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平着名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南平旅游景点有武夷山风景区、武夷水秀、武夷山极地海洋公园、大安源、武夷山、泰平洋水上广场、龙归源、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岗山大峡谷、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武夷山龙川大峡谷、武夷蛇博园、武夷山茶博园、玉龙谷景区等。
武夷山风景区: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A级景区,爬山玩水,放松神经和心灵。门票价格在:10元左右
武夷水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度假区武夷广场武夷水秀剧场,武夷水秀梦之泉,非亲历不可想象。门票价格在:178元左右
武夷山极地海洋公园: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度假区大王峰北路198号,畅游海底世界,一睹海洋风采。门票价格在:118元左右
大安源: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北部洋庄乡大安村,国家AAAA级景区,倚着庭廊,听着水流,感受峡谷山涧。门票价格在:40元左右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A级景区,绝美山水景观,千年深厚文化。门票价格在:10元左右
泰平洋水上广场:位于福建武夷山市北部洋庄乡大安村,国家AAAA级景区,亲水,踩水、冲浪、打水仗、水上太极。门票价格在:35元左右
龙归源:位于福建武夷山市北部洋庄乡大安村,国家AAAA级景区,沿途飞瀑流泉,潺潺溪水,鸟语花香。门票价格在:25元左右
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上游生态保护区的北部,距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20公里,山奇水秀,天然氧吧。门票价格在:110元左右
黄岗山大峡谷:位于福建武夷山市北部洋庄乡大安村,抬头可赏青山,伸手可碰草木,盈耳鸟语溪声。门票价格在:50元左右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下梅村,曲径通幽,古风犹存。门票价格在:55元左右
武夷山龙川大峡谷: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龙川大峡谷景区,峰峦叠翠,繁花掩映,珍禽异兽,叠泉流瀑。门票价格在:48元左右
武夷蛇博园: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三菇度假区大王峰北路100号,在蛇的王国里,寻找蛇王国的缩影。门票价格在:20元左右
武夷山茶博园:位于福建省武夷山三姑度假区南端的九曲溪畔,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门票价格在:9.9元左右
玉龙谷景区: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景区内,信步玉龙画中走,闲坐瀑前诗外游。门票价格在:80元左右
中华茶博园:位于福建省南平武夷山市三姑度假区南端九曲溪畔,展示了武夷茶文化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门票价格在:30元左右
龙井山: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花木繁茂,生态旅游,绿色之肺。门票价格在:50元左右
天成奇峡:位于福建南平市肖家坊镇天成奇侠景区,云锁雾绕,让人陶醉于原始生态神秘气息中。门票价格在:110元左右
天游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内,武夷山知名山峰,可观云海。门票价格在:225元左右
武夷山青龙大瀑布:位于福建南平武夷山九曲溪上游,驻足听,这里有天地间美妙悦耳的天籁之音。门票价格在:72元左右
武夷源: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金盘,涵盖山水观光、养生、森林休闲度假、等大。门票价格在:150元左右
中国包酒文化博览园: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荣华山大道27号,坐落在美丽的武夷山脉。门票价格在:15元左右
武夷山珍宝馆: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仙凡界路61号,奇珍异宝,琳琅满目。门票价格在:108元左右
武夷山艺霸名人馆: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大王峰北路98号极地海洋公园出口,以名人蜡像为主题的综合趣味游乐场馆。门票价格在:28元左右
武夷香江茗苑:位于福建南平武夷山市生态创业园区仙云路1号,景区分为茶文化教育宣传区、传统手工制茶。门票价格在:50元左右
B. 南平有几个县市
截止2021年,南平辖2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5个县。
2个市辖区
1.建阳区
建阳区位于福建省北部,另称潭城,面积3383.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着称于福建省。
2.延平区
延平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总面积2659.7平方公里。茫荡山自然保护区设在境内,名胜古迹有南剑州重建州学记碑、九峰山、明建双塔。
3县级市:
3.邵武市
邵武素有“铁城”之称,地处武夷山南麓、富屯溪畔,面积2852平方公里,史称南武夷。邵武历史悠久,建城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
4.武夷山市
武夷山,福建省辖县级市,由南平市代管,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
