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河南省历史上的着名窑口都有那些
你好,实际上我也不是太懂,但找时间帮你查到了点资料,就算照本宣科吧,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
扒村窑:
在今河南禹县扒村,故名。创烧于唐,终于元,属磁州窑系,以烧白地黑花瓷为主。其产品特征是: (1) 胎色深灰或米黄,白釉呈乳黄色。 (2) 白地黑花与磁州窑风格相似,不同处是纹饰笔调粗放凝炼,黑彩浓厚,也有在白釉上画红、绿、黄等彩色花卉的。 (3) 器形主要有瓶、盆、罐、盘、碗、枕等,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盆内用黑彩绘莲花、荷叶、水波等纹饰,纹饰布局层次繁多,为扒村窑装饰一大特色。
汝窑:
在今河南宝丰县,宋属汝州,故名。以烧青瓷为主,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质细洁而呈香灰色. (2) 釉色以纯正的天青色为主,有淡和深两种.此外还有卵青和粉青等色.釉面较为光亮,一般都是细密开片,无纹片者较少见. (3) 器形有盘、碟、洗、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三足洗、撇口碗、十瓣葵花口碗、葵瓣盏托、椭圆形水仙盘等。盘的圈足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状。 (4) 烧造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支钉支烧,一种是垫圈或垫饼垫烧。采用支钉支烧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状,且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处一般呈白色;支钉数为3、5、6个,以5个为多,椭圆形水仙盆则采用6个支钉。采用垫圈或垫饼垫烧的器物圈足足端无釉,但少见。 (5) 少数器物有铭款。见有两种,器底刻"奉华"和"蔡"字款。
钧窑:
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宋代产品 <1>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
当阳峪窑:
在今河南修武县当阳峪,故名。烧瓷于宋代,烧制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白釉剔花及绞胎等品种。其特征是:当阳峪窑(1)胎色以赭灰居多,故多施用白化妆土。(2) 以白釉剔花最富有代表性,纹饰流利洒脱,尤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瓶罐一类器物上除主题纹饰外,剔刻方块形组成的几何图案作辅助纹饰,为其它瓷窑所不见。(3)绞胎器的特征是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对称整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
临汝窑:
在今河南临汝县,故名。烧瓷于宋、金,以烧制青瓷为主。其青瓷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胎较厚,胎色有灰白和浅褐两种。(2)釉色多青中闪绿,釉层较厚。(3) 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以印花为主。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但比耀州窑逊色,题材多见缠枝、折枝的菊花或牡丹花,团菊花常见。海水纹具有独特风格,布局多为圆圈形式,一般8-10圈,形成多层波浪式水纹,中心常为一朵花或田螺纹。(4)宋代碗、盘圈足较宽,足端一般无釉露胎,足内有釉。金代产品则挖足较深,足内一般无釉,器内底刮釉一圈,有"涩圈"痕。
鹤壁窑:
在今河南鹤壁市,故名。始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烧白、黄、黑瓷;宋金时期以烧白地黑花瓷为主,属磁州窑系。其产品特征是:(1)胎色灰白。(2) 唐代器物有短流壶、花口钵等。(3) 宋金时期除烧白地黑花瓷外,还有白釉划花、褐黄釉刻花及钧窑系青瓷。白地黑花彩色乌黑;褐黄釉刻花最富代表性,有鹅、莲花与兔吃草等纹饰,在纹内敷一层薄薄的白化妆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托出褐黄色纹样,具有特殊风格。(4)白釉划花大碗与磁州窑风格相同,碗心有5个长条状支烧痕。盆口径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
密县窑:
在今河南密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品种较多,有白瓷、黑瓷、黄瓷、 青瓷及珍珠地划花。其特征是: (1) 唐、五代以烧白瓷为主,胎较粗糙,普遍使用白化妆土,以增加釉层白度。器物以碗、盘、壶等生活用具为主,碗多唇口外侈,圈足平面宽、浅,足外侧 边棱用刀削去;壶颈较宽,柄与口沿齐平,均具有唐代特征。 (2) 晚唐、五代创用珍珠地划花装饰,至宋代流行,纹饰具有仿唐金银器錾花工艺特征。 (3) 还烧制白地黑花瓷,瓶、壶等器物上多画简洁的花草纹,画花纹的较别致 ,是此窑独创。 (4)采用三岔形支具垫烧,有的器底留有3个支烧痕。
登封窑:
在今河南登封县,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为其繁盛时期,终于元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及三彩陶器,白釉珍珠地划花最具特色.其特征是: (1) 胎色灰白. (2) 以白瓷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及白地黑花等品种,珍珠地划花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瓷器中最大。 (3) 器型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较多。瓶有两种形式,一种形似橄榄;一种为小口,长身,瓶高在40厘米以上。 (4) 装饰以珍珠地划花为代表,如瓶的下部常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珍珠地划花卉纹腰圆形枕最为多见。 (5) 柳斗杯剔花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一为白瓷,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一为淡赭色,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取得不同的装饰效果。
鲁山窑:
在今河南鲁山县,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烧制花釉瓷。
郏县窑:
在今河南郏县,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烧制花釉瓷、黄瓷及白瓷等。其特征是:(1) 胎色灰白。(2) 唐代花釉瓷器与鲁山窑不同,就釉色与彩斑特色来看,有黑色、月白和钧蓝釉,饰以天蓝色细条纹彩斑,器物有壶罐。(3)唐代黄釉瓷器物主要是碗、罐和壶等,以碗为多,碗内只施半釉,碗底有五角形或六角形露胎,这种施釉方法是为了叠烧的需要。罐的造型为口唇微外撇,短颈,平底,口部都不施釉,有一层白化妆土,一般高度在20厘米以下。壶流呈短小的圆柱形,多有双系,壶身印有席纹装饰,较为特殊。(4)唐代黑瓷碗的施釉方法与黄瓷碗相同,有的还在五角或六角形的中心部位绘一朵花蕊。金代则采用中心刮去一圈釉叠烧(即涩圈)。
