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高中必修一多少单元历史

高中必修一多少单元历史

发布时间:2022-06-25 06:52:02

Ⅰ 高中必修一历史目录

人教版高一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Ⅱ 高一历史必修一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政治发展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考纲要求: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起政治制度的特点;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的建立及影响;
3、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了解明代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高考命题方向:
1、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唐、宋、明、清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的名称职能上存在一定差别,复习时要注意将其理顺出来。
2、 规律性知识也是考查的重点,很多高考题目侧重考查专题内容的综合性,如从秦、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找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分化事权”。
3、 高考题目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知识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出新课标下高考命题的新趋势。比如,2008年广东历史单科考试卷第一题将农村中存在的祠堂与古代宗法制相联系;2007年山东文综第九题,从服装的角度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日常的生活小知识。
4、 高考命题中,以历史地图或历史图片作为材料的题目屡见不鲜,因而复习时要注意加强对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及历史史料的关注,提高自身的识图和分析历史地图及图片的能力,并与教材知识相联系。
5、 对本单元的考查侧重于选择题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但也不排除主观题的可能性。
★ 单元基本知识:
☆一、夏商周的社会政治制度:
1、 夏朝:(1)国家政权的出现,标志:国家机器的建立(注意夏代出现凌驾于社会之 上的公共权利的相关史实)。
(2)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 商朝:(1)内外服制度:①内服是指( );②外服是指( )。③二者关系:( )
(2)政权特点:①充满神权色彩(注意商王垄断神权的目的);②商王对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西周:
▲(1)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内容:略;③作用:巩固了统治,拓展了疆域;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注意对课本分封形势图的解读)
▲(2)宗法制:①目的:(见课本);②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是周人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a、内容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大特点;b、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c、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即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d、 作用:(见课本)
(3)礼乐制度:要注意它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其实质。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背景:(1)春秋时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进行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
(2)战国时,各国竞争激烈,促使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
(3)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强大起来的秦国结束割据混战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注意其有哪些体现)。
▲(2)措施:①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
②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制(注意三公的各自职责及其这种设置的作用)
③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
▲(3)巩固或保障措施:①政治方面: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严苛细密的法律;②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③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加强思想控制;④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3、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见课本。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汉武帝的集权
(1)背景:①汉初分封诸侯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②汉景帝采取强制削藩的措施引发“七国之乱”;③汉武帝时,国力逐渐强盛,中央有能力加强中央集权
(2)目的:强化王权,巩固国家统一。
▲(3)措施:置中朝,设刺史,颁行“推恩令”。
▲(4)作用:① 积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权力过于集中带来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导致政局的动荡。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背景: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吸取前代历史的教训。
▲(2)措施:①收精兵:a、设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掌统军权;b、设枢密院掌调兵权;c、设禁军,实行更戍法,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削弱地方势力,达到“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目的。
②削实权:a、在中央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b、地方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削弱藩镇的权力;c、设通判,代表皇帝监察地方;d、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州郡长官;e、由中央派文官主持地方司法,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收归到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作用(或影响):
①积极: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a、过分集权带来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b、军队战斗力下降;c、地方财政困难,失去拱卫中央的作用;d、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四、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变
(1)隋唐时期:①三省:中书省——决策机关;门下省——审议机关;尚书省——执行机关(要注意政令的从制定到最后执行所经历的部门的顺序,并要明确政令不论决策还是最后的执行都秉承皇帝在意愿,从而体现出皇权的加强)。
②作用: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2)宋代:
①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
②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3)元朝时期:①废三省,行一省(中书省)。
②特点:相权得到重新的扩大。
③相权扩大的影响:宰相权势过重,不时卷入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引起政局的动荡不安。
(4)明朝:①裁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归六部:a、原因:吸取元代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b、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③设立内阁(明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注意内各大臣权力的变化)。
(5)清朝:①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皇权受限制;
③设南书房(康熙帝时)——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中央中书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④设军机处(雍正帝时):a、军机大臣开始只参与处理军务,跪奏笔录;b、后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c、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或特点)
1、在中央: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2、与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遭到削弱(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六、知识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两大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③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④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2、难点:
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历史作用、评价及其发展趋势。
③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④如何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度。
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 考纲要求:
1、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 了解罗马法律的注意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 高考命题方向:
1、 将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制建设与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相联系,考查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
2、 将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文明的原因,说明古代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3、 将罗马政体演化的历程与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相联系,考查罗马法日趋完善的社会根源;
4、 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相联系,考查民主法制的一般性价值观,理解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 单元基本知识: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爱琴文明:
(1)含义:是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青铜器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文明的特点:产生君主制国家,出现象形文字和宏大的王宫建筑。
(3) 迈锡尼文明的特点:一系列新的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众多的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尚武好战。
2、古希腊城邦:
(1)含义:是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2)地理环境:
① 多山少地,三面环水,港湾众多。
② 影响:a、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发达,海军力量强大;b、大规模向外进行殖民扩张,形成多中心的古希腊世界。
(3)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4)政体类型:
①划分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力的大小。
②类型: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③古希腊城邦的实质:是城邦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5)意义: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形成过程:
(1) 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政体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注意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向民主的轨道。
(3)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政体(注意其改革中的一项措施——陶片放逐法)。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注意该特点的具体体现——通过城邦的三大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3、意义及局限:
(1)意义: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调动了雅典人的能动性,促进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局限:
①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不同,它仅仅是对公民集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则不能享受民主权利;
②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它残忍地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三、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古罗马政体的演变:君主制——共和制——元首制——帝制(注意古罗马政体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2、罗马法的发展:
(1)起源:早期的习惯法:它存在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①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
②目的: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③作用:内容广泛、条文明晰,使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①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②意义: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成为维护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4)注意:在复习本课内容时,要联系本节教材后面的“知识链接”,并与近代社会有关知识相联系,以明确罗马法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四、知识重点与难点
1、重点:(1)古希腊的城邦体制。(2)雅典民主政治(3)罗马法及其影响。
2、难点:(1)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体制的影响;(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表现;(3)罗马法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一共有几章,历史必修一有几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一共有6章,历史必修一有8章.

