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西的戏剧叫什么剧
江西的戏剧叫赣剧。
赣剧是江西的主要剧种,其前身为古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珍珠记》、《张三借靴》是其代表性剧目。《还魂记》则是根据汤显祖同名原着改译。而赣剧皮黄腔的《雪夜访普》,和高腔的《江边会友》、《送衣哭城》都是比较罕见的古老剧目。
上世纪50年代,在江西省文化部门的主导下,弋阳腔两大流派:饶河班、信河班在南昌相合,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遂称“赣剧”。
(1)江西赣剧有多久的历史扩展阅读
江西赣剧发展背景
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着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弋阳腔更名为赣剧。赣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京剧的“鼻祖”,其发展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形成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赣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宋、元以后,南戏开始流传于我国东南诸省。赣东北地区的饶州、广信两府,曾归江浙行省管辖,明代洪武初年划入江西省。由于交通方便和贸易往来,南戏随之传入广信府的弋阳县。当时,在弋阳县落脚的南戏,是专演《目连救母》戏文的。
这种戏文,因为受到当地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江西特点的南戏,被人称为“弋阳腔”,与江浙地区的其他南戏声腔,并驾齐驱。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祝允明《猥谈》在对南戏声腔的评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阳腔,作为赣剧的主要声腔,弋阳腔是最为古老的。
② 赣剧是怎样形成和演艺的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各个领域都创造出巨大的成就。
弋阳腔在这个时期也焕发了勃勃生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50年饶河班与信河班合并,称为“赣剧”。
1953年,赣剧进入南昌,并成立了江西省赣剧团。其后又创办了戏曲学校,集广、饶两班于一堂,并把流行于都昌、湖口一带的九江青阳腔也划入赣剧范畴。
后来,赣剧的高腔有弋阳腔和青阳腔两种,其中弋阳腔一直保持“其节以鼓,其调喧”的原始风貌;青阳腔由安徽传入江西北部的都昌、湖口、彭泽一带。
由于青阳腔和弋阳腔有历史渊源关系,1957年被发掘出来后,亦归入赣剧演唱。弋阳腔高昂激越,青阳腔柔和婉转。
由于青阳腔具有通俗流畅的“滚唱”,在扩大上演剧目和丰富艺术表现力方面较弋阳腔更胜一筹。高腔曲调结构均为曲牌联套体。
1958年在弋阳,创办了一个专唱高腔的专业剧团。在50年代曾出现许多着名演员,如有江铃静、严有源、杨桂仙、潘凤霞、卓福生、童庆初、肖桂香、陈桂英、祝月仙、胡瑞华、段日丽、万良福、涂玲慧、陈俐等。
1985年,江西省共有10个赣剧团。曾先后到武汉、长沙、广州、福州、上海、南京、天津、北京,以及安徽、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演出获得了大量好评。在剧目演出方面,经过改革的弋阳腔,获得了“美秀娇甜”的奖誉。
赣剧经过了老一辈艺人的继承和发扬,形成了更加完善、优美的艺术,发展成为结合众多唱腔,分布广泛的戏曲艺术,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
赣剧由于长期演出于赣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所以其舞台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古朴厚实亲切逼真的地方风格。
赣剧表演夸张、强烈、凝练、细致,如《珍珠记》中夫妻相会甩书、挥帚、跪抱等强烈而朴质的表演;《张三借靴》一剧中通过祭靴、摔靴、脱靴等情节,揭示出财主吝啬的夸张手法;《藏孤出关》中以眼神、水袖表达感情;《幽闺拜月》中以舞蹈刻画性格;《送饭斩娥》中用步法塑造人物,以及《黄鹤楼》中巧妙地运用一连串无言的喜剧性表演,把刘备、周瑜、赵云三者之间的内心冲突,刻画得淋漓尽致。
赣剧的音乐演奏可以分为高腔、昆腔和弹腔三大类。其弹腔又包括二凡、西皮、秦腔、拨子、浦江调、上江调、浙调、安徽梆子、南北词以及民歌小调。
赣剧的高腔曲牌结构,基本上符合南北曲的格律。因曲体本身的富于变化,又构成了曲牌唱腔丰富的表现力。
赣剧高腔音乐具有锣鼓伴奏,人声帮腔;腔调自由,自由行腔;旋律少变、节奏简单;“滚白”与“滚唱气”夹于牌唱胜之中的特点。