内乡大窑店窑:
在河南内乡县大窑店。始于唐,盛于宋,金元时继续烧造。宋代以烧青瓷为主,器皿多盘碗。装饰以印花居多,另有极少数刻花、划花器。部分青瓷光素无纹饰,施釉较厚,垂釉处如透明玻璃珠,釉色介于禹县、临汝窑之间。大窑店窑位于内乡县城西25公里大窑店一带。北起土糟沟,南经房店、水沟、白杨至王沟等村,南北长约2500米,东西宽约400米,面积达100万平方米。197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刘建洲等根据内乡县文化馆提供的线索,对大窑店窑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其后,南阳地区文物队、北京故宫博物院先后数次派人对该窑址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一致认为,大窑店瓷窑址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邓州窑”遗址,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大窑店窑产品主要有缸、罐、瓶、碗、盘等。釉色主要有青釉、白釉两种,少数为黑褐釉。在1件青瓷片上发现有“窑司”字样,应系宫廷委派职官监烧的宝物见证。该窑在唐代烧造黑釉及带斑点装饰的花釉瓷。北宋时期烧造青釉瓷,有素面、印花、划花装饰。印花装饰以缠枝菊花纹居多,于汝州、宜阳等窑同类装饰相似。还有一些青釉瓷碗底心有脐,这类制作应是从金、元开始的。由此可见,大窑店窑创烧于唐末,盛烧于宋,延至金元时期。
巩县窑:
在今河南巩县,故名。烧瓷于隋、唐,隋代烧青瓷,唐代以烧白瓷为主,此外还烧三彩陶器,黑瓷、绞胎与茶叶末釉也有一定比例。其唐代产品特征是: (1)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腻,质量较好,黑瓷胎白釉黑。 (2) 器形有碗、盘、壶、瓶、罐、枕等,以盘碗为最多。白瓷碗的特点是侈口,有的口缘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条直棱,地足有浅圈足、圆饼状实足和玉璧形足数种造型。盘类以直口、平底浅盘多见,装饰与碗相同,口缘四花瓣形,缺口处凸起成四条直棱。 (3) 黑瓷态体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盘的造型与白瓷盘相同,施釉亦是里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为巩县窑的独特制法。瓶类器物修坯精细,制作规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见。 (4) 所制绞胎特征多模仿漆器纹理。 (5) 器物装烧垫具有三岔支具和长方形或圆珠形托珠,碗盘器内或足端一般留有3-4个垫具痕。
宜阳窑:
在河南宜阳三里庙等处,故名。为宋代瓷窑。以烧青釉为主,兼烧白釉,白釉黑花及黑釉等品种。青釉施釉较厚、色多样。装饰有印花、刻花等。青瓷刻花先刻出花叶轮廓线、花筋叶脉以蓖状工具划刻,风格与耀州窑完全相同,碗内满刻菊瓣纹,罐的盖面刻百折纹,也与耀州窑风格相近。
宝丰窑:
在河南省宝丰县,故名。为宋代陶瓷窑。 产品有白瓷、青瓷,低温三彩陶器等。青瓷 装饰有印花、刻花、印花缠枝菊花为多,纹饰清晰,线条细而圆润,与耀州窑风格雷同 。刻花花纹轮廓用刻花法,花叶筋脉用蓖划, 与耀州窑风格相同。近年在宝丰清凉寺一带 发现了烧瓷类似汝官窑产品的窑址,被认为是汝窑的所在地。
安阳窑:
在今河南安阳北郊安阳桥附近,故名。 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 据此,可确定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窑所产。五十年代在善应、天僖二镇还发现宋 元时期窑址,前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 二镇距磁州较近,但未发现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汴京官窑:
北宋后期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由官府直接经营的瓷窑,故名。 官窑专为宫廷服务,有南北之分,宋代顾文荐《负宣杂录》有“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记载,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 袭此说。此窑继汝窑之后为宫廷烧制瓷器,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 器多仿古,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质晶莹润泽,有纹片,有紫口铁口特征,底有支钉烧痕。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东窑:
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宋会要》窑务条文载: “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景德四年废止,大中祥符二年复置东窑务。”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调其特 征与官窑相似,而且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 但董窑实物未见传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
Ⅱ 四大官窑是什么
四大官窑是指汝窑、官窑、官钧窑和宫藏哥窑。
1、汝窑: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2、官窑: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宋代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元代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
3、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4、宫藏哥窑瓷:指传世的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
(2)历史上哪个窑口烧玻璃釉扩展阅读:
中国的其他名窑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
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参考资料:网络-官窑
Ⅲ 宋代以前有什么窑口
您好,宋代以前窑口也很多,但总体分为六大窑系,比较着名的有:越窑,邢窑,洪州窑,婺州窑,耀州窑等等,恕在下才疏学浅,不能一一列举。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Ⅳ 在外国人眼里,瓷器就是中国的标志,你知道中国的四大官窑是哪些么