Ⅳ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的1至3单元的知识体系

必修一第一单元
一、夏代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制度:①传子的继承制度
②开始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
2、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特点(政权特点):
①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对内服和外服有控制。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制度:
(1)分封制(周公旦)
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皇室。
内容:①周王的直接驻地---王畿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
③还有异性亲族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度(周礼)
含义: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作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4) 三者关系:互为表里,紧密相联

四。东周(春秋和战国)
1,时间: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左右-战国
2,背景:春秋: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战国:各大国国君不在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由于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
3,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4,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1,背景: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2,时间:公元前221年 亲王嬴政实现了统一
3,制度① 确立:
a。中央:皇帝等称号的确立---皇权至上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

九卿:很多重要官职的合称(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b。地方:郡县制:郡---县---乡---里
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②维护:
a。选官制:军工爵制
b。官吏考核制:① 由中央委派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
② 年终有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4,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5。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西汉
1,背景:刘邦灭秦---建郡县制+分封制的组织形式
埋下祸根---中央与封国间的矛盾
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 汉景帝,晁错,吴王等七国
2,制度:
①确立:A.三公九卿与中朝(汉武帝时期)相互制衡

B.推恩令---解决了中央与封国间的矛盾
②维护:
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评价: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坏---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举人之间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考核官吏制:专设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立十三州刺史为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它属于御史府

七、隋唐唐代
1,背景: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2,制度:①确立:
A,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诏书) (封驳审议) (执行)
B,特点: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C,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维护:
A,选官制:科举制
隋---确立
唐---完善
B,考察官吏: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对在想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八、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九、宋
1,时间:公元前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2,制度:①确立
A,中央:“二府三司”分割相权
兵权——枢密院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b、地方: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消实权:
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作用: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②维护
A,选官制:科举制
B,考察官吏制:谏院
十、元
1、制度: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2,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使得相权又集中在一起了

十一、明
1,时间:1368年 明太祖朱元璋
2,制度:①确立:
A,废除丞相制:
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废除:1380年借胡惟庸案,彻底废除,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由皇帝执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
B,设立内阁:
原因:废丞相后为了提高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
形成:明太祖时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权力地位提高---票拟,皇帝批红)

②维护:
A,选官制:科举制
B,考察官吏制:中央---科道
地方---按察使司

十二、清
1、时间:1644年
2,制度:①确立:
A,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日常事务
B,议政王大臣会议---重要的军国大事
C,军机处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原因:处理西北军务
(3)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 只能跪奏笔录。
(4)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