后来,高腔增加了管弦伴奏,按剧目情况,分别定出托唱乐器和帮腔乐器。生旦为主的剧目,以箫、笛、琵琶为主奏乐器,二胡、中胡、篌管应之。在人声帮腔上七有男女和混声帮和之分。由于这些改革,使赣剧高腔在保持原有高亢激越的特点外,增入了柔和优美的旋律。
赣剧剧目分弋阳、青阳、乱弹、昆腔几类:
弋阳腔剧目有所谓“十八本”之说。即《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金貂记》、《龙凤剑》、《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十义记》、《鹦鹉记》、《清凤亭》、《洛阳桥》、《三元记》、《白蛇记》、《摇钱树》和《乌盆记》。
青阳腔剧目《双拜月》、《百花赠剑》、《西厢记》;弹腔《梁祝姻缘》、《借女冲喜》、《白蛇传》、《装疯骂殿》、《孟姜女》。
乱弹剧目有清道光年间38种,称为“老路戏”,其中有《三官堂》、《四国齐》、《禹门关》等二凡戏和《祭风台》、《花田错》、《芦花河》等西皮戏以及西皮二凡戏《二皇图》、《蓝田带》、《龙凤阁》等。
昆腔剧目《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创作的现代戏有《一群穆桂英》、《红色宣传员》、《奇袭边平》、《盗种》、《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
赣剧具有“繁音促节,咿喇如话”的特点,因而在唱腔的句间或句尾出现“啊”“呃”的衬字和变音,常用舌根翻高八度,俗称“边音”。
赣剧弹腔生角讲究本音“酥”,边音“秀”,忽高忽低,清越动听,其角色表演因戏而异,有的端庄凝重,有的风雅飘逸,有的刚健勇武,有的又迂腐寒酸。有蟒袍、靠把、官带、箭衣、褶子等戏路。
后来赣剧艺术进行改革,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优秀传统剧目。
1960年建立了江西省赣剧院。1960年,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两省分别派员南下移植赣剧,一时出现了“南花北放”的繁荣景象。
③ 赣剧的由来故事
赣剧,江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赣剧起源于赣东北,流行于江西省境内。其声腔基础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融合了清代中期传入江西境内的昆腔与乱弹而形成,是古代四大声腔之一。1951年定名为赣剧。赣剧的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歌舞结合,声腔体系十分丰富。
历史渊源
戈阳腔
赣剧《青山作证》
约在清代中叶,赣东北境内又兴起一种“梆子腔乱弹”,并有许多外来声腔如石牌腔、秦腔、楚腔时来时往。对这些新兴的声腔,当时统称为“乱弹腔”(见郝硕《奏折和唐英《古柏堂传奇》)。
“梆子腔乱弹”即今赣剧之二黄腔(俗称二凡,原名宜黄腔),系来自抚州的宜黄班。今赣剧的《下南唐》《下河东》《反昭关》《满堂福》等剧,仍用唢呐伴奏,保持着宜黄腔初期的演唱风格。
清道光(1821—1850)时,西皮传至赣东北地区。早期赣剧广信班艺人仍称西皮为“汉调”。赣剧饶河班西皮系从安徽传入(其原板中带有石牌调,今《二度梅》、《银桃记》等中有此唱腔)。这时,赣剧艺人亦效汉剧,将西皮与二黄结合,使江西乱弹腔最后定型。于是,一个以弋阳班社为班底,以皮黄为基础,包括来自浙江浦江班的浙调、浦江调,传于安徽的吹腔拔子以及发脉于陕西的秦腔等各类声腔,在赣东北地区熔铸炉,组成高、乱合班,替代了单一的弋阳高腔班。
昆曲
昆曲渗入赣剧,最早是清初的玉山班,干隆(1736—1795)以前,昆曲在江西的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南昌、九江、赣州等城市,对赣东北农村影响不大。
光绪二十八九年(1902—1903),婺源洪福林昆班被乐平秧坂马家接管经营,名“万春班”,后又从浙江金华、兰溪邀请部分演员,演出草昆剧目。
从此,高腔、乱弹腔和江西化了的昆曲三者合流,形成了赣剧。
赣剧的祖师
赣剧供奉的祖师爷,亦名为老郎神,俗称“田府正堂”,这是南戏传给弋阳腔的祖师父。而明代的弋阳腔是从浙江杭州传入的南戏为基础,结合江西的地方特点而产生的,故赣剧祖师爷才有“杭州西门外铁板桥头二十四位老郎师傅”之说。清代以后,赣剧的老郎神改为唐明皇。在广信府的玉山班里,亦有供奉田、窦、葛三位祖师的。尽管祖师爷有这些不同说法,祖师爷的诞生日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而赣剧的老郎庙只在玉山县发现一处,可惜现在已经不存在。这是赣剧祖师的一般情况。 清代道光以来,随着外来戏曲流入和本地乱弹戏盛行,这种弋阳腔便逐渐衰落下去。及至光绪初年,赣东北除少数地区还有高腔流行以外,大多数地区几乎都是乱弹戏的势力范围。当时万年县珠田街附近,还剩下老义洪、三义洪和新义洪等三个高腔班,演员多系万年县人。相传赣剧旧有十八本弋阳腔戏,还能演出的有《珍珠记》、《卖水记》、《三元记》、《白蛇记》、《鹦鹉记》、《十义记》、《乌盆记》、《摇钱树》、《龙凤剑》、《古城会》、《青梅会》、《白袍记》、《金貂记》等十三种,另有《报冤亭》、《八义记》、《长城记》、《清风亭》、《活阳桥》等五种只存一些折子戏,全本早已失传。光绪十八年(1892)老义洪班被乐平县界首马家接收过去,更名为“马老义洪班”。从此,赣东北地区的弋阳腔便传至乐平县为活动中心,陆续培养一批人才,出现了弋阳腔的复兴局面。光绪三十年时,乐平县秧坂马家以婺源的洪富林徽班为基础,并从浙江金华请来一批昆腔艺人,组成一个昆腔班,名为“万春”。他们竭力提倡昆曲,并以此与义洪班相互媲美。不久,浙江演员返籍后,万春班被迫解散。现在赣剧中的昆腔正宗戏,大部分是万春班传下来的。