1、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因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胎体较厚,釉层较厚,有玉石般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2、官窑:南宋官窑则以烧制青釉瓷器着称于世,造型肃穆典雅,釉色似玉,釉面开大纹片,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北宋官窑存世很少,十分珍稀。
3、哥窑: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至今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的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因迄今仍未找到确切窑址,是五大名窑中最为神秘的窑口。
4、钧窑: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目前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均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禹县(时称钧州)。
钧窑以神秘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为特征,色彩浑然天成,为历代宫廷所珍藏。
Ⅳ 具有玻璃光质的釉面是什么窑口的
一.晋南北朝青瓷釉面气泡特点
1.釉面薄,烧结温度低胎釉结合不是那么紧密,出现小开片
2.釉清澈到底,质感如玻璃
3.没有气泡或少有气泡
二.唐定窑釉面气泡特点
1.釉层薄烧结温度低,胎釉结合松散,化妆土厚的地方有少量气泡
2.釉浑有杂质,无玻璃光,湿润
3.没有气泡
三.宋哥窑釉面气泡特点
1.多年陈旧感,香灰胎有黑点杂质,烧结温度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面金线颜色发散,铁线缝隙加大
2.乳浊釉厚,釉面湿润有湿手感觉,远观像一柔物陈旧而发亮,酥油宝光四射
3.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小气泡层层迭迭布满釉面,极小气泡像唾沫与宝光有观.
四.元青花釉面气泡特点
1.胎质用麻仓土二元,胎质白,烧结温度高胎釉结合紧密
2.釉面肥瘦适中,清澈到底,光润釉面发滑,玻璃质感发玻璃光.青花有黑斑四面晕散
3.稀疏大小两种气泡,气泡清澈光圆明亮,釉面没有破败气泡
五.明永宣青花釉面气泡特点
胎料淘洗干净,白色细小结晶体组合,胎釉结合紧密坚硬
2. 肥腴青白釉,釉面光蕴发滑,青花发色深沉晕散,釉浓处有黑色结晶斑闪金属光泽,釉面有小黑点.
3. 大中小气泡
六.清康熙青花釉面气泡特点
1. 糯白色胎质,淘洗干净,胎釉结合适中,釉润
2. 釉层薄早期青花发灰蓝色,中后期发亮丽的翠毛蓝色,釉面皮紧.青花深浅有层次
3. 大中小气泡
Ⅵ 碗底有玻璃釉是哪个窑口的瓷器
一般来说,在元代之前的瓷器。普通的民窑底是没有釉的,官窑的除外。而明代以后的青花瓷,一般底部都有玻璃釉。
Ⅶ 古代较大较出名的所有烧造瓷器的窑口
越窑、巩县窑、洪州窑、定窑、官窑、哥窑、邛窑、汝窑、长沙窑、南宋官窑、柴窑、吉州窑、邢窑、钧窑、寿州窑、建窑、磁州窑、景德镇窑、耀州窑、龙泉窑。
在历史上享有地位的是以下几座窑:
1、越窑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着《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2、官窑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27~70922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2~922222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从112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36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3、钧窑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
钧窑创始于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4、邢窑
唐代最着名白瓷窑场。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今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我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窑所烧白瓷,胎质细洁,色纯白而极坚硬。釉色白润,有的微微闪黄,带些乳白色。胎与釉之间,有一层护胎釉(化妆土)。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碗多折边,圈足厚而底平。作风朴素,不带纹饰。前人以“皎洁如玉”比邢窑之白。
5、景德镇窑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琅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6、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着称。
7、定窑
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五大名窑之首,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Ⅷ 宋代北方着名青瓷窑口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宋代北方着名青瓷窑口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耀州窑。耀州窑是我国宋代着名民间瓷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着名瓷窑。窑址以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包括上店村、立地坡、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在内。耀州窑烧造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表明,创烧于唐代,盛于北宋中晚期,终于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
耀州窑青瓷特点
耀州窑青瓷胎体使用当地出产的粘土,又称柑子土,可塑性强。胎土淘炼细腻,含铁钦量较高,为低硅高铝质,故胎色泛灰白,有深浅之分,结构紧密。采用馒头窑,烧成温度在1280度到1300度左右,烧成气氛为还原焰,胎薄质坚,极少变形、开裂,硬度大,叩之发出极清脆的金属声。
釉面润泽光亮,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紧密,釉层薄而匀净,个别有细碎开片,釉中有大小不等的气泡。釉声为青绿,俗称橄榄绿,艾叶青。其呈色主要是铁的氧化物,但以青中闪黄者居多,有茶黄、姜黄等多种色调。器物的圈足内往往出现姜黄色的斑块,足墙露胎处有的涂测酱色釉汁,但颜色不如官、哥窑深,从而形成耀州青瓷的独特风格。
Ⅸ 唐朝两支制瓷大军是哪两大窑口
唐代最有名的两大制瓷基地就是越窑和刑窑,号称“南青北白”!
