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真实的重耳是
历史上真实的重耳是晋文公。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
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
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公元前628年,重耳逝世。
(1)历史上重耳的母亲是如何死的扩展阅读:
晋文公重耳在位期间,随着晋国国力膨胀以及政治需要,晋文公不断改革军事:先是将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三军,以郤谷统帅中军,狐偃统帅上军,栾枝统帅下军。又因游牧民族对晋国侵扰而设立三行。
前629年,晋文公又裁撤三行,增设新二军,即新上军、新下军,为五军。在军事上晋文公先是诛杀王子带以勤王,执政九年间先后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威秦,于前632年在践土会盟,奠定了其春秋霸主的地位。
⑵ 关于春秋时期历史问题
在前666年,晋献公派32岁的重耳守护蒲城。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荀息当国相,骊姬立他儿子奚齐为国君,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荀息自杀,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时年47岁。 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君主宝座,自立为晋惠公。 前644年,晋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杀重耳,重耳没死,决定不能在翟族地区多留。他听说齐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决定去齐国给齐桓公效劳,他同时希望得到齐国的帮助和保护。重耳在齐国过安逸的生活,放弃了恢复君位的愿望。齐桓王送了他20辆马车,并许配了宗族之女齐姜给重耳。 前639年,赵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树下商量如何离开齐国,一个女奴在桑树上听到他们的对话,回宫以后偷偷的告诉了重耳的妻子齐姜。齐姜因为害怕女奴泄露秘密,不但没有给她奖赏,而且马上把她给杀了。齐姜也劝告重耳赶快离开齐国,但是重耳不肯。因此,赵衰等人让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马车上离开齐国国都临淄。重耳醒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他感到非常愤怒,拿了枪欲杀舅舅狐偃,幸亏没有成功。重耳和他的忠臣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因为曹共公对他如此无理,重耳有怨恨心。 前638年,楚国打败宋襄公军队不久以后,重耳到了宋国。宋襄公款待他,并送他二十辆马车。后来重耳到了郑国,郑文公拒绝接待他。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接待他,并问他以后打算如何报答楚国。重耳回答“万一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我愿意命令军队撤退三舍(即九十里)”。楚国大夫子玉建议楚成王马上杀死重耳,以免给自己留下后患,但是楚成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最后,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热烈接待他,并把五个女子许配给他,其中有秦穆公的亲生女儿怀嬴。 补充: 前636年,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晋惠公的旧臣吕省和郄芮害怕遭到晋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谋杀他。他们计划放火烧他的宫室。勃鞮听到了他们的阴谋,想预告晋文公,但是文公拒绝让他觐见,因为他曾经试图刺杀文公两次。勃鞮回答他当时奉命行事,提醒他“过去齐桓公没有记恨管仲向他射箭”,晋文公听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吕省和郄芮的阴谋。吕省和郄芮逃走,但是秦穆公把他们俘获杀死了。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起动乱,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晋文公紧急请求援助。同时,秦国人正准备去救周王。晋文公想当霸主,他乘这个机会显示他的权利和威力,所以不顾晋国刚刚才安定,决定在秦国人行动之前拯救周王,不想让秦国人得到功劳。因此,他答应了周襄王,打败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京城。为了感谢晋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内、阳樊等地区赏赐给了晋国。 补充: 所以,重耳离国20年。他回国即位是秦国派兵帮助的。
⑶ 左传关于重耳的故事简介
重耳(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国君)一般指晋文公。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3)历史上重耳的母亲是如何死的扩展阅读:
晋文公的流亡,是因为晋国乃至东周列国持续不断的动乱导致的。起点是晋献公晚年废长立幼,逼死太子申生,驱逐群公子。而公子重耳只是被驱逐的儿子中的一个,另一个儿子则是公子夷吾,后来的晋惠公。此外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公子,也在驱逐之列,只是没有留下事迹。