④ 赣剧的历史沿革
起源
赣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宋、元以后,南戏开始流传于我国东南诸省。赣东北地区的饶州、广信两府,曾归江浙行省管辖,明代洪武初年划入江西省。由于交通方便和贸易往来,南戏随之传入广信府的弋阳县。当时,在弋阳县落脚的南戏,是专演《目连救母》戏文的。这种戏文,因为受到当地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江西特点的南戏,被人称为“弋阳腔”,与江浙地区的其他南戏声腔,并驾齐驱。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祝允明《猥谈》在对南戏声腔的评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阳腔,作为赣剧的主要声腔,弋阳腔是最为古老的。
弋阳腔的发展
这种弋阳腔在形成以后,在剧目上除原有的《目连戏》以外,主要是以扮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封神传》、《三国传》、《征东传》、《征西传》、《水浒传》、《岳飞传》、《东游传》、《南游传》、《西游传》、《北游传》和《铁树传》(许真君故事)等十二种。和《目连戏》一样,每种都分作七天演完。这种连台本戏的出现,为弋阳腔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南戏其他声腔的发展。明代的弋阳腔还从南戏和传奇中移植了一些剧目,如《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三元记》、《鹦鹉记》、《白蛇记》、《十义记》、《洛阳桥记》、《清风亭》、《乌盆记》和《摇钱树》等。这批传奇戏的增加,使弋阳腔的演出内容更加丰富,进而又把弋阳腔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赣剧流行的地区,在明代主要是唱弋阳腔。清初以后,保留在这里的弋阳腔,因为战争的破坏而受到严重的摧残,原来上演的连台本戏大都失传,流行地区只剩下玉山、弋阳、贵溪、万年和鄱阳等地。这时在民间流传的弋阳腔,被大多数人称之为“高腔”,其中活跃在弋阳、万年的高腔班,还留下十八本高腔戏,以维持它的正常演出活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使很多弋阳腔戏班,根本不能独立存在了。由于乱弹诸腔的兴起,在赣东北地区的戏班,有些便开始转唱高腔以外的其他声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使赣剧最终变成了个综合高、昆、乱三腔的剧种。
这种弋阳腔是继承南北曲的传统,并结合地方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其基本原因,就是用弋阳的方言土语来唱南戏的曲调,这才形成具有江西特点的新腔。这种新腔,在目连戏的阶段还带有浓厚的宗教音乐色彩。以后,通过连台本戏和传奇戏的演出,才使它摆脱了宗教音乐的影响,变成南戏中流传甚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声腔。在音乐体制上,赣剧弋阳腔的唱腔由各种不同的曲牌组成,从如今保留的曲牌来看,主要是唱南曲,也有属于北曲的曲牌。根据音乐乐唱腔的特点,这种声腔又可分为[驻云飞]、[江儿水]、[香罗带]、[新水令]等类。长期以来,这种弋阳腔一直是干唱和带有人声帮腔的形式,由于是用假嗓子翻高八度的帮腔,故对本嗓帮腔的声调而言,便自称为“高腔”。
赣剧从明代弋阳腔开始,到清代的乱弹诸腔以及昆腔的吸收,使它变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声腔的剧种。
寻根探源
