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馆陶是什么意思
馆陶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河北省南端偏东,始建于西汉初年,已有2200多年的建历史。因其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驿馆于其侧,故名馆陶。春秋时期,馆陶是晋国的冠氏邑。 汉唐时期,人们经常以公主的封邑所在地来称呼公主,历史上被称为“馆陶公主”的,皆“以郡名者”,封邑都是馆陶县。 《唐会要·公主》“凡公主封有以国名者,鄎国、代国、霍国是也;有以郡名者,平阳、宣阳、东阳是也;有以美名者,太平、安乐、长宁是也。”
2. 历史上,馆陶县归属是山东还是河北
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成型于清朝,清朝之前并没有山东省的概念。明朝的时候叫山东布政使司,管辖区域要比现在的山东省大很多。再往前说还要乱,现在的山东省都不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划。1963年之前,除了在建国初期划归过邯郸外,馆陶主要还是属于山东管辖,1963年馆陶正式划归邯郸,并延续至今
3. 馆陶4位皇帝公主都是谁
刘嫖(piāo),汉文帝有史料记载的两个女儿之一,窦皇后的唯一的亲生女儿长公主,汉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同时也是汉武帝的姑母兼岳母。
刘嫖生于前189年,封邑在馆陶县(今河北馆陶),所以称馆陶长公主
刘红夫,东汉人,汉光武帝刘秀第三女,母郭圣通。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40年),刘红夫封馆陶公主
馆陶公主,姓李,名不详。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女,生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李渊封她为馆陶公主,把他嫁给了崔宣庆,崔宣庆是唐朝山东大族,清河崔氏的后裔。
刘施(公元前71年—?),汉宣帝刘询长女。刘施嫁于定国之子御史大夫于永。人物生平馆陶公主
4. 馆陶黑陶的历史
我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史书记载: “ 神农作瓦曰陶 ” 。宋应星在其所着的《天工开物 · 陶埏》对陶器工艺有这样一段概括: “ 水火既济而土合 ” 。
公元前 2600年 —— 公元前 2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距今7000年以上的仰韶半坡彩陶艺术的衰落,中国文化历史上孕育出了 “ 黑陶文化 ” 。
相传,古时候馆陶县有座大山叫陶山,陶山一带以盛产黑陶而闻名,据说馆陶的名字就源于陶山黑陶,古人所谓 “ 陶山者,山如陶,陶如山也 ” 即为明证。沿馆陶卫河两岸的毛圈、刘圈一带有皇窑 72座,主要烧制皇城砖和黑陶。
据有关专家考证,北京紫禁城所用砖即产于此地,这一点从窑址残存的残迹和发掘出的古陶制品也大可证实。
1928年春,济南龙山镇城子崖一处崖坡坍塌,使一处距今四千多年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得以重见天日,也确凿证实了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的存在。
馆陶黑陶文化博大精深,它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是原始社会后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是古代汉族县民们勤劳和智慧的杰作。即使最粗砺的陶,也会让我们联想到承载人类生活的土、照耀人类精神的火,以及滋养人类生命的水。它不仅蕴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而且也闪缸牌铀氐氖 黑陶,也许是它的工艺偏于繁琐复杂,或是传播区域太小,致使这种技术失传。