公子重耳刚开始逃亡到了蒲城,公子夷吾逃到了屈城。但随后晋献公发出追杀令,群公子在晋国彻底呆不下去了,于是纷纷逃亡外国。重耳逃亡到了狄人的地盘,而夷吾逃亡到了梁国。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九月,晋献公去世,晋国开始陷入进一步的内乱,晋国大夫里克连续杀害了晋献公的两名幼子奚齐与卓子,公子夷吾则借机与秦穆公达成土地割让交易,诱使秦穆公和齐桓公拥立自己为君,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八年(前643年),晋惠公担心哥哥回国,于是派人继续追杀公子重耳,于是重耳继续踏上流亡之路。他先来到卫国,但没有得到优待,于是奔齐,在齐桓公的照顾下过了几年安省日子。
春秋时的诸侯在国内往往要面对“小宗强,大宗弱”的局面,小宗的公族分出去后成为强大的卿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政出多门则人心涣散。晋献公在位时“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这种血腥手段为晋国弱公族提供了范例。
这项措施多年之后造成了“六卿强,公室卑”最终演变为三家分晋。但在当时,有利于集中君权,提拔功臣。如战神先轸能为中军帅,贤臣赵衰被拜为卿,栾枝可以作下军将,范武子士会最初只是晋文公的车右。这些人才都为晋国的文襄霸业立下了不世之功。
晋文公之弟惠公在韩之战被俘后,大夫瑕吕饴甥“作爰田”即承认土地的私有,开始扶持封建土地经济。“作州兵”不仅仅在“国人”中征召士兵,还允许“野人”参军,扩大征兵面。晋国军队之后曾一度扩充到六军。
⑷ 晋文公是怎么死的
序言:历史上的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人。《左传》这部书也是他的杰作。而晋文公的一生非常的坎坷,历经了磨难。历史上的晋文公在10月份的时候因病逝世了,那个时候的晋文公已经70岁了,因为常年病重。
当时的晋文公还没有当上国君的时候,曾经流浪到楚国,而楚王也是亲自去迎接重耳,最后楚王赏赐宠儿的才能对其厚待有加,在一次饭局中,楚王问道重耳,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怎么报答我呢?当时重耳回答,如果有机会回到楚国,等我当上国君的时候,如果两国交战,我楚国一定退避三舍,绝对不主动攻击。当时晋文公流落到楚国的时候,晋国国内非常的动荡,国君也因为生病而去世了,所以秦王得知这种情况,便决定扶持重耳当国君,所以重耳顺利当上了国君,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⑸ 晋文公的母亲是谁
在《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记载了晋献公所娶妻妾的情况:“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在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中也如此记载到:“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根据这两处以及其他文献上的相关记载,我们不难得出,晋文公重耳的母亲狐姬是翟国人,而且属于大戎,是一个戎族女子。晋献公娶了大戎的狐姬和小戎子,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小戎子则生下了夷吾。
狐姬和小戎子都是狐突的女儿,除了这两个嫁给了晋献公的女儿以外,狐突还有狐毛和狐偃两个儿子。当狐姬嫁入晋国以后,狐突一家人都搬到晋国居住了,狐突还成为了晋朝的一名臣子,历史上记载狐突是“三晋名臣”。
根据前面两则史记中的记载,先举个例子,当我们说到鲁姬、周姬的时候,我们知道她们是鲁侯、周王室的人,她们是姬姓。由狐姬的名字我们得知了狐姬属于狐氏、姬姓,针对这一点,很多的史学家们对于晋献公和狐姬的婚姻提出了疑问,两个同姓的人是怎么结为夫妻的?的确,古代有同姓之人不能通婚一说。在《国语》中则记载了:“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另外,还有注解:“狐氏,重耳外家,与晋俱唐叔之后,别在犬戎者。”
狐姬来自翟国,这是一支戎族,而且还是白狄。知道狐姬出自白狄,是因为在公元前578年的时候,晋厉公派了相国拒绝秦国,当时的说辞就是:“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这里所说的白狄指的应该就是狐姬,而婚姻指的则是狐姬、小戎子和晋献公的婚姻。狐姬来自白狄,又是姬姓,说明白狄是姬姓。而通过各种资料我们得知了“狄,北狄也。鲜虞,姬姓在狄者也。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也就是说,鲜虞就是一支在白狄的姬姓族人。古时候记载历史资料的时候,会出现通假字这种字,我们将两个相同读音,但是写法不同的两个字称为通假字。在北魏时期,白翟就被称为稽胡。又例如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公子重耳的舅舅狐偃因其字为子犯而常常被称为舅犯,有时也写作咎犯,所以咎犯就是舅犯,两者之间并无不同,指的都是同一个人。狐姬即胡姬,稽胡即狐姬也。稽胡就是姬姓之胡、姬姓在白狄者。
另外,关于狐姬的父亲狐突的身份也有争议。根据狐姬父亲的称呼狐突,后面的后缀有一个“突”字,再结合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中称呼王子的叫法,所以,突代表王子。狐突应该是胡人中的王子或者是公爵,总之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人员。狐突从狐姬入晋国以后也跟着到了晋国,而且一个家族的人都到了晋国来。晋献公通过和狐姬联姻,使得狐姬一族成为晋国的附属,狐的领地也成为了晋国的地盘。到了晋国以后,狐突辅佐晋献公,而狐突的儿子狐毛和狐偃则辅佐重耳。他们狐氏一族深深的介入到了晋国的政治集团中,并且还在多年后成为晋国的一个大家族,有着很大的权力。
⑹ 左传中的重耳的生平事迹
晋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ěr)