5.建瓯市
建瓯简称芝,福建省北部农业大市,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较多的县级市。
五个县:
6.顺昌县
顺昌,据清嘉庆《延平府志》记载:“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自此历代沿用。顺昌县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面积1985平方公里。
7.浦城县
浦城县,福建省南平市辖县,中国丹桂之乡。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福建的“北大门”,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区域面积3383平方公里。
8.光泽县
光泽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2240平方公里,省定产粮大县。光泽县境内群山连绵,山高谷深,千米以上山峰有570座,有“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山”之说。
9.松溪县
松溪县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总面积为1043平方公里,位于闽浙交界处,武夷山麓东南侧,古时沿河两岸多乔松,有“百里松荫碧长溪”之称,松溪县因此而得名。
10.政和县
政和县地处福建省南平市辖县,位于福建省北部,总面积1735平方公里。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闽东、闽北独立师洞宫山会师处、唐代黄巢屯兵处黄念山、明朝银矿矿工起义旧址锦屏等纪念地,古迹有佛子岩、宝岩。
C. 南平着名景点介绍到底有哪些
南平市中主要是在福建省的,而且在南平市中的建筑物有很多都是比较着名,而其中就有九峰山、归宗岩和文庙等等,对此南平着名景点介绍到底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盘点南平最着名景点九峰山在南平市,与市区隔江相望。九峰重叠如屏障,故名。为市郊诸峰之冠。上有明代实心石塔。宋时建有延平书院,传为李侗、朱熹讲学之处;另有天庆阁、万福精舍、剑溪草堂等,均废。归宗岩在建瓯市徐墩镇,离市区15公里。方圆485平方公里。相传南宋淳熙间(1174-1189)有曹、刘二道人由岩入居此山草庵归宗,故得名。景区内峰奇石秀,岩怪洞奇,林泉优美。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在宋代理学发展中起承上启下作用,被称为“道南儒宗”。南剑州重建州学记碑在南平市剑津中学校内。碑高3.13米,宽1.64米,黑页岩石质。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州学重建之时。碑文记叙地方官学体制的演进过程,颂扬南宋初教育、科举的盛况。南剑州州学是宋代全国最早兴办的州学之一。创办于天圣三年(1025年),比朝廷颁布兴学诏书早20年,故福建地方史志有“南剑州学,独先于天下”之记载。当时州学规模宏大,殿、阁、堂、庑等建筑雄伟壮观。有书斋和生员宿舍及礼殿、射圃、庖廪等附设施,四面以墙垣围筑。可供200名生员习礼、学射、锻炼、生活、娱乐之用。曾培养出482名进士。
D. 福建南平从古到今的资料,地理地貌的资料有哪些
延平地名中的行政变迁
延平这个地方最早并不叫“延平”,而是叫“南平”。“南平”正式成为行政区域的时间,开始于东汉建安初年,其来源起自对一场暴乱的镇压。史书记载,东汉年间,福建北部山区爆发了闽越后裔山越人的叛乱,被朝廷迅速出兵平定。后来,为了加强边区管理并借机纪念这次平定南疆的功绩,封建统治者便于建安元年(196年)析侯官县(今福州)“北乡”,设置了“南平县”,隶属会稽郡南部。“会稽”是个古郡名,在今天的江浙地区。东汉置“南平县”的行为,开启了中央王朝在闽北行政建制的历史。“南平”,就此成了闽北最早的县治和福建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五县之一。后来,即汉建安初的公元196-205年间,闽北境内又设置了汉兴(今浦城)、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3县,均隶属会稽郡。
入晋以后,南平就开始几度改称“延平”并与“延平”一词结下千年不解之缘的历史。史书记载,“延平”一称最早出现的记录是:晋太元四年(379年)改延平县,属建安郡。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引《方舆胜览》的注解,认为此时南平之所以改称“延平”原因是:“晋武帝平吴,易南平县为延平”。
南朝宋泰始年间(465-471年), 延平县又改名为南平县。
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大乱,“南平”之名也在沉寂了很久以后,开始以军事要地的身份再次浮现在历史舞台上,突显了它的战略地位,被后人形象地总结为“铜延平”。史籍中有关这一段变迁的文字表述是:唐武德三年(620年),南平县改延平军,属建州;上元元年(674年),延平军改为剑州;乾宁三年(896年),废延平军,改置延平镇。这里的“军”最初作为戍边部队的驻地,其将领称为“使”。安史之乱后因军事需要,军的设置被推广到内地。由于军使往往干涉县令职能,后来便索性免去县令,听任军使管辖,军于是发展成为地方政区,它主要分为两等:一等的同州、府,直属于路;次一等的为县,属府、州统领。这里的“建州”即今天的建瓯,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置。“州”作为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大小历代不同。现在的“福建”之名,即是北宋正式建省时由“福州”和“建州”两处各取首字而来的。
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延平镇又改为永平镇。
