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在什么时期完善在何时标志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
《庄子》则曰:“神农之世,……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
原始农业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后来变开始了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刀耕火种”。什么叫“刀耕火种”?
所谓“刀耕火种”就是在初春时期,先将山间树木砍倒,然后在春雨来临前的一天晚上,放火烧光,用作肥料,第二天乘土热下种,以后不做任何田间管理就等收获了。一般是二,三年之后,土肥就已枯竭,就不能再种植了,而不得不另行开辟。原始的刀耕火种与之相类似,只不过工具更为简陋一些。据考古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原始农业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类,这些都是用来砍伐树木的。
人们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所要面临的就是土地的选择。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种植二三年之后就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但从新石器时代所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原始农业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很早就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进入了所谓“石器锄耕”或耜耕”的“熟荒耕作制”的阶段。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史传说中得到映证。相传“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烈山”就是放火烧山,“柱”实际上是挖洞点种的尖头木棒——后来发展为木耒。这正是原始农业中两个相互连接的主要作业,不过被传说人格化了。
现在“刀耕火种”是人们把树木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烧,再播种旱谷等作物,是利用积聚在热带雨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这在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外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子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就恢复了,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并不影响,是一种“森林与农地”轮作和好方法。到了近代,人口倍增、森林难以恢复,山地水士流失严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退化。所以,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作出严禁山地“刀耕火种”的决定是明智的。
“刀耕火耕”时期随着耕作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我国农业进入到“石器锄耕”阶段。
2.石器锄耕
从耕作方式、农具使用来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将其划分为耕前期、耜耕期和犁耕期3个发展阶段。“刀耕火耕”属于耕前期。随着大量骨耜和石耜的使用,人们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耜耕”比“火耕”的好处是什么?(土地利用率较高;能获得较好的收成)缺点是什么?(缺乏施肥,种上三四年还得撂荒,人们还得寻找新的土地)
3.铁犁牛耕
“耜耕”和“火耕”时期原始农业生产方法十分简单。这样的农业生产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只向自然索取而不补偿,土壤营养的平衡完全依赖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这是只取不给的掠夺式的生产。由于那时人口较少,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不高,而且生产力低下,因而原始农业的生产还没有超过自然的负荷能力和恢复能力,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小。
但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类对自然要求的增加,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进入到传统农业阶段,既采用“铁犁牛耕”时期。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那时在农业上应用还很少使用。但由于懂得了施肥技术,依次肥沃的土地可以连续耕作,贫瘠的土地也可以在休耕一两年后轮耕。随着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农业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牛耕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出现和初步的推广,加上灌溉和施肥技术的新进展,大大提高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从此,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耕作方式。
通过整地、育苗、除草、施肥、灌溉等技术措施,在向自然索取农业产品的同时,也给予农业生态系统一定的补偿(主要使用有机粪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当之无愧的传统农业的典范。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第一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由于传统农业依靠农业内部循环来维持平衡,对自然的依附状态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又由于传统农业分散经营和规模小,也难于合理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铁器在我国战国时代末年开始盛行,前期应该是青铜器时代。
而且在汉朝之后我国开始重视农桑,所以应该是汉朝以后!
到了唐朝,农业开始飞速的发展
B. 我国的男耕女织的方式上溯到什么时期依据是什么
根据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教科书所说。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原有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坏,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济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C.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原始农业耕作方法主要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开始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
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臻成熟。
(3)中国的耕作历史上溯到什么时代扩展阅读: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有三个优点:
1、曲辕和犁褩的出现,这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2、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3、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D. 中国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大规模开垦农田的
这个应该是从铁器的出现,大概应该是在战国晚期的时候,因为铁器的出现时的生产力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也就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早期的时候主要还是使用一些比较原始的一些农业工具,比如说木质的工具之类的,虽然说那个时候存在青铜器,但是由于青铜器的价值比较高,也就是说,比较珍贵,一般都不会用于农业生产,所以说事实上应该在铁器出现之前,多数农业耕作都是使用比较原始的工具,这些工具的一个生产力水平并不是很高,所以说应该从铁器的出现开始才会大规模的开垦农田,这个应该是一个主要的情况,也就是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应该是从战国晚期或者说应该从汉代开始。因为战国晚期的情况并不是太好,所以说,从历史上来看,应该也就是西汉时期,应该才算是开始大规模的开垦农田,因为这个时候不光有这种生产技术,还有这种能够大规模开垦农田的一个社会环境。
E.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制度的四个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F. 中国什么时候进入农业文明时期
此阶段主要是指现代印刷术发明前的一段时间,即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19世纪初)之间的时期。
早期信息组织的形式起源于两河流域档案库及档案目录,其活动可追溯到人类早期系统的文字记录—档案文献的生产、积累与利用、农业文明时期信息组织工作的主要活动是书目工作,这是一种对现有着述或文献特征进行识别、选择、着录与排序的系列工作。
(6)中国的耕作历史上溯到什么时代扩展阅读:
农业文明主要特点
⑴ 以手工编纂书目的信息组织形式为主流。
⑵ 信息组织活动以个人或统治集团个体劳动为主。虽然偶尔也存在简单的协作关系,但未形成一种长期固定的专门机构。
⑶ 信息组织着眼于文献的收藏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管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并非着眼于文献检索与利用。
⑷ 信息组织的主要对象是图书和档案文献。
⑸ 信息排序多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国外偶尔采用主题方式揭示和排序。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及分类揭示与排序的手段对后来信息组织的影响十分深刻。
G. 农耕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
从距今10000~8000年间至今。
距今10000~8000年间,中国早期农业已形成了以栗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两大系统,以及与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南稻北栗格局。
北方的原始农耕以旱地农业为特色,这与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春秋冬三季干旱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所以选择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幼苗期能抗旱的栗。南方的原始农耕以稻作农业为特色。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多湿润,所以选择了喜水作物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
(7)中国的耕作历史上溯到什么时代扩展阅读: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
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
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H. 我国最早的农业出现在哪个社会历史时期
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早期农业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在某些地区发生。在中原地区,它大体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夏王朝建立之时,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后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各地原始农业遗址发现了不少石斧、石锛,表明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实行过“砍倒烧光”的耕作方法和撂荒耕作制;但以木、石、骨、蚌为质材的锄、铲、耒、耜、等翻土工具出现相当早,尤以使用耒耜为特色,表明中国较早由迁徙的刀耕农业转为定居的锄耕农业。这与中国在平坦疏松而森林较少的黄土地区和江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发展农业有关。但无论是较早的洞穴遗址、山前遗址或稍后的江河两岸阶地和台地遗址,都不属于在大河泛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灌溉农业。 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南方多种稻,北方多种粟黍;家畜饲养处于次要的辅助地位,一般以养猪为主;采集和渔猎仍是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形成农牧采猎相结合的格局。北部和西部以牧养马牛羊为主的游牧部落形成较晚。这种情况以及古史传说都表明:中国是从采集经济直接进入农业经济,其间没有经历畜牧业经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