在前666年,晋献公派重耳守护蒲城。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开始流亡生涯:至翟 齐 曹 宋 郑 楚 秦
前636年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
前635年,护送周襄王回京城。为了感谢晋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内、阳樊等地区赏赐给了晋国。
晋文公
姓名 姬重耳
谥号 文公
陵墓 今山西省一带,待考
政权 晋国
在世 前697年或前671年 - 前628年
在位 前636年夏历二月 - 前628年夏历9月9日(儒略历10月27日)
父 晋献公
母 狐氏
年号 无
政权 晋国
君主 晋文公姬重耳
历时 9年
晋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或周惠王六年(前671年),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晋献公之子,姓姬名重耳[1],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辅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1 流亡生涯
1.1 至翟
1.2 至齐
1.3 至曹
1.4 至宋
1.5 至郑
1.6 至楚
1.7 至秦
2 返国即位
2.1 护周
2.2 称霸
3 逝世
4 相关项目
5 参考
流亡生涯
至翟
在前666年,晋献公派重耳守护蒲城。
前656年,重耳之兄申生被骊姬害死,重耳遭到也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荀息当国相,骊姬立他儿子奚齐为国君,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荀息自杀,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
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位自立,是为晋惠公。
至齐
前644年,晋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杀重耳,重耳没死,决定不能在翟族地区多留。他听说齐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决定去齐国给齐桓公效劳,他同时希望得到齐国的帮助和保护。重耳在齐国过安逸的生活,放弃了恢复君位的愿望。齐桓公送了他20辆马车,并许配了宗族之女齐姜给重耳。
前639年,赵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树下商量如何离开齐国,一个女奴在桑树上听到他们的对话,回宫以后偷偷的告诉了重耳的妻子齐姜。齐姜因为害怕女奴泄露秘密,不但没有给她奖赏,而且马上把她给杀了。齐姜也劝告重耳赶快离开齐国,但是重耳不肯。因此,赵衰等人让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马车上离开齐国国都临辎。重耳醒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他感到非常愤怒,拿了戈追杀狐偃,幸亏没有成功。
至曹
重耳和他的忠臣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因为曹共公他如此无礼,重耳颇生怨心。
至宋
前638年,楚国打败宋襄公军队不久以后,重耳到了宋国。宋襄公款待他,并送他20辆马车。
至郑
西元前637年(鲁僖公23年、周襄王15年、郑文公36年),重耳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予礼遇接待。
至楚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接待他,并问他以后打算如何报答楚国。重耳回答“万一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我愿意命令军队撤退三舍(即九十里)”。楚国大夫子玉建议楚成王马上杀死重耳,以免给自己留下后患,但是楚成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至秦
最后,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热烈接待他,并把五个女子许配给他,其中有秦穆公的亲生女儿怀嬴。 (参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返国即位
前636年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晋惠公的旧臣吕省和郤芮害怕遭到晋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谋杀他。他们计划放火烧他的宫室。
勃鞮听到了他们的阴谋,想预告晋文公,但是文公拒绝让他觐见,因为他曾经试图刺杀文公两次。勃鞮回答他当时奉命行事,提醒他“过去齐桓公没有记恨管仲向他射箭”,晋文公听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吕省和郤芮的阴谋。吕省和郤芮逃走,但是秦穆公把他们俘获,并杀死了。
护周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起动乱,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晋文公紧急请求援助。同时,秦国正准备去救周王。晋文公想当霸主,他乘这个机会显示他的权利和威力,所以不顾晋国刚刚才安定,决定在秦国行动之前,拯救周天子,不让秦国得到功劳。因此,他答应了周襄王,打败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京城。为了感谢晋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内、阳樊等地区赏赐给了晋国。
称霸
前633年(周襄王二十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
