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谁知道聊城的别称
独具特色的中国江北“水城”——聊城
地处山东省西部的聊城市,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她的魅力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水”。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条。黄河在东部奔腾咆哮百余里;运河从中部蜿蜒曲折过市区;卫河从西部携水弄潮冀鲁豫;还有马颊河、徒骇河等纵横交错,东昌湖、鱼丘湖相互辉映。仅聊城市区,湖、河水域面积就多达1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的1/3。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使聊城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这一优势是中国江北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
水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文明。明清时期,聊城因水而兴盛四百余年。当时聊城运河漕运发达,经济昌盛,文化繁荣。 这里“舟辑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此交汇,人文资源独具特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400多处。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临清运河钞关、明代的光岳楼、清代的山陕会馆和三国时期的曹植墓等,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创办的海源阁,藏书之珍贵丰富名闻天下。中外读者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着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优秀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志士,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国画大师李苦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国学泰斗季羡林等,都是聊城人。
聊城市为充分发挥水的优势塑造城市个性,把城市形象定位在园林式、生态型、卓越秀美的“中国江北水城”上,着力打造融南方水韵和北方风情于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风格独特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使之成为济南的西花园、京津的度假村。
聊城市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突出“水城”特色,规划将城区内的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等水系连通,确定统一的水位标高,进行两岸绿化,形成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城市布局,乘船可以浏览整个城市,岸边杨柳依依,景点相连,营造“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
近几年,聊城大力提高城市品位,精心打造“江北水城”城市品牌。他们全方位加大了城市建设、旅游景点和景区开发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了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靓点工程、绿化美化工程、提高市民素质“四大工程”,特别是重点抓了东昌湖、京杭运河、徒骇河三大景区的建设。水城,在聊城人的精雕细刻中靓丽起来。
运河开发是“江北水城”的重点工程之一。继去年“五一”完成了一期工程后,如今,二期工程已竣工。扩挖河道4公里,河面宽30米至60米,青石砌岸,白玉护栏。岸边槐花飘香,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细浪拍岸。泛舟其上,好像进入巨幅画廊。南行十余公里,由河入湖,但见今年新落成的21孔玉带桥和北关桥、南关桥,如长虹卧波,贯通河道湖泊。占地1600亩的湖滨公园小桥流水,绿草如茵,大大小小的雕塑和建筑小品点缀其间,腾龙广场、生肖广场、喷泉广场、湖滨浴场、江北水寨、水幕电影放映楼……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湖泊周围。
市区东侧的徒骇河,过去是条行洪河,去年以来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长100米、高5米的单体橡胶坝,储水百万余立方米,水波浩淼的两岸,建成了1000多亩的绿色生态风景区,碧草丛中鲜花笑,绿荫树下草如毯。
“为后人留下遗产,不能留下遗憾。”聪慧的聊城人,对年久失修的文物古迹整理、修葺,在恢复原有规模和特征的基础上,丰富强化文物景点的旅游内容,活化了历史文物。新建工程体现古建筑风格,处处显示出水城的文化底蕴。河如玉带,把各个文物景点有机地连在一起:山陕会馆、光岳楼、宋代铁塔、海源阁等名胜古迹和新景点孔繁森纪念馆、凤凰苑科技园、姜堤民俗游乐园,在两岸遥相辉映;湖若明镜,楼树桥船倒映其中,如诗如画。市区周围三四十公里之内还分布着武松打虎的景阳冈、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临清的舍利塔、清真寺;东阿的曹植墓;高唐的柴进花园等景点。水韵和着古韵,共同构造了“江北水城”独具特色的魅力。
⑵ 聊城古代的时候叫做什么呀
东昌
⑶ 聊城的由来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明代称东昌府,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1914年改为东临道,1949年8月改设聊城专区,1967年改称聊城地区,1997年8月撤地设市,后沿袭至今。
聊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温泉之城、双拥模范城,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隶属于山东省。
聊城市西部靠漳卫河与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隔水相望,南部和东南部隔金堤河、黄河与济宁市、泰安市、济南市和河南省为邻,北部和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景点有东昌湖、光岳楼等。
聊城市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回暖迅速,光照充足,辐射强;夏季湿热多雨,雨热同步;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快,辐射减弱;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常有寒流侵袭。四季的基本气候特点可概括为“春旱多风,夏热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
⑷ 聊城为什么叫"聊城",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历
历史告诉你,聊城为什么叫“聊城”⑸ 宋仁宗时聊城叫什么
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辽、金(916—1234年),路(道)、府(州、军)、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山东西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阳谷、东阿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⑹ 聊城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为齐国西境聊、摄、清邑地 。战国为齐国聊城邑(今市区西北7.5公里聊古庙)。秦置聊城县,属东郡。西汉于县西境置清、发干2县,与聊城县同属东郡。东汉因之,章帝时改清县为乐平县。三国魏聊城县属平原郡,乐平县改属阳平郡。西晋聊城县属平原国,乐平县仍属阳平郡。北魏泰常七年(422年)于县东40里筑城置平原镇,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废镇,平原郡及聊城县并移治于此,孝昌年间于县西境分置西聊县,治所在原聊城县治,与聊城县同属平原郡。北齐乐平县、发干县俱废。