越窑
越窑窑址于1934年被发现。分布以浙江慈溪县上林湖一带为中心(见上林湖越窑遗址)。东边的上岙湖、白洋湖及上虞等地也有不少瓷窑。上虞窑的代表瓷窑寺前窑所烧制的青瓷与上林湖的基本相同。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
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品种增多,有“如冰似玉”之誉。主要器物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10余种。
瓷器以美丽的釉色着称,采用了划花、印花、刻花和镂雕等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
唐五代是中国瓷器大量外销的重要时期。越窑青瓷不仅销往邻近的朝鲜、日本,还远销东南亚、巴基斯坦、印度、波斯湾沿岸、埃及等国和地区,成为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在“丝绸之路”与航海线路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古代遗址中,都发现了不少越窑青瓷,说明越窑青瓷外销的盛况。
刑窑
白瓷的冰雪素淡则表达了人们对银的向往。白瓷虽然比青瓷发展得晚,但到了唐代,二者已呈现齐头并进之势。刑窑其胎体用北方次生高岭土做成,釉为白色,玻璃质强,号称“类银,类雪”。唐代刑窑白瓷以素净而闻名于世,少有印花、划花、刻花等工艺手法,器物也包括了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10余种。但是,随着唐朝的没落,刑窑也就渐渐淡出了历史!!取代他的是同样位于河北的定窑!
Ⅹ 中国五大窑
中国五大名窑
一、【钧瓷】北宋着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二、【汝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汝窑莲花式温碗
汝窑盘
三、【官瓷】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官窑葵瓣洗
四、【定瓷】宋代北方着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白釉刻花折腰碗
孩儿枕
五、【哥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哥窑八方碗
哥窑鱼耳炉
瓷器鉴赏 之 宋、金、元篇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公元前16-11世纪的商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一部分高温玻璃釉器皿,已符合瓷器的标准。至唐宋时期,我国的瓷器生产已蜚声中外,许多名窑产品,价重艺林。由于明清以来盛行的仿古之风,赝品充斥,这就需要我们对传世瓷器的真伪、窑口、制作年代以及它们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等一系列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鉴定瓷器是一门严格的学问,必须经过刻苦学习,认真实践,掌握历代瓷器的造型特点,流行的装饰题材和刻绘技法,以及釉料的配制和在高温条件下的窑变呈色风格。瓷器是工艺美术品,是审美再创作活动的产物,它凝聚着时代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的审美特点。因此,系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审美意识的嬗变显得非常必要,而谙悉仿古者的作伪手法,同样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本文主要对历代瓷器的时代风格和变化规律作概括的阐述。宋、金、元时期的瓷器宋代是我国制瓷发展史的一个繁荣昌盛时期。陶瓷史家们通常用多种瓷窑体系的形成来概括宋代瓷业发展的面貌。主要有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哥窑、官窑、汝窑及黑瓷和青花瓷等。定窑:定窑烧制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时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绿瓷等。瓷器种类以生产日常生活用具为多,特别是碗、盘、盆、壶、瓶等,式样非常多。许多瓷器随着时代的演进,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以碗为例略作说明,唐代早期碗多是大实足,圆唇,胎体厚重;晚期腹壁多呈45度斜出,宽圈足,腹较浅,胎体轻薄,内外均施釉;五代北宋时期,口唇卷凸,圈足较高,腹壁由45度的直线形逐渐变为略呈弧状的曲线形。北宋中期之后印花装饰极为流行,纹饰多在盘、碗的内底和?壁。