前632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
逝世
前628年冬,晋文公薨,其子晋襄公即位。
⑺ 晋公子重耳的流亡经历以及对重耳的形象分析。一千五百字
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1]。
重耳[2]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1], 比如有狐毛、狐偃、赵衰、先轸、介子推等文武精英等[3]。
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后来又经过关键性的城濮之战,晋文公重耳终于在花甲之年当上了中原的霸主[3]。
晋文公(前671年-前628年),姬姓,晋氏[1],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赵国先祖)、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魏国先祖)、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为后来的三晋(赵国、魏国、韩国)位列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
流亡过程
重耳出奔流亡的时间是公元前655年,到公元前636年结束,总共十九年的时间。分别在狄国十二年,其余七个国家七年。至于其他七个国家的时间分配则是有商榷的,比如说有的说在齐国待了五年,有的说待了三年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流亡的国家是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然后回到晋国。另外关于经历这些国家的先后顺序,唯一存在问题的就是重耳从狄国十二年后,到底是先去了齐国还是卫国。《左传》和《国语》不一样,左传和史记都说先经历了卫国,然后再去齐国,而国语则说先去了齐国再去了卫国[4]。
狄国
在前666年,晋献公派重耳守护蒲城。
前656年,重耳之兄申生被骊姬害死,重耳也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狄族人的地方逃跑。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荀息当国相,骊姬立他儿子奚齐为国君,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荀息自杀,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
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位自立,是为晋惠公。
重耳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们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他们看得更加口馋,就叫人向他们讨点吃的。
庄稼人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跟他们开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人了。随从的有个叫狐偃的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1]。
齐国
前644年,晋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杀重耳,重耳没死,决定不能在翟族地区多留。他听说齐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决定去齐国给齐桓公效劳,他同时希望得到齐国的帮助和保护。重耳在齐国过安逸的生活,放弃了恢复君位的愿望。齐桓公送了他20辆马车,并许配了宗族之女齐姜给重耳[5]。
重耳流亡路线[6]
前639年,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赵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树下商量如何离开齐国,一个女奴在桑树上听到他们的对话,回宫以后偷偷的告诉了重耳的妻子齐姜。齐姜因为害怕女奴泄露秘密,不但没有给她奖赏,而且马上把她给杀了。齐姜也劝告重耳赶快离开齐国,但是重耳不肯。因此,赵衰等人让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马车上离开齐国国都临淄。重耳醒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他感到非常愤怒,拿了戈追杀狐偃,幸亏没有成功。
曹国
重耳和他的忠臣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7]。曹共公如此无礼,重耳颇生怨心。
宋国
前638年,楚国打败宋襄公军队不久以后,重耳到了宋国。宋襄公款待他,并送他20辆马车。
郑国
西元前637年(鲁僖公23年、周襄王15年、郑文公36年),重耳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予礼遇接待。
楚国
到了楚国,楚成王隆重地欢迎他们,并用国君的礼节接待他们。一天,在宴席上,
楚成王
楚成王半开玩笑地问重耳:“如若公子回到晋国,如何报答我呢?”重耳笑着道:“大王的恩惠是无法用金银财宝报答的。托大王的福,如若我回到晋国执政,我要让两国和睦相处;一旦两国为各自利益发生争斗,我晋国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大王的恩德。”成王听后毫不在意地微微一笑,但他身边的大将成得臣却非常愤怒。等宴会结束后,成得臣便对楚成王说:“重耳现在就这么狂妄,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不如现在就杀了他,以免后患无穷。”好在楚成王没有答应他。不久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楚成王便顺水推舟地送重耳一行人去了秦国[3]。
