建瓯解放,设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水吉、松溪、政和、邵武、光泽9县,专员公署设在建瓯。 1950年3月,改为建瓯行政专员公署。同年4月,署址移设建阳,改名为建阳行政专员公署。建瓯县属建阳行政专员公署。
1956年,建阳专员公署并入南平专员公署,建瓯县改属南平专员公署管辖。 1970年复设建阳地区行政公署,建瓯县属建阳地区行署管辖。 1989年1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改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南平、顺昌、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泽10个县市。 1992年10月20日,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
建瓯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 1154 名进士、 3 名状元、 10 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着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❼ 南京明城墙有多少年历史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历时达28年。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现完整保存25.1公里。

其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



(7)建瓯市城门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南京明城墙历史悠久,民间流传着许多的传说故事。

1、明初建造南京城,所需巨额费用大部分摊派到江南富户的头上,其中浙江吴兴的大富翁沈万山单独认捐了洪武门至水西门的造城费用。

传说聚宝门建筑之初,城墙屡建屡坍。有人献计要朱元璋使用沈万山祖传的聚宝盆,朱元璋用计强行征用,并把它埋在第一道瓮城东面的墙下,城门果然修成。于是人们将这座城门称为聚宝门。

2、在南京水西门到中华门之间有段城墙,高度比别处城墙矮得多。传说原来这段城墙是安徽太平县人负责修建的。太平县土地贫瘠,民工缺吃少穿,大家敢怒不敢言,消极怠工。眼看期限已到,城墙还未完工,民工对负责检查工程的官吏谎称说:“不知是破了什么风水,我们这儿的人个个得了黄病,能吃能睡,就是不能做。”

那官吏看到他们脸色蜡黄,就连忙回宫向皇上禀报。实际上民工们是拿荷叶将脸擦黄的。皇上随后下了一道圣旨:为体恤太平民工,城墙没完成的就不罚了。不过,既得了黄病就要忌盐,从此太平县再也没有官盐供应了。对这段城墙,人们称之为矮城。

3、在金川门和兴中门之间,有一段百余丈长的城墙,传说这是朱元璋的一位宠臣负责督造的,这位大臣不把造城墙的事放在心上,眼看到最后期限只剩十来天,要备料、派工、挖土、砌墙等等,时间根本来不及了。

这位大臣急坏了,想出一个主意,用大毛竹把这百余丈地方搭成一个大栅栏,筑在城外一道宽阔的河边上。完工的期限到了,朱元璋带着文武大臣从聚宝门一路巡查,查到这里,由于河道太宽,他们远远观看,谁都没有发现问题。

大臣刘基还夸赞道:“皇上,城外挖一道护城河,这个办法太好了!应该命令城外都挖,与这里连接,出入城门要过桥,岂不更加安全!”朱元璋一时高兴,赏赐了那个宠臣。可事隔不久,事情败露,朱元璋大发雷霆,以欺君之罪杀了那宠臣等一帮人,拆掉了竹栅栏,补筑了那段城墙。不过,这栅栏门的地名却一直传下来了。

