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什么被誉为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什么被誉为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发布时间:2022-06-27 20:48:29

1. 世界瑜伽圣地西藏神山冈仁波齐,为什么千百年来朝圣者络绎不绝

说到西藏的圣地神山冈仁波齐,就一定会想到那里是很多人信徒甚至是普通人也会去朝拜的地方,千百年来游客络绎不绝,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信徒、吸引着众生去朝拜呢?大概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说明。

从起源上来说,神山冈仁波齐在多个神教中都是神山的存在,更有人说,苯教就是起源于冈仁波齐峰,对此,如果是信奉苯教的信徒来说,既然就会选择去朝拜这样一座神山了,因为这是教徒对苯教的一种信仰。

抛开这些所有的不说,人们都有着一定的从众心理,只要有人去,就一定会吸引着更多人去。因此,无论冈仁波齐是否神圣,是否真的有着所谓的神灵,他的存在都是一种诱惑,不仅是他的风景,也是他的魅力,更是他的巍峨。

2. 考察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的朝字读什么

Chao 第二声

3. 全国海拔5588米且可能有朝圣人员的地方,估计在西藏地区,具体有哪些

贡嘎雪山的那玛峰海拔刚好是5588米。
梅里雪山的海拔高度为6740米,坐落在怒山山脊的主脊线上,藏族同胞称之为“卡瓦格博”,是云南省的最高峰。它被藏族同胞视为“八大佛山”之一的“神山圣地”。
冈仁波齐 几个世纪以来,岗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这块圣洁之地不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不过人数依然不多,这或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阿尼玛卿 其主峰坐落在玛沁县境内,海拔6282米,相对高度1682米,是昆仑山系之脉,终年冰雪覆盖,为“黄河源头最大的山”。阿尼玛卿山,在汉文古籍中被称为门摩历山、积石山,藏族人民称“博卡瓦间贡”,亦称“斯巴乔贝拉干”,意即开天辟地九大造化神之一,也是21座神圣雪山之一,排行第四,专掌“安多”地区的山河浮沉和沧桑之变,是藏乡的保护者。
尕朵觉悟 尕朵觉悟为藏区四大名山之一,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境内,它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浓郁的佛教色彩和渊源的历史古韵,蜚声雪域享誉八方、与我国峨嵋山、普陀山、五台山、鸡足山等名山相提并论。
乔戈里峰 “乔戈里”,塔吉克斯坦语,意为“高大雄伟”。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它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国外又称K2峰。乔戈里峰地区不仅地形险恶气候,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风送来 暖湿的气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9月中旬以后至翌年4月中旬,强劲的西 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的最低气温可达-50度,最大风速可达到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气候禁区。在5月至9月间,由于升温融雪和降,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涨,进山困难,因此,登山活动的最佳时机应安排在5月至6月初进山,其时河水虽涨,但不太严重;7月至9月,山顶气温稍高,好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是登顶的好时间。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上。它的北坡在我国西藏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为在珠穆朗玛峰的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称为珠穆朗玛峰。
南迦巴瓦峰 世界第十五高峰,海拔7782米,是世界罕见的高峰深谷。由于南峰所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质的构造复杂板块构造运动强烈,造成南峰地区山壁耸立、地震、雪崩不断,攀登难度极大,反而使南迦巴瓦很长时间以来成为未被人类登上的最高的一座“处女峰”,直到1992年10月30日方由中日联合登山队登顶成功。南迦巴瓦在藏语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后一个名字来源于《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在这段中将南迦巴峰描绘成状若“长矛直刺苍穹”。由这些充满阳刚的名字里,我们大概也能揣摩出南迦巴瓦峰的刚烈与不可征服。 南迦巴瓦峰充满了神奇的传说,因为其主峰高耸入云,当地相传天上的众神时常降临其上聚会和煨桑,那高空风造成的旗云就是神们燃起的桑烟,据说山顶上还有神宫和通天之路,因此居住在峡谷地区的人们对这座陡峭险峻的山峰都有着无比的推崇和敬畏。
贡嘎雪山 贡嘎山坐落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在横断山系的大雪山中断,位于大渡河与雅砻江之间,其主峰海拔7556米,其中的大冰瀑布高宽均达1000米以上。
念青唐古拉峰 “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由此可见藏民对它的崇敬相希望。这四座山峰及其周边地区曾受到强烈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较为陡峭的山岭,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异常。山势笔直,险要壮观。主峰顶部形似鹰嘴,多断岩峭壁。白天云雾缭绕,常年为冰雪覆盖。它有三条主要山脊:西山脊、东山脊和南山脊。受地形影响该地区冰川发育受到很大的限制。北坡附近,主要以横向的山谷冰川和悬冰川为主,悬冰川冰舌末端往往高达5700米。南北两侧的峡谷中横卧着两条冰川,直泻而下,多冰陡墙和明暗裂缝,险恶万分而又奇特壮观。这地区的粒雪线也比其他地区为高,达5800米以上。 在西藏古老的神话里,在苯教或藏传佛教的万神殿中,在当地牧羊人和狩猎者的民歌和传说里,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不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圣湖,而且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和夫妇,念青唐古拉山因纳木湖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纳木错湖因为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徒、香客、旅游者前来观瞻朝拜,成为世界屋脊上最大的宗教圣地和旅游景观。
托木尔峰 托木尔峰“山地地形崎岖,峰峦峻拔,冰雪嵯峨,凌空峭壁,千仞攒空”,托木尔峰自然景观奇丽壮观,终年白雪皑皑、云缠雾绕、景象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犹如神工鬼斧,七夺天工。山峰下的别迭里山口是古代中西陆路交通重要通道。峰区数千条冰川交错密集,好似玉龙飞舞,千姿百态,颇为壮观,是新疆四大冰川之一。

