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建村的历史沿革
成村于明朝上德年间,建村于栢峪口沟峡谷的河滩上,村名栢峪饨(又名栢峪坤),有碑文可证。有上村、下街、上井、南井、老井之说,后因洪水之患,全村迁至沟口的北台之上,重建村落,村名随之改为栢峪口村。毗邻复兴庄,是白羊城村由于洪水之患分迁至此成村,建村于清朝干隆年间。解放以后,栢峪口村、复兴庄,同隶属的白羊城乡“一五”期间由于国防工程建设需要,于1956年4月合并迁至现在的村址,距老村址(栢峪口村)1.5公里。迁移时,栢峪口村共150余户,人口450余人,复兴庄共30余户,人口120余人。因属于新建设的村落,所以取名:新建村,属流村镇辖村。
B. 张庄村的历史沿革
张庄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区马厂镇,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一代代的学者和社会人士都曾经在此大放光芒,笔者跟随前人的脚步也来到了这里。
张庄历史源远流长,地处太行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一直饱受战争之苦,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张庄的宿命在劫难逃,百姓饱尝地主、军阀的欺压的同时,又遭受日军的蹂躏。1945年张庄解放,1946年以前属于潞城县五区,1952年区撤销,1954年长治和潞城合并,取名潞安县,于是那时候就叫潞安县张庄村。1957年成立小乡(四五个村一个乡)1958年设立了晋东南地区,随着黄碾东风人民公社成立,1959年长治和潞安县分开,张庄属于长治市东风人民公社。1983年撤掉了人民公社,直接改为乡,更名为马厂乡。现在有22个村子, 2002年乡改为镇,为马厂镇(撤乡并镇),现在为马厂镇张庄村。
C. 张岗村的历史沿革
张岗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8000年前就有居住,并从事生产,种植农作物,富裕一方,有‘粮仓’之称(倪楼的红薯,井庄的麦,张岗的水稻没的说 方言念衰)。由于村庄属于山冈地带,大多人姓张,故名叫张岗。建国以后张岗属于明港公社,1965年查山公社成立后,并入查山设立张岗大队,管辖10个生产队。1982年建立张岗村,下设15个小组,有查山乡管辖至今。
D. 新村村的历史沿革
新村村,古称新村,解放前后叫属于药范保,田源保,解放后曾改为田口大队新村组、新村大队,1984年改为新村村至今。新村村是我县的革命老区村之一。东汉末年由永安贡川陈氏子孙在此定居开发,陈姓人口已延续四十七世。1975年沙芜库区移民迁入定居二个村,其中:水东队37户,132人,100%姓陈;马家塘队30户,101人,90%姓黄。
E. 后山村的历史沿革
后山村的历史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掩藏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后山村在春秋战国时期旧有了人类居住,何时建村,已无从考证。明清之前为“堠子山村”。因地处堠子山旁而得名。
据今所知,明清时,全县曾有过72里,后山村属72里之一南万里(罐泉西里、南村里、万泉里)。西庙(玉皇庙)有碑载:“因村中有井数十口,遂名为‘万泉’,万泉里因‘万泉’而名之”。
约民国七年(1918年),陵川县开始实行区村制度,全县划分了3个行政村,区下设村(指行政村,当时尚无行政村之名),大的村庄单独为一村,小的村庄联合为一村。 村以下还设有闾、邻等组织,一般每村设若干闾,每闾辖5邻,每邻辖5户。这种组织体系和区划形式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直到民国14年(1925年)前后,村的区划又作了调整,这次全县进行了一次行政村的重命名。由明清时的“万泉里”又命名为“堠子山村”,因“堠”字繁难,遂演化为“后子山”,建国前,又更名为“后山”。后山村原由6个自然村组成(后山、小窑掌、西河沟、后寺、黄华山、南河),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现在只有3个自然村(后山、小窑掌、西河沟),原来的后寺、黄华山、南河已无人居住。
