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家对张良这一人物的评价如何
张良
运筹帷幄谋天下
激流勇退修道术
张良是一位既有血气之勇,又具深谋远虑的传奇人物。为报亡国之恨,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亡”,博浪沙一击,差一点要了秦始皇的命;为酬知遇之恩,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终于辅佐刘邦战胜项羽,登基称帝;为消除刘邦易太子之念,他略施小计,让太子请来商山四皓,刘邦一见而易念顿失。
以三寸舌为帝王师,封万户,位列侯,功成身退,乃学道术。张良的传奇经历,怎不让人敬慕?
人们大概都熟悉张良拾履的故事。故事中的张良讲的就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
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一见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走了1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来等我。”过了5天,张良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5天,你再来等我。”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后10年你会发迹。13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据传说,13年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见一块黄石,张良取回它,并把它当做珍宝供奉、张良死后,就和这块黄石合葬在一起。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时人,祖先连续五代当过韩国宰相。秦始皇灭掉韩国时,张良还年轻,一心想为韩国报仇。弟弟死了也不厚葬.动用全部家财。终于请到了一名大力士,铸造了一把120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巡游东方、张良与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东南)窥伺袭击秦始皇,误中随从的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刺客。张良隐姓埋名,逃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南)。于是发生了上面所说的拾履的故事。
10年后,陈胜起义。刘邦在沛县响应。张良也聚集了100多名少年,准备归从自立为代理楚王的景驹。在路上遇见了刘邦,很得刘邦的赏识。张良认为,沛公的智慧大概是上天授给的。因而从此就跟从了刘邦。在进兵咸阳的过程中,尧关是最后一道关口,张良向刘邦献计,用重金收买秦将,并乘秦兵松懈之机袭击秦军。结果秦军大败,使刘邦早于项羽进入咸阳;在咸阳又是张良力劝刘邦放弃皇宫里声色犬马的富贵生活,还军灞上;在鸿门宴上,张良利用好友项伯使刘邦虎口脱险;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张良又建议刘邦烧掉经过的栈道,麻痹项羽,以建立巩固的汉中根据地;刘邦移驻汉中后,张良发现韩信是个军事人才,便和萧何一起劝说刘邦重用韩信,让韩信单独指挥一路兵马.进军黄河北岸,从侧翼配合刘邦进攻楚军。刘邦彭城战败后,曾问张良:“我愿捐弃函谷关以东一带地方给人,看谁可以和我共同建功立业?”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与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正在梁地反抗楚军,这两人立即可用。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挡一面。如果要捐弃关东一带地方,就给这3个人,这样楚军就可以打败了。”于是汉王派萧何去游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联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叛,汉王就派韩信带兵攻击他,接着拿下了燕、代、齐、赵四国。而最后打败楚国,也正是依仗这3个人的力量。
公元前205年,项羽紧急围困刘邦于荥阳,刘邦恐惧忧愁、同郦食其商量如何削弱楚国的权势。郦食其主张采用恢复韩、魏、燕、赵、齐、楚六个诸侯国的办法,以分散楚军的兵力。张良听说后,对刘邦说:“谁给大王出的这种嫂主意,大王的大事这样不就全完了吗?”张良分析说采用这种办法,同样也会分散汉军的兵力,得不偿失。刘邦最后同意了张良的意见,并骂郦食其是个书呆子,几乎坏了他的大事。公元前203年,韩信攻占了齐地,写信派人送给刘邦,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国假王(临时王)。刘邦大怒说:“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他来帮助,他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附在刘邦耳边说:“现在的战争形势对我们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立他为王,以稳定他的心,不然的话,他一定会倒戈变乱。”于是刘邦改口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就当真王,哪里有当假王的。”随后就派张良去授给韩信齐王的封印,叫韩信带兵从东边攻击楚军的后方。这样,不仅稳住了韩信,还减轻了楚军对刘邦正面战场的压力。
公元前202年,刘邦追击项羽到了固陵(在今河南省太康南),但韩信、彭越二人却按兵不动,没有按期与刘邦军队会合。张良又向刘邦建议立即增封韩信、彭越以土地,诱使他们出兵。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韩信、彭越率领军队迅速地赶来会师。刘邦的主力部队与韩信、刘贾、彭越、英布诸军会合以后,在垓下包围了项羽,垓下之战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逃到乌江自杀。
