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从评价唐太宗看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设计思路是用已有历史知识结合补充的历史材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评价历史人物。 首先确定选取评价哪个历史人物,要选择在历史上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相对实力在世界上最强大的朝代,尤其是唐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开放与交流活跃,文化走向繁荣。在唐朝的统治者中,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顺应了时代潮流,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做为典型。理解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是理解唐朝的一把钥匙。分析评价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既可以通过对隋唐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做总结对比,使知识系统化层次化;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课标为依据,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第一步依据课标,选择在历史上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在教学中呈现学习过的四位中国古代历史上着名的皇帝, 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第二步科学地呈现这一历史人物。在学完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以后进行,通过归纳教材上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分析提供的必要史料,引导七年级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通过纵向的比较,了解历史的发展趋向,通过横向的比较,发现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这样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既梳理、巩固已有的知识,又通过分析、思考、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更加全面地认识唐太宗和唐初的历史。在认识中,初步掌握历史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使学生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找准人物的地位、理解人物的历史作用。在教学中概括其主要作用——由乱世到治世;列举其治国思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列举其治国措施,概述其成效;通过对学生问题和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逐个解决问题:1.“唐太宗经历了隋朝的灭亡,他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他的治国思想是什么?”2.“唐太宗是怎样使国家从乱世走向盛世的?”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3.“唐太宗治国措施有什么成效?”他的政策对后代的影响?4.唐太宗统治后期有怎样的变化? 第三步要科学地呈现历史人物,首先需要全面展示他的历史业绩,帮助学生完成由形象具体的历史故事到全面把握历史事实,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这也是贯穿整节课的重难点:凸显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探索如何引导七年级学生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在教学中这么做:以上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唐太宗?这是否是全面的唐太宗?认识唐太宗还有没有其他的视角? 出示元朝人戈直对唐太宗的评价,戈直指出了唐太宗的不足,认为唐太宗主要的方面还是做得很好的,总体上给予肯定的评价。体现出古代学者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出示唐太宗干预史官工作的素材,在分析中边归纳,边板书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历史、客观、全面的方法。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有一定的想法和做法,取得一定的成效,认识历史问题需要回到当时的情景中,这是“历史地”看问题;尽量选取“真实”的材料认识历史事物,这是“客观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其优点,又看到其不足,同时又能将人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定位,这是“全面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人物采取三步:选择在历史上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科学地呈现这一历史人物;凸显评价人物的方法,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就是感受、体验、理解,从而初步掌握这种方法的过程。 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历史人物的过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能得以展现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了理解和运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进而形成独立的自我生成的观点。学生之间在交流、争论、意见综合中,慢慢构建起对人物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思路逐渐清晰、外显,学生在反复的交流中,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运用及思维过程进行判断和矫正:不仅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的在探究中,历史的学习由认知、理性的智力范畴,渗透扩展到情感、态度、人格等非智力领域,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是知识增长、能力发展;更是情感激发、人格健全的育人过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为学生正确看待他人评价他人提供良好的人生借鉴。
㈡ 唐太宗的简要评价 他是个怎样的人
柏杨:“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时间在黄金时代之内。” 格鲁塞:“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在令人惊奇的亚洲出现了……现在汉族人征服了游牧部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草原帝国) 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中国人史纲》!! 李敖又说:唐太宗是历史上最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有和人一样的霹雳手段,但在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增辉。 剑桥隋唐史对唐太宗的评价:虽然太宗的统治以低调告终,但它是唐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而且在某些方面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他留给他的继承者一笔庞大的遗产:合理和高效能的行政机构、繁荣的经济及广大的国土。虽然他在高丽的失败投下了阴影,但在一定程度上全国出现了自汉朝全盛时期以来所没有的兴旺景象,一个充满自信的、安定的和繁荣的局面。显然,太宗时代的清平之治一定会使那些在他死后的不稳定的甚至危险的年代中继续供职的官员们产生深沉的追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太宗的威信和荣誉也随之增长。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㈢ 唐太宗吞蝗作者通过什么方式刻画唐太宗
唐太宗吞蝗虫是历史上很着名的一个故事,其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形象描写来表现了唐太宗的爱民如子
㈣ 如何评价这位历史人物(唐太宗)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④、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不平凡的一生,创建了一个不平凡的国家,但是他始终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他一生中有功也有过。
一、 爱才如命,心胸宽广,具有宰相心中能撑船的风范。
他最得力的助手就是魏征,魏征对国家十分忠诚,直言诤谏,补救缺政,是辅佐唐太宗成为“贞观之治”的最大功臣,当魏征向唐太宗批评建议时,把唐太宗比做桀、纣……但唐太宗并没有阻止他,因为他并没有顾自己却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为了人们生活更加美好并接受意见,随即改正,当魏征死后,自己痛不欲生流泪叹息。
二、 对国家有强烈的责任心,有浓厚的负机意识。
唐太宗曾说过一句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顺民心才能得到天下,治理好天下,所以他一心为民,一心为国,为了心中的百姓,他放弃了自己的欲望,用强烈的自制力克服自己,经常批奏折到深夜,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因此人们对他非常拥戴。
三、 具有领导力,社会安定。
在唐朝出现了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口大增,采用隋朝制度,人人安居乐业,社会治安好,家家睡觉不关门,监狱经常空无一人,对人民加强了思想教育,同时是唯一没有贪污的国家,不管官大或小都尽心竭力的为人民服务,可见唐太宗的领导能力有多强。
四、野心大,晚年奢侈。
唐太宗发兵攻打东突厥后,还要接连不断地攻打其他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虚荣心。当时唐朝正处在繁荣时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变得渐渐奢侈起来,贪图享受,最终犯下错误,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㈤ 怎样评价唐太宗
其实唐太宗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君主,他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使一个朝代有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同时也收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乃至后代千万人的敬仰,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唯一可惜的是,这么伟大的人为没有逃过长生不了的魔咒。
唐太宗还鼓励我们国家对外交流,走出去。所以那个年代和外国交流的机会也很多,和国外交流的例子也很多,各行各业的国外的僧侣和商人遍布中国,即使是今天,西方人还习惯称呼我们为“唐人”,国外还设有“唐人街”,这也是唐太宗留给后世的影响。
㈥ 如何评价唐太宗 (300字左右)
1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3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全国叛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在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着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荜何力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㈦ 如何客观的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
④合并州县,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⑤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如医学、算学、天文学等。
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唐太宗还设立安西都护符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贞观22年,太宗对自己的功过作了总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尤有不及,固多愧矣.).