5. 请问北馆陶镇是馆陶老县城吗北馆陶镇为啥不属馆陶县
建国后于1955年3月,县城从北馆陶搬迁到今县城址南馆陶,历史上南馆陶是馆陶县的镇,卫运河穿镇而过,河西称西馆陶,河东称东馆陶,机关多设在河西。1964年12月,时1963年8月卫运河发大水,为根治海河水域,国务院决远以河为界,河东划归山东冠县和临清,河西划归河北保留馆陶建制,馆陶县一分为三。故而北馆陶属冠县而不属馆陶县。
6. 请教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为晋国冠氏邑。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置馆陶县,属魏郡,因其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驿馆于其侧,故名馆陶。隋大业二年(606),徙治于北馆陶(山东省冠县),属武阳郡。唐大历中期改名永济县,不久又复名馆陶县。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馆陶县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管辖。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馆陶县仍属河北省邯郸专区。此后,又改属过德州专区、聊城专区。1958年并入山东省冠县。1961年复置馆陶县。1965年以卫运河为界,将原馆陶县河东部分划归山东省,河西部分仍名馆陶县,改属河北省邯郸地区(1970年改称邯郸地区)。1993年邯郸地区与邯郸市合并,馆陶县属邯郸市管辖。 1997年,馆陶县面积456.3平方千米,人口27.1万,辖4个镇、4个乡:馆陶镇、魏僧寨镇、房寨镇、柴堡镇、南徐村乡、路桥乡、王桥乡、寿山寺乡。县政府驻馆陶镇。西汉置馆陶县,属魏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80877人,其中:馆陶镇55030人,房寨镇25149人,柴堡镇40043人,魏僧寨镇31097人,寿山寺乡38278人,王桥乡34117人,南徐村乡24582人,路桥乡32581人。 2002年底,馆陶县面积456.3平方千米,人口28.76万。辖4个镇、4个乡,277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馆陶镇政府街159号。 馆陶镇 镇政府驻姜沿村。面积41.0平方千米,人口5.27万。辖31个行政村:姜沿、刘沿、赵沿、阎沿、尚沿、郑沿、李沿、鲍沿、陶南、陶北、陶西、吕庄、车疃、杨庄、安静、李庄、孙庄、西苏、东苏、东宝、蔺村、谭庄、、大刘庄、后刘庄、中马固、北马固、南马固、许路疃、刘路疃、后徐庄、社里堡。 房寨镇 镇政府驻房寨村。面积47.0平方千米,人口2.76万。辖28个行政村:南房寨、北房寨、南韩庄、西浒演、东浒演、郝后街、郝前街、河寨一、河寨二、河寨三、河寨四、河寨五、韩徘徊头、郭徘徊头、罗徘徊头、王徘徊头、西孟良寨、中孟良寨、东孟良寨、北拐渠东、北拐渠西。 魏僧寨镇 镇政府驻魏僧寨村。面积55.0平方千米,人口3.17万。辖31个行政村:魏僧寨东、魏僧寨西、王草厂、范草厂、杨草厂、前符渡、后符渡、任门寨、安雷寨、往雷寨、孙雷寨、高雷寨、赵官寨、马栏厂、申街东、申街西、十里店、南榆林、丁圈、陈庄、高庄、滩上、刘圈、山才、吴庄、肖村、铺上、阎寨、周庄、史庄、张庄。 柴堡镇 镇政府驻柴堡村。面积76.0平方千米,人口4.12万。辖49个行政村:柴堡南、柴堡北、柴堡东、柴堡西、后罗头、前罗头、东广才、后市庄、北阳堡、东苏堡、东刘庄、西刘庄、马张屯、武张屯、牛张屯、阎张屯、北萧寨、后胡堡、前胡堡、前刘堡、后刘堡、西孔堡、东孔堡、前曹堡、后曹堡、八义庄、邢张屯、王二庄、中富庄、东富庄、西富庄、郭马堡、宋马堡、前市庄西、前市庄西、林北、马店、天河、要庄、萧屯、匣庄、西庄、刘村、申林、柴庄、樊堡、齐堡。 寿山寺乡 乡政府驻寿山寺村。面积61.3平方千米,人口3.93万。