隋初废平原郡及西聊县,开皇3年(586年)于聊城县西境分置堂邑县,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博州,治聊城县,大业初年,废博州,聊城县属武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博州,聊城县仍为州治。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聊城县徙治于巢陵城(今市区东南7.5公里)。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因黄河决堤,聊城县移治孝武渡西(即今城),仍为博州治所。金聊城、堂邑2县仍属博州。元初聊城县属东平路,至元四年(1267年)由东平路析置博州,治聊城县,十三年改博州为东昌路,聊城县为路治所。明、清聊城县均为东昌府治,其县西境仍为堂邑县。
入民国后,历为济西道(1913年)、东临道(1914年)、东昌道(1925年)治所。1928年废道制,直属于省。1937年1月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并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9年8月,聊城县属新设的平原省聊城专区,聊城县为专员公署驻地。
1951年3月撤销聊城城关区, 划归聊城县。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县、堂邑县均随聊城专区还属山东省。 1956年3月撤销堂邑县,该县东部原辖之城关区、八甲刘、垢土固、斗虎屯、梁水镇、阎寺、道口铺、张炉集、郑家等区划入聊城县。1958年12月聊城县改置聊城市。 1963年3月16日聊城市复改为聊城县。1983年再度置聊城市,由聊城地区(1967年由聊城专区改称)代管。1997年8月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被撤销,设立地级聊城市,原县级聊城市改置为东昌府区。
⑺ 聊城的历史
1、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聊城(今东昌府区,下同)、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2、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聊城、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临清、冠县属赵国,莘县属魏国。
3、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郡、县两级制,境域属东郡。
4、西汉(前206年-24年)
郡、县两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冠县属冀州魏郡,茌平分属兖州东郡与青州平原郡,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5、东汉(25年-220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属冀州魏郡,冠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今冠县东古城镇),茌平属兖州济北国,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6、三国(220年-265年)
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属魏国,聊城、茌平属青州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为县王国,东阿属兖州东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
7、西晋(266—316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曾为清河国,治清河,今临清市)、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阳谷、东阿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8、东晋十六国(319年-420年)
州、郡、县三级制。境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刘宋6国。前秦清河郡治临清。后赵、前燕、后燕时阳平郡治馆陶。刘宋时济州治茌平。
9、南北朝(420年-581年)
州、郡、县三级制。聊城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4国。
10、隋朝(581—618年)
初为州、县二级制,后为郡、县二级制。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县韩集乡高垣墙村),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11、唐朝(618—907年)
初为道、府(州、郡)、县三级制,后为藩镇节度使(道)、州、县三级制。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属河北道贝州;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治卢县),后属郓州;茌平属河南道郓州。
12、北宋(960—1126年)
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
辽、金(916—1234年),路(道)、府(州、军)、县三级制。聊城、茌平、高唐属山东西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阳谷、东阿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冠县、莘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13、元朝(1206—1368年)
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治聊城)总管府(治聊城);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治冠氏县,今冠县);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治高唐);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
14、明朝(1268—1644年)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省、府州县之间设道。境域属山东布政使司,聊城、临清、冠县、莘县、茌平、高唐(曾为高唐州,治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阳谷、东阿属兖州府东平州。
15、清朝(1644—1911年)
省、(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境域属山东省,聊城、冠县、莘县、茌平、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阳谷属兖州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
16、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元年(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东临道。民国十四年(1928年)废道,境域属山东省。
17、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辖16个县,1个镇、86个区、1153个乡。
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1984年6月,县市所辖人民公社逐渐改建为乡、镇和街道,境域辖聊城1个县级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6个乡(镇、街道)。
2010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35个乡(镇、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