布局工整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以繁缛雅素取胜,形成了定窑独特的装饰风格,对我国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次为动物和水波纹,再次为婴戏图。花卉图案多采用缠枝和折枝法,纹饰讲究对称统一。常见碗、盘腹内印三或四朵花卉,内底印一朵团花或四瓣、五瓣海棠花、梅花等。动物多见鹿、孔雀、凤凰、鸳鸯、雁、鸭等,常与牡丹、莲花等配合印制。整个纹饰俨如一幅工整的织绵图案;有的碗、盘内壁印制凤戏牡丹和犀牛望月等图案,构图之严密,线条之工整,能给人一种恬静而充实的美感。定窑瓷器带题款的有15种之多,大都与宫廷有关,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官”字题款,大多题在碗、盘、瓶、壶和罐的底部,有“官”和“新官”两种。其他与官府有关的题款有“会稽”、“尚食局”、“尚药局”、“食官局”等。以上题款多是刻铭后焙烧的,也有一些是烧后刻。另外还有模印字款,如“定州公用”、“使司帅府公用”等。是研究定窑生产性质的珍贵资料。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时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为鼎盛时期,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唐、五代时期,耀州窑以烧黑瓷、白瓷为主,兼烧青瓷。主要为碗、盘、罐、盒、注子等日常生活用具,造型多种多样,以碗、盒最典型。碗有五花瓣口圈足碗和敞口平底碗等造型;盒子有扁形和盒盖隆起如馒头状等造型。晚唐时期由于受越窑装饰技术的影响,新颖活泼的划花纹样开始兴起。划花装饰技法是采用金属签或竹、木签,在瓷器坯胎上划出线条纹饰,然后施釉焙烧。其题材主要有菊花、牡丹和水波等。划花装饰技术的出现开创了耀州窑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局面,为宋代青瓷刻花工艺奠定了基础。北宋时期主要烧制青瓷,釉面翠绿而泽润。器皿以碗、盘最多,每种器物都有多种造型。其中瓶有10多种,有的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瓶体瘦长,匀称优美;有的是小口宽平肩,瓶身垂直,造型丰满稳重;有的则是喇叭口、长颈,瓶身椭圆似图一宋定窑瓷盘印花图案瓜,高圈足,造型灵巧雅丽。壶、罐等器皿不但式样繁多,而且瓜棱、葵瓣、多折等造型难度较大的器物,也能做的规整周正,瓜瓣折棱距离与弧度相造应。北宋时期耀州窑的装饰技法主要以刻花为主,其次还有印花、剔花和镂孔。刻花是耀州窑具有代表性的装饰艺术,尤以刻花的犀利刀锋和线条流畅为宋代同类装饰之冠。越窑和定窑是以竹类在坯胎未干时刻出花纹,磁州窑的刻花则是用平刀把整个花纹的地子削平。而耀州窑的刻花是用金属工具,在胎体上刻出花纹轮廓,用斜刀将纹样外缘坯土削掉,形成一个坡面,纹饰微凸,层次分明,施釉入窑焙烧,刻花被罩于釉下,透过碧绿的玻璃质釉层,显现出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风格浑厚沉着,令人赏心悦目。所以,人们鉴赏耀州窑瓷器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刀法别致、图案精细的刻花装饰艺术。耀州窑刻花多见于碗、瓶、罐、壶、钵、盒等器物的外壁,也有一些的内壁亦施用刻花。宋代晚期往往将刻花和划花巧妙地结合运用在一件器物上。如采用划花手法勾勒出单线条的叶筋或花瓣的层次和明暗关系,在刻鱼纹周围,勾画出动荡的波涛或水波纹等,使耀州窑的刻花艺术更臻完美。耀州窑瓷器装饰纹样可归纳为人物、动物、花卉草木和几何图案四大类。人物类有婴孩、飞天、仙人、佛、仕女等。动物类有写实的狮、虎、鹿、犀牛、鸭、鸳鸯、鱼和传说中的龙、凤等。花卉草木类以莲花、牡丹为多,其次为菊花,还有松、竹、梅三寒友和缠枝、水草等。几何纹样主要有回纹、扇纹、八卦纹、三角纹、连弧纹和水波纹。纹饰布局严整统一,讲求对称而又富于变化。磁州窑: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以河北邯郸彭城镇为中心,窑场遍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磁州窑为了适应当时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区和不同用途的需要,烧造的瓷器种类十分丰富。其中以生产的瓷枕最为着名。从发现带有“张家造”、“赵家造”、“张家枕”、“王家造”、“王氏寿明”、“李家枕”、“滏阳陈家造”、“刘家造”等标记的瓷枕分析,一个制瓷窑场可能同时有几个一定规模的瓷枕作坊。它们各有所长,互相学习,促进了磁州窑瓷枕业的迅速发展。瓷枕的造型有长方形、半圆形、云头形、葵花形、菱花形、鸡心形、八方形、椭圆形和银锭形等多种样式,并随着时代的演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基本上是由小而大,由短而长。以长方形枕为例,北宋时期多在20-30厘米之间,而元代枕的长度多在30厘米之上,有的长达40多厘米。