辖35个行政村:寿山寺北、寿山寺南、寿山寺东、西庄固东、西庄固西、东庄固、常儿寨、南辛头、韩高庄、东朱庄、西朱庄、后宁堡、前宁堡、北董固、南董固、西董固、古高庄、武高庄、张高庄、南肖寨、麻呼寨、护法寺、陈范庄、武范庄、蔡范庄、韩范庄、塔头、浅口、翟庄、沿庄、拐寨、南郑、北郑、西宝、息元。 王桥乡 乡政府驻王桥村。面积56.0平方千米,人口3.56万。辖39个行政村:王桥、平庄、西盘、东盘、李桥、路庄、安庄、旺庄、罗庄、贾庄、郝庄、鸭窝、北孙店东、北孙店西、南孙店东、南孙店西、北留庄东、北留庄西、西留庄南、西留庄北、西芦里、东芦里、南留庄、南郭庄、冯井寨、张井寨、李井寨、董井寨、和尚寨、前姚庄、后姚庄、吉固庵、王齐固、刘齐固、赵齐固、徐万仓、梁齐固、姚齐固。 路桥乡 乡政府驻陈路桥村。面积78.0平方千米,人口3.38万。辖39个行政村:陈路桥、李路桥、刘路桥、太平庄、本司寨、北曹庄、南曹庄、张官营、自新寨、北榆林、高桃园、王桃园、刘桃园、安桃园、大寺堡、丝窝寨、果子园、王二厢、清阳城、满谷营、前时玉、后时玉、宋尔庄、郑黄营、铁佛堡、木官庄、刘黄营、刘庄、平堡、油寨、蔡口、潘庄、花园、马寨、梭庄、蔺寨、侯庄、庄科、蒋庄。 南徐村乡 乡政府驻南徐村。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2.55万。辖25个行政村:南徐、东徐、冀浅、郭庄、卢头、东厂、西厂、康庄、河套、毛圈、营盘、马头北、马头中、马头南、北韩庄、前许庄、东马兰、西马兰、郭辛庄、马沃头、颜沃头、后李八寨、前李八寨、后许庄东、后许庄西。 2003年底,馆陶县辖4个镇(馆陶、房寨、魏僧寨、柴堡)、4个乡(寿山寺、王桥、路桥、南徐村),1个居委会、277个行政村
记得采纳啊
7. 馆陶县的历史文化
馆陶四股弦
四股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19世纪初,又名南柳子腔、四根弦,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最早是以民间的花鼓戏发展而成,由山东临清传入馆陶,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四股弦。其唱腔悠长流畅、通俗委婉,语言含蓄幽默,至今还流传着:“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股弦”的民谣。馆陶四股弦的代表人物是许美玲,她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馆陶皮影
馆陶皮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陶县南孙店村皮影大约在宋金时代由汴京(今开封)迁传而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其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的某些特点,集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别致、丰富、雅俗共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皮影艺术的表现方式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可谓“三尺生捎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光下,一笑还从掌中来。”馆陶皮影的代表人物是姚汝廷。
馆陶粮食画
馆陶粮食画是一种最具有民俗书法艺术的新种类,开创、填补了国内外粮食文化和艺术史上的一大空白。粮食画是采用各种豆类粮食粘贴而成的工艺画,吸取了国画、浮雕、装饰等艺术特色,可生产出书法、山水、人物、民间民俗四大系列产品。馆陶粮食画的代表人物是张海增。
8. 馆陶县历史上着名县令
郑先民(生卒不祥),清代湖北潜江人,进士。康熙六年(1649)任山东临清州馆陶知县,为治严明,弊端绝迹,政风清廉,待人以诚,对勤恳务农者给以嘉奖,对学校中学生亲手审查成绩,判定甲乙等级,对优秀者予以鼓励。逢旱年,力请官府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平常年月就努力减轻徭役,又修缮学校,主持编修《馆陶县志》。