后山村人杰地灵,他们抗击社会黑暗,追求幸福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有5位烈士为国捐躯,解放战争时期,后山武委会带领全村民兵支援解放焦作等战役,立功受奖;1963年9月23日,《山西日报》以《农村党支部的光辉旗帜》一文发表后山的经验,同年山西省委组织部在后山召开了“推广后山大队党支部经验现场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后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发扬光荣传统,艰苦创业,续写光辉新篇,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康村。
F. 小里村的历史沿革
小里村明嘉靖时属曲沃县观庄乡,称小里。
小里村村民赵连生开办的面粉加工厂院内,现存的清雍正年代之后的“皇清处士正甫郭公暨配秦孺人合葬墓”,方墓碑志记载:“公离讳天奇,正甫其字也,世居曲沃之小李庄,始祖讳通,递 传至邦励,是为公高祖……”。由此可见,清雍正年代之后的小里村,曾称“小李庄”。
清光绪年间,小里村属曲沃县观庄里,称东小李、西小李,两个行政村。
据小里村郭廷秀先生介绍,东小李村,早由“东约”、“西约”两部分组成。现小里村西边,过去还有个住人不多的“新庄”。
据小里村史安邦先生讲,在五十年代农业社时期,曾听村民冯可心说过,他在村西种小块地时,发现一通石碑。石碑上面写着“东李村”。
民国十七年,小里村属曲沃县四区,称东小里。西小里属东小里村。小里时有174户,男434丁,女389口。2000年,小里村有700户,3097口人,耕地169.7公顷,人均收入2860元。
原小里村形似卧牛:村里的高庙(明王庙,又称冥王庙)是牛头,村东堡子城是牛槽,南城门是牛臀部,南大城是牛尾巴,八角楼和黄帝庙是牛的前、后蹄脚。
1958年曲沃县修浍河水库,地下水位普遍升高,西小里地处崖下因潮湿无法居住,逐渐迁到崖上与东小里合在一起,西小里原址多年前已无人居住。
清朝年间,小里村人秦廷献,字和壁。以副贡任中书,迁户部主事员外郎中,继为惠州太守。因战事,惠州城遭兵乱,残破不全,秦廷献精心修缮管理,年节省费用多万,同时扶持社会正气,杜绝诬告,杜绝送礼,惠州人民为之称颂。
1926年,东小李人郭笃生(即后任日伪曲沃知事郭连庆),自筹3000余银元,在村西冥王庙创办了汾川高级小学。
1946年侯马解放后,该校迁至侯马路西完小。
1941年12月,中共曲沃县委决定,以太茅公路为界,成立马南、马北两个区委。马北区委设在小里,邱雨亭为书记。马南区委设在程村,马福安为书记。两区委的建立,推动了三区党组织的发展。1943年7月,根据革命形势发展需要,撤销了马南、马北区委。
G. 古城村的历史沿革
21世纪的鄢陵县城是后来搬过去的,原址在彭店乡古城村(现保存有遗址)。东周列国中曾经写到“楚军已到古鄢城,晋军屯留彭祖岗”。
古鄢城遗址位于县城北9公里彭店乡古城村,含赵家、古城、前步等村庄,城址是长方形,座北向南,东距鄢尉公路2公里,北临双洎河,南临田岗,西临范家等村庄。
据《国语》等书记载:“鄢为 云姓之国,陆终第四子名求言,为 云姓,封于郐,在封郐的同时,别封十邑。即:郐、虢、鄢、蔽、补、丹、依、茅、历、华。这里的鄢,即古鄢国。从古鄢城遗址断壁上发现有大量窖穴,陶片以及出土的石铲、石斧、兽骨等大量遗物,证明是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属大汶口文化,证实古鄢城在五千年前已为人类所聚居。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这时,由于“鄢侯纳仲任之女,贪冒爱吝,蔑贤简能”,故于公元前769年,鄢为郑武公所灭,废国为邑,属郑地。此时名鄢。因古鄢城坐落在一南北土陵之上,故又名鄢陵。公元前722年“郑伯克段于鄢”,公元前575年爆发的“晋楚鄢陵之战”,皆发生于此地。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鄢陵属韩。公元前319年,秦伐韩,鄢败之;次年,即魏襄王元年,鄢陵又归属魏。因古代安、鄢同音,故战国时,鄢陵又名安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鄢陵入秦,属颍川郡(郡治设阳翟,今禹州县)。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鄢陵属韩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在复置颍川郡的同时,正式设置鄢陵为县,属豫州颍川郡,