4. 关于英国巨石阵,你知道多少

巨石阵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栏、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欧洲着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约建于公元前4000~2000年(2008年3月至4月,英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巨石阵的准确建造年代距今已经有4300年,即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 主体结构 巨石阵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这些石柱排成圆形,最高的石柱 高达10米,不少横架在两根竖直的石柱上。 二期建筑 巨石阵的主体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在古代这是一个象征“完美”的符号),巨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沟与土岗,内侧紧挨着的是56个圆形坑,由于这一些坑是由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奥布里发现的,因此又叫“奥布里”坑。在当地出现的第一块石头是位于圆圈“洞口”位置上的一块重约5吨的沙岩(又被称为“种石”)。在此石出现200年之后,若干石柱才从英格兰西部的威尔士运来,矗立在中央,并形成两个一大一小的圆周。考古学家称之为“巨石阵”的二期建筑。 三期建筑 再后者,“种石”被挪走,“巨石阵”进入了建筑的第三阶段——人们运来了180块大沙岩,与原来的青石柱重新排列成圆形和马蹄形结构。事实上从现有的遗迹上,人们也可窥见“巨石阵”第三阶段的基本风貌。据估算,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造“巨石阵”需要至少3000万小时的人工,相当于1万人工作整整1年。 最不可思议的特点 巨石阵最不可思议的是石阵中心的巨石,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吨,然而人们惊奇的发现,有不少重达7吨的巨石是横架在两根竖着的石柱上的。 巨石来源 巨石阵的主要材料是蓝砂岩,小的有5吨,大的重达50吨。但在索尔兹伯里地区的山脉中并没有蓝砂岩,最后,考古学家在南威尔士普利赛力山脉中发现了蓝砂岩。考证结论说明,数千年前的人们,不仅能将坚硬的蓝砂岩从山体中开凿下来,还能轻松地将原本粗糙锐利的表面打磨光滑。考古人员在普利赛力山脉的采石场发现了一些废弃的石斧和金属工具,这些工具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考古人员推测,当时的建造者已经掌握了凿刻巨石的技术,巨石就是被这些工具从山体中开凿下来的。在找到需要的石块后,还要将这些较大的石块分割成预定尺寸的小石块,专家们从石块的开凿痕迹中判定,当时的人们用的是一种木楔断口的方法,接下来用非常硬的沙砾连续打磨石块,来完成巨石最后的修整工作。

5. 请问,梵蒂冈大教堂建筑是什么风格有多大

梵蒂冈大教堂即圣彼得大教堂。它的建筑风格是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它建造时间为1506~1626;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它里面约有450尊雕像,500根立柱,50座祭台,可容纳6万人。

圣伯多禄大教堂由于其礼仪作用,是着名的天主教朝圣地点之一。教宗每年会在此举行多个仪式,包括圣殿内外的人数,每次约有一万五千人到八万人参与。圣伯多禄大教堂与基督教历史上许多事件都有很强的关联,早期基督教、教宗国、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等等。

(5)什么被誉为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扩展阅读:

一、建筑历史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326-333年在圣伯多禄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伯多禄大教堂,于333年落成。呈文艺复兴盛期风格。

1503年犹利二世决定重建圣伯多禄大教堂,之后就是长达120年的重建,先后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主持设计施工,首任总监多纳托·伯拉孟特后,在1514年拉斐尔被委任了总监的职位,再之后的1538年为小安东尼奥·达·桑加罗和1547年则是米开朗基罗。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

圣伯多禄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广场就是闻名世界的圣伯多禄广场,建于1667年,主持设计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贝尔尼尼。

二、建筑风格

圣伯多禄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式及平的过梁相结合。

圣伯多禄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内部金碧辉煌,光线幽暗,神秘莫测,用大理石砌筑而成,里面的所有画像都是用不同颜色大理石拼接成图,工程十分浩大,不允许使用三脚架和闪光灯拍摄。

6. 麦加朝圣,麦加在哪个国家

麦加在沙特阿拉伯。
麦加 (Mecca) 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它座落在沙特阿拉伯西部赛拉特山区一条狭窄的山谷里,面积不到760平方公里,人口约179万 。四周群山环抱,层峦起伏,景色壮丽。
麦加(阿拉伯语:مكّة مكرمة‎;罗马化:Makka Mukarrama,英语:Mekka、Mecca、沙特:Makka),全称是麦加·穆卡拉玛,意为“荣誉的麦加”,中文较罕见的翻译有满克、麦克白,墨克等译名。麦加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城市,拥有克尔白。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非穆斯林(卡菲尔)不得进入。
注:麦加朝圣一般指麦加朝觐
麦加朝觐,是穆斯林朝觐沙特阿拉伯麦加省麦加·穆卡拉玛市时,须履行的多项宗教仪式的总称。阿拉伯语音译哈吉。伊斯兰教五功之一,中国穆斯林称其为朝功。朝觐是伊斯兰教的第五个基柱。

7. 南岳圣帝的来历

中国五岳皆有岳庙,每个岳庙都有岳神。南岳衡山之神老百姓都尊称为南岳圣帝菩萨。他是谁的化身?在五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这尊威灵显赫的菩萨也有自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普通走向辉煌的历史。

岳神是伴随五岳的产生而产生、辉煌而辉煌的。

历史学者认为,给五岳的封禅、祭祀,对五岳的崇拜,起源于原始时代人们对天地、对太阳、对山岳的崇拜。《山海经》把所有的大山都说成是神人和怪兽居住的地方,《礼记》也认为山峰能兴云做雨,把山峰当作求雨、治洪的神灵来崇拜。古代传说中,从炎帝神农氏游息南岳水帘洞,黄帝有熊氏分九州奠五岳得祝融辨孚南方,以及后来的赤帝、祝融、尧舜、禹等首领都巡祭衡山,行“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典,基本形成了“夫山者,万民之所仰也”的理念。这种尊天亲地的原始宗教精神[用现代语言就是尊重大自然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祭祀 文化的本质与精髓。在对土地、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44神的祭拜中,五岳山神被列为首位。历代帝王对五岳的祭祀都不敢怠慢轻薄,且把此作为显示和行使国家权力的象征。南岳衡山在五岳的祭祀秩序中排位第二,仅次于东岳泰山。唐代文学家韩愈认为,南岳衡山离京城最远而独为崇,其神必灵。事实也的确如此,南岳祭祀之盛经久不减,甚于平临四岳。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由于南岳衡山在洞庭湖畔的湘江流域,为人类社会实践特别是农业、医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各种各样的传说便不断产生,自然崇拜对象的南岳衡山被逐渐赋予了灵气并予以神圣化。因此,南岳神在人们对南岳衡山的向往和崇拜中诞生了。

在原始崇拜阶段,南岳神是依附在南岳山中的。祭典活动都是在山顶设祭台或祭坛,祭礼仪式为柴、望。所谓柴,是幡柴,以祭天;所谓望,是望祀,以祭山川。经过这一漫长时期的准备,作为南岳神的象征—南岳菩萨虽未出现,但完全具备了产生神的一切客观条件。人们对南岳崇拜的确立,其客观因素:一是优越的地理位置,风光秀丽的山峦,鬼斧神工的景观;二是四季变化明显,垂直分异突出的气候物象;三是丰富的物产、无穷的资源、理想的生态之周边大环境;四是坚实的人文基础、深广的历史根基。离开这些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南岳神是不可能产生的,南岳的文明也是不可能称“奥”的。

