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馕起源哪个国家最早啥时候传入中国的
一般认为馕是从中西亚传入我国的,它是农耕文明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在烤坑中烤制出来的才叫馕,反之,即使形状类似,也不能称为“馕”,它是有特指的。馕在新疆的历史十分悠久。有人认为它是维吾尔族人发明的,但是考古出土的证据却不能印证这一点。1972年,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了残馕,其制作形式和现代维吾尔人的主要食品馕完全一样。经专家鉴定,这些残馕是公元640年的葬品。而我们知道,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这时还在漠北高原。
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10万,攻占了回鹘汗国的牙帐,回鹘汗国灭亡,部落四散。南逃的回鹘为唐朝收编,安置于淮河南北,后来融合于汉族。东奔的回鹘投靠契丹,逐渐融合于其中,所以辽时有“契丹半回鹘”的俗谚。被黠戛斯掳掠的回鹘融人黠戛斯人中,西进的有一部分留在河西走廊,演变为现在的裕固族,另—部分进入吉木萨尔、吐鲁番,以后逐渐进入到塔里木盆地,并先后建立了甘州回鹘国、西州回鹘国、龟兹回鹘国、喀喇汗王朝西回鹘国。这时候已经是吐鲁番出现陪葬馕几百年以后的事了。可见,馕最先由维吾尔族发明一说还不能成立。但是,馕的确是由维吾尔族人民使其发扬光大了,现在,馕不仅是维吾尔族喜爱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成为其他很多民族喜爱的食品。
㈡ 馕是什么东西
馕是一种以麦面或玉米面发酵,揉成面坯,再在特制的火坑(俗称馕坑)中烤熟的圆形面饼。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
㈢ 馕是什么
馕 拼音:náng nǎng 部外笔画:22,总笔画:25 ; 繁体部首:食,部外笔画:22,总笔画:31 五笔86&98:QNGE 仓颉:NVJBV 笔顺编号:3551251245251251112213534 四角号码:2573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995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古代称为“胡饼”、“炉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 馕,厚约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馕的花样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丰富。
㈣ 馕的发源地
“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㈤ 烤馕的历史
烤馕在新疆的历史很悠久,在中国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自治区博物馆陈列的吐鲁番出土的唐朝的馕,说明.在一千多年前,吐鲁番人就会做精细美味的馕了。馕,古代称“胡饼”、“炉饼”。中国历史上许多着名诗人在他们的诗篇中还描写过馕。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这首诗中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以辅兴无。”贾思勰着的《齐民要术》中摘录了“食经”关于做馕的技术资料,可见馕在中国食谱中由来已久。[2]
㈥ 新疆的馕饼,为何存放很久不起霉到底是加了什么
“馕”在新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少数民族最主要的面制品,在新疆有“可以一日无菜,但不可以一日无馕”的说法。馕是新疆各族人民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几乎每人每天都要吃馕,尤其是少数民族更是把它作为一天三餐的主食,馕已成为新疆民族食品的代表作,也成了新疆的名片。
南瓜苞谷馕(扎合热馕):将南瓜去籽蒸熟,去皮捣成泥状,与玉米面一起揉成馕胚后烤制而成。维语“扎合热”意为“玉米”、 “苞谷”的意思,因其中有南瓜,又叫南瓜苞谷馕。这种馕在新疆吐鲁番、阿克苏等地的农村盛行,每年八、九月份,南瓜成熟时,南瓜馕的香味便在村舍中弥漫。
油馕:油馕是逢年过节或是招待客人时才吃的,在烤制时添加羊油,一般还会在馕的表面上涂抹些洋葱末、芝麻和黑草籽。这主要是为了增加馕的芳香味。
窝窝馕:这是新疆最厚的馕,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窝。做窝窝馕的面为发面,和面时用比例不同的水、清油、盐和牛奶,做出的馕香味道非常香。
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各族人民都喜爱烤馕,当之无愧是新疆的特色美食。
㈦ 馕的历史
馕 馕 拼音:náng nǎng 繁体字:馕
部首:饣,部外笔画:22,总笔画:25 ; 繁体部首:食,部外笔画:22,总笔画:31
五笔86&98:QNGE 仓颉:NVJBV
笔顺编号:3551251245251251112213534 四角号码:2573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995
基本字义
--------------------------------------------------------------------------------
● 馕
(馕)
nángㄋㄤˊ
◎ 一种烤制的面饼,中国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当作主食。
其它字义
--------------------------------------------------------------------------------
● 馕
(馕)
nǎngㄋㄤˇ
◎ 拼命地往嘴里塞食物。
English
--------------------------------------------------------------------------------
◎ bread (persian naan)
nang
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 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用馕坑(吐努尔)烤制,馕坑呈圆形,以土烧制而成。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沫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乃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相应而别。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的旅途。通过这个美好的传说,各族人民把馕看做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
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各族人民喜爱烤馕就不足为怪了。
烤馕是吐鲁番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足以证明馕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据说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学者曾在古墓出土过古代的馕。