一,古希腊------民主制
(一)、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古希腊文明史西方文明的源头。
1、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公元前1400年)
①特点:出现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②标志性建筑:米诺斯王宫
2、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400——公元前12世纪)
①特点: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新君主国兴起,出现线性文字B。
②特洛伊战争出现在这个时代。
(二),黑暗时代(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9世纪)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开始,之后的300年
2,产生原因:另一只古希腊人对迈锡尼文明的毁灭
3,特点:沉寂,封闭,贫穷

(三)、古希腊城邦
1、兴起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黑暗时代结束,古希腊进入复兴时代。复兴时代的标志:就是一系列城邦的出现
2、概念: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3、地理环境:
①多山少耕地——农耕经济不发达
②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发达,海外殖民活动活跃。
4、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代表城邦:斯巴达和雅典
5、五种政体: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贵族制和民主制
6、城邦政治的实质:公民政治
7、政体划分的标准: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划分。
8、原因:
①人多地少,多山地少耕地,农业不发达
②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航海业发达。
9、影响:
①促进古希腊商品的生产和海外贸易
②利于古希腊吸收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的独特文明。

(四)、雅典民主制的形成
1、形成的条件: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解析】雅典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的是君主制。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世纪,贵族推翻王权,建立了贵族制。
【重点问题突破】君主制与贵族制的不同:
君主制:世袭、终身、专制
贵族制:选举、任期、集体领导、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在一定程度上说贵族制取代民主制是一种进步,为后来雅典向民主制过渡创造了条件。
2、雅典民主制形成过程
①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道路。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③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五)、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基本特点的体现:
①公民大会: 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体现了人民主权。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行使最高权力。——代表由抽签选举产生,每个公
民当选2此后就不能再次当选,体现了轮番而至。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并且审议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实质
雅典的民主制以奴隶制为基础,是奴隶主的民主,而不是真正的民主。

、评价
1、积极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②民主政治使决策更全面。
③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非君主任命,受人民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2、消极:
①是公民主体的民主。
②外邦移民、妇女、奴隶没有民主权利。
③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二,古罗马------法制
(一)、罗马政体演变
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
1、贵族共和制
①执政官:共和国的最高官职,有任期,只由贵族担任。
②元老院:最高权力机关,是古罗马的决策机构,成员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③公民大会:负责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
④保民官: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
①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②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③作用:确立了较完整的统治秩序,罗马进入相对稳定的“罗马和平”时期。
(2)帝制:三世纪初,戴克里先公开实行君主统治。

(二)、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源头
(1)内容:①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习惯法的汇编。
②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隶制,维护了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
(2)评价 ①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②虽没有给平民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组成:
①《查士丁尼法典》②《查士丁尼法学总论》③《查士丁尼学说汇纂》④《查士丁尼新敕》
3、罗马法
(1)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
(2)对罗马法的评价: 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①《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②它保留了罗马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矛盾,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
③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的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第三单元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迫切要求得到相应的政治地位。
(新贵族:指的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也就是说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的旧贵族)
2、过程
①13世纪,《大宪章》目的是为了限制王权
②1640 年——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詹姆斯二世下台,最终解决了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之争。
④1689年,威廉和玛丽接受《权利法案》登基。《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3、《权力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②英国由人治走向法制。
③促进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君主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②议会主权至上
③君主受议会制定的宪法的限制
【注意】(1)《权利法案》在英国起宪法作用,属于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它并不是成为宪法。
(2)英国议会组成:上议院、下议院、国王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
①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②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责任,成为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最高行政机关。
2、发展: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党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党上台组阁,该党的领袖成为首相,
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选择点】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
4、随着内阁制形成,英国的两党制也形成
形成过程
①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产生辉格党和托利党
②19世纪,辉格党发展成自由党 托利党发展成保守党
③20世纪初,自由党被工党取代,今天英国政坛上活跃的两党是自由党和工党
(三)、1832年议会改革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2、内容: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获得了进入议会的资格。
3、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美国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制的建立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一)1787年宪法的制定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独立,
1781年,《邦联条例》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这个时候的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
1、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①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
②邦联松散的状态无法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主权
③美国面临加强中央集权和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
2、制定: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制定了1787年宪法。(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3、1787年宪法的三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
——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有民选产生。
【要求】结合课本记住三权分立示意图。
(二)1787年宪法的发展与完善
①1789年,美国国会提出宪法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
②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3条和14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
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1787年宪法制定与完善的历史作用
①根据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②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③保证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成为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二)、美国两党制(驴象之争:驴:民主党;象:共和党)
(1)形成:华盛顿之后形成。(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后,美国两党制形成,
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之前
①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奴隶主利益)
②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了解】美国南部奴隶制和古希腊奴隶制的区别
古希腊:纯粹的奴隶制
美国南部:利用努力进行生产,将产品卖给北方,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奴隶制。
(3)南北战争之后,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但是政治主张有所不同。
【重点问题突破】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比较
项目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行政首脑 首相内阁 总统
立法机构 议会 议会
行政首脑与立法机构的关系 首相对议会负责 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执政的关键 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在总统竞选中获胜