偶象的菩萨只不过是崇拜对象神化后的文化工艺品。南岳菩萨也不例外。现在看见的南岳圣帝不知是第几代工艺品了。起初,南岳山神被神圣化以后,伴随着宗教的发展,南岳神才以人物形象被人们捧上神坛,祭拜活动的地方也由野外走向了室内,祭典仪式也由柴望改为庙享。南岳菩萨所居的南岳庙,传说秦汉即有之,从有关资料来看应是在祝融峰顶,现时人们仍称之为老庙。汉武帝借交通不便把南岳移至潜山,但在人们的习惯生活和文人士大夫的眼中始终是衡山作为南岳向往和礼拜的。隋文帝重新明确江南衡山为南岳,南岳开始在山下建新庙,初在现庙址的东北侧也就是万寿大鼎的下面,兴建万寿广场时还挖到了当时岳神庙的遗址。唐玄宗李隆基遵司马承祯的建议封五岳之神为真君,按道教的规范在山下建南岳真君祠,也就是现存的南岳大庙了。从唐代大文豪韩愈谒南岳庙的诗中,有“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迳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的生动描述,足见当时的南岳庙的宏伟和壮观。

被神化了的菩萨是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因此关于南岳菩萨的来历就太丰富多彩了。相传,隋文帝重新明确江南衡山为南岳之前,祝融峰顶立有山神祠。当时的南岳菩萨还应只是个代表南方的地方长官神,传说叫司天霍王庙。古时衡又可读霍,霍王就是衡山王。一直到唐代,唐明皇还不清楚五岳之神是谁。他问司马承祯,五岳何神主之?对曰:“岳者,山之巨镇。出云降雨,为国之望。然灵山之隐,别有仙官居之。”于是他下诏建真君祠,并随之封南岳之神为司天王{东岳为齐天王、西岳为金天王、北岳为安天王、中岳为中天王}。从此,岳神在五岳山大王的同时沾有了道教的仙气,尊为真君。

经过261年,到了宋真宗景德四年,由于其它四岳落入真人之手,朝廷对南岳更为重视。他把五岳之神由王晋升为圣帝,南岳神被加封为司天昭圣帝[东岳为齐天仁圣帝、西岳为金天顺圣帝、北岳为安天元圣帝、中岳为中天崇圣帝]。同时按帝王之居扩建岳庙,并初步奠定了岳庙的规制。正殿独一神座,监庙和礼值官日上香火。又过280多年,元世祖忽必列为了表示对神明的敬意和对汉文化的尊重,于至元28年元月又加封南岳之神为司天大化昭圣帝。他认为惟名山大川,国之秩祀。自己既然是一国之主,就应对封宇之内的岳神加封,以期保佑民富国安。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虽是蒙族统治,但对汉文化习俗可是相当重视。元代最末一个皇帝顺帝还下令对南岳庙进行了一次大的扩建整修。人们为了纪念当时修庙有功的蒙古人潭洲府同知阿尔思兰,给他立了个辖神总管的神位,安放在庙后门的辖神殿内,供奉至今。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则认为五岳之神,神灵莫测,“岂国家封号可加”?凡是岳、镇、海、渎,都以本名称之。因此于洪武三年[1370年]南岳圣帝被改称为“南岳衡山之神”。这并不表明他对五岳之神不重视,而是他认为自己只是个人君,不具有给神加封号的资格。事实上明代也对南岳庙进行过几次大的扩建修护,使其更加雄伟、壮观、崇严,且逐渐兴建依傍中轴线主体建筑的东八宫、西八寺,并彻底整治了大庙的周边环境,使南岳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古建筑群,致有江南小故宫之称。事实上在朱姓王朝中南岳菩萨享受了超过帝王的待遇。

清代,虽说是满族兄弟统一大业,但政治、经济、文化并不曾排斥早已开化的汉族民众。从康熙开始,对五岳特别是南岳尤其重视。从1705年到1879年间先后6次对南岳庙进行大的维修,其中光绪年间一次耗银一亿二千万两,创造了修庙史上花钱之最。清代的皇帝虽然没有对岳神加封,但前后钦赐给南岳庙的御扁有7块,康熙御书的“光辅紫宸”、“永峙南维”,雍正书的“功宏育物”,干隆书的“灵曜南云”,嘉庆书的“宅南标极”,同治书的“铨德钧物”,光绪书的“黄离永吉”等。这些,足以证明清代王朝对南岳的重视和对南岳圣帝的崇拜。

据《南岳志》中不完全的统计,历代朝廷祭祀南岳圣帝是比较频繁的,其中宋朝29次,元朝8次,明朝33次,清朝42次,足以表明南岳圣帝菩萨的地位是何等显赫!但最能说明南岳圣帝的地位和作用的要数唐中宗李哲在给南岳的《玉牒》中写的那句话:“凝薰万姓,陶化八肱”。这就是五岳在统治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南岳文化的巨大力量。而清人江有沅也有一句是写南岳圣帝的,即:“百神俱庑下,万古在山中”,倒是有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味道。毕竟是先有山,后才有庙。名山是体,圣帝是魂,山是神的根本。

南岳圣帝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南岳圣帝是山神衍生出来的,没有具体的原身。另一种认为南岳圣帝有具体的原身。但原身是谁,意见也不一致。

地理学家认为,江南以衡山为镇,故封禅南岳神位,圣帝菩萨是总管南方的地方之神。星象学家认为,“南岳之镇曰衡”,“宿当翼轸,度应玑衡”,且轸星之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星,注生、主寿,因此南岳圣帝是天上派下来主宰人间生死寿命的天神。相传寿比南山不是陕西的终南山而是南岳衡山。以上的这些说法是主张圣帝菩萨没有原身的。

民间传说南岳圣帝是姜子牙封的,其原身是崇黑虎。这根据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不过,未免有点牵强臆造。

研究历史的文人和社会学家则以为,神都是由人演释出来的,南岳圣帝应是历史上为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伟人或伟大的氏族。而这位伟人或氏族是谁?现有资料也很难认定。

一种意见认为,南岳圣帝的原身是炎帝神农氏[是一个氏族首领还是一个氏族部落意见不一,我以为是一氏族部落]。按易经的五行学说南方属火,炎帝以火德王,是南方最大最强的一个氏族部落,也就是上古时期厉山国[今湖南属其地]的首领,按现在的说法他是南方的第一任长官,故称厉山氏。他对人类的贡献不容置疑,神农尝百草、教耒耕,应算是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农业的创始人和水稻种植以及中草药的发明者。虽然他帝都长沙,葬在炎陵,但游息之所和主要活动在南岳衡山。且大南岳当时的概念也包括了长沙、炎陵乃至整个荆楚之地。从古至今,南岳的民间祭祀之盛,信众之广,渊源之长是其它四岳望尘莫及的。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仅用任何某种宗教信仰难以解释。追溯其源,我以为这不能排除有史以来人们对自己祖先炎帝的怀念和祭奠。