磁州窑的装饰技法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红绿斑,珍珠地划花,低温三彩和白釉黑彩等。白釉划花可能受定窑的影响,多划在碗、盘内壁,纹样以牡丹、莲花、卷叶与水波纹为多,在纹样间隙部位还用篦状工具划复线,线条流利舒畅,不拘泥于统一的规格。白釉剔花即是施釉划花纹之后,将纹饰以外的地子剔去,使纹饰凸起,具有浮雕感,在花叶上再划以花蕊叶筋,剔去釉露出黄褐色的胎,达到烘托白色纹饰的目的。白釉剔花多见于壶、碗、罐等器皿的腹外壁,题材多缠枝花卉和飞鸟。白瓷器上点以红、绿彩斑的做法在北方地区晚唐窑址中就已经出现,磁州窑继承了这一传统,主要见于碗、盘、壶、罐等的口部或肩部。珍珠地划花始创于河南晚唐曲河窑,北宋时,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白瓷窑也相继效仿。珍珠地是指在主题纹饰间隙的化妆土上用铁管状工具打戳的小圆圈,这是模仿金银器打制痕迹的装饰方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代登封窑瓷瓶,所饰珍珠地纹就较有代表性。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它的特点是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线描画的技巧运用在瓷器装饰上。彩画内容可分为图案类和写实类。图案类主要有以点线组成的几何纹样,用花卉组成的边饰和主题花纹之间的云纹、花朵、卷叶、散点、钱纹等陪衬纹样。写实类有动物,如狮、虎、熊、马、鹿、羊、狗和鱼、龟、仙鹤、大雁、鸳鸯、鸭、鹅等,祥瑞动物有龙、凤、麒麟等,人物有儿童、老翁、仕女、杂耍人物和故事人物等。花木植物类如牡丹、莲花、月季、山茶花、梅花、石榴花、水草和松树、椰树、青竹等。磁州窑还继承和发展了长沙窑在瓷器上题诗作词的传统,图文并茂。有的以诗为主,配合一些边饰图案;有的以画为主,题诗抒情。内容有着名诗人、词人的佳作,有歌颂自然风光的赞美诗,还有民间的俗语和对联等。钧窑是我国北方着名的瓷窑之一,以河南禹县城关附近的钧台窑为中心形成了钧窑系。目前还在山西、河北、内蒙等地发现了烧钧瓷的窑址。钧窑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钧窑瓷器的造型有强烈的艺术倾向,除常见的生活用具碗、罐、盘、瓶等外,还有出戟尊、敞口尊、鼓钉洗、单柄洗和菱花式、葵花式、海棠式花盆及葵花式、六方形盆奁、鸡心碗、高足碗、胆式瓶、八方式盘、三足炉等。钧窑在宋、金、元时期的各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钧瓷稳定的铜红釉和神奇的窑变,在青瓷中突破了单色釉的格调,像花玛瑙似的斑斓,绚丽多彩,改变了以前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釉的质感,把釉色特有的自然美和造型的艺术美融为一体,开创了凝厚自然的美学风格。钧窑釉色大体上分为蓝、青、紫、红几大类。又可细分为月白、天青、天蓝、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皮紫、朱砂红、丁香紫、火焰红等。钧釉釉层丰厚,釉质乳浊莹润,釉色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感。钧瓷釉面时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好像蚯蚓在泥中游走,被称为“蚯蚓走泥纹”,是钧瓷釉面上的另一个特点。它是釉汁流动时形成的立体画,色彩纹路之美,以至于后仿烧蚯蚓走泥纹的作品,都在宋代钧瓷面前黯然失色。汝窑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宝丰、临汝等地。宋代人即以“汝窑为魁”,传世的汝窑器多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瓷,以盘、碟、瓶、碗为多。胎体呈香灰色、透过釉层略显粉青色。釉色呈鸭蛋青色,近似于柴窑所谓“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泽。可细分为天青、印青、天蓝和粉青色等。釉中的细小沙眼如芝麻花,开片为鱼鳞状。碗、盘、洗多为裹足满釉支烧。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以玛瑙为釉,古朴雅致,形成了汝窑的特殊釉色,成为宋代名窑之魁。景德镇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故称青白瓷。青白瓷胎薄,釉汁明澈,纹饰深处积釉呈色较深,对光可以映见青色纹影。所以一般又习称为“影(映)青”。青白瓷釉色莹缜如玉,质地冰清素雅,胎体碧透致密,多仿轻巧优美的金银器造型,挺拔俏丽,玲珑剔透。既有日常用具碗、盘、盏、钵、碟、枕、注子、注碗、香薰、盒、罐、瓶、壶,还有专供陈设雅玩的瓷塑人物和动物等。注子、注碗是一组盛酒温酒的用具,北宋墓出土较多。安徽宿松出土的一套,注碗作盛开的莲花状,足部亦浮雕一周莲瓣纹,注子为瓜棱腹,细长流,扁曲柄,盖顶蹲一小狮。