公元943年,五代闽国末代君主、闽王王审知的第十三子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改元“天德”,升永平镇为龙津县,兼置镡州。一年后,王延政被迎回福州,又改“殷”为“闽”,称闽帝,但国都仍旧设在建州,而以福州长乐府为东都。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降于南唐,闽国灭亡,南唐随即入占建州并于当年九月在建州设永安节度使,改龙津县为剑浦县,复增延平县,不久即废。第二年,南唐又于延平、剑浦、富沙三县设剑州,治所为延平,这是延平第一次管辖后来的延平府地。但它的最大意义却不在这事本身,而在于此后一千年来福建城镇体系格局的基本确立。
赵匡胤称帝后,深感藩镇割据之害,便从消除隐患的角度出发,将节度使的军政、民政、财政三权收归朝廷,实行虚三级的政区制度,即路管府、州、军;府、州、军再管县、监。“路”为一级政区单位,统管府、州、军、监、县。“监”是国家开办企业的机构,经济地位很高。由于企业办事要与地方发生联系,政府便专门划出一片土地让其单独管理,监就这样成了一种地方政区。
在宋代,福建境内的建置主要是一府、五州、二军:一府即延平府;五州即福州、建州、泉州、漳州和汀州;二军即邵武军和兴化军。这八个“地级”建置,就是福建别称“八闽”的经典由来。在这“八闽”的建置中,闽北占据了建州、延平府及邵武军三地,民间俗称之为“上三府”,即闽江上游三府。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剑州改为南剑州,以区别于四川剑州,仍为延平府府治。端拱元年(988年),建州改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建宁军又改作建宁府,属福建路。景炎元年(1276年)右丞相文天祥于南剑州设都督府抗元,这就是郭沫若“咏南平”诗作“信国曾开府”的由来,又称“信国公开府南剑”。据说,文天祥开府南剑后不久,元兵就打进铁牛关,攻下了邵武,形势十分危急。为了尽快筑好城墙抵御元军,文天祥不辞辛劳、昼夜奔忙的举动感动了老天爷。老天爷派遣神兵鬼差相助,一夜之间就建成了一座绵延十几里的悬壁城墙。这段城墙,现在仍然屹立在延平城北九三英华学校的后山上,它又象城墙又象山峦,被人们亲切地称作“鬼城墙”。
元朝时,一级政区称为“行省”,统领路;路为二级政区,统领府、州、县。但也有府、州不隶属于路而直属于省的,称直隶府、州。福建曾有建宁分省、泉州分省、兴化分省和延平分省的划分。至元十三年(1276年),邵武军改为邵武路。至元十五年(1278年),建宁府改为建宁路,南剑州改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年)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剑浦县复改为南平县,为延平路路治。
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一说1369年),延平路改为延平府,成为闽中八府之一,与建宁府、邵武府并立闽北。延平府领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六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今建瓯一部分)、瓯宁(今建瓯一部分)、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县;邵武府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直至清初。
清设府、厅、州、县。此外还有道的建制,为监察区。福建共有四道:宁福道驻福州,辖福州、福宁二府;延建邵道驻南平,辖延平、建宁、邵武三府;汀漳龙道驻漳州,辖汀州、漳州二府与龙岩直隶州;兴泉永道驻厦门,辖兴化、泉州二府与永春直隶州。
中华民国建立后(1913年),废府、州、厅制度,实行省、道、县三级制,福建行政区划有了较大的变动。全省被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民国3年(1914年),依原辖区域改置闽海(闽东)、厦门(闽南)、漳汀(闽西)、建安(闽北)4道,南平为建安道。
民国14年(1925年),道制废除,实行省、县两级制,县直属省管辖。民国22年(1933年)11月20日,以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十九路军将领为核心的抗日反蒋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都福州,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平、兴泉、龙汀4个省和福州、厦门2个特别市,管辖64县。延平省省长萨镇冰,管辖区域为:南平、沙县、将乐、顺昌、永安、尤溪、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泽、泰宁、建宁16县。
民国23年(1934年)12月,人民革命政府因失败而解散,福建省政府又重新建立。7月开始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将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署,仍辖64个县。延平全境共涉及第三、第九、第十等三个行政督察区。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政府在任内实行的废府留县制度对福建地名文化带来了相当糟糕的影响,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今地名级序的错乱。举个例说吧,原来是延平府管南平县,一管管了几百年,但现在却变成了南平市管延平区;而原来是汀州府管的长汀县,但现在却变成了长汀县管汀州镇,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闽北各县相继解放后,闽北境内于1949年9月10日改设为2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第一、第二专区。1950年3月,第一专区改建瓯专区(9月改建阳专区),第二专区改南平专区。1949年5月14日解放的南平,属南平专区。
1956年6月9日,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共辖南平市和南平、顺昌、建阳、建瓯、沙县、邵武、浦城、崇安、光泽、松溪、政和、建宁、将乐、古田、尤溪、泰宁、屏南、闽清、三明19县,范围涉及今天的福州、三明及宁德部分县(市)。