三,法国的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一)、法国政体的演变
1791年前,波旁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1791年,《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二)、法国大革命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三级会议的召开
③思想原因: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重点问题突破】法国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统治下的三个等级
①第一等级:教士
②第二等级:贵族(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
③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被统治阶级)
2、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 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成果:
①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
②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
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1792年,巴黎人民推翻王权,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三)、法兰西第一帝国
1、建立的根本原因:为了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稳定资本主义统治。
2、建立过程:
①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统治。
②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注意: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君主专制与封建君主专制并不完
全相同,带有维护资本主义性质)
3、统治政策 ①对内:维护法国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财产制度,颁布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典,恢复旧制度,
尤其是等级制度。
②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4、1815年,灭亡。

(四)、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2、法国“1875年宪法”
①内容:
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
行政权:总统内阁
立法权:议会
总统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②、意义
 经过长期斗争,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 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点问题突破】
1、法国1875年确立的政体与美国和英国的不同。
(1)与英国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有国王;法国为总统共和国,没有国王。
(2)与美国不同: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和议会独立、制约。
2、法国革命过程中权力机关演变
三级会议——制宪议会——国民大会

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
①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正统”原则维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
②根本原因:封建割据阻碍了德国的发展
③18世纪末,德国进步人士提出统一的主张
2、统一的过程: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了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3、统一的历史意义
积极:不仅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问题,也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
局限: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二)、德意志帝国
1、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颁布
(1)内容:规定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①帝国元首:皇帝。
②行政权:皇帝首相。首相由皇帝产生并对皇帝负责。
③立法权: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联邦议会:权利大,议长由首相担任,议员由皇帝任命。
帝国国会:权利小,议员由普选产生,有立法权,但不能通过任何对政府不利的法律。
(2)颁布的历史意义:
①积极:德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②消极: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阻碍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造的彻底完成。
【重点问题突破】
1、英法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项目 英国 德国
国家元首 国王 皇帝
行政权 首相内阁 皇帝首相
立法机构 议会 议会
议会独立立法权 有 无
行政与立法机构的关系 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总评 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有封建残余的君主立宪

2、法国和德国政体比较
项目 法国 德国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行政权 总统内阁 皇帝首相
立法权 议会 议会
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 对议会负责 皇帝首相控制议会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一战后,德意志帝国灭亡。1918年,德国颁布了新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
2、特征:
①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
②依然没有摧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
被誉为“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①原因:
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德国民族复仇情绪抬头。
 希特勒法西斯实力进行欺骗性宣传
②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③教训:在德国这样的国家,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Ⅳ 高中岳麓版的历史必修一,三重点考哪几个单元大题一般会出哪几个单元

现在回答是不是晚了– –, 必修三是第一、第三、第五单元出大题,而且分值比较高,一般都出互相比较的.

Ⅵ 高一历史必修1有几个单元、

这要看你们是什么版本的,我是重庆人,用的岳麓版的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查了下人教版,不熟,提不出什么意见,先粘贴过来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Ⅶ 高一历史必修一主要是什么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着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着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着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着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太多拉,一下发不完,你自己在我空间了解下吧!

Ⅷ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归纳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

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PS:有时间可以看一下历史书后的光盘 enen

Ⅸ 高一历史必修一

夏朝“家天下”的开始和百官制度

……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做了如下的描述:关于“五帝”(氏族公社)时期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关于夏、商、西周时期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夏后启是实现我国历史上“五帝”时期向“三王”时期深刻转变的关键人物。“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酋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虽然夏王朝的世系自禹始,但禹只不过是氏族社会最后一个最高首领,他为启建立王位世袭的奴隶制夏王朝奠立了基础。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

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正是后人追述夏王朝建立统治地位的情景。夏禹死,其子启继王位。这种废“禅让”而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引起夏朝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夏启经过王位的激烈斗争,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历史Ⅲ》

