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酱油有多少年历史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制酱的记载了.最初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
南宋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为酱油,作为调味品开始在中国的饮食中流行,距今约800多年.
Ⅱ 酱香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其实追溯到古代都有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总体归类划分。就像现在的“情常在”酱香白酒,很多人以为是个新牌子,其实企业早就在各地销售打好基础了。
Ⅲ 酱酒的由来
酱香型白酒因有一种类似豆类发酵时的酱香味而故名。但是酱香型的确立还是有一段故事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振兴酿酒工业,轻工业部在1952年的时候举办了一届评酒会。这次的评酒会虽然给酒行业带来了荣耀和声誉,但是因为当时对酿酒没有科学深入地研究,只能根据“品德优良”、“广受好评”、“历史悠久”等条件来评选名酒。
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提升研究人员发现,虽然都是白酒,但是由于原料、工艺、发酵设备、不同产出的白酒的差异很大,为香型的确立打下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由李兴发带领的工作组,分析出了茅台酒的三种典型香气,分别是:“酱香”、“醇甜”、“窖底”。
到了第三届评酒会(1979年)的时候,按照糖化发酵剂和将白酒分为5种香型: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不属于前4种香型的白酒都统称为其他香型。中国白酒从此开始有了香型的划分,并确立了各香型的风格特点。由此“酱”和“酒”跨越千年的爱恋终于“修成”。
Ⅳ 东北人都好大酱这一口儿,那么东北大酱是怎么做的呢
黑龙江东北大酱的制作方法和风俗故事
小贴士
1,食物味道是否正宗和好吃,水很重要,所以我除了洗豆子用自来水,后续用水全是农夫山泉天然水,因为它来自于长白山;
2,从洗酱坯开始,一直到每次往外盛酱,不要有生水带入,否则会生虫;
3,酱一定要发酵透才能吃;
4,陶瓷容器不要用洗洁精清洗。
Ⅳ 韩国大酱和味增和中国东北大酱有何区别
1、用法不同:
东北大酱一般是用于蘸生的蔬菜,比如春天的野菜,小根蒜,婆婆丁等,夏天的黄瓜、大葱也是每餐必备;而和味增主要是以味噌汤的方式食用味噌,此外在蒸鱼、肉、蔬菜时也会加入味噌。
2、口味不同:
东北大酱味咸更粗一点,里面有很多碎豆瓣;而味增则口感细腻,香气丰富醇厚,味道也更淡,更适合做全素汤。
3、制作工艺不同:
东北大酱是仅通过大豆自然发酵制造的,主要的微生物是霉菌和枯草杆菌。而韩国味增是用大豆与大米(大麦)混合用白曲霉制曲制造的。
4:分类不同:
东北大酱主要分豆瓣酱和盘酱。豆瓣酱主要材料有蚕豆、黄豆等,辅料有辣椒、香油、食盐等。盘酱的主要材料是黄豆与食盐。
韩国味增主要分赤色味噌及淡色味噌,颜色深浅主要是受制曲时间的影响,制曲时间短,颜色就淡,时间拉长,颜色也就变深。
Ⅵ 求介绍:酱香酒的历史 谢谢
酱香型白酒的起源鼻祖——枸酱酒。近年来酱香型白酒的热销,人们越来越喜欢这一独特而古老酒中佳酿,被其独有的品质深深吸引。据现有史料查证,酱香型白酒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西汉武帝时期,当时俗称“枸酱酒”。
据传,远古时赤水河畔的土着居民——濮人,已善于酿酒,时间上比杜康还早。而更为确切的是:《史记》记载,在汉朝,今仁怀一带已有了“枸酱酒”,可以说是酱香型白酒的雏形。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刘彻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尝到了今仁怀一带产的酒——枸酱酒。唐蒙奉旨赴夜郎,由于枸酱酒的缘故,竟改道出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鳛部而来。
清代大诗人郑珍也有:“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酱还从鳛部来”。证实了早在汉朝以前,仁怀已盛产美酒。至唐、宋朝,仁怀一带已成酒乡,酿酒之风遍及民间。茅台酿制的优质大曲酒“风曲法酒”盛行于市。
到清朝,茅台酒业兴旺,有“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及“仁怀城西茅台村酿酒全省称第一”的记载。1784年茅台“偈盛”酒号正式取名为茅台酒,清末至民国相继有“成义”、“荣和”出现。
1915年,“成义”、“荣和”两家酒坊均送出产品参加了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以其精美绝伦的品质冠盖群芳,一举夺得金奖。至此,茅台酒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畅销海内外。
过去,由于其生产工艺特殊性和复杂性,产量小,人们很难品尝到它;随着近年来茅台镇酒业的发展,不少企业把精力投放到酱香型白酒的生成上,相信将会为市场带来更多优秀的酱香型白酒,为中国白酒市场谱写出绚丽乐章!