公元前201午,刘邦大封有功之臣。张良没立过战功,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3万户做为封地吧!”其实,张良虽未效命疆场,可是他所提出的计谋,对刘邦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比攻杀战场的将军高明万倍,受封也当之无愧。可是张良却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和陛下在留相会,这是上天把我授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只不过是我侥幸料中的,我希望只封给我留就足够了,不敢承当3万户的封地。”于是刘邦就封张良为留侯。
刘邦已封大功臣20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执不休。刘邦在洛阳南宫,从阁道上看见各位将军常常在一起坐在沙地上议论。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议论什么?”张良说:“陛下还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密谋反叛。”刘邦说:“天下己安定为什么要谋反?”张良说:“陛下以平民起事,依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是天子,而所封的都是萧何、曹参等和陛下亲近的老熟人,而所惩罚的都是陛下平时仇恨的人。如今军官都在计算功劳,他们认为拿出全天下也不够人人封赏,又怕平生有过失被怀疑而受诛杀,因此就聚在一起谋反了。”刘邦焦急地说:“对他们怎么办呢?”张良说:“陛下平生最痛恨的是谁?而这件事又是群臣所共知的。”刘邦说:“雍齿和我是旧交,曾经多次侮辱我,我想杀掉他。因为他功劳大,因此又不忍心。”张良说:“如今赶快先封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见雍齿被封,人人都会安定下来。”于是刘邦设酒宴,封雍齿为十万侯。又赶忙催促丞相、御史给其他人定功封赏。群臣都高兴地说:“雍齿都封侯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什么担忧的了。”张良的计策及时有效地消除了一场内乱。在分封功臣之后,刘邦考虑建都于何处的问题。许多大臣和将领都主张在洛阳建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建都长安。
公元前197年,陈稀反汉,自立为王。次年,张良跟随刘邦出兵,消灭了陈稀。这年正月,刘邦的妻子吕后杀韩信,三月杀彭越;七月,英布反汉,第二年败死。张良看到这种情况,便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他说:“我的祖先是韩国宰相、韩国亡后,我舍去万金家财,为韩国报仇。我只有三寸之舌,就封万户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已达到极点了。我的愿望已经达到了,我想学道去。”后来,张良学道8年后去世。
汉朝初年,张良和韩信整理过古代兵法。据载,自春秋至战国,有兵法128家,经过张良、韩信审查删定,保留35家。张良对于整理古代兵法也是有很大贡献的。
张良确实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出色的军事人才,他在刘邦建立和巩固汉朝的过程中,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起了很大作用。战争胜利后,他谦虚谨慎,不要3万户候,而要1万户。他的“学道”也是一种避祸的巧妙方法。终于没被刘邦和吕后杀掉.落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张良一生出谋划策,建立了不世之功,就连司马迁都想象他一定是一个相貌魁伟、风采夺人的奇男子,然而事实上他却是“状貌如妇人”。这正印证了孔子的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㈡ 被刘邦称为智囊的张良,为何在汉初功臣表位列62位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其实是整个秦末时期最聪明的人,无论是谋略、眼光都高人一等,张良最终结局也是如同春秋晚期的范蠡一样,非常神秘,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得道仙人一般,潜心修道,并驾鹤西去。
张良出生战国时期韩国贵族,他的祖上曾经有五代人是韩国相国,身居高位,到了战国晚期,秦始皇统一天下,东方六国全部被灭亡,而韩国作为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张良更是第一个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
张良的一生随同秦末社会大变革剧烈的动荡一样不断发生变化,张良的理想从最初刺杀秦始皇报仇,同时复原韩国,到最后建议刘邦废除分封制,并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张良战略思想的进步和眼光的极其远大。
刘邦、张良、樊哙、周勃
这里需要明白一个事情,就是西汉功臣排名表与封赏多少并不成正比例,不是以封赏多来排名的,这个排名的标准是以功臣受重视的地位来排名的,同时参考功劳,萧何只封了8000户就排第1这是刘邦钦定的,就连排名第2的曹参都有一万六百户的封地,高于萧何。所以张良的排名并不高,排到了62位,一是张良谦虚推让不计较,二是其他功臣在意这个,有意以军功争取;三是刘邦最终一锤定音,将张良排在62位。
张良在刘邦统一天下这后,就很少出来活动了,都是以身体不好为由隐居,张良怎么去世的?在哪里去世的?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就连张良去世的时间,《史记》与《汉书》的说法都不一样,存在疑问,只知道张良这个人信奉黄老学说,刘邦统一天下后,张良就开始云游四海,潜心修道,不问世事,有的人说张良最终成仙,驾鹤西去,有的人说张良潜心修道,化作仙道,张良最终的结局神秘不为人所知。