夏后氏官百,殷二百……

——《礼记·明堂位》

禹之治天下也,得皋陶,得杜子业,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宁,得然子湛,得轻子玉。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

——《绎史》引《鬻子》

(启伐有扈氏)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尚书·甘誓》

国王“家天下”制度是国王把“天下”(国家)看作是国王一家一姓的私产的制度。这一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后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化而来的。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夏代从启至桀,共历13代16王,从王位继承顺序来看,有的是传子,有的是传弟,基本上是以传子为主。传子是不是传长子、嫡子,由于资料匮乏,尚难以推定。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夏朝自启以后,后(王)位只能在夏后氏王族内世袭。禹家族的其他支族,都被分封在全国各地,“以国为姓”,成为夏王朝的侯、伯。这些同姓侯伯封国,成为夏王朝控制全国的依靠力量。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

夏朝的王位世袭、分封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对我国历代王朝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着一定的地位。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

商朝的“兄终弟及”和百官制度

把“王位”看作是国王一家一姓的私产,是从夏朝开始。不过夏、商两代还没有完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嫡长子继承和“兄终弟及”并行。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商代从汤至纣,共历十七代三十一王。汤制定了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即兄死由弟继承,直到同辈诸弟全不在世,再由长兄之子继承。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商代有很庞大的官僚机构……《尚书·酒诰》中有以下记载:“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这里提出了“内服”、“外服”之称。……商代“内服官的数量很多,有各种职守……商代最高的官吏是“相”,常在王之左右……(有)所谓“卿士”……为官吏中的“贵者”……商代还有“三公”之称……并非常设机构……商代有史官……如大史、小史……常在王之左右,遇事时,可以发表意见……“师”也是官名……师长是武官。……商代有侯伯之称。按照“内服”、“外服”的说法,侯伯属于“外服”官……这些侯伯,并不是商王朝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国家是与商王朝并立存在的方国……(有些)侯伯,在本国内虽然也是一国之主,但他们都是商政权中的高级官吏。例如《战国策·赵策》云:“昔者,鬼侯、鄂侯。(周)文王,纣之三公也”……

——孙淼《夏商史稿》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

周代的王位继承制度基本是承袭商末,但有了比较重要的发展,这就是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长继承制度。所谓的“文王世子制”,就是周文王在位时确立武王为世子,文王不在国内,武王代行国政。这种世子制度当时还是处在初创阶段,武王死后由周公旦摄政6年,返位于成王时才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和预先册立太子的制度。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就是说,在后妃所生的诸子中,必须确定嫡后所生诸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且要以嫡后所生的长子来继承;如果嫡后无子,在众多妃嫔所生的庶子之中,要择立妃嫔家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庶子作为继承人,而不以其是否年长。这种择立太子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后约3000年的时间内被遵守为正统的定规。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至西周时期,宗法制进一步完备,与政治结合得更紧密,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得更严格。《诗·大雅·文王》曰:“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注曰:“本,本宗也。支,支子也”。郑笺曰:文王“以受命造始周国,故天下君之。其子孙适(嫡)为天子,庶为诸侯,皆百世”。如缺嫡,其补充制度是“无适(嫡)则择立长,年钧(均)以德,德钧则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上述立嫡制度及其补充制度总的说来,比较完备,对于王位世袭起到了顺利执行的作用,对于稳定政局,动员统治阶级以全力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经过变质和扩大而成。……按照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众子或者分封为诸侯,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本国的权力。诸侯的众子或者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世袭官职,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分出有“侧室”或“贰宗”。在各级贵族组织中,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或“宗主”,以贵族的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

——杨宽《西周史》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制中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的。其主要作用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以确立并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中的地位。此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以始祖的嫡长子一系的嫡系世代相承为大宗,其余各代庶子为小宗。庶子各在本支为大宗,其嫡子、庶子又分别为本支的大宗、小宗。如此推衍传继,嫡永为大宗,庶永为小宗,构成一个庞大的宗支网,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周王为姬氏家族的大宗,就是所谓“君之宗之”(《诗·大雅·公刘》)。以周王为首,根据宗法制度的宗支原则与分封制度相结合,将他们的既得利益按照等级分配给各个姬氏家族。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宗法制的核心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嫡子,即兄长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礼记》)。长子立为“嫡子”,为世代相传的大宗。而其余的庶子(即诸弟)即为别子,对长子来说是为小宗。从别子起要自立新宗,他即为这个宗的始祖,即“别子为祖”。别子的嫡长子也世代相传,“继别为宗”,也成了“百世不迁”的宗。而他的诸弟(庶子)不能继别,庶子之子也不能继别,只能继承自己的父亲(即庶子),即“继祢者为小宗”。……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至迟在周初已经出现了“宗子”、“大宗”等名称。《诗经·大雅·板》中有“大宗维翰,……宗子维城”,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宗法制度。有的学者认为,在有关商代历史的文献中,也可发现类似的记载。如《左传》所记的周初商朝遗民的“宗氏”和“分族”,可能就是指宗法制度下的血缘团体。但迄今对中国早期宗法制度的了解,主要还是关于周代的。