注子、注碗内含外拥,相配成套。使用时注碗内盛热水,注子置于碗中,既可保温,又可随注随饮。瓷枕为却暑的寝具,釉洁胎坚,消凉爽神。李清照《醉花阴》中“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两句词,把瓷枕的妙用描述得十分精到。景德镇青白瓷枕,其题材有卧女、童子荷叶、戏曲故事、建筑雕塑等,造形有长方形、方形等。童子荷叶枕,设计巧妙,一童子侧卧于榻上,双手持一荷叶,荷叶边缘翻卷作枕面,童子仰视,扭动屁股,弯曲双腿,神态自然,惟妙惟肖。江西丰城《白蛇传》戏曲人物瓷枕,枕体雕塑成舞台,舞台四面分别演出四段折子戏,组成装饰的主要内容,构画穷奇,堆塑雕镂巧夺天工。香薰的作用是焚香薰衣,益香去邪。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陶质、铜质香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流行瓷香薰,宋代青白瓷香薰式样较多,江西万年县出土的一件青白瓷香薰,薰体呈圆球状,上下两半,可以启合,上盖刻有编织纹镂孔,似张开的网眼,层层环列,整齐美观。下为喇叭形高足,足下部饰菊瓣纹一周,造型清新高雅。瓷盒大量出现在晚唐五代,其用途主要是为了盛装药品、化妆品和香料。宋代瓷窑都大量生产瓷盒,特别是景德镇青白瓷窑,有专门从事生产盒子的作坊。已发现印有标记的瓷盒多达十几种,有“许家合子记”、“段家合子记”、“蔡家合子记”、“吴家合子记”、“张家合子记”、“陈家合子记”等。景德镇窑青白瓷器的装饰主要采用堆塑、镂孔、刻划和印花等技法。青白瓷堆塑盖瓶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随葬品,形体修长,盖与瓶身大约相等。通体堆塑繁缛装饰,内容主要有日月星辰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十二属神和道士等偶像,盖顶蹲立小鸟。瓶内往往储有稻谷,是一种宗教色彩浓重的粮仓模型,亦称“魂瓶”、“皈依瓶”或“立鸟盖瓶”。青白瓷的刻划、印花,素以轻快活泼和流畅优美见称。常见的图案有牡丹、石榴、芙蓉、莲花、梅花、百合香、缠枝、菊花和云气、水波、行龙、鸳鸯、凤、游鱼、人物等。龙泉窑集中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是我国青瓷工艺的代表,改传统的石灰釉为石灰碱釉,特点是高温时粘度比较大,不易流动,因而釉层可施得厚一些。在还原烧制过程中,釉中所放的大量氢元素,无法从粘稠深厚的釉中逸出,冷却后,被包围在釉层中,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藏在釉层中如针尖大小的气泡和未完全熔融的石英微粒,光线照射到釉层上会发生强烈散射,使其在外观上获得一种温润丰厚,柔和淡雅,光滑而不明亮的艺术效果。釉的呈色类似青绿地上巧施淡粉,这就是着名的龙泉窑粉青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梅子青则是在高温条件下经多次上釉,烧制而成。玻璃化程度更高,釉层滋厚,色调较深,是巧夺天工的人造青玉,但成品率较低。龙泉青瓷器的造型浑重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十分稳重。北宋至南宋中期主要生产炉、瓶、盒、笔筒、水盂和塑像等。南宋晚期又出现了仿铜器的鬲、觚、投壶和仿玉器的琮。到了元代,由于受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日常用的碗、盘、盆、瓶向高大发展,胎体厚重、造型更深沉粗犷。龙泉青瓷在胎料中掺加一定量的紫金土,紫金土含铁量很高,经高温烧成后,土中的铁向表面浮升,在足底露胎处呈现出一层紫铁色,在口沿釉薄处则微显紫光。这就是所谓的“紫口铁足”龙泉青瓷,即传世的弟窑型青窑。哥窑窑场地址仍是一大悬案,据记载,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俩同在龙泉县主窑烧器,章生一窑称为哥窑,章生二窑称为弟窑。传世的哥窑器在已知窑址中均无发现。哥窑瓷器很多,有各式各样的瓶、洗、碗和罐等,胎体有厚薄之分,有黑灰、深灰、浅灰和土黄等多种色调。釉色主要有米黄、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哥窑器有两个显着特色:一是紫口铁足,在这方面与弟窑(即龙泉窑)类同:二是开片纹,哥窑瓷器釉层较厚,有黑色冰裂状的开片或细密的黄色的小开片。粗疏的黑纹与细密金黄色纹相互交织在一起,被誉为“金丝铁线”,为哥窑瓷器特有的装饰。官窑宋代有三个专门为宫廷垄断的官窑,即浙江余姚越窑、河南开封北宋窑和杭州南宋官窑。越窑在五代时是贡瓷的主要产地,北宋初年,在越州设窑务监烧,从开宝元年(968年)至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越窑贡瓷达17万件之多。后因各地名窑兴起,而迅速衰落。开封官窑即汴京官窑,见于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宣政间(宋徽宗政和到宣和七年),京师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汴京深埋在今开封市地下6米处,窑址尚未发现。