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槐茂酱菜的简史
“槐茂”字号的由来 *槐茂酱菜简史*
槐茂酱菜开业于清康熙10年(公元167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光绪29年,慈禧太后途经保定,品尝槐茂酱菜后连声称好,并赐名“太平菜”。从此,槐茂酱菜身价百倍,当时,一斤(0.5公斤/千克)酱菜的售价高达1.7两白银(折合人民币500元左右)。1902年,曹锟在保定设立督军署,保定工商业繁荣,槐茂酱菜也进入了鼎盛时期。沿袭至今,发展到50多个品种,畅销世界各地。槐茂酱菜前身是槐茂酱园,位于保定市西大街路北一棵大槐树底下,因槐树紧靠门脸故起字号“槐茂”,象征兴隆茂盛之意。现在的槐茂酱菜专营店总店在保定永华南大街612号(永华店)。
⑵ 百花串酱菜的发展历史
安顺百花串酱菜已有悠久的生产历史。据说,最初是四川峨眉山一老僧云游至安顺,在临终前将制作百花串酱菜的技艺传给弟子夏绍荣。夏绍荣腌制的百花串酱菜质鲜味美,品质殊佳, 曾博得中外食者的赞赏。
⑶ 槐茂酱菜己有多少年历史
槐茂酱菜是河北保定传统的汉族名菜,其酱菜历史悠久,酱菜工艺制作精良,品种丰富。槐茂酱菜开业于公元1671年(清康熙10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
⑷ 腌制品的历史起源
由于中国有许多原产蔬菜,很早就制作和应用食盐,新石器时代期已发明了陶器,公元前就掌握了制曲术,因而中国制作加盐的腌制品的历史甚为悠久,可能起于周代以前。古籍中的“菹”字,指将食物用刀子粗切,也指这样切过后做成的酸菜、泡菜或用肉酱汁调味的蔬菜。至汉以后,“菹”字泛称加食盐、加醋、加酱制品腌制成的蔬菜。《周礼.天官.酰人》“七菹”郑玄注:“韭、菁、茆、葵、芹、箈、笋......凡酰酱所和,细切为齐,全物若艓为菹”。《说文》:“菹,酢菜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仲冬之月,采撷霜芜菁、葵等杂菜,干之,并为干盐菹。”清袁枚《随园食单》:“腌冬菜黄芽菜,淡则味鲜,咸则味恶。然欲久放非盐不可。常腌一大坛三伏时开之,上半截虽臭烂,而下半截香美异常,色白如玉。”
1971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豆豉姜,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证据,是世界上贮藏最久的酱菜。中国制作酱菜的调料,主要有盐、酱、酒糟、酱油、糖、醋、蜜、虾油、鱼露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的“菹”共数十种,大多是盐醋制品,是腌制品工艺史上极重要的史料。至明、清时,腌制品水平达到最高点,品种极为丰富,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饮食文明特有的贡献。
⑸ 六必居酱菜的追溯历史
前门外有一条胡同叫粮食店街,临街有一家店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这就是已有四百十多年历史的六必居酱园。据史料记载,六必居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由山西临汾人赵氏三兄弟创办。由于赵氏兄弟善于经营,加之六必居开业时所选择的地理位置好,所以买卖一直很兴隆。后来又扩充了门面,由开始时的两间小店堂,扩充为四间门面,且后边还增设了加工的作坊,使之生意越做越大。最初,这里是一家酒店,为保证酒味醇香甘美,这家作坊曾制订了六条操作规则:黍稻必齐,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居”由此得名。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以山西临汾赵姓等三家为东家的六必居,就已出售豉油而闻名京师,其后逐渐发展成为前店后厂式制售酱菜的酱园,《都门纪略》、《朝市丛载》等都把它列为制售八宝菜、包瓜等酱腌菜的名家。有《竹枝词》称: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宝样多余。都人争说前门外,四百年来六必居。
相传,铺面门前悬挂的金字匾额系嘉靖年间十分得宠的武英殿大学士严嵩所书。严蒿虽然是一个奸佞之徒,但其书法却颇见功底。加上他当时身为宰相权势显赫,那时候确实给“六必居”增色不少。后来,这家酒肆改行成为酱菜园,名声更振。