东汉前期,在黄河第二次大徙之后,即公元69年以后,因古鄢城被水冲毁,始移县治于今城。
H. 界首村的历史沿革
据《光绪二十年汝南括仓周氏宗谱》记载,北宋中期,周氏八世祖池公迁界首桂林里居住。至今约有1000年的历史。1958年有202户、715人,耕地1800亩,大小水塘108处,水田324亩,山42000亩,在遂安县为富裕村之一。古代村中重公德,奖学励农。村民勤耕好学,文人辈出,为官者众多。
界首村为兴建新安江水库,界首人献出家园,离乡背井,举村大迁移,从1959年4月至1965年1月,界首村民经受后靠、返回、外迁、再返回、再外迁5次大迁移,历经7个年头。1958年10月28日,遂安县撤销建制,与淳安县合并。1959年2月,全县掀起移民高潮。4月27日,全村人都在混乱忙碌之中,把一捆捆的家具往汽车上搬。后靠在离界首45公里的云林村。云林村自从来了界首人,人口多了一倍。新老社员矛盾增加,吃不饱、住不好。界首人只有背起包袱回家,倒流回界首,又怕水淹,大家议定把新村建在鸡坑岭上,立即兴起拆老村建新村的热潮。
水电站大坝开始截流。库区水位迅速上升。1960年4月22日,新安江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开始发电,半夜里水淹村中。逃命上后山,政府决定动员他们外迁金华。1960年5月上旬,全村又迁至金华的石坑、旺新周、杨梅垄,后进八一农场当工人,吃食堂、领工资,不久粮食紧,农场把界首人解雇,划些田地,要界首人独家核算,自做自吃。当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群众生活艰难,加上这个农场靠山,接二连三发生界首的小孩被狼咬死。因此,有的偷偷去投亲,有的倒流回淳安。1962年春节,留在金华杨梅垄的只有22户。
移民倒流库区后,傍岸搭棚居住,靠占地种粮和毁林种粮维持生活。家家户户缺粮缺油,靠野菜充饥。自1962年开始,会计周小范多次向上级写报告,要求重新安置,但无答复。后请老师写了一份长达数十页的报告,寄人民日报社,转呈国务院,经逐级批转至金华专署,才派人专程驱艇登上界首岛,调查实情。1964年大队推选8位代表,赴中共金华地委请示,经过13天协商,终于得到答复,迁往武义白花山一带。即今村区。界首人一连派出七批代表来武义参观,第八次是来验收分配房屋的。从1964年12月开始第五次大迁移。村里决定将最后一个人进村那天,农历十二月初六(1965年1月8日)为移民节。延至现在每年移民节全村人就像过清明、端午、重阳传统节日一样,蒸糕来纪念。
1965年1月界首村移到此地的有90户。因田亩不够,将童、余两姓28户迁到双联村。只留62户、272人,以周姓为主,还有户数不多的胡、唐、程、严等姓。其余90户散落在三省(浙江、江西、安徽)20多个县,60多个村。留在金华杨梅垄的现在单独成一村,村名也叫界首村。
界首村移到武义县,居住在邵宅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村制,属邵宅乡。村名仍用界首。东南靠田,西邻下厅前村,北依马坎头山。在村东南有408亩水稻田,连片划给界首村耕种,还有地26亩,山510亩,村庄建在马坎头小山坡上,一排排泥墙平房瓦屋,由国家移民办公室统一建造,每户房子前面有一小块空基,界首人勤劳朴实,定居后就在屋前屋后植树,现已树粗叶茂。开始无柴烧,去邻村山上砍树,引起磨擦,也曾发生争水之事。1978年政府拨款在仰天饭甄建造东湖水库,正常库容460万立方米,保证旱季用水。何村、下邵村先后向界首村无条件赠送柴山100亩,田地山水都齐全,界首人开始安居乐业了。
