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人物中,哪些人有公正无私、忧国忧民的精神
中国古代一些有名的清官、廉吏:包拯、海瑞、狄仁杰、刘墉、于成龙、房玄龄、姚崇、文天祥、岳飞、辛弃疾、林则徐、范仲淹等
近现代的主要有:焦裕禄、孔繁森等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B. 忧国忧民的历史名人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2、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3、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诗人、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4、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芈”姓;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5、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C. 历史上忧国忧民的人士有谁还有名言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
范仲淹
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霍去病
名言: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文天祥
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希望能做些参考的价值!谢谢的!
D. 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是谁
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有很多:
中国爱国诗人首屈一指是屈原,楚都攻陷后投河殉国。
爱国宰相文天祥,宁死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辛弃疾、苏轼都留下千古名句。
李杜歌颂大好江山、关心天下疾苦的诗家仙圣名垂青史。
E. 中国古代有哪些名人忧国忧民的故事
最经典的故事,范仲淹的日记:《岳阳楼记》
全文如下:
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译文对照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F. 历史上忧国忧民的人物 (最好有一些事迹.)
屈原: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G. 古人忧国忧民的故事
1、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诗人、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2、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芈”姓;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
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3、岳飞
少时其母与其背刺“精忠报国”,成为其毕生的座佑铭。一生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他忧国爱民,其军队纪律严明,饿时不扰民,冻死不进屋,受到人民的爱戴。
4、文天祥
南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进迫临安,他在赣州组织民兵万人,北上勤王。次年以右相赴元营议和,因不屈被扣押,胁持北上,至镇江逃脱,辗转海道至福州,与张世杰等拥立赵纲为帝(端宗)。后进兵江西,号召人民继续抗元,兵败退守广东。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就义。有《文山先生全集》,其诗多叙及险恶经历,气势豪放,允称诗史,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句,尤为后世传诵。
5、谭嗣同
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主张维新变法。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变法主张。8月被召入京任军机处章京,参与戊戌变法。
9月戊戍政变时被捕,28日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同被杀于北京菜市口。他政治上抨击专制政体与纲常名教、哲学上继承王夫之的“道不离器”的观点,又借用物理学名词“以太”表示世界本原。所作诗歌风格雄健,富于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