另一种意见认为南岳圣帝的原身是祝融。不过祝融也还有多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祝融氏,另一个是祝融君,其实也都应是一个炎帝管辖的地方官职位。

祝融氏有说是火正[实际上也是南方的长官之意]重黎,能光融天下,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帝喾命曰祝融。且说他是古之王者,擅长音乐,辨乎南方,被黄帝使为司徒。《路史》载:祝融氏一曰和,未有嗜欲,无所造作。师于广寿,以毓其德,刑罚未施而民劝化。三纲正,九畴序,是以天下洽和,万物咸遂。于是听龛州之鸣鸟以为乐歌,作乐属续以通伦类,谐神明而和人声,是以耳目聪明,血气和平而寿命长[这就是南岳之为寿岳的文化和科学的根源所在—作者注],移风易俗,天下大治,则歌乐为之节文也。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号,都如郐,故郑为祝融之墟,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准南子》载:南方之极,自北方之界,至炎荒之野,都是赤帝祝融之所司。《竹书纪年》: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位。诚如斯,他做南岳圣帝固也是当之无愧的。

再说祝融君。《帝王世纪》载:祝融君,即祝融氏之后也。《名胜志》载:祝融峰最高,位值离宫,以应火德,乃祝融君栖息之所。《楚宝》载:祝融者,炎帝神农氏之后,而帝里之玄孙也。

还有人认为,祝融只是一个方位,或一个行政区划,或一个官的职位,而不是指具体人。因此,祝融氏或祝融君是担任祝融这一职务的官。但根据历史记载,不论是哪个祝融都是为人类文明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人或伟大的氏族部落。

其实,神也罢,菩萨也罢,都是人的杰作,是人们根据社会和自身的精神需求所创造的文化产物。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信仰寄托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当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存在和客观物质基础。因为在人类较长的远古时期,五岳文化集中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五岳文明代表了民族文明,若要天下太平,安抚百姓,必须打五岳的旗帜。对统治阶级而言,祭祀五岳、宣传五岳、建设五岳,也是一种政治需求,以图民安国富、鸿基永固。而普通百姓对岳神、对菩萨的信仰和崇拜,则是一种各自的精神需要,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难免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困惑,也不可能对未来没有任何的企盼或寄望,因而就会想到只有威灵显赫的南岳圣帝才可以保佑自己。尽管这只不过是一种精神慰藉,但这种精神慰藉恰恰是人们心里欲望的满足。仍可以预言,不会因为科学的发展而致来南岳朝圣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人类本身是一个怪物,越是古老的文化,越让人感兴趣。只不过朝圣祭祖的目的和方式会有所不同,可能会从科学与保护环境出发,趋向文明、简捷、研究、欣赏。

南岳圣帝的地位越高,社会各个政治、文化团体和民间组织都会向其靠拢,打出他的旗号。其中佛、道两教表现与其更为亲密融合,有关他们的祖师同圣帝的传说就是例证。

在道教的典籍中,圣帝爷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弟子。在《九转经》中老子以广寿子的身份下界收圣帝原身祝融君为徒,授以《道德经》等秘籍。唐初,朝廷因道师司马承祯之谏而为南岳设真君祠,并被赐封为司天王,遣官奉祀。还有历代道教中的文人如李白、徐灵期、李泌、李冲昭、轩辕弥明、陈田夫、李长庚等,为宣传推崇南岳圣帝,弘扬五岳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西来佛教到南岳比道教晚近两个世纪,但在对待圣帝菩萨这个问题上也是极为重视并相当明智的。历史上编释了其开山祖师慧思大和尚同圣帝菩萨赌棋借地建般若道场的故事。并在慧思所建的南岳第一古刹设立了南岳圣帝殿堂,以示真有其事。既体现他们对地方宗神的尊重,又示其不卑不亢的园融精神。

不论道教还是佛教,他们都非常明白,在中国要生存和发展,不能不屈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在南岳这座名山要站住脚,要发展,不能不打圣帝菩萨的旗帜。因而在五岳中,唯独南岳山和南岳庙逐渐形成了三教共存的文化奇观。南岳数千年的历史证明:南岳圣帝菩萨事实上早已成为南岳文化的始祖,有关祭祀他的一切活动也早已成为南岳文化的主要内容。南岳如此,其它四岳也合当如此。中国五岳历来是江山社稷的象征,是一种政治地位。五岳文化也应是一种政治文化。南岳圣帝也顺理成章由山神、民间神、地方神逐步走向了“官神”、“帝王神”、“万能神”。

8. 欧洲三大教堂是什么

1、圣母百花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是天主教佛罗伦萨总教区的主教堂,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教堂。它是佛罗伦萨的标志,也是佛罗伦萨市内最高的建筑。教堂建筑群由主教堂、钟楼和洗礼堂构成,不仅规模宏大,更是整个文艺复兴初期的代表性建筑。

塔顶有文艺复兴式样的大钟,钟楼是俯瞰布拉格市景最美的地方,如果脚力还行,不妨尝试一项健步运动,攀爬教堂高塔里287级楼梯,登高了望整个布拉格城,当你上气不接下气地终于到达塔顶时,令人屏息的百塔美景,将令你感到真正值回票价。