㈢ 张良为什么会被称为“谋圣”呢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很多争议的。张良能够被称为谋圣。其实在古代三国上有很多的人,他们都有非常高超的一种计谋,比如说诸葛亮,姜子牙等人,他们哪一个人的计谋比张良低?为什么它们没有被称为谋生,而只有张良被称为谋生呢?其实我认为这个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好啦,以上便是对于张良能成为谋圣原因的一个分析。这是小编个人的看法,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大家做个参考即可。
㈣ 张良在历史上是什么人 为什么称张良为“谋圣”
苏东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论》说的是谁呢?就是张良,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张良一生为刘邦设计良谋无数,从历史角度看,这就是张良成功所在,但苏轼在《留侯论》论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在于,他放弃了以一击刺秦王的匹夫之勇,而接受了圯上老人的试探、警诫,“小忍而就大谋”。辅佐帝业也成就了自己。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张良原本是韩国的贵族,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可见张良的生活在早期还是比较宽裕的,而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只不过后来他们家族没落了。韩国被秦国灭亡,心存故国之痛的张良,有朝一日定报此仇。
机会很快就等来了,秦始皇东巡会经过韩国,张良早已经做好打算,在此之前已差人打好一只百斤的大铁锤,准备刺杀始皇帝。在秦始皇二十九年这天,张良远远看着皇帝的车辇慢慢向他靠近,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行进,在纷乱的人群里,有种紧张的气氛,他的眼睛迅速划过游行队伍,却发现所有马车都是四驾,分不清哪辆是皇帝的。挑了最豪华的车辇下手,里面的人却不是秦始皇,这可让张良意外又沮丧,遗憾错失了刺杀的良机。
张良行刺之举惹怒了始皇帝,张良就成为了头号通缉犯,全国上下都在抓他,此时此刻的他处境十分危险,每天都过得很谨慎,鲜有在公众场合露面。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点的一年,农民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张良见时机成熟,也聚众起义,但感势单力薄难以立足,后在行军中遇到刘邦,两人一见如故,便投靠刘邦。与刘邦的不期而遇,既成就了刘邦的帝业,也显示出张良运筹帷幄的头脑眼光。
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人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由于他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前206年十二月,项羽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要与刘邦一决高下。项伯与张良曾有旧交。在项羽大军决定进攻刘邦的前夜,项伯悄悄骑马来到刘邦军中私见张良,把消息告诉了张良,并让他一同潜逃。张良没有背弃刘邦而是精辟地向刘邦分析了项羽其人,即使鸿门宴杀机重重,但张良还是谨慎而灵活地保护了刘邦的安全。
后刘邦又利用张良的妙计,暗度陈仓,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下邑之谋”又助刘邦垓下打败项羽,张良的确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是一位既有血气之勇,又具深谋远虑的传奇人物。为报亡国之恨,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亡”,博浪沙一击,差一点要了秦始皇的命;为酬知遇之恩,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终于辅佐刘邦战胜项羽,登基称帝;为消除刘邦易太子之念,他略施小计,让太子请来商山四皓,刘邦一见而易念顿失。
留侯张良也成为后世智者的代名词,和姜尚并名。
张良作为一个谋士,他在后世广为人传诵的却是他那儒子可教、不昧名利、功成身退的强烈人格魅力,德才智勇四绝。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㈤ 历史中的张良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历史上与萧何,韩信一起称为“汉初四杰”。
张良虽体质羸弱,却才气过人,投奔刘邦后,为其出谋划策,为汉王朝的建立里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汉王朝建立后,张良去以“运筹帷幄只中,决胜千里之外”只功,被封为留侯,继续为汉王朝的巩固而效力。但他的归宿如何?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说他崇信黄老自行告退,欲修道成仙。又有人说他居官善终。
告退说认为,楚汉争雄,六年才见分晓,刘邦登上帝位,为巩固自身地位,大肆杀戮功臣,为汉王朝的建立里下汗马功劳的韩信 ,英布和彭越等先后被杀,张良十分心寒,联想到历史上文种,范蠡兴越后的悲惨结局。深悟“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害怕韩信等的命运回落到自己身上,乃辞官而去,刘邦再三挽留,但张良去意已决,纳还冠盖,辞朝而去,至白云山处修道成仙。持此说者一《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为据。后世的小说和戏剧也多延续此说,如京剧《张良辞朝》就是此说的代表作。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张良居官善终。汉朝基业初定,异姓诸侯也多被消灭,国家生活步入正轨,但宫廷中却酝酿着一场风暴。刘邦宠爱戚夫人,对吕后的野心有所察觉。欲废太子刘盈(吕后子),欲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皇储,满朝文武群起谏诤,认为此举不妥,刘邦却立意已决,不听群臣的劝阻,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焦急万分,派其弟吕泽求助于“智囊”张良。