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孙中山的生平介绍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在军事方面: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先驱。在西方列强的挑战下,面临着“新”“旧”“中”“西”的冲突,孙中山选择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他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又认真研究西方兵法,特别是努力学习近现代军事思想和苏联的建军经验。
在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斗争实践中,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其中许多精辟论述,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冲破“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开辟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新篇章。
❷ 孙中山的人物介绍和他的生平经历分别是什么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❸ 孙逸仙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❹ 孙中山的别名叫什么
孙中山的别名叫做中山樵。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在广东香山县出生,名字是单名一个文字,小名叫做帝象,后来曾经化名叫做中山樵。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革命的先驱,在很小的时候留学在日本,很早的接触了西方文化的孙中山励志要推翻清王朝的腐败统治。
于是留学回来后奔走在各地为推翻清朝政府做准备,并且创立了《五权宪法》。他是第一个说出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统治的人。
(4)孙逸仙是什么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孙中山小时候名帝象,稍大一点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1886年改号逸仙,以后在广州、香港、澳门学医、行医,以及在欧美各国从事革命活动时,都用逸仙名,直到1897年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化名为中山樵,孙中山的名由此而来。
1896年10月,孙逸仙伦敦脱险后,于1897年8月到达日本横滨,住好友陈少白寓所。日本友人宫崎寅藏与平山周都读过孙逸仙的《伦敦蒙难记》,为之倾倒。得知孙逸仙到达日本横滨的消息,立刻去拜访孙逸仙。
大家畅谈大事,一见如故。第二天,孙逸仙前往东京有乐町回访平山周,再次阐述了自己到日本的目的,欲以救支那四万万之苍生,雪亚东黄种人之屈辱,望能得到日本仁人志士的支持,平山周听了很高兴,当即邀请孙先生同车前往牛込区马场下町犬养毅寓所。
孙逸仙在犬养毅等日本友人支持下,决定留日本扩大革命影响。离马场下町后,随平山周到敷寄桥外对鹤馆投宿。
平山周按规定填写旅客名簿时,突然想到清朝暗探耳目无处不在,用孙中山的真实姓名恐怕不行,此时途经日比谷中山侯爵府邸的印象犹在,灵机一动,就信手写上中山的姓。
日本的习俗,中山只能是姓,孙先生还必须有一个名字,正踌躇如何填写时,孙中山夺过笔,疾书樵于中山下,并解释说:中国之山樵的意思。
❺ 孙中山是个什么样的人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1]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2]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3]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❻ 孙中山是什么人物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1]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❼ 历史人物孙中山
一、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村亨村的普通农民家庭。由于他后来在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焦”所以又叫孙中山。他在少年时就有救国救民的志向,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1894年,中山甲午战争爆发,在民族危难中,他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同年冬,孙中山在香山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他亲自为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并在1911年武昌起义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1924年1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
作为20世纪中国的巨人、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建立了不朽的业绩,他领导了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开拓了道路;他推翻了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共和国,他是辉煌的历史里程碑;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他指定的政纲不愧为正规的全面推进中国近代化的理论和方案;他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中国而献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
他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的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他是一面旗帜。他的业绩得到了全人类的广泛认同。
二、孙中山的故事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同学们对他的革命伟业可能略知一些,但对他的少年时代恐怕所知较少。这里我们就来讲几个孙中山少年时代的传奇故事。
一、孙中山童年时代家境十分贫苦,岁时就随姐姐上山砍柴、下地割草、干农活,十分勤劳。可以说,他是和穷人孩子一起长大的。所以,他从很小的时候就体会到了底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封建压迫和种种不平等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田里常常溅起不满现实的浪花。他性格坚强,好打抱不平,在孩子们中有很高的威信。孙中山幼年时有个绰号叫“石头仔”。说起它的来历还有段故事:
孙中山家附近有一间豆腐店,店主叫亚秀,人称“豆腐秀”。她有两个10多岁的儿子非常顽皮,经常欺负别人,还经常用弹弓射击孙中山,孙中山忍痛追赶他们,狡猾的哥俩早已哈哈大笑着逃之夭夭,气得孙中山直跺脚。有一次,孙中山又遭弹射,他忍无可忍,拾起一块石头就朝前追赶,一直追到豆腐店,狠狠地将石头砸过去,刚好砸在煮豆浆的大铁锅上,“咚!”锅砸坏了,滚烫的豆浆流了一地。亚秀全家大惊失色,见孙中山屹然站着,怒目直瞪他的两个孩子。后来,亚秀到孙中山家论理,父母严加责问,孙中山说明原委,据理力争,亚秀理屈词穷,深知自己孩子的顽皮,回到家里把孩子训斥了一顿。此后,亚秀的两个孩子再也不敢欺负村里的孩子了。
二、孙中山童年时,有空常到武馆看三合会员练武,与小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他非常好学,喜欢听老人讲太平天国反清的革命故事。有一位曾经跟随洪秀全打过清军的太平军老将士,名叫冯爽观,在早晚乘凉时经常对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金田起义、定都南京、打破江南江北清军大营等故事,孩子们听得个个眉飞色舞。孙中山对这些农民起义的故事有极大兴趣,他十分敬慕洪秀全。有一次在听讲中禁不住脱口而出:“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咯!”冯爽观高兴地摸着孙中山的小脑袋说:“你真是洪秀全第二啊!”从此,孙中山在和同伴玩游戏时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常常思考着消除天下的不平事,太平天国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堂座落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总统府旧址上,由我国着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29年动工,1931年完成。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八角形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外形庄严宏伟,内部结构异常坚固,上盖全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构成。由于力学和声学的巧妙运用,这座建筑物内部没有柱子,回音也较少。全部用地面积6公顷,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公尺,高47公尺,舞台口宽15公尺,深15公尺,座位4729个。
解放前夕,纪念堂因年久失修,已严重损坏。解放后,人民政府于1963年和1976年两次拨出专款进行全面修葺,增加了化妆间、贵宾室,并改善堂内灯光、音响、座椅、通风和增加冷气设备。x年由广州市政府再次拨出专款,对纪念堂的电器隐患进行了全面的装修改造,更换了音响、舞台灯光控制系统、消防监控中心,美化了环境,是中外人士喜爱的游览胜地。
❽ 孙中山的简介是什么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号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称孙中山。生于满清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医师、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华民国奠基人,亦是中国国民党之创党人。提倡三民主义。
其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而有革命思想。28岁上书清朝重臣李鸿章建言改革,却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将兵遣师,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国民党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孙被推为总理,主张使用青天白日旗作为革命旗帜,反对使用黄兴提出的井字旗;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并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永久保留其于党内的“总理”职衔。中国共产党尊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着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着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8)孙逸仙是什么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政治
三民主义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联俄容共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着成就的正确道路。
❾ 历史人物介绍之孙中山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原名孙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为中山市),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中文名:孙文外文名:Sun Yat-sen别名: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等国籍:中国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职业: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毕业院校:香港西医书院主要成就: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代表作品:《三民主义》尊称:中华民国国父 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祖籍: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陵墓所在地:南京 中山陵
❿ 有关孙中山的资料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1866年-1925年 享年仅有59年)幼名帝象,学名文,普名德明
[1920年孙中山在上海]
1920年孙中山在上海
,字载之,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国父。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5月,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1911年10月,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世凯,宣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
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明确的提出了反帝纲领。)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办黄埔军校,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势力作不懈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病剧,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遗着辑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