9. 奥里萨邦的名胜古迹

自公元前2000年绵延至今有文献可考的历史中,毫无疑问地,是奥里萨邦境内星罗棋布地遍布着的古代遗迹。从西素帕勒格勒赫遗址到雄伟壮丽的林迦拉贾神庙和札格纳特庙,从科纳拉克太阳神庙到雕刻精美的穆克泰西瓦尔神庙和其它类似庙宇。在拉特纳吉里、拉利塔吉里、乌代基里和其它地方发掘的各类考古发现,说明奥里萨还受到佛教的影响。肯达基里和乌代基里以及其它地方的那些石凿洞穴表明耆那教也在奥里萨留下了它的影响。
布巴内斯瓦尔
奥里萨邦首府——布巴内斯瓦尔,广泛地被人们认为是“印度的神庙城市”。这里是印度教一个十分重要的朝圣中心。这座曾经自豪地拥有2000多座神庙的古老城市,如今仍有数百座神庙点缀其间。正是在布巴内斯瓦尔这里,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奥里萨神庙的建筑风格从其初期逐步发展成熟,最终达到顶峰。如今,新的布巴内斯瓦尔城以其现代化的建筑完美地烘托出其悠久的历史氛围。
帕尔苏拉迈希瓦尔神庙
帕尔苏拉迈希瓦尔神庙(公元650年)是如今仍旧矗立在布巴内斯瓦尔城中最古老的神庙。虽然这座神庙在1903年被修缮过,继之又对其内部密室顶部作了一些改变,但其结构却完全保留了最初的形式。这座小小的神庙显示出奥里萨神庙最初发展阶段的两个主要建筑因素:蜂窝状塔(通常被人们叫做玖勒)和塔前的门廊(通常被人们叫做迦格莫罕)。这座塔的塔檐层层叠叠地向上堆积成尖顶,塔檐角为莲花状。塔身的每一面在中央都有隆起的一条“脊”,像是一条自下向上逐渐尖细的“翼肋”汇集到塔顶。塔的门廊成矩形,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石材板。光线通过天窗、门洞和镂空的窗格射入内部。尽管这是一座湿婆神庙,但也是毗湿奴和雷雨神因陀罗、太阳神苏里耶和阎魔的象征,同时还是七位母亲女神的象征。在南边的墙上,是卡尔迪克耶(湿婆诸多儿子中的一个)骑在孔雀上的一幅精美的肖像。大多数的雕刻都装饰在内部的含糊不清的马蹄形石质“框”中。这些雕刻都和佛教早期的石头僧院有关,就像不同的神的象征一样,它们说明了印度神性的相互渗透性。
林迦拉贾神庙
建于11世纪的林迦拉贾神庙矗立在布巴内斯瓦尔城中,是这里的象征性建筑。林迦拉贾神庙的塔的高度超过180英尺。神庙上的许多雕刻描画的是正在进行宗教活动或者是拿着乐器正在演奏的一组组人群。建于11世纪的这座神庙的现存主体结构,被认为是建造在7世纪的早期石庙遗址之上,在现存的神庙建筑中似乎就可以看到那座早期石庙的一些残存结构。林迦拉贾神庙是人们膜拜神的地方。在这座巨大无比的林迦拉贾神庙建筑群中,有150座神龛,它们都十分引人入胜。
穆克泰西瓦尔神庙
小巧而雅致的穆克泰西瓦尔神庙(公元950年)经常被人们称作是“奥里萨建筑艺术的微型珍宝”。这座神庙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神庙建筑艺术羯陵伽学派早期和晚期之间的过渡点。在神庙的外墙上装饰有许多雕刻,表现了神的各种变化。这些神龛包括佛教和耆那教的形象,以及湿婆派(印度教)的形象。这显示了奥里萨宗教的深厚包容性。穆克泰西瓦尔神庙的“韬拉纳”(拱形门道)值得特别注意。它的雕刻极其精美,包括那些涡卷形雕刻、优美的女性形象、猴子和孔雀,以及大量精美和可爱的装饰性细部。在神庙的东边,有一个圣水池,在西南角上,有一口井,据说井水可以解决生育问题。
拉贾拉尼神庙
建于11世纪的拉贾拉尼神庙,坐落在一片开阔的稻田里,显得十分典雅。整座神庙是用红黄色砂岩建成的,在当地,人们管这叫拉贾拉尼。这座神庙的迦格莫罕(门廊)曾经塌陷,后于1903年重建,风格简朴。而神塔却惊人的华丽,并且因其簇生于主塔的众多小塔所表达的审美观而着名。神庙的雕刻形象既优雅又活泼可爱,尤其是那些美丽的女性形象,她们有的表现出爱恋嬉戏,有的怀抱着孩子,有的正在照镜子或正在逗弄宠物鸟。在塔的入口门道拐角处的突出部,可以看见着名的“八方守护神”。从左手开始顺时针方向,他们依次是:因陀罗(东方,吠陀诸神之王)、阿耆尼(东南,吠陀火神)、阎魔(南方,死神)、旎隶迪(西南,苦难神)、伐楼拿(西方,吠陀海神)、伐由(西北,风神)、库柏拉(北方,财富之神,在这里是心愿树)和伊沙拿(东北方,湿婆的化身之一)。
达达基里和乌达亚吉里石窟
在布巴内斯瓦尔以西7公里的地方有两座小山,肯达基里和乌达亚吉里,这里是奥里萨历史的重要纪念碑。这两座小山的岩石上有许多雕凿出来的洞穴,这些洞穴形成一层层的古老的居室,耆那教的苦修者就居住在里面。这些洞穴是喀罗吠剌王建造的,可能开始于公元前1世纪。乌达亚吉里的18座石窟包括着名的诃提衮帕(象窟)和铭文。诃提衮帕铭文提供了喀罗吠剌王的武功和那一时期的社会状况。铭文提到喀罗吠剌王的皇城有门堡、洗浴池和饮水池,还有正式的音乐舞蹈演出。
着名的拉尼衮帕(王后窟)也位于乌达亚吉里,分上下两层,有一个大院子,还有雕刻精美的中楣。那些雕刻展示的是广为人知的神话、历史场景和宗教仪式以及许多舞者。其风格十分成熟,非常典雅和生动。象头神窟是独立的,有一条小路从拉尼衮帕通向那里,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这个窟保存较好。
所有的洞窟都不大,顺着岩石的走势开凿而成。洞窟之间满布着动物、人和神的形象,这些雕刻显示了早期阶段奥里萨艺术家的喜好,展示出强烈的、活泼的民间元素。
帱里
从布巴内斯瓦尔向南8公里,达亚河边的帱里山丘顶部,岩石露出地表。就是在这里,据说阿育王完成了从征服者到佛教徒的转变。在这座小山脚下,人们可以看到石刻阿育王诏书和公元前260年用一块巨大岩石雕凿出来的大象的前部。帱里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地位,是由于70年代初期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佛教和平塔,通常被人们称作祥地 堵波。1972年重建的古老的达瓦莱希沃尔神庙也位于这座山顶。
西素帕勒格勒赫
距离布巴内斯瓦尔的林迦拉贾神庙只有2公里的地方是西素帕勒格勒赫遗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世纪的这些遗址,显示了即便是在那么久远的年代,这里就已经有了防御坚固的城市,并且证实了奥里萨文明有着非常古老的根基。
黑拉普尔
黑拉普尔有一座11世纪的64个女瑜伽修行者的无顶庙宇。这座庙宇在奥里萨邦位居第二,是印度四座这样独特的庙宇中的一座。
普里
普里是印度着名的四大宗教中心之一,被认为是札格纳特神的居所。根据传说,普里曾经一度是座森林繁茂的小山,萨巴拉斯人居住在这里(属于原始南方语系的前雅利安和达罗毗荼部族)。普里的阳光沙滩是世界上最好的沙滩之一。
札格纳特神庙
位于普里的札格纳特(宇宙之神)神庙是印度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人们认为它是神的位于北南东西四方的居所之一。现存的神庙建于12世纪,代替了被认为建于10世纪的主体结构。高214英尺(65公尺)神庙的塔尖俯瞰着周围的乡村。这种视觉上的优势成为一种象征:这座神庙统治着普里城中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座巨大神庙整体建筑的每一边长度为650英尺,被一道20英尺高的墙包围着。在那道墙里面就是一座城市。这里有6,000名神庙仆人,一座神庙厨房,每天向10,000人提供饭食(在节日里超过25,000人),和一位奥里萨宗教生活中心的主神。札格纳特神庙真正是世界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公共机构。
直到前不久,几乎整座庙宇还都涂着白灰,有时被外国水手称作“白塔”。这样一座重要的庙宇却有着朴素的外观,这使得学者们迷惑不解,因为奥里萨的庙宇通常都装潢华丽。1975年考古学家们发现,涂上的那层白灰是一层用以保护装饰华丽的雕像的保护层。它的下面是十分华丽的装饰性雕刻。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