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着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弋阳腔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弋阳腔诞生在江西弋阳。弋阳腔一诞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弥漫于中国的戏曲舞台,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演奏出了中国戏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创造了中国戏曲的新形式,揭开了中国戏曲史的新篇章。弋阳腔自由的表演风格和高亢的旋律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凝结成的。自南宋以来,经元入明,弋阳及其附近地区几乎战乱未已、灾荒不断。洪武二十四年,弋阳户数,19,718户,人口51,653人。至清顺治六年,弋阳县人口仅有11,801人,人口锐减五分之四。是严重的生存危机把弋阳腔锻造成了“高腔”。弋阳腔是弋阳人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弋阳人“刻厉自奋,矜谨节义,”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阳腔熔铸了弋阳人的性格。通过对戏曲的审美活动,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明代弋阳人口急剧减少,“固有户存而人去者,逋亡迁徙,不着汔土也着于世矣。”由此,对于嘉靖年间“弋阳之调绝”,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建国后
建国后,于1953年,赣剧进入南昌,并成立了江西省赣剧团。其后又创办了戏曲学校。1960年建立了江西省赣剧院(下设三个团),集广、饶两班于一堂,并把流行于都昌、湖口一带的九江青阳腔也划入赣剧范畴。至1985年,江西省共有十个赣剧团。曾先后到武汉、长沙、广州、福州、上海、南京、天津、北京,以及安徽、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演出。此外,还于1958年在弋阳创办了一个专唱高腔的专业剧团。 建国后,在50年代曾出现许多着名演员,如广信路的花旦潘凤霞、祝月仙,小生童庆·卓福生,正生乐一生,花脸陈犹红,青衣萧桂香,老旦李菊香和饶河路的旦角陈桂英、胡瑞华等。中青年演员有小生万良福、萧曼如,正生晏致健,花旦段日丽、熊振淑,青衣熊中彬、高金香,贴旦邹莉莉、童明明,武旦侯爱蓉、陈丽芳,老旦熊丽云,花脸汪炎振,小丑刘安琪等。
枯木逢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赣剧的发展如枯木逢春,1950年从赣东北地区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了江西省赣剧团,不久创办了赣剧演员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弋阳腔子弟。在赣东北地区先后成立了九个赣剧团(其中弋阳县名为弋阳腔剧团)。1960年建立了江西省赣剧院。则时,作为赣剧的一种声腔,还将九江地区发现的青阳腔也纳入赣剧之中。1960年,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两省分别派员南下移植赣剧,一时出现了“南花北放”的繁荣景象。至此,赣剧不仅受到省内观众欢迎,而且先后到过武汉、长沙、福州、厦门、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合肥、济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在剧目演同方面,经过改革的弋阳腔,获得了周总理“美秀娇甜”的奖誉。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的赣剧又得到复苏。除江西省赣剧团外,全省恢复了十一个赣剧团(其中包括赣州地区兴国县赣剧团),原来属于赣剧的流行地区,如今又可见到赣剧的演出活动了。
2006年5月20日,弋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⑤ 江西的戏剧叫什么剧
在江西的戏曲文化中,戏剧剧种十分多,特别是采茶戏,地域上的不同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采茶戏剧。
1、赣剧
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着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2、弋阳腔
弋阳腔,传统戏曲声腔之一。简称“弋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信州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后与当地赣语、传统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它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蕃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清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故弋阳腔又通称赣语高腔。
