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长城多少年历史
长城大约有2228年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长城是在古代时期修建的,用于军事防御,是一道长而高大又坚固的护国长城,用于防止敌人的种种行动。长城它并不是一道单纯而又普通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城墙。
象征意义: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历史的进程中自然形成,并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特别是在全民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被世人所认同,所接受。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
长城在军事实用功能逐渐消退,文化精神作用不断增强的双向历史演进中,美学魅力日益明显,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B. 万里长城距今有多久的历史了
最早的秦长城距今已有2000余年,最晚的明长城距今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一、秦代长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秦始皇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二、汉代长城
汉初,匈奴乘华夏战乱,越过秦大将蒙恬所筑长城,和汉帝国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对峙。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
程不识是驻守长城的名将,治军严厉,只要他戍边匈奴就不敢来犯。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秦、赵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三、唐代长城
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新唐书·地理志》载:山西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
唐长城遗址从马陵关沿马岭向关上(即今社城镇关上村西),由关上至榆社县石源村,再至黄花沟,再至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一带,最后至和顺县仪城。
四、明代长城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2)长城多久历史扩展阅读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着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C. 万里长城多少年历史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防御就开始修了长城,战国时的齐魏燕赵秦等国都修了长城。
2、公元214年,秦始皇首连秦赵燕长城,开始了万里长城的开始。
3、汉武帝时期也修了长城,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三征匈奴的时候修的。
4、后来五代十国时期和隋朝为了抗击匈奴都在北方修了长城。
5、最后一次是明代为防御鞑旦、瓦刺族的侵扰,多次修筑北方长城。
如果说时间的话:
1、我们现在说的“万里长城”实际上就是说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7000多公里。
它的时间,明朝公元1368年至今大约有639年左右。
2、你问的长城,那么从字面来看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出现长城,时间上推算的话,春秋战国,到了战
国七雄时正式修建长城,战国时是公元前475年,最后应该是至今2482年左右。
D. 中国长城有多久才历史了
长江以南,更谈不到修筑长城。辽代对长城的修筑,仅清宁四年(1058)在鸭子河与混同江之间修筑了一段,规模不大。金代长城 公元1115年金王朝建立后,为防御西北边陲的蒙古人进攻,修筑了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两道长城。明昌旧城旧称兀术长城或金源边堡。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呼伦县北,根河之南,有城东端起乌兰哈达之北,沿海拉图山脉,北折而西,至暖水河而尽。明昌新城在明昌旧城之南,又称金内长城、金壕堑、边堡等。西起今黄河河套陕西段,东达今黑龙江省松花江。元代,蒙古族统治整个中国,版图地跨欧亚,长城对他们意义不大。但为了防止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起兵反抗,检查过往客商,也对原来长城的许多关隘险要处加以修缮,设兵把守。明代长城 明灭元朝以后,为防止蒙古族再次南下,200多年中从未中断对长城的修筑。大多是沿着北齐、北魏所筑的旧长城进行修筑。今人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弘治时期所修。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道,到山西偏关附近的老营相合,被称为内、外长城或里、外长城。里长城从居庸关西南出,经今河北进入山西至老营。外长城自居庸关西北,进入山西,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往南达于偏关、河曲。长城关隘、险口很多,其中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靠近当
时首都北京,称为内三关;自此往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称外三关。内外三关是保卫京师的重要关口,常派重兵把守。清朝灭明以后,由于政治、军事的发展,改变了统治策略,采取“怀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拉拢蒙、藏各族上层王公贵族,用思想统治代替了军事防御,不大修筑长城。
纵观长城的历史,自春秋以来,除汉族各王朝的统治集团修筑长城外,中国其他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如北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代也都修过长城。就是蒙古民族统治的元朝也曾对一些长城的关隘、烽火台进行维修利用。长城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丰碑。
北京慕田峪长城
建筑构造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关隘 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①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镃望 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以保护人马不至于从墙顶跌落。②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战时是反击敌人的出口。门洞内装有巨大双扇木门,门内侧装有门闩及锁环。③城门楼。城门上方均筑有城门楼,它是战斗的观察所和指挥所,
也是战斗据点。城门楼多为一层、二层或三层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④瓮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再构筑一个“П”形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其作用是增大防御纵深,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⑤罗城。是在预想敌人主攻方向的瓮城外,再构筑一道“П”形城墙,它比较长,除能掩护瓮城外,还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在罗城的城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以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在城墙两端,建有箭楼,以加强镃望和巡逻。⑥护城河。在城关四周一般均有护城河,为关城的又一道防线。它是筑城挖掘土方时形成的,后来再引入河水。