这座庙宇庄严地屹立在孟加拉湾广阔的沙原上,代表那一时代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工艺,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将其描述为:“人的语言被石的语言击败”。这个奉献给太阳神的13世纪的建筑奇迹宏伟壮丽,它那巨大的面积,以及描绘出生活的各种变化节律的辉煌雕塑的和谐一致,皆享有盛誉。
这座庙又被称作“黑塔”,它默默地见证着奥里萨的建筑达到巅峰的时代。着名印度学家和艺术史家E·B·哈维尔在提到科纳拉克太阳神庙时描述道:“即使是气势恢宏的古希腊时代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在优美的动感和立体感方面也无法超越这些印度的阿基里斯;而与那些雄伟壮观的马匹所显示出的巨大力量与勃勃生机相比,韦罗基奥在威尼斯的那些名作便不值一提。”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庙是由恒伽国王那罗僧诃修建的。整座庙宇被设计成豪华壮观的战车形状,车身下设有24只装饰极其精美的巨轮,由7匹强健的骏马驾驭,令人联想到这座庙宇就是一辆太阳神的战车。科纳拉克骏马代表戒律、力量和发展。在建筑方面,该庙由一座圣殿构成。圣殿上有一个曲线窗花格的尖顶,现已缺损,还有一座门廊。其特点是金字塔形的顶部,它充分显示了羯陵伽建筑风格,包括所有引人注目的细部。门廊前部是一座雕刻装饰的舞厅。尽管主殿已成废墟,但舞厅和观众厅还是完整无损。
据说那罗僧诃国王将12年的税收都用于建筑该庙,经过1,200名建筑师和能工巧匠的不懈工作才将其完成。建庙时使用了3种石料:红土石、肯多利石和黑绿泥石。红土石用于地基,肯多利石用于庙墙和其上的雕像,而黑绿泥石用于门侧柱和太阳神像。
装饰庙宇的雕像种类繁多,例如既有行进中的军队和器乐伴奏的舞会等场面,又有众神、鸟兽、花卉图案以及其它各种雕塑。庙中布满表现性爱的形象,带来了审美愉悦和崇高神圣感的完美结合。庙宇的三个侧面有太阳神雕像,即狮面象身兽、大象和马匹的雕像,它们使整座庙宇的景观更加美不胜收。
印度考古局建立了一个太阳庙博物馆,展出许多这座庙宇所珍藏的雕像。
科纳拉克坐落在木麻黄种植园充满神秘魅力的自然环境中,与布巴内斯瓦尔和普里一起,构成了奥里萨寺庙建筑的最佳金三角组合。科纳拉克海滩拥有壮丽的日落景观,令旅游者目迷心醉。从阳光照耀的海滩到这座建筑奇观,科纳拉克有许多景点可供游览。
喀塔克
喀塔克为奥里萨邦的前首府,是该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该市位于北部的默哈讷迪河与南部的卡塔乔迪河交汇形成的三角洲的顶端。拉特纳吉里—乌达亚吉里—拉利塔吉里景区与喀塔克毗邻。
拉特纳吉里
拉特纳吉里位于贾贾普尔区比鲁巴河谷,是着名的佛学中心。与该村相邻的那座同名的小山中有着丰富的佛教古迹。经过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拉特纳吉里至少从笈多王朝国王那罗僧诃·笈多统治时期(公元6世纪前半叶)就已成为佛教中心。
最初,这是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中心。在公元8-9世纪期间,它变成了一个伟大的佛教密宗或曰金刚乘艺术和哲学中心。据认为,拉特纳吉里大学对公元10世纪密教时轮乘的兴起发挥过重要作用。拉特纳吉里大学是昔日三所古老的佛教大学之一。当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639年访问这所大学时,它成为主要的佛教中心至少已有200年的历史。
在拉特纳吉里宏伟的佛教遗址上有一座宏大的砖寺,它设有美丽的大门、内殿,内有巨型佛像的圣殿,以及大量的佛教雕像。当地还有一座小些的寺庙,内设一座石殿,几处砖龛,还有一座大佛塔,四周环绕着许多小佛塔。
乌达亚吉里
乌达亚吉里位于贾贾普尔区,是奥里萨最大的佛教景区。最近的考古发掘发现,该地寺庙古时的名称为摩塔婆大寺,遂使其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公元7世纪到12世纪是这里的佛教繁荣时期。考古发掘还发现了一座砖寺,内有大量佛教雕像。整个发掘现场位于一座大山的山麓,这座山便成为它的庄严背景。乌达亚吉里的这些考古遗址包括一座砖塔,两座砖寺,一个带有铭文的美丽的楼梯石井,以及位于后山顶上的石刻雕像。发掘出的以及正在发掘的大量雕像,均属于佛教的万神殿,由众菩萨像和众禅那佛像构成。虽然该地紧邻拉特纳吉里(大约相距5公里),乌达亚吉里却没有多少金刚乘的雕像。
拉利塔吉里
拉利塔吉里虽然最近才发掘出来,却是此地最早盛行佛教的地方,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这里有一座宏大的砖寺和神庙山遗址,一座小山顶上分布有几座佛塔和一座经过改良的石塔。
阿马拉瓦蒂和那伽尔朱纳康达
这两个地方都是佛教遗址。在阿马拉瓦蒂,在萨陀伐诃那王朝时期产生影响的佛教遗迹包括不少宏伟的雕刻、神庙、庙宇、壁画和镶板。在那伽尔朱纳康达,发掘出的佛教遗迹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2-3世纪。
奥里萨邦海滩
奥里萨邦绵长的滨海区拥有全世界最美的白色沙滩。浦那海滩是无数朝拜者的主要集合地,使这里成为印度主要宗教圣地海滩点之一。海滩度假村昌迪普尔是深受海滩热爱者喜爱的另一个海滨度假胜地。古海港海上高帕尔普尔景色秀美,未经污染,游客们游览奥里萨邦海滩时不容错过。
1、海上高帕尔普尔 - 海上和水上运动爱好者的至爱,有金色海滩,是游泳或闲逛的理想地点。
2、昌迪普尔海滩- 着名的海滩度假区,有独特的海滩,海水在低潮时退却5公里。
3、科纳克(Konark)海滩- 世界着名景点,最精致的太阳神殿所在地。
4、帕拉蒂勃海滩- 印度重要的商业活动海港,有美丽的大海和常青的森林,这里是玛哈纳迪一个巨大的河口,遍布岛屿和溪流,适合潜水,以巴拉戴瓦神殿遗址闻名。
5、浦那海滩- 奥里萨邦金山角三大景点之一,印度四大圣地之一。海滩位于孟加拉湾海岸,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海滩之一。
6、巴里海(Balighai)海滩- 四周常绿乔木环绕抱,氛围宁静,设有海龟研究中心。
7、塔拉萨里(Talasari) - 海滩距离迪喀(位于西孟加拉邦)8公里,是塔拉萨里最安静的海滩。
考古发现
2500年古城现身印度奥里萨邦
2008年02月15日考古学家宣布,他们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发掘出了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遗址。
考古学家称,这座古城的规模比雅典古城还要大。
这座古城遗址位于奥里萨邦的布巴内什瓦尔附近。古城名为“西苏帕尔加尔”,早在60年前就已经被人们发现。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发掘工作一度中断直到2001年才得以继续。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残留的建筑结构以及不少手工艺品,包括一些陶制的器皿和装饰品的碎片等。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推测,“西苏帕尔加尔”古城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初期,最终于公元四世纪中期消亡。这座古城有四条通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城市规划,能够容纳2万居民,这比能容纳1万居民的希腊雅典古城的规模要宏大得多。考古学家表示,“西苏帕尔加尔”古城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城市之一。这个发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古代印度奥里萨邦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繁荣的文明。