❽ 建瓯的历史故事

西周之前,属于七闽地,为蛮方,史书记载甚少。 战国末时越王无诸败于楚,入闽,为闽越王,并在今建瓯溪南覆船山下建无诸行宫。 (秦废无诸闽越王号,置闽中郡,治东冶地,降无诸为郡长。西汉高祖五年因无诸带兵佐汉击楚,立下功勋,刘邦复立无诸为闽越王。武帝元鼎六年,平东越王叛,次年汉以闽越民风强悍,强行迁徙闽越王族平民于江淮,闽越族逐渐没落并同化于汉。闽地空虚,于东冶旧地设一侯官驻军镇之,远属会稽南部都尉管辖。昭帝时因闽越遗民相聚渐多,立冶县。东汉初属改冶县为东侯官都尉。) 东汉汉献帝建安元年(196 )会稽太守孙策攻侯官,废侯官都尉,并上表奏请于会稽南部分侯官北地设立建安县(今建瓯)、南平、汉兴(今浦城)三县,寓意建安年间、南方平定、汉室复兴,连同侯官县为福建最早正式设立的四县。 建安八年(203)孙策令贺齐进兵建安,平定三县暴乱,设南部都尉府于建安县,析建安县桐乡设建平县(今建阳),连同闽地原建安、南平、汉兴、侯官四县同属南部都尉府。建安县开始成为全闽地经济政治中心。 三国吴景帝时,因人口日益繁多,析建安县校乡设邵武县,绥安(今泰宁、建宁县),将乐县等等。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撤销孙亮侯官封地,并于建安县新设设建安郡,改南部都尉为建安郡太守,下辖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吴兴(今浦城)、东平、将乐、邵武、绥安(今泰宁、建宁)、南平、侯官(今福州)、东安(今同安、南安)十县,基本囊括福建全境。并成为孙吴最大造船基地之一。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侯官、东安二县设晋安郡,治侯官县(今福州),于晋安郡新设八县。 南朝陈文帝永定元年(557)合建安、晋安两郡为闽州,治侯官县。 (南朝陈光大年间析晋安郡地设南安郡,治今南安县丰州镇)陈文帝天嘉三年(562)晋安郡陈宝应拥兵自立,攻建安郡城,建安郡太守萧乾拼死抵抗,不为所制。陈文帝天嘉八年(567)陈军入闽援建安,剿陈宝应,复建安郡,攻晋安郡,全复闽地。因升建安郡守五兵尚书,迁闽州州治于建安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军南征攻陈,于建安郡遭重创,日久城破,屠建安县城,文帝下诏废建安郡,(并废南安郡),拆各县于邻近州郡,并将闽州州治由建安县(今建瓯)迁于侯官县(今福州),改名泉州。 大业二年改泉州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废闽州,复建安郡,改侯官为闽县,建安郡治闽县(今福州),而原建安郡城(今建瓯)废为属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迁建安郡治回建安县,并改建安郡设建州,并闽县,下辖建安(今建瓯)、闽县(今福州)、唐兴(今浦城)、建阳、将乐、绥城(今建宁,泰宁)六县。为福建北半部中心。 高祖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闽县地复设泉州(即今福州市)。 高祖武德七年(624),复划邵武县入建州。同年将乐县并入邵武县。 八年,建州建阳县并入建安县。太宗贞观三年(629),建州绥城并入邵武县。后复置沙县、将乐县、建阳县,同属建州。 (垂拱二年(689),析泉州(今福州)南部分新设漳州。)(景云二年(711),改泉州(今福州)为闽州,而新设泉州于闽南。)此时建州辖建安、唐兴(今浦城)、邵武、沙县、将乐、建阳六县。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各取福州、建州首字,设置福建经略使,闽地始有福建之称。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封王审知为闽主。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14),封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建州建安镇安军王延政富沙王,此后与闽主互攻不以。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王延政在建州称帝,改国号为大殷,次年复改为大闽,复称闽王,以建州为都,福州为东都,辖辖福建全境福、建、泉、漳、镛(今将乐)、镡州(今南平)六州。 南唐保大四年(945)唐兵攻闽国,破建州城,劫掠一空,并迁闽王族于金陵。改建州为永安军,旋改忠义军,下辖建安(今建瓯)、闽县(今福州)、浦城、将乐、建阳、松源(新设,今松溪)、建宁、归化八县。 北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平南唐,复称建州。 太平兴国五年(980),割邵武、归化、建宁三县新设邵武军。 太宗端拱元年(988),于建安县设建宁军节度使,统辖闽北部西部七县。 淳化五年(994)于建州崇安场新设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真宗咸平三年(100),割建安县五里、关隶镇新设关隶县(今政和县)。 英宗治平三年(1066)于建安县分置瓯宁县,治建安县宁远门侧,与建宁节度军、建州、建安县四级政府同城而治。此时建宁军辖建安、建阳、浦城、松溪、崇安(今武夷山)、瓯宁、关隶(今政和)七县。熙宁三年( 1070 )将瓯宁县并入建安县。元祐四年(1089)又分置瓯宁县。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建州叶侬叛乱,建州治所往北逃迁建阳县。旋复。建炎四年建州范汝为起义,建州治所更远迁崇安县。绍兴二年(1132)韩世忠率兵攻建州,并欲屠城,李纲救之。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升原藩国建州为建宁府,为闽境第一府。辖境相当今福建北部建瓯以北建溪流域和周宁,寿宁两县。至此福建设有建宁府,福、泉、漳、汀、南剑(今南平)五州,邵武、兴化二州。统称福建为八闽,而建宁府为八闽首府,八闽上郡。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建宁府黄华头陀军起义抗元。 元世祖至元员二十九年,马可·波罗过建宁府。 明景泰六年封建宁府朱熹九世孙世袭翰林五经博士,敕建博士府于朱子祠左。 清顺治五年(1684戊子),清军攻建宁府城,伐明宗室郧西王。不久城破,屠城,全城人口幸存不过百。城池基本被夷为平地。 清光绪二十五年,建宁府群众爆发反对西方列强的“建宁教案”。 民国二年(1913)撤消建宁府,全省分为建安道、厦门道、闽海道、漳汀道四道。将原建宁府建安、瓯宁两县合并为建瓯县。 1926年,于建瓯县成立闽北第一个共产党支部。 1927年,成立中共闽北临委,为中共福建省委前身。 1940年,划建瓯县第一大镇水吉镇设水吉县,后水吉县并入建阳县。 1940~1949年,设第三行政督察区,辖闽北十县。 解放后到文革的混乱行政区划调整后,于闽北设南平地区,政府驻南平市,辖闽北一市九县,建瓯为属县之一。 1992 年撤县改市 ,设立建瓯市,属于南平地区。 1996年,撤原南平地区,设南平市(地级),撤原南平市,设延平区;建瓯市属新南平市管辖。