1981年10月,村干部讨论,要使村民出勤又出力,必须把田分到户,按田亩包产上交集体,多余归个人,这个办法决定以后就悄悄把全村的田每丘丈量并绘制一幅全村地图,按图划片,把田全部按人口分到户耕种,第二年全村统计增产粮食8万公斤。村民高兴,但有的县领导还要批评,认为这是思相倒退,走老路。1982年9月,全县才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青年程祖高开始利用水塘试养珍珠,成功后他创办武义县第一所水产珍珠养殖业余学校,培养一批养蚌育珠技术人员,使武义各地掀起养珠热。界首村现有60户养珠户。程祖高看到当地水面已被利用,1987年把视线投向邻县,先在金华、义乌、龙游、兰溪等县创办珍珠养殖场,租塘养蚌育珠,现已成为金华市有名的珍珠王。界首村养珠户,1992年人均养珠收入1470元。养珠的人都兼养鱼,每亩水面鱼的收入还有300元。养珠户都学有一手养珠技术,每年3-8月到邻县帮养殖户插片,一师一徒一年可得工资3000-5000元。养蚌育珠已使界首人走上富裕道路。
界首人提出向黄泥山要钱。1978年开始种茶叶26亩,1982年种柑桔86亩,1986年种蜜梨60亩,1992年又种茶叶40亩,界首人用双手建成一片花果山,这些果园全部承包到户,向集体交承包款。多余全归承包者所有,承包户的收入比种粮收入要大得多。果树越长越高,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
生产上去了,村民对生活享受要求也高了,1983年党支部书记黄新荣、村委主任周解金带领村民兴修机耕路。村民出劳力,集体出资金,建成村庄通往田畈的500米、通往王大路的1500米的机耕路。1988年投资4000元,把龙旋风刮倒的高压电杆换上新水泥电杆和新线。每户装自来水表、音箱广播。为了节约燃料,1983-1984年,全村建起64只沼气池,有60%农户用上沼气,每年有半年时间炊事不用木柴,当时号称界首是武义第一个沼气村。
1992年底,县能源办公室帮助设计一个《能源与住房综合示范村》规划,从农副业生产、技术培训、住房改建、能源利用、文化卫生设施等项目均作了规划,在原有基础上全面提高一步。按规划要求,由村委会主任周解朝负责举办养蚌育珠和水果栽培培训班。村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建7条水泥路;原有民房根据道路调整,不整齐的拆一点,建一点,翻修旧房,泥墙改砖墙,一层改两层或三层,根据规划要修建的有62户,现在已有43户动工,有的已建好一层。由村里统一改建的工程有下水道、水井加深、水塔加高。炊事能源以沼气为主,太阳能热水器为副,每家配一只太阳能热水器。村中心的大会堂、村北的小学、幼儿班要修理,增添教学设备。这个规划所需资金大部分由德国一个民间组织资助,村里出劳力和部分资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周火明,自1986年11月选任,工作积极,热心为人民服务,现正为实现《能源与住房综合示范村》规划而东奔西跑。他是武义县八、九次党代会代表,自1987年至1992年,年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
I. 老庄村的历史沿革
黄河未改道之前,顺河乡这一地区是黄河滩。初时,有人打井,挖出一些古旧的物件,是个老的村庄,因此称呼此村为老庄。
解放初期,村庄规模较小,主要集中于现在村庄北部的一片高地上,俗称杨家岗子。彼时杨姓较多。
J. 蟒庄村的历史沿革
蟒庄村距古都洛阳仅30公里;距伊河仅仅7公里,属于伊洛河流域,在蟒庄东部地块出土的陶器证明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蟒庄村地带便是河洛先民的活动中心区域之一。
夏商时期蟒庄村属于豫州,周代属于晋国,战国时期属于韩国,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西晋属司州,隋属河南郡,唐宋时属河南府,汝州,明清属汝州,民国属自由县管辖,现属洛阳市汝阳县管辖.明清时期蟒庄村为汝州到潼关的丝路通道的中枢地带,商业设施鳞次栉比,盛极一时。
蟒庄的村的中间有个天然形成的水井,据说是千年的蟒蛇神的洞穴;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封建社会时代,村民以水为生命线的硬性指标在蟒蛇洞旁得到了满足,所以就在蟒蛇洞的周围渐渐的聚起了村落;因为蟒神的帮助,让这一带的人们有了生命之源——水,人们为了纪念蟒神的功劳,就把村庄的名字取名为蟒庄村。