太宗能在晚年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自己的过失,并不以为自己尽美尽善,实属难能可贵.
"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用来形容太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唐太宗晚年错误与反省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大的历史错误,他看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到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
㈧ 如何全面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
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但是,唐太宗——这位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君主,也有他的过失之处:如杀兄夺位,看《起居记》,崇尚迷信,出征高丽,贞观后期,“渐恶直言”,奢侈现象增多了。但人无完人,唐太宗晚年的骄奢,和他流芳千古的贞观政绩相比,那又渺小多了!因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㈨ 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国泰民安”。李世民即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是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是唐朝时的顶峰。
李世民除了具备历史上的英明帝王共有的优势外,下面的几个优势还是李世民独有的:对国家民族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危机意识;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执政风范;胸怀宽阔,爱惜人才,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超强的自制力,对人性的弱点有深刻的认识,对“好话”保持高度的警惕。
李世民的爱才在史书上有不少的记述,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两兄弟曾经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或嫁祸于人地把他杀掉。但令谁也想不到的是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李世民执掌的贞观王朝可谓人才济济,文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有李靖、秦叔定、程咬金、尉迟敬德。
李世民
㈩ 《步辇图》是怎样突出唐太宗的形象的
唐太宗的形象是《步辇图》全图的焦点。唐太宗是唐代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皇帝,他安详自若,威严的神情中流露出对使者的盛情和嘉许,而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气质在画面中也是表露无遗。禄东赞脸颊丰满,高鼻,黑黑的络腮胡,体现了藏族同胞矫健中略带粗犷的性格特征,特别是额头上几条长长的皱纹,与质朴的颜面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他的才智和丰富的阅历。禄东赞举止谦恭,敬畏且沉稳,憨厚可信。
画家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丰腴英俊,目光深邃,神态庄重,双目上挑,透着睿智,似在思虑着汉藏和亲、稳定边陲的国家大事。长长的耳垂、潇洒的胡须,无疑都增加了李世民的王者风范。
同时,在红绿相间的宫服掩映中,太宗的褐黄色衣衫、黑色靴帽,更具庄严肃穆的帝王气概。所有的一切都充分展露出了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
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
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
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步辇图》左侧的3个人物当中,为首执笏的人是朝中引班的礼官,他红袍虬须,神态沉着干练,引导吐蕃使者禄东赞前来晋见。其后发饰与衣着都与其他人不同的就是吐蕃使者禄东赞。在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
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
画中的禄东赞身形瘦小,头戴平顶小帽,身穿团花窄袖长袍,他眉头微颦,举止谦恭,细部的刻画表现出一脸的敬畏,又不失使节的持重仪表。最后一位着白衣者可能是翻译官,着白衣,执笏板,谨慎惶恐。
3个人毕恭毕敬地站侍一旁,唐太宗手里拿着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禄东赞为什么会那么紧张呢?他是不是在等待唐太宗给他最后的答复?也许答案就装在唐太宗手中的那个盒子里。
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可以从画幅本身感受到画家用心良苦,让画中资源一点儿也不浪费地用于对唐太宗这个人物的烘托,也许画家对选择接见的场面来表现这个事件是有一番用心的。
一个过于宏大的像公主婚嫁的场面不是早期的画家所擅长表现的,而且不宜于其中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突显,观者的注意力太容易让场面中过多的其他细节所吸引。
禄东赞虽然身为一国之相,但在大唐天子面前,还是无法与帝王相媲美,于是人物的选择又已经决定了画面中最有权威、无人与之匹敌的唐太宗的地位。
画家不仅描绘太宗本身举重若轻的神态,还用身旁女性的温柔衬托他的稳健持重,用禄东赞的体形与表情来衬托大唐的泱泱大国气势。更是一种大唐气魄强有力的抒发。
《步辇图》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婉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
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着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代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