3、盱河戏
盱河戏,流传于广昌县境的一个古老剧种。别名大戏、土戏。盱河戏发祥于甘竹镇,原先专唱高腔,后与皮黄诸腔盱河戏相结合,遂形成以唱皮黄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的大型剧种。因该剧种只流行于盱河流域,1981年正式定名为盱河戏,并建立了广昌县盱河戏剧团。
4、东河戏
东河戏是在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地区高腔的基础上,逐步融合了昆曲、宜黄调、桂剧、安庆剧、弋板、南北调、秧歌调等,发展成拥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其形成于赣州东面贡水流域,故称东河戏。东河戏中的乱弹腔首先将自己的观众定位于下层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实际也证明它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5、宁河戏
宁河戏起源于江西修水,由酬神还愿的的傩戏发展而成的汉族戏曲剧种,角色分类与徵剧相似,但更为细密,舞蹈动作特点甚多,唱腔以二犯与西皮为主。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较为罕见。
据普查结果初步统计,江西省现存活态戏曲剧种(含皮影戏、木偶戏)共33个。
其中本土戏曲剧种24个:赣剧、弋阳腔、九江青阳腔、宜黄戏、广昌孟戏、婺源徽剧、东河戏、宁河戏、西河戏、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赣西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宁都采茶戏、武宁采茶戏、瑞昌采茶戏、袁河采茶戏、万载花灯戏、赣中花鼓戏、永修丫丫戏、南河戏。
跨省剧种3个:京剧、黄梅戏、越剧。皮影戏2个:上栗皮影戏、湘东皮影戏。木偶戏4个:横峰提线木偶、兴国提线木偶、兴国手端木偶、信丰手端木偶。与《中国戏曲志·江西卷》所列剧种相比,恢复了一个剧种即弋阳腔,新增了2个剧种,即永修丫丫戏、南河戏。
⑥ 赣剧的介绍
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汉族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着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解放后,赣剧艺术进行改革,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优秀传统剧目。赣剧的发展对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⑦ 江西的戏剧
江西戏剧剧种
赣剧:赣剧发端于明代弋阳腔,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分饶河、广信两派。饶河戏流行于饶洲府的鄱阳、乐平、余干、万年、德兴等地。广信班流行于广信府的上饶、玉山、贵溪、横峰等地。建国后,一九五零年被正式定名为赣剧。
东河戏:初名赣洲大戏。孕育,形成于贡水流域的赣县、兴国一带,是江西古老剧种之一。东河戏流行地区有赣县、兴国、南康、大余等县,旁及粤东的梅县、潮洲以及闽西的宁化、归化等地。
宜黄戏:宜黄戏、旧称宜黄班。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建国后,一九五七年定名为宜黄戏。
九江清阳腔:九江清阳腔,为清代安徽清阳腔之遗脉。主要流行地区有湖口、都昌、彭泽、星子、瑞昌等地,当地人称之为高腔,后改名为九江清阳腔。
吁河戏:吁河戏,地方大剧种,旧名土戏,因为最先只演孟姜女的故事,又称之为孟戏。这种孟戏历来由宗族性的班社演出。其流行地区为广昌一带。一九八一年定名为吁河戏,在广昌成立了吁河戏剧团。
西河戏:原名弹腔大戏,是赣剧的一个流派。其流行地区为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县。赣江下游分东西两河流入鄱阳湖,而星子、德安位于西河流域,故外地人称之为西河班。一九八二年定名为西河戏。
宁河戏:旧时又名宁洲大班,其流行地区为修水、铜鼓、武宁等县,在赣、鄂、湘三省毗邻地区很受群众欢迎。其起源于明代弋阳腔,为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建国后定名为宁河戏。
抚河戏:旧称抚河大班。主要流行于抚河流域的临川、金溪、宜黄、崇仁、广昌等县,其戏班有时还进南昌演出,历史约有三百年。建国后,这个已经失传多年的剧种,才定名为抚河戏。
婺源徽剧:婺源徽班,因其流行地区以婺源为中心,故在清代就名为婺源班。建国后,一般只称为徽剧,是中国现存的古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吉安戏:地方大戏剧种,因产生于吉安地区,是一个综合了高腔、昆曲和乱弹诸腔的古老剧种。其流行地区,除赣中、赣西、赣南等地外,尚达湖南湘东一带。到建国前夕,已无班社存在,成为一个失传的剧种。