传世品中的汴京官窑瓷器胎细,釉层薄如纸,釉色有月白、粉青、粉红和油灰等。其中月白、粉青为佳品。多有开片,梅花片质量稍逊,冰裂纹倍受称誉。杭州南宋官窑亦称杭州修内司官窑,是汴京官窑的继续。遗址在今天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一带。瓷器胎体薄,呈黑灰或黑褐色,施釉较厚。釉色有粉青、炒米黄等多种色调。器物造型除习见的碗、盘、洗外,仿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甚多。其釉色和开片与传世哥窑有些类似,粉青釉为上,淡白釉和油灰色釉次之。开片以梅花纹和细碎片为差,冰裂鳝血纹深得宝爱。黑瓷已发现的宋代窑有三分之一以上都烧黑瓷,甚至有些窑场因生产黑瓷而名冠一时。山东淄博磁村窑、山西介休洪山镇窑、江西吉州窑和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等都烧制风格独特、深黑如漆的瓷器。宋代烧制黑瓷的新工艺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因不同的烧成条件而产生的呈色变化,如油滴釉、兔毫纹、鹧鸪斑等;第二类是因不同的装饰方法而形成的各种纹饰,如玳瑁斑、铁锈花、剪纸漏花、树叶纹、玲珑剔花和印花等。油滴釉的特点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似油滴。兔毫纹是在黑釉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流纹,细长的程度很像兔毛一样。黑釉中的铁斑流成羽毛状的则叫鹧鸪斑釉。玳瑁斑是黑釉地上滴上含铁量极少的釉汁,经高温烧成后,釉面色泽变化万千,黄、褐、白等色交融在一起,有如海龟的色调,深沉滋润,是吉州窑主要装饰品种之一。铁锈花则相反,用含铁量很高的釉汁画在釉地上,经高温烧成后就会出现紫褐色或深褐色的花纹,多见于磁州窑的瓶、壶、罐等瓷器上。黑釉剪纸漏花和树叶纹也是吉州窑特有的装饰。剪纸漏花题材主要有凤鸟梅花和用以祝福的吉祥语,如“福寿康宁”、“金玉满堂”和“长命富贵”等。黑釉树叶纹则是通过特殊的工艺在黑釉地上涂出树叶纹,烧成后的树叶图案,有的连叶脉都能清楚地显示出来。黑釉剔花是在胎体上施好黑釉之后,再用刀剔刻出流畅的各种纹样,然后入窑高温烧成。黑釉印花是受到定窑白釉印花的影响,其制作技法和艺术效果与白釉印花大体近似。青花瓷是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罩上透明釉,在高温下用还原或半还原焰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一种釉下彩瓷。青花瓷器创烧于唐代,经过缓慢的发展,到了元代,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远销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成为最具中华民族审美特色的瓷器品种。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钴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国内所产钴料色泽略显淡雅,没有黑色斑点。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往往在同一件器皿上使用两种青料,在绘纹饰轮廓线时用国产料,而敷染青彩时使用进口料。元代青花瓷器图案布局工整富有层次,满壁是画,空白较少,其纹饰可分为主纹与辅纹两类。主纹多绘于瓶、罐的腹壁和碗、盘的内底,绘在其他部位的则为辅纹。常见的主纹有植物纹、动物纹、历史故事等纹饰。植物纹以松树、竹子、各种花卉和芭蕉、灵芝、山茶、海棠、葡萄为常见。动物纹主要有龙、凤、鹤、鹿、鸳鸯、鸭、麒麟、狮子、鱼、海马等。历史故事画以周亚夫细柳营、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和三顾茅庐等最精彩。其他内容主要有竹石图和杂宝图等。辅纹主要有锦地回纹、钱纹、水波纹、蕉叶纹、莲瓣纹、云头纹和缠枝纹等。元代青花瓷器和同时代的其他瓷器造型一样,具有形体大、胎厚、体重和质硬的特征。器类主要有罐、瓶、壶、碗、盘和高足碗等。以罐最为常见,多数有盖,可细分为平顶式盖、宝珠钮式盖、荷叶式盖、塔式钮盖和狮钮盖等。罐的造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口、溜肩,最大径在上腹部,平底,口径大于底径,上部浑肥,下部挺拔,整个器形显得上大下小;另一类罐亦是直口、短颈、圆腹,最大径在中腹部,整个器形较前者瘦长,制作得极其精致。青花瓷瓶的种类也非常多,计有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兽耳瓶、洗口瓶、蒜头瓶和戟身瓶等,其中以梅瓶和玉壶春瓶最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