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还是礼
是“仁”,整部《论语》共有59章提到“仁”,公用109字个“仁”字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仁”意谓人与人之间所应建立的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而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Ⅱ 孔子创立了什么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义。
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创。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Ⅲ 儒学派中仁指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儒家学派核心——“仁”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Ⅳ 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仁: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Ⅳ 各大学派代表人物,他们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
二、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着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三、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
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老子的学说,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唯物与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四、韩非(约前280—前233),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从兼爱的观点出发,墨子又提出“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等主张,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也反对以大欺小。
五、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赵国人。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学术思想,发展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首创性恶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六、孙子(?~公元前1105),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思想家孙武。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
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一、《墨子》的评价:
从《墨子》全书来看,墨子在宋国的活动较多,与宋国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宋国的感情最深,这可以从墨子“止楚攻宋”事件中看得出来。另外,《墨子》一书明显具有宋地方言的特点,没有鲁、楚方言,这也是墨子宋人说的有力证据。
再者,墨子是一位以天下为怀游走四方的学者,所谓“孔子锅灶烧不黑,墨子板凳坐不暖”即是,他经常往来于宋国、鲁国、齐国、魏国、楚国等很多地方。由此看来,梁启超以“归而过宋”语否定墨子为宋人,实为牵强。
“归而过宋”只是证明了墨子当时没有居住在宋国,并不能证明他不是宋人。而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葛洪在《神仙传》中早已明确记载。
二、《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Ⅵ 仁的思想是什么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着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着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把握“仁”的四个方面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仁并非是一种外在的、当下摆在那里有待认识的现成之物。人和仁并非如两个现成的对象那样有一种现成的关系,而是共同生发、相互维持的。人与仁被孔子所说的“里”维系在了一起。此处的“里”不能理解为一种空间关系,而应看作源发的栖居关系。“里仁”体现出了一种人与仁之间的本质关系。海德格尔曾经表示:在最古老的德语中,buan—词意味着栖居,同时这个词也是现代德语中的“是”,因此“我是”、“你是”的原本意义就是“我居住”、“你居住”等等。“居”与“里”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指引了一种非判断式的对于人之所是的理解。
如果对“里仁”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里仁”的说法提示着仁的亲身性、切近性和本己性。因为居住必然是亲身躬行的,仁可以为人提供出从之所出并向之所归的安心之所。人依眷并亲近于仁,因此才能够“仁者安仁”。第二,“里仁”思想体现了仁的未既性“里”并不是一种既定的空间关系,即某现成之物存在于另一现成之物之中,而是说一种源发性的栖居关系,孔子所说“仁者安仁”“依于仁”、“亲仁”,都是对这种栖居关系的描述。这种“安”与“依”将人带人仁的先于现成化的原始维度之中。第三,“里仁”还指示着一种不断履践的时间性。因为只有长久地依寓其中,才可以称为“里”。我们就从这个重维度着手,来对孔子的“里仁”思想更深入的学习谈索。
对于仁的追问并非是标新立异,早在孔子在世之时就多有弟子问仁之事。在《论语》中共记有七处,分别为:颜渊问仁、仲弓问仁、司马牛问仁;子张问仁;还有樊迟的三度问仁。
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明显看出两点:第一,同样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各不同。不仅是对不同弟子的回答不同,而且对同一弟子的几次发问之回答也不同。第二,孔子所回答的,都不是对作为具体对象的仁的规定,而是说在怎样的实行与践行之中能达到仁、成就仁。简单来说,就是孔子回答的不是仁的“是什么”,而是仁的“怎么”和“如何”。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表宏观的一切“人”。意指所有在世界上生存的人类,与天地同步、协调、自然、互惠、共生、共存的“天长地久,人和自然”的寓意。中国古有“以人(仁)为本”、“仁者爱人”、“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无敌于天下”的关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相关的理念与哲学,意指的就是诸多的人文社交理念,深刻的指导着诸多大众的学习、成长、生活、发展、就业、创业、社交、家庭、择偶与婚姻理念。
穿越五千年的人类社会文明史,时代发展到今天,“仁”的意义,已经从传统的理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逐步的升华为高于儒家思想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为人民服务”,“为促进时代发展而修身立本”的新时代高度。