傩戏:古代祭祀剧种,主要流行于万载县和萍乡市,原称开口傩。一九八五年定名为傩戏。
赣南采茶戏:旧称灯戏,流行地区有赣洲、赣县,广东韶关、曲江等市县。从清代嘉庆以后,赣、粤两省的采茶戏班社,交往频繁。建国后才正式定名为赣南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起源于茶灯,并经过灯戏、三角班、半班等阶段。主要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进贤、永修、奉新等地。清末宣统年间,南昌采茶戏在抚洲演出达六年之久。抗日战争时,在吉安、泰和、赣州一带有较长时期的演出。建国后,初名为南昌地方戏。一九五三年改称为南昌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旧称三角班、半班。主要流行于铅山、弋阳、贵溪等县。建国后,定名为赣东北采茶戏,后改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进入半班以后,更名为采茶戏。其主要流行地区为瑞昌、九江、湖口、彭泽、德安等县。建国后,流行于瑞昌的采茶戏,曾定名为瑞昌采茶戏,后统称为九江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旧称茶戏。主要流行地区有武宁、修水、铜鼓、德安、永修、奉新、瑞昌和湖北的阳新、通山等县。1953年定名为武宁茶戏,后称武宁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旧名三角班。他的前身是湖北的黄梅戏。主要流行地区为景德镇、浮梁、都昌、婺源以及安徽的祁门等县。建国后定名为景德镇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旧称三角班、半班。主要流行于抚州、临川、崇仁、宜黄、金溪、进贤、南丰等地的部分农村,建国后,定名为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旧称三角班、花鼓班。其流行地区有吉安市、吉、永丰、峡江、新干、泰和万安等县,邻近的抚州、赣州地区也曾流行。建国后,定名为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属赣中采茶戏系统,这个剧种流行地区有宁都、于都、兴国、石城、广昌等农村乡镇,还到过福建的邵武、光泽、建宁等县演出。建国后,改名为宁都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俗称高安丝弦戏,由民间灯彩演变而成,是一种在瑞河锣鼓戏之后的新兴采茶剧种。主要流行地区为高安、上高、宜春、宜丰、分宜、新干等地。因其发展于高安,建国后,定名为高安地方戏,1978年改明为高安采茶戏。
瑞河采茶戏:旧名三角班,采茶戏、高安锣鼓戏。其流行地区主要是高安、上高、奉新、宜丰以及南昌、九江、上饶等地,因为高安县旧为瑞洲府治,地处瑞河流域,1979年改名为瑞河采茶戏。
袁河采茶戏:旧名三角班、锣鼓戏。起源于宜春北部,流行于宜春、万载、上高、吉安等地,1979年正式改名为袁河采茶
戏。
万载花灯戏:50年代叫万载花灯戏,60年代称万载采茶戏。1980年正式定名为万载花灯戏。它原于民间灯采,吸收赣南采茶戏和高安丝弦戏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加上民歌小曲,逐渐演变而成,流行于万载农村。
萍乡采茶戏:又称萍乡地方戏,后来改名为萍乡采茶戏,是在萍乡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流行于萍乡、宜春、铜
鼓、宁冈及湖南的浏阳里、醴陵等地。
⑧ 赣剧的简介
赣剧是江西的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剧种。它有俗称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这两派于1950年相合,改名为赣剧。赣剧起源于明代的弋阳腔。
赣剧的腔调计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词〕、〔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昆曲〕、〔梆子〕等。
解放后整理改编的戈阳腔剧目有《珍珠记》、《尉迟恭》、《张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阳腔戏《双拜月》、《百花赠剑》;弹腔戏《梁祝姻缘》、《借女冲喜》、《白蛇传》、《装疯骂殿》、《孟姜女》等;昆腔戏《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戈阳腔戏尚有根据史籍改编的《西域行》,根据汤显祖《牡丹亭》改编的《还魂记》;青阳腔戏有改编的《西厢记》上、下集等等。创作的现代戏有《一群穆桂英》、《红色宣传员》、《奇袭边平》、《盗种》、《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等。其中《珍珠记》、《还魂记》拍成舞台艺术片;《借女冲喜》摄为连环画。石凌鹤董解元、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被誉为“石西厢”。�
剧的口白以中州韵为基础。表演行当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称为“九角头”。
赣剧,着名演员有严有源、杨桂仙、潘凤霞、卓福生、童庆初、肖桂香、陈桂英、祝月仙、胡瑞华、段日丽、万良福等。
⑨ 赣剧的历史发展 快
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着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弋阳腔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弋阳腔诞生在江西弋阳。弋阳腔一诞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弥漫于中国的戏曲舞台,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演奏出了中国戏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创造了中国戏曲的新形式,揭开了中国戏曲史的新篇章。弋阳腔自由的表演风格和高亢的旋律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凝结成的。自南宋以来,经元入明,弋阳及其附近地区几乎战乱未已、灾荒不断。洪武二十四年,弋阳户数,19,718户,人口51,653人。至清顺治六年,弋阳县人口仅有11,801人,人口锐减五分之四。是严重的生存危机把弋阳腔锻造成了“高腔”。弋阳腔是弋阳人顽强生命力的表现。弋阳人“刻厉自奋,矜谨节义,”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阳腔熔铸了弋阳人的性格。通过对戏曲的审美活动,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明代弋阳人口急剧减少,“固有户存而人去者,逋亡迁徙,不着汔土也着于世矣。”由此,对于嘉靖年间“弋阳之调绝 ”,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⑩ 赣剧的历史发展概括与基本要点
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着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弋阳腔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弋阳腔诞生在江西弋阳。弋阳腔一诞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弥漫于中国的戏曲舞台,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演奏出了中国戏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创造了中国戏曲的新形式,揭开了中国戏曲史的新篇章。弋阳腔自由的表演风格和高亢的旋律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凝结成的。自南宋以来,经元入明,弋阳及其附近地区几乎战乱未已、灾荒不断。洪武二十四年,弋阳户数,19,718户,人口51,653人。至清顺治六年,弋阳县人口仅有11,801人,人口锐减五分之四。是严重的生存危机把弋阳腔锻造成了“高腔”。弋阳腔是弋阳人顽强生命力的表现。弋阳人“刻厉自奋,矜谨节义,”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阳腔熔铸了弋阳人的性格。通过对戏曲的审美活动,获得了自我释放,自我减压,自我陶醉的艺术享受,最终获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明代弋阳人口急剧减少,“固有户存而人去者,逋亡迁徙,不着汔土也着于世矣。”由此,对于嘉靖年间“弋阳之调绝 ”,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2006年5月20日,弋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
风格特点
弋阳腔的唱腔结构、伴奏及行当与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基本一样。据清·李调元的《剧话》:"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由此可知,弋阳腔又通称为高腔。弋阳腔又有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配以锣鼓,气氛热烈,它的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