秦国
最后,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热烈接待他,并把五个女子许配给他,其中有秦穆公的亲生女儿怀嬴。[8]
编辑本段返国即位
前636年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一进入到晋国,形势马上就转变了
晋文公
。很多城邑就投奔了重耳,表示拥护重耳。在这样一种大势之下,怀公的死党,吕甥,郤芮,虽然掌着兵权,也没办法,只好率着晋国的部队出来迎接新的君主,他们不是怕重耳,而是怕重耳后面的那个秦国。子犯代表重耳跟军队盟约,表示接收军队。这时,怀公继位没几天,屁股还没坐热乎,一看大事不好,就溜了,一直向北跑到高粱地里去了,不久被重耳派的人追杀了。他这一出算是没了[9]。
重耳回到了都城,朝拜了祖庙,继位为君。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晋惠公的旧臣吕省和郤芮害怕遭到晋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谋杀他。他们计划放火烧他的宫室。
勃鞮听到了他们的阴谋,想预告晋文公,但是文公拒绝让他觐见,因为他曾经试图刺杀文公两次。勃鞮回答他当时奉命行事,提醒他“过去齐桓公没有记恨管仲向他射箭”,晋文公听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吕省和郤芮的阴谋。吕省和郤芮逃走,但是秦穆公把他们俘获,并杀死了。
护周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起动乱,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晋文公紧急请求援助。同时,秦国正准备去救周王。晋文公想当霸主,他乘这个机会显示他的权利和威力,所以不顾晋国刚刚才安定,决定在秦国行动之前,拯救周天子,不让秦国得到功劳。因此,他答应了周襄王,打败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京城。为了感谢晋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内、阳樊等地区赏赐给了晋国[10]。
称霸
晋文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为了实现他称霸天下的愿望,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与民同苦乐,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他减轻关市的征税,减轻刑罚,布施贫民,救济饥荒,使人民能安居乐业。他不断增强晋国的实力,坚守信用,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当时,与晋有力量争霸的是长江流域的楚国。晋文公想成就霸业,必须向南扩展疆土,非与楚国交锋不可[10]。
前633年(周襄王二十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卫国的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十四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史记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晋文公在践土给周襄王修了行宫,还把陈、蔡和楚国的俘虏献给周天子。晋及齐、鲁、宋、卫等七国国君和周王室大臣王子虎订立盟约,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不久又会诸侯于温,周襄王也被请赴会,任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命他安抚四方,监督和惩治危害周天子的人,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从此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10]。
在晋国历史上,晋文公虽只在位9年,但他的政绩最为突出。他的霸业只是政绩的一部分,他的主要政绩是通过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为晋国以后的繁荣富强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法令,并确定了会盟制度,不仅使晋国由甸服偏侯发展为雄踞中原的超级大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局面,把诸侯间的征战控制在了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10]。
晋文公重耳是一位霸主。争夺和保护霸主地位的战争,虽然不可避免地要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它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它不但使晋国强大起来,而且还使中原一带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安定,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⑻ 晋文公重耳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他的妻子是谁晋文公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着,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一、妻妾:
1、怀嬴
秦穆公(嬴任好)之女。嬴姓,名文,嬴文。先是晋惠公(姬夷吾)的儿子晋怀公(姬圉)的夫人,嬴是秦国的国姓,怀嬴的怀说明她是晋怀公的夫人,后来,她又嫁给了晋文公姬重耳,又叫辰嬴。生下一子,姬乐。
2、逼姞