10. 关于“巨石阵”的资料

巨石阵网络名片
巨石阵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栏、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欧洲着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约建于公元前4000~2000年(2008年3月至4月,英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巨石阵的准确建造年代距今已经有4300年,即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
巨石阵建造方法
具有千年历史的巨石阵在古代英语的意思是高悬在天上的石头,几千年前的人们究竟用什么方法建造了巨石阵呢?
20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研究发现,史前巨石阵的建造期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追溯至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不过当时并没有巨石,只是建造了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圆形土堤,在土堤内挖出了56个圆形坑,据考证,坑内当时很可能埋入了木桩,而木桩的作用是用来测量季节变化的。
公元前2000年,铜器时代初期,人们对巨石阵的进口进行了改造,当时铺设了壕沟和两道500米长的人行道,被称作“斯泰申石碑”的四座石柱,竖立在了巨石阵内侧,在这个阶段,似乎曾决定在中央竖起两圈蓝砂岩石柱,大约竖起四分之三圈石柱之后,可能由于计划改变,这项工程突然停止,于是石柱被搬走坑被填平。
《国家地理》提供的“巨石阵”的照片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巨石阵进入了建筑的第三个阶段,人们运来了100多块巨大的砂粒岩,并且建成了有30多个石柱的外圈,在外圈里侧布置了马蹄形。在第三阶段中期,在这5座石碑坊的里侧布置了许多蓝砂岩石柱,其中蓝砂岩的石柱残存到了今天。
巨石阵的主要材料是蓝砂岩,小的有5吨,大的重达50吨。但在索尔兹伯里地区的山脉中并没有蓝砂岩。最后,考古学家在南威尔士普利赛力山脉中发现了蓝砂岩。考证结论说明,数千年前的人们,不仅能将坚硬的蓝砂岩从山体中开凿下来,还能轻松地将原本粗糙锐利的表面打磨光滑。考古人员在普利赛力山脉的采石场发现了一些废弃的石斧和金属工具,这些工具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考古人员推测,当时的建造者已经掌握了凿刻巨石的技术,巨石就是被这些工具从山体中开凿下来的。在找到需要的石块后,还要将这些较大的石块分割成预定尺寸的小石块,专家们从石块的开凿痕迹中判定,当时的人们用的是一种木楔断口的方法,接下来用非常硬的沙砾连续打磨石块,来完成巨石最后的修整工作。
这些巨石是怎样从南威尔士采石场运到索尔兹伯里巨石阵的呢?专家们经过初步考证认为,这些蓝砂岩确实是通过人力从南威尔士被搬运到现在的位置的。运输蓝砂岩最合理的路线是:巨石首先从普利塞里山经陆路到达靠近海岸的米尔福得港,然后将石料装上船,最后到达巨石阵。这条线路,水路长达300多公里,专家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制造出载运巨石的船只。
从普利塞里山脉到达巨石阵,陆地行程将近40多公里,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在陆地上运输这些巨石的呢?研究人员认为,运输巨石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困难,运输的工具很可能是利用撬杠、滚木和绳子。古时候巨石阵周围的山谷里有茂密的树林,人们利用坚硬的树木充当滚木和撬杠,而一种叫做断树的树皮可以制造出绳子,考古学者首先将树皮放在湿泥里浸泡6个星期,树皮就变成了富有韧性的纤维,把它们绞在一起,就成了简单结实的绳索。
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条件下,古人又是如何准确地将横梁放到石柱顶部的呢?专家们认为,架置石块横梁很可能用的是“土屯法”。专家介绍说,土屯法就是利用斜面原理,用很多的土把两个柱子埋起来,形成一座山形,高度就是这个石头要到的高度,做成一个斜坡,然后从斜坡上把石头拉上去,下面用撬杠,很可能要铺原木,就位之后把土挖掉。
在漫长的年代里,巨石阵犹如强劲的磁铁,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许多人更愿意相信,这是远古祖先有意留给后人的一个巨大谜题。
巨石阵之谜难倒科学家
根据法制日报报道宇航员现在可以乘航天飞机自由往返于太空和地面之间;无人宇宙飞船可以前往火星探测那里是否有水;科研人员刚刚完成了“生命之书”,破译了人体基因编码的序列,这一切都说明现科学是何等的发达。但人类对自己的祖先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期留下来的一些遗迹,也仍然有解不开的谜团。坐落在英国的圆形石林就是其中之一。
圆形石林也叫做巨石阵,位于英国离伦敦大约一百三十公里一个叫做索尔兹伯里的地方。那里的几十块巨石围成一个大圆圈,其中一些石块足有六米之高。据估计,圆形石林已经在这个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矗立了几千年。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人确切知道当初建造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些科学家认为圆形石林是早期英国部落或宗教组织举行仪式的中心。还有一些专家认为那里是观察天文的地方,人们很可能在季节变化之际在那里举办活动。