1、三国时在馆陶县做县令颇有政绩的有诸葛原。着名阴阳家管辂曾在馆陶射覆。
2、隋炀帝大业年间,出了一位深得民心的馆陶长(即县令)魏德深。作为廉吏载在《隋书》和《北史》中。
3、北宋时期,在馆陶县做官的名宦有:①受到寇准荐举的馆陶县尉查道;②与包拯相厚的着名诗人馆陶县尉刘筠;③颇得欧阳修赞誉的馆陶县令郭谘;④曾受范仲淹荐举的易数大家馆陶县令刘牧;⑤“国而忘家”的抗金名将馆陶县尉宗泽。
4、金章宗年间,着名辞人书法家王庭筠曾任馆陶尉。
5、元朝时期在馆陶县做官的名宦有:①元成宗大德六年(公元1303年)任馆陶尹的温仲谦;②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任馆陶尹的李藻;③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任馆陶尹的沈禹。
6、明朝时期,在馆陶县做官的名宦有:①居官清廉的馆陶知县阴秉阳;②初修《馆陶县志》的馆陶知县李冲奎;③为民救灾减赋的馆陶知县晋调元。
7、清朝时期,在馆陶县做官的名宦有:①政绩显着的馆陶知县郑先民;②革旧弊立新律的馆陶知县郎国祯;③尊师重教的馆陶知县高锟;④与民共甘苦的馆陶知县杨一正;⑤致仕后仍回馆陶与民同乐的原馆陶知县潘从哲;⑥捐俸金建书院的馆陶知县来益清;⑦爱民惠民的馆陶知县张琦;⑧修建卜子祠的馆陶知县张英翔;⑨修建陶山书院的馆陶知县陈显彝和耿光祐;⑩修建“仓公闸”的馆陶知县仓尔爽;(11)精于相术的馆陶知县孙符乾;(12)惠政较多的馆陶知县向植。
9. 邯郸馆陶县名字的由来
追溯秦汉,查阅古籍,多称:“陶山名邑,自战国时赵置馆于陶丘,馆陶盖于此得名,其地枕陶山襟卫水,处齐鲁偏西,为燕京通衢……”。还有一种说法,与此大致相同“馆陶古为冀州地,春秋时,晋国冠氏邑,后属赵国,城邑西北七里有陶丘,赵主下降时,置馆于其侧,因名馆陶”。说到这里馆陶的由来就算是说清楚了。这样,按照古籍和馆陶县志的记载,解释馆陶由来,完全可以说得通,信得过。不好解决的问题是“陶山”。馆陶的由来里面不是有一句叫做“其地枕陶山襟卫水”吗?卫水好说,至今还在馆陶境内流着,水上还有雄伟壮观的“七一”大桥,对它的解释无需多用笔墨。难解释的是众所周知的“陶山”(或丘)。说起“陶山”这个名字来,几乎人人知道,而且还有馆陶“八景”之一“陶山夕照”之说,若要问起“陶山”的所在,却无一人能知其地。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工业发展,不少名优产品以古地名“陶山”为商标,不断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诸如“陶山陈酒”、“陶山酩”、“陶山春”等遐迩闻名的好酒,商标上都印有“陶山”;馆陶县“馆陶”现代陶艺公司生产的陶器,也有“陶山”字样,还有旅馆饭店等服务设施的招牌,用“陶山”命名的更多。这就足可说明“陶山”在馆陶县人民中间,影响之广泛,印象之深刻,历史之久远了。但是,馆陶人有谁能把“陶山”的真实所在,具体方位以致四旁村庄说清楚呢?多少年来,还没有找到真正能够彻底解决这个疑团的人。对于“陶山”的解释,从古到今,众说纷纭:一说,“陶山”在县城西南五十里有一土丘,即“陶山”;二说“陶山”故老相传,在馆陶镇西南七十里许,微有土阜;三说,“陶山”在张沙村南,存有狭长沙丘;四说,“陶山”在馆陶城西北七里有陶丘;五说,“陶山”在山东定陶,而不在馆陶县等等,以上所说,参差互异,唯独大明一统志载:“陶山”在馆陶县之西南五十里,馆陶镇之西北七里,有陶丘,战国时赵主下降到此地,置馆于其侧,因名馆陶。这一记载与第四说法和几种版本的馆陶县志对“陶山”的叙述较吻合。所以,在一九三六年续修馆陶县志时,认定大明一统志所定“陶山”方位、距离为准,其它诸说为误。“陶山”就此定为在馆陶城(今山东冠县东古城)西北七里处,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陶山”所在。至于现在为何不见“痕迹”,因历世久远,陵谷沧桑,高山已成大川,就不再多作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