姞姓,晋文公重耳的夫人,晋襄公姬欢的母亲。她在晋文公的妻妾中位次第二,次于文嬴,高于季隗、杜祁、齐姜。
3、季隗
季隗是赤狄部族的一支廧咎如的公主,隗姓,和晋文公重耳生活了十二年。夷吾派人刺杀重耳的时候,重耳匆匆逃离狄国,临行时候告诉季隗希望能抚养好孩子,等自己回来,并且说二十五年后如果回不来,就让季隗改嫁。
对于季隗来说,自然不舍得他离开,但出口的话语却让人吃惊,她不但安慰重耳好男儿志在四方,又说道二十五年之后,自己已经是行将就木,还嫁什么人。
言外之意就是我会抚养好孩子,也会等你回来。言语之中饱含着深情款款。这段“不复成嫁,请待子”的历史典故也在后世传为佳话。
二、生平经历:
1、少年时期
晋武公十九年(前697年),重耳出生,他是晋献公和狐姬之子。他自幼喜好结交士人,到十七岁时,已有五个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
晋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重耳就已长大成年。晋武公三十九年(前677年),晋武公去世,晋献公继位,重耳已二十一岁。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因重耳与夷吾两位公子不辞而别而大怒,认定他们有阴谋,于是就派公使勃鞮去讨伐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勃鞮追上他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又作“狄国”)。
2、流亡生涯
重耳与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人一起流亡到翟国,其中狐偃是重耳的舅舅,翟国也是狐偃的祖国,此时翟人正在和廧咎如打仗并俘获的两个姑娘,翟人把这两个姑娘送给了重耳。重耳娶了其中一个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鲦和叔刘,另一个赐给了赵衰。
晋惠公元年(前650年),夷吾即位,史称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后,违背了给秦及里克的约定,又杀死了邳郑父与七舆大夫,晋人认为夷吾言而无信所以对他都不顺服。晋惠公八年(前643年)晋惠公恐晋国人依附重耳,就派勃鞮追杀重耳。
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各国进行流亡的生涯。
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
3、重耳复国
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春天,秦国护送重耳到达黄河岸边。面对重耳即将登上大位,狐偃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有太多的过错,我自己都知道,我请求现在离去吧。"
重耳说:"如果我回到晋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于是,重耳就把璧玉扔到黄河中,与狐偃明誓。
那时介子推也是随从,正在船中,就笑道:"确实上天在支持公子兴起,可狐偃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无耻了。我不愿和他同列。"
说完就隐蔽起来渡过黄河。秦军包围了令狐,晋军驻扎在庐柳。二月辛丑日,狐偃与秦晋大夫在郇结盟。壬寅日,重耳进入晋军中。丙午日,重耳到达曲沃。
丁未日,重耳到武宫朝拜即位,是为晋文公。大臣们都前往曲沃朝拜。晋怀公逃到了高梁。戊申日,重耳派人杀死了晋怀公。己丑傍晚,吕省、郤芮意图放火烧死重耳,被勃鞮告密,吕省、郤芮逃到黄河边,被秦穆公诱杀。
4、寿终正寝
晋文公九年(前628年)十二月己卯,晋文公卒,公子欢即位,史称晋襄公。
(8)历史上重耳的母亲是如何死的扩展阅读:
轶事典故:
1、清明寒食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
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文公逐麋
晋文公即位后,有一次追猎一只麋鹿却跟丢了,便问路边农夫老古说:“见我的麋鹿了吗?”老古跪着用脚指路说:“往那边去了。”
晋文公说:“我问先生,先生却用脚指路,是为什么呢?”老古抖抖衣服站起来说:“想不到我们的君王竟然这样愚笨啊,虎豹因为离开偏远之地靠近人类,所以才被人猎到;鱼鳖因为离开深水,才被人捉住;诸侯离开他的民众而外出远游,才会亡国。
《诗经》里说:‘喜鹊筑巢,斑鸠居住。’国君你外出不归,别人就要做国君啦。”于是晋文公开始害怕。回去遇到了栾枝。栾枝问:“猎到野兽了吗,我看您脸上有愉悦的神色?”
晋文公说:“我跟丢了,但得到了忠告,所以高兴。””栾枝说:“忠告您的人在哪里呀?”晋文公说:“我没有请他一起来。”
栾枝说:“作为王上却不体恤他的属下,是骄横;命令下得迟缓而诛罚来得迅速,是暴戾;采纳别人的忠告却抛下其本人,是偷盗啊。”晋文公于是回去搭载老古,与他一起回去。
⑼ 关于重耳、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重耳很是感慨,表示将来即位后一定重加封赏介子推。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全国禁火,吃干粮冷饭,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以纪念介子推,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寒食节的来历。
(9)历史上重耳的母亲是如何死的扩展阅读:
寒食节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隋唐时期多在清明节前第二天,宋代则在清明前第三天。一般的说法是在冬至后105天过寒食节,所以也称“百五节”。流传至今,山西各地亦有清明节前一、二、三天过寒食节的不同说法。
禁火并非寒食的习俗,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周代。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