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潮州的历史沿革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着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潮州的先民属闽族和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大部分从闽南的莆田迁入潮州。潮汕为闽越地,自秦汉 为了削弱闽越,将闽越拆分,潮州划给南越,北宋地理全书 《舆地广记》则记载潮州为闽地。明代官方典籍《永乐大典·风俗形胜》:“潮州府隶于广,实闽越地,其语言嗜欲,与福建之下四府颇类, 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等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设郡,地域分别属闽中郡、南海郡,载入版图,但此时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头一带汉族人稀少,从唐朝后期开始汉人数量才有较快增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隋朝开皇十二年(592年),划入福建。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然而这个名词的使用却有些波折。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罢州复郡,潮州复改为义安郡,隶东扬州,再次划入福建;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称潮州。武德五年(622年),在循州设立循州总管府统领循州、潮州、韶州三州之军戎。
唐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形便,置十道用以监察,那时潮州属岭南道。唐贞观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划入福建,隶属江南道福建观察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时泉州州驻地为今天的福州,今天的泉州在唐朝久视年间(西元700年)才最后定设州,前面几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设置了漳州。此时,潮州的疆域还包括如今的兴宁地区,可以说,东到漳州,北到江西赣州(东、北界址大致与今天的广东省与福建省、江西省界址相同),南到大海,西到循州(今惠州)。唐景云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划入福建,潮州先后隶属江南道福州都督府, 闽州都督府和福建经略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改州为郡,潮州因此易名为潮阳郡。唐开元十年,西元751年,从隶属江南道改为岭南道管辖。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才由再度改称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平和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新罗县(今龙岩市长汀县),另一个源头,是在循州的兴宁县(今紫金县,兴宁县今属梅州)。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今潮安)、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莆仙的莆田人移民到潮州,见潮汕莆田渊源和相关文章。莆田移民,从语言来看,潮州话与现今的莆仙方言有部分差异。原因在于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继续受到福州省城话的影响,原先使用的方言-闽南话受闽东方言影响,莆仙方言成为有闽南语底子的又带有闽东色彩的混合兼过渡型的闽语。 明万历三年(西元1575年),南澳岛开始分属福建,广东,设南澳副总兵,即“协守漳潮等处驻南澳副总兵”,分广东、福建两军营。 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升设南澳总兵,管辖闽南、台湾、粤东海域军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岛才划给广东。1576年,始置南澳镇。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划潮州府的程乡县、平远县、镇平县,合惠州府兴宁县、长乐县,设立嘉应州,嘉应州治所驻程乡县。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县共八个,分别为: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史称“潮州八邑”,也是今海内外潮州民系、潮州人的界定标准。
汕头端口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1904年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端口的铁路。 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 1907年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人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当时的《南洋总汇报》却大肆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
《中法天津条约》增开琼州(今海南)、潮州、台湾、淡水、登州、江宁(今南京)六口; 中美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较大,它包括了今天的汕头市、揭阳市;从管辖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概念区分 中国1949年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了二个“潮州”的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潮州概念,一个是狭义的潮州的概念。
广义的潮州,也就是历史上的潮州,此定义已有上千年历史,主要包括今天广东省的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以及丰顺县。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称谓。
狭义上的潮州的概念既为如今的潮州市。
今天的潮州市,是在1991年12月将原来的副地级市升格的。作为地级市,潮州管辖潮安区、饶平县、湘桥区。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于潮州的概念,还是倾向于广义的潮州,甚至就是广义的潮州。
当代潮州成为潮汕地区三个地级之一,本地人较为注意把“潮汕”与“潮州”分别开来。如说“潮州话”、“潮州工夫茶”等,都不冠以“潮汕”二字。且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
关于潮州的概念有两个,一是民系概念上的“潮州”,二是现有行政区域的潮州,即潮州市。民系的潮州指历史上的潮州府所属各县,即为大家所认同的“潮汕民系。
B. 古时候的潮州指现在的哪
潮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清末民初,潮州概念已基本定型,这时潮州辖县共9个:即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及(澄海县辖地)汕头端口和南澳岛。中国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二个“潮州”概念, 广义潮州即历史上所说的潮州,包括现在潮州(地级)市、汕头(地级)市、揭阳(地级)市。狭义潮州即目前潮州(地级)市,现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C. 潮州有多少年历史了
潮州有5000年的历史了
D. 潮州古城在什么地方拥有多少年历史
每次谈及广东,很多人第一想法,就认为这里是一座特别发达的城市,但是却不知道这里其实也有历史悠久的古镇。但是,一些外地人对广东不了解,觉得在古代的时候,其实这里特别的荒凉是比较贫穷的地方。实际上作为省会的广州市,它已经有2000多年的发展史,不过因为自身的发展速度比较迅猛,现在多数地方都已经感觉不到古城的味道了,很多地方给我们的感觉是现代化,如今的广州,能够称得上古城的也就是“潮州市”。
很多人在旅游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些知名的景点,其实忽略了自己身边的古城。因为古城比较低调一些,所以有一些人没有来玩过。其实,我们不妨在节假日的时候,带上相机、带上家人,来这里拍摄一些美美的照片,你就会发现,它的时代感很浓,而且拍出来的照片也是特别的唯美。所以,对于这座古城有很多人非常的热爱,总是会来游玩。朋友,对于这座古城你有什么印象吗?有来这里玩过吗?