1960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
1968年5月,专区改为地区,成立革命委员会。
1970年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1971年6月18日,南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3月,撤销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建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8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更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地级南平市,1995年设省辖地级南平市,原县级南平市同时改为延平区,南平地区建制至1995年1月18日终止。
东汉建安元年南平置县时,即选址在延平津畔依山面水的狭长地带筑城。宋端拱二年(989年)十二月,延平开始大规模修筑城垣,周长九里一百八十步。随后,历代王朝都时有修缮。但一直到了清末,南平城区依然十分狭小,城内仅有1条大街,11条小街,9条小巷,城市设施简陋,公共建筑及民用住宅仍是以土木或砖木结构为主的低矮房。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平成为福建交通中心,建设厅南平工务局开始对街巷进行改善。改通衢大街为中山路并拓宽取平。随即又拓宽酒务坊(今新华路口)经江西会馆(今新华书店),改名为中正路;晏公坊至汽车站(原地专礼堂,今为市政府所在地)为中华路与北门坊路接通。但是,由于沿海城市相继沦陷,逃难人群不断北上进入闽北腹地,南平山城还是变得人满为患。一时之间,市政设施滞后、住房拥挤、卫生状况恶化的状况不断发生。市井间有民谣唱道:“南平南平,灾疫不停;电灯不明,马路不平;供水不足,电话不灵;破房歪歪,卫生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城市街巷建设,多次对中山路、八一路等重点街道进行拓宽取直,平整路面。首辟东大路(马祖庙到明翠阁),长525米;再辟新民路(西门至水南桥),长785米。两条路宽均6米。
1956年,中山路、西大路、新华路、胜利街拓宽改造,并修建府前路、人民路、紫芝路、鼓楼街、康乐里等10条城市次干道,把前进巷等13条小道拓宽至6米,使之可以单线行车。1966年,中山路再度拓宽,路面改为沥青路面。翌年,从水南桥北端经汽车站到市医院路段顺山边拓宽改建为车行道,原新民路并入中山路,在市立医院与八一路衔接。1978年,八一路拓宽取直,铺设沥青路面。
近几年,由于武夷山的声名在外,不少政治人士提议改名为武夷山市
E. 有谁知道南平政和历史文化
政和县文化历史悠久。1986年9月省文管会、省博物馆普查组在政和普查结果,全县有商周遗址36处,并发掘出土不少珍贵文物:有商周时期的石锛,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和印纹陶豆、罐、瓮、鼎等。从唐朝开始,佛教在政和流传十分广泛,民间盛行佛俗火葬,直到清道光年间火葬才渐被土葬代替。全县有佛教寺庙200多座,其中建庙较多的朝代为:唐代33座、宋代33座,元代29座、明代24座,清代40座。古代政和民间文化活动有灯会、庙会和节庆等形式多样,戏剧活动是其中的重要活动之一。虽然没有地方剧种,但京剧、越剧、赣剧,以及茶灯戏、木偶戏等,都在政和流行过。四平戏在明末清初流入政和后保留至今,杨源乡现在还有四平戏业余剧团。民国时期话剧和电影传入。新中国建立后,全县文化事业逐步发展。1990年,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书店各一个,乡镇文化中心和文化站8个,农村俱乐部65个,文化专业户34户。全县有电影院9座,总座位8620个,农村及厂矿电影放映队34个,个体放映户25户。全县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个,广播专线1280杆公里,电视差转台28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0座,发射机44台,电视机1.2万台,广播喇叭1.3万只。
政和县古代教育兴盛于宋朝。宣和年间,县尉朱松首创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其子大理学家朱熹利用到政和扫墓之机,常住云根书院讲学,因而有“先贤过化之乡”的美称。全县书室、社学、书院、学宫等教育体系完善,历代共有进士17人,举人52人。清光绪末,书院先后改办为小学堂。民国7年(1918),全县城乡有小学堂25所,建东师范学校在县城开办。民国10年(1921),政和初级中学创办。民国17年(1928)培淑女子小学创办。其后,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停停办办,到1949年,全县仅有中、小学11所,教职员工30人,学生263人。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到1978年,全县中、小学448所,教职员工1767人,学生33799人。1990年,全县有幼儿园45所,129班,入园幼儿2256人,入园率36.04%,教职工183人;完全小学128所,初级小学232所,小学生23621人,教职工1490人;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7所,中学生7324人,教职工516人;职业中学1所,学生148人,教职工7人。全县每万人拥有在校学生375人,入学率99.21%,脱盲率96%,教育普及率98.58%。1977年至1990年全县输送大专院校新生843人,中专新生1582人。1982年,大中专函授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中专和成人中专先后开办。1990年,电大在校生人数139人,自学考试人数301人,县城实施9年义务教育。