——《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历史Ⅲ》

在宗法制度支配下,宗子有保护和帮助宗族成员的责任,而宗族成员有支持和听命于大宗的义务。惟其如此,大宗和宗子对宗族组织起着支柱的作用,所以《诗经·大雅·板》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而小宗对大宗起着辅助的作用,所以《左传·襄公十四年》说:“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以相辅佐也”。

——杨宽《西周史》

宗法制度的基础是奴隶制大家族,周王和各级贵族都是奴隶制大家族的族长,每个奴隶制大家族具有共同的姓氏,共同的直系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墓地,有互相保护的义务……

——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

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称“中世纪”为“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

西周所封诸侯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王室的姬氏同姓亲属,如……伯禽封于鲁、康叔封于卫等。另一类功臣,如姜太公(吕尚)封于齐。再一类是边远地区较强大的异姓氏族或部落首领,实行羁縻政策。……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所有受封者都是宗法贵族,所以我们称此制为“宗法贵族分封制”。这种制度是西周的主要地方行政制度,也是主要的国家制度。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周公东征胜利以后,推行大规模的分封制,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对财产和权力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说:“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荀子·儒效》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这种分封制,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体,但是为了稳定统治的大局,又不能不照顾到异姓贵族,还得分封一些异性诸侯。

——杨宽《西周史》

周初的分封诸侯,在武王时即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其子康王的时期……康王之后,周朝疆域大体固定,分封的机会减少……但分封并未绝迹。直到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宣王还把其弟友分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

——《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历史Ⅲ》

西周灭商,推行“封建”,所谓的封建,就是封侯建国,裂土封爵。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特权,对天子有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负责藩卫王室。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宗法制度是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的。周人灭殷以后,获得了广大土地和大批奴隶。为了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西周王朝把子弟、同姓和亲戚分封到全国各个战略要地。……周公东征以后,又“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把周王族子弟,诸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分封在全国各地。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

在西周鼎盛时期,周王对诸侯拥有很大的权威。各封国的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报告自己国内的情况,听取周王及其辅佐的指令;如临时发生重大事故,要及时向周王报告。他们还必须向周王贡献封国的产物和周王需要的东西。他们还有保卫王室的义务,包括为周王提供作战的军队。如果他们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改变他们的封地,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

——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

2.课文注释

商朝的年代

课本上商朝兴亡年代依据2000年10月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灭亡于公元前1046年,也即武王伐纣灭商之年。

商王盘庚

盘庚为历史上的名王之一。一般把盘庚迁殷前作为商前期,迁殷后为商后期。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年表,盘庚迁都定在公元前1300年。课本上所述盘庚传位给他的弟弟,《史记·殷本纪》有记载说:“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是为帝小辛……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为帝小乙。商小乙崩,子帝武丁立”。这四代王中,有两代是兄终弟及的,只有武丁父子相承。

纣王子承父位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父王帝乙的少子。《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帝辛就是纣,看来当时商王室已颇讲嫡庶,微子启为长子,因庶出不得立,纣为正后所生,虽非长子,却可以继承王位。

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年着名政治家,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所封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因此称为周公。他曾作为周武王的主要辅佐,在伐纣灭商中立了大功。武王死后,“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危难中周公立武王年幼子诵为周成王。同宗管叔、蔡叔、霍叔勾结商后裔武庚叛乱。周公辅佐成王经过三年,平定了叛乱,又一次立下大功。周公借此又继周初武王分封诸侯,进行第二次大分封,据荀子记载“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王族占五十三。姬姓和姜姓进占了周朝统治的重要地区,巩固了周王朝统治。后来周公又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进一步控制东方。他请成王到新都祀典,开始亲政。史书对周公评价很高,《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奄为东方与武庚共为叛乱的部族),四年建侯卫(指分封),五年营成周(东都),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西周控制的地区