❾ 南天门有多少年的历史

泰山:

南天门又名"三天门",为三个"十八盘"的尽处,海拔1460米。南天门,是对北座"北天门"说的;"三天门"则是对山下的一天门和中麓的中天门(二天门)说的。南天门建于元初,由岱庙住持道士张志纯创建。上有一阁,名"摩空阁"。门的两侧有石刻楹联一副,上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下联: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泰山图志》中说:"磴道盘空,朝天有路矣。"游人至此,顿觉凉风习习,寒气袭人,不禁想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游泰山》诗中"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诗句。明朝王思任也有至此"生平雪三伏之仇,亦一快事"之语。因此,游人在登临"十八盘"时,应尽量慢走,不要让身上出汗,以防登上南天门后被冷风一吹感冒。门外西侧石棚内有自然石碑一座,上?天门铭"全文,为杜仁杰撰文,严忠范书。该碑刻制于元世祖开国之前的中统五年(1264年),距今已经有七百多年。该铭文词古雅,书法端严。文内对当时的社会颇为不满,因此清干隆年间在此建台时,把它埋于土中。1956年重修台基时发现此碑,为了不使石碑被风雨侵蚀,在路西新建石棚一座,加以保护。南天门内有庙一座,原为"关帝庙",神像早无,1965年翻修后,改为铁瓦,名"未了轩",取唐朝诗人杜甫《望岳》诗中"齐鲁青未了"句之意。

❿ 建瓯的历史

建瓯历史悠久,八闽首府,闽国古都 建瓯城全景,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着 1800 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设建州,五代晋天福八年(公元 943 年),王延政以建州(今建瓯)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913 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 1992 年 10 月撤县设市。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 1154 名进士、 6 名状元、 10 名宰辅大臣,是中国历史上出千名进士的十八县之一。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着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阅读全文

与建瓯市城门有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