下面是烤馕的来历:
很久以前,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牧民们寒来暑往,常年累月游牧在荒无人烟的塔里木河两岸。有时一出去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只好带着干粮上路。时常干涸的塔里木河不能为牧民提供充足的饮水,没过两天,身上的干粮硬像戈壁滩上的石头,又干又硬,咬一口门牙上直冒火星。
一天,太阳刚出来就像着了火,一丝风也没有。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沙尘,低低地浮在空中,吸食着人们身上的每一滴汗水,空气中弥漫着羊毛被烤焦的味道。这时,吃草的羊学会了挖坑,将头钻进土里,却依然咩咩地叫个不停。牧羊人吐尔洪被太阳烤得浑身冒油,实在受不了了,就扔下羊群,一口气跑回几十里以外的家中。
吐尔洪一头扎进水缸,出来一卟冷,头上的水立刻变成了水蒸气。他突然发现老婆放在盆里的一块面团,不顾一切地抓了过来,像戴毡帽一样严严实实扣在了头上。面团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这时,他又想起了扔在外面的羊群。
太阳依然在燃烧,吐尔洪踏着龟裂土地上冒起的粉尘,朝羊群走去。走着走着,他闻到了股香味儿。他左看右瞧,不知其然。他一路小跑,香味儿却不离其后。不多时,脚下被一条红柳根拌了一下,还没等跌倒,头上的面团滑落在地,摔得粉碎。香味儿越来越浓,布满了前后左右。吐尔洪随手捡起一块儿碎饼,放进嘴里细细品味,外焦里嫩,香脆可口,非常好吃。
“咚嗒依嗒……咚嗒……”吐尔洪哼着鼓点,一边嚼一边脱下袷袢,把碎饼包起来,飞奔着跑回村里。一路上,他见人就送上一块碎,等人家说声“好吃好吃真好吃”后,再继续前行。不知听过了多少遍“好吃好吃真好吃”,吐尔洪确认这东西就是好吃。尝到香味儿的牧民兄弟得知来龙去脉,都纷纷效仿。这么好吃的东西新工艺总得有个名字吧?为了区别各种饼类,吐尔洪就把大伙召集到一起,集思广益。想来想去,还是他提议说:“就叫它‘馕’吧!” 天不是每天都晴的,在没有太阳的阴天,或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人们吃不到馕的时候,心里就特别难受。吐尔洪左思右想,想去了一个好主意。他在自家院里,挖了一个大坑,四壁用黄泥抹实,在中间烧起红柳根,等炭火通红时,把和好的面团贴到四壁上,不一会儿就馕香四溢了,“面香油脆出新炉”的烤馕味道比自然晒熟的更好了。
从此,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就离不开馕了。在一些场合里,馕还表达着特殊的含义。比如,掉在地上的馕渣子要顺手拾起来放到高处,让鸟儿去食;又比如,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吃醮着盐水的馕,象征着有福同享、白头偕老。
㈧ 馕的由来
相传很久以前,在炎热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一个叫吐尔洪的牧羊人被太阳烤得浑身冒油,实在受不了,把老婆放在盆里的一块面团顶在头上,像戴毡帽一样严严实实扣在了头上。面团凉丝丝的十分舒服,不多时,头顶上的面团被太阳烤的十分热,结成像面饼一样的硬块。
这时吐尔洪脚下被一条红柳根拌了一下,头顶上的面饼摔在被太阳烤的炙热的地上,香味儿越来越浓,布满了前后左右。吐尔洪随手捡起一块儿碎饼,放进嘴里细细品味,外焦里嫩,香脆可口,非常好吃。
吐尔洪想天不是每天都晴的,在没有太阳的时候想吃这种面饼应该怎么办呢,于是他在自家院里,挖了一个大坑,四壁用黄泥抹实,在中间烧起红柳根,等炭火通红时,把和好的面团贴到四壁上,不一会儿就面饼就香味四溢了,这就是新疆馕的来历。
(8)馕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外皮为金黄色,古代称为“胡饼”、“炉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
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 馕,厚约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
维吾尔族馕的种类和花样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丰富。除了面粉外,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糖、盐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他们在做“托喀西”馕和其他馕时,不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还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亚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这种馕不仅味道好,而且长时间保存不会变质。所以维吾尔人出差、上远路都带这种馕,喝点茶水,吃些“托喀西”馕马上可以充饥,是一种理想的方便餐。
维吾尔族的馕大部分在馕坑里烤成。馕坑也别具一格,由于地区不同,馕坑的形式和材料也不同。
一般馕坑高1米左右,用羊毛和黏土做成倒扣的缸形的土坯,四周用土块垒成方形土台;南疆一些地区则选用当地的硝来和泥做馕坑坯;乌鲁木齐一带的维吾尔族人还用砖来砌馕坑;这种馕坑大小不等,也成方形,根据人口多少来确定馕坑的大小。
虽然馕坑的式样很多,但有些馕却不在馕坑里烤,例如有一种肉馕是在铁锅里用油炸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古老的烤馕方法,即把馕埋在烧过的柴火热灰里,不用翻,也不用看,半个小时后就烤熟了。吃时,吹掉表面的灰,其味道同样可口。
做馕的技术在维吾尔族人中几乎是普及的,无论男女都会做馕,特别是在招待客人时,他们会拿出各种各样的馕来招待你。
如果到库车县的维吾尔族家中做客,他们往往把从最大的馕到最小的馕摞起来,摆成塔形,放在桌子的中央,既叫你饱尝,也叫你开开“眼界”。现在馕已成了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许多其他民族群众也学会了做馕的技术。馕宛如一枝鲜艳的奇葩,盛开在民族食品之林。
维吾尔族对馕有很多禁忌,比如不允许数数,不能把馕渣丢弃到脚踩到的地方,不能浪费掉,掉在地上的馕渣要拾起来放到高处给鸟儿吃。在维吾尔族眼中,馕就是生命,他们有句名言:“馕是信仰,无馕遭殃”。
㈨ 新疆的小吃饼“馕”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吃
馕非常的好吃,尤其适合年轻人,他的口感特别的硬,吃起来特别的有劲儿,而且还有一种麦子的香味儿。
馕,外皮为金黄色,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 馕,厚约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馕的花样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丰富。
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未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乃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相应而别。
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各族人民喜爱烤馕就不足为怪了。
㈩ 馕起源什么时候
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2000年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