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远远超过商朝。《左传·昭公九年》引当时周大夫詹桓伯的话说:“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学者们认为,上述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地理分布证明相合。西周控制地域应当是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楚、吴、越相继称王

楚、吴、越先后称王是在春秋时期。首先楚从公元前740年熊通始称武王,公元前585年吴王寿梦继起称王,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称王,一说其父允常时已先称王。



鼎原为人们的炊具,早在七千多年以前我国原始社会就出现过陶鼎。后来鼎从日常生活器皿中分化出来,成为祭祀中最重要的礼器。鼎形最早为圆腹、圜底、三足。后来陶鼎演变为铜鼎,器状也由圆腹椎足发展为柱足方鼎、扁足鼎数种,盛行于商周时期。商朝司母戊鼎、西周大盂鼎、毛公鼎为其典型器具。司母戊鼎已成为商朝象征权力的重器。到西周时鼎更成为等级制度和分封、宗法制的重要标志。据《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拥有鼎数多少,成为等级高低的标志。古代神话传说中,夏禹是铸鼎的始创者。相传禹铸九鼎,以象征九州。《汉书·郊祀志》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武王灭商后,将九鼎从殷都朝歌迁到洛邑。春秋时楚王强大称霸中原,不仅自称王,还觊觎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方有楚王问鼎的故事。战国末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国灭亡,九鼎由洛邑迁至秦,但运途中下落不明,成为千古之谜。3.学术观点

① 夏朝是否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这个问题曾经长期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争论,有的认为夏朝只是一个传说时代的王朝,没有考古和古文字的实证;有的学者认为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第一个王朝,不仅史有记载,而且也有许多考古资料的实证。近年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遗物的发现,使得史学界大多数专家倾向于夏朝确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看法。例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古时代(上)》中认为:

“根据文献记载看来,我们同意夏代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的观点。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关于禹传启的传说,文献中的记载是很不一致的,但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中认为: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自禹至桀传17君,14世,共四五百年。夏朝的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四境‘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这里说的江指鸿沟水,……济指济水……河指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之间的黄河;淮即淮水。由此可知,夏朝的领土范围大致东起豫东平原,西至华山,北起济水,南达淮河”。“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否出现了文字尚未完全肯定,但已有青铜器出现,包括爵、戈、镞……,并发现了铸铜的坩锅、陶范、铜渣,经测定所出土的铜爵属于锡青铜,由此确定二里头文化属于中国早期的青铜文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大型宫殿遗址……不同形制、葬式和随葬品的墓葬的存在,说明二里头文化时期贵族与平民的对立已十分明显。研究者一致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探讨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偃师二里头遗址即是夏都阳城”。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中张传玺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一文中认为:

“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代国王”。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也认为: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时建立起来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从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四千多年间,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次出现过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封建制的政治制度、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制的政治制度等四种形态……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即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实行的是奴隶制的政治制度”。

《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历史Ⅲ》中载:

“夏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朝代。根据文献记载和古代传说,随着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组织的逐渐解体,聚居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夏部族,通过与周围地区其他部族联盟的形式,首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王朝,史称夏”。

② “家天下”是从禹还是启开始?

关于我国“家天下”和“世袭制”究竟是从禹还是从启开始的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议。

任莉萍提出:“从禹建立夏朝到启登上王位这一段时期还是‘公天下’吗?既然禹已建立了夏朝,那就意味着在禹的时候已初步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来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因此,禹建立夏朝就标志着‘家天下’局面的出现。而禹死后,其子启登上王位,只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中的说法:“禹即位,立国号夏,夏朝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禹即位号称‘天子’,实际仍是一位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而不是国家的君王……夏启即位破坏了军事首长由部落联盟酋长会议推举产生的‘禅让’制度,首领职位继承原则由推选变为选子,执行酋长会议意志的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开始变成国家的君王,夏启即位是一件标志着中国国家形成的划时代的大事”。古云天《谈谈“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过渡问题》中说:“把禹视为夏王朝的创建者,是因为当时的夏政权已经具备了一个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但这个国家只处于草创阶段,很多制度仍不完备,禹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王,只有当启确立了世袭制之后,夏王朝才真正地建立起来”;“无论禹把王位传给了伯益还是直接传给了启,他都是中国历史上成功地培植家族势力、让家族势力把持国家政权的第一人。从这个角度说,‘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或者是‘公天下’向‘家天下’过渡是发端于禹而完成于启。……他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我们只能说他努力地促使‘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而他的这种努力,终于在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的那一刻取得了胜利”。