这种高度,不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真正的“仁者”,看事客观,心态正面,为人忠厚,方向正确,思想积极,为树立真正可以引领“大时代发展潮流”的大时代楷模、大时代精神、大时代文化、大时代格局而奋身不已的“大时代践行理念”,正向的引导一切,以期诸多的事务因之而可以愈加正向、阳光、明晰、和善、积极的成长与发展为本质方向。
商业发展,因一个“仁”字,不再是传统的“为利而利”、“为权而益”、“为名而生、“为势而弃”的文化格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商人,会把员工看作是自己的家人,把客户看做是自己的首长一样的诚挚对待。会把真正有益于社会人文发展的诸多高端文化、服务、项目逐步的进行公益化、社会化、时代化、潮流化、国际化。
真正的社会文化,会把创建一个全新的国际商务文化项目互助服务体系,把符合时代发展主题的“青年人际正向协作多元互助同步发展的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为有志青年提供才能兴趣之内的就业发展机遇,为正向成长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强有效力的文化、理念、项目与服务,促进一切正向发展事物积极和谐的服务世界……
客观、实际、高效而自然的“三个代表”思想,与相应实务的理解、践行与应用,会成为社会性的文人、学者、学生等诸多人群的必然趋势。
Ⅶ 孔子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理解
“仁”是由西周人所造,最初代表两个人相亲相爱。孔子首次将“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的仁爱理论,后世的统制者又以此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
孔子认为“爱人”要由近及远,首先要“亲亲”,做到“入则孝,出则悌”,然后才能达到“泛爱众”,这与墨家的“兼爱”以及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博爱”又有所曲别。
“仁爱”则有远近、有深浅,要推己及人,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都是由“仁爱”发展出来思想观点。
先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能力水平高了,就要爱天下。由此进一步发展,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爱”要由近及远,“恶”同样要由近及远,想要施加于他人的,先施加于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仁爱”主张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类型的爱,是一种进取型的仁人之爱。
(7)仁是历史上什么学派的核心思想扩展阅读
“仁”字左边是一个“人”,右边为“二”,代表多数。故“仁”本身就显示了人活在世间,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是众多人组成的群体活动。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关系是“爱”。有弟子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儒家讲的爱,不是由杂染情绪推动的贪爱、溺爱等等的爱,而是“仁爱”。仁爱简别于普通的爱,其特征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在修身基础之上,实现内圣外王,从而实现生命本质上的超越。
仁爱,在五伦关系中不同角色之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相状。由此,儒家的仁爱,被人诟病为是不平等的爱、有等级的爱。
其实,正因为这种外相上显现出的不平等,才使得我们每个个体在不同社会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借此可以学习而得到提升。由此也显示出,仁爱不仅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美好情感,而是含摄智慧的一种学习方式。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上通“道”与“德”,是对道与德这一宇宙人生真理的最好诠释与表达,下达“六艺”,即在工作和生活的一切对境中都可以实践并显发“仁”的内涵。
Ⅷ 仁爱是哪个学派
“仁爱”是先秦时代儒家的代表学说,也是儒家的核心人物孔子的思想主张,儒家认为,只要天下实现了“仁爱”的目标,那么,整个社会其实也就可以井然有序的发展了,就不需要再像当时的社会环境一样混乱不堪。
他们认为“仁爱”是可以拯救天下的学说,而仁爱的基础用孔子的话来讲就叫“亲亲之爱”。“亲亲之爱”是孔子所有理论的根基,也是先秦儒家进行发展和传承的根本,对于构建整个仁爱的体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儒家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很丰富,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今天我们讲“仁”,“仁”即仁爱,仁爱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仁爱就是宽仁慈爱,是一种爱护同情的感情。子曰:“仁者,人也”,“仁”是人之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说:“仁者爱人”,“爱人”本身就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否则就不是人。
孔子要求统治者“爱民”,实行仁政、德政。孔子把:“忠恕之道”作为实现仁的根本路径,尊重他人选择的自由,不把自已之所不欲加于人。“忠恕”即是将我心推人心,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Ⅸ 材料中"仁"的含义是什么这种学说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1、题目出处
2013年秋季学期一所中学七年级历史中期试卷中有这个考题:
28.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儒家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
(1)材料中的“仁”的含义是什么?这种学说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4分)
2、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仁”的含义
“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本意是两个人在一起、亲近友爱。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仁者爱人”。爱人就是亲近友爱、善待他人。爱人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①倡导性要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劝诫性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仁”的观念表现为各种道德行为:
对父母为孝;
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
对国家为忠;等等。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2)这种以“仁”为核心概念的学说是孔子提出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着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