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建莆田有多少年历史
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它具有多重的地缘特征:东临大海,近有湄洲岛、南日岛相依,远有台湾岛作屏障;西北有大山阻隔,主要山脉使莆田与周边地区形成多重屏障,陆域为福州与泉州交接处的过渡地带。莆田于唐代肇始发祥,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莆田开发初期就呈现许多优势:一是远离兵燹。唐宋两朝,中原烽火连天;这里却是世外桃源,政治上相对稳定,两宋经济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宋代成为莆田历史上文化最辉煌鼎盛时期,它留下的文化积淀为明清持续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二是由于地形阻隔,莆田发祥前是个封闭地区,当中原汉人带来他们用聪明智慧创造的华夏文化时,莆田便以拿来主义的办法,把其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一个后来居上的态势;三是多元文化熏陶。莆田开发后,各种文化基因都融入莆田,莆田以开放的心态给予接纳。这就促进了莆田文化的成熟与发展。正由于有这多种因素,使莆田从宋代起就被称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一千多年来,随历史演进,营就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具体表现在:
一、人文璀璨。自唐至清,在选拔封建社会主体的进士考试中,钟灵毓秀的莆仙两县考中2370多名进士(含特奏名等),其中获状元的12人,榜眼7人,探花5人。进入宰相官阶的14人,当过尚书30多人,侍郎30多人,这些出仕者中,有的不仅为政坛上的俊秀,且也是文坛的高手。唐黄滔“闽中文章初祖”的称誉,宋蔡襄的政德,郑樵的史字,刘克庄的文学,林光朝的理学,还有郑侨的清正,陈文龙的忠贞,江春霖的刚直,王于浩的无畏……这些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功绩彪炳史册,浩气振兴中华。
二、文物丰厚。莆田市拥有国家级文物4处、省级文物22处、市县两级文物387处。这些文物中有名寺名刹几十处,广化寺、梅峰寺、龟山寺、三会寺、圆通寺、龙华寺、湄洲祖庙及三清殿等,有名塔几十处:广化寺释迦文佛塔、东岩山石塔、凤山无尘塔、龙华双塔。有古代水利工程陂坝多处:木兰溪、泗华陂、延寿陂,还有建筑古樵楼等古遗址、摩崖石刻等,丰富多彩。 三、着述浩瀚。莆田人历代着述卷帧浩繁,据不完全统计,唐有25部,宋有632部,元代有60部,明代有994部,清代有470部,被清代收入《四库全书》有书目57部1082卷,存目74部1196卷。
四、妈祖文化。妈祖出生于莆田沿海农村,生前除恶扶正,济世救人,逝世后人们仍信仰她,把她作为神来崇拜。随历史演化,妈祖信仰演绎为妈祖文化。至今全世界有妈祖信徒2亿多人,妈祖庙2500多座,几乎凡有华人的地方均有信仰妈祖及其庙宇。尤为台湾,上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妈祖文化寻根热,妈祖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很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全岛有一百多座妈祖庙组团来湄洲谒祖,妈祖文化架筑民间文化交流桥梁,搭台唱经济戏,莆田市外贸企业中,台资占40%。
鉴于莆田“文献名邦”久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1994年,市社科联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市建委等八家,共同发起召开莆田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吴建华为组长的筹备领导小组,着手开展各项申报工作。1999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市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② 木兰溪 简介
木兰溪