弋阳腔的曲牌,来源于两个方面:出自南戏的曲牌有[鹧鸪天]、[皂罗袍]、[泣颜回]、[驻云飞]、[香罗带]、[红衲袄]、[山坡羊]、[步步娇]等;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端正好]、[点绛唇]、[寄生草]、[朝天子]、[醉太平]、[快活林]、[清江引]等。它们虽为套曲,但可随心入腔。
弋阳腔的脚色分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演出时仅辅以锣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员一人演唱,数人接腔,形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式,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进一步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弋阳腔繁衍出多种变体,由此形成高腔体系,对南北各地的四十几个声腔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
弋阳腔显着特色是"一唱众和",以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乐器配乐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
弋阳腔剧目分连台大戏和传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目连传》、《封神传》等,后者包括《青梅会》、《古城会》、《定天山》、《金貂记》、《珍珠记》、《卖水记》等。
赣剧的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口白以中州韵为基础。行当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称为“九角头”。赣剧的腔调计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词]、[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昆曲]、[梆子]等。
[编辑本段]
赣剧剧目
赣剧剧目分弋阳、青阳、乱弹三类。弋阳腔剧目有所谓“十八本”之说,即《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金貂记》、《龙凤剑》、《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十义记》、《鹦鹉记》、《清凤亭》、《洛阳桥》、《三元记》、《白蛇记》、《摇钱树》和《乌盆记》,到1949 年,只能上演四本正戏和部分单折;青阳腔剧目,多数出自明代传奇,保存较完整的大小剧目80余出,如《吐绒记》、《百花记》、《三跳涧》、《香球记》、《双杯记》、《五桂记》等;乱弹剧目有清道光年间38种,称为“老路戏”,其中有《三官堂》、《四国齐》、《禹门关》等二凡戏和《祭风台》、《花田错》、《芦花河》等西皮戏以及西皮二凡戏《二皇图》、《蓝田带》、《龙凤阁》等,另有二凡拨子戏《万里侯》、《打金冠》等,以后又不断从徽剧、婺剧、文南词中移植了一些剧目,大多只有提纲无准词,称为“水路戏”。解放后,赣剧整理改编的剧目有:弋阳腔《珍珠记》、《尉迟恭》、《张三借靴》、《送衣哭城》、《西域行》、《还魂记》;青阳腔《双拜月》、《百花赠剑》、《西厢记》;弹腔《梁祝姻缘》、《借女冲喜》、《白蛇传》、《装疯骂殿》、《孟姜女》;昆腔戏《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创作的现代戏有《一群穆桂英》、《红色宣传员》、《奇袭边平》、《盗种》、《铁肩红心》、《祭碑出征》等。
[编辑本段]
着名演员
赣剧的着名演员有严有源、杨桂仙、潘凤霞、卓福生、童庆初、肖桂香、陈桂英、祝月仙、胡瑞华、段日丽、万良福、涂玲慧、陈俐等。
[编辑本段]
对其他剧种的影响
自诞生以来,弋阳腔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和"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
至明嘉靖年间,向着北京、南京、湖南、广东、福建、安徽迅猛发展,达到高峰。据《南词叙录》所载,由于弋阳腔在声腔方面不断与各地民歌、山歌、小调及道教音乐相结合,因而使它极具生命力,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当时流行弋阳腔的地区,除江西本区域外,还有北京、湖南、福建、广东等10多个省市,弋阳腔剧目发展到100多种,曲牌400多个。弋阳腔产生后的500多年里,在全国衍生出一个庞大奇丽的高腔体系,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