旅游地点:潮州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内
E. 广东潮州古城有什么历史文化
潮州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内,是广东省第一批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称号的两座城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曾经是“十相留声”之地,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
潮州有驰名中外的“潮州八景”,有“三山一水绕城廓”的自然景观,更有以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等为代表的自成体系、独具一格的旅游文化。
潮州拥有文物古迹700多处,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譬如下列:
1.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
2.全国历史最长的纪念韩愈的祠宇——韩文公祠。
3.国内罕见的宋代民居建筑许驸马府。
4.集潮州木雕之大成、堪称一绝的“己略黄公祠”。
5.始建于唐朝的开元寺。
6.始建于宋朝的青龙古庙。
7.始建于元朝的天后宫。
8.笔架山宋窑遗址。
9.周总理办公过的涵碧楼。
10.着名的潮州新旧八景。
(5)潮州的历史悠久在哪里扩展阅读:
潮州古城的历史文化景点:
“潮州老八景”是相对于“潮州新八景”而言的。潮州八景旧时有内外之分,内八景是指于古城街巷之间,而外八景则指城外韩江两岸。
(1)内八景:“潮州内八景”为:东楼观潮、西园赏菊、古刹梵唱、府衙钟声、莲花午照、七星步月、奎阁晨晖、芦荻晚眺。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内八景已逐渐湮没。
(2)外八景:“潮州外八景”为:湘桥春涨、韩祠橡木、金山古松(曾名“马丘松翠”)、凤凰时雨、龙湫宝塔、鳄渡秋风、西湖鱼筏(原西湖与韩江相通)、北阁佛灯。这是潮州古城最美好的风景。
F. 潮洲的历史文化是什么
潮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平原北部,东邻福建,南接汕头,西连揭阳,北通梅州,濒临南海。
潮州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66年。1991年12月潮州升格为地级市并扩大区域,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全市总面积3613.9平方公里,总人口238.6万人,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10万人。
潮州升格扩大区域以来,市委、市政府从潮州的实际出发,确立了符合潮州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提出了“稳中求进,借力发展,扶持重点,重在效益”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以及“自信自强,坦诚务实,团结拼搏,敢为人先”的潮州时代精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建设进入历史以来最快发展时期,1996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升格扩大区域五年翻两番。1998年经济稳健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70.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0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6亿元,加上上缴中央财政返回共约11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6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425元。
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食品、陶瓷、服装、电子为主体的四大工业支柱,涌现了一批上规模、高效益的“龙头”企业。金曼、三环、名瑞等企业的产值(营业额)、效益进入全国、全省同行业先进行列。组建了金曼、三环等8家股份制企业,其中金曼、金马两家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199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65.5亿元。
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粮食连年喜获丰收,1996年起连续三年实现“吨粮市”目标。1998年农村总产值36.01亿元,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23.5亿元。其中凤凰单丛茶、岭头白叶茶和铁铺白叶茶多次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夺魁,烤鳗出口量连年居世界同行业首位。在1997年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共有11个产品被认定为名牌产品。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全市共有进出口经营权60多家,1998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3.5亿美元;至1997年底,兴办“三资”企业1065家,合同利用外资13.71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
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先后投入6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经国务院批准的独立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潮州港,距香港192海里,距台湾高雄186海里, 现已开通至上海、广州、香港、韩国的集装箱货运航线,现在加紧建设5000吨级多用途货运码头,将继续兴建万吨级深水码头。市区距汕头机场30多公里。境内国道、省道、地方公路纵横交错,公路通边里程近2000公里,全市有31个镇已通二级公路,不断拓宽3条出口道路, 新建港口大道全线贯通;今年底动工拓宽潮汕公路,将改建成宽40米的汽车专用一级公路;安揭线也将动工改建。广梅汕铁路在潮州境内建设3个站场,已开通了客货运。供电系统与省联网,电力供应充裕。全市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8.3万门, 电话普及率达14.1%。全面完成自来水厂的扩建和配套,日供水量达20万吨。城市规划区已从原来62平方公里扩至17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潮州作为中等城市的构架已基本形成。
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现有名胜景点700多处,其中,我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湘子桥)和宋代许驸马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着名古刹开元寺、韩文公祠、葫芦山摩崖石刻、笔架山宋窑遗址等11处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加紧配套建设潮州美人城以及凤凰山农业旅游区等一批项目的建设,使潮州成为粤东地区的旅游胜地。
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科研开发机构多个,各类专业协会29个,专业技术人员3.5万人, 取得科技成果200多项。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市”、“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市”,中小学环保教育被联全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500佳”之一。全市有高等院校1所,各类中专7所。市广播电视中心已建成投用。
当前,全市人民正紧紧抓住党的十五大召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加快潮州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把我市各项工作推向新阶段而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及发展 潮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秦汉时期这里称南海郡揭阳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海阳县,县城就在现在的潮州市。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隋开皇十年全国废郡设州,十一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此后,这里一直是历代州、路、府以至民国的专署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 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3年(1914年),海阳县改称潮安。 解放后行政体制多变。 1953年拆潮安县城区建潮州市为省辖市。1955年粤东行署从潮州迁至汕头。 1958年潮州市改为县级市, 同年11月根据省府518号文件撤销潮州市并入潮安县。 1979年恢复市建制。1983年撤销县并入潮州市。 1989年1月潮州市恢复为省辖市。1990年由广东省定为副地市。1991年12月经国务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同时扩大区域,管辖新恢复的潮安县、新设立的湘桥区、枫溪区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
湘桥春涨
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淳熙元年〔1174),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纬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筑建,至绍定元年(1228)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设的规模最大、功绩最着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亨”,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激十二桐,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知府谭伦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东墩鉎牛坠人江中。故有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甘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G. 潮州的地方史