政和县古代流传中草医药,医术药方世代相传。清代有一些中医集资在县城开办中药铺,光绪年间有三家。民国时期全县中药铺有30多家。民国15年(1926),西医西药始进入政和。民国27年,县卫生院开设西医门诊,直到解放前夕,政和西医西药都非常少。1949年,全县只有一所卫生院,全院职工5名,仅有西医师1名。新中国建立后,全县于1958年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当年,红星人民公社草药研究站收集民间青草药单验密方300多个,整理汇编成书,受到中科院的赞扬。1990年,县有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健康教育所、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全县有病床388张,医务人员487人。医疗设备有高倍显微镜、大型X光机、A型B型超声波、心电图、胃镜等。地方病、传染病防治成效显着,1951年鼠疫流行终止,1952年天花被消灭,1953年,霍乱断绝,1977年血丝虫病被基本消灭。1980年后,白喉、麻疯、痢疾等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政和为山区小县,历史名人不多,但也值得称颂。宋太学生陈朝老、明副使陈桓等,颇具忧国忧民之心,甘居贫寒,为国为民上书陈言则当仁不让。宋国子监祭酒、龙图阁直学士邵知柔,一生掌教国学,教授东宫,却能清廉有节,为人们所赞叹。元农民起义首领黄华、明抗倭二童子等,为民捐躯,视死如归,实为古代不可多得的英才。共产党员杨则仕、陈贵芳等革命前辈,为人民群众翻身解放,出生入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更为光彩照人。
政和县属自然灾害频繁的贫困地区,民间自古就有社仓、义仓、孤老院、育婴堂等救助慈善机构。清代较着名的有东平社仓、城西孤贫院、城东育婴堂等。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拨出大量资金和物资,救灾扶贫,建立和健全各种社会保障组织和制度。1990年,全县有9个乡镇社会福利基金会,筹集资金50万元,用于扶贫扶优、救灾济贫和扶助残疾人等;全县有乡镇敬老院8所,村敬老院2所,县办福利院1所,县办福利厂6家。
在政和县的发展史上,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90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4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把贫穷落后的旧政和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政和。
F. 南平有什么历史悠久的建筑
有在南平二中内的{剑州学碑}
南山的游定夫祠堂.明翠阁等
G. 谁知道福建省南平市西芹镇跃村村的历史啊
西芹位于延城中心区10公里。自唐五代建制镇系闽北千年古镇之一,原称西津镇、三芹镇,因址在延城之西,清代时更名西芹至今已有1104年的历史。东邻夏道,西交沙县,南接塔前,北连来舟、茫荡。境内青山叠翠,自然资源丰富。沙溪、富屯两大河流贯穿全镇。205、316国道和京福衢南高速公路及鹰厦铁路纵横交汇、直通省内外通讯信号覆盖全境,宽带直接入户,程控电话可直拨世界各地。有南平市高新技术园区、沙溪口电厂、南平电机厂等30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900多家镇、区企业。自古贾云集,商贸繁荣。全镇土地面积251平方公里,镇属人口7.8万人,耕地面积2.5万亩,林地面积28.8万亩。全镇设1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当地方言属西芹语系普及普通话。是福建省重点工业卫星镇、闽北十强乡镇、省级文明乡镇。
辖1个社区、20个村委会:~001_西芹社区、~201_西芹村、~202_兴华村、~203_洪溪村、~204_长建村、~205_坑布村、~206_西岩村、~207_田墩村、~208_吉洋村、~209_南洲村、~210_留墩村、~211_泗坑村、~212_乾兜村、~213_珠地村、~214_浆甲村、~215_坑底村、~216_中坪村、~217_跃村村、~218_塘下村、~219_高坪村、~220_峰坪村。
http://ke..com/link?url=YVCdp9_zTav8c4dEsK7q0ohbtdD7Q-7VzXl35f5_pb1sGVJ9a_6nJ25_DqFOUhY4JHYMNZu8kljiodcpTpcNP_
福建南平市延平区西芹镇新农村建设见闻
2013-03-01 16:19:56来源:《中国改革报》
跃村村
全称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西芹镇跃村村,跃村位于福银高速公路南平互通口旁,离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共500多户,2000多人,设8个生产小组,1个自然村(鱼田地),村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91亩,有杨、康、郑等姓氏,其中杨、康占多数。
该村还有网站,您去看看吧
H. 福建省南平市望江楼历史
峰山在市区之东南,与车水马龙的滨江路仅一江之隔,其间且有九峰悬索桥相连。因九座山峰自西北向东南重叠而得名;其横断面也有九座山峰,为天然巧合。唐宋明清时,在九峰山先后兴建宝云寺、延平书院、万福精舍、天庆阁和石塔等,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古。九峰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代黄巢起义军入闽攻打南平,曾驻军于此。南宋文天祥设都督府,扼守九峰,屏障福州。明邓茂七义军踞此攻打延平府,战死九峰山麓。1933年,彭德怀所率的红军第三军团第四、五师占据九峰山和玉屏山,围城打击援敌。
饱经战火的九峰山古建筑被毁殆尽,古木不存,双石塔为惟一幸存者。西塔耸立于九龙岩巅,高约21米;东塔立于隔闽江的鲤鱼山山顶,高27米。双塔隔江对峙,均为七层八角实心青石结构。双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旧说是因为“郡前东西溪交流直射”而元气散失,故建双塔镇之。