张良认为废立太子一事事关重大,不可轻易更立。汉朝初立,百废待兴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内乱,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此,张良对吕泽说道:口舌已难保太子,现在有四个老者,人称“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余,节义清高,很受人们敬重,现不就汉朝爵位,隐匿深山,皇上屡请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请‘四皓”下山辅佐,为巩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帮助。“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下山辅佐。刘邦讨伐英布得胜还朝,举行庆功宴,四位老人随太子入宫。刘邦惊问其名,才知道着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是自己屡请不至的隐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贤爱士,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力。刘邦见四老已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恐怕难以动摇,便放弃的易立太子的主张。吕后十分感激张良,在刘邦死后,强劝张良结束学道生活,回朝做官,张良听从了劝告,回朝做官。惠帝元年,张良病死,谥号文成侯,终得善终。
张良的归宿到底如何,虽说法不一,但从史料上分析,张良居官善终的说法是比较准确的。不知各位有何见解?
㈥ 谋士张良的功绩体现了哪些秘书职能
张良的功绩在于给刘邦出谋划策,张良在整个楚汉争霸及以前的推翻秦朝政权的战争中,表现了其非常卓越的军事政治才华,秦末农民起义中,张良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成语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㈦ 历史上的秘书名人及其故事
1、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号太公望,是我国周初着名军事家。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南阳宛县西),故从其封姓,也称吕尚,一吕望。新乡市卫辉太公泉乡人。
姜尚青年时期,家境穷困,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屠牛卖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市)司厨卖饭,他还在商朝做过官,因感商纣王昏残无道,辞官而去。游说诸候,无所遇,遂隐居下来。《孟子》曰:“太公避纣(乱),居于东海之滨。”后来,姜尚听说周文王(西伯)在西歧崇贤尚老,就千里跋涉,迁徒陕西。这时的姜尚已是古稀之年,但他音识曲籍,见闻广博,胸怀治国之道,心藏用兵之术,兴世强国之心不衰。相传,姜尚到陕西后,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周文王听了姜尚侃侃而谈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尊号“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公元前1066年(一说1027年),武王以姜尚为国师,率部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今新乡市郊),纣军纷纷倒戈,纣王见人势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姜尚辅佐武王灭商纣有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为齐国始祖。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亦称“齐太公”。成王时,曾被授权自以讨伐有罪之小国,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周初大国。相传作有兵书《六韬》。
太公卒后,归葬于故里,后人在太公泉上修建了太公庙、太公祠,以示怀念。
2、张良(?—前186),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这些建议对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和建立西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刘邦进据咸阳时,看到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很想留居宫中;张良说刚入秦就想贪图安乐,这是“助桀为虐”。刘邦听了,立即还军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拥护。项羽进入关中后,刘、项之间关系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良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汉二年(前205),刘邦在彭城一战中遭到惨败,张良又建议刘邦争取英布、彭越和韩信起兵反楚,从而奠定了日后对项羽实行战略包围的基础。