蟒庄村地方势力王凌汉曾把伊阳县(汝阳)政府迁到蟒庄村一段时间,1947年夏,解放大军南渡黄河,挺进豫西,王集四方地主武装,将蟒庄建为中心寨,妄图长期与解放军顽抗。蟒庄解放前夕,王逃往重庆,继续顽抗,任豫陕边区绥靖第一路第11纵队司令,在四川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械。后潜匿武汉,1950年被公安人员捕获。解放后伊阳县划分为四个专区,蟒庄村为蟒庄专区,蟒庄区区委书记兼区长范钦周,蟒庄专区民兵大队长韩长合。后蟒庄专区解散,划分为内端口公社和蔡店公社。蟒庄专区改为蟒庄村,改属于蔡店公社。 1916年,孙殿英由洛阳县付店街(今伊川县城)李凤朝引荐,拜庙道会道首蟒庄村王凌霄为师。(庙道会:豫西以信奉“姜太公”的宗教组织,其时的首领为蟒庄村的王凌霄,会员遍布豫西洛阳、南阳一带,影响力甚大,有信徒数十万之众。)
1919年,头脑灵活的孙殿英取代王凌霄成为庙道会的道首,孙殿英利用庙道会一面蛊惑人心,大肆发展信徒,一面利用庙道会道首的身份贩卖海洛因,赌博敲竹杠。
不久,孙殿英利用庙道会会众组织的力量反了老上司丁香龄,还攻打了彭婆街,依附孙殿英的会众达到数千人,一时间声势浩大;得意忘形的孙殿英放出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 :“跟老子来干吧,要劫劫皇纲,要日日娘娘,天塌下来老子顶着。”师父当然愿意徒弟出息,王凌霄把卖了六十亩良田筹集到的资金以及追随自己的武装力量朱锡川所部百余人,连同自己的三个儿子同时交由爱徒孙殿英指挥。
1928年,以豫西、豫西南庙道会为基干发展而来的国民革命军的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孙殿英部,以防匪护陵,声称“举行军事演习”,把清东陵三十里内戒严。盗了清东陵干隆陵与慈禧陵寝。
1944年5月4日,日军入侵临汝镇,5月8日,国民革命军第13军西撤,蟒庄陷入日军之手,王凌汉率地方武装避敌入付店、靳村一带。时洛阳专员杨天民,亦逃靳村,因杨王两家系同僚加内亲,遂委王凌汉为伊阳县县长。
1944年5月,蟒庄沦陷后,正在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的远征军第二军军长王凌云派副官处长郭绍绪、副官蒋保林、军需科长赵子和由四川到蟒庄村接王凌云的母亲和家眷。
1944年8月25日,郭绍绪率领诈降的日军自卫团,设宴刺杀了日军110师团139联队第三大队以大内义弘大尉为首的日军头目八人,傍晚,郭绍绪率众到蟒庄村王凌云家补充弹药枪支,携带王凌云家眷南撤。
1944年8月26日,气急败坏的的日军纠集三个中队,追击郭绍绪部,放大火烧了蟒庄村王凌云家,并在化为灰烬的房屋废墟的房基上立一牌子,上书“这就是抗日将军的下场”。还扬言,谁交出王凌云的母亲,赏两万元。
1945年8月,国民党伊阳县长王凌汉在蟒庄村组建成立洛阳十区保安团。
1946年1月,国军第九十军以检阅为名,命驻扎在蟒庄村的洛阳十区保安团(团长郭绍绪)到洛阳接受检阅,后将中队长以上军官遣返回家,士兵一千余人尽数编入九十军。
1947年9月12日,解放军秦基伟部九纵二十七旅七十九团占领伊阳县城,县长庞公路撤退;9月16日,国军新三师五五九团重新夺回伊阳县城,河南省政府任命王凌汉为伊阳县长;9月28日,秦基伟第二十六旅再次占领伊阳县城。
9月28日,伊阳县长王凌汉撤退到蟒庄村,县政府也随其迁往。
11月12日,王凌汉辞职潜入洛阳。留在蟒庄的武装力量“洛阳十区保安团”由李长新代理指挥(实际由王凌汉遥控指挥),下属三个大队:李长新、张震、卢建章分别任大队长。赵宏接任县长后,任命陈旦(梅亭)、武仁仲为县自卫队正副大队长,下属两个中队,董清文、李文光任中队长,盘踞在以蟒庄为中心的大虎岭以北地区对抗解放军。
11月14日,秦基伟派九纵二十七旅部众5000余人进军伊阳县城驻扎地蟒庄村,先在蟒庄寨池子头村击溃了伊阳县自卫队第一中队后,当夜把号称金汤之寨的蟒庄寨(清末民初以来,伊阳规模稍大的村庄都建有寨墙,蟒庄寨墙全部有大如耕牛天然玄武石石块修建;蟒庄寨今日已废,仅残存有部分遗址)团团包围。面对数倍于己的解放军,洛阳第十区保安团仅仅抵抗两个小时,便已溃不成军,县长赵宏率900余众四散出逃。。
1948年2月3日,王凌汉,赵宏、申汝瑛在洛阳龙门召集国民政府伊阳政府的残余势力,策划重新夺回伊阳。2月5日,残余势力重新从解放军手中夺回蟒庄、大安等村。
1948年3月14日,解放军击溃盘踞蟒庄的残余国民党势力,蟒庄宣告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