与九峰山遥相呼应的是距南平市区10余公里的省级风景区茫荡山。春秋季节,茫荡山中风力较小,水气易于凝结,因而云雾迷朦,变幻神奇,得名茫荡。独特的地方小气候,形成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生态系统。这里有树种79科、285属、678种,占福建省树木种类总数近一半,比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还多4科161种。乔木品种多于整个欧洲,其中珍贵树种38种。种类繁多的植物构成丰富的季相变化。杜鹃花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上山顶缓坡,其品种尤为繁多,素有“两万亩杜鹃,三十里奇松”之慨叹。盛夏百合花盛开,花形各异,绚丽多姿。全国百合花品种39种,茫荡山就有26种,还有午时花、惠兰花等名花异草,争奇斗妍,构成绿的世界,花的海洋。隆冬,时可见雪,银装素裹,宛如北国。“茫茫山中海,荡荡谷生风”。以旷、险、奇、幽、秀为特点的茫荡山风光,早在宋代就有摩崖石刻予以赞美。
I. 南平的历史简介
南平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结合部,是福建的“北大门”。为闽江的发源地,建溪、富屯溪、沙溪在南平城汇合始称闽江。幅员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域,辖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四市和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五县及延平区,总人口305万人。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纵横,水系发达,属典型的中低山丘陵构造侵蚀地貌。是山水森林城市,闽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近代诗人郭沫若吟咏南平为“山围八面绿,水绕 二江青”。
早在3000多年前,古越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开疆拓土,繁衍生息,是中国大陆南方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有 1800多年的建城史,秦汉时期是闽越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年间,福建设5县,南平占3县;明清时期,福建置8府,南平据3府。文化积淀深厚,古越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蛇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历代曾出过李纲、杨荣等17位宰相和一批着名历史人物。南宋理学创立者朱熹曾在闽北“琴书四十载”,素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称。
汉建安初(196-205)境内始置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4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瓯)。晋元康元年(291)属江州。南朝陈永定初(约557)属闽州,后属丰州。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唐武德元年(618)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宝元年(742)复置建安郡,乾元元年(758)改为建州,属江南东道。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属闽;天德三年(945)改建州为永安军,旋改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置剑州,州治剑(浦今南平)。宋开宝八年(975)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剑州为南剑州,五年(980)置邵武军,治所邵武,端拱元年(988)改建州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属福建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十五年(1278)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改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1302)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均属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为福建省)管辖。明代境内并置建宁、延平、邵武3府。清亦同。清末为延建邵道(驻南平),领3府。延平府领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6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县,邵武府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1913年废府制,为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1914年为建安道。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1933年11月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延建(闽上)省,1934年境内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区,1935年改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改水吉特区为县。