木兰溪发源于福建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经仙游县度尾,大济,鲤南,盖尾等乡镇进入莆田市城厢区华亭,木兰陂至三江口入兴化湾。木兰溪全长105公里,平均坡降为0.45‰,多年平均经流量为9.85亿立方米.其中木兰陂至三江口段为25.8公里的感潮段.木兰溪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其中仙游境内为上,中游,流域面积1017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以低山为主,次为中山,丘陵和盒谷;城厢,荔城,涵江为下游,流域面积715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周围分布丘陵,台地.木兰溪横贯兴化平原中部,把兴化平原分成南北,西部,俗称南北洋.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红壤,黄壤,冲积土等九个土类,土壤土质主要呈酸性.木兰溪主要各支流有仙游境内的大济溪,河长24公里,流域面积76.4平方公里;龙华溪,河长26公里,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柴桥头溪,河长20公里,流域面积85.4平方公里;仙水溪,河长29公里,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流经仙游,城厢和荔城的延寿溪,河长51公里,流域面积386平方公里,于1958年建成的库容为4.3亿立方米的东圳水库位于延寿溪中,下游常太镇境内;兴化平原上的南北洋河网,其中南洋河网沟木兰陂位于距城区约4公里的木兰溪下游、木兰山下。它是拦腰截断木兰溪的一座古塬,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这里的溪水汇集了自永春、德化、仙游的三百六十六涧水,奔腾入海。因受海潮影响,时常泛滥,给沿岸人民带来极大的灾害。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长乐女子钱四娘携金来此,选择在樟林村旁的将军滩;垒石筑陂。陂体工程刚建成,就被洪水冲垮,钱女愤而投水自殉陂。随后,长乐进士林从世继钱女筑陂志,携资十万缗,择址于下游温泉重新筑陂,也告失败。
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侯官人李宏与僧人冯智日再次主持筑陂,陂址选择在钱、林筑陂遗址之间、溪水广阔,平缓的木兰山下。历经八年,大陂终于建成。陂因建在木兰山下而得名。
木兰陂-宋代大型水利工程
木兰陂包括陂首枢钮工程、渠系工程和沿溪堤防工程三部分。陂首为堰闸式滚水坝,用巨块花岗石丛横钩锁迭筑。陂全长219.13米陂墩石柱33座,高7.5米,有32孔闸门。陂的南北两端,建有总长500多米长的护陂堤。陂右修干渠120余公里,沿线建陡门、涵洞等三百多处,支渠无数,灌溉南北洋田万余项。
木兰陂水利工程有引水、蓄水、灌溉、排涝和挡潮的综合作用。创建后,中经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元至正间、明永乐间、嘉靖间、万历间、清康熙、雍正、干隆间先后数次维修,保存至今。
为记念建陂者的公德,木兰溪南岸建有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祠庙,分别为:钱妃庙、李长者庙、冯大师庙。钱妃庙即宋时“协应庙”。现已将该庙群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收藏有12块碑石。其中有明代以来名人撰写的历次修陂碑石、1962年冬郭沫若参观木兰陂后写的《咏木兰陂》诗碑等。新中国成立后,木兰陂得到保护和整修。1958年新建木兰倒虹吸管,把东圳水库的水引进木兰灌区,扩大灌区面积十余万亩。
木兰陂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长197.8公里,蓄水量达1700万立方米,北洋河网河道长109.7公里,蓄水量约1400万立方米。
③ 木兰溪的航道航运
木兰溪源于西苑乡仙西村黄坑,由仙潭入莆田市境。县境内航道长30余公里,沿溪有会仙、南门、坝下、石马、盖尾、杉尾等码头。雨季洪水位高达4米,枯水期为0.20米,可通行2~3吨溪船。1949年后,沿溪部分支流筑水库,建电站,导致河床淤积,水位下降,航道逐步缩短。1960年,仅坝下至仙潭15公里通航。1969年后,只有石马至仙潭10公里可以通航。由于公路运输的发展,境内溪流航道基本废弃。
兴化湾,湾口介于福清县牛头尾与莆田市石城角之间。鸡蛋岛北侧是主要航门,兴化湾水道可通三江口和江口港,水道中央有白浮屿,其两侧均可航行。湾口中央水深20米以上,向西渐浅,西部水深不及5米。湾内主要港口有三江口港、涵江港。
三江口港,历史上曾为福建省五大港口之一,与沿海各大港口均可通航, 三江口港,该港位于兴化湾西部湾顶木兰溪与涵江汇合口的新浦村,水路至上海549海里,至福州109海里,至秀屿港54海里,至泉州93海里,至厦门191海里。公路至涵江3公里,至莆田17公里,至福州98公里,至泉州105公里,至厦门207公里。港区水域从三清宫渡口前起至港口东侧码头止,长1500米,宽120米,面积18万平方米,可利用岸线150米。该港有2个附属港区,一个是美尾区,距三江口港1公里;另一个为港口上游1.5公里处的桥兜区,计共水域面积1.6万平方米。