③ 西周封建论者对周朝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论点。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一般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应从春秋战国算起,其中又分为春秋说和战国说。现在大多数学者主张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具体年代为公元前475年。这一种观点是前辈史学家郭沫若等的观点。目前多采取这一观点。第二种是西周封建说,即认为我国自西周开始已进入封建社会,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第三种为魏晋封建说,认为迟至三国两晋我国才进入封建社会,持这一观点的有着名学者尚钺、王仲荦、何兹全等。

西周封建论者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他们不同的解释。《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一书列举西周封建论的观点说:“大多数的西周封建论者都把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看作是中国封建领主制形成的重要标志。例如,范文澜认为,西周的‘天子、诸侯、采邑主都从分封里建立起自己的权力,形成一整套的统治体系’。王亚南把周在灭商后逐渐选择和创制的‘封建诸侯以屏藩周室’,分别等级和颁田制禄等一整套办法,概括地称为‘封建制度’。束世澄认为西周的分封既封赐采邑,同时又任命为地方官,这是采邑制的发展和领主制的肇端”。“西周封建论者一般都认为,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把宗法制度看作是中国封建制的特点。范文澜说,西周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统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里都是存在的,它对贵族领主来说是一种加强统治的力量,对农夫来说也是一种组织力量。王亚南认为,西周封建制和欧洲中世纪不同的特点,就表现在巩固专制主义的宗法组织上。童书业更径直把西周的封建制称作‘宗法封建制’……因为它把‘宗法’系统扩大为政治系统,并与封建制度密切结合起来,构成宗法封建制的社会”。

4.图画说明

太庙

本课文太庙图系明清时的太庙,在北京天安门东侧,今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原创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在明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干隆时多次重修。主要建筑为三层大殿及配殿,殿宇均为黄琉璃瓦顶,雄伟壮丽;前殿四周围以雕石护栏,巍峨壮观。清朝灭亡后,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夏禹像

禹在历史上又称夏禹、大禹、夏后禹等。在古史中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并称“三王”。他的生平事迹与尧、舜分不开,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杰出圣贤首领,但又是我国阶级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者。从最近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报告》夏商周年表排列,他是夏朝第一个王, 建立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这和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的说法是一致的。课本中所用“戴冠冕的夏禹”,用自《中华古文明大图集》,表示了他已是帝王的身份,而这和今浙江绍兴禹庙大殿正中所塑身穿华衮、双手捧圭、头戴冠冕大禹立像是一致的。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周公辅佐成王图

这是一幅汉代画像石,见于山东嘉祥宋山1号小石祠堂。这是一座型石祠堂,规模较小。此图见于小祠堂的西壁画像,西壁画像仅有这幅周公辅成王和另一幅孔子见老子两幅历史故事画。画面正中座位上为幼年的周成王,旁有周公辅佐,主题为要求臣子对君上要像辅佐成王的周公一样忠心耿耿。

宜侯矢铜簋

系1954年在江苏丹徒烟墩山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簋音ɡuǐ。簋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宜侯矢铜簋通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饰有旋涡纹、虁纹。此簋腹部有铭文12行,共120字左右。大意是说,四月丁未这天,周康王察看了武王、成王伐商和东方之图,又有宜这个地方进行了贞卜祭祀,而后对原来的虞侯命令说,立即改封虞侯到宜地为宜侯,赏赐给礼器、土地和人口,宜侯矢感谢王的恩典,称颂王之功德,因而作此宝器以纪念其父虞公。这一铜器铭文记载了西周分封制的事实和过程,并记述了西周开发江南(宜)的真实情况。此器的地名学术界各有不同看法,写有众多论文,因此,此簋被认为是为学者们考释最多的器物之一。

Ⅹ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目录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二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四课
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五课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第六课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七课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八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九课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十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十一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十二课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第十三课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十四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第十五课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

第五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十六课
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第十七课
维护奴隶主统治的罗马法

第六单元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第十八课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第十九课
美国的联邦制
第二十课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七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第二十一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
第二十二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八单元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二十三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二十四课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十五课
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

探究活动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成就——模拟新闻发布会

阅读全文

与高中必修一多少单元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