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一、第二专区,1950年3月第一专区改建瓯专区(9月改建阳专区),第二专区改南平专区。1956年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划入闽清、三明2县,增设南平市,撤销水吉县,共辖南平市和南平、顺昌、建阳、建瓯、沙县、邵武、浦城、崇安、光泽、松溪、政和、建宁、将乐、古田、尤溪、泰宁、屏南、闽清、三明19县。1959年划出闽清、松溪、政和3县,1960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三明县划归三明市,松溪、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1962年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政和县。1963年划出古田、屏南2县,1964年增设建西县,1970年划出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县,增入松溪、政和合并的松政县,撤销建西县,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1971年改为建阳地区,1975年松政县复为松溪、政和2县,1983年邵武撤县设市,1988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改名南平地区,1989年撤崇安县设省辖县级武夷山市。1992年建瓯撤县设市。1994年建阳撤县设市,同时撤销南平地区,设省辖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
南平风光奇秀,景色怡人,是旅游休闲度假理想之所。境内北有中国大陆四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之一的武夷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交相辉映,以“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蜚声海内外,融国家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于一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角怪的故乡”,为亚热带动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号称“世界生物之窗”。南有三溪聚汇、环抱南平城的延平湖,是福建水口水电站的重点库区,库区水面达12万亩。全市有大小旅游景点150多处,其中国家级、省级以上景点占三分之一。
是福建省连接中国大陆东南的重点林区,素称“南方林海”、“中国竹乡”。山地面积316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946万亩,森林覆盖率74.7%,活立木总蓄积量1.33亿立方米,为福建省的三分之一;竹林面积524万亩,占中国大陆的十分之一、福建省的五分之二。境内有1江3溪176条支流,水域面积165.15万亩,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387.37万千瓦,居福建省首位。已发现的矿种有75种,主要有铌钽、铅锌、硫铁、石墨、水晶、水泥灰岩、铜、钨等矿,已探明储量41种,其中19种储量居福建首位,钽铌矿、萤石矿储量居全国前列,有很高的工业开采价值。
南平作为福建连接华东、华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东南沿海连接内陆的交通枢纽,具有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全市内河通航里程200多公里,境内闽江及其支流水运航道畅通,500吨级轮船可直航福州马尾港, 连接海运。陆路有两条国道(205、316国道)、八条省道、三条铁路(鹰厦线、外福线和横南线),以及正在建设的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已形成6个出省通道。空运有武夷山机场,加上南平、武夷山各设一个口岸,基本实现了沿海口岸功能内移。以移动通讯网、互联网、广播电视宽带信息网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建成。
南平农业在福建颇具特色和优势,全市耕地面积318万亩,其中水田209万亩。有7个国家级、8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每年提供商品粮5亿公斤以上,粮食净调出量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二,被誉为“福建粮仓”;茶园面积稳定在40多万亩,为福建省第一大产茶区;畜牧业以乳牛为重点,存 栏乳牛3万多头,鲜奶产量占福建省的二分之一以上。全市工业基础雄厚,拥有造纸、森工、针纺、化工、机械、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和PU革基布、南孚电池、太阳牌电缆等名牌产品,是福建省老工业基地。南平造纸厂是中国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九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递增7.2%;财政总收入平均递增 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递增9.4%;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递增8.4%。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254.64亿元,增长11.5%;财政总收入19.18亿元,增长11.74%。
未来的南平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绿、旅、新”产业,建设成为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