清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和福州、厦门、泉州、三都澳列为福建五大港口。光绪十一年(1885年)停泊过乌槽大帆船。光绪二十二年,日本纪摄丸号轮船进港后,外轮接踵而至。宣统初,三江口直接与宁波通航。民国3年,进之与上海通航。民国9年,又远与大连、营口通航。民国27年广东汕头沦陷后,闽粤沿海中外通商只有三江口一港。是时,轮船进出如梭,“货物堆积,殆无余地”。1950年,尚有外国轮船入港。1958年后,只有千吨级国内轮船通航。1979年12月,该港恢复外贸运输业务。1982年,建成500吨级浮码头1座。1985年,被列为湄洲湾港的中转疏运港,其航线通及香港、汕头、厦门、福州、宁波、温州、定海、瑞安、镇江、南通、上海、大连、烟台以及东山、平潭等地。1987年,交通部拨款新建2个500吨级杂货码头,年吞吐能力15万吨,有8吨电吊2部,3吨汽车吊和叉车各1部,仓库800平方米,堆场2000平方米;还建有300吨级油码头1座,输油管线100多米。1993年,涵江区拨款在杂货码头上游增建300吨级客运码头1座,承担涵江至南日岛的客运业务。1994年,该港吞吐量29.89万吨,是涵江区主要的水上运输门户。
木兰溪航道,木兰溪干流全长105公里,为莆田市第一大河。宋熙宁八年(1075)建木兰陂拦截海潮。木兰溪航道从涵江逆流而上,经华亭、杉尾、石马、坝下达仙游城关,全长62.5公里,陂头以上的中游可通航2~3吨溪船,下游可通航3~4吨溪船。建国后,木兰溪上游沿岸筑水库、建电站、修公路,导致水位下降,航程缩短。1967年后,只有石马至油潭10公里可通航(今亦停航)。
南北洋航道,俗称“九十九沟”,是木兰溪下游南北洋支渠航道,总长400公里左右,通航河道381公里,其中南渠长161公里、北渠长220公里。全年2~4吨沟船均可通航。其中,小汽船航道4条,长42公里。涵江至梧塘、涵江至城关两线全年可航小汽船。枯水期,桥兜至笏石、桥兜至北高两线小汽船接力中转航行。
水库航道,1960年,东圳水库建成后,库区水面316平方公里。为方便库区四周群众的交通,开辟坝头至王宫、坝头至常太航道2条,长15公里。
通海河道,木兰陂一三江口,自木兰陂头至三江口,长28.5公里;涵江~三江口,自涵江新桥头至三江口,长5.5公里。
黄头港,位于城郊乡木兰溪北渠的下林村。水域面积900平方米,有简易码头1座,长20米,前沿水深0.8米,停泊能力5吨,为莆田糖厂专用码头。1990年吞吐量3.94万吨。
岭头尾港,位于东圳水库坝头西侧。有简易码头1个,长60米,宽6米,前沿水深52米,为东圳水库内的客运码头。泊位5个,靠泊能力15吨,航线总长15公里,年客运量20.6万人次。
涵江港,又称端明港,位于涵江市区南侧,该港有港道2条,一条为海岑前港称前港,另一条是新开河港称后港。两港道汇合为主港道,港道在三江口与木兰溪相汇后,注入兴化湾。涵江港开港于宋朝。元代后期,曾兴盛一时的莆田县白湖港和宁海港逐渐荒废,涵江港则取而代之,成为莆田的主要通商口岸。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2年),该港盛极一时。清初海禁,涵江港一度衰微。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海禁渐开,涵江港随之兴起,该港海轮频繁航行于天津、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汕头、广州一带。清末,因三江口港对外开放,涵江港遂成海商聚集之地。50年代起,因该港航道年久失修,航运业务移向三江口港。1962~1966年,涵江港建有码头8个,其中客运码头1个,货运码头7个,全长330米,9个泊位,靠泊能力20~100吨。港口码头为浆砌条石重力式驳岸,港口装备有固定式起重机3台,翻斗车3辆,农用车3辆,载货摩托车7辆,胶轮车50辆,仓库17座。1987年,港口吞吐量3.83万吨,其中进口货物2.4万吨,出口货物1.4万吨。航线有至福清、至平潭、至高岐、至福州、至莆田沿海各港口。1994年,年综合通过能力3万吨。
④ 木兰溪距我们现在有几个年头了
木兰溪聚我们现在有几个年头了啊,1000多个年头。
⑤ 莆田市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莆田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遍布山区、沿海和平原,自古就有莆田县四季景,莆田二十四景,仙游四大景,沿海十二景的说法。
湄洲岛
湄洲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中心。东南42公里,距大陆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岛;南北长约9.6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全岛南北纵向狭长,形如娥眉,故称湄洲。
湄洲岛素有“南国蓬莱”美称,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东方夏威夷”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更有2亿妈祖信众魂牵梦萦的妈祖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朝圣旅游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门票:入岛门票 65元\人;客船 10元;游艇 20元