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为了摆脱困境,曾一度想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复立六国之后,以牵制项羽。张良力陈其弊。刘邦顿时改变主意,这对楚汉战争以及此后的形势有重大影响。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他劝说刘邦封旧有怨隙的雍齿,以安抚功臣的不满情绪;力主建都关中,拥立刘盈为太子等。这些建议有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3、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着名的政治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着,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的着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4、魏征(公元580-公元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借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妥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着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5、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霍去病的异母兄弟,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中期的权臣。霍去病死后,他升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做事持重,深得汉武帝赏识,在公元前87年病危时立八岁弗陵为太子时,汉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与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辅佐少主。
霍光 职业生涯编辑本段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持朝政,于公元前85年封博陆侯。他的女儿和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结婚。后来上官安的女儿通过盖长公主的关系,进宫做了婕妤,后来立为皇后。上官安得以加封桑乐侯。上官桀为感谢盖长公主,多次为公主亲信求官,都被霍光拒绝。霍光以皇后外祖父的身份把持朝政,致使双方矛盾日益紧张。桑弘羊在盐铁官营等事务方面和霍光意见相左。公元前80年,上官父子、桑弘羊、谋取帝位的燕王刘旦、盖长公主共同密谋,企图杀霍光,废昭帝,立燕王为天子。最后事情败露,上官父子、桑弘羊被族诛,燕王和盖长公主自杀。此后,不但霍光权倾朝野,其儿子、女婿、弟弟也纷纷担任要职,霍氏势力达到高峰。
在辅佐昭帝期间,霍光继续执行武帝末年的“与民休息”政策,经济继续发展,国内富足。同时也重新恢复了和匈奴的和亲关系。这些措施对于稳定武帝后期以来动荡不安的局势,恢复社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因为他没有儿子,霍光拥立武帝的孙子刘贺即位。但刘贺因为荒淫无道被废,霍光又立武帝之孙刘询,这就是汉宣帝。宣帝即位后,霍光继续执掌朝政,并得到宣帝很多赏赐。在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
霍光 个人荣誉编辑本段
霍光 个人影响编辑本段霍光死后,霍氏家族的权势依然强盛。但后来霍光夫人毒杀宣帝许皇后的事被揭发,宣帝削夺霍家权力。霍家人谋划废宣帝立自家人。最后失败,霍家多人自杀、被杀,霍氏家族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霍光 人物评价编辑本段霍光秉持汉朝政权前后达20年,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断,知人善任,实为具有深谋远略的政治家。他击败上官桀等人发动的政变,废刘贺,立汉宣帝,使汉室转危为安,其政治胆略颇可与萧何相比;他改变武帝末年急征暴敛、赋税无度的政策,不断调整阶级关系,与民休息,使汉代的经济出现了又一个发展时期,这也说明他以国家为重,以民生为重的治国思想。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汉武帝所创立的业绩分不开,如果没有汉武帝时期奠定的基础,霍光在政治经济上都很难成功。但尽管如此,也不能否认他的才略和努力。霍光善干用人,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急于奉公的政治团体。他辅政之初,大臣议事的殿中曾发生怪异现象,众大臣都很惊疑,他为了防止意外变故,把掌管皇帝印玺的郎官召来,要郎官交出印玺,避免有人盗用它变乱朝政。但是这位执掌印玺的郎官却不愿把印玺交给他。当霍光想要夺取印玺时,这位郎官顿时愤怒,按着剑柄说,我的头可得,印玺不能交出去!这样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人,自然是国家需要的人材,因此,霍光很快给他增加了俸秩。他在平定上官桀等人政变后所用的丞相田千秋、太仆杜延年、右将军张安世等人,都是昭、宣之际颇有治略的人材,正是由于能够知人善任,团结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较高的人物,才使他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推行。霍光也十分注意自身的政治修养,注意以儒学经术约束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一定规矩,都要合于礼法。这些从他废除刘贺的奏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奏章中列举的刘贺的劣迹,多数属于不遵礼法,不守古训的事情。他重视贤良、文学的作用,从思想意识上来说,也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的。同历史上任何有作为的政治家一样,霍光也受到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摆脱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缚,也摆脱不了身为将相,子弟封侯的腐朽传统。在他在位时,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显贵,霍氏势力亦已“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而他的宗族又多不奉公守法,为霍氏家族留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