Ⅶ 酱油起源于那个年代
酱油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老的调味品,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酱油这个名词是后来产生的,据考证,酱油起源于豆麦酱。按目前所知,最初记载豆麦酱的是西汉人史游。其《急救篇》中有“芜荑盐豉醢酢酱”。这里的酱是指以豆和面制成,自此之后,有关豆麦酱的记述大见增加。东汉崔实的《四民月令》说:“正月可作诸酱。至六七月之交,可以作……清酱”。根据酱油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所有的名称,此处的“清酱” 应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酱油。在唐代,酱油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味食品,而且在苏敬的《新修本草》、孙思邈的《千金宝要》、《外台秘要》等医书中已成为常用的药剂。
公元753年,我国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的制酱技术传入日本,教会了日本僧人和居民制酱。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到我国长安留学,也将中国制酱技术带回日本。约在公元1200年的日本镰仓时代,有一位叫觉心的日本高僧到中国经山寺修行,归国之前,掌握了经山寺祖传酱的技术。归国后在名叫纪州由良的地方,创立了兴国寺,并向附近的人们传授制酱技术。从此之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酱油的酿造技术在日本发扬光大。日本是目前世界上酱油酿造技术最高的国家。而我国却由于种种原因使酱油的酿造技术与之相差甚远。
Ⅷ 大酱是中国人发明的吧
嗯,这个是中国发明的。
Ⅸ 在漫长的历史中,古都老酱经历数代而不衰,上千年的制酱精华与特色是什么
中国酱文化,源远流长,古韵悠悠。这是我在细细品味古都老酱一番后,得出的感悟。
元代剧作家武汉臣,在《玉壶春·第一折》中写道:“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后口口相传,酱便也成为“居家七件事”之一。我在小时候曾亲眼目睹过母亲自制酱,且至今喜吃酱,尤其是老酱。
酱不像酒,被常人所念念不忘,为文人所津津乐道。古往今来,单是带“酒”的诗句就不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即便是大字不识几个的人,也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好不怕巷子深”“酒逢知己千杯少”“借酒浇愁愁更愁”之类的说辞。反观带“酱”的诗句,却寥寥无几。唐代王维的“蔗[zhè]浆菰[gū] 米饭,蒟酱露葵羹”;杜甫的“藉[jiè] 糟[zāo] 分汁滓[zǐ] ,瓮酱落提携[xié] ”;颜真卿的“芜荑[wú yí]酱醋吃煮葵,缝靴蜡线油涂锥[zhuī] ”,大概称得上代表作了。
酱的酿造,始于西汉。早在汉代,就有“酱,以豆合面而为之”的文字。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的《齐民要术》中,也有关于制作酱的记载。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中,制酱工艺,同样并非一成不变。古都老酱由洛阳市文化产业促进会发掘监制,让酱文化传承得以延续,“牡丹新食尚,古都老酱香“,唐末的《四时纂要》一书,就记录了《齐民要术》之后老酱生产工艺的新变化。及至元代,杰出的农学家鲁明善,在《农桑衣食撮要》中,也对制老酱工艺做了详细记录。
“何以解愁,唯有杜康。”据史料记载,杜康是公认的酿酒始祖。
酱与酒不同,虽然历史更悠久,范蠡是酱的始祖却少有人知。
范蠡[fàn l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末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南阳)三户邑。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因范蠡一生艰苦创业、善于经营理财、三致千金, 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称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
相传,公元前529年,范蠡17岁入宫为姬晋贴身侍从(姬晋,姬姓,名晋,字子乔,生于洛邑,为周灵王之子),那时因大雨连绵,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王宫的厨房剩余的饭菜时间长了,便会发酸或变馊。为倡导勤俭节约,范蠡将这些食物放在储藏室里。天长日久自然发酵,晒干炒熟后,加些许温水,搅拌成糊。一次,姬晋与范蠡嬉玩,将一些“糊”拌进面条。不曾想,面条吃出特有好味道。范蠡吃后,寻根问底,姬晋道出个中原委。受此启发,范蠡用这种酸馊酵藏的食物,创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酱。
酱名字的由来。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韩信这里说的“将将”,指善于使用和统率将领的意思。因“将将”与“酱酱”谐音,自汉代以来便奉刘邦为酱园业的业祖与师神。酱,所以与“将”相提并论,除了谐音,在古代盐、梅、酰、醢[xiān hǎi]等调味品中,酱居于主导地位。古人云:“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论语》也说:“不是其酱不食”。生活实践表明,酱,就像将军平暴除恶那样,可以抑制各种食物之毒。“酱”的大名,因此而生。
在延续的古都老酱文化中,还有一些实物,看似其貌不扬,却是“凝固”的酱文化。比如,补缸工艺。在我国,制陶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早在七八千年前,华北、华南等地就大规模生产和使用陶制品。陶制品,好用不耐用,稍有不慎,就会破裂,或者破碎。民谚曰,“新缸没有旧缸光”。正因此,便衍生出补缸这一行当。在河图洛书发源地爱和三彩小镇收藏了9999口陶缸,令我过目不忘,留下深刻印象。在技艺高超的补缸师傅手中,补缸如同补衣衫,想怎么补,就怎么补。不单手法不尽相同,就连“补丁”也可“信手拈来”——用甲缸的碎片,补乙缸的破洞。补出了水平,补出了文化。
怀念家乡味——古都老酱
厚道洛阳人,古都有老酱
天下好食材,融进一坛酱
牡丹新食尚,古都老酱香
大酱风范,自然不同凡响
雒之坊在探索发掘古都老酱工艺中,穿越时空隧道将酱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事件。诠释酱文化的由来,又领略了酱发展的艰辛,还感悟到酱文化传承的意义。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看似平凡、少被吟诵的酱,却是深厚文化的积淀、先人智慧的结晶。
国人当自信,国货当自强!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已经360多年。以往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我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