交通:莆田市区打的到湄洲岛对面的文甲码头,包车约60元;文甲码头乘坐轮渡进岛。
南少林寺
南少林寺是福建省莆田市的一个寺庙。南少林寺遗址位于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少林功夫名闻遐迩,福建莆田南少林寺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曾因“南拳北腿”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南北少林”,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
门票:10元
交通:从莆田长途汽车站乘23路公交车到西天尾镇,再转车到南少林寺
九鲤湖
九鲤湖风景区位于仙游县钟山镇,距县城31公里,海拔590米。九鲤湖是仙游“四大景”(九鲤湖、麦斜岩、菜溪岩、天马山)之一,以湖、洞、瀑、石四奇着称,尤以飞瀑为最,素有“九鲤飞瀑天下奇”之美誉,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
门票:30元
交通:1、仙游汽车现有直达九鲤湖班车,单程10元。
2、每天8:00在莆田汽车站有直达九鲤湖班车。
广化寺
福建广化寺,又称南山广化寺,坐落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南三公里处的凤凰山麓,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广化寺原名金仙院,隋开皇九年改为金仙寺。距今有1430多年历史,是着名的千年古刹,与福州鼓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并称福建四大丛林。宋代广化寺十分鼎盛,有10院,120庵,僧众1000余人。明朝黄仲沼《咏南山》诗有“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句,即是当时盛况的写照。
门票:30元
交通:市内乘21路公交车可直达广化寺门口
宁海桥
位于莆田市涵江与黄石两地交界处,木兰溪下游的入海口,古为宁海渡,故名宁海桥。宁海桥初建于元代元统二年。由于溪海在此处汇流,工程十分艰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间六建六圮。到清雍正十年第七次修建,历时15年才建成功。是一座势如长虹、凌空飞架的大石桥,雄伟壮观。每年端午节,拂晓站在桥上观日出,蔚为奇观;旭日初升,极似一面大圆镜,放射出万道金光;桥下波光粼粼 ,犹如金龙逐波,十分壮观,故有“宁海初日”之雅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从桥上观日出,万道金光直投桥下,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蔚为奇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
门票:免费
交通:自驾可由沈海高速公路莆田互通至黄石镇桥兜村即达。
东岩山
东岩山即东山,古称乌石山,位于市区西北角,因山形如麒麟,亦名麟山。每当凌晨,登临眺望东海日出,奇幻莫测,气象万千,故有“东山晓旭”之胜景,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半山腰有座“报恩东岩教寺”,建于北宋淳化元年。
门票:30元
交通:市区乘坐2、22路
⑥ 木兰溪的流域概况
木兰溪是闽中最大河流,流域位于东经118°38′~119°06′,北纬25°22′~25°25′之间,流域面积1732平方千米(其中濑溪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为1070平方千米)。主要在莆田市境内。
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自古是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境域夏商时属“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周时属“七闽”地,战国后期属闽越国地,秦时属闽中郡,西汉后期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建安郡,西晋时属晋安郡,南朝时属南安郡。陈光大二年(568年)及隋开皇九年(589年),二度置莆田县,为建县始。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莆田市。 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是海峡西岸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型港口城市。