“六必”的严格精神和传统,却一代一代继承沿袭下来。比如:它那里制作酱菜,选菜讲究产地、讲究规格、讲究时节。老秧瓜必要“七寸白”的成熟;黄瓜必要“顶花带刺”二两(旧秤)一条;芥菜头必要“两道门”的均匀个;糖蒜选料必要夏至前三天采收进厂,每头四至五六瓣。这里制酱,每年春节一过去时就把黄豆蒸熟发酵,制成“黄子”,然后晒干碾碎人缸,直到“处暑”才能起缸。
六必居的酱菜,早在明清时期即十分热销。上至皇宫贵族大小官员的满汉大席上,少不了六必居的酱菜;下至百姓庶民的普通家常便饭桌上,也要有一两碟六必居的酱黄瓜、甜辣萝卜干等甜酱小菜。
六必居的老匾曾两摘两挂。第一次是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的时候。五月二十日,大栅栏的老德记药房大火,延烧到六必居。工友张夺标等人钻进火中,把老匾抢了来,送到山西临汾会馆里保存起来。在当时人看来,有匾就有买卖,匾就是买卖。第二年重修六必居,竣工后,这块老匾又堂堂正正地挂了起来。六必居的东家,认为张夺标抢匾有功,升张夺标为掌柜,管理六必居事务。
⑹ 菊花酱菜人见人爱,有多少年历史
这个历史比较悠久了,传说是在宋代九一已经开始了。
⑺ 成武酱大头的历史渊源
《成武县志》1986-2005年版有专门大头菜记载:“大头菜,成武县人民种植大头菜历史可追溯到周武王年间,种植面积分布零散,唐朝时期开始大量种植,经过明清两代形成一定的区域规模,成武唯一的特产是用大头菜经过一系列的工序酱制而成的酱大头,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周武王年间,有鲁人武忠友为宫御厨,尤擅腌制宫廷小菜,深为宫中喜爱,武忠友回乡后,将其秘方传于后人,遂经过了多少代武氏后人的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清雍正年间,武氏后人武银昌,在成武县城东门里建“老银昌”酱园,用当地芥菜(大头菜)腌制酱大头,产品因“鲜、甜、香、脆”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在黄河流域名声鹊起,因出产自成武,便有了“成武酱大头”之美誉。清干隆二十八年(1763年)干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济宁州,成武县令吴秉仁贡以“老银昌” 酱园产的成武酱大头,深得称赞,赐名“紫琥珀”。光绪年间,成武酱大头作为贡品年年上贡京城,深合慈禧太后的口味,曾赐扁一块(文革期间被烧毁)。武银昌前后至清末有10代,传至清末以后人丁不旺,遂传孟氏、曹氏,出现孟氏、曹氏酱菜。曹氏后也失传,只有孟氏传承下来。现在山东鸿方缘公司的孟照富(1938年)为第12代传人。
⑻ 酱腌菜的历史起源
由于我国有许多原产蔬菜,很早就制作和应用食盐,新石器时代期已发明了陶器,公元前就掌握了制曲术,因而我国制作加盐的酱腌菜的历史甚为悠久,可能起于周代以前。古籍中的“菹”字,指将食物用刀子粗切,也指这样切过后做成的酸菜、泡菜或用肉酱汁调味的蔬菜。至汉以后,“菹”字泛称加食盐、加醋、加酱制品腌制成的蔬菜。1971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豆豉姜,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证据,是世界上贮藏最久的酱菜。我国制作酱菜的调料,主要有盐、酱、酒糟、酱油、糖、醋、蜜、虾油、鱼露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的“菹”共数十种,大多是盐醋制品,是酱腌菜工艺史上极重要的史料。至明、清时,酱腌菜水平达到最高点,品种极为丰富,这是我国人民对人类饮食文明特有的贡献。今之酱腌菜产地甚多,遍及全国各地,四川等地的榨菜、四川大足酱菜、镇江酱菜、北京天源酱菜、扬州酱菜、北京六必居酱菜等,都是富有特色、驰誉中外的产品。《周礼.天官.酰人》“七菹”郑玄注:“韭、菁、茆、葵、芹、箈、笋......凡酰酱所和,细切为齐,全物若艓为菹”。《说文》:“菹,酢菜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仲冬之月,采撷霜芜菁、葵等杂菜,干之,并为干盐菹。”清袁枚《随园食单》:“腌冬菜黄芽菜,淡则味鲜,咸则味恶。然欲久放非盐不可。常腌一大坛三伏时开之,上半截虽臭烂,而下半截香美异常,色白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