潮州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着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大部分从闽南的莆田迁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入版图,但此时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头一带汉族人稀少,从唐朝后期开始汉人数量才有较快增长。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
太平路
隋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复郡,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在唐朝的时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说,东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从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设置了漳州。现在,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平和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 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新罗县(今龙岩市长汀县),另一个源头,是在循州的兴宁县(今紫金县,兴宁县今属梅州)。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郡,唐天宝3年,(闽中)割潮州归岭南,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复潮州。 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汕头,见潮汕莆田渊源。莆田移民,从语言来看,潮州话与现今的莆仙方言有差异。原因在于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继续受到福州省城话的影响,原先使用的方言-闽南话受闽东方言影响,莆仙方言成为有闽南语底子的又带有闽东色彩的混合兼过渡型的闽语。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县一共有9个:就是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端口和南澳岛。 这9个县还有汕头和南澳的人民,历史上统称为潮州人。关于潮州人称谓的界定,依据就是上面所说的9个县和汕头、南澳。后来,也有把丰顺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历史名人,如丰顺的丁日昌,人们还是习惯把他作为潮州人。 二十世纪初,汕头端口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端口的铁路。 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 1907年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人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当时的《南洋总汇报》却大肆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 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较大,它包括了现在的汕头市、揭阳市;从管辖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国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了二个“潮州”的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潮州概念,一个是狭义的潮州的概念。 广义的潮州,也就是历史上的潮州,此定义已有上千年历史,主要包括现在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以及丰顺县等。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称谓。(广义潮州的概念里面,包含了狭义潮州族群的概念,是指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与丰顺县讲潮州话的民众。另外陆丰市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讲惠来口音的潮州话的民众,属于广义潮汕人的概念,不属于狭义潮州人概念) 狭义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将原来的副地级市的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的。作为地级市,潮州现在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于潮州的概念,还是倾向于广义的潮州,甚至就是广义的潮州。可见,历史是阻隔不断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由于现在潮州成为潮汕地区三个地级之一,本地人较为注意把潮汕与潮州分别开来,如说“潮州方言”、“潮州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如此说法有失学术意义上的公允。 不过,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这大概是沿续习惯称呼。
H. 潮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多少年前
潮州建制历史悠久。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立海阳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隋朝时撤郡设州,始称"潮州"。新中国建立前,潮州均为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的对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渗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潮人文化,拥有地方特色鲜明、结构完整、门类齐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观。728处文物点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锣鼓、潮州戏等众多"潮"字品牌,构成潮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自古就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的美誉。 潮州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粤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南宋、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石桥梁的广济桥,国内罕见的宋代建筑府第许驸马府,始建于唐代、堪称粤东地区佛教活动中心的开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黄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业繁荣景象的笔架山宋窑遗址。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宋代、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全长2.6公里的古城墙,有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齐名的明代建筑广济城楼等。此外还有目前国内建筑面积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贵历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凤凰时雨、湘桥春涨、鳄渡秋风、北阁佛灯、龙湫宝塔、西湖渔筏、金山古松、韩祠橡木等景点,如珠散落于韩江两岸,与2.6公里古城墙、滨江长廊和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构成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壮丽景象。
I. 潮州文化的历史悠久吗
久
好久的
潮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着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入版图。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
隋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复郡,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在唐朝的时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说,东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从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设置了漳州。现在,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和平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长汀,另一个源头,是在河源的紫金,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郡,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复潮州。
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明朝的潮州府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县一共有9个:就是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端口和南澳岛。
这9个县还有汕头和南澳的人民,历史上统称为潮州人。关于潮州人称谓的界定,依据就是上面所说的9个县和汕头、南澳。后来,也有把丰顺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历史名人,如丰顺的丁日昌,人们还是习惯把他作为潮州人。
二十世纪初,汕头端口逐渐成为潮州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J. 潮州哪个地方历史就悠久
广济桥(湘子桥)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路过潮州与一和尚建成的。至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又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值得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