莆田市地处北回归线北侧边缘,东濒海洋,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温度适宜。平均年太阳辐射量达110.41千卡/平方厘米; 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995.9小时, 年均日照率为45%。日照时间从山区至沿海逐步增多。气温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山区逐渐降低。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至21℃之间。无霜期年平均达316天至350天之间。全市绝大部份土地, 适宜农业生产上的一年三熟制作物栽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全市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至2300毫米之间,自西北山区向东南沿海递减。西北部山区达2300毫米以上,中部平原为1200毫米至1600毫米,东南部沿海和岛屿在900毫米至1300毫米。
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莆田市有纵横交织的山脉,波状起伏的丘陵,错综其间的河谷沟渠,广袤肥沃的平原和宽阔绵长的海域,以及许多半岛、港湾和岛屿,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网格状地形,属福建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状倾斜。西部和北部以山地为主,低山、峡谷、盆地相错杂其间;中部和东部为冲积平原和海积平原;东南部沿海为半岛和丘陵台地,地势低平,港湾环抱。较大的平原有莆田的南北洋平原和仙游东西乡平原,面积共816.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6%左右。全市人口相对集中于这两个平原区域内。
这里水源充沛,水系发达,具有流程短、流速快、水量丰富、相对落差大等特点。境内河流多数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径,主要有木兰溪、延寿溪和萩芦溪三大溪流水系。
境内风光旖旎,奇山秀水星罗棋布。在仙游,有“福建三绝”之一的幽洞名瀑九鲤湖,有曲溪怪洞的“小武夷”麦斜岩,有山灵水秀、峭壁千仞的菜溪岩,有云际危楼、神奇险峻的天马山,还有晴云化鹤的仙门寺、双塔凌云的龙华寺、万石烟罅的园通寺、漈泉跃鲤的灵山寺,以及飞泉洒雪的九龙岩等佳景和金钟伏地的天竺山,岩茶飘香的九龙山;在莆田,有雄伟磅礴的壶公山,有山奇岩怪的九华山,在它的西部崇山峻岭中,既有秀丽多姿的东圳水库人工湖,又有藏龙卧虎之地的夹漈山和有“古囊列(山献)”之称的囊山;市区“荔城”,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有大自然神工斧凿造就成的“东岩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境”、“木兰春涨”、“寿溪钓艇”、“石寺藏烟”、“智泉珠瀑”、“钟潭噌响”等景观,尤有苍松翠柏的凤凰山,既是一座森林公园,又是一座宗教名山,山上千年古刹广化寺,为福建“四大禅林”之一,也是福建十佳风景区之一。
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水果”驰名中外。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食品、制糖、电子、鞋革、机械、建材、化工、塑料、纺织、轧钢10 大主要工业行业;建成甘蔗、食用菌、鳗鱼、水果、奶牛5个工业生产基地;形成食糖、鞋革、罐头、电机、电子5 大拳头产品。仙游获得“蔗糖之乡“的称号,莆田被誉为新兴“鞋城”。莆仙教育发达,促进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诸方面的繁荣,古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东南壮邑”之盛誉,今有“戏剧之乡”、“绘画之乡”、“田径之乡”、“武术之乡”的美称,举世瞩目。
⑦ 莆田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莆田有湄洲岛、南少林寺、九鲤湖、广化寺、宁海桥、东岩山。
⑧ 莆田木兰溪民俗文化有哪些
兴化米粉 兴化米粉是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历史悠久,其源可溯至宋代,是我国最早的快餐食品之一。它选用上等大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其成品条细如丝,洁白透明,匀韧不碎,质地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