圆形石林是人类早期留下来的神秘遗迹之一。科学家经过多次详细的考察之后,已经大概估计出它的建造年代和过程。科学家认为,圆形石林可能最早于四、五千年前开始动工,整个工程前后进行了数百年,才成为同现在状况类似的格局。
科学家知道建造圆形石林的石头来自威尔士。但是没有人知道古代的威尔士人如何把这些几十吨重的巨石运到三百多公里之外的索尔兹伯里平原。
很多专家认为,圆形石林建造的时间在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六百年之间,但是到了大约公元前一千五百年,也就是离现在三千五百年以前,英格兰的早期居民就不在这个地方举行任何活动了。然而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圆形石林可能到更晚一些的时期仍然在发挥某种功能。根据科学验证,在圆形石林内发现的一名男子的骨架是两千多年前留在那里的。
英国公众6月份在圆形石林举行了1984年以来的第一次纪念夏至的活动,圆形石林内的巨石正好同夏至那天太阳升起的位置排成一线。在圆形石林纪念夏至的人大都相信英国古代克尔特人的巫师宗教,他们认为他们举行的活动同当年在圆形石林举行的宗教仪式相似。甚至有人认为,信奉多神灵的古代凯尔特人是圆形石林的建筑师。最早的克尔特巫师是法官、立法人员和神职人员。他们在那里举行宗教仪式,解决法律纠纷,并向老百姓发布指令和提供帮助。但是据认为,这种宗教在一千五百年前就销声匿迹了。
王室墓地?
英国研究人员29日说,英格兰西南部的史前“巨石阵”可能是一个古代王室墓地。
研究人员将从“巨石阵”挖掘出的人类遗体作放射性同位素检测,以确定这些遗体的埋葬年份。他们认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间,“巨石阵”是一处墓地。
设菲尔德大学考古学家帕克领导了发掘工作。他说:“我们的猜想是,‘巨石阵’原是一处安葬死者的地方。进一步的猜想是,这里葬的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可能是英国古代一个王室成员。”
考古学家估计,600年间“巨石阵”共有150人到240人下葬。埋葬人数如此之少,可能意味着这些人属于同一显赫家族。
设菲尔德大学古代人口统计学专家钱伯莱恩说,“巨石阵”埋葬的是同一家族成员的线索是,早期在那里下葬的人很少,但此后几个世纪,随着家族后代人数增加,下葬人数也相应增加。
英国政府从大约八十年前开始修复圆形石林。从那时起,圆形石林已经成为英国最热的旅游点之一,每年都有一百万人到那里游览。最近到那里参观的人当中有一名美国教师。参观过后,这名教师颇有感慨地说,建造圆形石林的古代人当中一定有很伟大的发明家和工程师。 地图坐标
北纬 51°10'43.86"
西经 1°49'34.28"
在英国伦敦西南100多千米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一些巍峨巨石呈环形屹立在绿色的旷野间,这就是英伦三岛最着名、最神秘的史前遗迹------巨石阵。
在英国人的心目中,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考古证明,巨石阵的修建是分几个不同阶段完成的。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开始了巨石阵的第一阶段的修建。人们先挖了一道环形旱沟,在沟的外侧斜置了一石块,在环沟内侧,修建了土坛,坛中有56个土坑。蓝砂岩派成的两个圆圈,是巨石阵的雏形。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900年,人们修建了通往石柱群中央部位的道路,又建成了规模庞大的巨石阵,形成了夏至观日出的轴线。人们以巨石作柱,上卧一巨石作楣,构成直径30米左右的圆圈。圆圈内是呈马蹄形的巨石牌坊。其后的500年间,人们不厌其烦地多次重新排列这些巨石的位置,形成了今天大致能看出的格局。从现存的遗址看,这个环形石柱群被直径达120米的土堤围绕着,其石高6米,单块重30吨~50吨,石柱上面是厚重的石楣梁,紧密相连, 形成柱廊形状;石环外侧土墙的东部有一巨大的石拱门, 整个结构呈马蹄形。石环内有5座门状石塔,总高约7米,呈向心圆状排列。
迄今发现的巨石阵共有人工琢凿过的巨石130多块。这些巨石也引起了许多推测。人们曾经认为这些巨石中的蓝砂岩石采自威尔士南部的普雷斯塞利山脉,这些蓝砂岩块被放在木筏上由水运而来。但也有地质学家认为,巨石阵的石头种类繁多,也许是由冰川活动把它们从更遥远的地方带到附近,然后被建筑者采集来用做材料的。如果这种推测属实,那么也许那个时候的人们把这些不明来历的巨石纯粹作为具有神力的东西来崇拜,把它们树立起来并不是为了建筑(天文台、宇宙)的目的,或者,它们可能是一些原始的祭拜对象。

许多年以来,巨石阵吸引了众多的人们对它进行考察,人们对这座巨石阵的用途做出了种种猜测。一些人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土提内侧有多处墓穴,便据此推测它是古代部落酋长的坟墓。而出土的大量兽骨残骸则被怀凝是祭陵用的牺牲品。于是有人判断,巨石阵是祭祖用的祭祀场所。还有结论认为这是一座古代天文台。牛津大学的霍金斯教授通过仔细观擦和严密的计算认为通过巨石阵石环和土环的结构关系,可以精确了解太阳和月亮的12个方位,并观测和推算日月星辰在不同季节的起落,所以,这应当是一座古天文台。
真正大规模的考察发掘是在20世纪后期。1980年---1984年,英国考古学者巨石柱遗址进行了发掘考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证明巨石阵始建于公元前3100年。距今已逾5000年,当时,这里有绵亘的森林,维塞克斯的原始部落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因此,学者们认为,这里是不列颠岛的人类文明发祥地。而正是这一灿烂的维塞克斯文明,推动了英伦三岛的进步。公元5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就是在这一带建立的,这个王国在公元9世纪统一了全英格兰的。

阅读全文

与什么被誉为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