城墙 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体,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使之稳定不易倒塌。墙结构据当地自然条件而定,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砖石混合砌墙、石块垒砌墙和用木材编制的木栅墙、木板墙等。城墙除主体墙身外,上面还有许多构造设施。①券门。在墙身里侧一面,每隔不远有一个用砖或石砌成圆形的拱门称券门。券门内有砖或石梯通到城墙顶上,守城士兵可由此上下。②垛口。在城顶外侧的迎敌方向 ,修有高约2米 的齿形垛口(即雉堞)。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小口叫镃望口,用来镃望来犯的敌人;垛口下部有一小洞,叫做射眼,用来射击敌人。③城台。在城墙上每隔200~300米 筑有一座高 出城墙顶面1米左右的台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外侧砌有垛口,战时居高临下,从侧翼射杀架梯登墙的敌人。城台根据用途、构筑情况不同分为墙台和敌台。墙台的台面与城墙顶部高低差不大,只是凸出一部分于墙外,外侧砌有垛口,是平时城上守兵巡逻放哨的地方。台上还建有遮风避雨的简单房屋,叫铺房。敌台即骑墙的墩台,高出城墙之上,有两层或三层。守城士卒可住在里面,并可储存武器、弹药。八达岭处的敌台多分上下两层,下层可住十余士卒,四周有窗口供观察和射击,有木制楼梯可登至楼顶,楼顶地面平整,四周墙上有垛口,可供镃望和射击。此外,城墙墙面上还有排水沟,用来排除城墙顶部的积水以保护墙身。烽火台 烽火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也可悬挂旗子、敲梆、放炮),夜
间燃火(或点上灯笼)。烽火台通常设置在长城内外最易镃望到的山顶上,一般是土筑或用石砌成一个独立的高台,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城、堡、障、堠 在长城防御工程系统中,还有一些与长城相联系的城、堡、障、堠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都建筑在长城内外,供兵卒居住和防守用。这里所指的城”,
不是州、郡、县城,而是与长城关联的防御性建筑,城的面积不大,城与城之间相距数十里不等。“障”,也是一种小城。一些古代文献上说是山中小城。“障”与“城”的区别主要是“城”的大小不一,“城”内有居民居住,而“障”只住官兵,不住居民,障的大小和形式比较统一。也有城和障结合在一起的,既住士卒,又住居民。“堠”即候,又称作“斥候”,是一种用来守望的建筑,构造较简单,常与亭(烽火台)配合使用,往往“亭候”并称。明朝的“堡”城与汉代的“城障”相似,也是用来驻防的,“堡”往往有城墙围绕,也称作城堡。有些堡内还有烽火台,也住有居民。明长城沿线的城多与关口相结合,以堵塞和抗击敌人入侵。
防御体系 长城整个布局有主干,有分支,沿线设立许多障、堡、敌台、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中每一个小据点都通过层层军事与行政机构和中央政权机构相联系。从防御角度,通常把长城沿线分成几个防区。秦始皇时期,在长城沿线上设立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 、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12个郡,以管辖长城沿线各地方,进行分段防御。明朝为便于对长城沿线的防守,划分成九个防守区段,称之为“九边”,每边设镇守(总兵官),即辽东、蓟、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
固原、甘肃九镇,谓之九边重镇。九边九镇之外,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今明十三陵)的需要,于嘉靖三十年(1551)又在北京的西北增设了昌镇和真保镇,共为十一镇,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布局。
意义 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此外,以长城作为历史标尺,可为研究长城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和自然事件提供参考。长城工程浩大,规模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古老的长城经过修整,许多区段成为游览胜地。山海关 、八达岭和嘉峪关3处长城区段 于1961年被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E. 北京万里长城多少年历史了
最早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大约有两千年多年了。
现存的主要是明朝修建的长城,大约有四百多年了。
根据历史记载,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战国长城]战国时期,楚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
[秦朝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着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朝长城]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明朝长城]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明代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北逃的元朝残余势力的进攻,命令修筑长城。全部工程历时二百年才完成。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辽宁丹东虎山南麓,全长一万二千余华里
F. 长城的历史有多少年了
万里长城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迹。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修筑了长数百千米的非封闭性城墙,叫作方城。战国时,燕、赵、魏、韩、秦等都在边界筑起了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燕、赵、秦原有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长万余里。
以此算来 春秋是前771年至今年2012 约2700百年
G. 长城有多长的历史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着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着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
H. 长城有多久的历史
最早的长城建于西周时期,修建目的是抵御外族入侵,距今3000年左右,之后多个朝代不断扩建。除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外,古罗马也有千里长城,修建于2世纪初。
I. 长城历经过多少年的历史
大约2228年左右
长城是人类历究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工程。它的修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持续近2000年的时间。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城修建的帷幕。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秦统一后,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万里长城由此出现。
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刻间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洪武初年,为了防止元朝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明王朝就开始修筑长城。明中叶后,东北建州女真兴起,对明朝形成新的威胁,长城的修筑更显重要。在明代统治的270余年间,长城修建贯穿始终,从未停止。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高大雄伟,形成中国北部东西向的坚强防线。
长城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建筑。据专家研究,秦长城长5000余公里,明长城超过7300多公里,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会计计算,总数应在5万公里,即10万华里以上。万里长城,何止1万里!
J. 长城多少年历史
截止到2021年5月12日,长城大约2230年左右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着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要多。
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象征意义: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意志和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